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

更新时间:2023-08-18 16:07: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语故事大全

(摘录)

宇晨广告 尽心排版制作

1、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 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 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 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 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 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 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 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 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 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 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 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 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 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 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 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 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 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 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 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 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 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 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 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 "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 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 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暗中摸索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 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 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 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 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 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 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 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 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 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 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 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鳌戴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 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 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 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 达九千里。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其山之 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

鸟都是白色。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 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 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 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仙圣认为五山 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 失掉居所。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 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 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 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 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 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 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 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 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 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 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 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 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 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 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 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 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 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 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 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 '晚食 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 '!"意思是说: 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 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 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 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 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 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 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 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 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 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 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 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 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 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 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 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 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 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 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 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 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 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 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 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 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 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 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 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11、暗渡陈仓

这个典故载于《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 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和汉中。刘邦也 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 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 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 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 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 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 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 (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 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 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 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12、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 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 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 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13、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 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 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 '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 什么样子? '白龙回答说: '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天帝说: ' 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因此 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 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 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14、白首为郎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 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 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 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 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 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15、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 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 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 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 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 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 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

"石守信等将领一听 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 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 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 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 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公元 450 年,南朝宋文帝刘义 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 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 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 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 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17、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 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 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 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 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 一致。

18、白衣送酒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 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 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 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 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 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19、白眼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 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 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 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20、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 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 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 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 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 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21、百发百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 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围观的几千人, 都说他善于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 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 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 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如果 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22、百闻不如一见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 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 愿带兵前去杀敌。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 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 充

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 '百闻不如一见 '。我 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 划。"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 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 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 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23、包藏祸心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 名) 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 夫人。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 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郑国的令尹子子产 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 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 "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 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 地说:"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但 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 打郑国的主意吗?"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 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 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 人心思的人。

24、抱薪救火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 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 个城镇。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 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 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 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在这种情 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 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 的意见办了。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 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 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25、抱柱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一》。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燕国, 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苏秦便对燕王说:"我本来是东周的一个粗人, 起初和你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为你立过一点功劳,但你竟然到郊外去 迎接我,在朝廷上宣扬我的名声。今天我为你到齐国做使者,把所占 的十座城池要了回来,使处于危亡境地的燕国脱离了险恶。但你却不 听劝我的话了,这一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了,如果我诚实守 信就像尾生,廉洁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就像曾参,这三位都是德 行高尚的人,以此来侍奉你,行吗?"燕王回答:"行。"苏秦说:"有 他们那样的德行,我也就不会侍奉你了。你想想,孝敬父母就像曾参 那样,一个晚上也不离开父母而睡在外面,你如何派他去齐国办事呢? 廉洁耿直就像伯夷那样,不吃人家施舍给的饭食,玷污周武王的恩义 而不给人家做臣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耿直到这个地步,怎 么肯步行几千里来衰弱的燕国侍奉你这个处境危险的国君呢?诚实守 信就像尾生,跟一个姑娘在桥下约会,姑娘不来,他就抱着桥柱一直 等,水涨了也一动不动,最后被淹死了。诚实守信到这副模样,他如 何肯为燕国到齐国扬威,立下大功呢?"燕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开导,又 对他热情相待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坚守信约。

26、班荆道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伍举 和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 偷地逃跑了。有人说:申公畏罪潜逃,是其女婿伍举送他走的。伍举 听说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还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 去。

在郑国都城外,伍举恰好遇上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好友相遇, 异常高兴,由于郊外,两人便铺荆树条在地上当垫子,坐在上面一边 吃一边谈起过去的事情。后来声子和楚国的令尹谈起伍举蒙受的不白 之冤,为伍举恢复了名誉和爵位。

现在用这个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礼节而畅叙旧情。

27、班门弄斧

这个典故见于《蓬轩别记》。鲁班,又名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头可以巧夺天工的制造出各种 精致美妙的器具,木匠行里一向尊他为祖师爷。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 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帝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能写字的地方,都 被前代诗人留下并不优美的诗句辞赋,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他便挥 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 鲁班门前弄大斧。"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的人,有时也 用来形容自己谦虚。

28、班香宋艳

战国楚宋玉和东汉班固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辞赋家,后人以此称 誉班固、宋玉的作品文辞美妙,风格清丽。清孔尚任《桃花扇》中有" 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句

29、半部论语

这个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地集.论语》。杜甫诗中说:"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认为《论语》是儿童的书。 赵普当宰相,人们议论赵普是山东人,所读的书只不过《论语》罢了, 这也是依了杜甫的话。宋太宗曾向赵普问起这件事,赵普一点也不隐 讳,回答说:"我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的内容,以前我 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定天下,今后还想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 定太平。我作宰相应无愧于所学的《论语》,《论语》所言是天下至高 无上的言论。

原文意为夸大《论语》的效用,后或以"半部论语"讽刺人学识浅 薄。

30、半途而废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子传》。东汉时,一个叫乐羊子的读书 人。他的妻子聪明贤慧。有一天,乐羊子在道上捡到一块金子带回到 家中,其妻看见后说:"捡到别人的东西而带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是一 种很不光彩的行为。"乐羊子一听顿时很羞愧,便把捡到的那块金子放 回到原处。不久乐羊子离家去远方求学,但是只过了一年他的就回来 了,妻子问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乐羊子回答:"走后我很想念你, 因此就回来看看。"妻子听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带到织布机前说:" 你瞧,这布的原料的蚕茧,然后用织布机一丝丝把它编织出来,经过 很长时间才能织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假如现在用剪刀一下子 把它剪断了,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娟布也织不出来了。你在外边 求学也是这样,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攻读,假如半路就停下来不走了, 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断丝线一样,前功尽弃吗?"乐羊子一听顿受启发和 鼓舞,马上告别妻子又出外继续求学,一去就是七年。为鼓励他求学 上进,在此期间,其妻还省吃俭用资助乐羊子。

现通常用这典故比喻做事情没有完成就终止了。

31、半面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应奉传》。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是 有名的学问家。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的书、见过的人, 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应奉在郡里担任官职的时候,曾去过 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囚犯的情况。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 的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 这使太守等人很惊讶。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 家,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出半 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年过去后,一天应奉 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同他打招呼,这个 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车匠不 由惊叹地说:"应奉的记忆力真了不起啊!"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人。

32、抱佛脚

这个典故见唐朝诗人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 庭》。"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说:"云南南面的一个国家,举国上 下都崇尚佛教,有犯罪异地处死刑的人,赶往寺中,抱佛脚悔过,官 府便可赦免他所犯的罪。"

现在人们常说: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用这个典故比喻事先 不作任何准备,临急才仓皇补救。

33、抱瓮灌畦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比较有名的 弟子,叫子贡,是卫国人,曾当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他走访过许多 国家。有一次,子贡访问楚国后,又准备去晋国,经过汉阴(汉水南 岸)时,看见一位老人在浇灌田地。老人沿一条通到井底的通道走下 去,把水瓮装满水再抱到田里去浇灌庄稼。来回走得很费力气和时间, 一瓮水又浇不了多少地。子贡问老人:"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浇灌 田地呢?那样一天能浇一百畦,既快又省力气。"老人回答:"我坚决 抱一守白,不赶时髦。如果改变方法,我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我纯 正素白的胸怀也要改变,那就可能走到歧路上去。"

古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淳朴的生活,我们用来讽刺那种原始守旧, 不思改进的落后思想。

34、暴虎冯河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述而》。其中的冯读 ping 音(凭)。春秋时, 孔子的学生子路虽然身强力壮,勇敢无畏,但做事考虑不周,缺少智 谋。为此孔夫子不太喜欢这个学生,子路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气。有 一次,子路有意来询问孔子:"假若你来指挥军队,那么你将需用什么 样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死了都不埋怨 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为这种人有勇无谋,拿自己的生命随便冒险, 我所需用的是办事小心谨慎,善于筹划并能认真完成任务的人。"

