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语文业务学习 - 指导小学生朗读

更新时间:2023-03-08 06:25:5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1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

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的朗读创新能力 主题词:培养 语文朗读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通过不同种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列举了大量例子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 我国语文教育学家蒋仲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的确如此,学习语文要重视朗读,要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积累词汇,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将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终心愿。

一、针对学生的朗读现象采用了不同种教学方法。

相信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含含糊糊,甚至还拉着一副长腔。摇头晃脑唱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而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总体上是如下

3

三点:

1、学生不愿意读文。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字词积累贫乏,语感也不强,因此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读起来就结结巴巴,很不自然,这就会导致出现朗读笑话,引起大家的哄笑,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久就怕读且不愿意读了。

2、学生不会读文。从小学生低年级起,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朗读的训练或对朗读的要求不严格等,更甚的在课堂上不使用普通话教学,不作读的指导,学生对文章有段不理解,体会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文只是为了应付任务,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读文时读得不流畅,说话时文不成句,写文时想了半天,也难以下笔,学生的表达能力可想而知。

3、学生缺乏读的胆识。由于我们雷州讲雷州话,人们在交流时都是讲家乡语言,说普通话的机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很少得到机会锻炼,不敢进行大胆地读,经常地读,有感情地读,长时间下去,就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尽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针对学生的朗读现象,我认为在学生读文时,教师应以训练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导读,形成习惯后,再施予技巧,向能力迈进,尽力为学生提供朗读的环境,提高学生语言素质。 1、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

一般来说,朗读课文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语速应接近说话时的速度,读出不同的语调,且注意停顿、轻重缓急,感情应自然贴切,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文时,在学生领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朗读人们“等灵车”这段时,以低沉、缓慢的语调,用悲痛、哀凉的情感流露出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当时天冷心冷及人们耐心等待的情境,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2、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学生由于不会读,导致不敢读、不愿读,要想让学生喜读、乐读,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一旦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练习和探索,学生有了兴趣才喜欢读乐意读。这就要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将朗读的形式进行多样化、这样才不会显得单一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及热情,朗读的形式有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分解读、轻声读、快速读、表演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节课中选取何种朗读形式,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的特点,教学的设施而定,不可牵强附会地运用。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心,领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境界,有美的享受,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中浮现出文中所叙述的优美意境,有如身临其境,如走进画卷的感受。

又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以语言渲染:作者荡起双桨看到什么景象?心情怎样?接着听读,然后教师有感情范读,再配上动人心弦的乐曲,气氛被渲染得极为强烈,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想想文中的意境,然后角色转变,想想自己学习疲劳后荡舟的情境,感受周围的美景及作者赞美的感情,激起心中的阵阵涟漪,从而不自觉地去读文,且喜读乐读,加深对课文的审美理解,实属事半功倍。 三、朗读的指导应得法。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这有赖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朗读指导中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应指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应具体得法。

1、从理解课文入手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地传达出作者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讲中有读,读中有讲,应将读得好与理解得好有机结合起来。

2、从朗读技巧着手进行指导。

4

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说:“我们要带着严肃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样就达到了指导效果。其实,这只是对学生读时的要求,学生根本不懂得如何读才是教师所说的严肃感情,因为教师这种说法,对学生来说太过抽象了。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理解读时的停顿,高低、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 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作者在访问内蒙古草原所写的这篇文布局谋篇严谨,有独特的风格,而且用词准备、鲜明、生动。然后指导学生在朗读段落做上符号:“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让学生通过有节奏地读来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的愉快心情。这样,将读的技巧讲给学生听后,并示范朗读再指导学生按要求读,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课文时逐渐掌握各段的深刻含义、积累优美词汇,而且他们的朗读技巧也在读的训练中自然得到提高。

3、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朗读指导时也应因人而异。教师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词,朗读要求可仅限于正确、流利。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应读得流利之外,还要求在朗读中体会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且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固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令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进行停顿、轻重音语速等朗读的指导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多范读,还可以借助面部表情、动作将丰富的感情体验直接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4、扩大朗读活动。

为学生扩大朗读区域,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发展。以可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行选材,进行当场评分,表彰。这样,学生朗读水平在喜读乐读中提高,技能也在读中形成。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都会读得正确,流利,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条理。 由此可见,如果能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

5

文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 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 “鲜红的旗”、 “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 “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或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朗读速度要适中

现在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115字,而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速度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 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 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 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教师听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

