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03 1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专业实验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

摘要:本文中介绍了学生在建筑物理课程中热工学的一次实验,简述了这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的意义。本文亦将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在实验前准备、实验中和实验结果分析过程中起到的指导作用,同时以此佐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的正确性,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的指导下,作者对实验各阶段的反思与改进。

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本文将通过建筑物理课程的一次热工学实验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建筑热工学和建筑室外热环境的营造上的指导作用以及其正确性。

1 实验简介 1.1 实验目的

本次热学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建筑周边的规划设计对室外热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室外热环境也称为室外气候,是指作用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湿物理因素的总称,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首要因素。只有掌握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室外气候因素方面的知识,才能针对各地气候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宜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改善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人体的健康。营造相对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是建筑热工学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

1.2 实验方法 本次热学实验的方法是通过对具体的某一建筑周边研究,将实地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了解建筑周边不同的场地条件对场地本身的各项热学数据(如地表温度、空气湿度、风速等)产生的影响。

1.3 实验原理 首先我们选取了地表温度、空气湿度、风速三项重要指标作为研究的对象。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各项数据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本质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动动能的一种量化的表现

第 1 页 共 1 页

形式。分子运动愈快,即温度愈高,物体愈热;分子运动愈慢,即温度愈低,物体愈冷。可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标度之一所测得。

湿度是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风速是表示空气相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的物理量。风是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空气流动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循环往复的空气流动就产生了风。风速则反映了这种运动激烈程度。

1.4实验过程 1) 确定实验的建筑对象:西南一楼;

2) 选取建筑周边不同场地条件的典型代表:

地点一——西南一楼正门前小广场(阳光较好、场地开阔、植被较少) 地点二——西南一楼右侧门前平台(太阳直射、场地较小、植物较多) 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长廊(无阳光直射、场地狭长、植物很多)

3) 选取连续时间点——从上午十点开始,每隔20分钟用风速仪测量并记录一次数据,至 上午十一点止(即记录四次)。 4) 数据汇总,并制作成表格及统计图; 5) 分析总结。

1.5实验数据(以图表及文字说明) 1.5.1数据汇总表(附于文后); 1.5.2 数据分析-温度:

温度(℃)33323130292827262510:0010:20地点一地点二10:40地点三11:0027.526.527.926.527.826.32826.731.531.63232.4 通过对如上折线图的观察分析,不难得出温度最高的是地点二——西南一楼右侧门前平台,其次是地点一——西南一楼正门前小广场,最低的是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长廊。

原因分析:

第 2 页 共 2 页

温度最高的地点二——西南一楼右侧门前平台,此处为阳光可以直射的地方,太阳辐射热较高;同时此地是人群活动最密集的地方,人体散热使此处温度较高。

其次是地点一——西南一楼正门前小广场,此处相对开阔,通风良好;两侧有少量树荫遮挡;人流集散较弱,人体产热也较少。

最低的是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长廊,此处狭长,有两排高大树木以及西南一楼体的遮拦,几乎不见阳光,太阳辐射热很低;同时此处也是一个风口,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

1.5.3 数据分析-湿度 湿度(%)828078767472706810:0010:20地点一地点二10:40地点三11:0075.573.673.472.581.280.98179.472.3727271 通过对如上折线图的观察分析,不难得出湿度最高的地方是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

第 3 页 共 3 页

长廊,其次是西南一楼右侧门前平台,湿度最小的是西南一楼正门前小广场。

原因分析:

湿度最小的是地点一——西南一楼正门前小广场,此处比较开阔,温度较高,且通风良好,所以湿度最低。

湿度最高的地方是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长廊,此处有两排高大树木遮阳,环境比较阴暗,树木自身湿度也较大。

其次是地点二——西南一楼右侧门前平台,此处植物较多,且场地不如小广场开阔,通风也较差,因此湿度比小广场略高。

1.5.4 数据分析-风速

风速(m/s)1.51.41.31.21.110.90.80.70.60.510:0010:20地点一地点二10:40地点三0.70.650.760.620.511:0011.061.0211.361.41.38 通过对如上折线图的观察分析,不难得出风速最高的地点一——是西南一楼正门前的小广场,其次是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长廊,风速最小的是地点二——西南一楼右侧门前

第 4 页 共 4 页

平台。 原因分析:

风速最高的地点一——是西南一楼正门前的小广场,此处场地开阔,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拦,两边都是风口,风速较大。

其次是地点三——西南一楼后树荫长廊,有两排高大的树木,以及两排高大建筑物,形成狭长的通道,空气从此处通过,风力较大。

风速最小的是地点二——西南一楼右侧门前平台,因有建筑物的围合,以及门前大树的阻拦,使得进入此处的空气流动减缓,风速较小。

1.6 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同一时刻,光照越多、场地越狭小、人员越密集、植被越少的环境,温度越高;在同一时刻,光照越少、场地越狭小、人员越密集、植被越多的环境,湿度越高;而风速,由于有诸多变量难以制约,故不能在本实验中得出风速受场地条件影响的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 2.1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的指导作用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管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本次实验的方法就是寻找建筑周边不同场地条件与室外热环境的联系,通俗来说就是观察不同场地条件对温度、湿度和风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这对本次的实验起到了指导作用。

联系具有普遍性,不同的场地条件之间是有联系的,温度、湿度与风速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场地条件与这各项数据也必然是有联系的。可以说联系的普遍性是我们进行这次实验的基础,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我们才有可能找出这种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在实验之前,我们就对其中各个要素的联系进行了猜想。如场地的开

第 5 页 共 5 页

阔与否与风速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光照的多少与湿度的大小是本质联系还是非本质联系、植被的丰富程度与温度高低是必然联系还是偶然联系等等。各成员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并针对某个猜想,在其基础上设计了实验,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

2.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知论的正确性 2.2.1 实践与认知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知论像我们揭示了实践与认知的关系——“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认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知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无疑是正确的。

实验,就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我们对场地条件与室外热环境的种种联系的猜想是基于过去学习的被实践验证过正确的认知,而我们想要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亦必将通过实践,即本次的热学实验。否则,所有的猜想都止于真理的可能性,而根本无法得知其正确性以及运用到将来的建筑设计中去。

2.2.2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就如本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之一:“植被越少的环境温度越高。”对于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而言,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是真理。而当条件变化时,如热带雨林的环境,植被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高度高到一定程度,整个环境被植被包裹时,其中的温度同样很高。在这种条件下,“植被越少的环境温度越高”这种结论无疑是谬误。真理转化为谬误,其原因是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将一种环境下成立的真理放到另一种环境中去,真理未必就还是真理。

附:

第 6 页 共 6 页

数据汇总表

温度(℃) 10:00 10:20 10:40 11:00 平均值 湿度(%) 10:00 10:20 10:40 11:00 平均值 风速(m/s) 10:00 10:20 10:40 11:00 平均值

地点一(小广场) 27.5 27.9 27.8 28.0 27.8

地点一(小广场) 73.6 72.5 72.0 71.0 72.3

地点一(小广场) 1.36 1.40 1.38 1.00 1.38

地点二(右门) 31.5 31.6 32.0 32.4 31.8 地点二(右门) 75.5 73.4 72.3 72.0 73.3 地点二(右门) 0.70 0.65 0.76 0.50 0.70

地点三(楼后) 26.5 26.5 26.3 26.7 26.5 地点三(楼后) 81.2 80.9 81.0 79.4 80.6 地点三(楼后) 1.00 1.06 1.02 0.62 1.03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xj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