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现状

更新时间:2024-05-29 1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音乐]少数民族歌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时间:2015-12-11 热度:165℃ 作者:十二木卡姆 来源:

话题:少数民族歌曲 文化艺术 地域文化 东巴文化 民间故事 音乐 民间 纳西族 傣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第一单元绪论

据198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包括汉族)有7个,共计18亿多人。此外,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民族有60多个,百万以上的有200多个,十万以上的有500多个。这些民族的人数,约占全球总人口的99%以上;其余的100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000万人。这些民族在种族成分、语言系属、宗教信仰、分布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呈现出一派极其复杂纷繁的景象(详见包尔汉等:《民族》,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既如此。

“少数民族”是相对于中国大陆汉族而言、人口居于少数的其它55个单一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孙中山之口(详见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宣言》,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

一、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现状与地域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56个单一民族构成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开拓了祖国的广袤疆域,拓展着生存的空间,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萌芽、壮大和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人口现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识别并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在全国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2000年中国大陆统计);此外,目前尚未确定族属的族群,例如克木人、亻登人、夏尔巴人、芒人、控格人、临高人等近80万人。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人口发展极不均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7个民族;人口在10至100万之间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仫佬、仡佬、锡伯等15个民族;人口不足10万的有高山、撒拉、布朗、毛难、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京、德昂、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赫哲22个民族。此外,目前尚未确定族属的族群还有克木人、僜人等近10个。

(二)地域分布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和内蒙古五个民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广东、台湾、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居住着64%以上的国土面积(占全长2.1万公里国境线的1.9万公里)。就中国少数民族现今的居住特点看,可分为跨界民族、土著民族两大部分:

1.跨界民族——即指同一民族分别聚居、生活于多个国家境内,分属不同国籍的民族。他们是东北、内蒙方向的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西北方向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回族,西南方向的门巴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德昂族、布朗族、独龙族、藏族、傣族、彝族、佤族、怒族,中南、东南方向的布依族、壮族、京族、苗族、瑶族30个,以及未定族属的克木人(云南境内)、夏尔巴人(西藏境内)等。

2.土著民族——此指生活、聚居在现今国界线以内的民族。他们是东北、内蒙方向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西北境内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锡伯族、土族,西南方向的珞巴族、基诺族、纳西族、仡佬族、普米族、苗族、侗族、水族、羌族、白族,中南、东南方向的仫佬族、高山族、土家族、毛难族、黎族、畲族25个。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与种族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虽然在中国各民族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更没有形成所谓“国教”。但各种形式的宗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具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宗教、节日

中国55个少数民族除了信仰佛教(汉传、藏传、南传)、道教(全真道、正一道)、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外,许多民族还拥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体系,例如萨满教、博教、本教、东巴教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民族曾崇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历史地看,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常常与其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二)种族特征

世界各民族通常被区分为三大人种(及各种混合类型)。在全球人口中,欧罗巴人种约占43%,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北印度,16世纪后逐渐扩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南非;蒙古人种约占41%,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约占16%,主要分布在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16世纪后一部分被欧洲殖民者强运至美洲(详见包尔汉等:《民族》,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从现有的中国少数民族较为典型的体质特征看,大致也可归为如下几类:

1.蒙古人种——中国境内的蒙古人种一般又可分为北、南、东三支。北支的体质特征为,黄皮肤、黑头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面庞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例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南支与北支的体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胡须较多、嘴唇较厚,面庞较窄,如高山族、黎族;东支体质介于南支和北支之间,肤色略深,面庞较窄,身材稍高,如朝鲜族。

2.欧罗巴人种——又称高加索人种。其体质特征为,肤色一般较浅淡,头发柔软并呈波浪状或直型状,眼睛多呈碧蓝或褐、浅灰等色,鼻狭高而突出,口宽度小,嘴唇薄,胡须和体毛发达。如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有的民族则介于上述两种人种之间。

3.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其体质特征为,身材较矮,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面庞较窄,颈部向前微突。如京族。

三、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语言文字与文化艺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各民族共同缔造。远在旧石器时代,各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从中国历史总的发展趋势看,远在传说时代,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首先由流动于今陕西境内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发展基础。

(一)历史沿革

中国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极为亘古,有些民族的称谓可直接追述到遥远的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阶段。从夏、商、周以至秦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0),相继建立起多民族的国家,于是,黄河流域便成为各族进行交往活动的中心,诸夏又成为联系各族的纽带。嗣后,就有华夏、苗蛮、百越诸族开始了拓展祖国周边疆域的历史。例如东北部和北部的方向的肃慎、东胡、乌桓、鲜卑、挹娄、扶余、鬼方、狄与匈奴等;西域方向的的乌孙、月氏、塞种、

