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6 12: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

- 1 -

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进度表 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

周 次 1 教 学 内 容 1、分苹果 2、分桔子 1、分草莓 2、租船 3、派车 1、练习一 2、小熊购物 1、买鲜花 2、练习二 3、过河 5、练习三 1、辨认方向 2、认识路线 1、练习四 2、数一数 1、拨一拨 2、比一比 1、练习五 2、铅笔有多长 1、一千米有多长 2、练习六 3、整理与复习(一) 4、整理与复习(第二课时) 5、走进乡村 1、买电器 2、回收废电池 1、小小图书馆 2、练习七 五一长假 - 2 - 课 时 数 5 2 3 4 5 6 77 8 9 10 11 12 13

5 5 5 5 5 5 5 5 5 5 5 1、认识角 (一) 2、认识角(二) 3、练习八 4、长方形与正方形 14 15 16 17 18 1、平行四边形 2、欣赏与设计 5、捐书活动 1、运白菜 2、买洗衣机 1、练习九 2、整理与复习(二) 3、美丽的植物园 1、读统计图表 2、小调查 3、总复习计划 5、总复习(一) 1、总复习(二) 2、总复习(三) 期末考试 5 5 5 10 10 2 19

一、除法

课题: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苹果实物、盘子、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 3 -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8道题。 三、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口诀掌握的不错,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障碍,只是学生对竖式中每一个数意义的理解上有一些困难,以后在学生理解能力方面要多加训练。

课题:分橘子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熊家里来了4位小客人,好客的小熊拿出14个橘子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几个橘子?

二、动手操作

1、用你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2、小组汇报。(我们组分给每位客人3个橘子,还剩2个。)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要剩余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

- 4 -

把14个橘子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分到3个,还剩2个,我们可以用算式14

÷4=3(个)??2(个)来表示。

4、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来表示除法,那么像这样的有余数除法,怎样用竖式来表示呢?同学们,试一试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

5、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表示什么? 介绍余数的名称和商的位置。 6、我们怎样来检查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4人共分到12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14个,算对了。 三、探究规律

完成第4页“算一算,想一想”中的四道题,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

有什么关系?

逐一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四、拓展练习 1、4页第1题。 2、5页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板书设计

14÷4=3(个)??2(个)

余 数

答:每人分到3个,还剩下2个。

教学反思:本课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由于上学期我们加强乘法算式中填最大的数的练习,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障碍,只是学生对竖式中每一个数意义的理解上有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余数的理解,所以我运用实物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余数的意义,效果显著。

- 5 -

课题:分草莓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画的是什么水果?(草莓)

对,一共有55个草莓。请你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 二、探索新知 1、想一想。说一说。

先利用已有的经验估一估,再算一算。 (1)看图说图意。 (2)指名汇报。 (3)怎样列式?

55÷8=6(个)??7(个) (4)体会试商的策略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2、试一试,算一算。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掌握试商方法。 (1)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一估的。

(2) 想一想你估计的对不对,讲给你的同桌听。 (3) 议一议:为什么商是6? 三、拓展练习 1、试一试。

完成第5页的试一试。 2、算一算。

完成第5页的算一算。 3、练一练。

(1)完成第6页的第1题。

- 6 -

(2)完成第6页的第2题。 (3)完成第6页的第3、4、5题。

教学反思:本课是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由于学生乘法口诀掌握的比较熟悉,

加上实物的演示,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试商的方法得出商。对于商和余数 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课题:租船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出示挂图)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3、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 7 -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独立列式解答。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板书:

租车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面包车(辆) 4 0 2 小轿车(辆) 0 9 3 余下的座位(个) 7 2 0 ←

课题:派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和倾听。 教学重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 8 -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

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第12页“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课题: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二、巩固训练

- 9 -

1、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8题。 2、综合练习 (1)填一填。

①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 )和( )。 ②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③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 )条船。 ①7 ②8 ③9

课题: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挂图。提问: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 10 -

课题:比一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桌用100以内的数字卡片,每次每人抽出一张,谁先说出大数,谁就赢。 2、交流判断大数的经验。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1,教学“比一比”

(1说说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板书1873、575,说说谁大,谁小?

(2)信息反馈,并说说为什么?学生说: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1873>575. (3)教师出示主题图2,学生独立解决后,小组交流。 (4)指名说说,小组交流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5)集体评议,教师小结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数的比较:

①数位比较多的一个数比较大

②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的数大的大(数位相同) ③如果数位和最高位都相同,我们比较下一位。 2、练一练

(1)学生完成45页练一练:在○里填上“>”或“<”。 (2)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填 3、试一试

(1)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说怎样能比较快地比出大小?

