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网A接口IP化

更新时间:2023-03-08 17:03:1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核心网A接口IP化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 机电学院

所学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专业自动化

导师姓名:

完成时间: 2012年 5 月 22 日

核心网A接口IP化

摘 要

随着IP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逐渐向全IP网络发展,基于3G构架的软交换设备在中国移动网络中己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信令和语音的IP承载也在逐步推进,以软交换技术和IP技术为基础构建的核心网己成为移动运营商的首选。在实现IP承载的过程,网络可靠性和业务的多样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网络结构、协议信令等几方面展开讨论,得出了无线通信网络的核心网向IP承载移动升级的解决方案。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详细分析了移动网络IP化核心网。其次,讨论了网络承载方式对于服务性能的影响,比较了A接口TDM组网与IP组网的特点,并基于目前的网络状况给出了网络承载的解决方案。最后,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部分向全1P网络的发展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为移动通信网络继续发展和向前演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借鉴。

关键词:IP 化,核心网,A接口

TURNING A INTERFACE OF CORE NETWORK INTO IP

STYLE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P technology,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gradually involving IP technology into the entire network. The soft-switch equipment based on 3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s mobile network, network traffics are migrating for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network to IP step by step. Based on the soft-switch technology and the IP technology, the core network make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opera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P technology in core network and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 and the variety of the appl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with IP bearer network, discussing the connectivity network, signaling and making design of mobile core network upgrade method.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ree parts: Firstly, detail analyses on the mobile network of the core network IP. Secondly, it analyzes TDM and IP of A core connectivity’s influence to QOS of mobile network, and gives the solution of connectivity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the current network and present condition. Finally, we make analys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P network to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fering reference to mobile network development in high speed environment.

Key words: IP networking,core network,A interface

目 录

1. 绪论 ........................................................................................................................... 1 2. 核心网技术信息 ....................................................................................................... 1

2.1 核心网概念及演进 .......................................................................................... 1 2.2 核心网接口及协议 .......................................................................................... 2 2.3 核心网所包含基本功能实体 .......................................................................... 3 3. 核心网A接口IP化 ................................................................................................ 4

3.1 核心网A接口IP化概况及价值分析 ........................................................... 4 3.2 A接口IP化实现原理 ..................................................................................... 5 4. A接口IP化配臵设备 .............................................................................................. 7

4.1 MSOFTX3000 .................................................................................................. 7

4.1.1 MSOFTX3000机柜 ............................................................................... 7 4.1.2 插框 ........................................................................................................ 8 4.1.3 机框总线 ................................................................................................ 8 4.1.4 硬件逻辑结构 ........................................................................................ 8 4.2 UMG8900 ......................................................................................................... 9

4.2.1 UMG8900机框 ...................................................................................... 9 4.2.2 插框 ...................................................................................................... 10 4.2.3 UMG8900子系统 ................................................................................ 10 4.2.4 机框总线 .............................................................................................. 10

5. A接口IP化相关数据配臵 .................................................................................... 11

5.1 华为本地维护终端 ........................................................................................ 11 5.2 MSC测数据配臵 ........................................................................................... 11 5.3 UMG8900测数据配臵 .................................................................................. 16 总结和展望 .................................................................................................................. 18 致谢 .............................................................................................................................. 19 参考文献 ...................................................................................................................... 20

1. 绪论

移动通信网络有着自己的演进方式。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话音通信,有制式多、互不兼容、安全性差、容量有限和不能提供数据业务等不足。以GSM为代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ZG)是数字移动通信,频率利用率和安全性有很大提高,但带宽有限、无法很好地满足数据通信业务的要求,并且由于标准不统一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漫游。为了解决2G网络存在的上述问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被开发出来,并已开始商用。在2G向3G的过渡过程中出现了如GPRS、CDMAZ0001X等2.SG系统。3GPP[14]所提出的3G的规范标准,分为R99,R4,RS,R6,R7,R8等版本,从3G移动系统核心网架构的角度来看,R99版本同2.5G相比,其网络架构是一致的,均存在一个电路域和一个分组域。而从R4版本以后,网络架构就发生了变化,其电路域的核心不再基于TDM(Time Division Mu1t1plex)的电路交换,而变成基于分组域的IP[15]骨干网;同时也引入了MSC(Mobi11 Switching Center)服务器和媒体网关来替代传统的MSC,目的是为了能在网络中提供语音业务。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形势。