6

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 “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要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须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呢?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对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 《柯里亚的木匣》 、《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 、《西门豹》等。 2、要在理解上下功夫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对朗读的课文内容真正理解了,才谈得上表达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达的才越准确。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理解出错了,朗读时必然表达不出感情或表达的感情不对。这里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读懂了词句的意思,而是要能深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和作者一同喜怒哀乐。要防止有些孩子不下功夫理解课文的内容,便想读出感情,于是读得忽高忽低、矫揉造作,摇头晃脑。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不但无益,反而会养成坏毛病。 3、会运用朗读技能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

7

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如《花潮》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 《春蚕》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 《黄继光》的基调是激昂的。同一篇课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

(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3)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的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4)停顿。这里说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 五、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成了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据说我国古代教书,起初就是背书,先让学生把书背熟,然后再开讲,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现在也要去学习那时的教书方法,但它说明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很早就重视“读”这个环节。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曾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点经验。在实践尝试中,我认识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同时教给一定的朗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它有助于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人格;于今后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朗读能力强,表达能力自然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等生活中,自然能给人留下好的形象,做起事来容易得到人的认同而事半功倍。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引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范读,因为出色的朗读不仅要有抑扬顿挫,而且要能绘声绘色,准确而清晰地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听读双方都

8

沉醉于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领会、感知、欣赏、理解,激起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体会到文章深层的意蕴,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好的范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示范,而且可以感染学生,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并且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众多的范读方式中,最能吸引学生而又能使学生终生受用范读是表情朗读。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过教师的表情朗读,能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很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教师在初始阶段适当的点拨一些朗读技巧,开展一些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是很容易持久的。例如朗读六年级语文《凡卡》一课第十二自然段。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森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松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那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这是凡卡生活的小插曲。朗读时,开头一句用很悲伤的表情,悲伤的语气来读,声音低沉,语速缓慢。第二句是过度句,用平常的表情,用叙述的语气读,速度可比第一句快一点,声音高些。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这一句开始,表情要略显欢快,朗读的语气也要略显欢快,声音也要相应提高些,速度也要快些。到“忽然”,就可在它后面稍作停顿后,注入更欢快些的表情,更明快些的语气,声音还可以高些,速度也可以快些。学生通过教师的不同表情,不同语气就可以体会到凡卡和爷爷逮兔的有趣生活,从而更反衬出凡卡现在的孤苦、悲惨。 抓好了朗读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他们觉得有东西写了,文章不再枯燥乏味,生动活泼多了。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课文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言锤炼、谋篇布局、过渡衔接、修辞表达等方面都有其闪光之处,平时朗读时,反复揣摸,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技巧,到实际运用时自然得心应手了。3.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4.灵活运用各种训练方式。针对很多学生晨读课不喜欢读课文的现象。我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即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全班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5、教给一定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更要重视朗读方法的传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仅仅*理论上的阐述是不行的,它需要引导学生到具体的朗读环境中去领悟、摸索、付诸实践。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

9

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如何指导低年级小学生朗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口诵心惟,熟读成诵,说写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妙语连珠。新大纲在“关于阅读”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读中求创。 那么,如何指导低年级小学生朗读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读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得认识过程与活动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为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使他们爱读、乐读。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师可先问学生课题的大致含义,接着再问:“我们平时是怎么打捞东西的?为什么本课却说是用水的浮力来捞东西的呢?”学生在这时就会顿生悬念,急于追根究底,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读书的积极状态。又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用自制的教具头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表现出浓厚的朗读兴趣。所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得主观能动性。 二、读要有感情。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而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情感内容,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创设热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的行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课堂情感效应,以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愿读,读出“情”味。 三、读要有方法。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一疏忽,学生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有科学而又合理的朗读训练方法。首先,要坚持讲普通话。我所在的学校,有一部分学生都习惯说本地方言,普通话表达能力差,尤其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分不清。试想,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怎么能提高朗读水平呢?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学校的一天中,听到的、说到的都是必须是普通话。现在他们已经可以说一口正确、流利的普通话了。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1.初读。教师在教一篇课文之前要精心备课,是为了“主导地位”,同样,学生要保持“主体地位”,也需要一个相应的过程。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真正的、实质性的“师生唱和”与“教学相长”。对于低年级,初读有以下要求:(1)生字词的读音要准。(2)句子要读的流畅,不可添字、漏字、换字。(3)读后要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和课文的基本内容。 2.范读。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理解,朗读起来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应给学生范读。通过教师亲切悦耳、感情丰富、表达准确地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文中的思想感情。

3.扶读。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帮着学生读。教师在范读后,学生已经有了读课文的积极性。在扶读时,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小,尽量保持聆听状态。教师要准确地连词读句,特别要注意感情。把重要的词语和不同句式的语气尽量夸张地读出来,把句内停顿清晰地读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在跟读时也能把句子的语气、停顿比较准确地表现出来。

