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30 16: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 ——是以国家立法强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2.资产替代效应——指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它的目标是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它就有可能促使人们减少为预防此类生活困难的发生而进行的资产积累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替代”了个人为预防生活困难的发生而进行的资产积累,因而减少了私人储蓄。

3.逆向选择——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4.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5.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再分配为手段而达到社会安定目标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制度。

6.社会救助——是得到国家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7.引致退休效应——指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

8.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概念。从量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在微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水平 是指受益人的收益水平(或保障水平),它是在劳动生产要素分配层次上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及其程度的表达方式;在中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它是社会保障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地位的表达方式,它是测量和表达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状况的指标;在微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它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的表达方式,它是测量和表达社会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测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因素。

9.一揽子预算模式——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是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与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10.新历史学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经济思想的,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开始倡导国家实施社会保险。新历史学派不再对国家出面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主张由国家出面实施社会保险。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1.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12.社会养老保险——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其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13.现收现付制度——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14.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对应。个人账户模式是指征缴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步入老年、失去劳动能力、离开劳动力市场后,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本金+运营收入),领取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15.第三方付费——医疗保险提供的是一种医疗费用保险,而医疗费用是在医疗服务市场发生的,医疗服务市场上工序双方的行为左右着医疗费用的多少,同时,医疗保险作为医疗费用的第三方付款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医疗保险的产生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上多了一个集中的制度化特征:保险在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和医疗服务的供给方之间加了一个第三方支付者。 16、福利制度——指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17旧福利经济学 ——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经济时期,财富和收入分配、失业、贫困等问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政府必须出面调节各种矛盾,福利经济学系统阐述了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提出通过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以实现收入均等化,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主张。庇古以马歇尔等人的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全面竞争为前提,系统地阐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对于他以后的福利经济学来说,被称之为旧福利经济学。

18.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19.广义社会福利——广义上的社会福利应该包括医疗保健、国民就业、社会保险、福利服务、社会救助、国民住宅、环境保护等体系。广义的社会福利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它可以指社会福利状态,亦可以指社会福利制度。广义的社会福利视野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全体公民、强调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强调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实现一种普遍的社会福利状态、强调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失业率——指失业者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旨在衡量闲臵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21、公平——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度量,属规范范畴。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公平三要素,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规制公平)和结果公平。

2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指社会保障支出不仅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的承受力相适应从质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与“不适度”之分,社会保障支出不仅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

平相适应,而且要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的承受力相适应。从质与量的统一上看,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凡是超越GDP增长、超越社会各界承受力的社会保障支出,无论支出水平多高都是不可取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是“适度”的。

23、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臵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24、社会福利——指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5、道德风险——又称为败德行为,指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方在合同或契约签订后,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或隐蔽行为,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居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的利益,以致损害社会福利的一种行为。

26风险——保险学通常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是一种负面的定性,即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

27.个人所得税——指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8.生物回报率——人口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之和。

29.边际效用递减律——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

30.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医疗费用保险的简称,是提供医疗费用保障的保险,它是健康保险的主要内容之一。

31、风险转移——指自己把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来承担,一般来说都是转移给保险公司。

32、储蓄挤出论——是有哈弗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在1974年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力量对比。

33、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20世纪之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 34、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35、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指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

36、社会保险基金——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

37、边际效用递减律——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

38.相对福利——1974年美国的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人类的命运吗?》一文中,提出了“福利相对性”概念。福利的相对性观点使福利与个人的收入无直接关系,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政府都不能增加国民福利。“相对福利论”既否定了“收入均等化” 的措施,又否定了普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的意义,从而认为任何变革都不能增进福利。“相对福利论”者还认为,

既然“福利”是“相对”的,那么“贫困”也是相对的,以此否定绝对贫困问题。

39.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40.三支柱方案——是形成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三种制度同时起作用的格局。 41、社会保障预算——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的、反映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结构及变化的计划,是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工具。 42、 社会福利函数——是反映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

函数。

43、绝对贫困——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却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的状态。

44.中义社会福利——中义上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欧国家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福利国家”时代,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庞大的社会福利体系。中义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

45.逆向选择——又称不利选择,指因交易双方信息部对称导致一方蒙受不利而影响市场效率的选择。

46拉弗曲线——是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提出的描绘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47.贫困指数——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8、恩格尔系数——是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