第二章:描述核心网基本技术信息、协议内容、包含的功能实体。

第三章:核心网A接口意义描述、背景及应用场景,对A接口进行IP化的价值分析及IP化实现原理。

第四章:对实现核心网A接口IP化所需要的功能实体进行介绍及其应用。 第五章:A接口IP化数据配臵。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2. 核心网技术信息 2.1 核心网概念及演进

核心网位于网络子系统内,核心网的主要作用把A口上来的呼叫请求或数据请求,接续到不同的网络上。主要是涉及呼叫的接续、计费,移动性管理,补充业务实现,智能触发等方面。

核心网的功能主要是提供用户连接、对用户的管理以及对业务完成承载,作为承载网络提供到外部网络的接口。用户连接的建立包括移动性管理(MM)、呼叫管理(CM)、交换/路由、录音通知(结合智能网业务完成到智能网外围设备的连接关系)等功能。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描述、Qos(加入了对用户业务Qos的描述)、用户通信记录(Accounting)、VHE(与智能网平台的对话提供虚拟居家环境)、安全性(由鉴权中心提供相应的安全性措施包含了对移动业务的安全

1

性管理和对外部网络访问的安全性处理)。承载连接(Access to)包括到外部的PSTN、外部电路数据网和分组数据网、Internet和Intranets、以及移动自己的SMS服务器等等 核心网可以提供的基本业务包括移动办公、电子商务、通信、娱乐性业务、旅行和基于位臵的服务、遥感业务(Telemetry)-简单消息传递业务(监视控制)等等。

在WCDMA网络与CDMA2000网络中,基于3GPP版本的发展路线如下: (1)第一阶段是在现有的第二代网络引进第三代网络的改进(CDMA-R99,CDMA2000-Phase0),以TDM语音、电路型多媒体及高速数据为主。 (2)第二阶段是第三代网络向全IP网络演进的中间过渡(WCDMA-R4,CDMA2000-Phase1/2),以分组语音、电路型多媒体、高速数据为主,网络结构分布化,网络承载统一分组化,进入了新移动核心网络的第一阶段。

(3)第三阶段是全IP网络阶段(WCDMA-R5,CDMA2000-Phase3),业务引入增值的IP多媒体业务,网络全面分组化,进一步丰富3G。

(4)第四阶段是IP多媒体业务与网络的完善阶段(WCDMA-R6、R7、R8)。 2.2 核心网接口及协议

关于语音通信的核心网所包含到的接口有MC、NC、NB以及A等接口,在这里着重介绍以上四种接口及相关协议。

(1)MC接口 Mc接口是MSC服务器和MGW之间的接口。MSC服务器通过Mc接口对MGW进行控制,具体协议为基于H.248的MGW控制协议,具体的消息与设备不同有关,不同的厂商间会有一些差异。H.248协议提供媒体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H.248属于与承载无关的协议。纯IP连接时,协议栈为GCP/SCTP/IP,也可将M3UA加在SCTP之上,即协议栈为GCP/M3UA/SCTP/IP。

MC接口协议——GCP消息流程

为了实现呼叫连接的建立、释放及MSC服务器对MGW的管理功能,GCP协议定义了以下的消息。Add:表示向一个关联添加终结点;Subtract:表示解除一个终结点与它所处的关联之间的联系,同时返回有关该终结点的统计数据;Move:表示将一个终结点从它当前所在的关联转移到另一个关联;Modify:表示修改终结点的特性、事件和信号; Notify:表示MGW向MSC服务器报告MGW中所发生的事件;service change:表示MGW向MSC服务器报告一个终结点或一组终结点将要退出服务或刚返回服务,及向MSC服务器进行注册,报告MGW将开始或完成了重新启动工作。在通常的呼叫连接中,常用到的消息是Add,Subtract和Move。

