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22 05: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决定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的是( B ) A.反切上字 B.反切下字

C.既反切上字,又反切下字 D.既用反切上字,又用反切下字 2.“平水韵”共有( A )

A 106韵 B 193韵 C 206韵 D 30韵

3.下列各句中,“为”用作介词的是( C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C.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D.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

4、《论衡·卜筮篇》:“夫著之为言者也,龟之为言归也。”《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其中古书注解的术语“之为言”的作用是( A )

A.用声训的办法作注解 B.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C.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比喻、影射的事物 D.用近义词作注释

5、 下列各联诗句,属流水对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在“之二虫又何知”中,“何”的语法分析应是(A )

A 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B 作主语 C 作谓语 D 作先行词

7、在“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中,“莫”的的语法分析应是(D )

A 否定副词作状语 B 禁止副词作状语 C 否定副词作主语 D 无定代词作主语 8、 在“鹏之徒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中,“水” 的的语法分析应是(C ) A 名词桌主语 B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C 名词作状语 D 名词作定语 9、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中,“於”的语法作用应是(B ) A 引进受事者 B 引进施事者 C 引进比较对象 D 引进处所

10、在“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中,“扶摇”的意思是( C ) A.逍遥 B.飘飘 C.旋风 D.遥远

11、在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D )

A.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B.北方之学者,莫能或之先也 C.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2、下列各句中,被动句是( C )

A. 君哉,舜也! B.陈良,楚产也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13、《逍遥游》“此大小之辩也”句中,“辩”用的是(C ) A本义 B 直接引申义 C 假借义 D 间接引申义 1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指示代词的一句是(B ) A.宋人或得玉。 B.是吾劍之所從墜 C.乃歌夫“長鋏歸来”者也。 D.吾翁即若翁。

15、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C )

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 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16、下列句子,含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D)

A.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B.俗潔其身,而亂大倫。

C.閒静少言,不慕榮利 D.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17、 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8、对“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A正常语序 B是作宾语前置 C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D代词复指前置 19.用本字说明假借的是( B )

a.. 读若。读如; b.读为。读曰; c. 读若; d. 读如。

20.平水韵的韵母是( A) a. 106韵; b. 107韵; c. 206韵; d. 30韵。 21.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平”,颔联的对句是( B)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平; c. 仄仄平平仄; d. 平平平仄仄。 1.下列四句中,作为连接时间分句的连词“及”应是( ) 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②公曰:“无庸,将自及。”

④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这一题有四个“及”,例句全都出自《郑伯克段于鄢》。第①个“及”是连词,但连接的是两个并列的名词;第③个“及”是动词;第④个“及”是介词。因此,应选题②。本题属“易答题”。 2.下列四句中,用作意动(意动词)的“安”应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既来之,则安之。

③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④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这一题考查“词类活用”。题①“老者安之”,“安”用作使动词,“安之”即“使之安”。题②“安之”同题①。题④“安能爱君”,“安”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因此,应选题③。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3.下列四句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见”应是( ) 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这一题考查语法知识。题①“见孔子”,“见”是使动词;“孔子不见”,“见”是一般动词。题②“见犯乃死”,“见”是表被动的助动词。题③“见疑”与“被谤”相对为用,“见”用法同题②。因此,应选题④,“以医见业”即“凭借医术自己养活自己”。本题属“较难题”。 4.下列四句中,有四种“所”字结构,表示“??的工具”的应是( ) 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 ②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③夫戟者,所以攻城也;镜者,所以照形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一题考查“所学结构的基本用法。题①“所生”,表处所;题②“所以距子”,表方法;题④“所从坠”,表处所。因此,应选题③。本题属“易答题”。

5.下列四句中,用“於”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施事)的应是( ) ①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②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③三年,乃流王於彘。

④惛於教,乱於治。

这一题考查同介词“於”有关的语法知识。题②“甚於防川”,引进比较对象;题③“流王於彘”,引进动作行为的着落点(即一般所说的“引进处所”);题④“惛於教”,表示动作行为所表现的范围。因此,应选题①。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6.下列四句中,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以改变其语法地位(或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的“之”字句应是( )

