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

更新时间:2023-04-13 08: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1 项目基本情况

1

1.1项目影响区概述

1.2项目影响区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1.3高速公路项目概述

1.4项目地区土地利用及征地影响基本情况

1.5减少征地拆迁量的措施

1.5.1原则

1.5.2方法

1.6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研究

1.7项目初步设计和最终设计

1.8项目所有权

1.9项目社会影响评估

1.10征地拆迁调查

1.10.1调查的范围

1.10.2调查的内容

1.10.3调查的组织

1.10.4调查完成情况

1.11征地拆迁安置行动计划的准备

1.12征地拆迁安置行动计划的准备

1.13关于补偿标准的有关法律

2. 项目影响分析

2.1项目直接影响区域的确定

2.

2.22项目影响的定义与概况

2.3 项目永久性征地

2.3

4 项目征地影响率

2.

2.4

2.5拆迁建筑物

2.6受影响的土地附着物及专业基础设施

2.2.77受影响的家庭、人口和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

2.8 受影响的企事业单位

2.8

3 法规和政策框架

3.1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1.1中央政府及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3.1.2世界银行关于非自愿移民安置的业务政策和程序(OP

4.12和BP4.12)

内容摘要

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摘要

3.2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

3.2.1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摘要

3.2.2 世界银行OP/BP

4.12导则的有关规定

3.3适用于本项目的安置政策

3.3.1对拆迁房屋的补偿

3.3.2对各类征用土地的补偿

3.3.3对受影响的各类土地附着物的补偿

3.3.4对受影响的各类专业和基础设施的补偿

3.3.5对受影响农业人口的安置

3.3.6对受影响企业、事业单位的安置

3.3.7对脆弱人群的安置

3.3.8公众协商和参与

3.3.9对安置工作不满和抱怨的申诉

3.3.10 监督

4.补偿标准

4.1补偿标准制定依据

4.1.1土地补偿标准制定依据

4.1.2建筑物补偿标准制定依据

4.1.3其它各类补偿标准的制定依据

4.2各类补偿标准

5. 安置和恢复实施计划

5.1安置和恢复的目标和方式

5.1.1安置和恢复的目标

5.1.2安置和恢复的方式

5.2受影响家庭的房屋的恢复和重建

5.2.1房屋重建地点的选择

5.2.2房屋拆迁和重建的时间安排

5.2.3搬迁费和过渡费

5.2.4对脆弱家庭户的帮助

5.2.5移民安置集中点的建设

5.3专业设施的恢复

5.4土地附着物拆除和恢复

5.5企事业单位的重建

5.65.6 受影响人口受影响人口的生产安置的生产安置

5.6.1农业安置方式

5.6.2非农业安置方式

5.6.5.6.33受影响程度较大村的安置

5,7移民安置费用预算

5.8安置资金的拨付、管理和监测

5.8.1 资金拨付

5.8.2资金流程

5.8.3移民安置资金的管理和监测

5.9安置和恢复程序

5.9.1 土地征用及补偿程序

5.9.2 生产恢复程序

5.9.3房屋拆迁及重建程序

5.9.4 专业项目复建程序

5.10 进度计划

6.脆弱人群的安置和恢复

6.1本项目脆弱人群的定义

6.2本项目影响的脆弱人群

6.3对脆弱人群的帮助

用于帮助脆弱人群的资金估算

脆弱人群的资金估算

6.4用于帮助

7 组织机构

7.1移民安置计划、管理、实施和监测机构7.2各组织机构责任

7.2.1湖北省移民安置办公室

7.2.2市安置办公室

7.2.3县、区移民安置办

7.2.4乡镇移民安置办

7.2.5村委会

7.2.6调查设计机构

7.2.7独立监测机构

7.3领导小组

7.4人员配备

7.5加强机构能力的措施

8.公众参与和协商

8.1 迄今已经展开的公众参与和协商活动8.2下一步与受影响人口协商的计划

8.3实施期间受影响人口参与协商的方式8.4独立监测机构在参与与协商中的作用

8.5《移民安置信息手册》的内容及其发放

9 抱怨和申诉

9.1收集不满和抱怨的方式

9.2抱怨和申诉程序

9.3处理抱怨的原则

9.4答复抱怨的内容和方式

9.4.1答复的内容

9.4.2答复抱怨的方式

9.5抱怨报告

10.内部监测

10.1内部检测的目的与宗旨

10.2内部监测实施程序

10.3 内部监测内容

10.4 内部监测方法

10.5 内部监测机构及人员安排

10.6内部监测机构的责任

10.7 内部监测的周期与报告

11. 外部监测

11.1 外部监测机构及监测人员

11.2 外部监测机构的职责

11.3 外部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11.4 外部监测的主要内容

11.5 外部监测的报告制度

12 权利表

附件

附件1 十漫高速公路安置调查文件

附表1 十漫高速公路沿线各村民小组土地征用情况一览表附表2 十漫高速公路拆迁建筑物及各类附着物

附表3 受影响地区家庭人口数和户数情况

表1-1 十漫公路沿线经过的县市区、乡镇、村

表1-2 2002年项目影响区与湖北省其他县市经济状况比较表1-3 受影响区域2002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表1-4 参与准备安置行动计划准备的机构及作用

