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论结课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18 22: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木工程概论》结课报告

葡萄牙的建筑风格史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葡萄牙语

班级:葡萄牙语1501 姓名:赵伟霖 学号:201507102

提交时间:2016.12.15

《土木工程概论》结课报告

葡萄牙的建筑风格史

葡萄牙是一个边陲小国,位于欧洲西南部,地处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东侧与西班牙接壤,西侧濒临广袤的大西洋。今天的葡萄牙是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国家,但是,在历史上,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葡萄牙人也曾受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统治,接受了长期的伊斯兰教义的洗礼。

葡萄牙的历史较短,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伊比利亚半岛上还处于原始的部落时代,公元前9世纪,有大量的凯尔特人迁入。在公元前8世纪,伊比利亚半岛遭受了外族的入侵,长期受到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的统治。葡萄牙还一度成为了西班牙国土的一部分。公元12世纪,葡萄牙争取到了民族的独立,公元16世纪,葡萄牙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航海大发现时代。

葡萄牙的建筑风格发展史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时期:一 共同发展时期(公元前3000-公元前12世纪)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属于欧洲建筑风格发展史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原始建筑风格(公元前3000-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化建筑风格(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建筑风格(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公元4世纪-公元13世纪),伊斯兰建筑风格(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 二 独立发展时期,可分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公元14世纪-公元15世纪)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公元17世纪-公元18世纪)。

一 共同发展时期

原始建筑风格(公元前3000-公元前7世纪):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开始,外来民族开

始向伊比利亚半岛大规模移民;在此之后,凯尔特人,腓基尼人先后的到来,实现了对半岛进一步的开发。然而这个时期的伊比利亚半岛仍处于文明的萌芽阶段,建筑风格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还没有一个定型定向的发展,就更谈不上有一个固定的风格。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简单,而且各种风格并存。

古希腊化建筑风格(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多种文明继续融

合发展。到了公元前7世纪,希腊商人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定居下来,并带来了发达的古希腊文明;在这个大背景下,当地的建筑风格继续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古希腊化。

古罗马建筑风格(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公元前2世纪,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人

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并且对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葡萄牙也被彻底的“拉丁化”。作为古罗马帝国国土的一部分,罗马人在此建立了许多新的城镇,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公共浴室,市政大厅,斗兽场,圆形剧场,桥梁,引水渠等。葡萄牙的建筑风格也随之开始古罗马化,如券拱结构技术,天然混凝土材料技术,巴西卡丽形制,各种柱式,城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都随处可见。

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公元4世纪-公元13世纪):到了公元4世纪,伴随着东罗马帝

国的逐渐衰亡与西哥特人的入侵,开始了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统治。然而西哥特人的到来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新的建筑风格元素,于是葡萄牙人就继续沿袭着罗马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在这个时期,罗马式建筑风格结合着当地的气候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公元8世纪,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人又一次的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开始了长达800年的伊斯兰教统治。在这数百年间,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从起初的和平共存到后来的不断对抗,从起初的兼容并包到后来的互相排斥,这个过程在葡萄牙的建筑风格发展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在这个时期,公元8世纪,各种宗教的朝圣活动开始在欧洲盛行,朝圣活动的盛行促进了欧洲大陆上各种建筑风格的相互交融发展,尤其是朝圣场所——教堂形成了统一的西欧罗马式风格。建筑风格表现为:采用罗马式建筑的传统做法,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式,创造了扶壁,肋骨拱等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将高塔引入建筑结构图。那个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圣地亚哥 德 孔波斯特拉主教堂,圣伊斯多尔教堂等。

伊斯兰建筑风格(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摩尔人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后,从西亚

带来了西亚特有的建筑物风格,类型,形制和手法等。在这个时期,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建筑风格与整个伊斯兰教世界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葡萄牙的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还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歌多瓦大清真寺,阿尔罕布拉宫等。

里斯本近郊的新特拉镇(Sintra)

新特拉镇是摩尔贵族和葡萄牙王室的夏宫所在地,之所以选择在新特拉修建夏宫是因为波尔图树林阴翳,满目葱茏,风景宜人。而且这一带山峦起伏,宫殿,城堡和别墅就坐落在着一碧连天之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完美的糅合在一起,也难怪诗人拜伦把新特拉城誉为“伊甸园”。