现通常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之人。

35、杯弓蛇影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乐广传》。乐广有一个曾经常来往的客人。 分别很久没有见面。乐广问他为什么不来家作客,客人回答说:"前一 次在您这坐席,承蒙赐酒盛情款待,刚要饮酒时,见到杯中有一只蛇 在游动,心里非常厌恶杯中的蛇。我喝下了这杯酒就得了病。"在那个 时候厅堂内墙壁上有一弯装饰上犀牛角的弓。角弓用漆涂绘成蛇的样 子。乐广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他们重又在先前的地方放酒杯。 对客人说:"酒杯中还有从前你所见到的东西吗?"回答说:"所见到的 和从前一样。"乐广于是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一下子就想通了。积 久难愈的病一下子好了。

这个典故比喻疑神疑鬼。

36、杯羹之让

本典故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时期。由 于彭越断绝了楚的粮食,项王(项羽)十分忧虑。于是找到了一只高 大的俎(古代祭祀时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刘邦之父)放在上面, 告诉汉王刘邦说:"如果不肯服输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亲烹死。" 汉王说:"我和你接受楚怀王命令伐秦,曾经结为兄弟,这样我的父亲 也就是你的父亲。现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烹死的话,那么希望你 能分给我一碗肉汁吃。"项羽大怒,就要杀死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说: "天下形势如何,现在还定不下来,这样的人对他家庭的人不会看得太 重,杀死刘邦的父亲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坏处。"项羽听从项伯 的意见,没有杀死刘邦的父亲。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不甘受别人的威胁、要挟。

37、杯酒释兵权

古人所说的"杯酒"就是喝酒,"释"就是放弃、丢掉或解除的意思。 "杯酒释兵权"就是说喝酒的时候放弃、丢掉、解除了兵权。这到底是 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发了一次规模很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唐 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大起义,命令各地军事将领和地主武装与农民 军作战。在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全国形成了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 局面。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

了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 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和郭威建立的周这五个先后更替的朝代, 史称"五代",与南方所建的十个割据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是很有作为的国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 大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过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 7 岁的幼 子柴宗训继承。

柴荣临死前,提拔赵匡胤为最高军事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 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权,在 960 年的正月,经过周密的布置,在陈桥驿 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尊称他为宋太祖。

宋太祖连年向南方的割据政权发动进攻,取得很大的胜利。但同 时他一直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周的政 权的,现在自己手下有些将领拥有很大的兵权,万一他们也像自己一 样发动兵变,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吗?宋太祖就决定以满足下属 将领的物质欲望为手段,和气地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 年),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准 备了丰盛的筵席,宴请石守信等几位握有重大兵权的高级将领。当他 们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宋太祖对他们说:"我现在没有一个晚上睡得 安稳。 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样,被部下黄袍加身(即被拥立为皇帝),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在座的将领们吓得满身大汗,急忙请求宋太祖给 他们指出一条出路。于是宋太祖说:"你们如果放弃兵权,多买些好地、 好房,替儿孙多置备产业,自己饮酒作乐一辈子,我们不是能相安无 事了吗?"将领们连连称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称病, 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则给了他们许多金银财物,并给他们每人一个 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就这样,宋太祖解除了这些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军权的集中, 使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38、背城借一

这个典故源于《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 589 年,齐国军队在安

(今山东历城)被晋、鲁、卫等国的联军打败。齐国国君齐顷公派大 夫宾媚人去晋军中求和。临走时,他对宾媚人交待:"如果他们不同意 讲和,就随他们办吧!"宾媚人来到晋军营中,送上财礼说明来意。但 晋国人联军的统帅溪克却乘机提出了齐国难以接受的条件。宾媚人一 听立刻驳斥了晋国的无理要求,表达了齐国的立场。他说:"假如晋国 不想灭亡齐国,愿意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那我们是不吝惜老祖宗遗 留下来的一点点土地和财物的。可是如果你们不肯就此善罢甘休,我 们只好收拾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墙来决一死战。"看到齐国的态度 和立场很坚决,鲁、卫两国的将领也都主张和解,于是两国签署了和 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战场上同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和立场。

39、背水一战

这个典故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元前 204 年,汉王刘邦派 大将韩信率军去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除余,率领二十万兵马 在井陉口(今河北的井陉关)迎战。为以少战多,取得胜利,韩信派 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的小红旗,悄悄埋伏在赵军驻地周围。 然后韩信命令一万人马沿着河岸摆开阵势。除余等人见韩信兵马沿河 布阵,大笑不止,说:"韩信徒有其名,背水作战,不留退路,这是自 己找死?"布置妥后,韩信带领人马和赵军展开激战,交战了一会儿, 汉军假装败退,丢掉战旗,向河岸阵地退去,赵军不知是计,一窝蜂 地追了上来。这时,埋伏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见赵军全部出动,立刻 冲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插上了汉军的小红旗。韩信率领的万余 名人马,被赵军追杀到背靠大河的阵地后,没有后路,个个只得殊死 决战。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便有些泄气,回头看见营垒中已插上汉军 旗帜,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逃,汉军趁机前后夹攻,大胜赵军,赵 王歇被活捉,除余被杀死。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在军事等方面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决一死战 才能取得成功。

40、比肩接踵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春秋时期,一次齐国大夫晏婴 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依仗自己国盛兵强,瞧不起齐国。一看晏婴既矮 又丑,便有些傲慢地问:"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这样 的人来?"晏婴回答说:"大王您错了,我们齐国人才济济,走在路上 肩

靠肩,脚碰脚,扬起衣袖就能挡云遮日,一起挥洒汗水就好比下雨 一样,为何说没有人了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能干而体面的使 臣,出访上等国家,去拜见德高望重的国君,而像我这样的人,只能 派访到您这里来了。"楚王本想嘲弄晏婴,结果反被对方奚落一顿,非 常尴尬。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41、髀肉复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先王传》。东汉末年,刘备在割据争 雄的混战中失败后,投奔到荆州刺史刘表那里。刘表对待刘备很好, 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贴周密。一晃刘备都在荆州闲住了五年。一天, 刘备和刘表在一起闲谈,不一会儿刘备去厕所解手,在厕所里他用手 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不住流下眼泪。回到屋时脸上还沾有泪痕。刘 表见他这副模样,忙问原因,刘备说:"没什么,过去我是身不离马鞍, 大腿上的肌肉很结实。自从来到你这里后,无忧无虑,享尽清福。这 些年由于不再骑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松。唉,人快老了,却一 点功业都没完成,一想这件事,我的心中就很痛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长久安逸,无所作为。

42、避实就虚

这个典故源于《孙子.虚实篇》。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在 这部著作中的《虚实》篇中,他主要论述如何使敌虚我实,从而达到 在战斗中以实击虚、夺取胜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战的方式、方法, 就好像水的流动一样,因为水是避开高处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应该 避开敌方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理形态变化而流动,那么用兵打 仗就应该针对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办法。因此说用兵打仗没有一 定的规律,流水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制定 夺取胜利的办法,可称其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 土)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没有哪一 季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说,日子有长有短,月亮有缺有圆,打仗用兵 也是这样。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谈论问题空洞无物,回避要害。

43、笔底生风

这个典故出自《图画见闻志.吴道子》。唐玄宗开元年中,裴旻因 为家中父母亡故,到吴道子那里,请他答应到天宫在几个墙壁上画鬼 神,凭借这几个鬼神赏善罚恶,帮助劝善。吴道子回答说:"我长久不 动画笔了,您若有意让我画几个鬼神,就为我舞剑一节,剑锋犀利犹 如风猛,可以通过舞剑通到阴府幽冥。"裴旻听到这,立即脱去丧服, 像平常的装束一样,跑马如飞,左旋右旋,把高剑抛到云空中,剑高 数十丈,仿佛一道电光下射。之后裴旻手握剑鞘收剑回套。围观的人 达数千人,没有人不惊讶战栗的。吴道子于是握笔在壁上画图。运笔 神速有力,风声飒然,确为天下的壮观一景。吴道子平生绘画,都是 从这得到的益处。