表1-5 项目准备与实施时间表

表2-1 十漫高速公路影响项目一览表

表2-2 十漫高速公路征用各类土地一览表

分布情况

表2-3 受影响村土地征用影响率

受影响村土地征用影响率分布情况

表2-4永久性征用耕地影响率情况表

表2-5拆迁建筑物情况

表2-6受影响附着物类型及数量

表2-7 受项目影响的专业基础设施类型及数量

表2-8 受项目影响的家庭与人口数量

表2-9 十漫高速公路受影响人口社会经济特征

表2-10十漫高速公路项目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

表2-11 受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表4-1 十漫公路沿线各区县2000-2002年水田和旱地产量

表4-2 征用土地补偿标准

十漫高速公路各类受影响项目补偿标准

表5-1十漫高速公路拆迁家庭户集中安置点

表5-2十漫公路部分受影响小组造地计划

表5-3 十漫高速公路沿线各村造地前后征地影响率变化情况表5-4 十漫高速公路沿线各受影响村移民安置资金

表5-5 十漫高速公路移民安置费用估算表

表5-6 农业开发资金使用计划(格式)

表5-7 村级资金使用计划(格式)

表5-8 十漫高速公路移民安置实施时间安排

表6-1十漫高速公路项目受影响脆弱家庭户

安置工作人员配备情况

表7-1移民

移民安置工作人员配备情况

表7-2 培训计划表

表8-1 移民安置信息公开和协商主要活动

表 8-2 公众意见和建议汇总表

表8-3 与受影响人口协商时间安排

表10-1 内部监测的实施机构及其人员

表11-1 十漫项目外部监测机构人员情况表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影响区概述

1.1

十漫高速公路(十堰市—漫川关)是国家西部开发大通道银川—西安—武汉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省继湖北国道项目III、国道项目IV、孝襄公路之后的第四个世行贷款公路项目。该公路起点处为十堰市茅箭区许家棚村,途径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郧县、郧西县, 经过四个区、县,9个乡镇,46个行政村,终点为湖北省与陕西省交界处的漫川关,全长105.86公里。

表1-1 十漫公路沿线经过的县市区、乡镇、村

县市乡镇村县市乡镇村茅箭区共1个乡镇、1个村郧西共5个乡镇、24个村

鸳鸯乡许家棚夹河镇箭流铺村张湾区共1个街道、10个村杨家湾村

汉江街办桐树沟村火车岭村

马家沟村城关镇芦茨沟村

李家院村石梯子村

胡家村余家湾村

八亩地村天河坪村

双楼门村校场坡村

梁家沟村下北隅村

茅坪村上北隅村

凤凰沟村王家坪村

柳家河村土门镇关帝庙村郧县共2个乡镇、11个村土木村

柳陂镇挖断岗村上坪村

兰家岗村干沟村

舒家沟村香口乡八亩地村

辽瓦村下香口村

青曲镇郑家河村上香口村

杨家沟村李师关村

油坊沟村黄云铺村

魏家铺村董家坪村

西沟村上津镇绞肠关村

韩家沟村孙家湾村

曲远河店村丁家湾村资料来源:十漫高速公路征地拆迁调查资料。湖北省交通厅2003。

项目受影响区域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秦巴山区。东连襄樊市,西抵陕西省安康地区,南接神农架和重庆市,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和河南南阳市接壤。区域内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可耕地主要是河谷平地和山间盆地,约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为101.95公顷,约占总面积的4.3%。十堰市的土地格局被当地人称为是“九山半水半分地”。

十堰市现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底全市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8.7万人(其中男性178.64万人,女性160.06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1.6),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31.52亿元。

张湾区作为十堰市的城区,北依汉水,南承神农,西托巴山,东望武当,是中国国家特大型汽车企业——东风汽车公司所在地,还有亚洲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东风轮胎厂。全区总面积651.65平方公里,2002年底总人口为26.05万人(其中男性13.51万人,女性13.5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99.8),人口密度为400人/平方公里。现辖2个乡、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市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66个村民委员会、40个社区居委会。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轻纺、建材、医药是张湾区的主要工业,全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09亿元。

茅箭区位于十堰市城区东部、世界著名的道教旅游胜地武当山脚下。是十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区于1984年,现辖2乡1镇、2个国有林场、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2002年底国土面积540平方公里,人口23.02万人(其中男性11.97万人,女性11.0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3),人口密度426人/平方公里。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8亿元。

