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更新时间:2024-06-01 09: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目 录

一、项目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 5

(一)项目背景 ................................................................................................................... 5

1、政府信息化总体情况 .............................................................................................. 5 2、微信公众平台 .......................................................................................................... 5 3、微信网站比电脑版网站更有优势 .......................................................................... 5 (二)政务微信使用现状分析 ........................................................................................... 7 (三)政府微信网站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9

1、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 10 2、是紧跟微信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 10 3、具有网站构架基础 ................................................................................................. 11 4、可提高政府公信力 ................................................................................................. 11 (四)政府微信网站的价值分析 ..................................................................................... 12 (五)政府微信网站对政府工作的益处 ......................................................................... 13

1、有助于政府抢占舆论阵地 .................................................................................... 13 2、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 ............................................................................ 14 3、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 ................................................................................ 14 4、参与的熟人圈更多 ................................................................................................ 14

二、项目建设目标 ................................................................................................................ 15

(一)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 ............................................................................................. 15 (二)促进政府职能服务化 ............................................................................................. 16 (三)实现便民服务便捷化 ............................................................................................. 16 三、项目建设意义 .................................................................................................................... 16

(一)开阔传播渠道、传递权威声音 ......................................................................... 17 (二)树立政府形象、扩大区域影响 ......................................................................... 17 (三)促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 ............................................................................. 18 (四)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需求 ......................................................................... 18 (五)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社会矛盾 ......................................................................... 18 (六)解决诉求途径、提升服务质量 ......................................................................... 19 四、项目建设要点 .................................................................................................................... 19

(一)稳定、安全的系统架构 ......................................................................................... 19 (二)灵活、方便的可扩展性设计 ................................................................................. 19

(三)综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 19 (四)政务信息与民生服务资源整合 ............................................................................. 20

1、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交流与协作 .................................................................... 20 2、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共享与互通 .................................................................... 20 3、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集中与利用 .................................................................... 20 (五)加大安全建设力度,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 20 (六)集中突出本地政府形象特点 ................................................................................. 21 五、功能建设 ............................................................................................................................ 21

(一)栏目模块 ................................................................................................................. 22

1、新闻动态 ................................................................................................................ 23 2、政务公开 ................................................................................................................ 24 3、特色服务 ................................................................................................................ 25 (二)技术应用 ................................................................................................................. 26

1、UI设计 ................................................................................................................... 26 2、UI设计遵循原则 ................................................................................................... 27 (1)显示信息一致性原则 ........................................................................................ 27 (2)布局合理化原则 ................................................................................................ 27 (3)信息显示原则 .................................................................................................... 27 (4)数据输入原则 .................................................................................................... 28 (三)后台管理系统及其优势 ......................................................................................... 28

1、整合式管理系统 .................................................................................................... 28 2、技术优势表现 ........................................................................................................ 30 3、各模块后台管理功能说明 .................................................................................... 31

六、技术选型与性能指标 ........................................................................................................ 32

(一)总体设计原则 ......................................................................................................... 32

1、先进性 .................................................................................................................... 32 2、安全性 .................................................................................................................... 32 3、稳定性 .................................................................................................................... 32 4、拓展性 .................................................................................................................... 32 5、可管理性 ................................................................................................................ 33 6、开放性 .................................................................................................................... 33 7、实用性 .................................................................................................................... 33 8、易操作性 ................................................................................................................ 33 9、可维护性 ................................................................................................................ 34 (二)技术选型 ................................................................................................................. 34

(三)性能指标 ................................................................................................................. 34

1、良好的系统设计 .................................................................................................... 34 2、良好的人机界面 .................................................................................................... 34 3、实时性 .................................................................................................................... 34 4、可靠性 .................................................................................................................... 35 5、良好的扩展性 ........................................................................................................ 35 6、性能参数 ................................................................................................................ 35

七、推广方式 ............................................................................................................................ 35

(一)手机微信关注 ......................................................................................................... 35 (二)工作人员内部宣传 ................................................................................................. 36 (三)海报宣传 ................................................................................................................. 36 (四)领导名片加印二维码 ............................................................................................. 36 (五)获得认证资格 ......................................................................................................... 36 (六)媒体宣传 ................................................................................................................. 36 (七)官方网站增加微信版块 ......................................................................................... 36 (八)政府活动宣传 ......................................................................................................... 37 八、费用计算 ............................................................................................................................ 37 九、成功案例 ............................................................................................................................ 37

