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1

更新时间:2024-05-14 1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浅析

摘要:在外国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之处,尤其是他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对我国教育颇有借鉴意义。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通过裴斯泰洛齐教育实践,我们可以领悟其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裴斯泰洛齐;劳教结合;

裴斯泰洛齐(JohanHeinriehPes,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终身

从事面向贫穷百姓的初等教育,主要代表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等,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 盛誉的教育改革家。1746年1月12日他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家庭里降生,5岁不幸丧父,由母 亲抚养长大。从一所拉丁学校毕业后,裴斯泰洛齐进人卡罗林学院学习语言学和哲学,受到卢梭 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得益于学院一些进步教授的教诲,从而激起他对瑞士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情,并参加了一个进步青年学生的团体“爱国者协会”,研究和评论有关瑞士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教育问题。这使裴斯泰洛齐的心里充满了一种自然的、有道德的和自由的生活理想。1767年,该协会被政府取缔,裴斯泰洛齐也遭到短期拘捕。获释后,他放弃了学习,并决定到农村去探求帮助农民和“教育救民”之路。就这样,他为教育革新事业迈出了自己坚强不屈的脚步,并从未停止追求探索,持续到生命的尽头。他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进而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学习榜样。【1」(P285)

一、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

裴斯泰洛齐终身从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向贫穷百姓。他于1774年创办的新庄“贫儿之 家”,先后收容了6一18岁的穷孩子五十余人。为了使这些儿童获得初步知识,习得谋生能力,懂得做人的道理,裴斯泰洛齐一方面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知识,并施以道德教育,同时让他们 学习农耕、纺纱等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初步实践。1798年至1799年初,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城组建了一所孤儿院,专门收容战乱留下 的孤儿,他在这里开始了他第二次教育实验。离开斯坦兹后,他来到离瑞士当时的首都伯尔尼不 远的布格多夫一所小学任教。1800年6月,他应邀转到布格多夫另一所小学,不久后即负责领导 学校的工作。在此不久他即开始其第三次的教育实验。1805年,裴斯泰洛齐来到伊佛东城,重 新建立伊佛东学校,至此他依然怀抱着通过教育〔1」(P288)

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其实是他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实践活动,他是西方教育

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在新庄“贫儿之家”时期,裴斯泰洛奇便开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验。他一方面让儿童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纺纱织布;另一方面亲自教小孩们初步文化知识,力图通过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能独立生活的人。后来,在斯坦茨继续进行教育实验时,:“我试图将学习和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和工场相联系,使它们合二为一。”

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启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结果体现了教育的现实意义

及其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传播文明、培养人才,而其中的文明自然包括生产劳动文 明,内含技术和文化知识层面。我们培养人才,必然要培养具有生产劳动文明的人才,否则就会 失去教育的现实意义。因为生产劳动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了解这些,自然 可以理解裴斯泰洛齐在新庄“贫儿之家”就进行了教育史上首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 的重要意义。在斯坦兹孤儿院时,他在新庄“贫儿之家”的基础上强化了劳教结合的实践,力求 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头的教育”,这与我国现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教育方针是有着共同之处的。但“手的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的现况中明显缺乏,“劳”在 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有关生产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在应试教 育的阴影下看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弱化和贫血的质量。中西教育的差异由此亦可见一 斑。现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欲革除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病,因此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只能是 不断加强,不能削弱。我国教育实践中,可以因地制宜,多样化开展劳教结合,注重实效,自然能够打开劳教结合的崭新局面。 三、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现状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一个

较长的时期里,这一原则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脱离于社会生活,规避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深入于社会实践中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更多的是聚集在学校里啃书本、被教条,那种“学究式”的学习方式,那种失去了主动性的学习活动,使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虽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着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是,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普遍不高、不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说,知识的全部功用就在于被有效地运用于社会的各样实践之中;并且,任何已有的知识若是不在实践中被得到充分的运用,就会失去作为知识的价值,更不会自动翻生出新的有用的知识。从这一方面来看,学校的教育若是脱离了社会实践,若是不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所学得的知识便只能是书本上的静止的知识。 参考文献:

〔l]吴式颖.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A〕.外国教育史教程[C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b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