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7 18: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七册教学总目标 1、 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6)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并养成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读书做记录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 。 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5)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 班级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做记号,初步掌握读书做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和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观察记录表。 1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做记号,初步掌握读书做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需、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养料。” 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是前人劳动成果的结晶。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我们读书要有选择。 (板书课题:读书有选择)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二、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指名说。 小结:要读的书可以到书店购买或向同学借,也可以到图书馆(室)去借阅。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我们来看第一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像《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词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 (3)过渡: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一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呢?又应该怎样放回去?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 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 小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测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教师提出要求,点名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图书。 三、总结: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读,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课题:读书要做记号) 四、训练姿势 1、请同学们看第3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 指名说。 小结: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时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2、指导观察圆形特写图。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同学在一边读报一边做记兮号,谁来说说这位同学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指名说) 3、请同学们拿起笔和语文书,翻到第3页,我们一起来向这位同学学习,像她那样有正确的读书(报)做记号的姿势。 学生摆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五、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1、过渡:读书时为什么要做记号呢? 教师讲述:一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2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2、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做记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页的文字插图。(插图或投影映示) (1)谁来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的,是什么样的记号?指名把做记号的地方读一读。” (2)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 同桌讨论。指名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观察了第2页《“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记号,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我们四人一组,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观察第2页的背景文字和第3页下面的文字画面。 4、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但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哪些记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逐步明白。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六、按要求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记号。 从自读课本上选择一篇文章或15课《说勤奋》 1、学生练习做记号,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姿势。 2、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篇课文吗?聪聪的爸爸对聪聪说:“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事物。(板书课题:留心观察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1、我们一起来看第5页上面的图,谁愿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 指名说。 小结:画面上是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景物,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校园一角有绿树、红花、假山和瀑布,还有一座雕塑。 2、图上的同学观察得十分认真,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益处呢? 指名说。 小结: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不仅对学习语文十分有益,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十分重要。 3、总结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校园一角的景物是静态的,应该怎样留心观察静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观察静物要注意以下四点:(画线部分板书) 第一,要按一定顺序。 第二,要有重点。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事物上,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第三,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由某一事物想象另一有联系的事物,锻炼想像力。 第四,观察以后要动笔。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 4、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讨论。(2)指名说。(3)评议。 5、过渡:刚才我们观察这幅插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们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学到的观察方法。 再看第四、五页图上的内容,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观察静物的方法,动态的事物又该怎样观察呢? 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4页图上的画,谁来说说图上的画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指名说。 3、过渡:应该怎样观察动态事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小结:观察动态的事物,如观察人、动物等,要弄清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并展开合理想象,最好做好观察记录;如果是观察人,要注意观 3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察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如果是观察动物,要注意它的动作、外形等。 4、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5、(1)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缸鱼,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仔细观察、等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汇报一下观察结果。 (3)指名说,评议。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五、作业 写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做记号 留心观察事物 教后记: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5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埋(mán)、磨(mó)。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学写毛笔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自然段及诗歌。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有关语句及句子的含义。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5、习作——写一个美好的节日,让大家与你一起欣赏心中的快乐。 6、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有关语句及诗句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初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写一个美好的节日,让大家与你一起欣赏心中的快乐;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在读与品中初步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会欣赏诗歌。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情感中尝试写一写歌颂老师的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语句及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找出重点段落,练习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4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自己的学校到你在课外学习,,我们离不开老师,那么多老师中有你喜欢的老师吗?能简单向大家说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老师有关的诗歌——老师,您好(教师范读) 二、你们想读吗?自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要反复读一读。 1、检查字词的朗读情况,①你能读准吗?②你有不懂的吗?③选择最难写的字描两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遇错及时纠正(主要请中下等学生,对长课文也可采取你哪里读不好的再来读一读) 3、这首诗我们读了好几遍了,你读明白了什么?诗里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刚才大家讨论的很好,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你觉得这些诗句是在写你的哪一位老师?请你再次走进诗歌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再读一读。 (学生读读说说,我喜欢哪些句子,我的哪位老师就是怎样的。教师:这写诗句就是在写象这位可敬的老师一样的所有老师,你能读出你的敬意/你能读出你对他的爱和喜欢吗) 重点点拨:从你们的话语中我看到了老师的心血和辛劳,诗中也用激昂、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这样的心声。 出示:(“古今中外??; 地北天南??”) 谁来读读这句话?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朗读、评议,重点点拨 “哪个人,那一项”意思是说所有人、所有的创造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老师真了不起;“浸透”的一个“透”字用得真好,看出老师所有的心血都用在了学生的身上,,所以象这些地方要读得重些,再来读一读。 小结:我们读诗时对这些有特别意义的地方,读的时候可以特别的语气和方法,有时轻、有时重、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停顿、有时连读,而在这里读得稍微重一点、慢一点就能让人们老师的崇高和无私。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其实是两个反问句,意思就是——,这里可以用问号,可为了强烈地告诉每一个人“老师是是伟大的、崇高的”,所以用了两个感叹好,让我们一起来再强烈地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诗句) 小结:读诗的时候不仅要学会从文字上理解,还可以从标点符号中感受作者的思绪,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吧! (1)是啊,诗里用了一个词——浸透,这个词你看出什么,你身上浸透了老师的辛劳了吗?诗里用了两个反问句,可以用问号的,作者却用了两个惊叹号,再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是啊每个人的每一成长,都的到了老师的关心爱护教育,我们是在老师的辛勤与操劳中成长,老师的事业真崇高伟大啊。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2)“笔尖飞舞 ??,笑语盈盈??”:老师给学生改本子,老师向我们微笑这是我们看来最熟悉、最平常的事了,可你看作者写得多美,多富有诗意,你能再读读吗(指名读)?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就是老师的象征,老师这样奉献是为了什么?是啊,老师的事业真美好,作者写的语言也美好,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再读再评,点评中注意前面教过的朗读方法的应用。 总结: (1)刚才我们读得好谈得也好,其实大家谈的这些内容这就是课后第四个练习的答案,(指名读题)联系生活实际就是举例子,边读边想,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读诗的一种方法,这样读诗,诗就能在我们心中有血有肉起来,你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诗的美好。(可再请好学生读题目,完整回答一下题目) (2)同学们,大家刚才谈了这么多内容,而者首诗其实才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歌颂了老师的崇高,第二小节歌颂了老师的美好,正是因为老师的崇高与美好,所以我们每当我们看到什么,每当我们看到什么,我们就会从心底里喊出“老师,你好”。现在让我们完整地再来对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齐读全诗) 四、自由感情诵读、背诵(给足时间,后期可指名读背、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语句及句子的含义。 2、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感情诵读课文 二、诵读交流: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歌颂老师的诗歌,能为我们来个“激情大家读”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诗啊!这些诗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赞美老师,这些诗用动听的节奏来打动我们,你们看诗歌可长可短,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古诗是诗,现代诗也诗,就连许多歌词也是优美的诗。老师激情朗诵《长大了我就成了你》(可听歌曲) (这时候再拿这些刚刚诵读的诗去和《老师,你好》进行对照,可全班再感情诵读第一课) 5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三、小练笔 1、我们也来为自己熟悉的老师写一写诗歌,贴在墙报上作为给老师教师节的礼物好吗? 2、各自起笔。(老师也可以给几个提示) 老师的喃喃细语,那是( ); 老师的亲切目光,那是( )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四、课后将诗美化一下,班里办一期《老师,您好——献给老师的诗》墙报和朗诵会。 板书设计: 1、老师,你好! 成长浸透心血 崇高 教师的事业 创造蕴含辛苦 像春蚕编织丝线 美好 似甘露洒向新苗 资料链接: 尊师故事: 程门立雪(宋朝程颐、杨时) 尊师名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教后记: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并认识1个多音字:埋(mán)。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6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介苏轼生平: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揭示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笔画 本课字意 组词 首 缺 quē 10 残破 阴晴圆缺 躺 tǎng 身 15 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 躺下 躺椅 念 niàn 心 8 惦记,常常地想 思念 3、理解词语 词 语 解 词 造 句 心绪不宁 心情不安定 他被吵闹声搅得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弟兄的感情很小华和小明从小一起长大,手足情深。 深 形影不离 彼此关系密切 我们是邻居,每天一同上学,一同回家,形影不离。 4、指名读课文,思考分段 5、讨论交流 第一段(1~3自然段):介绍作者创作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 第二段(4-5)自然段):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第三段(第6自然段):交代《水凋歌头》的写成。 三、分析理解(一) 1、细读1-3自然段 (1)指读课文,体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2)讨论:“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苏轼心绪不宁呢?