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②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一题考查语法知识。应选题④。本题属“易答题”。 7.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於是”)的焉字句应是( )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 ③如异於此,则无论焉。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这一题考查“焉”字的词性和用法。题②“焉辟害”,“焉”是疑问代词作状语;题③“则无论焉”,“焉”是代词兼语气词,充当宾语;题④“焉”与“也”相对为用,是语气词。因此,应选题①。本题属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8.下列四句中,含介词的前置宾语的“孰与”句应是( )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夭命而用之? ③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於此?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这一题考查同形异构的“孰与”的不同语法功能。题①“孰与”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结构,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谓词。题②“孰与”是两个词:“孰”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与”是动词作谓语。题④“孰与”用法与题①大致相同。因此,应选题③。本题属难题。 9.下列四句中,相当於“之+乎”的“诸”字句应是( ) ①寡人闻忘之甚者,徙面亡其妻,有诸? ②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③公伐诸鄢。

④有诸内,必形诸外。

这一题考查“诸”字的语法意义。题②“诸”=“之+如”;题③“诸”=“之+于”,题④“诸”=“之+于”。因此,应选题①。本题属“易答题”。

10.下列四句中,表示一种意外语气(与“却”、“竟然”大致相同)的“乃”应是( ) ①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 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万今日见之。

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这一题考查“乃”字的语法意义。题②“乃”表示确认语气(“就是”之类);题③“乃”表示强调语气(与“确认语气”相类似,但不完全相同)(“才”之类);题④“乃”,犹言“就”,副词。因此,应选题①。本题属“易答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句子使用互文修辞方式的是( AC )。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说明近义词细微差别常用的术语是(BE )。

A 谓 B 谓之 C 犹 D 貌 E 曰 3、专用于声训的古注术语是( AC )。

A 之为言 B 谓之 C 之言 D 犹 E 读若 4、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 )

A.齐国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B.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 C.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D.东野之役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E.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5、 下列句中,有动词带双宾语结构的是( ) A.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疑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E.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6、七言近体诗的首句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第二句可以是( )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仄平仄仄平 C.仄仄仄平平仄平 D.仄仄平平平仄仄 E.平仄平平仄仄平

7、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

A.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B.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E.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8、下列各句中,“与”用作连词的是( ) A.蜩与学鸠笑之。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D.夸父与日逐走。

9、下列句中,“所以??”的意思大致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凭它来??的”的是( CE )

A.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彼兵者,所以禁暴害也,非争夺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10、下列各句中,用判断句表示譬况关系的应是(BCE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夫战,勇气也

C 君者,舟也 D 南冥者,天池也 E 君子之德,风

11、下列各句中,被动句(也包括无标志的语义上的被动句)应是(ABCD ) A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 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 C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D 吾见长笑於大方之家矣 E人皆以见侮为辱

12、 下列各句中,用“其”来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应是( B ) A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 其然乎?其不然乎 D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E自今以往,吾其无意於人世矣

13、下列各句中,用“所”字结构表示“??的原因”的应是( AD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B上下相悉,民无所聊 C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D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E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 ( AB ) A.晋灵公不君。 B.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C.尔欲吴王我乎?

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E.故王不知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BCE )

A.为之箪食与肉。 B.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C.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D.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 E.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 CDE )

A.山东之国,从风而服。B.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C.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E.贫穷则父母不子。 1.下列各句中,有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句子应是(2 )(3 )( 5)( )( ) ①姜氏何厌之有?

②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③孟尝君曰:“客何好?” ④何前前倨而后卑也?

⑤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

这一题应选②③⑤,属“易答题”。其中题⑤往往漏选,关键是对“安放”的理解有误。 2.下列各句中,作为复指前置宾语的“是”(或称作提宾的语法标志)应是(1 )(2 )( 3)( )( )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

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⑤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这一题应选①②③,属一般性题目。其中题④往往错选,关键是把“寡人是问”中的“是”当成了提宾标志。

3.下列各句中,用无定代词“莫”作主语并有先行词的句子应是( 1)(3 )( 4)( )

( )

①天下莫之能伉。

②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③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⑤君有急病见於面,莫多饮酒。

这一题应选①③④,属一般性题目。其中题②有可能误选:“莫”虽充当主语,但无先行词。 4.下列各句中,名词充当状语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句子应是( 2)( 4)( 5)( )( )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失期,法当斩。 ③豕人立而啼。

④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⑤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这一题应选②④⑤,属“易答题”。其中题①有可能误选。

5.下列各句中,用判断句形式表示譬况关系的句子应是( 4)( 5)( )( )( )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项籍者,下相人也。 ③是必射雕者也。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⑤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这一题应选④⑤,属一般性题目。其中题①有可能误选。

6.下列各句中,表示逆接关系的“而”应是(1 )(4 )( )( )( ) ①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②公入而赋。

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④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⑤子路拱而立。

这一题应选①④,属“易答题”。其中题③有可能误选。

7.下列各句中,表示特指的“其”应是( )( )( )( )( ) 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②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④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⑤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这一题应选①②,属一般性题目。其中题⑤有可能误选。

8.下列各句中,双宾语句(含使动双宾语句)应是(1 )(3 )( 4)( 2)( )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②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③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④晋侯饮赵盾酒。

⑤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这一题应选①②③④,属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其中题②或题④有可能漏选。 9.下列各句中,表示反诘语气的“其”应是(1 )( 2)( )( )( ) 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②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③吾其左衽矣。

④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 ⑤其是之谓乎?