49社会福利补救模式——英国学者查理〃梯特马斯是在《对福利的承诺》一书分析了以“残余”现象为目标的福利和以“权利”为基础的fili,认为权利不仅来源于政治、地理等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工业化造成的普遍的“反福利”现象。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对这种反福利现象的补救,所以被称为补救模式。补救模式的社会福利因循一种传统的观念——剩余观,即起到填补缺口或者救急的作用。

50.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注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

51、狭义社会福利——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带有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同时也指国家出资兴办的,旨在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的各种福利性事业和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

52.社会福利机制模式——指社会福利项目应被看做现代社会为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恰当的合法的功能。

53、森贫困指数——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只能从某一方面衡量贫困状况,前者侧重于贫困面的测量,后者侧重于贫困程度的衡量。森指数把两者的优点结

合起来,用以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它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A(n,q,π)是一个标准化参数,有总人口n,贫困

人口q和贫困线π确定。gi为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缺口,Vi是第I 个贫困者的收入缺口gi的权重。 54、贫困陷阱——指贫困人口在接受社会保障资助时的收入并不比他努力工作时的收入少或两者相比所差无几,因此贫困人口宁愿接受社会保障的资助而不努力工作,从而无法自贫困中解放出来。

55.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理论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一国经济实现了它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最大可能的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56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

57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结构经济变化产业兴衰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 58.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59既定给付计划——是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测,来确定养老保险费是征缴比例。

60基金积累制度——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61.个人账户制度——指征缴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步入老年、失去劳动能力、离开劳动力市场以后,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领取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62.国家卫生服务制度——指医疗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普通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由税收筹集的资金直接拨给医疗机构,并向居民直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以保障本国居民公平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医疗保障形式。 63.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指依据法律规定,强制性要求雇主和雇员缴费以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储蓄账户,通过纵向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64.既定供款计划——在社会养老保险中,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以及基金的投机手艺来确定每期养老金支付金额的养老金计划。

65.第三条道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策发展变化的直接产物,是为了避免传统的左翼(即社会民主主义)与右翼(新保守主义)的极端化而寻求的一种中间道路。

66.管理型医疗保险——指一种以控制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医疗保险模式,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保险模式。

67.基金预算模式——指独立于国家预算外的以基金形式反映社会收支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68.经济增长黄金率——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臵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可以确定一种预期的经济增长。

69.效率——指在人们的偏好和现有的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70.保险市场—指保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或是保险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总和。

71.政府公共预算模式

72.奥肯漏桶——奥肯认为通过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达到社会保障的目的会出现以下弊端:收税时打击了赋税人的劳动热情和.由于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得有一部分人不劳而获,从而失去重新就业和摆脱贫困的动机。

73.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利用另一方掌握不到的信息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74.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指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来种转移支付和风险分散的有效方式,社会保障税只是实现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目的的一个有效工具。而进行转移支付就必然会对收入再分配过程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税收方面,重要的税种有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

75.失业保险——指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渠道由社会筹资集中建立保险基金,对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六、论述题

1.试述失业保险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2.试述社会保障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

3试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体现的社会保障思想

4.试述政府干预分配和再分配如何对效率产生影响?

5.试述什么是“第三条道路”?它是如何影响各国社会保障改革道路的?

6、试述事业的含义,衡量事业的指标有哪些?

7、论述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8、试述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9、试述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制度的互动关系。

10、试述为什么社会保障基金需要资本市场。

11、试述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11、 试述社会保障对劳动力资源配臵效率的影响。

12、 论述各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具有哪些特性?

13、 论述中国建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向高收入国家学习什么经验教训?

14、 试述失业保险的含义及其功能。

15、 试述贫困有哪些类型以及我国目前所解决的是哪种类型的贫困

16、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时间中,你能感

悟出些什么道理?

18、论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19、试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哪些方法?

20、论述医疗保险市场的失灵的原因? 21、论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的新概念

22、 论述如何衡量收入差别的程度

23论述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社会养老保险对效率如何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副作用。

23、 论述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前景

25.论述新世纪我国扶贫工作的方式及其主要内容。 26.论述国际上通常用的测量贫困的指标有哪些?

27.论述国外医疗保险改革告诉了我们什么?中国今后的医疗保险改革应从中借鉴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8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