早在摩尔人统治时期,新特拉王宫(Palacio Nacional de Sintra)就已经存在了,但成为今天这个规模和样式,却是从15世纪初叶开始经过多次扩大与重建的结果——一个集摩尔式(Mouros),哥特式(Gothic)和葡式(portugues)的于一身的混合体。宫内富丽堂皇,最漂亮的当然要属天鹅厅,成群头戴皇冠的天鹅被精致的描绘在了大厅的天花板上。直到19世纪80年代,葡萄牙最后一位女王仍住在这里。100年后,王宫对外开放。

二 独立发展时期

公元12世纪-15世纪,葡萄牙还是处于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光复运动时期,建筑风格

仍然属于上述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但是在影响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葡萄牙在公元12世纪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葡萄牙王国,重新回归到了罗马基督教廷的怀抱,建筑风格也更多的恢复到了古罗马建筑风格(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的主流。

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公元12世纪-公元13世纪,在西班牙北部个基督教派的教徒还在

艰难地延续着罗马式的建筑风格之时,哥特式就已经在伊比利亚南部各个地区开始传播开来。建筑也中开始采用肋架拱顶技术,并建起了后堂回廊和环绕的礼拜堂。随后,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在伊比利亚半岛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托莱多,布尔格斯,莱昂三座城市中心的主教堂的建成完工,标志着哥特式风格的

建筑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正式开始传播,不过,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真正开始传播是从西班牙南部地区开始的。随后又出现了源于罗马式风格的哥特式的建筑——潘普洛那的主教堂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塞维利亚主教堂。

公元16世纪,航海大发现时代拉开了帷幕,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了一个以统治者的名字来命名的新的建筑风格——伊莎贝拉建筑风格。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的天才建筑师们在西班牙完成了大量的精致华美的建筑,他们将众多不相关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气势恢宏,富丽堂皇,色彩斑斓的新建筑风格——伊莎贝拉建筑风格。在伊莎贝拉建筑风格的众多精美作品里面,宗教建筑尤为突出,建筑过程中所采用的装饰形成了两个最大的流行特点:内部的正面讲坛,正对着中堂入口,多供给唱诗班所用;以及雕凿工艺极其精细的祭坛后面的高架,或者祭坛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布尔格斯主教堂和圣格里高利长老院。

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传入到葡萄牙的时间较西班牙的晚了数十年,由于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在葡萄牙的发展方向也与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与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建筑风格相对应的,葡萄牙的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应该当属曼努埃尔建筑风格。和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建筑风格一样,曼努埃尔这个名字也是源于当时葡萄牙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在公元16世纪以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一同进入了航海大发现时代,葡萄牙繁荣昌盛的海外贸易和频繁多元文化交流,也为葡萄牙的优秀的建筑师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从而建造出了无数的华美绝伦气势磅礴的曼努埃尔风格式的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塔利亚修道院和凯旋圣玛利亚教堂。

佩纳宫(Placio da Pena)

翠绿的山上,一眼望去,粉红色的佩纳宫是国王离宫,轻快的粉红色和如发射火箭般的

城堡顶层塔楼,使他看上去像是一座乐园式的城堡。佩纳宫建于1840-1850年,距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但这却是辛特拉王宫比较新的宫殿了。

佩纳宫是国王的离宫,它耀眼,奇特,矫饰的身姿,使他看上去像是一座乐园式的城堡。宫殿本身就是多种建筑风格的大杂烩,兼具哥特式(Gothic),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摩尔式(Mouros),曼努埃尔式(Manueline)等多种建筑风格。佩纳宫是十九世纪葡萄牙女王玛利亚二世的丈夫——费迪南德的心血之结晶。费迪南德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启发,授命德国天才建筑师冯埃施韦格男爵负责组织修建,主要建于1840-1850年,最终完工于1885年,同年,这座宏伟建筑的筹划者——费迪南德却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了,最终也没有能够骄傲而又欣慰的看一眼自己的作品。后来,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其他的达官显贵,也按照同样的理念建筑官邸,使得辛特拉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浪漫派建筑风格的中心和典范,它的公园与庭院风格更是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景观美化设计。由于佩纳宫建筑群深具文化价值,这个地区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摩尔城遗迹(Castelo dos Mouros)