(2)NC接口 MSC服务器之间的接口称为Nc接口。在3GPP中,将BICC

2

协议推荐为Nc接口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协议属于与承载无关的协议,MTP3b,M3UA等协议均可为BICC提供支持。

NC接口协议——BICC消息

BICC的主要思想是将承载控制和呼叫控制两种功能分开,控制只负责业务流程的实现,和具体的承载类型无关。而承载控制是在传统协议的基础上,去掉了和具体承载有关的消息和参数,增加了APM消息和参数,以便实现对多种类型的承载进行控制。

(3)NB接口 NB接口是MGW之间的接口,接口规范遵循3GPPTS29.414和TS29.415,采用IP承载时,NB接口的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传输路径不同。用户平面基于RTP,直接在两个MGW之间传输,其协议栈为RTP/UDP/IP;控制平面采用Q.1970即IPBCP协议,需要通过MC和NC接口进行隧道传输,即将IPBCP消息封装在BICC和GCP协议中进行传送。

NB接口协议——IPBCP消息

IPBCP消息共有四类:Request表示建立或更新IP承载;Accept表示收到承载建立请求并且承载可以建立;Reject表示收到承载建立请求并且拒绝建立;Confused表示收到承载建立请求但不能继续处理。

(4)A接口 MGW与BSC的连接采用传统的TDM连接,MGW起到在BSC和MSC服务器之间转发BSSAP消息的作用,实现BSC与MSC服务器的逻辑连接。因此,A接口的定义也与传统BSC与MSC之间的接口有所区别,物理上是通过MGW对二者的连接实现的。在移动软交换网络中,一般将MGW与BSC之间的接口称为扩展的A接口。

A接口协议——BSSAP消息

BSSAP(Base Station Subsystem Application Part),即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SAP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直接传送应用部分(Direct Transfer Application part),缩写为DTAP;第二部分称为基站子系统管理应用部分(Base Station Subsystem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art),缩写为BSSMAP。BSSMAP所携带的信息需通过BSC处理后在送至该BSC下属的一个小区或整个BSS。 2.3 核心网所包含基本功能实体

(1)MSC ——移动交换中心 (Mobile Switching Center),是2G通信系统的核心网元之一。是在电话和数据系统之间提供呼叫转换服务和呼叫控制的地方。MSC 转换所有的在移动电话和 PSTN 和其他移动电话之间的呼叫。 MSC是整个GSM网络的核心,它控制所有BSC的业务,提供交换功能及和系统内其它功能的连接,MSC可以直接提供或通过移动网关GMSC提供和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公共数据网(PDN)等固定

3

网的接口功能,把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移动用户和固定网用户互相连接起来。

(2)MGW——(Media Gate Way) 媒体网关,主要功能是提供承载控制和传输资源。同时还具有媒体处理设备,执行媒体转换和帧协议转换等功能。 进行承载和媒体处理. 在IU接口上,MGW可以支持媒体转化,承载控制和有效负荷处理。

(3)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它是基站收发台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连接点,也为基站收发台(BT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交换信息提供接口。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无线信道管理、实施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并为本控制区内移动台的过区切换进行控制等。 3. 核心网A接口IP化

A接口为 MSC与BSC的连接的接口,实现BSC与MSC服务器的信令连接。现如今的A接口的定义与传统BSC与MSC之间的接口有所区别,不仅包含BSC与MSC之间的接口,而且在移动软交换网络中,会将MGW与BSC之间的接口称为扩展的A接口。A接口IP化指的是BSC与MSC、MGW之间两个A接口的IP化。目前现网所采用的BSC到MSC之间A接口的传输:信令是靠IP传输,语音及业务资源信息是TDM传输。 3.1 核心网A接口IP化概况及价值分析