(一)中国政府网 ............................................................................................................. 38 (二)台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椒江分中心 ................................................................. 38 (三)吉林高新区 ............................................................................................................. 39 (四)平安北京 ................................................................................................................. 40 (五)平安肇庆 ................................................................................................................. 41 十、总结 .................................................................................................................................... 42 十一、公司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背景

1、政府信息化总体情况

中国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中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之处。目前,政府信息系统大多建立在独立封闭的体系中,从而造成了信息服务落后、办公业务事务处理迟缓、信息和技术屏障等问题,这就需要一个无缝的、协同的技术形态,从而建立能够沟通、联动、兼容的移动政务平台。

2、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这一平台的一大特点在手机订阅账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仅需通过自主“关注”“订阅”,信息就可直达用户的手机桌面,更适合“一对一”的精准传递消息。由于微信可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多种方式。

3、微信网站比电脑版网站更有优势

微信网站就是基于微信可浏览的网站,它可以方便的与微信、微博等应用链接,是适应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对浏览体验与交互性能要

求的新一代网站。

若将微信网站相比于电脑版的网站二者进行比较,微信网站存在较大优势的:

(1)它是应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而生的,移动互联网为微信网站搭建了一个随时可供浏览的大平台;

(2)相对了电脑版的网站,它省去了很多的操作步骤,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人们更偏向与方便快捷的体验,微信网站正好合适;

(3)电脑版网页有的功能,在手机、平板等手持终端同样都是可以实现的,甚至优于电脑终端,省去了电脑网站的购买空间、网站备案等过程,可以方便的植入微信这样的热门的微工具;

(4)微信网站完全适合手机、平板等手持终端,能够自动识别客户屏幕大小,精简的网站内容,页面资源非常小,加载速度非常快,可以和微信公共平台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微信网站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一旦作用于政务微信,就会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与完善。开通这样的政务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此外,微信通过社会化传播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在线求助、咨询等功能,便民功能显著。

综上所述,政府微信网站作为创新电子政务服务的新模式,它必将会

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新方向。政府微信网站在手机和手持终端上的应用,通过手机和智能终端等新载体为公众提供更快的服务,扩大了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拓展了政府服务渠道,为公众提供最有用、最快捷、最方便的

政府服务。这种能够放在口袋里的门户网站,能够实现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真正随时、随地、随身访问,堪称公众随身携带的政府服务手册。 (二)政务微信使用现状分析

自2012年8月微信公共账号正式推出后,截至2013年8月15日,全国政务微信的数量已超过2600个。公安机关当年曾是政务微博的“吃螃蟹者”,在政务微信上也没有落后。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继推出全国公安机关首个政务微博“平安肇庆”后,2012年9月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平安肇庆”。随后,广州、江苏淮安、福建厦门等多地警方都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公安政务微信成为密切警民关系的新的“法宝”。2013年3月 11日,北京市公安局正式开通“平安北京”微信公共账号,成为首个通过腾讯微信认证的省级公安机关官方微信。

政务微信发展现状

据了解,政务微信推出一年多来发展迅猛,目前总量已达3000多个,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政务微信的推广使用过程中,交通、气象、纪检、司法、文化等多领域与时俱进,涌现出一大批政务微信的标杆。在中央国家机关中除了“国务院公报”、“中国政府网”外,中国外交部开通的“外交小灵通”、国家统计局开通的“统计微讯”等也在日常政务服务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地方政务微信更是成遍地开花之势,如“厦门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广东省博物馆”、“吉林气象”、“洞头纪委举报平台”、“守护梧村”、“南京发布”、“黄石法律援助”、“武汉交警”、“商丘公安局”、“罗湖法院”、“平安北京”等等,使网民可以利用微信在线求助、咨

询、投诉等。“南海共青团”更是打出“率先以‘微博+微信’为双核强化团务信息化,探索睿智团务新模式”的口号。随着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顺应时代潮流,入住微信平台,政务微信正悄然兴起,破土生芽。政务微信渐成网络问政新平台。