形容书法、绘画笔势遒劲有力。

44、宾至如归

这个典故载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子产 随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平公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口为鲁襄公逝世 致哀,没有接见。子产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都 拉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得报,赶到宾馆问子产:"因为我们的国君要 接受诸侯和属管的朝拜,所以修建了宾馆,把围墙筑得很厚,大门也 造得非常高,其目的是为了让宾客休息好。但是现在你把它们拆毁了, 让我们如何来接待宾客呢?你拆墙的目的是什么呢?"子产回答说"由 于我们郑国领土面积太少,又处在大国之间,随时都要供给大国索要 的贡品。这回我们国君亲自带着财宝来访问贵国,然而却得不到贵国 国君的接见。因为不知道被接见的时间,带来的财宝不敢随意地献上, 又害怕这些东西日晒夜露。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住的宫室很简 陋,又没有可观望的平台,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又美观又高级, 诸侯来到这里,有如同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觉。但是现在贵国国君住的 宫室非常考究,而招待客人住的宾馆却像奴隶住的陋室,大门矮得连 车子都进不去,四周还建起了围墙。我们不拆除围墙,那财宝放在哪 里呢?献不上这些宝物,不是更加重自己的罪过吗?请问,贵国对我 们还有什么要求,假若能早点接受我们的财礼,我们把围墙修好了再 回去。"士文伯把子产的这些话向

执政大臣赵文子作了汇报,赵文子说: "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们羞辱了德行,用住过奴隶的房屋去接待他们, 这真是罪过。"于是叫士文伯主动去向客人表示歉意,又安排晋平公尽 快接见了郑简公,欢迎宴会也搞得很隆重,并且回赠了丰厚的礼品, 然后礼貌送他们回国。不长时间,晋国又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档的宾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宾客到这里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45、冰消瓦解

这个典故出自《隋书.杨素传》。杨素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一位 近臣,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被隋文帝 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谨。在他的部队中,只 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头之祸,而英勇杀敌立功的,能 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 子杨广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604 年,杨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大臣 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在并州(今 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的指令下,亲自率军 追击,虽然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 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 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炀帝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 慰问。诏书中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所到之 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诈伪装的办法去消灭敌人。

47、兵贵神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东汉末年,混居在辽西、 辽东、右北平(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经 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百妖生活和社会稳定。公元 207 年, 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 由于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 个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军师郭嘉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 曹操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我们应该赶紧把大量沉重繁杂的物 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趁敌不备取得胜 利。"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亲自带领几千名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 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48、病入膏肓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成公十年》。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了 病,请了不少医生也没有治好。听说秦国医生的医术很高明,就派人 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选择了一个叫缓的名医去诊治。当缓还没有到 宫里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 人在对话。一个说:"缓是个高明的医生,他来了一定会伤害我们,我 们躲在哪为好呢?"另一个说:"不要怕!我们躲在横膈膜(肓)的上 面,心脏(膏)的下面,看他把我们怎么样?"不久,缓到了宫里来为 景公诊病。他观察了晋景公的脸色,又号了脉,仔细检查了病情,最 后摇摇头说:"这病没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达不 到,实在没啥好办法了!"晋景公听见缓说的话正和梦中两个小人商议 使用的诡计相符合,便叹了口气说:"你诊断对,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 生啊!"说完,命属下送给缓一笔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去了。过了不 久,晋景公真的病死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也用来比喻事情 出了毛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49、鞭长莫及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 年,楚国国君楚 庄王因左司马申舟去齐国路经宋国被杀,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宋国。 宋国被楚国军队围困了半年,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便向晋国求援。晋 国国君晋景公认为,晋国实力较雄厚,不出兵怕世人耻笑,便打算出 兵救宋。但是大夫伯宗却不同意出兵。他对晋景公说:"我们决不能派 救兵去帮宋国打楚国,古语说得好, '马鞭子虽长,也不能抽打马肚 子,不能去攻击它。楚国现在正是强盛的时期,我

们和它相争只能有 害无益。即使像江河湖泊都能够容纳污浊之水,山林草丛可以隐藏猛 兽毒蛇,就是一块美玉有时也难免有斑点,那么做国君岂不能容忍一 时的屈辱呢?"晋景公经过伯宗的开导,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不派 兵救宋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由于受客观因素所限, 力量达不到(要求)。

50、伯牙鼓琴

本典故见《吕氏春秋.本味》,另外在《列子.汤间》、《说苑.尊贤》 等亦有文字大致相同的记载。春秋时,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听 琴。伯牙在鼓琴时的思想感情,子期根据琴音便能心领神会。伯牙鼓 琴时,如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便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 子期死去,伯牙就破琴绝弦,不再鼓琴。

后来,人们用"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等来比喻知音、知己,也 有表示琴音及其它作品的高妙。

51、补天之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是她抟土造人才因而有 了人类。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能给人间解除各种危难。原来很古的时 候,撑着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带地也下陷了,到处是大火, 到处是汪洋一片的大水,不少猛兽以食人为生,各种凶恶的鸟也来抓 食老弱病残者。女娲看着人间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她便炼五 彩石把倾斜的苍天补好了,把一种猛兽的四只脚砍来做为擎天大柱撑 立于天之东南西北的尽头。这样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倾斜了。她又 把黑龙杀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带的地也平坦了。伤害人的猛 兽都被杀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可以生活的环境。女娲的 功劳真可以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比,他们都是人类的伟大的庇护 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这个美丽的神话 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而又可歌可泣的历 程。鲁迅先生据此神话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补天》(亦名《不周山》), 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女娲不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 韧而又胸怀博大的我国古代女神的光辉形象。在鲁迅的笔下,这则神 话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辉。

52、不耻下问

这个典故源于《论语.公冶长》。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 谦虚,又聪明好学。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叫后人学习和发扬他 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以后,人们就 尊称孔圉为"孔文子"。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子贡认 为,孔圉不可能像人们所讲的那样好,不该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一次, 他请教孔子根据啥赐孔圉"文"的雅号。孔子回答:"孔圉聪明灵敏,又 勤奋好学,而且常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学问知识,一点也不 感到羞耻,因此才赐给他一个 '文 '的雅号。"经孔子这样解释细情, 子贡终于服气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谦虚好学。

53、不得要领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时,有一个民族叫"月氏"

(今甘肃、青海之间),被匈奴打败之后,只好远远逃走,他们仇恨匈 奴,时刻都想报仇雪恨,但苦于没人相帮,只能暂时忍气吞声。汉朝 正想打败匈奴,汉武帝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便 想派使者前去联系月氏,一起来消灭匈奴。但通往月氏的道路须经过 匈奴。公元前 139 年,博望侯张骞受命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 奴抓住,在那被拘留了十多年,张骞也娶了妻子,有了儿子。但即使 这样,他也没有忘记皇上交给的任务。后来,张骞带领部下趁匈奴不 注意,逃了出来,继续寻找月氏。由于月氏国王当初被匈奴杀死后, 国人立他的太子做国王。新国王便带领臣民向西进攻大夏国(在今阿 富汗北部),占领了大部分领土,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少 有外敌骚扰。随着安逸的生活和岁月的流逝,月氏人向匈奴人报仇的 念头也逐渐淡薄了。当张骞等一行人来到之后,和他们谈起抗击匈奴 一事时,

月氏人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趣来,言谈话语也不得要领。最后 张骞等一行人只好扫兴地返回了汉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抓不住事物的要点或关键。

54、不改一字

王勃写诗先打腹稿,落笔后不改一字。《新唐书.王勃传》:"勃属 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复面卧。及寤,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55、不龟药

本典故见《庄子.逍遥游》。说的是宋国某人有一种防治皮肤冻裂 的药。他和家里人世世代代用水漂洗绵絮为生,有了这种不龟药,可 以防止双手因湿冻而龟裂。有位客人听说他有这种不龟药,就希望能 以百金来购买这种药方。宋人听了很高兴,于是和他的族人商量说:" 我们世世代代漂洗绵絮,收入很少,现在一个药方就可以换来百金, 这太上算了。"于是把不龟药方卖给了客人。客人便把这个药方献给了 吴王。不久,越国和吴国之间发生了一次大战,在冬天的水战中,由 于吴国的将士使用了不龟药,于是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吴王为了 酬答客人,便封地给他。

