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0-16 09: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1 汉语语音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上古音时期。指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第二,中古音时期。指六朝到唐宋时的语音。以《切韵》、《广韵》音系为代表。第三,近古音时期。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第四,现代音时期。指“五四”以后的语音,以现在的北京音系为代表。 韵目

魏晋以后出现了很多韵书,这些韵书按一定的读音把众多汉字加以组织、排列,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个韵部。又以韵部中的一个字(通常是排在韵部的第一个字)作为各个韵部的代表字,这个代表字被称为韵目。

三十六声母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轻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音 舌头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彻 澄 娘

齿音 齿头音 精 清 从 心 邪 正齿音 照 穿 床 审 禅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 晓 匣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近体诗格律的主要内容

第一,字句有定。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绝句必须是四句一首。有“五

绝” 与“七绝”之分;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之别。

第二,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韵脚固定,必须是偶句末一字押韵;一

般押平声韵。 第三,平仄协调。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仄协调而不显单调,

要求平仄相间,相对。

第四,讲求对仗。有宽对(实对实,虚对虚)、借对(利用汉字所具有的一字多

义的特点来构成对仗)、工对(同类的词语相对仗)、流水对(出句和对句意思相承连贯,同时又在字面上形成对仗)之分。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用韵有何不同? 第一,古体诗的用韵没有严格的限定。

第二,近体诗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既不能换韵也不能“出韵”。 第三,近体诗韵脚固定,必须是偶句末一字押韵。 第四,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

近体诗平仄安排的基本原则

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仄协调而不显单调,为此就要求平仄

1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相间,相对。平仄相间是就一句而言的。一句之中,平则必须交替。通常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平仄相对是就一联之内而言的。一联之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对立。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那么对句必然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会造成“失对”。

粘对的概念

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与上一联对句的平仄相同(关键是第二字)。这样既可以把后一联与前一联粘合起来,又可以使前后两联有所变化,此为粘对。

如何理解“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在诗句中,第一字,第三字(七言还有第五字)因为不是节奏点,所以对它们的平仄要求就可以放宽一些。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它们既可以用平声又可以用仄声,二四六是节奏点所在要讲究。但这句话只反映了一个大致情况,并不严密准确。举例略

古体诗

从声律上看,古体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古风;一类是入律的古风。入律的古风多用律句,它与律诗的区别在于:句数不固定,用韵不严,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以交替,可以换韵,而且常是四句一换韵。

词和音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最初,词和音乐是紧密相连而又不可分离的。它是作为乐曲的歌词以供歌唱的。所以称为“曲子词”。曲,即乐曲部分,词,即唱词部分。后来,词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格律的新的文学形式,成了诗的别体。 小令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前人有的按字数来划分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词调

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词调。 词牌

每一种词调都有一个专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或者说词牌就是填词用的词调名。 词谱

词牌的格式叫词谱,由于词的乐谱失传,于是人们就取前人的词做样品,规定每种词牌得字数、平仄、句式等格式。作为填词的依据就是词谱。

词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词的主要来源有:民间音乐如《竹枝词》;外来音乐如《苏幕遮》;乐工如《雨霖铃;词人如《扬州慢》;国家音乐机关的创造如《黄河清》;还有歌妓等创作。

2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词的平仄跟律诗相比有什么差别? 多用律句是词的一个特点,词除了指明可平可仄的以外,一般字的平仄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而且仄声字有时还要求区分上声、去声、入声。从这一点来说,词的平仄要求要比近体诗更严;近体诗讲究粘对,而词句的平仄往往是不粘不对的;词句中叠平叠仄的拗句运用较多。

词的押韵方式有哪些情况?

1, 限用平韵 词韵虽然是平上去三声同为一部,但是平声和上去两声不能通押。有些词调规定全首词只能用平韵(又一体除外),不能用仄韵。如《望海潮》《临江仙》。

2,限用仄韵 有些词调规定全首词只能用仄韵不能用平韵。一韵到底用仄韵的词称为仄韵格。如《如梦令》《清玉案》。

3,上去通押 在仄声韵中,同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可以押韵,即用上声和去声是随意的。如《点绛唇》。

4, 例用入韵 在仄声韵中,入声韵一般单独使用。如《满江红》《念奴娇》。 5, 同部平仄互押 只是同部的平声和上、去两声互押,由词决定韵脚是用平声还是仄声。如《西江月》。