10

4.指名读。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全文最后一段的前一句话叙述乌鸦把想出来的办法付诸实践的过程。此时乌鸦怀着对成功的憧憬,故此句应充满希望的语气朗读,并将语速放慢。透过句中“一个一个地”几个字,我们能感受到乌鸦在完成一系列动作时的凝神聚气和谨慎小心。一人读,大家听,边听边想,乌鸦当时那急切的心理和专注的神情。

5.齐读。经过几次不同形式的读,学生早已有独立朗读的愿望了。这时,教师就满足学生这个愿望。如《升旗》这首诗,比较适合齐读。齐读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充分体现出了对国旗的尊敬。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体裁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在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可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自始至终处在学习主体的位置和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

读,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鉴赏评价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各种朗读方式的作用恰当地结合使用。

如何指导小学生的朗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旨;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把握词、词组之间的停顿。

小学生有唱读的现象,朗读时只注意读准字音、忽略词与词组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会造成读破句、读断句的不良的朗读习惯。教学时,要训练学生按词、词组之间的停顿法正确朗读。

具体做法:

竖线分隔法。即按词、词组的联系情况用铅笔划出竖线。如《骄傲的孔雀》第一句可以用竖线这样隔开: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只要|看到|谁|长得美丽,他|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此法训练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尤其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每一篇课文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中高年级也应采纳。 二、朗读时标点符号的处理。

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

2. 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

“|”--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打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11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读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们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着同情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

(1)除了标点符号停顿,还有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2)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子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动参与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各个年级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2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二十多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词汇缺乏,在朗读时容易出现错误,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连成语、短句都读不通顺,将一句话读成两句话。由于大多是在早读时间,老师在场时间少,学生读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2、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

13

(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4、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训练

指导学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知道学生的阅读训练呢?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阅读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第一学段的学生应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为主;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及优秀的诗文;第三学段的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事实证明:能读懂才会有收获,有收获才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不仅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还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会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会读

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形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等读的方式。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正确的读法,使学生初步具备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会用浏览的方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会用略读方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样的读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使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2.会思

阅读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要多思考。我们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善于思考,学会采用提问法(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答案),圈点法(对于阅读中感受、体会深刻或有疑问的地方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标记出来)、批注法(把在阅读中感受、体会或与作者不同的见解,在作品的空白处写出来)读书,这是最为有效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把读与写的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 3.会说

如果说“读”是学习、是吸收的过程,那么“述”则是表现、倾吐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阅读内容的体验也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如能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地“言说”,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与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4.会背

14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流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背诵是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它不但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还能锻炼记忆能力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优势,教会他们科学的背诵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5.会写

这里的“写”是指写读书笔记。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学会运用摘录、写读后感、编提纲三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具体来说,读书时遇到文笔优美的词句(好的开头、结尾以及精彩片段)应摘录下来,如果读书时受到了深刻启发和教育,应写读后感。对那些选材新,立意高,构思巧妙的作品适合采用编提纲的方法。 三、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当然,这并不是说阅读不讲方法,而是尽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在阅读的形式上不必强求一致。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阅读的内容有目的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了。 “学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学会读书。”我相信,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从而把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跃。

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训练

指导学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知道学生的阅读训练呢?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阅读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第一学段的学生应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为主;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及优秀的诗文;第三学段的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事实证明:能读懂才会有收获,有收获才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不仅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还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会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会读

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形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等读的方式。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正确的读法,使学生初步具备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会用浏览的方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会用略读方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样的读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使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2.会思

阅读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要多思考。我们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善于思考,学会采用提问法(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答案),圈点法(对于阅读中感受、体会深刻

15

或有疑问的地方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标记出来)、批注法(把在阅读中感受、体会或与作者不同的见解,在作品的空白处写出来)读书,这是最为有效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把读与写的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 3.会说

如果说“读”是学习、是吸收的过程,那么“述”则是表现、倾吐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阅读内容的体验也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如能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地“言说”,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与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4.会背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流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背诵是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它不但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还能锻炼记忆能力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优势,教会他们科学的背诵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5.会写

这里的“写”是指写读书笔记。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学会运用摘录、写读后感、编提纲三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具体来说,读书时遇到文笔优美的词句(好的开头、结尾以及精彩片段)应摘录下来,如果读书时受到了深刻启发和教育,应写读后感。对那些选材新,立意高,构思巧妙的作品适合采用编提纲的方法。 三、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当然,这并不是说阅读不讲方法,而是尽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在阅读的形式上不必强求一致。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阅读的内容有目的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了。 “学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学会读书。”我相信,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从而把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跃。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从阅读行为中学会课堂上不曾学到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学会积累语言,语文老师则无旁贷。