后来,人们用"不龟药"这个典故来比喻平常之物,如使用得法, 那可发挥远大作用,又寓有惋惜和感叹才非所用的意思。

56、不可救药

这个典故源于《诗经.大雅.板》。周厉王(姬胡)生活腐化堕落, 并且残酷压迫剥削百姓,当时有一个名叫召伯虎的老臣忠心劝谏,但 是被厉王宠信的那些奸臣所嘲笑。召伯虎十分着急,就写了一首诗警 告他们。"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高高,不可救药。"意思是说: 不是我老了,说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当儿戏。忧患还没到 来时,是可以防止的。但如果让忧患越来越多,像火焰猛烈燃烧起来, 那就职有办法救治了。果然不久,百姓们揭竿而起,打进王宫,周厉 王逃奔到彘(今山西)这个地方,一直住了十四年才死。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一个人的品质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

57、不教而诛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尧曰》。春秋时,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张询 问孔子,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扫除四种 恶政,就能管理好政事了。"子张请孔子解释一下什么是"五美"、"四 恶"。孔子回答:"所谓五美,就是君子给百姓一些好处,自己不耗费 什么财力;使用百姓,但他们却不埋怨;追求礼德但不贪财享利;庄 重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猛。所谓四恶,就是事先不进行教育就无辜 杀人,这是虐;事先不进行动员和布置,而要求立刻成功,这是暴; 指示命令下达得很迟,又让必须限期做完,这是贼;一样地送给别人 物品,却很吝啬,这是抠。"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事先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人家一错误就予以 遣现或处罚。

58、不如识丁

这个典故出自《旧唐书.列传.张延赏》中所附的《张弘靖》。唐代 幽州(今北京市和天津市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节度使张弘靖部下的 带兵头领韦雍、张宗厚等人,依仗权势,欺压百妖,虐待士兵,又嗜 好饮酒。常常在夜里喝醉才散。回去时叫侍卫点着灯笼簇拥着他们, 灯火照明了大半条街,又任意辱骂和驱赶街上的行人。使当地的百姓 很反感。遇到韦雍、张宗厚不高兴时,还无故责骂士兵,甚至骂他们 叫"反贼"。有一回,他俩竟对士兵吼叫着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这 些能拉开两石重的硬弓,也不如认识一个 '丁 '(个)字。"士兵们情 绪不稳,常常怀恨在心。后来,张弘靖的前任刘总派人送来一百万贯 钱。犒赏士兵。但张弘靖却从中克扣了二十万抡为私有,只拿出八十 万分给大家。士兵们知道了这件事后,想起平日韦雍、张宗厚等人对 他们的欺辱,再加上当地百姓也仇恨这几个人,便一齐拿起武器,杀 死了韦雍和张宗厚等人,又把张弘靖软禁起来,拥戴朱洄做临时统帅。 张弘靖虽然在这次事件中没有丧命,但还是被朝廷降调到抚州(今江 西临川一带地区)做刺史。

现用此典故比喻文盲或没有文化。

59、不舞之鹤

这个典故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东晋有个叫刘遵祖的人年青时 很被朝廷的官员殷浩赏识。殷浩便向中书令(官职名)庾亮推举。庾 亮一听很高兴,就召来刘遵祖做自己的助手。见面之后,庾亮跟他谈 话。但这天刘遵祖的言谈举止与殷浩介绍的很不相称,庾亮感到有些 失望,就把刘遵祖比作"羊公鹤"。因为过去西晋时,荆州(今湖北) 长官羊祜养有一只鹤,很会舞蹈。有一次,羊祜向客人称道这只鹤的 本事。客人说:"那就欣赏一下吧。"但鹤来了后,羽毛松散,一副懒 散的样子,迟迟不肯起舞。所以庾亮用其来比刘遵祖。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他人或自己无能。

60、不学无术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寇准传》。起初,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作 了宰相,于是对其下属臣僚们说:"寇准这个人是个奇才,只可惜学问 不足。"到寇准从陕西出来,张咏恰好 自成都被罢免回乡,寇准细致地 布置陈设帷帐等用具,准备举办大型宴会,备办招待。张咏在将要离 去时,寇准把他送到郊外,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告诫我呢?"张咏迟 疑一下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读啊!"寇准不明了其中的意思。 回家后取出霍光的传记读了起来,刚读到"不学无术"这几个字时,大 笑说:"这是张公对我要说的话啊!"

这个典故用来表示一个人没有学问。

61、不翼而飞

这个典故载于《战国策.秦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王稽,带领 兵马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苦战十七个月,仍未破城。下面有个名叫 庄的人,问王稽:"你为什么不犒赏将士,以鼓舞士气呢?"王稽说:" 我只知道按秦王的命令行事,别人的意见我不管。"庄说:"我听说, ' 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意思是三人谎报能使 人相信真发现了老虎;十人人合力能把一个木椎弄弯;人人都有同一 种呼声,不用翅膀也能飞到各处去。后来,王稽的军队终于发生叛乱, 王稽也被秦王处死。

用这个典故形容消息飞快地传开。后来,人们也用来形容东西突 然丢失。

62、布衣之交

这个典故见《南史.刘悛传》。南朝齐武帝萧赜,原来和刘悛交情 很深,经常在刘悛家谈至深夜。萧赜当了皇帝后,还经常到刘悛家去, 和从前一样谈笑。有一次,刘悛陪萧赜登蒋山,萧赜感叹地说:"贫贱 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又对刘悛说:"这是说咱俩,人们说 富贵以后感情会变,可你我始终保持布衣时的交情。"这里的布业指没 有当官的文人,不要只理解为穷人。

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不以权势骄人,始终平等相待的交往。

63、不辨菽麦

这个典故见于《春秋左传.成公十八年》。晋国栾书、中行偃由于 厉公(姬州蒲)治国无道,便指使程滑在公元前 573 年把厉公杀掉。 然后派士鲂到周朝京城去迎接晋襄公的曾孙周子回来继承君位。这年 孙周才十四岁,但很能干,又有口才。虽然他有一个哥哥,按时封建 制度传统的礼法,应立长子为君。但由于他的哥哥不聪明,连豆子和 麦子都不会辨认,所以晋国的贵族没有扶立他为国君。当孙周和士鲂 等一起回到晋国属地(今山西)时,碰见赶去迎接他的很多晋国官员, 周子就说:"我原本不想继承君位,现在有了,这或许是天意吧?人们 扶立国君,为的是要他主持政务,发号施令,假若立了国君,但不听 从他的命令,那要国君有什么用?你们能否拥护我都要在今天明确表 示态度。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服从国君的领导,晋国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官员们一听连忙恭敬地回答:"晋国所有的臣子全都盼望你回去继承 君位,怎敢不绝对听从你的指挥?"于是周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称悼 公。他大刀阔斧地撤换了一些不称职的官员,任用了一些有贤之士, 并按照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制订了不少革新的制度,公布 了一批革新的法令,从此晋国渐渐强盛起来了。

现在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头脑愚昧、实际知识浅薄的人。

64、不逞之徒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襄公十年》。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驷,暗 中派人杀死了郑国的国君僖公,而后拥立郑简公。对此,郑国的一些 公子贵族十分不满,想要举兵讨逆,但是还没动

手,就被子驷发觉, 反把这些人全部杀掉。此后,子驷便掌管了郑国的大权。不久,子驷 重新划分贵族大夫们的封地,为此郑国的不少贵族丧失了很多土地, 他们在心里非常怨恨子驷。于是,这些贵族大夫就纠集了一伙心怀不 满的人,又联合被子驷杀死的那些贵族公子的余党,一起举兵讨合伐 子驷。最后他们出其不意地闯进宫中,杀死了子驷。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那些心怀不满,肆意扰乱或专干坏事的人。

