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典故

更新时间:2024-01-11 21: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典故: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

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拼音】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出处】 《韩非子〃难一》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反义】 天衣无缝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近义】 相互抵触 前后抵触

【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朝三暮四典故: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

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

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拼音】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1.(古意)指聪明人善于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2.(今意)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出处】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理解。 【反义】 墨守成规、一尘不变、以一贯之、从一而终。 【近义】 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变化多端、朝秦暮楚。 【示例】 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南朝(梁)刘勰《灭惑论》

坐井观天典故: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

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

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拼音】 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解释】 坐在井旁边看观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缘木求鱼典故: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的

创始人之一。有一次,孟子得知齐宣王想要发兵征讨周围的邻国,扩大他的疆土,便去求见齐宣王,问道:大王,听说你要兴兵,有这件事吗???有这件事情。这是为了完成我多年来的一个追求。??大王,您说这是一种追求,这又是什么呢??齐宣王就笑而不答。 孟子说:?让我来猜一猜吧。可是还真不好猜。您哪,是一国之君。您想吃什么,不管是山珍海味,要什么就有什么;您现在有穿不尽的衣服,绫罗绸缎,您需要什么都会有臣子送到跟前;您的宫廷里有很多专业的舞女,有专职的乐师乐队,不管想看想听怎样的舞乐,也都能享受到。恐怕饮食、衣服、舞蹈、音乐,都不是您的追求吧???先生说的对。我的追求呢,是扩大我的疆土。?

孟子说:?您想扩大您的领地,占取别国的疆土吗?如果您追求的是这的话,那不应当兴兵作战,应当施行仁政。您施行仁政,老百姓都

感激您,您的国力强盛,疆土自然就会扩大;反过来,如果您用武力去征服,我觉得犹如缘木而求鱼,是找不到的。??会这样吗???对啊,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找鱼,充其量只是找不着而已,没有鱼您下来就得了。这比您出兵征讨别的国家恐怕还要好一些。别的国家,像秦国,楚国,都是强国,您非要出兵把人家征服了,这后果是很难预料的,或许会比缘木而求鱼还要糟糕呢!? 【拼音】 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反义】 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近义】 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示例】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引狼入室典故: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他看见远远地有只

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拼音】 引狼入室 yǐn láng rù shì

【解释】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语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 拒之门外 【近义】 开门揖盗

【示例】 再娶者,皆~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以逸待劳典故: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

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

【近义】 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反义】 付之一炬、石沉大海

【示例】 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的。 ◎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出自】 《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夜以继日典故: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

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孟子赞扬他说:?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 【拼音】 夜以继日 yè yǐ jì rì

【释义】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工作等 【近义】 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焚膏继晷 【反义】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示例】 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 ◎三国魏〃阮籍《乐论》

【出自】 《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南辕北辙典故: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

立刻半途折回,衣服也没换,头上的灰也没去掉,就去见魏王。季梁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他)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好。’这几个条件越好,那么就离楚国更加远了! 而今,大王想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

【拼音】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义】 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

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用法】 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 背道而驰

【示例】 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南柯一梦典故: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载:有一个叫淳

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

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拼音】 南柯一梦 nán kē yī mèng 【释义】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虚幻的梦境。 【近义】 黄粱美梦、如梦如幻 【反义】 梦想成真

【示例】 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

模棱两可典故:唐朝前期著名诗人苏味道,仕途顺利,官运亨

通,仅做宰相前后长达数年之久。但他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模稜?。

【拼音】 模棱两可 mó léng liǎng kě

【释义】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明明确态度,或没有一定主张,形容对事情双方不臵可否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 不臵可否、模棱两端

【反义】 旗臶鲜明、胸有成竹、毋庸臵疑

【出自】 《明史〃余珊传》:?坚白异同,模棱两可,是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狼吞虎咽典故:唐三藏和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时,路过祭赛国时,看到十多个和尚都扣上了枷锁行乞。经打听,是因为金光寺的塔顶上的舍利子被盗。临近的国家都因为看到舍利子的光芒纷纷朝见,后来因为三年前舍利子被盗,邻近的国家都不朝见了。国王一气之下,就把他们都上了枷锁。

悟空后来在塔顶上捉到了两个妖精,经询问舍利子是万圣龙王偷走的。后来唐三藏师徒就想国王汇报此事,国王大喜,就设宴款待金光寺的和尚。宴席上,猪八戒一会儿就吃光了所有的水果等食物。后来狼吞虎咽就此而来。

【拼音】 狼吞虎咽 láng tūn hǔ yàn 【释义】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吃东西的样子 【近义】 大吃大喝、饥不择食、食不甘味 【反义】 细嚼慢咽

【出自】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示例】 走了这半日,肚中饥饿,~吃了一回。(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鸡犬升天典故: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

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拼音】 鸡犬升天 jī quǎn shēng tiān

【释义】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常与一人得势连用 【近义】 淮南鸡犬

【出自】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这事一办成,你就一步登天,你们一家人的日子也马上苦尽甜来。古话说的好:一人得道,~。

鹿死谁手典故: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高祖(刘邦),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太祖(曹操),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

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决雌雄,较量高下,未知‘鹿死谁手’?? 【拼音】 鹿死谁手 lù sǐ shuí shǒu