郧县地处鄂西北汉水中上游,横跨南北两岸。东枕名山武当,西连陕西白河,北接河南淅川,南镶车城十堰,素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全县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大体呈“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郧县作为县的建制,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郧县建制经过多次变化,1994年作为县附属十堰市迄今。现辖15镇3乡,518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底辖区面积3863平方公里,总人口60.39万人(其中男性31.94万人,女性28.45万人,男女性别比112.3),人口密度156人/平方公里。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31亿元。

郧西位于湖北西北边陲,汉江北岸,秦岭东段南麓。地跨东径109°30′~110°37′、北纬32°50′~33°15′之间。东南与郧县毗岭,南与陕西省白河县隔河相望,西与陕西省的旬阳、镇安两县接界,北与陕西省的山阳、商南两县相连。县城距省会武汉市618公里,距十堰市108公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1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6公里。郧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00万年以前,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始建郧西县,至今已有520多年的历史。郧西县现下辖9镇7乡310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底国土面积3509平方公里,总人口50.34万人(其中男26.28万人,女24.06万人,男女性别比108.4),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公里。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04亿元。

项目影响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现有7大类,24处主要人文、旅游景区。其中武当山风景旅游区既是中国的名山之一和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又是中国武当武术的发祥地,其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他人文、自然景观还包括:东有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化半坡遗址”之称的伍家沟民间故事村、中国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和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南有显现“野人”迷踪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千里房县的流放文化和饮浴两用的温泉及溶洞群;西有史学家称之为“内长城”的竹溪楚长城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竹山堵河漂流风景区和郧西龙潭河风景区;北有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上津古城、悬鼓观和待开发的千亩石林。

1.2项目影响区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总体而言,湖北省属于中国经济中等发达程度的地区。2002年,湖北省人均GDP为8319元,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在第十四位。十堰市所属的5个区、县则为省内发展滞后的三类区、县行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落后于全省中等水平(详见表1-2)。

表1-2 2002年项目影响区与湖北省其他县市经济状况比较

指标低收入

县(市)

中低收

入(县

市)

中等收

入县

(市)

全部县

(市)

十堰市郧县郧西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471 2089 2678 2061 1714 1596 1580 人均财政收入(元)209 263 358.3 288.4 616 233 137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58.9 72.4 77.4 73.5 87.5 67.8 48.8 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44.9 50.2 54.8 48.8 44.4 43.2 40.0 城镇化水平(%)16.9 23.8 31.8 25.5 26.0 16.1 13.5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2003》,十堰市统计局《十堰市统计年鉴2003》。

注:有横线下标的,表示为2001年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项目影响区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与其它县市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人均GDP指标看,2002年十堰市及其下属的郧县、郧西县要比湖北省的平均水平分别低1469元、5619元、6124元。郧县、郧西县目前属于国家级的山区贫困县。

十堰市于1973年成为湖北省省辖市,素有“车城”之誉,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经过30多年的建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并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之一和湖北省“汽车工业走廊”的重心,是鄂豫陕渝“四边”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工业是十堰市的主导产业,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31.5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达127.22亿元,占54.9%。汽车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汽车工业总产值约占十堰市工业总产值的85%,2002年全市汽车产量为17.02万辆,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十堰市建立并发展了橡胶、冶金、建材、电力、医药、纺织和食品等相关工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体系。

十堰市的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畜牧为主, 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887万元,其中农业占64.1%,林业占4.5%,畜牧业占28.5%,渔业占2.9%。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水稻、油料、香料烟、杜仲、桐油、黄姜、茶叶等。2002年粮食总产量为72.35万吨,蔬菜总产量为103.69万吨,油料总产量为6.2万吨。

第三产业以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为主,2002年第三产业总产值75.43亿元,占32.6%。总体来看,三大产业产值比为12.5:54.9:32.6。

张湾区和茅箭区是十堰市的城区,各项社会经济指标水平与郧县、郧西县比相对较高。2001年两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780元和3463元,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311元和3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667元和2301元,2002年职工年人均工资分别为9186

元和9489元。张湾区作为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 汽车工业是其支柱,此外还发展起了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轻纺、建材、医药等产业。茅箭区的主要产业是汽车配件、冶金、化工、建材,目前已建成蔬菜、林特、畜禽3大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服务城市的第三产业为主体,以城区工业为支撑,以城郊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50.8万人,非农业人口只占15.2%。截至2002年底,全县实有耕地32.42千公顷,人均耕地为0.81亩。因为人多地少,农业规模生产难以形成,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是1980年代初期确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薯类、豆类、油料、茶叶为主,近年来柑桔、黄姜、木瓜、蔬菜等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工业主要以机械、冶金、卷烟、建材、化工等六大行业为主,其中的轻工业以造纸、酿酒、绿色食品为重点,并初步形成产品系列开发和规模经营的格局。第三产业以饮食、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为主。