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抓住“——起??一起”及‘‘形影不离”体会兄弟间的“手足情深”。抓住“长大以后??就??”及“七个年头”理解苏轼思念弟弟心情急切。 (4)小结l—3自然段。 板书: 苏轼 →→ 苏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谁心绪不宁? 2、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二、分析理解(二) 1、细读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谁能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轼移情于月,觉得月亮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时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其实月亮非人,无所谓有情与无情。;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亲人常难聚首。板书:怨月) 2、细读第5、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投影出示“想到这儿??便低声吟诵起来” ① 理解词语:宽慰 ② “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第5自然段) ③苏轼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板书:宽慰) (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7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3)投影出示问文:“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 ①指名读词文。 ②再读第5自然段,想想词文的意思。 ③指名用文中的活说说句意。(板书:但愿人长久) ④指导朗读、背诵。 三、总结全文 本课以故事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告诉我们要关心亲人,关心他人。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重亲情 埋 怨 转 念 通情达理 宽 慰 资料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2、描写月亮的诗句。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教后记: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里的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想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8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教学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小黑板、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望洞庭》。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揭示课题,齐读 2、解题 (1)望:向远处看 (2)简介洞庭湖 仅位于湖南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阳,乌龟万千。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作者简介 唐代 刘禹锡 (三)听课文录音 (四)自学课文 学生字 “螺”—— 左窄右宽 1、了解“磨”的两种读音 2、查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 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五)检查自学情况 (六)学习古诗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比喻洞庭湖面 磨:磨拭(擦) 诗句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试的铜镜一样。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3、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 (3)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4、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挂图 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观察插图,听录音 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向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洞庭湖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啊!这简直是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七)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望洞庭》。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一)复习检查 背诵《望洞庭》(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背一首学过的古诗 2、今天,我们现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齐读 峨眉山月歌 (1)简介峨眉山 (2)简介作者 唐代诗人李白幼时随父亲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自学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生字 峨 羌 君 渝 2、理解字词意思 半轮 影 流 君 夜发 向 思 下 3、读通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9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四)学习课文 1、出示语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影 流:流动(月影随江水流动)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夜发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相信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挂图,看懂图意。想象诗人坐在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2、看图读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指点出图上的有关图画。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能够伴随我,而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3、指导朗读 语调低缓,读出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六)练习背诵 资料链接: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3、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娥眉,故名。有花岗岩、变质岩构成。佛教称光明顶,道教称为“虚灵洞天”。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冰川地形和冰碛物广泛分布。顶部为玄武岩覆盖。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等胜迹和万年寺、九老洞、华严顶等寺庙,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4、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教后记: 4、秋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中“秋天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带领学生走进秋天,感悟体会秋天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秋天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等含义深刻的句子;带领学生走进秋天,感悟体会秋天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倒导入,揭示课题 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热闹的季节。她曾经赢得古今中外众多 10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诗人的吟咏礼赞。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的诗歌。齐读课题——秋天。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布置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2、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3、每个小节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全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 1、检查掌握生字新词情况。 2、检查自读课文的情况。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一)——赏读第一部分。 1、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 2、说。 哪些词语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3、试背。 四、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文中“秋天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等含义深刻的句子;带领学生走进秋天,感悟体会秋天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检查字词。 