龟兹、于阗、鄯善等;西北部和西南部方向的的戎、羌、氐、西南夷等;东南部方向的的徐夷、淮夷等“东夷”诸族等。自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统一不断发展和巩固。相继有吐蕃、突厥、回鹘(即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朝鲜等族均登上过重要的历史舞台。并且也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例如匈奴的呼韩邪单于、鲜卑的拓跋汗、吐蕃的松赞干布、回纥的吐迷度、契丹的阿保机和耶律楚材、蒙古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1227,元太祖,名铁木真。中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代表蒙古贵族的利益,统一了各部,于1206年被蒙古诸部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和忽必烈(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名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在位期间,起用汉儒,采用汉法,吸收历代统治经验,推行行省制度,兴办屯田,并加强对边疆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女真的阿骨打、满族的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1654~1722),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在位期间,在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及回族的札马鲁丁、郑和、李贽,维吾尔族的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和鲁明善,蒙古族的脱脱和明安图,满族的曹雪芹等等。

(二)语言文字

从语言特征看,除京族语言系属未定之外,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等5个语系,其中以汉藏语系民族人口最多,共有民族31个。此外,阿尔泰语系民族有18个,南亚语系民族有3个,印欧语系2个,南岛语系1个。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拥有传统文字的民族有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傣族、纳西族、彝族、瑶族、白族、俄罗斯族。20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曾为佤、拉祜、傈僳、苗等南方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7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机构也曾帮助柯尔克孜、维吾尔、哈萨克、拉祜、傈僳、傣、侗、苗等民族创制或改革了拼音文字。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29个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有的民族甚至同时使用几种文字体系。

(三)文化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独创精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早在汉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于阗等地的少数民族便有了拼音文字,这说明他们的文字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此外,元代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著《万年历》,制造浑天仪等7种科学仪器,并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著的《农桑衣食撮要》、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圜密率捷法》、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驰名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可以说是鲜卑、吐蕃、汉以及西域各民族艺术家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广西花山以及内蒙阴山的崖画、广布于云南、广西的铜鼓、铜锣等,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严谨的构图,具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汉朝著名的“巴渝舞”、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以及笛、琵琶、箜篌、胡琴、腰鼓、羯鼓、铜钹等均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喀什嘎尔编撰的《突厥语大辞典》,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就文学作品而言,满族曹雪芹的《红楼梦》、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壮族的花山崖壁画、白族的“剑川石宝山石窟”等,以及彝族的《阿诗玛》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

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

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民族(种族或部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衍、变化等,均有其特定的生存“时空”。中国也不例外:

时——即中国音乐文化大约五千年的历时性发展过程。

空——即音乐文化所流布的“三维”空间:“长”为东到太平洋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宽”为南与东南亚诸国相连、北至广阔的沙漠与草原;“高”即由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到高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中又存在着高中低三个立体层面。在这个立体层面上,同时生存着各种特定的地域性音乐文

化形态模式。

如若追顾历史我们不难得知,此种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现象,远在古老的神话传说时代起便已初露端倪(此以乐舞为例,并指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关于“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直至夏商周三代的乐舞发展历史。)。例如,以天皇为祭祀对象的《敬常天》,以地皇为祭祀对象的《依地德》,以人皇为祭祀对象的《载民》,或以黄帝、尧、舜、禹、商、周为祭祀对象的“六代乐舞”(《云》、《咸》、《韶》、《夏》、《获》、《武》)等个体性祭祀乐舞;与各个部落(氏族)相关的、反映游牧生活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反映农耕生活的“伊耆氏之乐”(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宗教生活的“朱襄氏之乐”(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阴康氏之乐”(民气郁于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等群体性祭祀乐舞。就乐舞的发展历史而言,上列记述足可说明,早在“三皇五帝”神话传说时代,中国大陆诸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便已形成。

也就是说,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至少存活有海洋型(越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平原型(华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高原型(氐羌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沙漠型(突厥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草原型(蒙古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以及连接并介于以上各型之间的中间型的音乐文化形态。此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乃至本民族各支系之间,亦还存在着表现形式不同、存活形式各异的复合型音乐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这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高差4000米海拔的自然框架内所生成的各型音乐文化形态,不仅构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富集一体的音乐文化型态模式,与此同时,此种自然框架也桎梏着上述各种音乐文化形态之间的自由繁衍、广泛交流与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中国这种一体之内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流布格局。最为重要的是,如此种种的地域性格局好比磁盘中的“格式化”(即自然化),在这被格式化了的磁盘中所发生的一切音乐文化现象,均将被归入其“程序”,或将被视作某种“约定”(即理所当然)而独立存在,而此种程序与约定既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某种音乐文化“定势”。由于各少数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心理定势所至,便产生了各民族间,乃至本民族不同支系间的“貌合”与“神离”两种性质不同的音乐文化存在倾向(形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形式,正是综合了上述各种被“格式化”了的系统音乐文化(即不同音

