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汇释

更新时间:2024-05-23 04: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语典故汇释

一、秦医缓和

1、欲麦

用典: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出处:《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2、琴瑟

用典: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滔心也。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原喻夫妇和合,此指女色。

三、华佗传

1、熊颈鸱顾

用典: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成玄 英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伸脚。

四、皇甫谧传

1、孟母三迁

用典:昔孟母三迁以成仁。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 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曾父烹豕

用典:曾父烹豕以存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 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鞅掌

用典: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 名乎?

出处:《诗经·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 王事鞅掌。”

4、朝闻道,夕死可矣 用典: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5、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

用典: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皋陶

用典: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出处:《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

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尚书·舜典》禹拜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7、唐人击壤

〔用典〕臣惟顽蒙,备食晋粟,犹识唐人击壤之乐。 [出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 于我哉?

五、孙思邈传 1、圣童

用典: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出处:《后汉书·任延传》:“年十二,明《诗》、《易》、《春秋》,时号圣童。” 2、器大

用典: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3、推步

用典: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 出处:《后汉书·冯緄传》:“緄弟允??善推步之术。”李贤注:“推步,谓 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又《左传·文公元年》孔颖达疏:“日月运行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

4、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

用典: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天常数也。 出处:《史记·天官书》正义:“阴阳交感,激为雷电,和为雨,怒为风,乱 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立为虹蜺??。”与此相类。

5、阳用其形,阴用其精

用典: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出处:《汉书·翼奉传》:“天变见于星气日蚀,地变见于奇物震动。所以然

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脏六体,五脏象天,六体象地。故脏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申动于貌。”《翼奉传》之阴阳谓天地,与此不同。

6、缩赢

用典:五纬缩赢,孛慧飞流,其危险期诊也。 出处:《史记·天官书》:“其趋而前曰赢,退舍曰缩。”《汉书·天文志》谓: “凡五星,早出为赢,晚出为缩。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

7、太上

用典:是以太上为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孙》中“太上”指上智之 人。

七、丹溪翁传

1.游艺

 用典: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

出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何晏集解:“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邢昺疏:“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

2.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 用典: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故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 3.恃能厌事,难得意

用典:(罗知悌)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 出处:《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

4.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用典:(罗知悌)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又见“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淄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 5.养阴

用典:其言阴道虚,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 出处:《礼记·郊特牲》: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气也。 6.病之状何如,??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

用典:其所治病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 7.节宣

用典: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 8.非其友不友

用典: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9.若将浼焉

用典: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10.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用典: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

出处:《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11.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用典: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出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12.一语一默,一出一处

用典: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

出处:《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亹亹

用典: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出处:《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14.直谅多闻

用典: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5.载道

用典:《素问》载道之书也。 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16.嚼蜡

用典: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 出处:《楞严经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宋·王安石《临川集·示董伯懿诗》“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17.职此之由

用典: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盖言语漏泄,则职此之由。 18.格物致知

用典: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八、徐灵胎先生传

1、中贵人

用典:上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2、楄柎

用典:乃率子爔载楄柎以行。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惟是楄柎所以藉干者,请无及先君。” 3、蒲轮之征

用典:先生以吴下一诸生,两蒙天子蒲轮之征。 出处:《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4、抚尘之好

用典:余,旧史官也,与先生有抚尘之好。 出处:《艺文类聚》卷六引应璩《与曹公牋》:“昔汉光武与戴子高有抚尘之 好。”

5、勾卒嬴越

用典: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 出处:《左传·哀公十七年》:“越人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子 为左右勾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躁而进。”又韩愈《曹成王碑》:“王亲教之搏力勾卒嬴越之法。”

6、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用典: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出处:《汉书·周勃传》:景帝三年,亚夫任太尉,平吴楚七国之乱,在选定 行军路线时,赵涉建议:“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7、詟服