6, 平仄转韵 平韵专程仄韵或者仄韵转成平韵,韵部并不相同。由词调规定在什么地方转韵。如《南乡子》《虞美人》。

7, 邻句叠韵 一首词中,相邻的句子叠用同一个韵字称为邻句叠韵,此情况多由词牌所规定。如《如梦令》《忆秦娥》。

词的对仗有什么特点? 对仗自由,位置不固定,不像格律诗的对仗一般有固定的位置;不限于平仄相对;不避同字相对。

《诗经》的用韵格式是什么? 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诗经》主要采用句尾韵的形式。第二,从一章

之中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种情况。第三,从韵脚的距离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句句押韵、偶句押韵、交韵、抱韵。总之,密韵是《诗经》用韵的一大特点。句句押韵、交韵、抱韵等都是密韵。

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人钱大昕提出来的。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纽,它们是中古时期才由“帮滂并明”四纽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上音

也是钱大昕的发现。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义界

就是给词义下界说。即用一串词(词组或句子)给词义做定义式的解释,以指明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使人明了该词与其他词的异同。

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因声求用的功用有哪些? 有推语源、明假借两种。

1、推语源是因声求义最重要的功用。可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明确事物命名的依据。例如“奠”字与“停”同属定纽,二者元音舌位相近,所以“奠”的语源为“停”。第二,归纳词汇系统。例如“阅,具数于门中”,即“阅”就是“数”。“税”亦即“数”。毛传:“说,数也”;据此可知“说、税、阅”确为同源词。 第三,通方言,分辨由语言分化而产生的同义词。例如“崽者,子也。”崽,或作仔,实为子之方言音变。

2、明假借。通过假借字与本字之间声音上的联系去探求本字。例如《素问》:“愿问其诊及其病能。”,其中的“能”字实为“熊”之假借。因为古“能、熊”声相同,故可相转借。

据文证义的“文”指的是哪些内容?

1、指文句,即通常所说的语言环境。例如“人”包括了一切的人。但在《庄子》中“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夫夷节之为人也”,前者的“人”指别人而后者的“人”指人的品质。

2、指古人连词成文的文例,即构词组句的规则、习惯。如《诗经》:“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渭是河,所以洽也是河。

3、指包括古代文献作品全篇的思想内容。如《韩非子·定法》“皆养生之具也”和《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前者指维持生命,后者是性情的意思。

4、指古代文献产生的社会生活历史背景。如“子以君命在寡君”(《仪礼·聘礼》)中的“在”是“问候”的意思。

诗词平仄参见作业

4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课文词语翻译

《东山》

勿 士行枚: 做 适莽苍者: 郊外 町疃鹿场: 被兽践踏的方 穷发之北: 不毛之地 皇驳其马: 毛色黄白相间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旋风名 《斯干》 故夫知效一官: 授 无相犹/式 :欺诈/语气词 未数数然也: 急切 哙哙其正:白昼,白天 泠然善也: 轻妙的样子 载弄之瓦:纺锤 《桓公读书于堂上》 无非无仪:通“俄”,邪僻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明白相告 《察今》 《石··谏宠州吁》 东、夏之名:东夷之人 嬖人之子也: 妃妾 言利辞倒: 辞语乖巧 所以速祸也: 召 尝一脟肉: 小块的肉 乃老: 告老,以年老辞官 而知一镬之味: 大锅 《寺人披见文公》 循表而夜涉: 树立标记 吕、郤畏偪: 同“逼”,逼害 其时已于先王之法亏矣:异,不同 《齐国佐不辱使命》 其子岂遂善游哉?: 难道 其无乃非德类也乎:道德法则

不腆敝赋: 丰厚 《卜居》

群臣师赋与: 兵马战车 宁超然高举: 行为高洁 《修身》 诡人高张: 声势显赫

是固置本不安者:通“植” 将突梯滑稽:圆滑柔软的样子 多力而伐功:夸耀 《渔父》 杀伤人之孩:通“荄”,刚刚萌生的念头 形容枯槁: 形体容貌

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明白在理 渔夫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名不可简而成也: 怠慢 《萧相国世家》 誉不可巧而立也: 巧诈 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刚刚 《富岁子弟多赖》 畏君倾动关中:倾覆动摇,指举事 至于日至之时: 夏至 贱贳货以自污:同赊,赊欠 我知其不为蒉也: 盛土的草包 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用心浅陋 犹刍豢之悦我口: 肉类食品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友善 《北冥有鱼》 谥为文终侯:依据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志怪者也: 记载

《田单列传》

水击三千里: 拍击于水面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面向南 野马也:山林沼泽中蒸腾如奔马的雾气 置之前行: 军队的最前列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堂上低洼处 乘胜: 同义连用,取胜 而后乃今培风: 通“凭”,乘 抢榆枋: 穿过 而控于地而已矣: 投,落下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3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