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2-18 14:5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为什么要学四书五经

为什么要学《四书五经》?

说起《四书五经》,中国人都知道,可就是不学!学那些干什么?白费时间瞎耽误功夫,这是一;第二,看不懂,太深奥了;第三,没啥用,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白领精英,没学不也是干得挺好吗?事实真是如此吗?那为什么又有很多人想学、在学?

不幸我们都生为人(要是动物就好了,起码不用思考),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们有时难免会问一下自己,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仅仅就是为了求一个吃饱穿暖吗?仅仅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羡慕吗?难道追求一下平静安宁幸福快乐都要如此辛苦费力吗?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和痛苦呢?我们都在祝别人快乐,生日快乐、节日快乐等等,可是,难得有人天天处在快乐之中,快乐稍纵即逝,就象泡沫一样很难抓住。留给我们的大部分是烦恼和痛苦。于是很多人去寻求信仰,认为只要有了信仰,有了追求,这一生也就能得到快乐了。可是所有的宗教都告诉人们,这个人世间是痛苦的,我们是负有“原罪”的,我们只能在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是天堂,才能够得到平静安宁幸福快乐。既然所有宗教都这样说,想必人生真的是充满烦恼、痛苦的吧?!

不!人生没有充满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都是我们自找的!人生其实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老是抓不住幸福和快乐,而是让烦恼和痛苦时时侵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努力地去寻求幸福和快乐得不到,反而得到的是烦恼和痛苦?关键是我们没有认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弄清楚人的复杂性。但是,要想弄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现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也远远没有弄清楚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总不能我们也要先成为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才能做一个人吧?!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太残酷了!哪里残酷?是你没有罪就随便抓你去杀头吗?不是!这个社会允许你去追求幸福和快乐,任何社会都允许人们去追求幸福和快乐。问题是,你有没有本事去寻求到幸福和快乐。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先贤们就告诉我们,人生是快乐的,是可以快乐的。只要我们去追求,就可以得到幸福和快乐。《尚书·洪范》告诉我们,人生有大法,有五福:一种叫长寿,第二种叫富裕,第三种叫健康安宁,第四种叫遵好美德,第五种叫年老善终。有六种困厄:一种叫凶灾、短命、折寿,第二种叫疾病缠身,第三种叫忧心如焚,第四种叫贫穷落后,第五种叫邪恶毒害,第六种叫弱肉强食。人活着,究其根源,也就是要追求这“五福”。拥有了这“五福”,人生也就是幸福的。失去了这其中一种,都不叫幸福。我们拼命工作、拼命学习,目的也就是希望长寿、富裕、健康安宁,最后得个善终。但这其中为什么有一条“攸好德”呢?因为没有这一个“攸好德”,你就会什么都没有!因为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结局,一步错,步步错,全盘皆错,而又没有后悔药卖。所以会导致一生皆错,一生皆不幸福。所谓大法,即是此法!

我本不想探讨“人生”问题,我从1988年起开始研读《周易》,1996年开始译解《周易》,到2009年这14年内,陆续译解完成《周易原解》、《尚书原解》、《诗经原解》、《道德经原解》、《论语原解》、《大学原解》、《中庸原解》、《孟子原解》、《荀子原解》、《韩非子原解》等十本先秦时期的著作,发现这十本书都在探讨“人生”问题,尤其是四书,探讨的都是人生问题。

比如《论语》,一开篇,孔子就讲快乐的心态,“学”要快乐,“与朋友交”要快乐,“别人不知道”也要快乐,快乐是什么?是人生的目标,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意义。怎么样寻求到快乐呢?一是要“习”,调节,这个调节就是学习,学习知识以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二是要“本立而道生”,树立起我们的思想观,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起根本,人生的道路才能展开。三是要“孝”,继承,继承先人之志,即人类祖先留传下来的“仁爱”,因为人必须要团结才能生存,因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因为人类是要和平共处的。“仁爱”其实就是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假如身边都是朋友,当然是快乐的,假如身边都是仇人,那么绝对是烦恼痛苦的。搞好人际关系应该怎么做?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因为行为方式不对,人际关系是搞不好的。而行为方式只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才能是最佳的,违反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肯定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怎么样在社会行为规范下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这要智慧。智慧从哪里

来?学习。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讲信用,诚信。诚信是什么?就是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事情本来如此,不要使事情变得本来不如此。一个人能被别人信任,是件很幸福的事,如果你说什么别人都不相信,那就很痛苦,不信你试一试!

《论语》的目的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也是复杂的,不懂得社会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事事失手,一步错步步错,其行为选择大都是错的,因此获得的后果也都是烦恼和痛苦,因此,一生都将是失败的人生。懂得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能利用社会。就象利用自然界中的高山与河流一样。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孔子终生是快乐的。如果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处世,就能获得快乐与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人类从五岁后,就开始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虽然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但却是混乱的、幼稚的。因为不了解社会,而当我们十来岁、二十来岁踏入社会后,又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更加混乱、迷茫和矛盾。所以,《学而》中的“立本”,是立起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根本立起来后,道路才能展开。

《八佾》则是要人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只有认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才能树立起各自的世界观,有了这些观念,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里仁》就是围绕着各种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只有具备了内在的仁爱之心,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建立好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公冶长》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雍也》篇表述了具备了“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立起来,《述而》篇则是说明一个人在立起来时,必须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否则就是假立,伪立。再说了,不遵循天道的道路和规律,实际上也立不起来。《泰伯》篇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人生观思想,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子罕》篇则是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做好一个人的思想,而做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能立起来。立