用典:诸岐黄家目憆心骇,贴贴詟服。 出处:《汉书·项籍传》:“诸将詟服。” 8、经济

用典:少时留心经济之学。 出处:《晋书·殷浩传》:“足耳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9、啸傲

用典: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在天际也。 出处:陶渊明《饮酒》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0、真人在天际

用典: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在天际也。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桓大司马(即桓温)曰:‘诸君莫轻道,仁祖(指 谢尚)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相。’”

11、傥荡

用典:子爔,字榆村,傥荡有父风。 出处:《汉书·陈汤传》:“陈汤傥荡,不自收敛。” 12、德成而先,艺成而后

用典:纪称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 出处:《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13、舆梁

用典: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 出处:《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 14、据于德,游于艺

用典:是据于德而后游于艺者也。 出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用典:人之所赖,药食为天。 出处:《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11.驹隙

用典:驹隙百年,谁保无恙?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12.二竖

用典:明能烛幽,二竖遁矣。 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13.指诸掌

用典:推之以理,指诸掌矣。 出处:《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14.信手可拈

用典: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 出处:陆游《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诗》: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15.效颦

用典:因敢忘陋效颦。 出处:《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6.蚊负

用典:因敢忘陋效颦,勉图蚊负。 出处:《庄子·应帝王》: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17.弄斧班门

用典: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 出处: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18.沿街持钵 用典:同17

出处: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 19.何人斯

用典: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 出处:《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用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1.壁影

用典:壁影萤光,能资志士。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2.萤光 用典:同21

出处:《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

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3.竹头木屑

用典: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出处:《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24.千虑一得

用典: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5.见择于圣人

用典: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 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26.操觚

用典: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 出处:《文选·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以邈然。 27.河海一流,泰山一壤

用典: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 出处: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8.斤正

用典: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 出处:《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二十三、《医方集解》叙

1、心性

用典: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 出处:《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2、生人

用典:以其为生人之司命。 出处:《文选·孙楚为石苞与孙皓书》:“生人陷荼炭之艰。” 3、触类

用典:后人触类扩而充之。 出处:《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4、踵事增华

用典:厥后名贤辈出,谓当踵事增华。。 出处:梁·萧统《文选序》:“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厉。” 5、金针不度

用典:註方者不再见,岂金针不度欤? 出处:《桂苑丛谈·史遗》载:郑侃女采娘,七夕陈香筵,祈于织女曰:愿乞巧。织女乃遗一金针,长寸许,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又元好问《论诗》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6、脍炙

用典:文义清疏,同人脍炙。 出处:《孟子·尽心下》:“脍炙所同也。”

7、空谷足音

用典:是以梨枣再易,岂为空谷足音。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空谷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8、致远钩深

用典:其于致远钩深,或未彻尽。 出处:《易·系辞上》:“探赜索隐,致远钩深。” 9、尝鼎者不仅一脔

用典:使探宝者不止一藏,尝鼎者不仅一脔。 出处:《吕览·察今》:“尝一脟(同‘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本指品尝一二,即知其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10、径庭

用典:用者据之,不致径庭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性焉。” 11、善师者不陈

用典: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 出处:《谷梁传·庄公八年》:“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 12、得鱼者忘筌

用典: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 出处:《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13、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用典: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为 出处:《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4、变动不居

用典:变动不居,然亦有变易不易二义 出处:《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二十四、串雅序

1.吮舐

用典: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 出处:《史记·佞幸列传》: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2.贪天

用典:轻浅之证,或可贪天。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 3.十全

用典:今之游权门,食厚奉者,胥能决死生,达内外,定方剂,十全无失者乎? 出处:《周礼·天官·冢宰》: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4.非笑

用典:是知笑之为笑,而不知非笑之为笑也。  出处:韩愈《答李翊书》: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5.金鞞木索

用典: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 出处:杭世骏《名医卢之颐传略》:父殁后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匮》九卷,右目偏盲。