2、朗读全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悟(二)——赏读第二、第三部分 (一)赏读第二部分 1、赏读第二小节。 (1)读:指名有感情地读。 (2)说:作者是怎样写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秋天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这样写季节的转换,显得很生动、很含蓄、很有味) (3)试背。 2、赏读第三小节。 (1)读 (2)说 (“消”字非常贴切精妙。夏天婵鸣不断,震耳烦心,而一到秋天,天气转凉,蝉儿的鸣叫声逐渐消失了。“消”字透露出秋天到来的消息。“香”字本为形容词,诗中活用为动词,写出野菊花盛开后,芳香袭人,飘逸四方。 “低头弯腰”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成熟的向日葵在风中摇摆点头的姿态。) (3)画。 想参考课本插图,画一幅“秋意图”吗? 3、赏读第四小节。 (1)读 (2)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3)试背。 4、赏读第五小节 (1)读 (2)说: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试背 指导学生读出玉米、高粱的快乐、惬意,读出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 5、赏读第六小节。 (1)读 (2)说 ①这一节有几个比喻句?各把什么比做什么? ②这几个比喻句你是怎样理解? (3)读背。 11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6、读背第二部分。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速和语调。 (二)赏读第三部分 1、读 2、说 (1)什么时候才可能看到树木落下的“黄叶”?这说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3)这最后一节和开头一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写好在哪里? 3、试背 四、总结全文,试背体会 (一)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总结。 2、引导学生体会。 (二)试背体会 五、写作实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4、秋天 更红更娇 阳光地照耀 更甜更好 向我们微笑 资料链接:(描写秋天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教后记: 习作1 我设计的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节日以及这些节日所寄托的美好情感和愿望。 2、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准确地、有层次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乐于思考和表达的良好品质。 12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准确地、有层次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充满感情地描述过节的情景。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其中一节课誊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节日 1、在我们生活,有很多节日,你能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吗? 2、出示相关图片:让我们来猜猜,这些图片是哪个节日的相关情景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3、教师小结:是啊,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一定也蕴藏着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计一个节日,你最想设计一个什么节日呢? 二、相互交流,倾吐愿望 1、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分组,把你最美好的心愿说给你的朋友听,告诉他们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又是什么事情让你想要设立这个节日的? 2、大组交流。 3、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呢?闭上眼睛,美美地想一想,你将怎样度过这个节日。 4、学生说说自己的遐想。 三、练习写作,集体评议 1、学生练写草稿。 2、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 3、学生修改、誊写。 四、教师小结。 教后记: 练习1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 2、学习修改日记片断。 3、写好钢笔字,知道右边都有撇、捺时,撇要收一点。 4、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风》。 5、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6、欣赏毛笔字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学习修改日记片断;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学习修改日记片断;写好钢笔字,知道右边都有撇、捺时,撇要收一点;欣赏毛笔字的韵味。 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星期天,我们来到动物园游玩。小芳和她的爸爸也来了。 (2)听小芳和她的爸爸在说什么呢?让学生自由练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 (3)“爸爸”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学生谈谈。 (4)听了“爸爸”的话,请学生猜猜小芳以后会怎样做呢?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都可以学习语文) (5)请学生说说自己今后的打算。 2、教学第二部分。(1)离开了观赏水獭的河边,我们继续往前走。啊!这儿的动物可真多啊!这些动物你们都认识吗?(2)学生根据拼音,认读各动物标牌。(3)指名交流,集体认读。 13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3、教学第三部分。(1)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有趣!回到家后,小芳写了一篇日记。 (2)学生自由读一读小芳写的日记。(3)请说说哪些地方读起来不太顺口。 (4)学生试修改。(5)改好后再读一读。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1)指名读题目。(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次、吟、珍”三个字。(2)引导学生读帖。 (3)示范描写“次”。 3、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五题(欣赏毛笔字)1、出示优秀作品。2、引导学生欣赏,体味毛笔字的韵味。 板书设计: 认识动物标牌 细心观察 处处留心 学习语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风》;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学习成语。 (2)请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生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并体会每排两个成语在意义上的联系。(难解的字或词可让学生当即查字典,必要时教师讲解。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背诵《风》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理解诗句意思。 ①学生再读。 ②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诗意。 (4)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6)课外拓展:课后可收集同样描写风的句子。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感谢”作启发谈话。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所受到的帮助、关心等。 (2)想想应该如何感谢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道谢呢? (3)分组练说,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4)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说,师生评议。 3、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说话进行评点,并引导学生明白,感谢要从现在做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感谢。 三、作业: 1、抄写成语。 2、背诵成语和《风》。 板书设计: 学会感谢 表达感情 礼貌真诚 教后记: 14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读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辈励志为中国人争气、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4、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完成练习二的训练目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辈励志为中国人争气、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我给江主席献花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3、学生抓住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录音带、香港回归的录像带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根据段意给全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我给江主席献花 2、质疑。