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幸福

更新时间:2023-10-21 07: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职业幸福,路在何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座谈报告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一个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出台各种措施,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设立?教师队伍建设年?,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月?活动。

所谓?教师队伍建设年?——?职业道德教育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爱教?、?乐教?。

但是,好久以来,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似乎却在反其道而行之,误导广大教师?苦教?、?苦管?——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升学为本,事倍功半。

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我们教师?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头悬梁,锥刺股?,强迫自己干好不喜欢的工作并且取得好成绩。我们向来只提倡吃苦精神,让老师和学校被责任、被应试、被优秀,但极少关注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关心教师?育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潜藏着一种巨大的理想和信念危机:一方面,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客观要求我们学校和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孩子当孩子教,而不是当天才教;既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重成才轻成人?,却要求我们学校教育以升学为本,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质量观和育人观的矛盾对立,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江苏教育科研》主编成尚荣先生指出:一个重智轻德、只爱?鲜花?不爱?小草?——热衷于?选拔?和?淘汰?的教育工作者,越是勤奋、敬业,越是可怕;一个只求?匠艺?、不问?师道?——埋头拉车、不问方向的老师,越是刻苦,结果距离目标越远。

事实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不缺少实干、苦干的奉献精神,而是缺少对教育常识的执守,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内涵思考,对学校办学目标及其育人模式的质疑和扬弃!

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价值观不同,其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有很大的差异。

我国著名教育大师魏书生老师强调指出:?教育的着眼点,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的孩子将来干什么,而在于孩子将来以什么样的习惯、态度从事工作。?北师大?鬼才?、肖川教授更是一语中的:真

正完美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自由社会的建设者。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基,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中小学是孩子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学校自身办学思想、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出发,俯下身来,关心、体会一线教师的育人感受、心理状态,关注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身体力行,研究、讨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和探索学校内涵发展的智慧化策略,通过全面、深入的校本研修,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创新奉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透过分数 抚慰心灵

在学生的精神成长中享受职业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工作着是快乐的》。是的,我们承认,对于不少人而言,“工作着是快乐的”,但对于我们许多教师来说,感觉则不尽然。长期从事系统复杂的“育人”工作,我们大都有着同样深

切的体会:在一年年被“苦教”、“苦管”的教学工作中,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竞争中,作为教师的一分子,要民主、科学地“育人”,“独立、自由”地实施素质教育,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有个性地坚守一份“塑造灵魂”的事业是多么的不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统一的环境下,我们的一线教师,难免“压力大于动力,幸福少于苦闷,烦恼多于快乐!”——君不见,目前不少学校——教师工作辛苦,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快乐十分有限。

原因很简单。近年来,在周而复始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倦怠、理想信念危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等等类似心理情绪,严重困扰教师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分裂和扭曲教师的育人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导致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缺乏。

有没有哪个学校,哪一种教育,能够让我们的兄弟姐妹——中小学教师,从应试教育突围,在一种别样的育人状态中,切实体验到一种育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回答是肯定的。举例如下:

案例一 让学生自主选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山东潍坊广文初级中学,根据学生的素养(学业水平与学习动机)之别——学生的兴趣、能力、情感意志、个性心理、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差异,把班级分为4种:自主学习班、数学加强班、

英语加强班、情态强化班,让孩子自主选班,而不是一味根据?分数?去分班。校长赵桂霞动情地说:让学生根据?人?本身(智商和情商的实际)去自主选班,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独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目前,一些高中开设音美、体育之类艺体特长班的改革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努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案例二 步入内涵发展的苏州教育

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之一,明确规定: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小学每天15:20后,初中每天16:00后,每天做到?三还给?——?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按时落实?三打开?——?打开所有的实验室、专用教室,打开所有的图书馆、阅览室,打开所有的运动场馆?。同时,合理安排课时计划,精心设计活动菜单,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案例三“以情促智,自主发展”的系列校本课程

山东潍坊广文中学的系列校本课程,其中有一个毕业?离校?课程。课时计划是一天。上午是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痛快淋漓地讲述三年来发生在家庭、学校、师生和家长之间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尽情绽放出内心的善与美来。下午的主题校会更是精彩纷呈、震撼人心:师生代表依次走上台去,用诗文和赠言互相表达师

生之情、感激爱戴之意。2008年,初三全体老师为毕业生创作、朗诵了一首诗:《因为有你》。“父母说你们是他们心中的明月/伟人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说你们是我人生的骄傲……因为有你,我们有了梦想和希望……因为有你,我们懂得了奉献的价值……”朗诵结束时,老师集体向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眼含热泪,动情地喊道:?感谢你们——陪伴我们度过一生难忘的三年!?此刻,全场一片寂静。突然,前排的学生站起来,向老师庄重的弯下腰……紧接着,后面的、全体学生一起站起来,向台上的老师,深深地鞠躬。此时,学校领导和师生一道,泪流满面。毕业典礼宣布结束,全校师生站在会场通往学校大门的道路两旁,鼓掌欢送毕业同学。短短200米路程,毕业生足足走了半个小时!学生们拥抱着老师,听着老师的叮咛,一边走,一边回头。短短的一别,师生的心头,充满感动,充满幸福……

对此,你不觉得,?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时时润泽我们的心灵??孩子美好的人格、感恩的心灵,正是来自这一次次崇高的感动?那么,从这一次次感动中成长的学生,还会离校时搞破坏——狭隘自私、怨天尤人、违法犯罪、损人利己吗?