- 26 -

(3)教师总结:

先将这些数按数位多少分一分,再将相同数位的数进行比较。 99<345<387<809<1725<4300 4、想一想

(1)指导读题,理解题意

(2)最小的四位数1000,最大的四位数9999 5、数学游戏: 6、练一练

完成47页1、2题。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 比一比

1837(>)575 数位不同,直接比较。 2017(<)3017 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3207(>)3107 数位相同,依次比较。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我循序渐进设计了练习,练习多是生活中的问题,采用“尝试——交流——反馈——评议——小结”的流程进行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能比出大小,而且能总结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学习比较数大小的必要性。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有关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数材,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有关数的知识。

- 27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学会了许多有关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上一节练习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看看哪个同学学得最出色。

二、巩固练习 1、完成48页第1题。 2、完成48页第2题。 3、完成48页第3题。 4、完成49页第4题。 5、完成49页第5题。 6、完成50页第6题。 7、完成50页第7题。 8、完成51页第8题。 三、数学游戏 52页数学游戏。 四、实践活动 53页实践活动。

板书: 练习五

(1)、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2)、比较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

(3)、理解“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很多” (4)、估计方法:找到对照物。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练习课,为防止学生的厌恶情绪,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学生情绪高涨,但估计是学习的弱点。我总觉得无从下手,尽管采用了各种方法。

- 28 -

课题: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米尺、1分硬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出示谜语:“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1)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2)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 29 -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 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 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 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4、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 30 -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三、实践应用 1、完成55页试一试。 2、完成55页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3、完成56页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4、完成56页第3题。

板书: 铅笔有多长

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10。 1分米=10厘米 或 1dm=10cm 1 米=100厘米 或 1m=100cm 1厘米=10毫米 或 1cm=10mm

课题:一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1千米有多长。 教学准备:米尺

- 31 -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构建新知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记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估一估。

- 32 -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拓展练习 1、完成59页第1题。 2、完成59页第2题。 3、完成59页第3题。

板书: 一千米有多长 千米:表示较远的距离

1千米=1000米 或 1km=1000m 4km=(4000)m 2000m=2km

课题: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拓展练习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 33 -

3、填空:

(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量

比较长的物体时,可以用( )作单位。 (2) 38米+54米=( )米

1米-6分米=( )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 )分米=( )米 1米-85厘米=( )厘米

(3) 小明身高94厘米,再长( )厘米,正好身高1米。

(4) 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

( )厘米。

(5) 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 )克

(6) 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60页第1题。 2、完成60页第2题。 3、完成60页第3题。 板书: 练习六 长度单位有: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长度的填写时:要充分运用身体上的尺作比较。 比较长度大小时:应把单位化统一在比。

整理与复习(一)

- 34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二、回顾整理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哪所学校的人数最少,哪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各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 35 -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a.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b.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1)自我评价。

(2)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3)教师评价。 4、忆一忆。

(1)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2)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3)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1)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2)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整理与复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题方法,理清思路。 教学准备: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拓展练习

- 36 -

1、完成63页第2题。 2、完成63页第3题。 3、完成63页第4题。 4、完成64页第5题。 5、完成64页第6题。 6、完成64页第7题。 7、完成65页第8题。

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新课 1、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步引导,循序渐进。

- 37 -

(1)出示66页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67页第2题、68页第3题和第4题)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

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4、看图,除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课题: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今天,数学王国里的“放心家电城”终于开张了。瞧,大家都赶来祝贺,顺便也挑选几样中意的商品,谁能说说,柜台里都摆放了哪几种家用电器呢?分别是多少钱呢?

二、构建新知 1.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发现数学问题。

(1)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 38 -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很多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三样或四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哪几种商品???教师先选择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加以解决。 2.算一算。 探索计算的方法。

解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1) 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 板书:500+800=

(3) 怎样计算500+800,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4) 各小组展示算法。

生1:我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生2:我是这样想的: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生3:看人民币的图,我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生4:我是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得加减的口算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70页试一试中的题目,得出结果。 (2)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0页的第2题。 3、完成教材第71页的第3题。 板书: 买电器

爸爸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多少元? 500+800=1300(台)

想法一:5个百加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想法二:5张1百元加8张一百元等于13张一百元。

想法三:8个百从5个百中拿2个百凑成10个百是1000,在加上5个百里剩下 的3个百就是1300.

- 39 -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二、学习新课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再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fr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