65、不管三七二十一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战国中期,纵横家苏秦为了实 现联合楚、齐、赵、韩、魏、燕,共同抗击秦国的"合纵"主张,受赵 肃侯的委托,又来到齐国游说。他对齐宣王说:"齐国土地广阔,物产 丰富,兵精粮足,可以与秦国抗争。"苏秦又举例说:"临淄城中有七 万户人家。我私下统计,每户不会少于三个男子,这样三七就是二十 一万人。假如征兵的话,不用到别的县城去,单是一个临淄城中就可 征到二十一万人了。"齐宣一带年了苏秦的一番开导后,很赞同他的" 合纵"主张,愿意联合别的诸侯国一起抗秦。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办事情和考虑问题,想当然,不计是非情由 和后果。

66、不寒而栗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酷吏列传》。西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义纵是 出名的酷吏,为人非常凶恶残暴,他在定襄当太守时,为镇压平民百 姓,一上任就大开杀戒,下令把关押在狱中的二百多犯人一律判处死 刑,同时不分青给皂白,把私入监狱探望囚犯的二百多人,全都逮捕, 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也判处死刑。次日,义纵吩咐郐子手将这四百 多人全杀死。他一天杀死四百多人的消息传出去后,在整个定襄州府 引起震惊,平民百姓极为恐慌,一个个胆战心惊,浑身发抖。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特别害怕。

67、不拘小节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虞延传》。东汉时,在陈留城(今河南开 封)有一个叫虞延的人,身高八尺左右,虎背熊腰,力大无比。他性 情纯朴,不为小事细情所拘限,伸张正义,敢说敢做。当时,皇帝王 莽有一个贵人(仅次于皇后的妃嫔)魏氏的亲属,依仗权势,横行于 乡里,虞延知道后便带领吏卒冲入其家,拘捕了这些不法分子,因而 得罪了朝廷,一直没有被提拔重用。王莽垮台后,虞延才得到提拔。 后来他弃官回乡,曾劝谏一个叫高宗的太守秉公执法,廉洁自律,但 太守不以为然。不久这个太守果真由于贪污腐化被杀,临刑前,他痛 哭流滋:"我真后当初没有听虞延的忠告。"汉光武帝刘秀得知这件事 后,对虞延的为人也很佩服。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不注意生活细节与小事。

68、不可同日而语

这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二》。战国中期,秦国日渐强大起来, 并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在一步步消灭其他诸侯国家。这时纵横家苏秦 便主张"合纵"----韩、燕、赵、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为 实现其主张,他来到赵国游说。苏秦对国君赵肃侯说:"我分析天下形 势,当今中原各国数赵国强盛,赵有领土二千里,军队数十万,兵车 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以够吃十年。因秦国在诸侯中最畏忌的莫过 于赵国。我私下里考察,中原六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 多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秦国一定是会被打败的。然而 现在竟都向秦国割地求和,却被秦国打败了。要知道,打败别人和被 别人打败,对别人称臣和让别人向自己称臣,这两种情况怎么能同日 而语呢?"赵肃侯很赞同苏秦的看法,当即封他为相,并让他去连络各 诸侯国共同抗秦。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两种情况完全相反或悬殊很大,不能相提并 论或相比。

69、 不名一钱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佞幸列传》。西汉时一个叫邓通的人,担任 过掌管船舶行驶的职务。其标志是头上戴顶黄帽。邓通虽没啥本事, 但很会阿谀奉承。汉文帝刘恒有一次做梦想上天,但上不去,见有一 个戴黄帽的人从后面把他推上去了。于是文帝便依梦里的情形派官员 去寻找此人。发现梦中戴黄帽的人就是邓通,文帝就把他召进宫里, 赏钱数万,并提拔他为上大夫。汉文帝又请人给邓通相面,相者说:" 这个人以后将会受穷而死。"文帝说:"能叫邓通富贵的

只有我了。"于 是赐给邓通一座产铜的矿山,叫他自己铸钱。当时"邓氏钱"遍布全国, 邓通很快成了一个大富翁。为保住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他竭尽全力向 皇帝溜须拍马。一次汉文帝身上长疮,为减轻他的痛苦,邓通竟用嘴 去吸吮疮里的脓血。文帝便让太子刘启也像邓通那样为自己吸脓,因 此太子恨透了邓通。汉文帝死后,刘启继位,称汉景帝。他想起了邓 通吸脓一事,就下令罢免了邓通,这时有人又告发邓通私自铸钱,景 帝又下令没收了邓通的全部家产,这样过去财富显赫的邓通一下子落 到穷途潦倒的地步,后来寄死在别人家里。

现一般用典故比喻一个人贫穷到了极点。

70、不欺暗室

这个典故见于《后汉书.列女传》。春秋时,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姬 元)正坐在宫里和他的夫人南子闲谈,突然听见有马车行驶的声音从 东边传过来,越来越响,大概到宫门前却不响了,过了一会儿又响着 朝西边去了,卫灵公问南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南子说:"这是一辆 马车从东边走过宫门前往西边去,坐车的人可能是大夫蘧伯玉。"卫灵 公又问:"你怎么知道是他的马车过去了?"南子回答:"我了解到,凡 属臣子走过王宫的六前,都有下车致敬的礼节。忠臣孝子,既不在大 庭广众面前故意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也不在人的地方忽视自己应该 有的行为。蘧伯玉是我国有名的贤才,最懂得遵守礼节的规矩了。虽 然是在夜行车,但他还是照例停下车来表示敬意。因此我说坐马车的 人是蘧伯玉。"卫灵公不相信南子的话,派人去调查,果然不假。但他 故意欺骗南子:"我派人去调查过了,刚才是有一辆马车路过宫门前, 有一个人在宫门前下车致敬,但那个人不是蘧伯玉。"南子一听这话, 马上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捧给卫灵公,向他祝贺。卫灵公给弄糊涂 了,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呀?"南子高兴地说:"原来我以为卫国只有 一个贤臣蘧伯玉,现才才懂得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贤臣。这样一来, 你至少已有了两位忠臣了,忠臣越多越好,我岂能不向你祝贺呢?" 卫灵公心里清楚他并没有多一位忠臣,但还是把南子递给他的酒喝干 了,而后又是惊奇、又是夸奖地说:"你真了不起啊"接着把刚才派人 调查到的实际情况跟南子说明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在没有任何人看见或知道的情况下,也不 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71、不可多得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下》。东汉晚年,平原郡(今山 东临邑)有个叫祢衡的人,博览群书,机敏善辩,才华显赫,深受当 时贵族大夫所器重。在朝廷任太中大夫的孔融很欣赏祢衡的才能,便 写奏表给汉献帝,向朝廷推荐这个人才。汉献帝是傀儡皇帝,看了奏 表后不敢同意,就把奏表交给曹操处理。曹操便召见了祢衡。谁知见 面的时候 ,祢衡对曹操轻视傲慢,这使曹操很生气,心中起了杀机, 但他又不想让祢衡死在这里,担负枉杀贤才的罪名,便把祢衡派到刘 表那里,想借刘表之手杀害他。开始时,刘表对等祢衡很好,可是不 久,祢衡又轻视傲慢刘表起来,刘表也很生气,就把他派到部将黄祖 那里,也想"借刀杀人",但黄祖和他的儿子黄射对祢衡的才华非常钦 佩,把他作为上宾款待。一次,黄射摆宴请客,有人送来一只鹦鹉, 黄射很高兴,便请祢衡写篇辞赋,以助酒兴。祢衡爽快答应,挥笔而 就,一会儿功夫就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鹦鹉赋》,顿时大家一 齐拍手叫好。但是祢衡清高的性情始终没能改变。一天,祢衡与黄祖 交谈中又侮慢对方,一气之下,黄祖就叫人杀了祢衡,此时他才 25 岁。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少有、难得的人才。