郧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31亿元(当年价,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70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1亿元,三大产业产值比为32.1:32.9:35.0。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879元和1596元。2002年财政收入14098万元,财政支出21396万元,属于财政困难县。

郧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农业人口44.4万人,非农业人口仅占11.9%,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截至2002年,全县有耕地28.70千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86亩。农业基本停留在初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业规模生产难以形成,经济状况因此薄弱。

作为典型的农业县,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芝麻、油菜、香料烟、杜仲、桐油、黄姜、茶叶为主,其中最有影响的农产品有四类,即香料烟、杜仲、桐油和黄姜。郧西县是中国第一个香料烟生产基地县,烟叶的质量很好。杜仲生产位于全国“四大杜仲基地” 之列。油桐年产

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产量全国第一,有“油桐之乡”的美称。黄姜种植为全国之最,是大陆最大的黄姜生产基地。

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主要是以汽车零件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开采、水电开发为主。

郧西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04亿元(当年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95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9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为51.2:19.0:29.8。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564元和1580元。2002年财政收入6892万元,财政支出18812万元,全县财政入不敷出,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明确的12个财政特困县之一。

项目影响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3。

表1-3 受影响区域2002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郧县郧西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4975.60 231.52 7.87.0916.31 11.04 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亿元)707.00 28.87 -0.28 5.24 5.65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446.10 127.22 - 1.84 5.36 2.1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8319.00 6850 2780 3463 2700 2195 财政收入(亿元) 243.4 20.86 0.79 0.81 1.41 0.69 总人口(万人) 5988.00 338.7 26.05 23.02 60.4 50.3

653 540 3863 3509 总面积(平方公里)185900 23280

耕地面积(千公顷)3094.03 142.84 0.214 0.079 32.42 28.7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444.10 1714 2667 2301 1596 1580 职工年人均工资(元) 9611 11994 9186 9498 6879 8564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2168.42 118.36 11.72 4.40 4.68 1.34 200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8.4 44.4 --56.81 59.97 200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18.1 20.2 --18.11 9.37 20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33.5 35.4 --25.08 30.6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摘要2003》、《十堰市统计年鉴2002》、《十堰年鉴2002》、《十堰市领导干部统计手册》、《湖北领导干部手册》。

注:“-”表示无法获得此类资料,张湾区与茅箭区标有横线下标的资料是2001年数据。

1.3高速公路项目概述

十漫高速公路的起点处为十堰市茅箭区许家棚,途经土门(东风轮胎厂)、双楼门、青曲、界牌关、河夹、火车岭、天河坪、王家坪、八亩地、香口、李师关、二道垭、绞肠关、丁家湾,终点为湖北省与陕西省交界处的漫川关,跨越了二区(茅箭区、张湾区)、两县(郧县、郧西县)。路线位全长105.86公里。全线采用80Km/h的计算行车速度,路基宽24.5米,大中桥桥面净宽2×11.0 米。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于2001年9月开始十漫高速公路(十堰市—漫川关)的项目预可行性研究,2002年6月完成工可报告。2002年9月,省计委、交通厅联合对工可报告进行了审查。2002年9月,省交通厅决定十漫高速公路采用世行贷款建设,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2002年10月编制完成十漫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对十漫高速公路(十堰—漫川关段)提出两个线路方案。

A线方案

自许家棚开始,与正在施工的汉十高速公路武当山至许家棚段线位相衔接,沿桐树沟

至桐树沟脑再通过隧道至蔡家沟,在土门东风轮胎厂南跨厂区铁路及209国道后沿209国道复线布线至双楼门。

自双楼门起,路线折向北,沿周家沟布线,通过隧道至驮沟口后沿209复线展线,经茅坪至何家垭,路线进入郧县县境,继续前行经朱家湾、党家湾至母龙咀,路线折向西北经舒家沟、腰岭塘至张家窝,在此跨越汉江,之后路线经姜家沟、关路沟至党家沟、庙沟。

由庙沟向西沿郑家河布线至老虎沟后,路线又折回西北方向,继续向前布线至孙家湾,沿皮匠沟布线至魏家院,穿垭子后沿魏家沟布线至易家院,再沿龚家沟布线至岩湾,在岩湾处跨曲远河沿郭家沟布线至魏家院,经界牌关,通过隧道至箭流铺,路线进入郧西县境,之后路线基本上沿郧漫路展线,经过射断垭、河夹至后沟,通过隧道下穿火车岭,自芦茨沟出隧道后沿郧漫路展线至石梯子,路线偏离郧漫路继续西行跨天河至郧西县城南天河坪。