乐文化符号)形式而存在的音乐文化形式,因而她的存在即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大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有机“一体”的地域因素,同时也能让人一目了然的体查到它的“多元”要素。因为“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

(见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载《传统是一条河流》,第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总之,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以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两大文明为背景,孕育并繁衍了中国大陆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它们与中国诸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相适应,形成了另一道风景靓丽的人为景观。此种人为景观的形成,最终得益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结构。

第一单元掌握要点:

1.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现状与地域分布

2.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二单元藏族

中国的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一、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人口分布:藏族人口为5416021人(2000年)。由于前、后藏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因而以农业人口为主;安多区绝大部分为纯牧区。康区以游牧为主,也

有一些较大的农业区。总的看,农区藏族人口与牧区人口大致相当。

民族称谓:藏族自称“蕃”(bod)。藏族自称为“博”,属蒙古人种,他称有“卫巴”(前藏地区)、“藏巴”(后藏地区)、“兑巴”(西藏阿里地区)、“康巴”(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安多娃”(西藏北部及川西北、青海、甘南)等(“巴”、“娃”藏语意为“人”。)。

宗教信仰:藏族早期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本教(亦称“波”,俗称“黑教”)。大乘佛教在7世纪由印度及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后,经过“前弘期”(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的约200余年。)与“后弘期”(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形成了今天较大的宁玛(俗称“红教”)、萨迦(俗称“花教”)、噶举(俗称“白教”)、格鲁(俗称“黄教”)以及较小的觉宇、觉囊、希解、郭扎、夏鲁等派别。

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其中又可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卫藏方言和康方言属于有声调语言,安多方言属无声调语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三次修订),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至今通用。

文学艺术:藏族是富于艺术才能与传统的民族,早在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传世。在文学方面,较为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米拉热巴传》、《颇罗鼐传》、《萨迦格言》等;在历史方面,拥有通史、断代史、编年史、宗教史、传记、谱系、地方志、寺志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红史》、《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统记》、《松赞干布全集》、《授记根本三十颂》;在佛学方面有编纂于元代的藏文大藏经,即闻名于世的《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两大丛书(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部,丹珠尔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有3559部,共4673部。);在藏医学方面有《医方四续》;在地理方面有《世界广述》、《卫藏胜迹志》等。此外,藏族在书法、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显示出了高超、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灿烂的文明。

婚葬习俗:藏族实行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态,20世纪50年代前保留有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少部分一夫多妻制(现已废除)。总的看,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支配和继承财产;藏族自古以来通行天葬(即鸟葬),亦时兴水葬、土葬等葬俗。

衣食住行:不同地域的藏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因而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藏族传统上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和绵羊、山羊、牦牛、犏牛、小麦等为主、副食,并且以油菜、碗豆等为传统菜肴;藏族历史上,农区主要以平顶土粘房、牧区则以多彩帐蓬为主;藏族原以牛马,尤其是素有“高原之舟”的牦牛为主要的交通运载工具,并且道路交通不畅。现在以飞机、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此外,铁路的建设亦正在进行。

二、民间音乐赏析

民间音乐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无论音乐种类、音乐表现形式,还是民间乐曲等均浩如烟海,因而,藏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藏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

(一)民间歌曲

藏族民间歌曲依题材、内容而分为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嘛尼歌、扎木年弹唱等多种。藏族民歌绝大多数为单声部织体,但也发现了极少数多声部民歌(“近年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居民为阿尔麦藏人)、四川省雅安地区宝庆县硗碛乡,以及西藏拉萨附近的曲水县等地陆续发现有多声部民歌流传。这些发现改变了过去学术界认为藏族传统音乐只有单声部织体的结论。”转引自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15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1.山歌

山歌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有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也有表达信众虔诚信仰以及人们喜怒哀乐之情的常见内容。其音乐结构大多是上下句体的(羽、徵、商、宫式调式)乐段。

下例是一首康方言区的山歌,称为“鲁”。此方言区的山歌音域宽广(有的歌曲可达14-15度音程)、旋律优美、演唱时高低婉转自如,常常能给人一种美好、空灵的意境。其所表现的内容多为雪山、草原、峡谷、激流等壮丽景色。

音响1——《幸福的家乡》

此外,藏族安多方言区的山歌称为“勒”;卫藏方言区的山歌称为“拉鲁”。

2.情歌

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鲁”,旋律深情、优美,演唱自由、舒展,风格类似于山歌。多由年轻人独自吟唱或男女相互对唱。

3.“勒谐”(劳动歌)