这一题应选①②,属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其中题④有可能误选。

10.下列各句中,表示“竟然”语气的“曾”应是( 1)( 2)(4 )(5 )( ) ①谁渭河广?曾不容刀! 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③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④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 ⑤尔何曾比予於是!

这一题应选①②④⑤,属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其中题③有可能误选,而题②⑤却有可能漏选。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其中的“内”后来写作 ___________。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句中“不毛”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句中的“我”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是___________。

“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中的“形”与“_____________”构成通假关系。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4 流水对,借对 5、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6、仄仄平平平仄仄 7、颔联,颈联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名词 、 动词 和 形容词 。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 。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 4、吾、予 5、谁、奚 6、副词

3、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 发音部位 划分出来的。 4、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5、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韵尾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 (阴声韵 、 入声韵 、 阳声韵)。

6、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 36 个,韵部有 30 个。 7、体诗押韵要依照 106 韵,该韵共分 30 部。

四、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年: .2、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登: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艺: .4、彼且奚适也? 适: .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权: 6、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7、《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1.天柱折,地维绝。 维:

2.微二人,寡人几过。 几:

3.都城过百雉,国人害也。 城:

4.射其右,毙於车中。 毙:

5.夫诸侯之贿,聚於公室。 贿:

6.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如:

7.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

8.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谢:

9.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

10.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

1.“维”应释为“绳”、“绳子”、“绳索”之类。不能释为“维系”或语气词之类。本题考词的本义,属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2.“几”应释为“几乎”之类。不能释为“几次”之类。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差别,属一般性题目。

3.“城”应释为“城墙”之类。不能释为“都市”、“城市”之类。本题考查词义演变,属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4.“毙”应释为“倒下去”之类。不能释为“枪毙”、“毙命”之类。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5.“贿”应释为“财物”之类。不能释为“贿赂”或“赠送”之类。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差别,属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6.“如”应释为“往”、“到”之类。不能释为“如果”之类。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7.“谤”应释为“议论”之类。不能释为“诽谤”之类。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8.“谢”应释为“道歉”之类。不能释为“感谢”之类。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9.“数”应释为“屡次”之类。不能释为“数一数”之类。本题属一般性题目。

10.“除”应释为“台阶”之类。不能释为“清除”、“开除”之类。本题考查词的本义,属有一定

难度的题目。

1.素善留侯张良。(平素) .

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水和黏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房门) .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破坏)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振奋,这里指鼓起翅膀)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阻拦) ..

7.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突过) ..8.朝菌不知晦朔。(夏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

9.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和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合) .10.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廓落) ..?

11.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空) 12. 技经肯綮之未尝。(进附在骨上的肉) .

1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交错聚结) .

14.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浸) .15.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浸) .16.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17.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记载历史的书) ..

18.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称赞) .19.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衣带) .20.言战者多,被甲者少矣。(通“披”) .21.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遵循) .

22.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指农耕之事) .23.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举,行) .24.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 (交付) .

25.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帮助,支持) .26.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停止) .27.诸将效首虏,休,毕贺。(模仿) .

28.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旁.边的)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破读 改变汉字的读音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对古书中的破读字音应持怎样的态度?

已经进入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要加以学习掌握;对那些没有进入现代汉语的破 读,则不必特别加以区分。

2、叶音 把用后世的读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音,改注为一个押韵的音,这种注音叫做“叶音”。

3、衍文 古籍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错误地增加的字叫做“衍字”。

1、 反切;2、偏义复词;3、动词的使动用法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1)。2、偏义复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1分),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1分)。

3、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1、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2、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3、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5、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7、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8、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9、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10、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11、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2、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 2、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3、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

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4、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5、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6、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

7、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

8、借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借义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借音是利用同音字的现象,在诗句中用本字的读音,而在对仗中使用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构成对仗。

9、流水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所谓“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在字面上是对仗的,在意义上却是相承的,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意义就像流水一样不断)。

