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寓言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8 16:4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寓言故事的短文阅读

第一讲

阅读短文

寓言故事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

时候,就编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个故事就叫

寓言。一般来说,寓言都是虚构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1、了解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都是寄托在故事之中,后人对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的把

握,也必须在故事提供的框架之内,而不能主观随意。所以,我们阅读寓言,首

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了解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故事往往是明白如话的,又是比较含蓄的。明白如话,才能避免晦涩,

让人们容易理解、体会;含蓄,才能避免浅陋,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从

结构上看,大多数寓言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教训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寓言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这样,它免不了要借

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因此,

我们在阅读寓言故事时,不要忽视对其中的表现方法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去

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一)毛驴和牛大哥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它背(bēi bèi)回家。

毛驴向它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看见了,上前问道:

“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毛驴冷笑道 十斤山芋还不干呢 千斤 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

什么?友谊的分(fēn fèn)量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shān shàn)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

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在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2、 文中划线句子是谁说的?

3、全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揭示了寓言的寓意。

4、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5、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这说明了什么?请在

括号中打“√”。

(1)说明毛驴很不服气。( )

(2)说明毛驴觉得很惭愧。 ( )

(3)说明毛驴毫不在乎。( )

6、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7、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二)避露水

有个郑国人,白天怕热,就跑到一棵大树底下去乘凉。

过了一会儿,太阳越升越高,树荫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那个郑国人也随

着树荫挪动席子,太阳总是晒不着他。

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树荫随着月亮的移动而移动。那个郑国人怕露水打

湿衣裳,又随着树荫挪动席子。夜越深,月亮越偏西,树荫也离树越远,还没等

天亮,那个郑国人的衣服就全被露水打湿了。

树荫只能乘凉,哪能避露水呢?这个人单凭老经验办事,结果吃了亏。

1、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chéng liáng ( )shù yīng ()

乘凉 chèng láng ( ) 树荫 sùyīn ()

Chéng lián ( ) shù yīn ()

2、选字填空。

那 挪哪

(1)天底下( )有这样的好事?

(2)( )个院子里花草很多。

(3)老人的两脚艰难地向前( )着。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白天,树荫随着( )挪动,那个人怕(),就在树荫

下乘凉,并随着树荫挪动席子,结果 ()。

(2)夜晚,树荫随着()移动,那个人怕( ),又随着树

荫挪动席子,结果( )。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说明道理?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5、读了这个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你有没有遇到这类事?

看图学编寓言故事

篇二:第二篇 寓言故事

第二篇 寓言故事

前言

我国古代的寓言多姿多采,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

思想、短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使这些寓言脍炙人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书选编古代寓言,都从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各个角度考虑了少年儿童读者的需要。每则寓言由文言文、译文、注释、故事、意思等部分组成。希望通过用现代汉语改写的故事和简短的译文、注释,能够把每则寓言的主旨鲜明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少年儿童读者结合今天社会现实的需要,去着重理解某一方面的思想内容。

1、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或注释: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注释】

[1]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2]桂椒:香料。

[3]缀(zhuì):点缀。

[4]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小盒。还:退回。

[7]鬻(yù):卖。

买椟还珠的道理:

讽刺了那些只看重外表而不顾客观实际和目

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的人。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释义】: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

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滥竽充数

作者: 韩非子

原文:

22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注释:

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

继位。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 23

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

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释义】: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

3、掩耳盗铃

作者: 吕不韦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24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4、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或注释: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5

[1]鬻(yù):卖。

[2]誉:赞美。

[3]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4]或曰:有的人说。

[5]莫:没有不。

[6]应:回答。

[7]或:有人。

[8]“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

5、郑人买履

作者: 淮南子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臵)

26

篇三:寓言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o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