在藏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歌能解除日常劳作的疲劳与寂寞”、“一唱起歌来,干活就不觉劳累”等的俗语。可以说,在藏族人民诸如农业、牧业、建房等场合,你都能听到诸如犁地歌、青稞歌(即打麦歌),放牧歌、挤奶歌,挖土歌、打墙歌、打阿嘎(藏语称“阿谐”)等歌曲。形式有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合等。此类民歌有的节奏鲜明、有的节奏自由,有的旋律短小,有的旋律悠长。

音响2——《阿嘎谐》

4.习俗歌

在藏族民间最为流行的风俗歌大致有:婚礼歌、酒歌、情茶歌、告别歌、猜歌等。它们分别在其特定的民俗活动中演唱。

音响3——《婚礼歌》

“充谐”(婚礼歌),主要流传在西藏以及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甘肃(甘南州迭部县一带)等地。其中西藏的“充谐”是一种较多吸收了“果谐”(圆圈歌舞)、“百谐”(战歌)、“谐钦”(大歌舞)、“夏”(赞词朗诵)等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而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迭部县一带的婚礼歌则包括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以系列歌曲。总的看,各地的“充谐”音乐风格各异,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色。

音响4——《酒歌》

酒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藏族民间的歌曲形式。一般均在年节、喜庆或亲友欢聚互相敬酒时演唱(各方言区的曲调与风格不尽相同)。酒歌在西藏称为“羌谐”,甘肃为“则柔”或“格尔”。此类歌曲通常是敬酒者只唱不舞或简单舞蹈的演唱形式,借以表达敬酒者的热情与诚意。

酒歌的歌词热情、真挚,大多为即兴编唱的赞美之词,也有部分传统的唱词。旋律(常用宫、羽、徵等调式)一般轻快、凝重,与当地民间歌舞音乐较为近似,具有浓郁、朴素的乡土气息。

(二)民间器乐

藏族的乐器种类繁多,可分为吹管、弓弦、弹拨、打击几大类。其中有骨笛、竖笛、铜笛、竹笛、泥笛、海螺、唢呐、口弦、大号,热玛琴、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札木聂、扬琴,热巴鼓、巴郎鼓、达玛鼓、大鼓、串铃、锣、镲等。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有鹰骨笛、牛角胡、札木聂、热巴鼓等。

音响5——“比旺”独奏

“比旺”(牛角胡),流行于康方言区的(西藏)芒康、(四川)巴塘、云南(德钦)一带。主要为康谐(弦子)、热巴谐、折嘎伴奏。藏语另有“比羊”、“比庸”或“甲杂果果”、“日阿杂”、“日阿果”、“子子”、“扎尼”等俗称。“比旺”的形制与汉族地区流行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分为骨制(牛角)、木制、竹制三种,多以羊皮、少以蟒皮蒙面,通常用马尾做成短小的弓子(弯度为半圆形)。定弦通常为c1—g1。“比旺”的头、杆、琴筒上均绘有色彩鲜艳的图案或雕饰。“比旺”的演奏为立姿(亦有坐姿),通常一弓一拍,因而节奏明晰,富于韵律。在弱拍上加用大二度、小三度的倚音或复倚音,是弦子音乐的主要特色。

音响6——“札木聂”独奏

“札木聂”(六弦琴),藏族传统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拉萨、山南、阿里、拉孜(巴谐)、萨迦、昂仁、定日等地。藏语可译意为“美妙悦耳的声音”,据传已有600-700年历史(关于扎木年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一为“古代印度传入说”、一为“西藏本土起源说”。),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和札木聂弹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亦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

“札木聂”琴身为木制,琴长100—120厘米,由半圆形、雕成鹿头或龙头的琴头、琴杆、葫芦形琴箱(多蒙羊皮,少为蟒皮)等构成。琴张6弦(每两弦为一组),音高为:lsresol、lsremi等。一般采用坐姿或立姿演奏。立姿演奏时,乐手可以边奏、边舞、边唱。坐姿演奏时,乐手将琴箱斜置于右腿上。

(三)舞蹈音乐

藏族的传统歌舞具有着独特的民族个性与地域特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布形式与传承。其所表述内容涉及宗教信仰、祝福祈祥、歌颂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河流,以及赞颂、思念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果谐、堆谐、康谐、果卓、热巴卓、囊玛,以及雄冲、嘎巴、多底、宣、噶尔(民间的)、吉达吉姆(抗灾歌舞)等。

音响7——(果谐)《雅垄谐拉日久》

果谐,藏语亦称为“索”、“波”等(意为圆圈歌舞),较多在民间传统的节日喜庆、宗教仪式或闲暇之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演绎。通常,人民相互牵拉或扶肩,边唱边舞,无需乐器伴奏。果谐旋律简练、朴素热情,乐曲一般由“降谐”(慢歌段)和“觉谐”(快歌段)两部分组成,并且以口(发“去去”)声、脚步声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

