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基本情况

更新时间:2024-02-27 06:0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易县基本情况

易县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人。

一、区位地理

区位特点:易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端东麓,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东西跨越67.7公里、南北跨越61.7公里,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距北京 120 公里、天津190公里、保定60公里。

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最高海拔1813米,最低海拔35米,山地、丘陵、湖泊皆有,西北部群山起伏,东部地势平坦,中部丘陵相连,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资源物产:现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尤其是铁矿、金矿、花岗岩、玄武岩、建筑砂等储量丰富,被誉为“中国石材之乡”、“万两黄金县”,出产的“易水砚”为全国八大名砚之一,绞胎瓷享誉全国,作为国礼赠送国内外贵宾。易县是旅游大县,可供开发的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多达200余处,尤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清西陵,国家红色经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狼牙山,太行明珠易水湖最为著名。境内有5条较大河流、17座大中小型水库,有林面积达到18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9.3%,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

1

方”。

交通状况:京原铁路从北部穿过,京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京昆、张石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荣乌高速公路穿越县境,规划建设7个出口,现已开通3个。国道112线、京赞线、保平线、良顺线与其他县道纵横全境,形成一个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大交通网络。

二、历史沿革

历史由来:易县因虞舜时期有易氏居于易水而得名,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311年,燕国在这里建下都以为都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易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命名为“千年古县”。

历史人物: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等一批贤士齐聚燕国,实现燕国中兴;义士荆轲刺秦王,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五代时奚庭圭创出易水制墨法,后人大多效仿;金代医学家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代名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勇士在狼牙山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建国后制砚名家崔凤桐被评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历史文化:既有以北福地遗址、曲城新村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燕下都、古长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又有以洪崖山、龙泉大历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狼

2

牙山、黄土岭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鹬蚌相争、荆轲刺秦、白虹贯日等历史典故世代流传;清西陵摆字龙灯、易水砚制作技艺、东韩村拾幡古乐、绞胎瓷制作技艺、后山文化、燕子古乐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名录,其中,清西陵摆字龙灯、易水砚制作技艺、东韩村拾幡古乐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物古迹: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清西陵、燕下都、老子道德经幢、紫荆关、荆轲塔、北福地遗址),省保单位9处(燕子塔、云蒙双塔、塔峪千佛塔、城内清真寺、塘湖燕南长城、解村丛葬墓群、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解村镇国寺石佛、七里庄遗址),共有国家、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

三、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林果业、畜牧业、矿产建材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构成县域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林果业:林果面积达到36.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3.6亿斤,林业产值达到6.19亿元,被授予“全国磨盘柿之乡”。畜牧业:全县畜牧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一半,生猪、肉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88万头、12.2万头、39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6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45万吨,是北京重要的生猪活储基地和牛肉供应基地、“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省黄牛改良重点县”、“国家级秸秆养羊示范县”和“无规定疫病区出口创汇县”。矿产建材业:全县共有采

3

矿企业84家,三类建材企业73家,年产值13亿元,上缴税金7000亿元,毛主席纪念堂用的砂子、天安门铺地石、“鸟巢”贴面石等都产自易县,易县的151#花岗岩被誉为“中华第一石”,易县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板生产基地”,有着“中国石材之乡”的美誉。生态文化旅游业:景区景点众多,可供开发的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多大200余处,既有云蒙叠翠、郎山竞秀、洪崖积雪、奇峰夕照、拒马奔涛、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荆关紫气“易州十景”美不胜收,又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清西陵,国家红色经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狼牙山,太行明珠易水湖成熟景区享誉中外。2011年共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989万元,旅游总收入6.34亿元。

主要企业:全县共有重点企业116家。其中,京兰水泥有限公司、宇圣木胶板厂、龙山石材、天泽林板业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

重点项目:全年谋划储备千万元以上项目61个,列入省市重点18项,总投资达292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72%。太行和益活性灰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京兰水泥、美律电子开始试产,知感泵阀、天成纸业、天泽林板业扩建等6个项目相继竣工。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引进省外资金1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8万美元。

园区建设: “工业西进”战略深入实施,占地1.9万亩的中

4

易水工业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道路交通、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1年累计新建续建项目7个,完成投资10亿元,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特色经济:全县生产销售易水砚的企业共有6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值达6亿多元,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城乡面貌: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发展目标,完成了城区总规修编25平方公里的补测任务,使城区规划面积达到了40平方公里。北易水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投资1800万元的朝阳东路改造圆满完成,投资500万元的文化广场改造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完成“迎宾大道”征迁工作,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荆轲公园。以御景蓝湾、时代新区为重点的商住小区加快建设,完成拆迁面积20万平米,开工面积20.2万平米,竣工面积16.49万平米。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6.65亿元,增长55%。按照“洗脸、美容、靓妆”三步走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消灭了国省干道、旅游景区的“白色垃圾”,城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易水新村完成19栋样板房主体工程。总投资8626万元的石家统生态文明旅游村建设全部完成,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指标: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6.04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例为25:41:34;全部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增长2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亿元,增长22.1%;固定

5

资产投资完成54.89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8亿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7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25亿元,增长23.5%;实现利税5.44亿元,增长181.3%。

四、社会保障

民生支出:2011年,县财政民生支出8.8亿元,占全部支出的64%,增长32.6%。

社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6112人,实现再就业19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城镇低保对象6115人,每人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275元。农村低保对象20200人,每人每月保障标准达到79元。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达到入住条件,农村“五保”对象达到2847人,每人每年保障标准达到1900元。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323394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4560人,全县69250位60岁以上老人全部领到了养老金,每人每月可以直接从银行直接领取55元养老保险金。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仁合家园、亚澜家苑217套(10450平米)廉租住房建成交付,东关新村946套(公共租赁住房400套、1.8万平米,限价商品房300套、1.82万平米,林场危旧住房改造246套、1.98万平米)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年底完工。参加新农合农民达到43.4633万人,参合率95%,筹集新农合基金10038万元。

扶贫开发:第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攻坚,以人均年收入960元

6

为标准,扶贫人口达到12万,已有10万人口脱贫出列。按照近期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的人均纯收入2300元标准,我县重新核定贫困人口为21万人,国家新一轮扶贫规划将我县纳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

五、党的建设

易县是革命老区,1927年在冯家庄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易县第一个党支部,1938年在西古县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易县县佐公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总部所在地。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都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震惊中外的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壮举和击毙日寇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役也都发生在这里。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党组织831个,党员37972人(农村党员27969人),建国前老党员1162人(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党员614人,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党员548人)。

六、发展思路

战略目标: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发展定位:千年古县、绿色易州、中等城市。 主旋律:颂家乡、提干劲、创新业

指导原则:强项出精品,弱项抓提升,整体上水平。 发展重点:旅游整合、工业聚集、城建造区、农业增效。 预期目标: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

7

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民生工作协调推进;社会稳定持续巩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