得起来,才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立不起来,当然也就是又惑、又忧、又惧了。因为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迷惑于大千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乡党》篇描述的是孔子首先“正己”,也是孔子立起来了的表现。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

《先进》讲立起来的思想观念“过犹不及”的问题。而具体分析“过犹不及”,亦要审时度势,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所强调的是,立起来后不惑的问题,“不惑”就是辨析,善于辨析才能不惑。《颜渊》篇最关键问题还是一个,不惑!也就是不要迷惑。也就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立是立起来了,可我们还是会迷惑于很多东西,所以孔子用了十年时间来解决“不惑”问题。“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以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子路》篇皆是在讲一个人为人处世时所应采取的立场、方法,不惑于世事、不惑于仁爱的方法,以及开展全民教育问题。而开展全民教育,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要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不迷惑,以达到或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宪问》篇则是就开展全民素质教育问题而接下来的,也是旨在教育人民,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立起来以后的不惑问题,只有不迷惑于人世,人们才能争取到成功的人生。而不迷惑的办法只有学,只有提高素质修养。《卫灵公》全篇一气呵成,首尾相连,节节衔接,即是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原则一直贯通下来的。之所以讲“仁、义、礼、智、信”,之所以举了那么多正反两面的例子,其实都是在说明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用智慧,用信誉,用最佳的行为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的道路。《季氏》篇讲名正则言顺,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碰上多少事,怎么样处理这些事呢?那就是要正名,要坚持正名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各种事情。这就是人生道路的辨析问题。《阳货》篇则是围绕着人的荣辱观而展开的。要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要学习,要学会辨析,我们才能拥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荣辱观。《微子》篇着重说明我们只有立起,不惑,才能做个人材的问题。《子张》篇讲

控制自己,控制自己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己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控制自己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等等。不善于也不会控制自己,就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很好地寻求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就不能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控制自己就会走偏、走歪。而“礼”—— 社会行为规范,就象是人生道路两旁的防护栏,标记,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去逾越去触犯。《尧曰》篇讲“命”与“礼”的问题,“五十而知天命”,因为天地间的规律问题与人世间的发展趋势问题和社会行为规范问题乃是一个人最必须要懂的事情,人的道路必须要遵循、服从天地的道路。只有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才能用智慧,用真心诚意的信誉,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一个君子若是没有弄懂这些问题,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而要弄懂这些问题,就全在于学习,学习而且时常不断调节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里、这个世界上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愉悦,才能真正自立起来,才能不惑,才能知天命;才能与大部分人平等地、共同地生存下去,共同地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论语》一书所要说的内容。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修身。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正好自身,说什么都是冤枉的。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他认为一个人立起来,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象商纣王那样“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相信大部份人都不同意,象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又不愿意。那么,人类需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上呢?当然是越来越好!其实,从中国夏商周以来的较英明的统治者,其统治、管理方式都是愿意让人民越过越好。比如黄帝、神农、尧、舜、禹、汤,他们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发明各种生活日用品,普及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民越过越好。人民生活好了,就拥护统治者,统治者就会越来越强大。

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遵不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

篇二:《四书五经》100句经典!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

《大 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

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 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 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篇三:四书五经经典句子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年龄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阴历仲春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本日孔林地址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高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论语·宪问》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二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温柔敦厚,然后君子。(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差别,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季氏) 盛德不逾闲,小德进出可也。(子张)

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境陵夷,从鲁国搬家邹国。孟子三岁失怙,孟母艰巨地将他扶养成人,孟母管制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是后代母教之模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思维家,教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高足协同编写而成,记实了孟子的语言、政治主张和政治动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普通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弟子),承继并发扬了孔子的思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携带徒弟游说列国。但不被其时列国所接纳,退隐与高足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用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议"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此后直到清末,"四书"一贯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题目上提议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及。是诚不及也。为父老折枝,语人曰:我不及。是不为也,非不及也。(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折也,力不赡(充裕)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诿之心,礼之端也;好坏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尔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小儿百姓之心也。(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而动心忍性(使心里震动,牢固个性),曾(增)益其所不及。(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伟人之门者难为言。(用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用心下)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史籍文件和局部追述古代古迹著作的汇编,它留存了商周格外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自后儒家增加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风行的笔墨隶书书写,称《今文尚书》。再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掘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小批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如今风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便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此中虞、夏及商代局部文献是据据说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纪录;"谟"是记君臣谋划的;"训"是臣开发君主的话;"诰"是鼓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号召。另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

《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此中的《禹贡》,饰辞夏禹治水的记实,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式样纷歧,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王孙公子及士医生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史籍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平民。平民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若网在纲,有条而紊。《尚书·盘庚上》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民惟国脉,本固邦宁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若火之燎于原,不行向迩,其犹可毁灭

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足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若抬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惟事事,乃其有备,早为之所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貌日恭,言日从,视日明,听日聪,思曰睿

立德务滋,除恶务本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矜细行,终累盛德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气无常,惟惠之怀

为善差别,同归于治;为恶差别,同归于乱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尔身克正,罔敢弗正

◆《礼记》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感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感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自后的散布历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本日见到的《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阐明经籍《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维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此中多数篇章大概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高足及其弟子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余文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纪录和阐明先秦的礼制、礼节,解说仪礼,记实孔子和高足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现实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渊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令、德行、哲学、史籍、祭奠、文艺、平日生存、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实在一应俱全,召集显露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维,是切磋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名言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行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款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款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职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王制》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 文王世子》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礼记·礼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敷,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天下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倒是秦汉后直至本日无人真正懂得的上古文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榜样象义的透露和相应休咎的判别,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高足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效等方面的阐明。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f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