音响8——堆谐《阿玛林几》

堆谐,藏语意为“堆”地方的歌舞(“堆”通常指代日喀则以西至整个阿里地区)。此种歌舞早期只用札木聂伴奏,后期则发展为小型乐队为之伴奏。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歌段(优美)—间奏—快歌段(欢快)—结尾几部分构成,其中前奏、间奏与结尾的曲调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较多采用宫调式,亦有羽、商调式,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交替,结尾处由主调向下属调转调成为堆谐特有的终止式。

音响9——康谐《江玛给萨落卓》

康谐,主要流行于康、卫藏方言区。亦称“页”、“伊”或“弦子”(藏语意为“康地区的歌舞”)。康谐因发源于四川巴塘,且歌舞时男子均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俗称“巴谐”(即巴塘弦子)。康谐通常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同时,此种歌舞也是康方言区青年节日喜庆或日常娱乐时最为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结构简练,调式多为羽(其次为徵、商),乐曲中常出现调式交替。歌曲通常以6个音节为一句,以4句为一首。多数传统曲调可即兴填唱新词。

音响10——囊玛《阿妈列洪》

囊玛,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但其实是拉萨的回族、藏族和汉族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前,民间艺人常使用已译成藏文的工尺谱)。其音乐结构大致有:引子

(中速)——歌曲(慢板)——舞曲(快板,多为商调式);引子(中速)——歌曲(慢板)——舞曲(快板)——歌曲(慢板);引子(中速)——歌曲(慢板)三种。伴奏形式与堆谐相同。囊玛乐曲总数约有数十首(详见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37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有关囊玛的历史渊源,至今尚未权威性的定论。囊玛的唱词有赞美家乡与寺院、颂扬佛祖、祈祝吉祥以及社会生活、男女爱情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说唱音乐

藏族传统的说唱音乐有“仲谐”(故事歌)、“折嘎”、“喇嘛玛尼”等数种。一般由民间艺人和僧人演唱。

音响11——(仲谐)《格萨尔》“赞帽”

仲谐,是藏族民间最为流流行的说唱形式,内容通常为民间故事、叙事诗和民间传记,例如《格萨尔》(主要流布于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牧区),《米拉热巴传》等。仲谐唱腔大多由具有朗诵性质的上下句组成其乐段(或变化重复)结构。

(五)戏剧音乐

藏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她也是一种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藏戏主要包括西藏藏戏(藏名“阿吉拉姆”,意即“仙女”)、安多藏戏(藏名“南木特儿”,意即“唱腔”)两大剧种,另有在局部地区流传的较小剧种,例如德格藏戏、昌都藏戏、木雅藏戏、嘉戎藏戏(四川阿坝州南部)等。各剧种的唱腔音乐、剧目、表演、服饰等有不同特色,但传统的表演方式都采用广场表演形式,演出剧目也有许多是共同的。”(主要参考、转引自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57-66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音响12——(唱段)《苏几尼玛》

传统的藏戏结构分为:“顿”——开场白;“堆”——正戏;“扎西”——结尾歌舞三大部分。唱腔均为节奏自由散板,其中又可分为:“达仁”(长调)、“达通”(短调),均以人物命名唱腔;“挡鲁”(反调)、“觉鲁”(悲调)、“谐木朗达”(民歌型唱腔)较多采用七字、九字句式结构段落唱腔。此外,藏戏中还可以视情节的需要穿插民歌、舞曲若干。藏戏音乐均属曲牌体曲式结构。较多使用五声、六声(含fa)音阶,其中最常使用的调式为羽、宫。有的唱腔旋律出现高音区的降si音,使调式音阶扩充为一种较特殊的七声音阶,使音乐有更丰富的表现力。

三、宗教音乐赏析

我国藏区历史上普遍信奉本教(称Bon),俗称黑教。本教产生于藏族原始社会时期,其发展曾经历笃本、伽本、觉本三个历史阶段。本教以崇拜“三界”(天上、地上、地下)山川、湖泊以及重鬼、巫为其特征。其重要经典统称“五宝库”,即基础宝库、高山宝库、纯洁宝库、总宝库、行宝库。主要著作有《十万龙经》(分花、黑、白三部分)以及三经、五部大论等;公元7世纪后,我国境内的藏,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教有显(重理解)、密(重修持)之分,较大的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较小的有觉宇、觉囊、希解、郭扎、夏鲁等教派。喇嘛教音乐即传承、流行于上述教派中的音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诵经音乐

诵经是喇嘛教必修的功课,也是寺院日常的、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诵经音乐指喇嘛诵念经文时吟诵、唱诵经文的音乐(其中也包括同步进行的伴奏、段落与段落间的间奏)。

音响13——(诵经音乐)

