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稿

更新时间:2024-05-25 11: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概述《诗经》 一、关于《诗经》的产生、年代、结集

(一)产生的方式 1.采诗说:

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 “观风俗,知得失”。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

关于采诗的原因,汉代学者推测为“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 艺文志》) 采诗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礼记 乐记》中论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3.删诗说

《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 。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这种说法遭到普遍的怀疑。

原因:一、先秦文献中所引的诗句,基本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如果孔子时代还有三千多首

诗,按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二、孔子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诗三百》,证明孔子所看到的《诗经》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

孔子确实对《诗经》下过很大的功夫,《论语》中记载孔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表明在孔子时代,《诗经》的音乐已经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4.乐官说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官整理、编篡而成的,尤其是《国风》和《小雅》部分,而《大雅》和《颂》诗则多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三百可以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的分别一般认为是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不同。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也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析。

(二)《诗经》产生的时代及地域:

《诗经》中的作品,很难一一确定其具体年代,但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看,可以大体确认,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周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这些诗歌产生的地域几乎覆盖了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其中秦风、豳风、大雅、小雅、周颂产生于今陕西一带;魏风、唐风产生于今山西一带;齐风、曹风、鲁颂产生于今山东一带;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陈风和大雅、小雅的一部分及商颂产生于今

1

河南一带;邶风、鄘风的一部分及卫风一部分产生于今河北一带;周南、召南的一部分产生于今湖北一带。)

(三)《诗经》在先秦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二是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三是表达情感和娱乐。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须的文化素养。《论语》记孔子所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学习《诗经》也具有政治、道德的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人可以具有“温柔敦厚”的美德。

(四)关于说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也称“四家传诗”。齐、鲁、韩三家在汉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立。毛苌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古文”毛诗,其余三家称今文。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多起来,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大行于世。今人所见注均以毛诗为蓝本。

第二节 《诗经》婚恋诗解读

地球被网络拉平了,时间被高速拉快了,人心被浮华迷乱了,灵魂被身体甩远了;“真”被模糊,“善”被误解,美“被”扭曲。在这繁花似锦的浮躁时代,我们最容易迷失自己,几千年的古典文明被不断地否定贬低甚至妖魔化,比如说《尚书》里没有共和的模式、《易经》里没有强大的秘诀、《论语》里没有宪政的痕迹、《庄子》里没有自由的路径、《资治通鉴》中也找不到民主人权的旗帜,秦皇汉武留下的只有奴役和专制。所以传统文化里没有什么可以追寻的。这是一种对传统经典的现代病态理解。如果我们从远观改为近赏,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无穷宝藏。比如儒家经典之首《诗经》。虽然它离我们确实太久太远,远如天际,因为它诞生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生期、发祥期;可是它又触手可及,占据《诗经》近三分之一篇目的婚恋诗里的悲欢离合今天读来仍然鲜活如初。这堂课我们就把婚恋诗作为漫溯《诗经》世界的入口,去清丽婉转的诗歌中,找回中华文明最初的生活风情

(一)《周南·关雎》

《周南·关雎》是《诗经》305篇的第一篇,也是一首非常美丽优雅的爱情诗。美在哪呢?美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鸟写起,从鸟的叫声写起。这与《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关雎》描绘鸟叫,使人们感觉春天来了,从而引起后面美好的爱情叙述。这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兴。“兴者,起也。”

1. “雎鸠”是什么鸟 ?

“关关”是鸟的叫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雎鸠鸟为了求偶而发出的声音。“雎鸠”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鸳鸯,有人认为是天鹅,但这都不太准确。

首先,《诗经》其它篇目中出现过“鸳鸯”,因此这里的“雎鸠”就不太可能指“鸳鸯”。其次,据《毛传》记载,雎鸠鸟很特殊,对爱情非常专一,它的鸟巢相当于我们现在住房的两居室,雄鸟雌鸟各一室。《毛传》形容雎鸠“挚而有别”,即真挚而有分别。根据这些描述,我们还没有发现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种鸟。

此外,周人对雎鸠的认识一个是与“挚而有别”有关,一个是与少昊时期以鸟名官有关,“雎鸠,司马也。”司马掌管军事,权势很大,所以雎鸠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猛禽。另外在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里,发现了一个彩陶罐,上面有一只像鱼一样的鸟,雎鸠有可能就是鱼鹰这种样子。