10、联:从对仗的角度对近体诗做出的句子分析。将一首律诗的八句每两句分为一联,共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六、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古注术语“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 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1、答案要点:

①“读曰”、“读为”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②“读若”、“读如”的主要作用是注音。

2、古注常用术语“谓之”和“谓”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

①用“谓之”时被释的词语放在后面,用“谓”时则放在前面。

②“谓之”常用来分析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差别,而“谓”多用来说明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

3、前人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

答案要点:

①钱大昕提出上古无轻唇音 ②钱大昕提出上古无舌上音

③章太炎提出“娘日二母归泥说” ④黄侃提出上古无正齿音 ⑤曾运乾提出上古无喻母

4、何谓“叶音说”?为什么说它是错误的?

答案要点:

①把用后世读音读古代诗文不押韵的音,改注为一个押韵的音,这种观点叫“叶音说”。 ②没有认识到语音是发展的,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5、请用古代的名称简要说明“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

答案要点:

①唇音,又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两类。②舌音,又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两类。 ③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两类。④牙音。

⑤半舌音和半齿音

6、请说明“平水韵”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要点:

①《广韵》分为206韵,过于苛细,时人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一些邻近的韵合用。 ②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同用的韵,成107韵。 ③金朝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将206韵归并为106韵。 1、汉朝人的注释与唐朝人的注释有什么不同?

1、答案要点:

①汉人的注释主要限于儒家经典,唐人除注视儒家经典外,还注释子书和汉以后的古书。

②汉人只注释古籍正文,唐人多义疏,不仅注释古籍正文,还为前人的注释作注。 2、清人与近代学者对于上古声母的研究,主要得到了哪些可信的结论? 答案要点:

①钱大昕提出上古无轻唇音 ②钱大昕提出上古无舌上音 ③章太炎提出“娘日二母归泥说” ④黄侃提出上古无正齿音 ⑤曾运乾提出上古无喻母

3、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各指什么时代的语音?各以什么作为代表? 答案要点:

①上古音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代表。 ②中古音是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③近古音是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一时期语音的代表作。 4、什么叫“古音通假”?朗读古文时应当如何处理借字的读音?

答案要点:

①古人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就叫“古音通假”。

②假借字和本字的今音如果完全相同,就按假借字的今音读。 ③假借字和本字的今音如果不相同,一般要读本字的今音。 1、古注术语“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

①“读曰”、“读为”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②“读若”、“读如”的主要作用是注音。

2、顾炎武、段玉裁等学者是怎样研究上古每个韵部都包括哪些字的? 答案要点:

①顾炎武:归纳《诗经》、《楚辞》的韵脚看一部韵内有哪些字。 ②段玉裁:没有用作韵脚的字,主要是根据谐声偏旁来归并。 3、破读音和叶音是一回事吗?请阐述之。

答案要点:

①为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而改变字词的读音,改变后的读音就是“破读音”。破读音有 积极意义。

②把用后世读音读古代诗文不押韵的音改注为押韵的音,这种注音叫做“叶音”。叶音

注音是不可取的。 4、为什么说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比较严格? 答案要点:

①近体诗一般只能用平声韵。 ② 依照韵书押韵,不许“出韵”,不能用邻韵的字。 5、古注术语“曰”、“为”、“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要点:

①被解释的词语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②都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6、简要叙述《十三经注疏》的成书过程。

①唐代孔颖达等编辑《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②唐代贾公彦著《周礼疏》、《仪礼疏》, ③徐彦著《公羊传疏》,杨士勋《谷梁传疏》

④宋代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孙奭疏《孟子》 ⑤合刊时加入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注音

7、 “倒置”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它与语法上所说的倒装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①倒置是颠倒语句中词语顺序的一种修辞方法。 ②语法倒装是有条件的,而修辞倒置则不是一种规律的现象。

8、上古音、中古音各指什么时代的语音?各以什么作为代表?

答案要点:①上古音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代表。 ②中古音是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9、清代学者顾炎武是怎样研究上古韵部的? 答案要点:

①归纳《诗经》、《楚辞》的韵脚。

②与《广韵》比较,从《广韵》上推上古韵部。 10、钱大昕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有哪些重要发现? 答案要点:

①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 ②上古无舌上音知彻澄娘。

11、构成近体诗(格律诗)平仄格式的基本规律(规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①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双数字和句尾字严格),这叫做“对”。 ②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叫做“粘”。 12、以“北”字为例, 说明词的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区别。

13、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答:它们都不是判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加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维”和“惟”有时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着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与前面的主语形成判断关系。比如“其命维新”句主语“其命”就不能与“新”形成判断关系。

以上那些副词和语气词还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着使用。例如: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的作用和“乃”、“即”相近,它也是个副词,也不是判断词。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 1、(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 2、(1)表比喻 ;(1分) (2)表复杂内容; (1分) (3)表原因;(1分)

3、(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 (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3、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 4、句尾语气词“也”、“矣”有什么区别?

