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2)

更新时间:2023-03-08 08:24: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同》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也: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舆?” .....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 ....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蓋亦反其本矣?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 .阳货

1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谓孔子曰:“来,....予与而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注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按:“不”语词,无意义。句意为:勤劳四体,分殖五谷。例证:《诗经·文王之什·大明》中的的诗句有正说和反说,如“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冯谖客孟尝君 1.词语及句式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券徧合,起,矫君命以债赐诸民。 .. 矫杀晋鄙。 .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曰:“债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 ......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往聘孟尝君。 ....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廐,美人充下陈。

臣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先生。

2.介宾短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左右以告。 .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债于薛者乎? 券徧合,起,矫君命以债赐诸民。 ..寡君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2

孟尝君就国于薛。

民扶老携幼,迎君( )道中。 请为君復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先生。 願请先王及祭器,立宗庙于薛。

赵威后问齐使

1. 词语

岁亦无恙也。 成语:安然无恙。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 何以至今不业? .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胡为至今不朝也。 .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

於陵仲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触龙说赵太后

1. 赵氏求救于齐。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 有復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4. 太后盛气而揖(胥)之。 5.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6. 日食饮得无衰乎?

7.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

3

能。”太后之射少解。

8.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9.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爱)长安君

之甚!”

10.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1.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踵:脚后跟。

12.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世 :①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②父子相继为一世。《左传》:从政三世矣。

非 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廐,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廐,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七月》

作品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4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 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 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 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 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 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 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 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 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 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 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 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觱(bì)发(bo,阴平):风寒也。

(4)栗烈:气寒也。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农夫。喜:欢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又名鸧鹒,黄鹂鸟。 (13)懿筐:深筐。懿,深貌。 (14)遵:沿着。微行:小路。 (15)蘩:白蒿。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 (17)萑(huán)苇: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yī):取叶存条曰猗。女桑:小桑。

5

(22)鵙(jú):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ao,去声):方言,蝉,知了。 (27)陨:落下。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小的野兽。 (31)豣(jian阴平):三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大的野兽。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室: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薁(yù):野葡萄。 (38)亨:烹。葵:滑菜。菽:豆。

(39)剥(pū):敲击。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察传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6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文言知识总结

一、 词类活用:

1、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2、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使动用法,使?正,使?和。 3、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使动用法,使?和。 4、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动用法,使?安定。 二、 一词多义: 1、之

人之与狗则远矣。 助词,取独。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天地之精,得失之节。 助词,的。 子夏之晋。 动词,到。 2、而

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 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如果”。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顺承。

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因而”。

7

有闻而传之者曰?? 连词,表递进。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 三、 古今异义:

1、玃似母猴。古义:又叫沐猴、猕猴、马猴。今义:雌性猴子。 2、舜以为乐正。古义:让(他)担任。今义:认为。

3、夔于是正六律。古义:在这时,此时。今义:表示承接的连词。

4、有读史记者。古义:记载历史的书。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5、至于晋而问之。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6、晋师三豕涉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4、 省略句:常(派)一人居(于)外。 故国霸(于)诸侯。

以(之)为所闻,则得之矣。 报任安书语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动词。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 4.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 5.及以至是。以,通“已”

6.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9.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10.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债务。 1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8

12.权倾五伯。伯, 通“霸”。 13.具于五刑。具,通“俱”。 14.曷足贵乎。曷,通“何”。 15.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2.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 4.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 用朱砂 5.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 6.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7.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8.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9.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 (三)被动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其次诎体受辱。 (四)省略句、判断句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且西伯,伯也。

(3)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五)状语后置句

(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幽于圜墙之中 (六)宾语前置句 (1)若望仆不相师 (七)重点翻译句 .

1.《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见解。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5.故士有画地为牢,士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9

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

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好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八)一词多义 1. 胜

(1)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 (2)不可胜记。尽。 (3)百战百胜。胜利。 (4)引人入胜。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他的。 (2)大放厥词。他的。

(3)厥有《国语》。于是,就,才。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语气词。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八)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情意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 今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

10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 6.下流多谤议。

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1.下游

2.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 (九)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11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劝学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12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做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做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做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因而)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3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A.被动句 B.判断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宾后置句 F.省略句

14

介词的功能

功能一:引进与述谓核心语(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人物、工具、方式、凭借等。

自古及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左传宣公》 四年春,齐侯以诸候之师侵蔡。《左传庄公》

君若以德绥诸候,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

功能二:扩展句子句法结构的重要手段,使句子形成“S+介宾+V+O”,或者形成“S+V+介宾+O”格式。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贤者与民并 耕而食。《孟子》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山,汉水以为持,虽众,无所用之。《左传》 连词的特征和功能

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本身不独立担任任何句法成分。 1.王使问礼于左师与子产。《左传·昭公》 2.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国语·晋语六》

3.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 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子或句群。 1.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嘱殇公焉。《左传隐公》 2.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左传》 3.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左传隐公》 4.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左传隐公》

? 古今字的界定:

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 古、今相对而言:

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避) ?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闢)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僻) ?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譬) ? 责——债;舍——捨;反——返 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战国策》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左传》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 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

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k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