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更新时间:2024-05-26 09: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单”的思想

(2)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熟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依据(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4、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6、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间矛盾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阐述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所规定的党和人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中国、印度、缅甸 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2、市场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3、计划机制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手段,具有自觉性、事先性、整体性和宏观性特点 4、计划机制的长处

(1)集中必要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

(2)进行经济预测,在宏观上规划资源配置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公平 (4)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

5、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是以“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

6、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1)个人业主企业(2)合伙制企业(3)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以上股东以出资面额为限对公司负责;股份制企业,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等筹集资本

7、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市场经济三大支柱 8、货币市场,指融资期在一年以内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在一年以上的市场 9、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 10、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3)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1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1)保障职能(2)参数调节职能(3)间接的资源配置职能 12、政府职能转表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

13、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精简、统一、效能

14、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1)宏观指导性原则 (2)计划指导原则 (3)集中和重点原则 (4)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原则 15、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1)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2)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强制和速效的特点

16、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是机制是价格机制 17、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下降

18、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9、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所形成一种分配关系 20、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自身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4、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

(1)福利性分配,销售公有制企业福利待遇而形成的收入,货币形式如物价补贴,实物形式如住房、公费医疗等

(2)资产性分配,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得到的股息、利息、红利以及银行存款利息,租金 (3)经营性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

5、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注重公平”分配原则 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最大项目和核心内容,是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最低纲领(3)社会福利,最高纲领(4)社会优抚,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补充纲领 六、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坚持思想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4、我国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1)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主要目标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部分,三个代表思想

1、三个代表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思想的伟大意义 (1)共产党新时期的理论旗帜 (2)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4)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南

3、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4、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要做到三结合

(1)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 (2)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结合 (3)坚持运用知识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5、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第三部分,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四部分,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理学

1、法的本质,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2、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认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制定并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4)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3、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统计(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4、法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作用体现在

(1)引导作用(2)促进作用(3)保障作用(4)制约作用

5、立法的基本原则 (1)遵循宪法基本原则 (2)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3)体现人民意志 (4)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定权利、义务和责任 6、我国正确适用法律三方面:准确、合法、及时

7、我国法律适用基本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8、根据违法的性质及其危害分为: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违法 9、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监督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监督客体(立法、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活动)、监督内容

10、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行政法规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裁决

11、我国行政法律规范的使用规则(1)上位法优于下违法(2)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3)新法优于旧法

12、罪行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朔及既往

13、在刑法的朔及问题上,我国采用的是从旧兼轻原则

14、一般监督、专门监督和特殊监督构成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5、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行政领导者产生可用委任制

二、宪法

1、西方宪法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2)基本人权(3)法治(4)权利分立与制衡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2)基本人权(3)法治(4)民主集中制 2、我国宪法1949年9月20日产生

3、国体、及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行政法

1、行政法基本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3)行政应急性原则

2、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1)对象的普遍性(2)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3)准立法性(4)不可诉性 3、行政立法的原则(1)依法立法原则(2)立法民主原则(3)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 4、行政许可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5、行政处罚种类(1)人身自由罚(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2)行为罚(又称能力罚,主要形式: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执照等)(3)财产罚(罚款、没收财产)(4)声誉罚(警告、责令悔过、通报批评)

6、行政处罚的一般追诉时效为两年

7、行政强制包括: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扣缴、强制征购、限价出售等

8、行政给付是指在公民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法赋予其一定物质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形式主要有:安置、补助、抚恤、优待、救灾扶贫

9、行政奖励一般原则(1)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2)公平、公正(3)奖励与行为相适应

10、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11、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向对方参与原则(3)效率原则(4)程序公正原则

12、行政复议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13、行政复议的特点(1)行政性(2)职权性(3)监督性(4)程序性(5)救济性 14、行政复议基本原则:合法、公平、公正、及时、便民

15、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自知道后60日内提出 复议申请

16、对征收行为不服的必须先提起复议;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已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复议 17、行政复议的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向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3)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18、行政复议机关在收到行政复议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

19、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0、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行为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条件办法许可证和执照,拒绝办法和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21、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做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四、刑法、民法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行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相当原则

2、犯罪预备,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犯罪未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该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共同犯罪,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4、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责任人判刑罚 5、我国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刑法,首先是为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惩罚是刑法的基本特征,适用刑法最终还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

6、量刑的一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7、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对于立功的,可以从轻和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和免除处罚

8、数罪并罚,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在总刑期以下,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

9、缓刑适用条件(1)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2)不是累犯(3)根据犯罪情节和悔过表现,不至在危害社会

10、减刑不能少于原判期的一半,无期徒刑不能少于10年 11、假释适用条件

(1)只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2)被判有期徒刑必须执行一半刑期,无期徒刑必须执行10年 (3)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至危害社会 (4)不是累犯或因八大暴力犯罪的

(5)必须依照一法定程序进行,有期徒刑假释考验期为未执行的刑期,无期徒刑为10年 12、刑法追诉时效

(1)不满5年有期徒刑追诉期为5年 (2)5年以上10年以下追诉期为10年 (3)10年以上的追诉期为15年

(4)无期或死刑追诉期为20年,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13、贪污贿赂罪,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非法占有、适用公私财物的行为。包括:贪污、挪用公款、受贿罪、行贿罪、向单位行贿、介绍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隐瞒境外存款、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14、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机密和过失泄露机密、徇私枉法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司法工作人员)、失职致在押人员逃脱罪、徇私舞弊

15、证据,物证是能证明案件情况的物品和痕迹;书证以文字、图画或符号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视听资料是指用录像或录音磁带反映的图像和音响,或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 16、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 (5)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事宜

17、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为止,享有民事权利。根据年龄和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18、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19、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包括: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演绎权

20、作者在作品完成时取得著作权,作品作者是公民的,保护期限至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品作者是法人、其他组织的,保护至作品发布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qr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