A.诵经音乐——通常为有节奏的吟诵、唱诵或念白,其节奏均匀、音域较窄,较多采用2/4拍、3/4拍,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对自由的节拍。领诵经文的经师

常采用超低音的唱法(音域可低达大字组C音或更低),音色低沉、肃穆、庄严浓厚。诵经音乐多由领经师(即普通喇嘛中擅长诵经、发音较好者)带领众喇嘛集体吟诵、唱诵相关的经文。吟诵、唱诵的重要经文有“五大愿”:即《贤行愿》、《慈氏愿》、《趣入菩萨行论回向品》、《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简称“对莫”)、《初终中愿》(简称“同他巴”)等。

B.伴奏——吟诵、唱诵经文时的伴奏。常用乐器有长柄鼓、大钹、小镲等。

C.间奏——吟诵、唱诵经文段落(快或慢)与段落间的打击乐乐段。较常使用的乐器有“同钦”(大铜号)2支、“加林”(藏式唢呐)2支、“冈林”(小法号)2支、“东嘎尔”(法螺)1—2支、“额阿”(长柄鼓)2支、“司涅”(大钹)2副等组成。“止布”(法铃)与“达玛如”(藏式拨浪鼓)则由坐于上座的活佛或领经师持奏(参见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85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二)羌姆乐舞音乐

羌姆是藏传佛教寺院在每年重要的宗教节日上由僧人表演的仪式乐舞。源于藏族古代本教(本教的古老乐舞则源于藏族的原始巫舞)与古印度密宗。8世纪中叶在藏王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的宏扬下开光、庆贺等宗教舞蹈之先河。

“羌姆”(卫藏方言)、亦称“欠”(安多方言)或“羌”(康方言),藏语意为神舞、法舞、宗教舞,汉语俗称“跳神”、“跳布扎”,或称“金刚驱魔神舞”。羌姆不仅以驱鬼镇邪为主旨,同时也还通过一些宗教故事的表演,起到弘法的作用。因而,羌姆表演已成为信徒和

(三)喇嘛寺器乐音乐

指喇嘛寺使用的仪式性器乐音乐主要指一般庆典或某些特定活动时仪式音乐、迎送活佛或贵宾时演奏的《迎送曲》等。其均为喇嘛寺的鼓吹乐乐队,音乐风格相同相同于诵经时的间奏。

信号性器乐音乐,指喇嘛寺为了提示僧侣按时进行佛事活动或作息而用的音乐,此种音乐一般为单一乐器,例如鼓、加林、同钦、法螺等。

音响14——信号性器乐音乐

四、宫廷音乐赏析

“噶尔”藏语既是对整个乐舞艺术形式的统称,也专指乐舞中的舞蹈表演部分。历史以来,噶尔乐舞队专为达赖喇嘛及上层僧俗官员服务,因而是一种隶属于布达拉宫的专业表演(其中包含音乐与舞蹈)艺术形式。通常只在重大的宗教活动或赖喇教上层僧人与俗民同乐时表演。

噶尔起源于17世纪初期的拉达克王国(位于西藏西部)、成熟并完善于五世达赖喇嘛(1617—1682)时期。18世纪中后期,七世班禅(1781—1853)将其引入扎什伦布寺(日喀则)。伺候噶尔也流传到了昌都、甘孜、巴塘等地的部分喇嘛寺。噶尔的表演由、器乐、舞蹈等三种要素构成。

五.创编作品《北京的金山上》赏析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文艺工作者将藏族的许多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改变或再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有此首歌曲。

《北京的金山上》是1961年由曲作家马倬根据西藏藏剧团老艺人、团长扎西传授的一首古老的山南酒歌与工布箭歌的旋律改编而成的。

后由歌唱家常留柱、雍西(藏族歌唱家)首唱、传唱。1964年,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结合藏族传统民歌、藏戏等的演唱风格复唱后得以广为流传。

在今天看来,这首歌曲的原始旋律不仅渊源于山南古老的《酒歌》,实际上更接近于现今仍然流行于工布地区(现西藏林芝)的“达谐”(即箭歌,也称“工布箭

歌”)。

箭歌的旋律清新明快,常用三连音、切分音及附点音,音乐风格独特,富有浓郁的工布特色。

第二单元掌握要点:

1.藏族传统音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2.诵经音乐的主要结构有那些?