【释义】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用法】 主谓式 作宾语;用于比赛 【近义】 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反义】 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示例】 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空中楼阁典故: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

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

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拼音】 空中楼阁 kōng zhōng lóu gé

【释义】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1.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不合实际的计划。2.虚构的事物。3.也指人高明通达。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虚幻的事物。 【近义】 虚无飘渺、海市蜃楼 【反义】 脚踏实地

【出自】《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示例】 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

得意忘形典故:阮籍,陈留尉氏(今河南尉县)人,又名嗣宗,

是魏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隐士。阮籍本来很有抱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只得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纵情于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此外,他还以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在非常著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阮籍就用迂回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了忧国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样,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司马家族的统治也抱有轻蔑和厌恶的态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七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山阳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狂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场,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为疯癫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到?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拼音】 得意忘形 dé yì wàng xíng

【释义】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有时也可作领会事物的其内在精髓而忘其外在表现。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忘乎所以。 【结构】 连动式

【近义】 忘乎所以、自鸣得意、得意洋洋 【反义】 怅然若失、心灰意冷

【出自】《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示例】 如果在一帆风顺、小有成功的时候,自命不凡、得意忘形,那么很可能就会在失意时遭到报应

噤若寒蝉典故: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

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拼音】 噤若寒蝉 jìn ruò hán chán

【释义】 噤:不作声;寒蝉:深秋的知了。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意。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 【反义】 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近义】 缄口结舌、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示例】 邹韬奋《萍踪寄语》:?偶遇中国有了好事,便~。?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面面相觑。? ★杨沫 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噤若寒蝉!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出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鸡犬不宁典故:公元805年,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

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拼音】 鸡犬不宁 jī quǎn bù níng

【释义】 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军队挠民 【反义】 鸡犬不惊

【近义】 鸡飞狗走、鸡狗不宁

【示例】 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鸡犬不宁!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出自】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鸡鸣狗盗典故:《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

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

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按照规定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离开秦国,逃回了齐国。

【拼音】 鸡鸣狗盗 jī míng gǒu dào

【释义】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反义】 光明正道、不二法门、正人君子 【近义】 旁门左道、邪门歪道

【示例】他没什么大能耐,只会干些鸡鸣狗盗的小事。

点石成金典故: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

就是吕洞宾,是道教的先祖。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一会儿,石头变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说:?你想要它吗?? 那个人拜了两次回答道:?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消失了。

【拼音】 点石成金 diǎn shí chéng jīn

【释义】 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也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他幡然醒悟

【出处】 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用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反义】 点金成铁 【近义】 点铁成金

瞒天过海典故:太宗分三路…… 北路唐太宗御驾,兵三十万。

令张士贵前部总管,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有悔心。数日至海岸下寨,帝视海水汪洋无穷,东望高丽,隔海千里,如何得过?悔不纳房杜之言。帝宣诸路总管上御寨,问过海之计。敬德曰:?乞问张士贵。?帝问张士贵曰:?卿有计否??士贵曰:?臣当思之。?诸总管皆散。

士贵归寨,请刘君昴议之:?帝问过海之计,敬徳以言窘我。若无,怎奈何??君昴曰:?乞问仁贵,必有奇谋。?士贵请仁贵至帐下,谓曰:?前者公做平辽论,帝大喜。言若临阵有折箭之功,当重赐赏。帝宣诸官入御寨,问过海之计。诸将缄口,吾当思之。公莫有其术,教三十万军渡海??仁贵见问,叉手遂言:?告总管:今天子只忧大海为阻,难征高丽。仁贵用一计,教千里海水,只来日不见了半点儿。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稳过海。意下如何??张士贵欠身离座,下帐执仁贵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见帝,慢慢说道甚。?仁贵附耳低言道与,士贵大喜。

诸总管来见帝,太宗再问过海之计有无。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来见驾。言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独备之。?帝大喜,宣

老人至帐上[此老人乃薛仁贵假扮],问其言。帝领百官随海边来,见其万户皆一彩帐遮围。其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绣幕,地铺茵褥。帝坐。百官进酒,帝喜。但觉风声四面,波响如雷。杯盏倾侧,身居动摇良久。帝不晓,令近臣揭幕视之,但见清清海水无穷。帝急问曰:?此是何处??张士贵起而奏曰:?此乃臣过海之计。得一风势,三十万军乘船过海,至东岸矣。?视之,果在船上。 【拼音】 瞒天过海 mán tiān guò hǎi 【释义】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出处】 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近义】 掩人耳目 开门见山

惊弓之鸟典故: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

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舐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舐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舐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隐伤??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

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拼音】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 《战国策17〃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反义】 初生牛犊

【近义】 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典故: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

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 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 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拼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释义】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示例】 杨振宁《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潜移默化典故:我出生于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

亡,见闻已多,当我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的时候,精神意态还没有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没有心情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没有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拼音】 潜移默化 qián yí mò huà

【释义】 潜:暗中的,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出处】 北齐《颜氏家训〃慕贤》:?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文明小史》一回:?第一须用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示例】 读书使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近义】 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潜移暗化 【反义】【用法】洁身自好、无动于衷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思想、作风等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1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