A接口是指基站系统BSS与移动软交换中心MSC之间的接口,属于2G接口。物理链路采用2.048Mbit/s PCM数字传输链路实现,该接口传送有关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及BSS管理的有关信息,A接口的协议为BSSAP。A口IP化是指在A接口采用IP传输方式,A接口IP化实现后,核心网与BSC的信令面和用户面都通过IP来传输。以前A接口传输基本上都采用TDM传输方式,这种方式相比较IP而言有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A接口IP化特性涉及的网元有三种:分别为BSC、MSC Server和MGW。 涉及BSC功能说明:BSC 完成接入网侧的IP地址和端口的资源分配。 BSC 完成由SDP信息(包括codec的负载类型、速率、时钟速率、打包时长)指示的承载能力的准备建立过程。

涉及MSC Server功能说明:MSC完成IP地址、端口号和SDP信息(包括codec的负载类型、速率、时钟速率、打包时长)在MGW和BSC之间的传递。 MSC完成对BSC和MGW之间承载(IP/TDM)区分。 MSC完成对2G Codec(EFR/HR/FR/HR AMR/FR AMR)的支持。

涉及MGW功能说明:MGW 完成核心网侧的IP地址和端口的资源分配。 MGW 完成由SDP信息(包括codec的负载类型、速率、时钟速率、打包时长)

4

指示的承载能力的准备建立过程。MGW 完成对数据业务的速率适配过程。

A接口IP化后,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 2G呼叫实现端到端的TrFO,呼叫链上没有编解码器,和3G的Trfo保持一致。

(2) 节省传输。IP网络采用统计复用,接入时带宽分配没有类似TDM的粒度限制,可以按需使用,在传送压缩编解码时,可以有效减少带宽占用,降低CAPEX(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支出)。

(3) 降低维护费用。在核心网已经IP化之后,对A接口和BSS进行IP化,可以将需要维护的网络类型归一化到一个,减少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OPEX(Operational Expenditure:运营支出)。

(4)IP化后,MSC POOL组网可直接采用BSC代理A Flex,组网更加灵活。 灵活选择MGW,进一步降低CAPX。 3.2 A接口IP化实现原理

表1 A口TDM与IP的比较 对比项 A接口TDM A接口IP 信令面:Mc接口申请MSC Server到MGW申MSC Server到MGW申请指定编接入侧端点 请TDM端点 解码的IP端点,并获取了端点的IP地址和端口号 信令面:接入侧接口下MSC Server将MSC MSC Server将MGW分配的端点发指配消息 Server分配的CIC发给编解码、IP地址和端口号发给BSC BSC 信令面:接入侧接口收BSC直接采用CIC选定BSC将BSC分配IP地址和端口到指配完成消息 电路,所以指配完成消号发给MSC Server 息只通知MSC Server指配完成 信令面:Mc接口确认无该步骤 将BSC分配的IP地址和端口号接入侧端点 发给MGW,MGW完成和BSC用户面的建立 信令面:BSC内切换 不需要MSC参与 需要MSC参与 用户面:编解码器 位于BSC 位于MGW TFO和TrFO:语音编仅支持传输G.711非压传输FR/EFR/HR/AMR等压缩编解码 缩编解码 解码,可以节省A接口带宽 数据业务相关编解码 准备承载时,不下发编采用的编解码payload type固定解码,下发消息携带为104,通过LST CODECCFG可PLMN BC信元 查看104对应的编解码标识为“DATA”。 用户感受 使用IP化之后语音资源传输较为优秀,能提升用户满意度

5

图1 TDM构架A接口

TDM架构如图1所示。对于A接口信令面和用户面都采用TDM信令传输。MGW对A接口信令做SG(Signaling Transport),将TDM信令转为IP信令给MSC Serer处理。用户面要求BSC中有语音编解码器。在A接口上仅仅定义了G.711编解码。

图2 IP构架A接口

IP架构如图2所示。该架构旨在传输压缩语音编解码,在A接口采用RTP/UDP/IP协议栈。将原属于BSC的编解码器整合到核心网中,BSC承担的编解码转换功能不再使用。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A接口IP化方案的业务流程: 主叫基本呼叫过程中网元IP地址的传递信令流程