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继《摩索》而作者,有《伤寒金篦钞》。又王琦《卢之颐学古诊则序》:越五年而《伤寒金针》亦成。于是注《金匮》,自言参核本草毕,而右目眇;疏钞金针终,而左目又眩;大抵由心劳血耗所致;至五十六,两目遂朦。 6.欧阳子暴利几绝

用典: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  出处:张杲《医说六·车前止暴下》:欧阳文忠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世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召卖药者,厚遗之。求其方,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其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7.李防御治嗽得官

用典: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 出处:张杲《医说·治痰嗽》:绶带李防御,京师人。初,为入内医官。直嫔御阁妃苦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时方有甚宠,徽宗幸其阁,见之以为虑,驰遣呼李。李先数用药。诏令往内东门供状,若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挠技穷,与妻对泣。忽闻外间叫云:咳嗽药,一文一贴,吃了今夜得睡。李使人市药十帖,其色浅碧,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李疑草药性犷,或使脏腑滑泄,并三为一,自试之。既而无他,于是取三帖合为一,携入禁庭授妃,请分两服以饵。是夕嗽止,比晓面肿亦消。李虽幸其安,而念必宣索方书,何辞以对?殆亦死尔。命仆俟前卖药人过,邀入坐,饮以巨钟,语之曰:我见邻里服汝药多效,意欲得方。倘以传我,此诸物为银百两,皆以相赠不吝。曰:一文药,安得其值如此?防御要得方,当便奉告,只蚌粉一物,新瓦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尔。扣其所从来。曰:壮而从军,老而停汰。顷见主帅有此,故剽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

二十五、《温病条辨》叙

1.是以后世无传焉

用典: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出处:《孟子·梁惠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2.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用典: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出处:《礼记·乐记》: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3.化而裁之,推而行之

用典: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出处:《易·系辞》: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知十

用典: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阙如 用典:同4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6.举一反三

用典: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按图索骥 用典:同6

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杨慎《艺林伐山》卷七: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疑作‘跌目’),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骏也。 8.指鹿为马

用典: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9.幽室一灯

用典: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 出处:《礼记·仲尼燕居》: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10.中流一柱

用典:同9

出处: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11.下士闻道

用典: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2.当名辨物

用典: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 出处:《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立言,断辞则备矣。 13.向方

用典:好学之士咸知向方。  出处:《礼记·乐记》: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乡,通“向”) 14.拯溺救焚

用典: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 出处:《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锤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15.夭札

用典: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 出处:《左传·昭公四年》:疠疾不降,民不夭札。杜预注:短折为夭,夭死为札。 16.折杨皇华

用典:若夫折杨皇华,听然而笑。 出处:《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 17.听然而笑 用典:同16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无是公听然而笑。 18.阳春白雪

用典:阳春白雪,和仅数人。 出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9.知我罪我

用典: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下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二十六、大医精诚

1.道听途说

用典: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2.恻隐之心

 用典: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3.率尔

用典: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 出处:《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 4.向隅

用典: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 出处: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5.忠恕之道

用典:谅非忠恕之道。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二十七、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1.实实虚虚

用典: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 出处:《难经·八十一难》:假令肺实而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2.鲧湮洪水

用典: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出处:《尚书·洪范》: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3.愚夫愚妇

用典: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4.德教,刑罚

用典:故曰;德教,兴平之梁肉;刑罚,治乱之药石。 出处:《后汉书·崔骃传》: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 5、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用典: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之谓也。

出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二十八、病家两要说

1.非常之人

用典: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2.错节盘根

用典:是以错节盘根,必求利器。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邓骘兄弟以诩异其议,因此不平,欲以吏法中伤诩。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3.算无遗策

用典:精切者已算无遗策。 出处:《晋书·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4.见几

用典:见几者宁袖手自珍。 出处:《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5.袖手 用典:同4

出处:韩愈《三鼎联句序》: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耸肩,倚北墙坐。 6.临事不惑