政务微信:问政新平台

(三)政府微信网站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微信网站是由一种跨移动平台的网站。系统要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业界领先的技术来开发。使整个微信网站系统可以集中部署,保证了系统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微信网站的访问速度快,能够自动识别客户端,智能选择最佳浏览大小,使用户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操作便捷,所具有的一键分享等功能大大提高互动性;还能降低网页大小,让网页体积变得更小;易于链接微信、微博等推广平台,为微网站推广奠定基础。

政府微信网站界面展示

1、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微信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微信网站已成为新兴的社会信息聚合平台,政务动态、政务互动均能汇集于此,形成有别于传统社会的虚拟社会。政务微信网站的开通,正是将政府在虚拟社会中的缺席变为在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虚拟社会中的政务公开、服务创新和良性互动,提升党政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为营造健康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是紧跟微信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微信网站,名“微”力不微,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舆论原子弹”的生

产车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列重大公共舆论时间都是在微信网站首先得到公开,并继而形成轰动全国、猛烈冲击显示社会的特级舆情时间已由“微信息”迅速生成“大舆论”。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网站已经成为新兴的社会信息聚合平台。政府微信网站开通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

3、具有网站构架基础

政府微信网站的建立事架构在原有门户网站基础上的,是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微门户技术,按移动门户的展现标准,对现有门户网站的框架、栏目 、信息进行整合并同步导各类移动设备,同时还能够兼容iOS、android、WP等各大操作系统。

4、可提高政府公信力

开通政府微信网站,是及时准确发布本地新闻、政务公开、社会民生等相关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妥善回应普通民众关切的重要渠道;是展现政府在推动本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是掌握网上舆情动态、树立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本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工作已涉及到城市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繁琐、点多面广。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快速扩大,现有的城市管理手段已显得相对滞后,并开始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管理粗放、职责不清、信息滞后、处置被动”等。运用高科技手段、高效能方式管理城市,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微信网站的出现恰恰能够实现这种高效能方式来

管理城市。

(四)政府微信网站的价值分析

自2011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三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6亿人,直逼拥有4亿用户的新浪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以“庐山地震”为例,地震导致当地通讯中断,微信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媒介。许多用户就通过手机将自己的地理位置、救助内容、现场照片等发给“芦山地震救助”等官方微信平台。然后,腾讯再通过“芦山地震救助”的微博官号将求助信息对外发布。微信与微博平台间信息互通,使得微信成为灾区内外沟通的重要纽带。有专家指出:“在通信资源稀缺下,充分发挥微信的点对点信息达到、LBS手机定位、语音传送、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形成地震救援各环节中的重要拉力”。

庐山地震救助微信平台界面展示

(五)政府微信网站对政府工作的益处 1、有助于政府抢占舆论阵地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整合信息资源,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从单一媒介平台为主向立体化功能平台的转型,促进政务信息不断外延,是接下来政府可能面临的时代要求。进入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带来内容、产品、圈子的移动化,基于平台为媒介的话语圈正走向多元化,政府信息发布将可能面临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全媒体环境的挑战。政府积极进军微信,是做好全媒体战略布局的尝试,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社情民意的

途径更加多样,是扩大政府影响力,塑造政府“威信”,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2、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

目前,微信用户已达6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3、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

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

4、参与的熟人圈更多

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 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

蔓延的正导向功能。在此过程中,政务微信的及时介入,将有力避免微信用户转向第三方平台“求证”,赢得舆情控制的关键时间。在微信这个具有较高互信的熟人圈子,“影响了某名成员即能影响整个圈子”,具有较高的高效益价值。当然,这对政务信息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政府微信网站以高安全与高可靠性为基础,为本地政府统一规划,量身打造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微网站,既要满足现有办公网络的现状,也要迎合未来业务发展的综合需求。并为本地政府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做到事前预警,事中防护,事后取证的高安全性的网络,对手机等手持终端上网用户的行为做到可控可管,有据可查。

建设政府微信网站将成为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质的飞跃,是政府充分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利用新的网络技术手段、新的网络终端,实现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创新。政府微信网站以提升服务社会公众水平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面向业务需求、安全运行、稳定可靠、实用适用、符合国家标准等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展性、先进性、易操作性等性能,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府微信网站。

(一)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

实现政府官网“政务之窗”中政务信息、新闻动态、通知公告、政府文件、政策解读、民生热点、便民提示等相关讯息的原文内容在政府微信网站上的公开。确保政务信息、新闻动态、民生热点、便民提示等分类信息在前