72、不屈不挠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叙传下》。公元前 30 年秋,有一天国都长 安(今西安市)城内突然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 老百姓都在争相奔逃。汉成帝刘骜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汉成帝 的舅父、大将军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 劝皇上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 请成帝马上躲避一下。但宰相王商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以讹传讹, 不能贸然行事。拿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 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惶失措,表示不满。自此, 王凤便从心里痛恨恨起王商来。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牙太守 时,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琅牙受了灾荒,王商要惩办他。王凤便跑来 说情,但王商没有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这

使王凤更加 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 言,罢免了王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 于坚持原则和正义。

7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 公元 73 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今新疆一带)协商建立友好邦 交。他带领 36 人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广就了解他这个人,因而对 他十分敬重。可是隔了不几天,忽然变得怠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谈判进行的过程中,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来连络鄯善,挑拔鄯 善与汉朝的关系,因此使国王对建立邦交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顺从 哪一边。于是班超便召集部下商量对策。班超说:"现在我和你们的处 境很危险,如果让鄯善国王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我们不但完不成 任务,恐怕连死都无葬身之地!"大家一致表示:"不管是死是活,一 切听众你的指挥。"于是班超坚定地说:"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眼 下惟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出其不意攻入匈奴使者的营垒,把他们 一齐消灭掉,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诚意归顺汉朝,我们的使 命也就完成了。"当天夜里,班超带领 36 个勇士,杀入匈奴使者的营 垒,经过阵激烈的奋力死战,终于把一百多个匈奴人全都消灭。第二 天,班超拜见鄯善国王,说明事情经过,揭露了匈奴使者的破坏阴谋。 鄯善国王见班超如此厉害,有勇有谋,心中既敬佩,又胆怯,立刻表 示愿意和汉朝永远友好。于是班超顺利地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凯旋 而归。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不下决心,不勇于实践和经过艰苦奋斗, 就不能获得成功。

74、不遗余力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 交战,赵没有取胜,还死了一个都尉。赵孝成王(赵丹)把大将楼昌 和大夫虞卿找来商量对策。赵王说:"现在军队作战没有取胜,都尉又 阵亡了,我想拿出全部的力量去和秦军再拼一下,你们看如何?"楼昌 抢先说:"这没用,不如派高级使臣去求和。"虞卿说:"主张讲和的人, 以为不求和军队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和不和,控制权掌握在秦国人手 里,大王请你分析一下,秦国是否想打败赵国的军队呢?"赵王说:" 秦国这次侵犯我们,已经是不遗余力了,看来一定是想要打败我们的 军队。"虞卿劝谏:"请你听从我的意见,派出使者带着贵重珍宝去联 合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大王的珍宝,一定会接待我们的 使者,这样派去的人和楚、魏联系上了,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将要" 合纵"而且必定害怕,这时再求和就可以了。"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 见,和平阳君赵豹商议后决定求和,派信使郑朱去秦国,秦国接待了 他。赵王召来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向秦国求和,秦国已接待了先去的 使者郑朱,你认为如何?"虞卿回答:"大王不可能讲成和,赵国军队 一定会被消灭掉。天下庆贺作战取胜的人都要在秦国了,郑朱是我国 的名人,他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和相国范睢肯定会张扬求和的这件事, 以便叫天下人都知道。楚国和魏国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求和了,一定 不会来援救大王,秦国知道楚、魏等各国不来援救赵国,那么求和的 事就讲不成了。"后来赵国终究没能和秦国实现求和,军队果真被消灭 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在做某件事情,作了最大努力,拿出了全部 力量。

75、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 公没有听从大夫蹇叔的劝阻,于公元前 627 年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 白乙丙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在班师回朝经过崤山(今河南陕县东)时, 被晋军偷袭成功,全军覆灭,三位将领也被捕获。晋襄公本想杀掉这 三人,但他的母亲认为此举不仁,便释放了这三位大将。孟明视等三 人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丧服到城外迎接,孟三人赶紧跪在地上, 请求军法处之。但秦穆公连忙扶他们起来,说:"我没有听蹇叔的忠告, 使你们打了败仗,受了污辱,这件事的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怎么能怨 你们呢?再说,你们几个人从前都立过战功打过不少胜仗,我决不能 因为你们一时的过错就抹煞过去的功绩啊。"孟明视等人感动得涕流满 面,对秦穆公更加忠贞不贰。秦穆公继续重用这几位大将。不久经过 认真准备,孟明视等武将又两次率领军队讨伐晋国,终于打败了晋国 的军队,报了崤山的一箭之仇。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煞他的大功 绩。

76、八叉成诗

典故见《北梦琐言》、《唐诗纪事》。晚唐诗人温庭筠,才思敏锐, 出口成章。他应试时,从不起草,往往双手笼袖凭几或叉手沉思八次, 即能吟成八韵。明解缙《赠虞生》诗"文章倚马待,诗句八叉成"即用 此典。

77、不足回旋

这个典故源于《汉书.长沙定王传》。西汉时,汉景帝刘启为加强 自己的统治势力,把他的 13 个儿子分封为诸侯王。公元前 142 年, 各诸侯王一起来朝见父王。汉景帝举行酒宴招待。饭后,大家起舞歌 唱,共祝父王万岁。但长沙定王刘发跳起舞来手足僵硬,很不协调。 别的诸侯王就讥笑他不会跳舞,景帝心里也很不高兴,就问他为何这 样笨拙。刘发回答:"我们那里国小地窄,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汉景 帝一下明白了他话里有音,是嫌封地给少了。故意采取这个办法增加 封地。便加封了武陵、零陵、桂阳这三个地方,扩大了长沙定王的地 盘。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处境狭小,连转身都很困难。

78、草木皆兵

这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晋纪》。东晋时代,北方氐族建立了秦 国(今陕西一带),而后把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张,公元 383 年,国王 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向东晋国都(今安徽合肥)杀来。晋孝武帝命令 晋朝大将谢石、谢玄等带兵八万人前去抵抗。苻坚自认兵力强大,想 一下子把晋军打败。但是出师不利,洛涧(今安徽淮河流域)一仗, 被晋军部将刘牢之出奇制胜,杀死了一万多士兵,前锋大将梁成和弋 阳(今河南光山县)郡太守王咏都被斩首,还俘虏了扬州刺史王显。 秦王苻坚和阳平公苻融(其弟)站在寿阳(今安徽寿阳县)城上远望 晋军进攻的阵势摆得严肃整齐,武器也很精锐,忽然有些胆怯起来, 再往远看,只见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上长着许多野草和树木,就 好像晋军一样。苻坚露出了害怕的神色,对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 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不堪一击呢?"后来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晋军 打败了前来进犯的秦国军队。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动静,就产生错 觉得害怕。

79、差强人意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吴汉传》。东汉人吴汉为人忠厚,智勇双 全,但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开始跟汉光武帝刘秀一起从军打仗 的时候,刘秀并没有发现这个人才。后经过大将邓禹等人的推举,才 逐渐信任他。由于吴汉打了多次胜仗,官升至大司马。一次,刘秀打 了败仗,心中很烦闷,别的将领也都垂头丧气、一副惊慌的样子。这 时刘秀发现吴汉不在身边,就派人去看看他在干什么。去的人回来禀 报刘秀:"大司马正在督率将士修理武器装备呢。"刘秀听完,扫了一 眼面前颓唐的将领们,感慨地说:"吴将军的行为还算能够振奋人的精 神。"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某件事或某个人,还算能使人满意。

80、超群绝伦

这个典故源于《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东汉末年,刘备率兵进攻 益州(今四川),结果被益州勇将马超所打败。刘备只好给在荆州的诸 葛亮写信,令他再派些人马来。诸葛亮接信后,立刻召集关羽、张飞、 赵云等将领商议,经过商议,决定由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带张飞、 赵云前去援助刘备。诸葛亮来到进攻益州的指挥部后,采用计策攻下 益州并收降了马超。关羽在荆州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信给诸葛这,了 解马超的情况。诸葛亮清楚关羽这个人好虚荣,就写信告诉他说:" 马超智勇双全勇猛过人,是一代英豪,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但是不 如你智慧超群。"关羽读信后非常高兴。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才能超出众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81、车载斗量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公元 221 年,刘备发兵攻 打东吴。这时孙权一面派陆逊抵抗蜀兵,一面派使臣赵咨出使魏国, 以争取对方中立或帮助自己。魏文帝接见赵咨后问他:"吴王懂不懂得 一点学问呢?"赵咨回答:"吴王能够任用贤才,使用能人。心里在想 的是如何治理好国家。假如有了空余时间,他就涉猎各种书籍和历史 知识,从中吸收营养部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本 领。他从不效仿一般的读书人,只注意从书本中摘些