第三单元蒙古族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跨界而居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最早发祥于中国北部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即额尔70万人)等地。

一、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人口分布: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和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以及西南的云南、四川等地。人口为5813947人(2000年)。

民族称谓:蒙古族肇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一带的“蒙兀室韦”(一个部落)。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一个部落,始见于唐代)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逐渐形成了“蒙古”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宗教信仰:蒙古族历史上多信奉萨满教。13世纪初一部分融合为蒙古族共同体的部分人信奉景教,蒙古统治家族中的个别人也接受了景教的信仰,但其影响较为局限。13、16世纪,宁玛派、格鲁派喇嘛教先后传入蒙古宫廷,其后逐渐成为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

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中又可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3种方言;历史上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语,也曾在(一时)通用“八思巴文”、(一地)通用“托忒”。现通用文字为(13世纪初3搠吉斡节儿)用回鹘字母创制并经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规范的蒙古文。

文学艺术:蒙古族的文学艺术均较为发达,在蒙古族民间,历史以来均流传着大量深受人民喜爱的故事、诗歌、传说的等作品,例如《格斯尔传》、《云游僧的故事》等。其它文学、艺术形式例如“好力宝”说唱、马头琴演奏等也在蒙古族民间喜闻乐见。此外,明代以来无论其历史、宗教、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均为祖国大家庭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婚葬习俗: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一般同姓不婚。历史上,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通常儿子结婚后需要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属什物,习惯上由幼子继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现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办变为男女自由选择配偶,蒙古族一般时兴土葬、火葬和“野葬”。衣食住行:“蒙古族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通常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有的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蒙古族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蒙古族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住室。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历史上,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现今交通便捷。”(转引自刘荣焌:《蒙古族》,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第29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二、民间音乐赏析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别。蒙古族民间

音乐按音乐体裁又可以分为民间民歌、民间器乐与乐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

(一)民间歌曲

蒙古族民间歌曲是其传统音乐中最丰富、且流传最广的民间音乐形式。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域的辽阔、民族支系的庞杂等原因,使得其民间歌曲较少又统一的称谓。但历史以来,蒙古族多依据自己对民歌的诠释理解并命名歌名。总的看,蒙古族民歌按“音乐内容或性质”分为“图林·道”(在重大场合唱颂的长调歌曲及有部分宗教信仰内容的“礼仪歌曲”。)和“育林·道”(指长调之外近似短调风格的“其它歌曲”。)两大类别类;依“题材内容”可分为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按“音乐特点”又被分为长调(乌日图道)、短调(宝格尼道)、混合调(贝斯日格道)、宣叙调(亚日亚道)等四种;如再按照“音乐色彩区”又可被反为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喀尔沁,察哈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和卫拉特——阿拉善。按此以最为常见的“音乐特点”分类法为准。

1.“乌尔汀哆”(长调)

指蒙古族民间音乐中无固定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气息宽广、悠长,演唱节奏相对自由、即兴的歌曲。其中亦有“宫廷之歌”的含义(详见包·达尔汗《蒙古音乐术语urtuindaguu(乌尔汀哆)辨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首届论文评选”获奖论文。))。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典型意义、最具代表性以及专业性的演唱形式。“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此类歌唱通常以赞美草原、夸耀骏马、热爱生活、憧憬幸福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

音响1——《园骝马》(女·阿拉坦贝贝格)

音响2——《长调》(女)图瓦

长调通常可在多种场合演唱。其演唱具有装饰音极为复杂、同一长音颤动(男性-颚颤音、女性-喉颤音)频繁、“腔多字少”等特点。在曲式结构方面,一般均为上下乐句的段落结构。也有的“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在草原牧歌中也较为常见。”

音响3——《矫健的骏马》(男·扎格达苏荣)

音响4——《长调》(男)图瓦

2.“宝格尼道”(短调)

蒙古族民间具有明确节拍、节奏循环规律,演唱是时快速相对较快的歌曲。是蒙古族民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也是其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哲盟、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引狼入室的李鸿章》、《独贵龙》、《反日歌》,表现民族英雄的《嘎达梅林》等。

音响5——《森吉德玛》(金花)

短歌通常以上下乐句所构成的方整性乐段为主,并且也有部分以3句、5句乃至更多乐句构成的大型乐段结构;此类歌曲一般都具有较多舞蹈性特征(较多场合用于为民间舞蹈伴唱),常见节拍形式有2/4、4/4、6/8以及一些混合节拍。

音响6——《达古拉》(阿拉泰)

3.“贝斯日格道”(混合调)

蒙古族民间介乎于长调、短调之间的(《元史》称“中长调”)民歌形式。混合调是蒙古族民间最为流行的演唱形式之一,也是长调与短调相互影响、渗透的产物。

此类民歌节拍、节奏较为规律,曲式结构也较为方整,通常只在某些可停留的音上稍工作自由延长。

4.“亚日亚道”(叙事歌)

指近代在蒙古族聚居的农区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吟诵、朗诵性风格的音乐形式。歌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蒙古族早期的民间史诗、祝词与赞词等。较为著名的作品有英雄史诗《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爱情悲剧故事《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拉》,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东克尔大喇嘛》、《宝音贺希格大喇嘛》等。此类曲调简短、方整,与语言的结合极为密切,均为(用四胡或马头琴)自拉自唱。并且还将适时地加入故事情节、人物评述等道白。