看课文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文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献花?我什么要给江主席献花?) 二、初读课文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要求自己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①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及及难读的句子。 ②读准生字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好了,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了。 ①首先我请同学们读一下我手中小黑板上的词语。 启(qi)德机场红地毯(tan)秩(zhi)序(xu)井然照顾(gu) 董(dong)建华队伍(wu)频频(pin)耻(ru)辱 欣喜若狂(kuang)步伐洗刷爱抚满面春风 A、个别读(边读边纠正) B、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沥(li)颊(jia)踮(dian)吻(wen) 提醒下列字的写法:伐;耻;伍 C、开火车读 ②看来同学们词语掌握得还不错,那么我们来看看你们句子读得怎么样呢? 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 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③词语,句子同学们能够读好,那么我相信,读句子对你们而言是没有什么难的了。现在我请七位同学把这篇课文读一下。其他同学给他们指出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3、师生共同讨论,根据段意,逐一排除错误的,保留正确的方法。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7自然段。第二段:第8——11自然段。第三段:第12自 15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然段。 三、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习字册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2、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段。哪位同学能够带着大家一起回想一下是怎样进行分段的,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自然段。请同学边听边思考说说文中所说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当时天气怎样。 (2)当时欢迎的人心情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板书:兴高采烈秩序井然) (3)谁能够用“秩序井然”造个句子呢?看谁造得好! (4)江主席很快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此时人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大家一起来找一下好吗? (5)谁能够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此时人们愉快的心情呢?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这位同学读得真好,从他的朗读中可以看出人们此时真的是非常高兴。那么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在回答我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2、现在你们能知道文中我的心情了吗?谁来告诉大家。 3、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又高兴又激动呢?现在请你们拿起笔在书上画出最能体现她这种心情的词语。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下第3至第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这段对话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我是谁) 2、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一个读董建华的话一个读小姑娘的话来进行这段对话。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8自然段 1、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等看到了江主席的专机。这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啊?谁来说说看。 2、是啊!大家都非常激动,都高喊(引导学生答)简单的四个字却蕴藏了深厚的感情,我们比比看谁读得好。 3、人群沸腾了,你们能想象一下这个沸腾的场景吗? (二)学习第9自然段。 ①幻灯出示第9自然段内容。 ②现在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谁能告诉我这段有几句话? ③理解重点句子。 A、请同学们把江主席一下飞机的动作划出来?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相机理解词语:频频、满面春风、稳健) B、人们是怎样欢迎江主席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C、我们为什么这样兴奋?(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最后一句话。相机理解:洗刷、百年耻辱、元首、欣喜若狂) ④指导感情朗读。 哪个词语要重读呢?(怎能)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一下第10自然段,自学的时候请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要求) 要求:自由练读,思考下面的问题,画出有关词语。 “我”给江主席献花时有哪些动作?(他是怎样把我拥进怀抱的呢?谁能用爱抚这个词语造个句子呢。) “我”的神情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江主席是怎样对待“我”的?这说明江主席怎样? ②幻灯出示: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③哪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一下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谁?“母亲”指的是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借诗辅助理解。) ④指导朗读。 师述:百年的耻辱被洗刷了,香港这个游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香港人民怎能不自豪?江主席是一个国家元首,他能这样对待献花少年,课文里的“我”怎能不兴奋?让我们带着高 16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兴、激动、自豪、幸福的心情练习朗读这段课文。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我”兴奋的心情读了出来,那么除了这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她此时还有怎样的心情呢?(幸福)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3、现在请大家自己把这个自然段读一下,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看来你们练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请大家一起把这一段读一下。 (五)学习第12自然段 1、我请一位同学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文中有两次提到1997年6月30日,是不是太累赘了,你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重复使人印象深刻,更能突出这一天的难忘。) 3、为什么会说这天难忘呢?请你们根据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 、 板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献花前兴高采烈秩序井然 (爱戴江主席、热爱祖国) 献花时热泪盈眶情不自禁 资料链接:(有关爱国的名言) 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5、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7、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8、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9、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10、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11、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12、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13、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14、祖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常香玉 教后记: 6、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理解词语及有关句子。 3、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意思。 4、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天安门广场几个建筑物的方位。 教学难点: 天安门广场令人向往的原因,国旗与旭日同升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各部分所写的内容。 