2. “淑女”与 “君子”

2

“关关”一句其实是为了引起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是叠韵连绵词,漂亮的意思。“君子”和“淑女”在周代是特定身份的象征,不是指所有的男子和女子,而是类似民国时期“先生”和“小姐”的称呼,指受过一定教育、有社会地位的男子和读过书、有知识、有文化的女子。“好逑”就是好对象、好的配偶。这八个字按照民国的语言翻译,就是“漂亮的小姐哟,是先生的好对象”。

3.“荇菜”“芼”与祭祀有关,《关雎》——周天子的婚礼进行曲

“芼”,根据《毛传》的解释,就是采的意思。然而朱熹又做了另一种解释,《诗集传》载:“芼,熟而荐之。” “熟”,是动词,把东西煮熟。“荐”是一个专门名词,鲁迅先生有一句诗写“我以我血荐轩辕”,祭祀的时候,向神位献上祭品,叫做“荐”。所以“芼”与祭祀有关,多见于讲礼的书籍。《说文解字》中:“芼,草覆蔓也。”祭祀讲究荤素搭配,在牛羊猪鱼上放些蔬菜,这就是“芼”。

《周南·关雎》被放在《诗经》第一篇,其中体现着周代人的礼俗文化背景。

古时祭祀只有男人才能参加,女人只能在出嫁时参加祭祀。女子出嫁前三个月要到学堂学习三从四德,三个月后要进行祭祀,“牲用鱼,芼之以萍藻”。一般只有大夫或卿的妻子才能用“萍”和“藻”,而据《毛传》记载,只有嫁于周天子做周王后的女子才能用“荇”。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关雎》这首诗歌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的婚礼进行曲。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除了象征夫妻和睦、琴瑟和鸣,“友之”更强调夫妻双方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伴侣。将这首诗放在诗三百的首篇,也体现了周人婚姻观中的家庭社会教育。如果周天子与王后以身作则,在德行上起到模范作用,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会向着和谐美满的方向发展。但是美满婚姻爱情之路总是“道阻且长”的。且看下面两篇漫长而执着的“爱的寻找”。

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周南·汉广》——“可见而不可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南方有很高大的树,但是却不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好遗憾啊。真正的遗憾,并不在于不能到树下乘凉,而在“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春暖花开时,美丽的女子出来春游,临水照花,何等美丽。男子远远地看,看得心旌摇曳,内心升起幸福之感,难免会做一些美梦。全诗到处可见“不可”二字,反映了男子虽然一见钟情,但是求而不得的状况。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我们今天还经常用到一个词语——“翘楚”,意思是最优秀的。这个词就出自《诗经》。“薪”指的是柴火,“楚”也是做柴火用的,是“薪”中的佼佼者。古人的婚礼,要在黄昏时候举行。“亲迎”途中需要火把,婚礼进行之中,亦当需要点火。“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比喻自己想要娶的人是众女子中最优秀的一个。“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个女子要出嫁了,心想若是她嫁我多好啊,我一定将马儿喂得饱饱的,驱车“亲迎”。可这一切原来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周南·汉广》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故事。

3.《秦风·蒹葭》——“无望的爱情”

《诗经》中表达遗憾之情的诗作不在少数,其中很有名的一篇就是《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苍苍”是形容它的颜色,绿中带点青黑,开得过于茂盛而显得有点苍老。“白露”就是露水,降在芦苇上,看上去一片雪白,跟霜一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思慕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在《诗经》中,造成隔阂的往往就是水,人的情感、人心、过不去的都是水。

3

《汉广》中用很多“不可”更直接、更直白地表达了急切之情,而《蒹葭》则更为回环往复,表达得更迂回、更梦幻、更迷离。“溯”是沿着水走,顺水而下叫做“游”,逆水而上叫做“洄”。你在水中驾着小舟,不论是往上游追,还是向下游追,结果都是一场空。

相较于《蒹葭》《汉广》的思慕、期盼的艰辛,《诗经》中也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式的爱情邂逅,比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等。

(二)相期邂逅

按照现代人婚恋观的理解,一场爱情的发生,相遇或者说邂逅才应该是第一步。《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正是这样的名篇,讲述了一场一见钟情的爱情。