一、 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想不让他读书都难。培养学生的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 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等,让学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适当地表扬会更加激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如果让低年级的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读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还会激发他们向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欲望。

2、 依照学生的兴趣推荐书籍

16

据有关方面调查,学生因年龄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其阅读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1——4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到了高年级除故事外还对科幻小说动物小说等感兴趣。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例如《青铜葵花》,男孩喜欢豪情激越的书,如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明确学生的喜好,才能有的放矢合理推荐书目。 二、 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文章,学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可以读一读画一画,可以读一读演一演。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互相交换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之后可以编排课本剧演一演。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中,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丰满。 2、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艺方面指导,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爱戴”一词贯穿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抓住这个主线文章的主旨就渐渐清楚了。有时我们可以抓住点明中心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詹天佑》一课,文章开头就讲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整堂课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结合课文把句子体味透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也就明白了,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 3、协调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要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及时合理地开展课外阅读。例如学习《童年 冬阳 骆驼队》之后,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学习了《草船借箭》就推荐《三国演义》,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要求读《安徒生童话》。只有这样,课内课外才能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 指导学生自觉积累语言

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用心地读书就会发现许多语言的精妙之处,能自觉地积累下来,日后定能厚积薄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摘抄佳词妙句,可以指导学生交流畅谈收获,也可以找出精彩的段落创造性复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先扶后放,经过老师的初期指导而后养成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语文教学的收获肯定丰硕无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指导请从今日开始。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那大六小 吴丽绮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17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 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 、“课本剧比赛” 、“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

18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而言,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许多多更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再是小概念上的语文教学,而是一种大概念上的能力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小学生朗读指导 张怀明

目标: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提高朗读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 重难点:理解方法,选择恰当的语音(轻、重)、语调(高、低)、语速(缓、急、连贯、停顿)。 方法指导

一、语音标准、吐字清晰。

二、理解朗读内容(讲了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目的。)

三、运用朗读技巧(技巧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个性、风格不同而产生变化。欣赏濮存昕、乔榛朗诵作品《蜀道难》以比较)

1. 轻:在叙述、说明、优美的语句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读轻声或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例:逢到这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试验:以深重、高昂与轻缓、平直的语调读,比较效果。

2. 重:指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试验:“我喜欢游泳”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 例: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高:在问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例: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4. 低: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或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5. 缓、急:恰当掌握语速的快慢,可以渲染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

19

的内容和情感决定朗读的速度。

例: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6. 连贯:完整的语句,如果没有停顿的需要,一般要连贯起来读,不读断、读破。为了表达急切、兴奋、慌张、紧张等语义,可以把已用标点符号断开的句子连贯起来读。 例:鲁本兴奋得一路小跑回家。闯进家门,母亲正在厨房擦炉子。“看!妈,看!”鲁本欢快地叫着,跳到母亲身旁,把用纸包着的小盒子郑重地放在母亲的手上,那手因日夜操劳已变得粗糙,因这突然来的东西变得有些颤抖。 7. 停顿:

停顿的类型可分为:

A、标点停顿——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 例: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B、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重要的词或短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例:他费力地睁开眼,矇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和嘴唇。另一只尊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子……

C、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例:小音乐家杨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示范感受

选择《燕子》、《飞夺泸定桥》这两篇情感基调绝然不同的文章,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到——选择恰当的音乐配合朗读,可以让朗读增色不少。音乐和语言结合在一起,可使它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训练提高

生练习配乐朗读,感悟语言的魅力,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欣赏激趣

师配乐朗诵,鼓励学生注重朗读练习,表现优美动人的语言,沉醉在语言艺术之中。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也是 我们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为了开展“读书节”活动,认真落 实“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 养的全面提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阅读课、课前、课余的时间 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做好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主要读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1、三读法

20

⑴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⑵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⑶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⑷ 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⑸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却收效不大的现状,特发一份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与众家长共同学习。 一、主要读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1、三读法

⑴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

21

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⑵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⑶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⑷ 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⑸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二、“阅选方法指导课”的结构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此环节是关键,教师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应安排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加深认识,巩固所学,形成技能。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巡视,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倡导学生查用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允许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3、畅谈收获体会

要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是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以及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问题等。通过检查学生对所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不仅利于教师掌握情况,及时调控矫正,还有利于学生间的启迪、提高。