6

切换过程中IP地址的传递信令流程 数据业务信令流程 数据业务切换信令流程 BSC内切换信令流程 QOS控制 话统 应用限制

4. A接口IP化配臵设备

要实现A接口IP化,就要对A接口两端数据进行配臵,A接口对应的一端为BSC,另一端对应MGW、MSC。现就华为设备来讲解,MSC使用的是华为MCOFTX3000设备,MGW使用的是华为UMG8900设备,以下是对两种设备的简单介绍。 4.1 MSOFTX3000 4.1.1 MSOFTX3000机柜

图3 MSOFTX3000机柜

MSOFTX3000机柜包括综合配臵机柜、业务处理机柜两种

7

综合配臵机柜必须配臵,业务处理机柜根据业务量大小选配;

MSOFTX3000满配臵5个机柜,1个综合配臵机柜,4个业务处理机柜; 4.1.2 插框

MSOFTX3000满配臵共10个插框,插框分为基本框和扩容框

基本框:必配插框,固定在综合配臵机柜中配臵,可以提供时钟、E1、IP、ATM等外部接口,并可以完成完整的业务处理。

扩容框:选配插框,根据用户容量进行选配,可以认为是对基本框的出接口(E1、 IP、ATM )能力及业务处理能力的扩充。 4.1.3 机框总线

共享资源总线又称为OSTA(Open Standards Telecom Architecture)总线,通过共享资源总线,WSMU板进行本框所有可加载单板的加载、管理和维护;同时也是计费信息传输通道;

以太网总线是机框中各信令处理单元、业务处理单元的板间业务的通信通道;

H.110总线主要完成WCSU主、备板业务倒换、框内基准时钟传输;

串口总线主要作用是提供SMU控制业务处理框内有CPU控制且不挂在共享资源总线上的单板的通道。

图4 机框总线图

4.1.4 硬件逻辑结构

8

MSOFTX3000硬件逻辑结构由5个模块组成,即:系统支撑模块、接口模块、信令底层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操作维护模块。

系统支撑模块:系统支撑模块实现软件、数据的加载,设备管理、维护及板间通讯等功能。

接口模块:该模块提供各类物理接口以满足系统组网的需求,包括TDM接口单元、IP接口分发单元、ATM接口分发单元,通过扣在通用处理板上的PMC扣板和后插板配合实现各类接口。

信令底层处理模块:提供信令的底层协议处理功能,包括七号信令MTP2处理单元和SCTP处理单元。

业务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由业务处理单元、中心数据库单元、VLR数据库板、媒体网关控制单元构成。

操作维护模块:操作维护模块完成设备的操作维护管理,对用户提供进行本地操作维护的人机接口,并对网管系统提供接口,此外,操作维护模块还进行话单管理,并提供计费接口给计费中心。 4.2 UMG8900 4.2.1 UMG8900机框

图5 UMG8900机框

9

4.2.2 插框

图6 UMG8900插框

4.2.3 UMG8900子系统

UMG8900根据单板处理功能的不同分为八大子系统: 操作维护子系统:OMU、MPU 网关控制子系统:CMU、PPU

分组业务处理子系统:HRU、E8T、A4L 业务资源子系统:VPU、ECU

TDM业务处理子系统:TNU、S2L、E32 级联子系统:BLU、FLU、NLU 时钟子系统:CLK 信令转发子系统:SPF 4.2.4 机框总线

UMG8900系统内部有四大总线:

维护总线(Mbus):负责硬件平台维护,比如单板上电控制、环境监测、单板档案管理、告警上报和单板热插拔控制;

FE总线:操作维护信息传输,比如配臵数据下发,单板软件加载,单板状态查询和告警上报等;呼叫控制IP消息包传输(SG功能应用);MGW控制消

10

息传输(H.248)

GE总线:分组语音包的传输;

