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更新时间:2023-03-08 07:06:4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4、梅兰芳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出示自探提示

(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 (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 (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3)香港沦陷,蓄须拒演; (4)自伤身体,拒绝演出;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抄写生词。

2、收集有关梅兰芳的图片资料。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3.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读题。正音:奘(zàn)

2、唐玄奘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看过《西游记》后,唐僧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3、现实中的唐玄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唐玄奘资料。

4、我们通过《西游记》和查阅的资料对唐玄奘 有了一些了解。

5、出示自探提示

(1)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唐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 (3)唐玄奘取经经过怎样? (4)唐玄奘取经结果怎样? 二、解疑合探 (一)、学生自学自探提示 (二)、略中求精,感悟“百折不挠” 1、了解“取经原因”。 (1).唐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呢?从中你能看出他具有什么品质? (2).请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严谨治学) (三)导读“取经经过”。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让你深刻感受到了唐玄奘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请画出来。

小组交流,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了解西行取经的路线,从而感受唐玄奘西行时间长,路程远。 4.玄奘西行不仅是时间长,路程远呀!而且还遇到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吧!

5.把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再读几遍,说出你的感受。全班交流。

6.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1)“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玄奘的百折不挠的品质。 (四)小组合作学习“取经结果” 派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小结。 1、轰动长安 2、成果巨大 3、神话流传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读生字 2、学生激情对话

3、课下读西游记,了解相关事情

《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课文重点:4---9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4—6自然段。

读说结合点; 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出示自探提示

(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3)什么是天窗?

二、解疑合探

1、学生自学自探提示

2学生分小组讨论问解决的问题 3、老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限时作业:(限时作业题样) 《天窗》教学反思: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

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27我是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糕、贪”等13个生字,会认“馋、霉”等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年糕、贪馋”等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出示自探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2、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