用典:而难于临事不惑,确有主持。 出处:《汉书·隽不疑传赞》:隽不疑学以从政,临事不惑,遂立名迹,终始可述。 7.朱紫

用典: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为更难也。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8.帷幄神筹

用典:帷幄有神筹,几见圯桥杰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9.圯桥 用典:同8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0.君子不多

用典:多何以败?君子不多也。 出处:《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1.执两端

用典:执两端者,冀自然之天功。 出处:《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12.格致

用典: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 出处:《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3.三人有疑从其二同者

用典:三人有疑从其二同者,为决断之妙方。 出处:《尚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14.小大方圆

用典: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 出处:《旧唐书·孙思邈传》: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15.仁圣工巧 用典:同14

出处:《难经·六十一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16.皮质

用典:惟是皮质之难窥,心口之难辨。 出处: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17.守中

用典:守中者不言,怀玉者不衒。 出处:《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8.怀玉 用典:同17

出处:《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9.伯牙、钟期

用典:惟是伯牙常有也,而钟期不常有。 出处:《吕氏春秋·本味》: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0.夷吾、鲍叔

用典:夷吾常有也,而鲍叔不常有。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十九、不失人情论

1.入人深

用典:未曾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2.戛戛乎难之

用典:然戛戛乎难之矣。

出处: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之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3.多歧亡羊

用典:多歧亡羊,终成画饼。 出处:《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4.画饼 用典:同3

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5.车薪杯水

用典:车薪杯水,难免败亡。 出处:《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6.气口脉盛,则知伤食

用典: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7.头痛救头,脚痛救脚

用典: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本孰标谁知?

出处:《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只治这上便了,更别讨甚病根也。 8.利口

用典:有信其利口而荐者。 出处:《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9.熏莸

用典:甚至熏莸不辨,妄肆品评。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10.目不识丁

用典:目不识丁,假托秘传。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 11.孟浪

用典:此孟浪之流也。 出处:《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12.浸润

用典:阳若同心,阴为浸润。 出处:《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13.一齐之傅,众楚之咻

用典: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三十、秋燥论

1.水流湿,火就燥

用典: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2.水落石出

用典:迨至山空月小,水落石出。 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赞一辞

用典:此《内经》治燥淫之旨,可赞一辞者也。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三十一、与薛寿鱼书

1.谈何容易

用典:谈何容易。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可乎哉?谈何容易?夫谈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或有说于目,顺于耳,快于心而毁于行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听之? 2.不朽

用典:天生一不朽之人。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3.羿之射

用典: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 4.秋之弈 用典:同3

出处:《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老安少怀

用典: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素位

用典: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7.艺成而下

用典: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 出处:《礼记·乐记》: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8.燕哙、子之

用典:燕哙、子之何尝不托尧舜以鸣高? 出处:《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公元前318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己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三年,国大乱 9.梓匠轮舆

用典:而卒为梓匠轮舆所笑。 出处:《孟子·尽心》: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 10.神奇、臭腐

用典:甘舍神奇以就臭腐。 出处:《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后化为神奇,神奇后化为臭腐。

三十二、鉴药

1、负薪之忧

用典:刘子间居,有负薪之忧。 出处:《礼记·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即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 2、方士

用典: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跡于医。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 练以求奇药。”

3、蛊慝

用典:销蛊慝而归耗气。 出处:《国语·晋语八》:“以伏蛊慝。” 4、苛痒

用典:涉旬而苛痒绝焉。 出处:《礼记·内则上》:“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向衣燠寒, 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

5、勦说

用典:猜至诚而惑勦说。 出处:《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1、 岑岑

用典:岑岑周体。 出处:《汉书·外戚传上》:“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有毒?”