字句,强调表面 的东西。"魏文帝又问:"吴国能否被征服?"赵咨回答:"恐怕不能, 您有数十万的征伐大军,我们吴国有一百万武装起来的守卫官兵。" 魏文帝接着问:"你们觉得魏国好不好对付?"赵咨回答:"吴国有百万 大军,又有长江和汉水做护城河,魏国没啥不好对付的。"魏文帝再问: "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个呢?"赵咨再回答:"头脑特别聪明,才 能十分超群的,有八、九十个;而像我这样的,可以用车载,用斗量, 数也数不过来。"孙权知道这件事后,非常赞许赵咨足智多谋和有胆有 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数量特别多。

82、陈陈相因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刘邦灭秦战胜项羽后,建立了西 汉王朝,使战乱得以消失,政治、经济进入了一段平稳和发展的时期, 老百姓也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此,京都仓库里的粮 食逐年增加,陈粮上面蓄陈粮,以至库房装不下,放在露天地堆积, 造成一部分粮食腐败霉烂而不能食用。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因袭老一套不改变,没有革新和创造。

8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典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秦朝末年,项羽、刘 邦起兵反秦。淮阴人韩信出身贫寒,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先投项羽羽 未受重用,又投刘邦只当了一个治粟都尉 (伙头军),不能施展其才智。 刘邦的智囊萧何和韩信谈话后,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个卓越的军事 人才。韩信又一次因未受重用而逃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亲自连夜 追赶,把韩信请回来,又建议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非常相信萧 何,就选择吉日举行仪式。韩信把整个形势和自己的计划谈出来,刘 邦听了非常满意。最后刘邦终于消灭和收降魏、赵、燕、齐诸国和楚 国,统一天下,成立汉朝。刘邦当了皇帝,萧何做丞相,这时刘邦对 韩信却不放心了,先解除其兵权,后又入狱,赦免后由"楚王"改封"淮 阴侯"。最后由吕后和萧何把韩信骗进宫中杀死。 这个典故是说:成事的人是萧何,坏事的人也是萧何。事情的成 败完全出自一个人的策划。

84、城狐社鼠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谢鲲传》。东晋时代,朝廷的左将军王敦和 长史官谢鲲经常在一起议论朝廷上的事情。一天,王敦对谢鲲说:" 刘隗是个奸臣,他无恶不作,危害国家,我打算把这个人从国君身边 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如何?"谢鲲琢磨了会儿,说:"不行啊! 虽然刘隗是个坏人,但他是城狐社鼠。要挖掘狐狸,难免把城墙毁坏; 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害怕损坏了神社庙宇。刘隗现在 是国君的近臣,势力很大。又有国君作后台,恐怕很难除掉他。"王敦 听了这一席话,尽管心里不太高兴,但也只好作罢。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那些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85、城下之盟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桓公十二年》。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在 今湖北郧县),军队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死守城池,闭门不 出,楚军几次攻城都没能成功。这时莫敖(楚国的官名)屈瑕就向楚 武王献计,说:"绞国虽小但却轻狂,轻狂就缺管谋略。我们可以不派 士兵保护上山砍柴的樵夫,以此来引诱绞国人出城中计。"楚武王同意 了屈瑕的意见。第二天,绞国将领发现楚人在山上打柴,又无军队保 护,就出城派兵追击他们,结果捕捉了三十个楚国樵夫。这使绞国官 兵很兴奋。又过了一天,绞国官兵争先恐后从城里冲出来,去捕捉在 山上砍柴的樵夫。这时事先埋伏在北门的楚兵一齐冲杀出来,结果绞 国军队大败,迫使绞国人在城下签订了了屈辱的盟约,然后楚国的军 队才离开这里回国去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敌人兵临城下,自己无法抗御,被迫和敌人 订立的屈辱条约。

86、惩一警百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尹翁归列传》。西汉时,尹翁归调任东海(今 山东东南和江苏东北地区)郡做太守。他廉洁奉公,办事断案十分认 真负责。对于全郡各位情况,都了如指掌。包括奸恶之徒的罪行,也 能调查得一清二楚。遇到重大案件,他都亲自审理过问,如果要惩办 犯罪者,都安排在秋冬召集官吏的大会上或查访属县的时候进行,目 的是惩处一个人,警戒许多

人。例如当时郯县(今山东郯城)有个豪 绅叫许仲孙,在家乡胡作非为,欺诈百姓,而且十分狡猾,历任太守 都拿他没办法。尹翁归就令部下把他捕获,开堂公审,历数他所犯的 罪恶事实,然后宣布判决,当众处死,所以,东海全郡的官吏和百姓, 不敢作奸犯科,社会治安稳定。老百姓都夸奖尹翁归这个"父母官"当 得好。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惩罚一人,借以警戒教育很多人。

87、叱咤风云

这个典故出自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唐朝武则天当政 期间,由于专横跋扈,贬辱忠良,姑息养奸,滥杀无辜,引起了一些 文武百官及皇族宗室的不满。唐初大臣李绩的孙子李敬业(即徐敬业) 与骆宾王、唐之奇、杜求仁等在扬州起兵举事,反对武则天专政。为 扩大影响,发展队伍,徐敬业请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檄文《为徐敬业 讨武氏檄》。在文章中,骆宾王归纳陈述了武则天的罪恶,号召皇亲国 戚、宗室大臣共同起来讨武。文章里写道:"以徐敬业等人领导的讨武 大军力量是强盛的,怒喝一声,可使风云变色,怒气一冲可叫山岳崩 塌。用这样声势浩大的力量来与敌人宣战,没有不取胜的。"但是这场 讨武起义不久还是被武则天镇压下去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力量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88、 出尔反尔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春秋时期,邹国和鲁国打了一 仗后,邹国国君邹穆公向孟子求教:"这次作战,我的将士死了三十三 人。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替死拼命的。杀死他们吧,又杀不了那 么多。不杀吧,可他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官长被敌人杀死而不去援救, 太叫人生气了,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在战乱和灾荒之 年,你的老百姓,老弱者死了来不及埋葬,填满了沟谷;青壮者则纷 纷四处逃荒,妻离子散、遭受灾难的人恐怕有几千人吧。你埋怨他们 见死不救 ,但你和你的官员在百姓危难时去救过他们吗?你的粮仓堆 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而你的官员们却不把这些情况向陛下 报告,而且玩忽职守、任意欺压百姓,曾子(孔子的学生)曾说过, ' 当心啊,当心,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就怎样回报你。 '你说能怪 谁呢?做国君的假如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自然拥戴你,而且保护 他们的官长出力,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做事反复无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的人。

89、出奇制胜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田单列传》。战国时代,燕国大将乐毅联合 秦、赵、魏、韩四国军队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城邑,只剩下莒(今 山东烟台)和即墨(今山东青岛)两座城邑。齐将田单据守即墨,面 对燕国强大的攻势,田单决定采取计策,才能以少胜多,收复失地。 田单使用"反间计",让燕惠王用另一位大将骑劫取代乐毅,又利用迷 信叫燕、齐两国的将士都相信齐国在这场战争中会得到天神的支持。 然后,他把精锐的将士隐藏起来,换上病弱老人和妇女守城。同时又 派人给燕将骑劫,告之准备投降,燕军信以为真。田单另外还筹借了 很多金银财宝,让即墨城里的财主拿去送给燕军将领,并告诉他们, 田单就要投降了,要求燕军取胜进城时保护这些人的身家性命,燕军 的将领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此后,燕军放松了了对齐军的警惕性。这 时田单就收集了一千多头牛,让每头牛身上披有五彩花纹的衣布,两 只角上各捆着一把尖刀,尾巴上扎着浇了油的芦苇。深夜,把这些牛 牵到城洞口,用火点燃牛尾上的芦苇,迫使牛群疯了一样往对方阵营 冲去,燕军突然受到这样的冲击,吓得纷纷逃命,有的被牛角上的尖 刀刺死,有的躲过火牛的尖刀,但又被跟在牛群后面的齐国精兵杀掉。 即墨城里的百姓趁机敲起铜器,发出震耳的响声,助长进攻的威势, 燕军终于被齐军打败,大将骑劫被捉住杀掉。田单没有松口气,乘胜 追击,结果很快收复齐国失去的七十多座城邑,又恢复了齐的本来面 貌。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办法来取胜。