1.《郑风·野有蔓草》——爱的“邂逅”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野有蔓草”,“野”交代了地点是在野外;“蔓草”形容青草连绵不断。绵延的青草,很有文学的象征意义。“野有蔓草”,镜头颇广。“零露漙兮”,镜头渐细。这一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看见露水滴落,自然是黎明时分。然而事情的发生终究要有一个过程,这便暗示男女二人的相遇是在夜间了。

“清扬”二字极好。《毛传》说:“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清”是眸子清亮,“扬”是眼神飞动,这是用眼睛在说话了。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邂逅”就是不期而遇,很偶然地遇见,却是“适我愿兮”,正是我想要的。那美人又是如何想的?“与子偕臧”,“臧”当念[zāng],《毛传》训“臧”为“善”,即是说男女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郑风淫。”《郑风》的曲目带有靡靡之音的色彩。这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婚”礼,没有经过媒妁之言与六礼的程序举行婚礼,男女在一起就属于“淫奔”。但是《野有蔓草》这首诗歌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古时,遇到灾荒、战乱的年代,举行婚礼礼俗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繁衍生存,“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政府就会出面组织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

2.人约黄昏后 《诗经·邶风·静女》

1.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书):美好。2.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3.爱而:隐蔽的样子。4.踟躇(chí chú池除):徘徊不定。5.娈:面目姣好。6.贻(yì义),赠。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7.炜(wěi伟):盛明貌。8.说怿(yuè yì月义):喜悦。9.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10.询:实在,诚然。异,特殊。

(1)静女其靓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青年男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

4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哟,她在城墙的拐角等着我!可她却悄悄躲起来,惹得憨傻的男子忐忑焦急。”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女子哟,终于出现了。她随手采下小草,送与喜出望外的男子。那小草真是漂亮啊,闪着奕奕的光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美好的约会结束了,男子满心欢喜,他含情脉脉地看着熠熠生辉的小草。小草啊小草,不是因为你美,只不过因为你是我可爱的女子送的,我才觉得你这样美啊!”

(2)《静女》之青春画卷

《静女》这篇作品虽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画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

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青春画卷。简约的作品,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着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3情人节的狂欢

①溱(zhēn )洧(wěi ):郑国二水名。②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③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④秉:执。蕑(jiān ):一种兰草。⑤既:已经。且(cú ):同\徂\去,往。⑥且:再。⑦洵:诚然,确实。訏(xū ):广阔。⑧维:发语词。⑨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⑩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⑾浏:水深而清之状。⑿殷:众多。盈:满。⒀将:即\相\。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褰裳》全诗只短短二章,用的是富于个性的口语描摹,故涵咏之际,只觉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如接于眉睫之间,堪称抒情小诗中的精品。因为所恋的心上人,在溱洧之水的对岸,所以也免不了等待相会的焦躁和疑虑。不过她的吐语却爽快:“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倘要思念我,就提起衣襟渡溱来!真是快人快语,毫不拖泥带水。虽说女主人公并未看轻爱情,倘若她真的被心上人抛弃,也未必能做到诗中所说的那

5

样旷达;但这种建立在自信、自强上的爱情观,以及纵遭挫折也不颓丧的意气,却是颇能令溺于情者警醒,而给天下弱女子以鼓舞的。

(三)相见不如思念《郑风·子衿》

有首流行歌曲唱过“思念是一种很悬的东西”。确实,思念可能就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又像一种魂牵梦萦的情愫。在《诗经》的时代,情到深处而相爱又不能相守时,这种思念也没有什么不同。《郑风·子衿》正是描述了这样一种心情。

1. 甜蜜的相思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曾被曹操的《短歌行》引用,来形容求贤若渴的心境。古人认为“青青子衿”是一种身份的代表,我们现今经常用的“青衿”就代表一种学子的身份。既然思念的对像是男子,自然抒情主人公就是女子了。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作为女子,还是要矜持一些,但是我不去找你,你就不来了吗?这两句刻画女子等待时的“娇怨”,既惆怅又忧虑,对男子既喜爱又生了几分嗔恨,女子可爱的少女情怀跃然纸上。