路线在郧西县城规划区外围沿天河南岸布线,经韭菜崖、王家院、王家坪至百亩村,路线向北跨越郧漫路、天河后,继续沿郧漫路布线,经关帝庙、土门镇至柯家湾,通过隧道至八亩地(此处为A、B方案汇合处),经香口、上香口、李师关、黄云铺,通过隧道下穿二道垭至绞肠关,再经过过蒿坪、骡马店,沿郧漫路前进至丁家湾,在煤炭沟入隧道至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镇,本项目路线止于隧道之中(湖北陕西两省的省界在隧道上的分水岭上)。

A方案全长105.860公里

B路线方案

本方案从许家棚至双楼门与A方案相同,路线在双楼门与A方案分离后,继续西行经腰岭河、下潘家院,通过隧道下穿胡家梗、何家沟脑,路线沿转头沟布线,出转头沟后至胡家院跨堵河至蔡家坡,自蔡家坡沿堵河至张家沟、沙坪,在沙坪进入隧道,至大寨沟布线至三浪滩,在塔峪滩跨汉江至弥陀寺。

路线过弥陀寺后经尔沟至樊家院,后沿刘家沟布线至八房院,向西跨归仙河,通过隧道至来家河谷,沿来家河布线,过茨沟、樊家沟,在童袁跨石人河,进入小楸木沟,通过隧道至白家沟,再进小阎家沟,沿小阎家沟布线,在阎家沟口路线折向正西,跨天河后由蔡家沟口进入磨石沟。

通过隧道至麦峪河边的姜家沟,路线向北沿麦峪河布线,经畈坪水库、麦峪水库至油坊岭,经双庙、徐家打院至范家沟口,通过隧道至汇河河谷,由阴坡出隧道,路线再沿汇河布线至八庙地,在此与A方案汇合直至终点。

经过专家对两种方案的工程、环境、安置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确定A路线方案为十漫高速公路推荐线路方案。项目总长106公里,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大中桥桥面净宽2×11.0米。2004年全线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通车。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受湖北省交通厅的委托,委托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编制了环评大纲及环境影响评价(EIA)。

该项目的建设,对加快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我国中西部大通道的早日建成,加强西部与中部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4项目地区土地利用及征地影响基本情况

1.

根据2000年十堰市土地利用调查统计资料,2000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分农用地(含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未用地三大类,总面积2367440.64公顷。农用地1901526.76公顷,占80.32%,其中耕地面积251639.78公顷,占10.6%。未利用土地面积383803.6公顷占总面积的16.21%。

十堰市土地利用率仅为83.79%,尚有16.21%的土地没有利用。已利用的土地利用也不

充分,耕地中有三分之二的为中低产田。张湾区、茅箭区、郧县、陨西县各区县主要土地类

型有水田、旱地、菜地、林地、荒山地等。其中水田和菜地是土地生产率最高的地类,主要

种植水稻和一般蔬菜,种植水稻和蔬菜的收入相当;旱地主要种植一些粮食和经济作物,如

小麦、红薯、马铃薯、黄姜等。水田生产季数有的一季,有的二季。由于高速公路属于带状

征地,受影响的村组和家庭户虽然数量较多,但对每个村的影响率一般在10%以下。项目

安置办公室与地方有关部门将结合工程建设施工,有计划地造地和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把项

目征地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1.5减少征地拆迁量的措施

在十漫高速公路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湖北省交通厅始终注意工程、环境、安置等相

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满足工程技术的需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把移民安置工作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1.5.1原则

在不降低工程技术标准和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线位走廊时遵循如下原则:

(1)尽量避开城镇、乡村人口密集地区和学校、医院、工矿区、大型企业等拆迁较大的企事业单位。

(2)避开人文景观、文物保护重点单位。

(3)尽可能少占优质良田、矿藏区,充分利用沿线荒山、荒地、荒滩等无收益非耕地。

(4)避开人均耕地较少的村镇,减少劳动力安置,确保沿线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稳定。

(5)避开大型水利、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

(6)减少与铁路、国省道、重要管道线路交叉。

1.5.2方法

(1)在可行性研究确定线位总体走向时,先确定重点避开区域和局部重要控制点,从工程、环保、安置等方面综合分析,初定线路方案。

(2)在初定的线路方案的基础上实地考察,收集沿线地形、地貌、文物、矿产资源和经济发展规划,征求地方政府和群众对线位走向的意见,以重点保护单位(如军事区、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等)为控制,确定线位局部比选方案。

(3)进行征地拆迁实物量、群众意向和社会经济调查。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确定土地分类补偿和劳动力安置标准,详细调查各类土地、建筑物的征迁数量和乡村土地、耕地、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等情况,必要时对不同方案进行同等深度的初步设计。

(4)进一步收集沿线文物资料。

(5)在附属服务区和其他临时工程选址时,省安置办公室和公路设计部门与所在地的乡村、土管、规划部门一起,实地考察,合理选址,尽可能少占优质良田。

(6)根据征迁调查结果,计算不同线位的征迁费用和工程总投资费用(含环境保护费用)。召开工程、环保、安置三方联席会议,充分考虑地方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和群众意见,对调查结果进行以下综合分析和比较:

—工程投资比较。

—劳动力安置(包括农业安置和非农安置)的可行性。

—分析一定范围内的安置环境容纳能力。

—充分考虑安置企业的生产原材料供应和供水、供电、运输设施等因素,在至少维持

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整体搬迁的难易程度。

—生产、生活水源等设施影响情况,是否容易恢复。

—从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分析土地征用后群众生活水平恢复和提高的难易程度,

确保项目建设不至于影响沿线群众生产和生活。

—项目工程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并就优化方案再一次征求地方意见,形成最终的推荐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安置量的实例

案例1:桩号K19+400至K24+000段的优化设计

原线位在K23+400-K23+700的左侧有一个过水隧道,公路建设将会使这个

过水隧道废弃,这对当地供水带来不利影响。同时,K19+600-K20+000、

K21+700-K22+600原路线虽然选择的地形相对较好,但忽略了对居民点的

影响,造成了大量的拆迁,特别是在K19+820和K21+640距离一所小学20

米,高速公路在建设和营运期间都会对小学的教学和师生的健康带来不利

影响。为减少拆迁量和对小学的不利影响,在安置部门的要求下,设计部

门对路线进行了调整,降低平曲线半径,加大隧道长度,修改后的推荐线

位拆迁量明显减少而且远离学校。原方案房屋拆迁面积为13862平方米,

修改后的方案房屋拆迁面积为5463平方米。

K46+500--K49+500段的优化设计

案例2:桩号K46+500

原线位土石方量大,路基边坡太高,世行代表团建议调整设计。在设计部

门修改设计的过程中提出将路线移致郧漫公路右侧的研究方案,右侧地形

较好,这会降低工程的土石方量和路基边坡的高度。安置部门在研究该方

案后提出:郧漫公路右侧地形狭窄,研究方案将占用郧漫公路的路基,由

于当地居民有在公路两边建房的习惯,所以右侧方案拆迁数量较大,房屋

拆迁面积为5796平方米。安置部门建议不考虑右侧方案。设计部门接受

了安置部门的建议,对原有的推荐线位未做大的平面调整,仅对纵面设计

进行优化。

1.6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研究

经济和技术可性性研究已于2003年1月上报国家交通部和国家发改委,争取2003年下半年获得通过。

1.7项目初步设计和最终设计

受湖北省交通厅的委托,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于2003年11月完成初步设计,最终设计将于2004年1月完成,由交通部组织公路专家进行审查。

1.8项目所有权

本项目所有权属湖北省交通厅。

1. 9项目社会影响评估

1.

受湖北省交通厅委托,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于2003年7月下旬组成社会评估小组,根据世界银行的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影响区域的状况设计出“湖北省世行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项目社会评估工作大纲”、“世行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项目社会评估调查问卷”以及社会评估调查工作流程图等。调查之前,收集和分析了项目影响区和待调查点的有关文献资料。

社会评估小组于8月6日至8月18日分赴十个调查点,进行了为期12天的社会调查,按照与(区)县、乡镇、村干部、村民小组代表座谈→画地图(社区图、家庭

户的分布图等)→排序(包括高速公路及道路改造对当地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排序、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排序、受益群体的排序等)→入户做问卷→入户做深入访谈的顺序严格展开。

本次调查访问了湖北省的交通厅、世行贷款项目办、统计局、扶贫办,以及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的交通局、统计局、扶贫办和政府部门,组织了10个座谈会,详细访谈了11个村( 乡)镇干部,走访了4个学校,发放问卷30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66.3%。深入访谈村民个案52例。

在社会评估调查的基础上,评估小组于2003年8月提交了社会评估报告,为本项目的设计优化和移民安置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评估结果表明沿线无少数民族社区受到影响,同时项目对项目影响区无重大不利影响。

1.10征地拆迁调查

根据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需要,2002年 11-12月,省安置办公室完成了推荐线位主线的征地拆迁和社会经济调查。2003年5-6月,省安置办公室根据主线位修改情况及互通、联络线等工程设计情况完成补充安置调查。

1.10.1调查的范围

调查时,十漫高速公路的初步设计尚未完成,所以调查具有两个局限性,一是用地红线尚未确定;二是临时性用地的位置尚未具体确定。省安置办公室经过与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协商,决定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确定推荐线的中心线两侧各40米的带状地区为推荐线征地拆迁调查范围,项目影响范围确定为中心线两侧各30米的带状地区,即在中心线两侧各30米处划出两条平行直线作为推荐线模拟红线。此外,在调查中根据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中确立原则和标准对环境敏感点进行专门的调查。

根据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计算,模拟的红线范围基本上包容实际的红线范围。在初步设计完成后,可在1/2000工作用图上进行如下两项工作:一是对全线作抽样,计算模拟的红线范围和实际的红线范围在实际拆迁量上的误差;二对于模拟的红线范围和实际的红线范围出入比较大的局部地段,通过图上作业,调整数据。