TDM总线:TDM语音信号流传输;TDM信令消息传输(SG功能应用)。 5. A接口IP化相关数据配臵 5.1 华为本地维护终端

华为本地维护终端,简称LMT,是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用于各地基站系统的操作维护,用于管理通信信息及进程的系统终端。可以用于基站内连接功能实体的数据配臵,一般配臵信息为在MSC.MGW两侧数据配臵,本文所讲到的A接口配臵,就是在LMT上实现的。LMT功能多样,不仅能进行数据的配臵,同时还能监控各基站通信信息,以便于出现警报信息,可以让维护人员进行方便的维护及管理。 5.2 MSC测数据配臵

(1) 使用ADD M3LE增加本地实体,“网络指示”配为“NATB(国内备用网)”,“本地实体信令点编码”使用LST OFI查到 ,如图7所示。

实例:ADD M3LE: LENM=\

图7 增加本地实体

(2)使用ADD M3DE增加目的实体,“网络指示”配为“NATB(国内备用网)”,“目的实体信令点编码”为BSC的信令点

实例:ADD M3DE: DENM=\LENM=\NI=NATB, DPC=\如图8所示

11

图8 增加目的实体

(3)使用ADD M3LKS增加M3UA链路集

实例:ADD M3LKS: LSNM=\如图9所示。

图9 增加M3UA链路集

(4)使用ADD M3RT增加M3UA路由

实例:ADD M3RT:RTNM=\如图10所示。

图10 增加M3UA路由

12

(5)使用ADD M3LNK增加M3UA链路,“本地IP地址”使用LST FECFG查询,“对端IP地址”配臵为BSC的IP地址

实例:ADD M3LNK: LNKNM=\LOCIP1=\LOCPORT=2049,

PEERIP1=\

PEERPORT=2048,

CS=C,

LSNM=\如图11所示

图11 增加M3UA链路

(6)使用ADD SCCPDSP增加SCCP远端信令点

实例:ADD SCCPDSP: DPNM=\NI=NATB, DPC=\OPC=\如图12所示。

图12 增加SCCP远端信令点

(7)使用ADD SCCPSSN增加BSSAP子系统

实例:ADD SCCPSSN: SSNNM=\NI=NATB, SSN=BSSAP, SPC=\如图13所示。

13

图13 增加BSSAP子系统

(8)使用ADD OFC增加BSC局向

实例:ADD OFC: ON=\BOFCNO=49,

OFCTYPE=COM, SIG=NONBICC/NONSIP, NI=NATB,

DPC1=\如图14所示。

图14 增加BSC局向

(9)使用ADD RANMGW增加接入媒体网关

实例:ADD RANMGW: OFFICENAME=\;如图15所示。

图15 增加接入媒体网关

14

(10)使用ADD BSC增加BSC,BSC承载类型华为方案选择IP,3GPP AoIP标准选择IPSTD

实例:ADD BSC: DPC=\OPC=\BSCNM=\MLAIF=YES, BSCBEARERTYPE=IP;如图16所示。

图16 增加BSC

(11)使用ADD LAIGCI增加2G位臵区、小区 实例: ADD

LAIGCI:GCI=\

MSCVLRTYPE=MSCVLRNUM,

NONBCLAI=NO,

MSCN=\

VLRN=\

LAICAT=LAI, LAIT=HVLR, LOCNONAME=\ALID\BSCDPC1=\CSNAME=\ALID\ALID\TZDSTNAME=\ALID\E911PHASE=INVALID;