3、表示比喻;表示处所;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对人的态度;

4、“也”表示判断肯定语气;“矣”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2分)“也”是静态的;“矣”是动态的;(1分)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谓语”,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1分)

2、“主语+者+谓语”,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1分) 3、“主语+谓语+也”,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1分)

4、“主语+者+谓语+也”,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1分) 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分)②表示否定判断,如:A、非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1分) 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2、写出《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

答:《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每错一处扣0.5分,)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 《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

《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 《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1分)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1分)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1分)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1分)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0.5分)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0.5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 + 谓语”,(0.5分)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0.5分)

2、“主语 + 者 + 谓语”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0.5分) 3、“主语 + 谓语 + 也”,(0.5分)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 4、“主语 + 者 + 谓语 + 也”,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 5、“主语(者)+ 副词 + 谓语(也)”,(0.5分)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表示否定判断,如:A、匪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主语 + 判断词 + 宾语”,(0.5分)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

人之父也。(0.5分)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0.5分)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0.5分)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郄克伤于矢。(0.5分)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0.5分)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0.5分)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0.5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0.5分)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0.5分)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0.5分)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5分)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

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举例说明什幺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⑴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例: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⑵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⑶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

⑴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⑵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答:名词作状语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4、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答: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字数(句)数固定;

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

2、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

3、讲究平仄;

平仄上的要求是近体诗的灵魂。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

4、要求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须有至少一联是对仗的。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

1.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2.從茲始免征雲南。(白居易《新豐折臂翁》) 3.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陽樓記》) 4.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爲河伯婦。(《史記·滑稽列傳補》) 5.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呂氏春秋·不屈》)

下列句子中加△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

不同? 答:

1、少,在句子中是副词,意为“稍稍”,作壮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形容词,是“多”的反义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2、稍,在古今汉语中均为副词,用法也大致相同,但意义有差别。在古代汉语中意为“逐渐”,在现代汉语中则是“稍微”的意思。

3、曾,在句中为语气副词,是“竟然”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曾”一般为时间副词,“曾经”。

4、直,句中“直”为范围副词,状语,是“只”、“仅仅”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直”是个形容词,是“曲”的反义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5、因,句中“因”为连词,表承接,是“于是”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因”一般是表原因,是“因为”的意思。

6、竟,句中“竟 ”为时间副词,是“终”、“最终”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竟”一般作语气副词用,“竟然”的意思。

7、但,句中“但”为范围副词,“只”、“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但”一般为转折连词,“但是”。

8、虽然,在古代汉语中,“虽然”一般是两个词 。“虽”是连词,“然 ”是代词。“虽然”是“虽然如此”或“尽管如此”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虽然”是一个词 ,用于复句,表让步。

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 (1) 五言仄起仄收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2) (2) 五言平起仄收式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 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3) (3) 五言仄起平收式

(丁)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4) (4) 五言平起平收式

(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

欢笑情如旧,萧疏发已斑。 .何用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加“·”者为入声字)

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可平可仄、△拗、*救。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平、︱仄、○)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发已斑。-︱--︱,--︱︱-。 .何用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第七句 “归”字拗,“不”字救

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字和救字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

平可平可仄、△拗、﹡救。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不”字拗、“吹”字救) .

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五言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不”字拗,“吹”字救;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故”字拗,“乡”字救;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3、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断、死”字拗,“长”字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

平仄仄平平。拗救情况:平平仄△平*仄,○“小”字拗,“儿”字救;“倚”字拗,“虚”字救;

七、把下面几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20分)

评分标准:每选对一题得1分。

评分标准:每选对一题得2分,一题两项选对一项得1分。 评分标准:每填对一题得1分,写错关键字的空不得分。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2分,写错关键字的答案不得分。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2 分,基本意思正确即给分,不必完全和参考答案相同。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5分,答案不完整或有错误,根据答对的要点给分。

每题全部译对得5分,译对大半得3分,译对一小部分得2分。不必完全直译,句意正确即可。

种之曰稼敛之曰穑一夫之居曰廛貆兽名笺云是谓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也冬猎曰狩宵田曰猎胡何也貉子曰貆〇廛又作厘直连反古者一夫田百亩别受都邑五亩之地居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注)

