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的高职思政课“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究

更新时间:2023-12-27 23: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协同创新的高职思政课“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究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全员”“全时间”“全空间”三方面协同,促使思想政治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全面创新。

[关键词]协同创新思想政治课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任茵(1980- ),女,江西赣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0921)、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终身教育视角下中高职有机衔接的‘立交桥’实证探究”(项目编号:2013WYXM0146)和2013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SK201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8-0110-02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并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全国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遭遇瓶颈,如何解决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校企合作”水平,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本文作了以下积极探索和研究。 二、高职思政课“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学校和企业没有从系统角度统筹运作,企业运行与高职办学诸要素之间不能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从而不能最优化地实现预期目标。

其次,校企双方后续合作有限。在各自利益目标驱动下,校企双方合作常出现“短期合作”甚至“一次性合作”,合作初期的新鲜感和热情不能持久,已有合作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加强。

再次,道德教育效果不甚显著。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关注专业实践,为德育实践创设机会不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局限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提高,对人才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要性认识较少。

最后,运行实施形式较为单一。多限于“校内车间”和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场面较为壮大而收效甚低,一般由学校主导校企合作方向,学生仍被当作教育对象,不能亲身参与生产性工作而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原因分析。分析高职思政课“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运行机制缺陷。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要求实现教育运行机制中与生产劳动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目前,这一新型德育模式尚未形成,合作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够理想,微观运行制度也不够成熟和完善。

其次,观念上没有形成共识。无论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对于校企共同进行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的认识不尽一致,仍习惯于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相提并论,或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等同于常规的生产实习,在“以‘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这一全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突破上,各方还没有形成共识。

最后,经济效益是企业核心的利益驱动机制,这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公益性之间存在冲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过多考虑成本和收益,企业常把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视为“无利可图”,把学生当作额外负担,企业导师也常片面强

调专业技能提升,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三、思政课“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之理论探索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经济增长层面发展至对组织活动创新的关注。而“协同”作为组织内部全面创新管理的一个关键特征,代表着“价值创造中价值增量的来源”。由此可知,“以协同促创新”意味着通过管理机制、人员、方式、工具等多种要素的协同合作,提升组织创新绩效,实现组织核心能力拓展之终极目标。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创新绩效”体现为一定时期内学生在意志品质、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合作能力等道德素质各方面的有效提升,这一理念运用于思政课“校企合作”模式改革中,可表现为:通过以学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全时间、全空间等多个要素的共同参与和全面协同,不断发现并形成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从而提升创新绩效,完成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目标(111页见图1)。

在遵循系统观和全面观的基础上,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绩效提升,取决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多个创新要素的参与程度和方式。一般来说,实现最佳绩效必须使各参与要素达到三方面协同创新:

1.全员协同创新。全员协同创新,即人人创新。在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创新应该是全员协同合作行为。

如图2所示,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校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生产制造部门、销售管理部门到学生,必须全员协同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实现绩效创新目标。同时,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推进和调节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参与校企合作的目标趋于一致,因此,政府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者构成为校企合作的三类主体。各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而是要与其他两类主体以及外部环境

之间形成不断适应、不断作用的互动过程,并最终以其合力推动、控制与制约校企合作的进程。

2.全时间协同创新。全时间协同创新,即时时创新。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时间、速度等要素均对绩效产生影响。绩效创新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参与要素每时每刻都保持创新,即创新应成为各参与要素之常态,而非偶发事件。

如图3所示,全时间协同创新,意味着建立基于时间的“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它包括即兴创新、即时创新、连续创新和持续创新诸模块及其多种模式。即兴创新是校企合作教育改革中创意的产生机制,为德育模式的创新提供创意

库。即时创新、连续创新则是为了提高德育模式创新的效率和效益,缩短德育模式创新周期;持续创新从校企合作这一战略层面,系统化地管理即兴创新、即时创新和连续创新,强调校企合作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使之聚焦于德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目标。

3.全空间协同创新。全空间协同创新,即处处创新。即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灵活,形成开放、宽容的创新空间,建立多层级多梯次的创新平台,从而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带来更有生命力的发展。

如图4所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应有效利用创新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为己所用,实现思政课实践创新的国际化、全球化;在网络化背景下,需紧紧立足于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方便、信息丰富、交互性强等优

势,为校企合作德育模式改革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同时,还需密切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建立与社会、市场接轨的多种渠道,努力达到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德育素质提升的要求,实现绩效创新目标。

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1.以“全员协同”促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绩效创新。首先,从管理层面整体推进德育改革深度。在过去,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未列入全校教学计划中,也未落实到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随意性和随机性。从管理层面整体推进德育改革深度,要求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共建科学规范的长效运行机制,即在政府、学校和企业各领导的协同指挥下,突破单一部门视野,结合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实训中心、思想政治教学部、学校团委、学生处、企业管理部门等共同完成思政课校企合作制度的建

设。

其次,从实施层面基本完成德育改革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一线教育者,协同监督指导学生,将德育内容贯穿于学生专业实践的全过程。如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的相关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谦虚谨慎、虚心学习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工作制度、工作纪律、质量意识等企业工作注意事项等,同步完成学生思政课德育教学目标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从考核层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关键在于要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其考核不是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单方面任务,还应由专业教师、教务处、学生处、企业等多方协同完成。 除此之外,家庭和社会也应创造条件,由大德育观引领,开展多种道德教育活动,推进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社会化。 2.以“全时间协同”促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绩效创新。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即兴创新、即时创新、连续创新和持续创新等多种模式可体现为以下具体形式:

首先,考核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并列入毕业答辩范围。一是适时追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道德素质的改变,要

求其定期上交德育思想汇报;二是把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作为大学必修课目,列入期末考核范围,即在每学期末对学生参与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三是建立配套的毕业答辩制度,将思想道德素质考核列入毕业答辩程序,由企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多方共同参与学生答辩。

其次,通过校企共办文化活动,长期、持续地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文道德素质修养。比如定期开展校企之间文化交流活动、联合企业开展“六一”儿童节孤儿院探望活动、校企共同关注校园贫困生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联谊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传统道德和企业、社会相关规范,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心,锻炼其意志品质,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3.以“全空间协同”促思政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绩效创新。首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场所,积极改革德育教学方式。一方面,积极运用“道德讨论法”,即将道德讨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公正法”,通过在学校、企业营造团体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团体民主的自我管理中进行自我教育,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影响。

其次,校企可共同利用网络资源,共建网络交流阵地。通过组织学生建立微博或交流群,共享工作心得和教学资源,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及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引导学生认真体验和思考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实际问题,继而将其内化为情感、信念和意志。

最后,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思政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灵活关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建立与社会、市场双向沟通的多种渠道,不断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以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能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贺亮明.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M].成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刘蕴莲.关于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

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0).

[5]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6]徐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

[7]郑刚.全面协同――迈向创新型企业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钟小燕.校企合作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hk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