22

需要说明的是,一种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单靠一两次的训练是不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需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读”在小学教育中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用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营养”,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畅享读书的无限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小学生阅读量较少,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来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而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而不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有一个学生说:“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背上腿上是碧绿色的,所以说它披着碧绿的衣裳。要是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就好像是它已经把碧绿色衣裳的扣子扣拢了,那么就是说它全身都是碧绿的了。”

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观察图上青蛙全身的颜色,记忆他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披着衣服和穿着衣服的表象,想象青蛙穿着碧绿色衣服的形象,并在脑子里将这个穿着碧绿色衣服的青蛙形象与插图上青蛙的颜色进行比较。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表达青蛙的颜色到底是用“穿着碧绿的衣裳”好,还是用“披着碧绿的衣裳”好。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利用动画效果吸引学生。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是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感悟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播放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是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美丽的画面,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奇异美景。欣赏完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进一

23

步体会桂林山水奇特的美。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涵,更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抽象的教学变为生动的、有趣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工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质量,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作为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同时还要做好阅读引导。引导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其自信心,激发其读书兴趣,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其由教师引读到学生的自主读书的转变。

学生刚能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重点提示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请你仔细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给老师讲一讲。也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难点,展开讨论;也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粗暴,不要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耐心的听听他们的想法,只要讲的有道理,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读一些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较强的书,提高其读书的的品位。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学生易懂,但教育性极强的书。从中启发学生的心智,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学生就逐渐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

读,从你给我讲到我自己来读。教师的主角变为配角,由配角变为听众,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四、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

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师灵活、充分的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

五、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来推荐,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了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推荐图书时教师要对所推荐的图书加深理解。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例如,我上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的时候,就结合课文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一些故事。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渐提高,可以提倡学生写写读书心得,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在不自觉中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让他们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24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一、循序激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认知发展的水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拾级而上,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二、环境激趣

环境激趣,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授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将知识内化。组建班级“图书馆”, 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学生手里都有几本甚至十几本的课外图书, 但是据调查, 由于受电视动画片的冲击, 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 有的让家长读给自己听, 有的干脆只是一种摆设。于是我就想, 何不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 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 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 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在班内做好了动员, 同学们兴致都很高, 纷纷把自己的各种图书都“贡献”了出来。为了便于管理, 我规定, 图书还是由自己保管, 只要将图书的名称报上就行。这样, 我把学生的姓名、图书名称列了一份清单, 用电脑打印一份, 贴在了班级的一角, 图书角。同学们只要到这里找到自己想读的书, 就可到书的主人那里去借。作为老师, 我也和同学们一起借书、看书, 班内形成了浓厚的“群体阅读”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 每个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了进步。

学校还可把走廊及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经常出读书专刊,譬如“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名人与变法”、“我心中的一本书”、“祖国五十年”、“爱国人物传记”??悬挂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画像;书写名人语录,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久读可以治愚”等,要求班级按规定的主题和内容定期出黑板报,并由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评比。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另外,还可在班级中举办能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如举办“读书节”、“读书演讲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评选“金钥匙———读书积极分子”。组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机会,在学校或班级中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三、扩展激趣

扩展激趣即引导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扩展活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一种调节活动的心理结构。学生在扩展活动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有许多介绍历史人物和回顾历史事件的书籍,这些书籍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进行认知水平结构范围内的纵横发展,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多方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如学生阅读《爱因斯坦》一文后,为爱因斯坦丰富的想象,坚韧的毅力,不懈的追求而感动,为他的创造成就感到骄傲。教师可顺势启示:“你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取得了

25

哪些成就?”激发同学们去寻找更多的名人故事来阅读。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名家名著的节选,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感情,布置学生课后扩展阅读,如学习课文《粜米》后,可扩展阅读《多收了三五斗》,学习课文《少年闰土》后,可扩展阅读《故乡》??学生通过扩展阅读,既巩固和发展了课外阅读的成果,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四、利用“三分钟演讲”, 交流读书所得。

学生读书了, 读得质量如何? 利用课间操以后上课以前这段时间我组织了“三分钟演

讲”, 按学号每天一名学生登台“演讲”自己的读书所得。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难度, 我规定, 围绕你看的书, 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 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说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学生说了, 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就此展开争论。为了不致登台时无话可说而“尴尬”, 同学们看书时, 比以前认真多了, 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

五、开展剪贴报活动, 展示阅读成果。

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这个实践活动提高了阅读质量, 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了知识面, 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六、及时表彰鼓励, 展开读书比赛。