第二,在初步设计完成后,由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对沿线临时性用地进行补充调查。

-本安置行动计划征地拆迁范围包含项目主线、互通、联络线及服务区全部工程永久性征地拆迁范围。-本安置行动计划征地拆迁范围包含受环境影响造成的永久性征地拆迁范围。

1.10.2调查的内容

(1)调查范围内所有需要征用的土地的位置、类别、面积。

(2)调查范围内所有需要拆迁的建筑物的位置、类别、面积、单位造价。

(3)调查范围内所有的土地附着物的位置、类别、数量。

(4)调查范围内所有的电力、通讯设施的位置、类别、数量、解决措施及所属单位。

(5)有土地、建筑物或土地附着物位于调查范围内的家庭户的人口(包括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等)、财产、房屋、收入和支出情况等。

(6)有土地、建筑物或土地附着物位于调查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受影响详细情况。

(7)调查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影响情况。

(8)沿线地区的对项目的公众意见及建议。

(9)调查范围内受影响村的基本情况。

(10)沿线各县(区)统计资料及地方征地拆迁有关政策法规。

十漫高速公路安置工作调查的表格共有8种,详见附件一(《十漫高速公路安置工作调查表》)。

1.10.3调查的组织

调查由省安置办公室、地方安置办公室、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共同完成。

省安置办公室作为调查的领导机构,负责整个调查的组织工作,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作为调查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协调实地调查活动,安排调查人员,完成实物指标调查,以及全部资料的审核、交接及计算机录入。

地方征地拆迁办公室作为调查的协作机构,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并组织人员协助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完成社会经济调查。

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作为调查的技术咨询机构,负责调查内容及方法的设计、调查员的培训、调查质量的监督,并为调查提供计算机的技术服务。

在调查期间,省安置办公室、设计院、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联合对各市区调查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调查结束后,由省安置办公室、地方安置办公室、设计院和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对各地(市)、县(区)和设计院提供的各类调查资料进行审核和验收。

1.10.4调查完成情况

2002年11月至12月,省安置办公室完成了推荐线位主线的征迁调查。2003年5-6月,安置办公室又完成修改线位的补充安置调查。两次征地拆迁调查,共计收集调查表格4161份,其中,A表1630份;B表540份;C表1630份;D表243份;E 表25份;F表46 份;G表11份、H表36份;推荐线位调查数据分析情况见第二章。

1.11征地拆迁安置行动计划的准备

2003年1月,在征地拆迁调查基础上,按照湖北省交通厅的部署,省安置办公室与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就《移民安置行动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初步分工,于2003年6月提出了《移民安置行动计划》初稿,2003年9月提交了预评估稿。根据世界银行移民安置专家的意见和要求,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于2003年10-11月,对预评估稿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十漫高速公路《移民安置行动计划》最终评估稿。

参与准备安置行动计划准备的机构及作用见表1-4。

表1-4 参与准备安置行动计划准备的机构及作用

机构名称任务

省安置办公室①组织征地拆迁实物量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收集有关法

律法规;

②负责与地方政府和受影响单位(或家庭)的协调协商,

就赔偿事宜签订协议;

③有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培训地方安置办公室人员;

④组织编写、修改《安置行动计划》。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①工可研究中,根据世界银行移民安置专家、省安置办公

室、环保研究单位意见,优化线位,减少安置量;

②提供1/2000安置调查用图和局部比选方案用图;

③配合实施安置调查;

④根据比选调查结果,调整局部线位。

地方(县市区、乡镇)安置办公室①配合完成征地拆迁调查;

②向省安置办公室提供地方征地拆迁安置政策;

③参与与省安置办公室的安置协商;

④向省安置办公室提供本区社会经济资料;

⑤制订安置恢复具体措施。

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①征地拆迁调查设计与技术指导;

②人员培训;

③计算机技术服务;

④前期参与《安置行动计划》部分章节写作,后期全面修

订《安置行动计划》。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①组织社会影响评估;

②提交《社会评估报告》;

③为制定《安置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意见。

1.12建设与实施

项目工程准备与实施时间表见表1-5。

表1-5 项目准备与实施时间表

项目时间安排

工可报告 2002.12

初步设计 2003.10

施工图设计 2003.12

项目评估 2004.1

谈判签约 2004.3-4

施工准备 2004.4~5

施工 2004~2008

1.13关于补偿标准的有关法律

截止目前,国家和湖北省尚没有颁布专门针对本项目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法令、法规。本行动计划中制定各项补偿标准是省安置办公室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与地方安置办和受影响家庭户、单位多方反复协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地方征地拆迁法规及世界银行有关政策制定的,待本《安置行动计划》得到世界银行认可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各项政策、标准将付诸实施。