音响7——《达那巴拉》(阿拉泰)

此种歌曲的旋律一般起伏较小,常以四、五度音程为基础较。较多使用同一音高连串反复后再接另一音高的演唱方法。常用以吟唱史诗、祝赞词、博曲和乌力格尔的某些段落(详见斯仁·那达米德:《蒙古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18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此外,蒙古族民歌中较为著名的还有礼俗歌(婚嫁、丧葬);思乡曲(较为著名的有《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白色骆驼羔》、《旷野中的莲松树》、《诺文吉娅》;摇儿歌和儿歌(较为著名的有《蛤蟆调》、《嬉戏歌》等(参见扎木苏、斯仁·纳达米德:“蒙古族音乐”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第445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5.“潮尔”

蒙古族民间较多在那达慕、重大节日礼庆、公共聚会等特定场合演唱的多声部歌曲。一般可分为独唱(一人发出两个声音)、齐唱(一人领唱)、重唱(一人唱高音、一人唱固定低音)等。

音响8——《潮尔》(图瓦,独唱)

音响9——《潮尔》(图瓦,合唱)

“潮尔”是蒙古族仅有的一种独特的异常方式:在演唱者发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的同时,在此音上再唱出清亮、美妙的泛音旋律,从而形成奇妙的“二声部”。通常,有的民间艺人在演唱的同时,还利用马头琴伴奏,偶尔形成短暂的“三声部”。

(二)民间器乐

蒙古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笛、雅托格(类似汉族筝)、好毕斯、托甫秀尔、林布、冒顿·潮尔以及文献上记载的弹拨乐器胡拨(即火不思)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马头琴、四胡、火不思。此外,在蒙古族宗教音乐使用较为平凡的乐器还有唢呐、大铜角等。

1.马头琴

马头琴是元代以来就广泛流行于蒙古族地区的拉弦乐器。民间传说其在先均用马骨、马皮、马尾制作而成。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最能体现蒙古民族气质、文化内涵、音乐色彩的民间乐器之一。从总体上看,马尾弓毛、马尾琴弦、梯形共鸣箱、琴杆顶端均雕塑马头或鳌头,以及弓在两弦之上(不在弦间)拉奏等是马头琴最大(共同)的特点。

音响10——《马头琴》(独奏)

马头琴的音色因其圆润、委婉、如歌如述的个性而极富感染力。它不仅能表现凄婉、含蓄的情绪,亦可演奏明亮、高亢的旋律,同时还擅长表现蒙古民族坚韧、刚毅的民族个性。如今,马头琴依其结构类型、演奏方法、风格特征等的不同,可分为:

“潮尔”——流行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早期主要用于“潮尔奇”(民间潮尔艺人)唱诵英雄史诗(例如《英雄叙事曲》)、好来宝、汉族小说(例如的《三国》、

《西游记》)、的伴奏,其代表人物为色拉西等;

晚期逐渐成为专门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乐器。其代表作品有《木色莱》、《朱色莱》、《八雅龄》、《英雄陶克陶呼》、《天上的风》等。

“黑力”——流行于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其最大特征为张马皮或羊皮、上窄下宽的共鸣箱。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传统曲目有《阿斯尔》、《黑走马》等。

“伊克利”——流行于新疆蒙古族居住区。其最大特征为张蒙鱼皮的半梨型共鸣箱。自古以来就是一件既可以独奏、伴奏,又可以自娱自乐(独奏、伴奏)的乐器。传统曲目有《布勒吉木尔》、《加丝拉布尔》等。

“冒仍胡尔”——现今流传、使用最为广泛的“马头琴”,亦可成为现代或改良马头琴。其形制、结构均类似于“黑力”。其最大特征为张马蟒皮或贴桐木板共鸣箱。主要用独奏、伴奏、合奏、交响合奏。传统曲目有《鄂尔多斯的春天》(桑都仍)、《万马奔腾》(齐·宝力高)、协奏曲《草原音诗》(辛沪光)等。

2.“胡尔”(四胡)

即四胡,蒙古族弓弦乐器。广泛流行于科尔沁等绝大部分蒙古族地区。“胡尔”形制与二胡较为类似,大致在“两百多年前开始流行于蒙古民族之中”,张四弦、马尾弓,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艺人说书时的伴奏(边拉奏边用弓杆敲击琴筒,强调节奏、气氛)。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八音》、《阿斯尔》等。

音响11——《胡尔》(独奏)

3.火不思

又名“胡拨思”、“浑不似”、“吴拨似”、“何必斯”、“琥珀词”等,均是土耳其语(qobuz)的译音。火不思曾主要流行于西亚及中国的新疆、内蒙古一带,据《元史·礼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c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