有竞争才有上进心, 有上进心才能有进步。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 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都要到我这儿“领赏”做好登记, 并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争章台”上, 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 学生读完一本书, 我都要考考他, 看是不是读有所得, 不光看数量, 还要看质量。读书好的学生, 我还领他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更好的书, 作为更重的奖励。如今, 我班的学生有的阅读量已达到20多万字, 作为二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 这可是了不起的。他们读过的书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骑鹅旅行记》、《洋葱头历险记》、《木偶奇遇记》、少儿版《聊斋志异》、少儿版《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名著, 科学普及读物, 甚至包括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及网络资源,经过教师认真的筛选, 都可以作为小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有关资料表明, 小学生语言的积累近一半来自课外, 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督促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

26

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7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好汉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策略三即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策略四即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

28

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摘 要:针对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问题,我校经过实践,树立了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并提出了和这几个观点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性朗读、充分想象和体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 键 词:阅读教学;体验性朗读;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摸索、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2、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存在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影响到学习效果。

3、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我校的想法和做法是: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

29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像《丰碑》、《桂林山水》、《四个太阳》这样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一不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体验的最好范例。《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法去体会、去解读课文。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你最喜欢春、

夏、秋、冬哪个季节的太阳?为什么?先找到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于合作学习,孩子们还不具备完全自己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将比较感兴趣的自然段读了几遍之后,示意学生暂时停下来,对学生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他们自己读了几遍后,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且另外几名同学还对他作了评价。老师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不错,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做。”此环节,教师巧妙的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给了学生。这样,避免了合作学习的“走过场”,使每个学生在交

30

流之前和交流之后,都实现了“现在的我”与“刚才的我”的超越。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应该注意:一是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二是教师要把握好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阜新市太平区二纬路小学,单晓菲123000 电话15041811976 新课程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下面以小学第一学段内的具体要求为例,简介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在这10条具体目标中,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对这一点尤其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

31

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所以,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其次,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也包括“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这些方面。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只是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其他学段也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形成和保持。但第一学段对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2010-11-29 22:21:56| 分类: 小学低段阅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要: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的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而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是否健康优秀,阅读形式的选择是否正确,阅读的方法是否科学等问题,不仅对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很有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 前言

“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没有课外阅读, 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1]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目前, 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之多, 发行量之大,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巅。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刊, 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正确处理这个问题, 有利于小学生们健康成长和主动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笔者对此有一点粗浅体会。

一、 课外阅读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谈到:“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为三 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有70%得自课外。”[2]由此不难看出,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它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可见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增强语感

在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和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时间有关。阅读少了,获取的信息就少,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就可想而知。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书刊杂志、电视

32

广播、网络等都是取之不尽的阅读资源,学生如果能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但能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的积累,还能增强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二) 课外阅读有利于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

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需要进行巩固,需要进行更多层次的复习和实践。例如,新学习的“耕种”生词的真正意思需要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理解,学会了的阅读方法需要通过读更多的文章来练习和巩固。而我们语文课上一个学期才学二十几篇课文,阅读能力决不会通过学这几篇课文,上几堂课就能真正形成,所以想要形成阅读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也指出“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即使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也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课内知识,使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更深刻、更牢固。这样才能达到“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目的。

(三)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外读物以文学为主,当然也包括其他,但是文学与想象是形影不离的。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文学是心灵的产物,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课外阅读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力。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道理就在于此。

(四) 课外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课外阅读从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学生通过长期的课外阅读让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良好的习惯一辈子受用。另外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对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仅通过课文中这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练习,但要想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形成能力,效率虽有但着实太低。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其广泛,而且汉语的词义多变,句型、句式的灵活多样,表达形式的变化多端,一定要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面对文学领域里的广泛书籍,要做到能博览群书,必须要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些基本方法,俗话说“见多识广”,因此在广泛的阅读中,不仅能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得到练习、巩固,还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在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在阅览各种丰富多彩的文章时增长见识和提高阅读能力,学到我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接触各种文章时不但使阅读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自悟中得到提高。

(五)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33

文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流传千百年的文学名著,向来被视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它高雅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人们生活的指南,理想的寄托。文学名著是理想、正义等人文精神的化身和时代的代言人,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终极关怀的不懈追求。文学名著反映了作家对人生的深刻关照,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

(六) 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说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课堂里的学习是有限的,其实课内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这狭小的天地,语文能力的提高光靠教师的教学是不行的,更多的是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自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间接源泉。因为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是有限的,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学生若能“劳于读书”,终会“逸于作文”。总之,加强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加强课外阅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语文课程标准》),也第一次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3]根据这一要求,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的书籍,如《爱的教育》、《成语故事》、《格林童话》等。以现行市场上出版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丛书系列的《成语故事》为例,它全书12.5万字,要达到145万字的要求就相当于要看10本这样的书,平均下来一个年级段也就只要读1.6本书就可以了,这对小学生来说也并不难做到。