译文:

种庄稼叫做“稼”;收获庄稼叫做“穑”;一户农夫的房屋田产叫做“廛”;貆,野兽名。郑玄笺注说:“这是说身居官位的人贪婪卑鄙,不做事情而得到财物。冬天打猎叫做‘狩’;夜晚打猎叫做‘猎’;胡,为什么;貉子叫做‘貆’。”“廛”又写作“厘”,直连切。古时候一户农夫分得一百亩田地,另外分给五亩的城邑土地供居住。

坎坎伐檀声寘置也干涯也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卅用若俟河水清且涟笺云是谓君子之人不得进仕也〇坎苦感反寘之豉反涟力缠反猗于宜反亦作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注)

译文:

坎坎,采伐檀木的声音;寘,放置;干,河岸;风从水面刮过形成的波纹叫做“涟”;采伐檀木,等到三十年后使用,好像等到河水清澈又有波纹一样难。郑玄笺注说:“这是说君子这种人,不容易被任用做官呀。”坎,苦感切;寘,之豉切;涟,力缠切;猗,于宜切,亦作“漪”。 壶瓠也叔拾也苴麻子也樗恶木也笺云瓜瓠之蓄麻实之糁(泛指粮食)干荼之菜恶木之薪亦所以助养农夫之具〇瓜古花反字或加艸非苴七余反荼音徒樗饬书反又他胡反食音嗣瓠户故反(《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注) 译文:

壶,通“瓠”;叔,拾取;苴,麻的种子;樗,一种孬树。郑玄笺注说:“瓠瓜这样的储备物,麻籽这样的粮食,干荼这样的蔬菜,孬树这样的柴禾,也都是用来帮助养活农夫一家的必需物品。”瓜,古花切,此字有的人给加上草字头儿,是不对的;苴,七余切;荼,读音是“徒”;樗,饬书切,又他胡切;食,读音是“嗣”;瓠,户故切。

愆过也笺云良善也非我欲过子之期子无善媒来告期时〇愆起虔反字又作諐〇将愿也笺云将请也民欲为近期故语之曰请子无怒秋以与子为期〇将七羊反语鱼据反(《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注) 译文:

愆,错过。郑玄笺注说:“良,好。不是我要错过你定的时间,你没有好的媒人来通报时间。”愆,起虔切。此字又写作“諐”。 将,希望。郑玄笺注说:“将,请。男的要确定一个较近的日期完婚,所以女的告诉他说: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和你完婚的日期。”将,七羊切;语,鱼据切。

仓庚离黄也懿筐深筐也微行墙下径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笺云载之言则也阳温也温而仓庚又鸣可蚕之候也柔桑稚桑也蚕始生宜稚桑〇离本又作鹂力知反稚直吏反(《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注)

译文:

仓庚,就是离黄鸟;懿筐,深筐;微行,墙脚下的道路。五亩的宅院,种植上桑树。郑玄注释:“载,与‘则’相同;阳,温暖的意思。天气温暖而且仓庚鸟又叫了,是可以养蚕的时候了。柔桑,稚嫩的桑叶。蚕刚出生,适合吃嫩桑叶。”离,本来又写作“鹂”,力知切。稚,直吏切。

氓民也蚩蚩者敦厚之貌布币也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〇蚩尺之反贸莫豆反〇笺云匪非也即就也此民非来买丝但来就我欲与我谋为室家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卫风·氓》“氓之蚩蚩,报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注) 译文:

氓,“民”的意思;蚩蚩,憨厚的样子;布,货币。郑玄笺注说:“货币是用来买卖东西的。春末开始养蚕,初夏卖丝线。”蚩,尺之切;贸,莫豆切。 郑玄笺注说:“匪,就是‘非’;即,靠近、接近。这个男子不是来买丝的,只是来找我,想和我商量婚姻大事。”

7、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哪个时代的语音系统,其中全清、全浊声母的代表字各有哪些?