90、除恶务尽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 .哀公元年》。公元 494 年,吴王夫差在夫 椒(在今江苏吴县)把越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并乘胜攻破越都。起 初,越王勾践率领五千名士兵守住会稽山,派大

夫文种向吴国求和, 吴王准备同意。但吴国大夫伍子胥反对。他说:"树立美好的品德应不 间断地培养,去掉危害人的毒瘤应果断地扫除干净。现在越国和我们 同处一块土地,而又结下了世代冤仇。如果取胜了而不收获,继续叫 它存在下去,这是背离天意而使敌人壮大的失策,到那时悔恨也不赶 趟了。"吴王夫差还是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告,接受了越王勾践的投降 举动。这时伍子胥感伤地说:"唉,越国要用十年的时间养精蓄锐,并 且吸取十年的教训,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恐怕要变成沼池了。"果真 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开始被派在吴国养马守坟,不久释放回国,他 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一批文才贤官整治国家。二 十年后,终于由弱变强,灭亡了吴国。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清除坏人坏事,务必彻底,不留后遗症。

91、坐怀不乱

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大略》中, 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 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公 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 受到鲁僖公的称赞。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 个道德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 ,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 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 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 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 丝毫没有淫乱行为。 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 尚,作风正派。

92、疾风劲草

西汉末年,颍阳(今河南省许昌附近)有个人名叫王霸,刘秀起 兵反王莽路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 秀表示欢迎。王霸入伍后忠心耿耿,多次打胜仗;特别是在昆阳(今 河南叶县)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刘 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省邯郸一带镇压王郎等各路农民起义军时, 军事行动遭到了很大挫折。面对逆境,当初和王霸一块儿入伍的朋友 们,现在都偷偷地溜走了,只有王霸继续战斗在刘秀的队伍中。经过 这次考验,刘秀对王霸更加信任了,他动情地说:“在颍阳投奔我的人 现在大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为我出力,真是疾风知劲草啊!”刘 秀登基做皇帝后,封王霸为偏将军,后又任上谷(今河北省中西部) 太守。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始终是光武帝刘秀的心腹将领。

人们常用“疾风劲草”这个成语来比喻立场坚定不移,即使遇到 最大困难也不变节。

93、因人成事*三寸之舌

“因人成事”,是毛遂讥讽不顶用的同伴的话;“三寸之舌”则是 平原君称赞毛遂的话。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平原君马上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 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 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阶下,等得焦 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开玩笑说:“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锥尖吧!” 毛遂二话不说,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 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 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家臣,也 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我正在同 你们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 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 国也没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声了。毛 遂接着说:“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 地方臣服了诸侯,难道他兵多吗?只不过能发挥他的优势,振奋他的 威力罢了。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本 钱。象楚国这样盛强,天下各国都不能对抗。白起,小娃娃罢了,带 了几万兵来和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去了你们的鄢、郢等地;再战就烧 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你的先人,这是百辈的仇 恨啊,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好歹!军事联盟是为了楚 国,不是为赵国。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惭愧, 连连称是,满口应承说,“确实象先生说的,愿意把全国的兵力参加同 盟。”毛遂又逼问:“联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说:“定了。”毛 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

血来了,毛遂捧 着铜盘跪献给楚王说:“请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边,这是定盟的仪 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子,用 右手招唤殿外的十九个人说:“喂!你们接着在堂下涂血吧。你们这些 老爷碌碌无能,就象所说的依靠别人成事的!”

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 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郸,感慨地说:“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毛先 生到了楚国一次,就使赵国的声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长的舌 头,比百万雄兵还强啊!”后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

以后,人们就把自己没本事,而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的叫作“因 人成事”。用“三寸之舌”来形容人的能说会道、善于辩论。

94、梅开二度

唐朝肃宗年间,忠臣梅魁不畏权贵,乘公直言,因此得罪了奸相 芦杞。芦杞诬告梅魁勾结北国谋反,皇上盛怒,传旨将梅魁全家诛杀。 梅魁之子梅良玉,因外出游学,侥幸免遭杀害,后因芦杞追捕甚急, 便更名王喜童,逃难在外。后来,梅良玉辗转投靠到陈尚书家做花工。 他每天在后花园里给花锄草、浇水、施肥、剪枝,忙碌不休,使花生 长得一片繁茂,姹紫嫣红。转眼秋去冬来,后花园里的梅花傲寒盛开。 陈尚书偕家人来园赏梅,眼望斗寒盛开的梅花,不禁想起了被奸相芦 杞残害的故友梅魁,忙命家人为梅公设祭坛,以表示怀念。不料夜晚 突降风雹,将盛开的梅花扫落一空。陈尚书见此情景悲痛欲绝,立生 出家之念,家人苦苦劝阻不从,他说:“除非梅花二度重开,我才能打 消出家的念头。”陈尚书赤诚的敬友之心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下 令梅花二度重开。陈尚书感叹地说:“原来天意如此!”才放弃了出家 的念头。事后陈尚书得知王喜童是梅魁之子梅良玉,喜出望外;又见 其人品、才识俱佳,遂将女儿陈杏元许配梅良玉为妻。为避免好相生 疑,未择婚期,婚前良玉同杏元以兄妹相称。恰在这时,北国犯境, 皇上昏庸,不敢抵抗,奸相芦杞乘机推荐陈杏元远嫁北国和番。陈尚 书明知这又是奸相芦杞加害,但皇命难违,只好挥泪同意。梅良玉以 表兄的身份送陈杏元赴北国和番。这对患难夫妻途经邯郸赵武灵王丛 台下,悲痛万分,作最后话别,至今,雄伟的丛台上,仍镌刻着“夫 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苍劲大字。自此,“梅开二度”这个成语便流 传下来了。此成语常用来比喻好事重来,或第二次机遇的到来。

95、鹿死谁手

晋时,北方有五个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国家, 史称“五胡十六国”。在“五胡十六国”之中,以氏族的前秦和羯族的 后赵势力最大。后赵的都城就建在今 日邯郸市境内的古邺城。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 族。石勒健壮有胆量,喜好骑马射箭。他在二十多岁时,被晋官吏掠 卖到山东为奴隶,后来,与汲桑等人聚众赵兵。汲桑死后,石勒率众 投奔前赵国君刘渊,刘渊拜他为大将。石勒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 让他为谋士,发展成一种割据势力。公元 319 年自称赵王,建立政, 即为后赵……

建国为王,石勒自然十分高兴。有一次,在欢迎外国使臣规模很 大的宴会上,石勒乘着酒兴问他的大臣徐光:

“我的功绩可以和历史上哪个君王相比?”

徐光想趁机恭维他的主人,便奉承地说道:

“陛下的智谋和武勇,都超过了汉高祖刘邦和魏太祖曹操。自古 以来的帝王,没有一个能比过您的。”

但石勒却笑着说:

“说得太过分了。我岂能不了解自己?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 一定甘心做他的部下,服从他的指挥,和韩信、彭越一样争先效力。 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就要跟他在中原争个高下较量较量。那可就 不知鹿死谁手,天下落到谁的手中去了。”

石勒的这一番话,叫徐光很汗颜,可群臣们却很称赞。

96、狗尾续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hp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