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论文: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3-08 07:10:3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方政府论文: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研究综述 摘要: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问题,现有的研究一致认为其普遍存在着一种支出偏好。不同的地区,地方政府所偏好的支出项目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成因、表现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入手,整理归纳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相关文献,对地方政府支出偏好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大家对地方政府支出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地方政府 支出偏好 研究 一、引言

现有的关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量文献认为,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支出问题,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人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十分有限,公共资源在不同支出项目之间的配置便存在竞争关系,如果配置到某一类公共产品上的资源过多,则用于其他项目的公共资源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政府不可能将资金投入到每个方面,这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的支出在某个方面产生偏向。(卢洪友 2006)。因此,本文需要考察的问题是,影响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目前针对地方政府的这种支出偏好现象有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成因

尽管目前研究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文献有很多,但是它们的观点大多都集中在分析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表现层面,而对地方政府为何会形成目前这种支出结构,则并未过多地深入研究下去。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现有的研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各类文献,总结归纳出他们对地方政府支出偏好成因的各类观点,大致可以概括分析如下:

1、从中国财政体制状况上分析

由于中国财政体制的核心内涵是经济分权与垂直的政治治理体制的紧密结合(傅勇,张晏 2007),因此,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收入上中央集权、支出上向地方分权的财政体制(曾明,张光,江依妮 2008)。这种财政体制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财政支出方面较大的自主权,使得地方政府在具体的财政支出上不自觉地产生偏好。

近年来,一些研究财政分权与政府的支出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财政分权与基建支出比重正相关,与教科文卫支出比重负相关(傅勇,张晏 2007)。还有一些研究以小学义务教育为例,说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的竞争,导致地方政府忽视了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乔宝云等 2005)。平新

乔和白洁(平新乔,白洁 2006)也在他们的研究中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政激励政策导致了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和“偏差”。总之,这些研究一致认为是财政分权扭曲了政府的支出结构,从而使地方政府支出产生了偏好。

2、从地方政府的晋升考核机制上分析

中国的官员晋升体制主要以gdp考核为主(li and zhou 2005)。长期以来,保证gdp增速是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具有一票否决地位的内容,追求高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地方官员竞争的主要目标(傅勇,张晏 2007)。因此,以gdp 增长为核心的相对政绩考核,促使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标尺竞争。由于农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这势必会促使地方政府支出偏向非农部门(续竞秦 2009)。

中央政府的这种激励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从社会合意型转向中央合意型,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向追求考核指标突出化,进而导致地方政府支出更偏向于基础建设等方面,对科教文卫社保等方面则缺少重视(朱红琼 2003)。在中国现有的财政分权框架下,官员的委任制和政绩考核机制将导致地方政府的无序竞争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既有的规范性研究虽然得到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结论,但由于缺乏实证证据的支持,其结论的说服力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国内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其实也并不多见(张恒龙,康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7c.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