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但是这个系统忽略了《切韵》的一些重要的声类,但是清朝的学者陈澧通过严密的研究发现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并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

按照《韵经》,三十六字母系统如下:

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轻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头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彻 澄 娘 牙音 见 溪 群 疑 齿头音 精 清 从 心 邪 正齿音 照 穿 床 审 禅 喉音 影 喻 晓 匣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8、简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唇音 舌头 舌音 舌面 齿音 牙音 喉音

中古与之比较: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 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 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 【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 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 【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7】有复辅音声母

帮p 端t 章? 庄t? 精ts 见k 影? 滂p? 透t? 昌?? 初t?? 清ts? 溪k? 並b 定d 船? 床d? 从dz 群g 明m 泥n 日? 生? 心s 疑? 来l 喻? 俟? 邪z 晓x 书? 禅? 匣? 三十六字母 五音 唇音 重唇音 轻唇音 全清 帮p 非pf 次清 滂p? 敷pf? 全浊 並b 奉bv 次浊 明m 微? 清 浊

《切韵》声母 五音 唇音 舌音 重唇音 舌头 舌上 全清 帮p 端t 知? 次清 滂p? 透t? 彻?? 全浊 並b 定d 澄? 次浊 明m 泥n 娘? 清 浊 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齿头 正齿二等 正齿三等 精ts 庄t? 章t? 见k 影? 清ts? 初t?? 昌t?? 溪k? 从dz 崇d? 船d? 群g 疑? 於w 以j 来l 日?? 心s 生? 书? 晓x 邪z 俟? 禅? 匣?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 之? 幽u 宵o 侯? 鱼a 支e 歌ai 脂ei 微?i

例字 来媒悔使 舟流考 悄敖 侯驱输愉 乎马女下雨

支斯 沙嘉瓦皮蛇罗为

弟矢资葵 怀崔枚

入声韵 职?k 觉uk 药ok 屋?k 铎ak 锡ek 月at 质et 物?t 缉?p 叶ap

例字 特麦食富翼国 鞠覆告戚迪 爵沃虐溺 角玉曲 薄夕若宅尺

脊解 伐败说月渴烈 实噎瑟穴 出肆隧类 湿及合 叶甲涉

阳声韵 蒸?? 冬u? 东?? 阳a? 耕e? 寒an 真en 文?n 侵?m 谈am

例字 梦兴雄 中降 蓬凶庞 昌黄扬衡明

成名 旦雁管怨 人渊千零身信询 门巾存云员先

风琴甚南 敢监

三、声调

上古 中古

平声 平声

舒声

上声 上声

长入 去声

促声

短入 入声

9、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10、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11、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12、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二、用音韵学术语写出下列中古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微 知 从 端 群 喻 来 日 匣 邪 帮 定 娘 敷

三、简单介绍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四、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规律有哪些内容?

二、微:轻唇、次浊;知:舌上、全清;从:齿头、全浊;端:舌头、全清;群:牙音、全浊;喻:喉音、次浊;来:牛舌、次浊;日:半齿、次浊;匣:喉音、全浊;邪:齿头、全浊;帮:重唇、全清;定:舌头、全浊;娘:舌上、次浊;敷:轻唇、次清。 三、参P1051

四、1.平分阴阳:条件声母的清浊,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 2.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3.入派三声:即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全浊声母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字归去声;清声母字归现代阴、阳上去四声。 五、什么叫阴阳对转?上古阴阳声韵是怎样相配的?

六、举例说明古书中的破读和假借现象,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五、音韵学家按照韵母中的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

入声韵,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韵尾是元音或不带韵尾的是阴声韵。古音中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声韵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对转。阴阳对转反映了汉语语音的系统性,为此,阴韵学家按照对转关系使古代韵部阴、阳、入声韵互相配合,分配的情况如下:之、职、烝,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歌、月、元,微、物、文,缉、侵,盍、谈。

六、破读原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

法,如“王”,名词,帝王,读平声;动词称王,读去声。假借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一种是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如代词“然”即借“燃烧”的“然”的形体;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又叫古音通假,如“归”借为“馈”。破读和假借不同。假借字和本字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有着历史的联系。 一、解释名词和术语 1.音和 2.类隔

3.膑,鼻引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比较科学的是哪种?举例说明之。 三、指出下列反切不能直接用今音拼读的原因: 1.马,莫下切; 2.杜,徒古切; 3.龙,力锺切; 4.筹,除留切; 5、哜,在计切; 6.虬,渠幽切; 7.悭,苦坚切; 8.厚,胡口切; 9.心,息林切; 10.头,度侯切; 11.东,德红切 12.鼙,部迷切 13.阪,扶板切: 14.喟,丘愧切: 15.虫,直隆切: 16.能,奴登切; 17.巨,其吕切; 18.苦,康杜切; 19.兵,甫明切; 20.尖,子廉切;

一、1.音和: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声调和韵母相同的叫“音和切”。如“刚,古郎切”。古、刚双声,郎、刚叠韵。 2.类隔:反切上字跟被切字声母不同。即端组作知组的反切上字;非