广文的?离校?课程告诉我们:瞬间的情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案例四:“光头校长”的“平民中学”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所中学,高考连续三年剃了?光头?,该校长被大家戏称为?光头校长?。原来,他从学校的生源实际出发,

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正派的、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一面把自己学校有望考上大学的?鲜花?转送到附近的重点中学,一面把兄弟学校的?小草?们请到自己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学生尽其所能,努力成为身心健康的?好人?、自食其力的?常人?。因此,该校的升学率一直是?零?。然而,大家发现,该校环境整洁,师生积极向上、举止十分文明……。因此,在领导和大家眼里,该校长却是一个?有勇气鼓励学生去做平民?,让师生家长爱戴、让教育界骄傲的?光头?校长!

案例五:终身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河北衡水中学历史老师李军燕给自己的课定了一个另类目标——?每节课至少让学生开怀大笑两次?。

青岛二中生物老师郭京君的课堂设问:?动物是怎么求偶的?昆虫闻味,孔雀开屏,我们人呢?——看品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思维顿时异常活跃。——每堂课都有兴奋点。

我市相里堡小学语文老师张利的课外阅读辅导:?乡愁?是一个抽象名词,你知道?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时间词、名词、数量词、重叠词、空间词、对应的人物关系词,来抒发自己的乡愁的?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到?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等?时间?的发展和?事物?的变化中,你感到?乡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如果你长时间远离家乡、远离亲朋而又无法团聚,那

么,背井离乡,孤身一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抚摸心灵,开启心智,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以上老师教学的显著特点:教学的审美化改造——培植民主科学、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使课堂教学具有沟通之美、学科之美、思想之美,以及思维历险之美、智力成长之美。

一句话,教学之美,就是规律之美,艺术之美。

此外,我市实验小学?五年磨一剑?,开发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实施养成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案例与实践,同样让大家眼前一亮。

09年以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养成教育为中心,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自成体系,构建模式,确立养成目标,规范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年龄、思想实际,分层次,按学段,以每个学期(五个月)为一个养成周期,一个学期五个?主题月?,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天天有训练?,扎实系统,循序开展养成教育。其中,任花花、吉萍、孙琳娜等同志,蹲下身来,设身处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心培养良好习惯,六年影响孩子一生?,多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变?升学为本?为?育人为本?,把教育工作的着重点自觉转移到?育人?上来。2012年,学校先后涌现出40多个?主题月?特色班队,11个班队优秀辅导员,百名?十小?好少年。如今,从学校养成教育走出的学生,人人知道?从课外阅读起步,从自理自护出发?,个个懂得?见贤思齐,

创优争先,人格自尊,言行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每一个孩子,都身体力行,要求自己的成长,有书为伴;有良好的习惯,一路相随!

……

显然,置身于这样的学校,从事一种“在心灵的荒漠植树,在雪夜迷路时举起火把”式的“育人”工作,怎能不让人感到欣慰,感到一种“久旱甘霖”、“寒夜灯塔”般的喜悦和幸福?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教师的育人角色:人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精神成长的太阳;其工作实质是“启迪思想”“化育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人间天使、命运的主人:关心、理解、尊重、同情、真诚帮助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匠师”(教书匠)—— 重“智”轻“德”,只教书不育人,只求“匠艺”、不问“师道”:从来不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不关心学生的习惯品质、情感意志、个性心理以及兴趣爱好之类人格因素的培养。

2、学校的育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围绕考试、只看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面向“天才”选拔“精英”、一心培养人上“人”。

3、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思路、方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眼学生终身兴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循素养之别来扬长补短,帮助每个学生开发潜能、发展特长,而并非升学为本,因“智”施教——因循分数之别、智商之别来“选拔”和“淘汰”。

于是,同样是教师,同样干教育工作,——“人师”对“匠师”说:我比你幸福。

为什么?

一线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天才和神童是天生的,少数学科精英能考上“重点”主要是父母的功劳,教师对于学生智能发展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些年轻老师身上,自觉不自觉地,经常会发生一些所谓“恨铁不成钢”的言谈或举止。究其实质,我们不难发现:“恨铁不成钢”,其实就是精英教育“选拔”、“淘汰”式思维的形象反映,是我们老师重“智”轻“德”、嫌弃后进生的具体表现,自然,也就成了体罚学生的托辞和借口。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来自于对问题学生的“雪里送炭”,而不是对尖子生的“锦上添花”——来自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心灵的塑造,来自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开发,而不是一时的学科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提高!

只有那些给学生心灵予以积极影响的人,才会让学生一生难忘,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i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