到了第三章,连出于女子天性的嗔恨都没有了,只剩下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挑兮达兮”描绘了女子在城阙之上,心神不定、十分焦虑、走来走去的样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露了恋爱中人在相思时的内心真实写照。《诗经·王风·采葛》如是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如果说《子衿》是恋爱中的女子对爱人的思念,这种思念带着一丝埋怨、一丝踌躇,同时也带着一些甜蜜,那对于思念正在服役的丈夫的妻子来说,这种思念可能更多的是牵挂、不安和无奈,比如《王风·君子于役》

2. 忧怨的相思

中国的诗歌主题中,“行役相思”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丈夫因为服劳役或者兵役而常年在外,使得夫妻二人忍受相思之苦,《卫风·伯兮》《君子于役》就是其中的佳作。

《卫风·伯兮》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幹《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

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能够安心吗?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本篇可谓一脉相承。

6

一般认为,“王风”是东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域的诗歌,王是“王畿”的简称。西周灭亡后,东周周平王东迁至洛阳,日渐衰落,依附于诸侯国,加重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于是,旷夫、怨女、流浪汉大量出现,“王风”中的大多数诗是反映这些人的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相较于《国风》的其它篇章,《君子于役》描述得更为讲究,抒情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也相对较高。主旨本是思念丈夫,不知何时能与其相见,却描绘了一幅田园诗似的剪影画:夕阳西下,鸡回笼,牛羊也从山坡吃草回来了。如此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应与如此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相匹配,但是却有人缺席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理想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落山了,鸡、牛、羊都回窝了,人也应该回来了。而在这团聚之时,有人缺席,就更反衬出她的形单影只。

(四)谈婚论嫁 1.督促成婚

青春易逝,《摽有梅》道出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求 (1)韶华易逝,莫负青春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陈奂:“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2)周代婚恋风俗

《周礼·媒氏》曰:“男年三十不娶,女年二十不嫁。”古时,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达到这些年龄男女就已经成人,可以婚嫁。而三十岁的男子和二十岁的女子若还没有婚嫁,就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他们的婚姻问题就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繁衍生息。

《周礼·媒氏》中同样说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为了社会人口的增长,当时的国家会制定相关措施,来帮助适婚男女“联谊”相会。若是明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摽有梅》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近年来,随着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实,对于解决单身婚龄男女的婚姻问题,在古代也是相当重视的。如果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子,整个社会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就得不到保障。而且,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剩男剩女”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

2. 宜室宜家的新娘——《周南·桃夭》

不论古今,一个女子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美丽的一刻,就是结婚之时。《诗经·周南·桃夭》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出嫁新娘的美丽、欢欣,以及人们对这场婚姻的祝福与庆贺。

7

(1)“之子于归”

《诗经》的高明之处在于,明明是贺婚,却是从花儿讲起,然后再说到结婚,这是《诗经》独有的比兴艺术。实际上,整首诗只为了说四个字——“之子于归”。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我们现在贺婚,也说“早生贵子”、“合家幸福”之类的吉利话,和《诗经》年代的“宜室宜家”相类似。古人谓“家”,有妇为家;“室”是有身份地位的阶层使用的。“之子于归”的意义在于“宜其室家”,即两个年轻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一个新的家族开始兴旺发达。

(2)桃花与女子

“桃之夭夭”的“夭夭”给人一种婀娜妖娆的感觉。《毛传》解释“夭夭”为“少壮也”,即刚刚开放的样子,也用来说男女及时,女子在最美好的年华嫁到夫家。而作为贺婚诗,也不仅仅指代女子的美貌,而是整个场景也是这样的。胡兰成在他的回忆录里写过,小时候喜欢看富贵人家结婚,说富贵如平畴远畈有桃花林。这给人一种很喜庆的感觉,像是年画一般的感觉。

《桃夭》被称为用花赞美人诗之祖,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而《诗经》用花赞美人的篇目还有很多,如《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3)新妇的标准——宜家宜室,德

在《诗经》当中,赞美女子美貌的诗篇不在少数,但作为妻子,光有美貌是不够的。《礼记·昏义》中记载,女子出嫁前三月须在宗室进行教育,教之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代强调以德治国,天子、诸侯、士大夫要起到示范作用,而嫁于贵族的女子也要作为全国妇女的典范,母仪天下。此外,古人评价妻子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生儿育女,“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都暗喻了宾客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诗经·陈风·衡门》中写道:“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娶妻,必宋之子?”贵族结婚,一方面要考虑政治联盟。齐国强大,娶姜姓女子,可得齐国庇佑。而另一方面,“德”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国古代文化,尤其《诗经》,讲夫妻之情,强调一个“恩”字。“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恩”和德有关。你嫁给我,对我是一种恩赐,所以说“德音不忘”。