组作帮组的反切上字。

3.膑,鼻引:反切注音。“膑”是被切字,“鼻引”是切语。鼻,反

切上字;引,反切下字。 ·

二、譬况、读若、直音、反切。反切法较科学,它第—次把一个汉字音节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对待,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调。如:毛,莫袍切,即mao=m+ao。反切法克服了其他注音方法的某些缺点。

三、1.声调不同。“下”本为上声,因其为匣母,全浊上声变去声,故今读去声;而“莫”为次浊音,“马”也是次浊音,次浊上声字今仍读上声,“马”仍保留上声调,不变为去声。

2.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清化后,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徒”是平声送气,“杜”为仄声不送气;

3.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力”为次浊声母,故“龙”也是读阳平。 4,浊音清化规律。去掉韵头。

5.据精组的分化规律。精组声母在洪音前,读z、c、s;在细音前读i、k、x.“在”为从母洪音,z声母;哜为细音,j声母。

6.平分阴阳。幽,影母,清声母,阴平;虬,与渠同为群母,全浊,

读阳平。

7.根据韵母的洪细,中古见系洪音前今读g、k、h,细音前今渎j、k、

x声母。

8.浊音清化规律,全浊上声变去声。凡上字为全浊声母,下字为上声

的,被切字变去声。

9.平分阴阳,“井”的次浊声母,读阳平,“心”为清声母字读阴平。 10.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1.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 12.浊音清化规律。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3.古无轻唇音。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字切重唇字。

14.根据韵母的洪细,中古见系洪音前今读g、k、h,细音前今读i、k、

x声母。

15.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读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6.平分阴阳。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全浊上声变去声。“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

仍读上声。,

19.古无轻唇音。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 20.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x。

解释下列古音现象:

1、“匍匐”古人又写作“扶服”“伏羲”又写作“包牺”。

2、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郑笺:“朝饥”。 3、《论语》“涅而不缁”,《史记》引作“泥而不缁”。 4、“羽”读如“沪”。

5、“燕王甚兑”。“兑”通“悦”。

6、《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优优”。

7、广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无、尾、望、闻、蚊”等读成[m]声母。 8、《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五云:“古文作竺”。 9、《说文》冲读若动。 10、“而”读为“能”。 11、“皇”读为归往之往。

12、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13、王必无人,臣奉璧往使。“奉”今作“捧”。

14、《易》读“匪夷所思”,《经典释文》“夷,荀本作弟。”

15、《诗·齐风》:“子之还兮”,《汉书地理志》引作“子之营兮”。 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贞索引:“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17、枹(fú):《说文》:“击鼓杖也,从木包声。”

二、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三归匣;5.喻四归定;6,古无轻唇音;7.古无轻唇音;8.古无舌上音;9.古无舌上音; 10.娘日归泥;11.喻三归匣;12.喻四归定;13.古无轻唇音;14.喻四归定;15.喻三归匣;16.明母分化出圆唇音w;17、古无轻唇音。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 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 ②夺; ③当为; ④谓之; 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 ②王引之; ③俞樾; 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 ②五臣注; ③颜师古注; 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①注明典故的来源; ②指出词语的出处 ③为词语释义 二、给下面的注解加上标点,并说明注释的体例。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马或奔 而致千里,善曰 言马不良或騠御之以道而致千里之涂声类曰騠蹑也杜计切士或 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晋灼曰被世讥论也善曰越绝书曰有高世 之材者必有负俗之累也。 《文选·汉武帝诏一首》) 三、名词解释: 1.衍文 2.如字

[练习一]

一、1.汉。毛亭、孔安国、马融、郑玄。

2.集注,集解,《论语》。

3.释词。串讲。通释全章大意。 4.汉朝人,魏晋人,唐宋人。 5.杜预,孔颖达;郭璞,邢 。 二、1.之言; 2.犹; 3.貌; 三、1.“笺云”之前是毛传。

2.“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

3.“[疏]”后是孔疏。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四、1.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609页。2.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09页。

[练习二]

一、1、②、③;2、④;3、①、② 4、② 二、1、善曰:“ 良, 是, 涂。”《声类》曰:“是, 也, 切。”“晋灼曰:‘ 也’。“善曰:“《越绝书》曰:“ 者, 也。”

2.双行小字都是李善注。除李善本人的注解外,注文中也引用他人的注解,如引用了魏李登《声类》、晋晋灼《汉书集注》和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的话。 三、1.衍文 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17页

2.如字 见《古代汉语》第二册61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z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