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第二单元专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07:30:0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广州市八十九中 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的概念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讲评时事 二)导入复习 三)复习过程

构建知识框架 复习考点 典型例题讲评 学生学案

1.构建知识体系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索世界 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本质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 运动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认识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典型例题

自然界的物质性 D

1.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

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为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回答以下两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

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⑴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⑵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⑴ 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⑵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BB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2.“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 B、(1)(4)(6) C、(3)(4)(6) D、(1)(4)(5)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CB

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方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卷)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规律的概念 A

1、狐狸总是昼伏夜出,进行捕获措物的活动,它总盼望太阳别出来。当公鸡鸣叫时,白天就要降临,狐狸以为是公鸡把太阳叫出来的,就把公鸡咬死了。但是尽管没有公鸡报晓,太阳仍旧出来了。这则寓言表明( ) A B C

D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ABDC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2002年全国高考题)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是说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

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5.“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请简要分析弗兰西斯?培根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答:(1)这句话说明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掌握和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就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作业:学生学案

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的概念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构建知识体系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索世界 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本质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 运动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认识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学生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6年7月6日《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民营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进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的保繁育与开发。目前已经成功克隆出克隆牛48头,其中转基因克隆牛24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克隆牛群和转基因克隆牛。但是,科学家本不能凭空制造出克隆牛,必须运用业已存在的牛的基因,利用生物基因技术进行。这说明( D )

A 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人类可以制造一切 B 人已经能够主宰世界

C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随着人的意识而转移 D 人并不能改变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 2、(2004年。全国)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B ) A 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 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 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河不复回”。上述诗句说明( A )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 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D 事物的运动总是呈现出前进的上升的趋势 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B ) A 离开了物质而空谈运动

B 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D 割裂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天地只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说明(B ) A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 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 人可以认识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 6、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这一论断表明( B )

A 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 物质运动是有条件的、绝对的 D 物质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二)不定项选择: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要坚持上述制度,是因为(ACD ) A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D 社会的发展受自身规律的支配 (三)辨析题

背景材料:2006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前的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辨题: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可见,规律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题中的观点对此的认识是正确的。 (2)当人们尚未认识事物的运动发展的规律时,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一旦违背规律,承受“规律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就在所难免。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可见,辨题的结论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