端页面的栏目展示中能实现按目录类别进行展示。

(二)促进政府职能服务化

应实现政府公众信息在手机、平板等手持终端上的发布,所建立的政府微信网站,能够准确明细地公开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政府文件、办事指南等。从而进行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使普通民众及企业用户了解本地政府职能,通过公开哪个政府部门解决什么样的具体问题,从而指导个人及企业循章办事。

(三)实现便民服务便捷化

在基本实现首府要闻、区县动态、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实现首府政府的行政职能,让过去跑衙门办事的车马劳顿变成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前的轻松完成,不仅改善了首府的政府形象,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所设立的“政民互动”专栏还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诉求途径以及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便利条件。

三、项目建设意义

政府信息化不但能够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性数据的科学管理,还能为政府领导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灵敏、快捷的服务;使政府部门掌握着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共享,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营造有

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速全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全区综合实力;扩大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推动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内的东西部合作与交流。

政府微信网站建设意义

(一)开阔传播渠道、传递权威声音

政府微信网站弥补了传统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发布政府信息时在即时性和再传播上的不足。微信网站不仅可通过手机实时接收,更可通过朋友圈分享进行多次再传播,具有大众媒体无可比拟的快速便捷性,使政府发布的信息在弹指之间传向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极大方便了广大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政府公开的政务信息。

(二)树立政府形象、扩大区域影响

政府微信网站通过其特有的裂变式传播特征将政府影响力通过多次再传播呈几何倍数扩大。利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发布功能,将现实中

的政府“搬”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上,在拉近和普通民众的距离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扩大政府社会影响力,成为党政机构进行形象展示、扩大政府影响力的新窗口。

(三)促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微信网站不但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廉政建设,拓宽人民群众联系政府和参政议政渠道,密切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值,实现全社会共享,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需求

政府微信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发布平台,更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舆论沟通平台。“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政府通过微信网站采用普通民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的方式回应关切、释疑解惑,了解民生、关注民意、解决民愿。从而积极拓展倾听民声的信息渠道、建立服务于民的便利途径。

(五)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微信平台,政府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实时了解信息公开之后具体效果如何,社会影响如何,群众关注的焦点,从而寻找出工作中需要改善加强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消除误解,降低甚至消除虚假信息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时解答群众存在的疑惑,加快处理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引导网络舆论,增进社会共识,增强民众凝聚力。

(六)解决诉求途径、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不同政务部门需求,政府微信网站可通过后期技术开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在线服务,将政府办事窗口“搬”到手机等手持终端上。普通民众只需要通过一台手机,即可在移动中完成过去需要在多地多个职能部门才能过完成的政务处理任务,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偏好自由选择实用自己的功能服务排在最方便的位置,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

四、项目建设要点

(一)稳定、安全的系统架构

系统具有良好的健壮性,能承受用户使用的需求。系统应当采用分布式部署,静态网页发布模式,并建立快速的容灾备份和恢复机制。

(二)灵活、方便的可扩展性设计

微网站建设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应用中,即使维护人员不懂得任何开发语言知识,只要会使用鼠标就能够生成栏目、发布信息。内容信息的编辑也是采用了可视化的设计,因此可以让用户更关注于内容的本身,而不是在于内容的发布和显示上。系统采用了内容与变现完全分离的方式,根据需要,对微网站进行改版、增设专题、栏目、更换风格等,完全由网页设计人员在可视化环境中自由发挥,而不需要顾虑程序的要求。

(三)综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传统文字的内容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微网站基于图片和视频

系统,更好地用户提供服务。政府微网站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将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

(四)政务信息与民生服务资源整合 1、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交流与协作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系统、查询系统、展示系统、会员系统等不同的应用系统,为建立扁平化的统一入口平台提供接口。

2、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共享与互通

解决信息资源的分散性,实现政府官方网站与微网站之间协作共享,建立起内外网及不同系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一次发布多点应用。

3、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集中与利用

在门户微网站等信息建设应用中,应当考虑到信息与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其提供或预留扩展性的接口,这对于今后整体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五)加大安全建设力度,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微信网站不但注重构建硬件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后台的安全防护,主要形成以下三层防护能力:其一,微网站挂马防范:防止网马扫描与攻击;其二,用户信息保护能力:重要栏目身份鉴别,MY SQL注入攻击;其三,后台管理入口安全保护能力:后台管理入口安全检查与身份鉴别强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vk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