另外,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对各个阶段的年级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读儿歌、童话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34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新《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对小学各个学段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其次还规定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现在在强调课外阅读的时候,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牢牢把握各阶段的具体要求,不仅从数量上抓课外阅读,还要从质量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情况,精心组织语文课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

为了更加真切的了解一下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到底如何,我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对五年级一个班上的38个同学进行了一下调查,现列举几个调查的题目及结果如下:

每天阅读的时间 不到半小时4人 一小时以内14人 一小时以上20人 每天的读书量 500字左右11人 1000字左右15人 2000字左右11人 喜欢的书的类型 科普类29人 小说 26人 漫画21人 童话8人 教科参考书4人

课外书的来源 自己买19人 从图书馆借20人 爸爸妈妈买21人 跟同学借13人 读课外书的好处 扩大知识面34人 提高学习成绩11人 积累更多地优美词句20人

读书的方法 认真读34人 跳着读,先挑选有趣的地方读3人 只读有趣的地方1人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还是很喜欢课外阅读的,在参与调查的38个学生中每天阅读课外书一小时以内的14人,一小时以上的20人,而且当问起他们读课外书的原因时他们都说是因为自己喜欢读而读的,可见,同学们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并且在时间

35

上也舍得投入。从阅读的数量上来说,每天读书量超过2000字的只有11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根据这个标准,每天就要读2740个字,而调查结果显示的11人只占了29%,可见还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欣喜的是大家都认为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好处,不管是什么科普书,参考书都能够帮助同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可以积累语言有利于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虽然大家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是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目的的确定、阅读方法的选择这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之处。

从阅读内容看,大多数同学喜欢看科普类的,小说类的书籍,相比之下,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较少。即使读文学作品,也显得范围狭窄,大多是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一些寓言故事。在阅读目的性的确定上很多同学是出自自愿,去选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又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而有些同学读课外书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是为了打发一下时间,仅把课外书作为一种消遣。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很多同学看书时耐心差,不肯动脑筋,也不做任何摘要或读书笔记,看过就算了,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造成小学生现在的课外阅读现状是有一定原因的,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冲击

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应试教育是课外阅读量减少的根本原因。现在衡量一个学生成功与否,主要以分数为标尺。由于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以大量的习题和测验挤掉了学生的阅读。

多年来,这种危害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选择能力差、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尽管老师、家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面对于如此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只能对课外读物“忍痛割爱”或持“有分寸的限制”的态度。即使孩子喜欢课外阅读,但读什么书? 怎样阅读? 老师、家长都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致使部分学生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些匆匆忙忙猎奇式的阅读,很难从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美、故事情节美、思想情操美、文学艺术美,文字阅读的作用无法体现。

2.传播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电脑、电视的普及,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一代学生更热衷于那些图像式的东西,对文字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虚拟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了:视力下降、口头表达能力差、交际能力差、性格孤僻、对人冷淡、有暴力倾向等直接危害。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会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书写能力退化等等。

3.现行的教材、教法上存在的弊端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大约有三十余篇文章,六年下来,也不过三百多篇,这对于我们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来讲,真是沧海一粟。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如果平时不注意点滴积累,用时,就会觉得茫茫然一片,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再者在课堂教学上,往往老师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语法、修改病句,形成统一的标准语言、标准句式,而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感受、去欣赏、去体味文章。长期“吃嚼过馍”造成了学生语文素质低,甚至根本不会独立地去阅读一篇文章,更别说是评析与鉴赏了。

4.“特长班”的冲击

36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许多家长为使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通,把孩子仅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各种特长培训班上。许多孩子往往一完成作业,就又忙着练琴、画画、学书法,根本无暇翻阅课外书,即使有些孩子偶尔翻翻书也并不是为了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图消遣、寻开心。[4]

5.社会、学校方面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国家与各级政府在短期内拿不出更多地资金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对学生阅览场所、图书资料的投资也不会很多。有些家庭将资金主要投入到住房、生活用品的购买上,特别是那些农村家庭或者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充裕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投入不多。同时,市场经济对文艺界及出版社也是一种冲击,许多文艺作者下海,而有的出版部门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市场上少儿读物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而且有的书籍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受到购买承受力的限制,一些家庭中的藏书量较少,使得学生没有很多很好的书读,缺乏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学校教育庞大的课程体系及相对低的教学效率遏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负担也越来越重,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仅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空隙被课业塞满。另外,学校的图书资源不是很丰富,图书馆还没有完全建立,图书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些都造成了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

四、老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针对现在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重要的是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使之能够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有效积累“量”的同时,能有“质”的突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爱读