(4)婚嫁习俗

相较于现今的婚礼,中国古代的婚礼更为讲究,比如婚礼一定要在黄昏之后。而古代士人娶妻,须经过六道仪式性手续,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①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雁是一种候鸟,在飞行的时候排列有序。这也就预示婚姻的嫁娶是有次序的,弟弟不能先于哥哥娶妻,妹妹不能先于姐姐嫁人。此其一;第二,雁在古时又称为随阳鸟,用雁做纳彩的礼物,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8

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要求妇女服从丈夫;第三,雁的一生只婚配一次,一旦失去配偶,便成为终身不再成双的孤雁。用雁来提亲,也表达了人们希望婚姻缔结美满,男女双方对婚姻结合忠贞不二的愿望。

②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后问名扩展到议门第、家产、年龄、职位、品貌、健康等等诸方面的情况。

③纳吉: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明清以来还流行送茶。这也是取茶树不能移栽的品质,要求女方要从一而终,故而也称为下茶礼。 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④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⑤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六礼中第五礼。《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指男方家中选定婚期后,备了礼物,请媒人告诉女方家中并征得其同意。一般是查黄历或是请算命先生合算一下,选一黄道吉日。

⑥亲迎:又称迎亲,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六礼中第六礼。亲迎礼始于周代,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诗经》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诗歌,可对于古代贵族来说也是一本教科书。《诗经》之所以包含许多爱情诗、婚姻诗,是因为古人将婚姻看作政治的一种手段,而女子的贤德在于既能帮助天子诸侯或君子成为道德表率,居家中又能举案齐眉,相夫教子等等。

(五)相知相惜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不管是美刺诗还是友情诗还是爱情诗,但其中一个主题是一样的,那就是情义无价。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还有《郑风?女曰鸡鸣》几句:“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夫妻二人同心同力,男射猎、女烹饪,把酒言欢;男鼓瑟、女弹琴,相敬如宾;岁月就在这样恩爱和睦的时光里缓缓流淌,是多么安静与美好啊。在此类诗中,人与人之间没有猜忌、没有矛盾斗争,有的只是相互理解、相互友爱,善待彼此、疼惜彼此,这是不经意间透露出彼此倾慕的和谐。丹尼斯与菲利普亲王;昂山素季的丈夫

9

(六)合法婚姻

《伐柯》以砍伐一支合式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因此,这首诗实在是讲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因为《伐柯》一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后人就把媒人也称为“伐柯”,为人做媒叫做“作伐”。这些词汇的形成,反映了《伐柯》一诗的本义:这是一首迎亲的欢歌。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七)生死相许

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 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大车奔驰声隆隆,青色毛毡做车篷。难道我不思念你?怕你不敢来相逢。大车慢行声沉重,红色毛毡做车篷。难道我不思念你?怕你私奔不敢动。活着居室两不同,死后要埋一坟中。如果你还不信我,太阳作证在天空!

邶风·击鼓 邶风·绿衣 (八)婚姻危机

虽然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妇之道是人伦之始,这是人类社会所恒久不变者。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确立男女平等、夫妻相互尊敬与和谐的原则。有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敬与和谐,才能有父母与子女之亲、兄弟姐妹之爱,也才能“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明清之际唐甄:若天不下于地,是谓天亢;天亢,则风雨不时,五谷不熟。君不下于臣,是谓君亢;君亢,则臣不竭忠,民不爱上。夫不下于妻,是谓夫亢;夫亢,则门内不和,家道不成。施于国,则国必亡;施于家,则家必丧;可不慎与!恕者,君子善世之大枢也。五伦百行,非恕不行,行之自妻始。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1.《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弃妇诗

《中谷有蓷》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只是《毛诗序》以为是“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今人如余冠英、程俊英等也以为是荒年中一位弃妇的哀叹之诗。但诗中似乎看不出荒年的意思,益母草干枯不过是起兴而已。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覆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战国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ka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