三十三、鼻对

1、得职

用典:皆我之得职也。 出处:《汉书·西域传》:“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2、鼻观

用典:外铄内郁,壅我鼻观。

出处:黄庭坚《山谷诗注·外集》卷十三《题海首座壁》:“香寒明鼻观,日

永称头陀。”

3、炎上

用典:知炎上之生災。 出处:《尚书·洪范》:“火曰炎上。” 4、块枕草坐

用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 出处:《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5、秦亥蛊昏,赵高乃弑

用典:秦亥蛊昏,赵高乃弑。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亥,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少子,前210

年好位,在位三年,由于昏庸,被赵高所杀。赵高,秦宦官,二世时,任郎中令、中丞相。

6、彼梁偏任,始有朱异

用典:彼梁偏任,始有朱异。 出处:据《梁书·朱异传》载:“异居权要三十余年,善窥人主(梁武帝萧 衍)意曲,能阿谀以承上旨,故特被宠任”,侯景谋反,异“抑而不奏,故朝廷不为之备”,遂致都城被破。梁,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君王,502—549在位。

7、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

用典: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

出处:据《隋书·虞世基传》载:世基任内史侍郎,其人“貌沉审,言多合 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彼时天下大乱,世基知炀帝不可谏止,每遇变故,不以实闻。

三十六、标幽赋

1、天地人三才

用典: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出处:《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非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2、应若发机

用典: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出处:《尚书·太甲上》:“若虞发机”。 3、秋夫针腰俞

用典:秋夫针腰俞而鬼起沉疴。 出处:《南史·张融传》:“夜有鬼呻吟声,甚凄怆。秋夫问:‘何须?’答言: ‘姓某,家在东阳,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疗之。’秋夫云:‘何历法?’鬼请为芻人,案孔穴针之。秋夫如言,为炙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当世伏其通灵。”秋夫,徐秋夫,南朝宋医家。

4、秋毫之末

用典: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5、童蒙

用典: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出处:《说苑·建本》:“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

三十七、医案四则

1.泠然

用典:药下咽,觉所苦者自上下,凡一再行,意泠然。

出处:《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2.噬脐

用典:此友遂敛手不治,以为热毒已深,噬脐无及。 出处:《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啮腹齐,喻不可及也。 3.如鼓应桴

用典:既系热症,何前之温补如鼓应桴,今只增河车一味,岂遂为厉如是? 出处:宋罗泌《路史·后纪三·炎帝》:“教化兴行,应如桴鼓。” 4.为厉

用典:今只增河车一味,岂遂为厉如是? 出处:《左传·襄公十七年》:“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重丘人闭门而訽之,曰: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齐燕平之月。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 5.系铃解铃

用典:其家咸以为怪,然以为系铃解铃。

出处: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三:法灯: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人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轻渠不得。”又作“解铃系铃。” 6.簧鼓

用典:安得主人、病人一一精医察理,而不为簧鼓动摇哉? 出处:《庄子·骈拇》: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三十八、医话四则

1.良将用兵,法云贵速

用典:国家征赋,单曰易知;良将用兵,法云贵速。 出处:《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嘉言之: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 2.三折肱知为良医 用典:《左传》云:“三折肱知为良医”也。从未有人注及“三折肱”之意。 出处:《左传·定公十三年》:“二子将伐公。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孔丛子·嘉言》:夫三折肱为良医,梁丘子遇虺毒而获瘳,虑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已之之方焉。 3.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用典:又《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 出处:《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颖达《正义》曰:凡人病疾,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无其征。故宜戒之。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调齐也。又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能服食其药。 4.望洋

用典:余初读《灵》、《素》诸书,觉其经义渊深,脉理错杂,每若望洋意沮。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庄子·秋水》: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5.发如夺索

用典:余诊视,仍能起坐接谈。按脉则势急而锐,真有发如夺索者,盖肾气败也。 出处:《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6.如响斯应

用典:及明年春,果以脑后毒发而死。据此,则凭脉决症似乎如响斯应矣。

出处:《管子·任法》故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 7.如火薪然

用典:询知患咳经月,行动气喘,故来求治。诊其脉,至而不定,如火薪然。 出处:《素问·大奇论》:脉见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