摩尔城遗迹与佩纳宫隔山相望。但是,与佩纳宫相比,这边是破落的遗迹,却也有着一种独特的荒凉之美。虽然现在,逶迤起伏的城墙上已经长满了青苔,但却占据着整个山头,规模之大与年代之久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伴随着清爽的山风顺着城墙走,可以欣赏山腰葱翠茂密的树林及其环抱着的几座绿中白的夺目的别墅和山麓下淡橙色的辛特拉城。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公元13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从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兴起,并渐渐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公元15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位于欧洲大陆边缘地区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建筑风格也出现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我们把这个阶段分为三个时期:早年时期,古典派时期,晚年时期。

早年时期的葡萄牙建筑风格是在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添加了文艺复兴式的元素,并且受到了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而形成的,又名“银匠式”。这个时期的建筑造型秀美,华丽而富有诗意。

古典派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比较相近,在贝鲁格特和胡安 德 艾雷拉等当时的著名建筑师的影响下,他的建筑风格也随之开始变得严谨而枯燥。

晚年时期:因艾雷拉及其弟子的古板,过分拘泥于罗马艺术风格,众多的丰富奇特的建筑式样都被抛弃殆尽,却使得设计风格变得自由且新颖。在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不耳各斯之米仑达居宅,沙拉曼加之贝壳大厦,布尔戈斯礼堂,哈恩礼拜堂

等等。

巴洛克建筑风格

在葡萄牙,在公元17世纪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这也是由当地的传统所决定的。正如前面所述,葡萄牙本地居民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影响,建筑装饰富丽堂皇,常常也会把伊斯兰教的装饰运用到天主教堂上。所以,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葡萄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它能提高建筑的意蕴。由于航海大发现的海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建筑风格事,人们开始倾向于建筑外立面和室内装饰追求富丽奢华。其中室内装饰的巴洛克风格被称为“洛可可风格”。在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有:圣地亚哥 德 孔波斯特拉主教堂的系里面,马德里圣马可教堂。

波尔图(Porto)

波尔图,葡萄牙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第一大港口。位于西北部的杜罗河北岸,漫步城中,宫殿,教堂,博物馆,画宫,纪念碑,雕塑群比比皆是。城市建筑古色古香。有罗马式建筑波尔图大教堂,僧侣塔,高75米的克莱里科钟楼等古建筑。还有众多文化及教育机构,如,波尔图大学,地区档案馆,市立图书馆等,都是波尔图文化重要象征。

里斯本(Lisboa)

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坐落在特茹河入海口北岸的七个山丘上,有“七丘城”之称。城市占地面积82.88平方公里。里斯本西侧濒临大西洋,是一个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里斯本是葡萄牙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总统府,共和国议会,总理府,外交部和国防部等重要政府机构均设在滨河的帝国广场。而商业广场一带是古代皇宫。由于里斯本处于地中海-南亚火山地震带上,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较为频繁,城内多为低建筑。然而,随着近现代科技的进步,20世纪以来,也有不少高层建筑在里斯本拔地而起。然而目前城中的最高点仍然是圣乔治城堡,城垛巍峨,墙厚且坚,城顶高高矗立着圣乔治王子的塑像,城墙上还保留着400年前的炮台,城堡内用藤萝装设了一个大型的餐厅,庭院里还有一个精致的动物园,如今遗留的点点滴滴,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城堡主人当年的尊荣。被称为里斯本露天博物馆的圣若热城堡,每年游人如织。另外,有建于1147年的罗马-哥特式大教堂,弗洛拉的圣文森教堂。还有葡萄牙皇室先王祠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卡马尔教堂也始终保持着最初面目。城市郊区多点缀着别墅,村社,葡萄园,花园,公园和林地,更是一派明媚多姿的南国风光。里斯本大学建于1290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学府之一。此外还有其他的高等技术学院,音乐,艺术等多所学院。市内交通以汽车和地铁为主,城市交通便利快捷,距离城市7.2公里处是里斯本国际机场。西郊大西洋沿岸有一处海滨浴场,大西洋沿岸得天独厚的优质海滩,使其成为葡萄牙的著名旅游区。

一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会随着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进程,发展方向,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范围内的建筑风格发展史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并且会在今后持续,多元的继续发展下去。建筑风格史就像是生物的进化史,在前代的基础上生长,在变化融合上发展,期间的每一笔都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o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