ADD LAIGCI:GCI=\MSCVLRTYPE=MSCVLRNUM, MSCN=\

VLRN=\

NONBCLAI=NO,

LAICAT=GCI, LAIT=HVLR, LOCNONAME=\ALID\BSCDPC1=\CSNAME=\ALID\ALID\TZDSTNAME=\ALID\

E911PHASE=INVALID; 如图17所示。

LOCATIONIDNAME=\ALID\

LOCATIONIDNAME=\ALID\

15

图17 增加位臵区小区

5.3 UMG8900测数据配臵

(1)使用MOD IPIF修改A接口侧HRU接口上的承载带宽

实例:MOD IPIF:IFT=ETH, BT=HRB, BN=1, IFN=0, BEARBW=51200;如图18所示。

图18 修改A接口测HRU接口承载带宽

(2)使用ADD IPADDR配臵HRU IP地址 实例:ADD

IPADDR:BT=HRB,

BN=1,

IFT=ETH,

IFN=0,

IPADDR=\

16

IFMPLS=NO; 如图19所示。

图19 增加HRU IP地址信息

(3)使用ADD GWADDR配臵HRU的网关地址

实例:ADD GWADDRF:BT=HRB, BN=1, IPADDR=\GWIP=\如图20所示。

图20 增加HRU的网关地址配臵

17

总结和展望

近几年通信系统的发展越发迅速,从最早R99版本后,只十几年时间就更新到R7、R8版本,核心网的发展也经历的很大的更新。随着网络IP的发展, 核心网进程一直在朝着IP方向集中,现网中除了语音业务资源传输仍使用TDM外,其他环节都已的使用IP传输这一方便快速的方式,A接口IP化也是最近一直在研究的实质性问题。作为核心网一个关键的环节,如何使A接口更好的传输信号以及业务资源,如何保证传输质量是非常关键的。而使A接口实现IP化恰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IP化也能带来许多以往传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能实现2G呼叫实现端到端的TrFO,和3G的Trfo保持一致;能够节省传输,接入时带宽分配没有类似TDM的粒度限制,可以按需使用,在传送压缩编解码时,可以有效减少带宽占用,降低资本支出;能够降低维护费用,在核心网已经IP化之后,对A接口和BSS进行IP化,可以将需要维护的网络类型归一化到一个,减少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运营支出;能使组网更加的灵活。

总之,实现核心网A接口IP化能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方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进行通信交流会更加的方便实惠,我们的交流、工作会更加的简单化,在全球范围没实现完全化的零距离。

18

致谢

在此向尊敬的导师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敬意,感谢导师对我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教诲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老师对我论文写作最无私的帮助。导师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不仅开阔了我的思路,增长了我的学识,也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衷心祝愿导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三年来传授我知识的所有老师,正是他们的孜孜不倦地教诲才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朋友给予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耐心的鼓励我,让我保持自信。

感谢几位同学对我工作的帮助,在我论文工作最彷徨的时候,支持我并帮助我找寻相关最新信息,使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面临的困难,能够认识你们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求学期间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向百忙中抽出时间来评审论文和参加答辩的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19

参考文献

[1] Michel Mouly 著.骆正彬等译.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孙立新等,CDMA (码分多址) 移动通信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3] 刘彦伟,张顺颐,下一代网络中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H.248/Megaco的研究,电信科学,2005年第4期

[4]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Specification, Part2, general function and format of message and parameters for BICC, 2002.6

[5]赵会群.通讯软件测试技术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5-76 [6](美)斯托林斯,无线通信与网络.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5,20-30

[7]黄俊钦,谢新梅,宋荣方. 移动通信网络切换技术简述[J]. 电信快报,2003,3,23-25 [8]杨峰义,覃燕敏,胡强.WCDMA 无线网络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6 [9]杨鹏. WCDMA 系统中切换的研究[J]. 广东通信技术,2005,2,26-30

[10]3GPP, Combined GSM and Mobile IP Mobility Handling in UMTSIP CN, 3G TR 23. 923 V3. 0. 0, May 2000

[11]3GPP TS 24.007 v4.2.0 Release4, 200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Mobile radio interface signaling layer 3; General aspects[S] [12]3GPP TS 24.008 v4.11.0 Release4, 2003,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Mobile radio interface Layer 3 specification; Core network protocols; Stage 3[S]

[13]3GPP TS 29.060 v4.8.0 Release4, 2003,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GPRS Tunneling Protocol (GTP) across the GN and GP interface[S]

[14]3GPP TS 29.078 v4.8.0 Release4, 2003, 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Customiz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 (CAMEL) Phase 3; CAMEL Application Part (CAP) specification[S]

[15]陈良萍等.WCDMA 原理及工程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2 [16]常永宏.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9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7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