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对兴趣的作用的高度概括。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乐意为之,从而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童真幼稚阶段,认知能力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也爱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课外书要有较大的兴趣,给学生以表率的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自己首先要喜欢读书,可以把自己读过的适合孩子看的书推荐给孩子,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办公室里,让学生知道原来老师也要不断读许多新的书。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或时常采撷文中的精彩片断,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感受中,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2.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37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叶圣陶也说过:“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5]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内抓好“自读”环节,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自读”要求。同时,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由课内带动课外阅读,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例如,学了《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本文主人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他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习性,这样的契机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是很多的,如学完《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可以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了《丑小鸭》,学生一定非常希望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等等。

3.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但是学习材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很难持久的。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越读越浓,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情趣横生,具有吸引力的符合学生口味的兴趣读物,让它们成为小学生的“精神食粮”,使他们随读物所描写的情节或喜,或悲,在忘我的陶醉中产生强烈的读书热望。当然,所选读物内容一定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法国的贝纳丹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让学生从读书的乐趣中找到最好的伙伴。

(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抓住了契机,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必须及时指点迷津,创造条件,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来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回报。在这里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学生有书可读,二是使学生读好书,三是要使学生有时间读书。新《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阐述的就是对书的选择问题。可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时往往不会选择,质量不高。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教师有责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将一些好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读的书。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读简单的趣味性的 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如拼音版的《故事大王》、《谜语故事》等;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就可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老人与海》、《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唐诗三百首》等中外名著和古诗词。[6]

2.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推荐读物 时,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猪八戒吃西瓜》,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惊弓之鸟》,推荐学生读《成语故事》等。

3.要推荐多方面的书: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因此,教师在推荐学 生课外读物的时候要选择多种类型多方面的书给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小说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

38

《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另外,还可以推荐一些科普类的书籍给学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体裁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在科学的严谨中变得更加智慧。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有了好书可读,还要有时间来可读。为此,教师还要合理地安排学 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如可以放在早晨或自习时进行,每天读一段时间,可朗读所学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课外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在寒暑假的时候,推荐几本课外书让同学充分利用长长的假期看一些有益的书。

(三)课内外结合,交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读

都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当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对它产生了兴趣又有书可读的时候,怎样让学生正确掌握阅读的方法,最有效的获取课外知识呢,我们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活动。

1.精读与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教 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求学生在感触最深的地方进行圈点勾划,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对于其它略读内容,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与精读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整体地把握学习。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会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进行精读的内容认真地阅读,并能把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起来,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2.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

读开始的,朗读即用嘴巴大声地读出来,就是可以培养一种在人多音杂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地读书的能力,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和正确读书的良好习惯。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也可以说是用“心读”,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仔细咀嚼并体验作品中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独立思考。

3.做好读书标记法: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他们一些简单 的读书方法。(1)编写提纲法。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列出提纲。(2)摘记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读书笔记上。(3)旁注法。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把读书时的心得注在上面,可以是就字、词、句、段、篇做批注,也可将读整本书的心得写在书末。(4)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5)剪贴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累鲜活精品材料的方法。学生可以找一个旧杂志作为剪贴本。准备一个耐用能保存的本子做集锦本,收集的资料要整理分类。然后把好的文章、片段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并可以按照名人名言、片段、写景、写人、记事等方法分类,这样便于查找。

4.诵读与背诵: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能促进记忆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当

39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可以让他们进行反复的诵读,然后进行复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进行了无意识的背诵记忆。这样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促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对于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我们也不作要求,只要求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下来就行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5.学会阅读性评价:阅读评价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阅读效果的评估与检查,并 通过这种评价结果的反馈,促使阅读者及时调整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过程的最优化。通过对所读书籍内容的回顾、检查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来确定自己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能否把握,对作者的创作思路能否理解,对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方法能否领会等等,它是考查学生阅读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阅读评价包括读者对文章的看法、借鉴,从内容、形式、技巧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评价,阅读后可用日记、读后感、交流、演讲等形式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或分析一下利弊。这样的分析评价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文章,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展能力,为快速获取信息打好基础。阅读评价的目的不仅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阅读有目标,阅读时认真思考,领会作者写文章时的真情实感,避免盲目和流于形式。

(四)实施有效评价,深化课外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实施不断的评价反馈,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外阅读活动,改进课外阅读策略,激发学生更强大的课外阅读动机。课外阅读的监测有别于课内阅读以考题形式“明察”的方式,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监测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喜闻乐见为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设计监测手段。[7]

1.模糊评价: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 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上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重过程评价: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 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应注重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评价的结果。

3.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教师宜多采用导向性和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达到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总结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