教学过程: 17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 谁去过天安门广场?想不想再去浏览一次?现在老师带同学们去浏览天安门广场。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 1、认真听 2、听完课文,你对天安门广场有什么样的印象? 三、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轻读课文,画出生词,不懂的查字典理解。标上自然段序号 3、出示下列字词 平舌音 泽 组 翘舌音 政zhang 式 shì 前鼻音 严 宣 馆 坛 后鼻音 栋 央 政 四、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指名读 2、讨论 3、出示下列词语,读准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4、出示语句,指导读 (1)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闪闪的大字。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五、作业 六、课外作业 预习全文:思考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2、熟读课文,抓住方位词理解广场建筑物的大概位置,体会这些建筑物给广场带来的宏伟、庄严景象。了解天安门的重大意义,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根据观察到的建筑物划分层次,说出层意。4、练习背诵4-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安门广场仅次于哪儿?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这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讨论 位置、特点 4、指导读 突出重点词 最宽广、最壮观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什么内容 2、广场上有哪些建筑物呢?分别仅次于广场的什么位置 (1)找出方位词 (2)结合课文,填出正确的位置与建筑 (填图):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 板书: 北 西 东 南 1、指名演“七嘴八舌”,同学填书后练习(4)。 2、交流讨论。 1 18

2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3、练习根据观察到的建筑物划分层次。 4、体会这些建筑物给广场带来了宏伟、庄严。指导看图。 5、理解重点词语。 “雄伟壮丽、格外挺拔”结合词语读出感叹之情。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 2、读完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为什么这样说?同桌互相讨论。 4、练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一和二、三句)。 5、概括段意: 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这一段有几句话?你是怎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 3、交流: (1)句写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 ①曙光初露,天安门城楼朦朦胧胧,只见轮廓,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②天安门象征着新中国,它刚刚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光明的前程,雄姿勃勃。 (2)句写升旗的情景 ①五星红旗和旭日一起,冉冉上升 ②五星红旗代表的新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1、反复朗读,体会含义 2、分句背诵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了解:节日到来的热闹情景 2、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3、哪几句写白天的景象?哪几句写夜晚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词感觉到的? 4、读时用热爱天安门、热爱祖国的情感 七、练习背诵 浮现画面 辅助背诵 八、总结 学完课文,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6、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 新中国的象征 纪念碑 五星虹旗与旭日同升 纪念堂 节日到来 美丽热闹 博物馆 人民大会堂 资料链接: 1、天安门:中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仅次于北京市的市区中心。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建,改称天安门。天安门是一座完整的建筑艺术杰作。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中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象征。 2、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虽饱经沧(cāng)桑却依旧朝气蓬勃,威亚四仪。天安门是北京城的眼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之意。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模样,而是五座木牌坊,后来改建成九开间门楼。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福临重新修建这座城楼,才成了现在的样子。明、清两朝,这儿是禁地,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灭为止,除了皇亲贵族,老百姓不准过往。它最大的用途,是国家有大庆典(如皇帝登极、册立皇后)时在此举行“颁(bān)诏”仪式。而如今只要有机会,你随时都能登上这座城楼,去眺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教后记: 7、徐悲鸿励志学画 19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场爱国,矢志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了解徐悲鸿励志成才、励志勤学苦练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立志为国争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2、学习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学生欣赏 2、你想知道徐悲鸿年轻时学画的故事吗?想知道他为什么画得这么好吗? 3、揭题。4、解题“励志” 二、自学生字词。三、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 2、读准多音字:冲 chong chong 重 zhong chong 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四、整体感知 1、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自由读课文,想想这些问题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试划分段落 3、讨论交流:(1-3)徐悲鸿励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4-6)励志勤学苦练 (7-8)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五、分段读文 六、作业:1、写成练习中的描红与写词语。2、读熟文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徐悲鸿励学画、励志勤学苦练的过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立场努力学习。 2、学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说说徐悲鸿学画的时间和地点。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体现了徐悲鸿学画的勤奋?看重 刻苦努力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一些人是什么原因嫉妒徐悲鸿的? 4、外国学生的嫉妒有怎样的表现呢?引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5、交流。“天堂”指学习条件十分理想的地方,说中国人愚笨至极,条件再好也白搭,话是那么欺人、态度也傲慢。抓住重点词读出傲慢欺人的语气。“别以为,也成不了才” 6、面对外国学生如此傲慢,徐悲鸿的表现如何? 7、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的坚定信念。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比较句子: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勇往直前。 (1)理解“奋发” (2)后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崇高志向带来的高涨情绪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2、学习五、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2)交流讨论: 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引读第7自然段:突出“轰动了整个画界”。2、理解“优异”“轰动” 3、再读外国学生的震惊。4、比较这个外国学生前后所说的话,体会读出着重、钦佩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 1、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2、学了徐悲鸿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五、练习复述课文:1、找出几个表示时间的词。2、练习按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复述。 3、自由练习。4、讨论交流。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