2. 项目影响分析

2.1项目直接影响区域的确定

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湖北省交通厅项目安置办公室与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湖北省交通设计院组织人员一起对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人员根据湖北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和确定的公路线路,将公路中线左右两侧40米的地域确定为征迁调查范围(见图1),对调查范围内所有的耕地、房屋以及土地附着物逐一进行了登记,并对受项目影响的家庭和人口情况做了详细的入户调查,为安置行动计划的编写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本《移民安置行动计划》根据调查范围内公路中线两侧各30米的红线内调查数据编写。由于项目目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工程设计单位还将对线路进行局部的优化,征迁数据可能会有所调整,项目安置办将根据调整的数据及时修改和完善安置行动计划。同时,项目影响的任何变化也将在实施前向世界银行报告,并说明影响改变的原因。本移民安置行动计划同样适用于额外增加的受项目影响的人口。

图1十漫高速公路影响区域示意图

2.2项目影响的定义与概况

项目影响的定义如下:

(1)永久性占地:位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内的各类耕地及非耕地。耕地主要包括水田、旱地、菜地、水塘、桑果茶园、苗圃等;非耕地主要包括荒山、荒地、经济林地、用材林

1

地、宅基地等。

(2)受影响建筑物:位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物属于拆迁建筑物,主要包括砖

砼房、砖瓦房、土木房以及简易房等类型。根据建筑物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私人

建筑物、村集体建筑物和企事业单位建筑物三种类型。

(3)受影响的土地附着物:位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附着物属。主要有围墙、

水井、坟墓、果树、地坪等。

(4)拆迁的电力、电讯设施:受高速公路建设影响需要拆迁的电力、电讯设施,主要

有电杆、电线、通讯光缆等。

(5)受影响的家庭户:凡有土地、建筑物或土地附着物位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或直接

影响范围内的家庭户。

(6)受影响的集体:凡有土地、建筑物或土地附着物位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内或直接

影响范围内的集体。

(7)受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凡有土地、建筑物或土地附着物位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

内或直接影响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

(8)项目影响人口:所有受项目影响家庭户的人口构成项目影响人口。

根据以上项目影响的定义,调查汇总出来的主要征地拆迁数据见表2-1。

表2-1十漫高速公路影响项目一览表

影响类型影响项目数量

5329..2

1.耕地(亩)5329

其中水田(亩)1052

旱地(亩) 2942.8

菜地(亩) 679.6

水塘(亩)10.8

永久性征地

苗圃(亩) 32.5

桑果茶园(亩)611.5

2.非耕地(亩)7276.3

7276.3

其中:用材林(亩)5107.9

经济林(亩) 542.1

荒地(亩) 329.1

宅基地(亩) 566

荒山(亩)731.3

3.合计(亩)12605.5

房屋拆迁

砖砼(平方米) 41256.4

砖木(平方米) 21041.9

土木(平方米) 99323.0

简易(平方米) 27420.4

.7

合计(平方米)189041.7

影响人口

只征地(户、人) 3683/14477

只拆迁(户、人) 597/2286

既征地又拆迁(户、人)1022/4413

合计(户、人)5302/21176

2

3

资料来源:十漫高速公路征地拆迁调查资料。湖北省交通厅2002-2003。

2.32.3 项目永久性征地

根据调查,项目全线永久性占地共计12605.5亩。其中耕地有5329.2亩,占42.3%,非耕地为7276.3亩,占57.7%。

在被征耕地中,水田为1052亩,占被征土地的19.7%,旱地为2942.8亩,占55.2%,菜地为679.6亩,占12.8%,水塘为10.8亩,占0.2%,苗圃为32.5亩,占0.6%,桑果茶园为611.5亩,占11.5%。

在被征的非耕地中,用材林地为5107.9亩,占70.2%,经济林地为542.1亩,占7.5%,

4

荒地为329.1亩,占 4.5%,宅基地为566亩,占7.8%。荒山为731.3亩,占10.1 %。各个村的永久性征地类型及详细数量见表2-2,更加详细的征用土地信息参见附表1。

在项目永久性征用的12605.5亩土地中,259.3亩土地属于茅箭区,占总征地的2.1%,2144.1亩土地属于张湾区,占总征地的17.0%,3008.5亩土地属于郧县,占总征地的23.9%,7193.6亩土地属于郧西县,占总征地的57.1%。

在项目征用的5329.2亩耕地中,84.9亩属于茅箭区,占1.6%,635.7亩属于张湾区,占11.9%,927.6亩土地属于郧县,占17.4%,2953.7亩属于郧西县,占69.1%。

在项目征用的7276.3亩非耕地中,174.4亩土地属于茅箭区,占 2.4%,1508.4亩属于张湾区,占20.7%,2080.9亩土地属于郧县,占28.6%,3512.7亩属于郧西县,占48.3%。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o3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