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

更新时间:2024-02-26 11: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头部

头分为颅和面两部分,颅的内腔为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相应的血管及神经,脑脊液,面部有视器,位听器,口,鼻等器官。鼻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门户。视器,位听器以及口,鼻粘膜中的味器属特殊感受器。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1. 表面解剖

头部的体表及骨性标志,对于头部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1》

眉弓 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

眶上切迹 有时称孔,即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经过。用力按压时,可引起明显压痛,

3》

眶下孔 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8cm处,眶下血管由此经过,此处可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

颏孔 位于下颌第二磨牙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2.5cm处。此孔呈卵圆形,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开口多向后上方,有刻血管及神经经过,为刻神经穿刺的部位。颏孔的位置和开口方向均有年龄变化,其位置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7-8岁低于成人,15岁接近成人,脱牙老人由于下颌牙槽吸收则多接近下颌体上移。 眶上孔,眶下孔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

5》

翼点 为额 顶 颞碟四骨的回合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多呈H形,翼点是颅骨得最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是,易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破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6》

颧弓 有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剂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7》

耳屏 位于耳甲腔前方的扁平突起,在耳屏前方1cm处可触及颞浅动脉搏动,在它的前方可检测颞下颌关节的活动情况。

8》 髁突 位于颧弓下方,耳屏的前方,在张闭口活动时,可触及髁突向前,后滑动,若髁突活动受限,将 导致张口受限。

9》 下颌角 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下颌角位置突出,骨质较为薄弱,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10》 乳突 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方有茎乳孔,面神经有此孔处颅,在乳突

后状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要注意勿损伤面神经及乙状窦。

11》 前囟点 为冠状缝及矢状缝的相交点,故又名冠状点,在新生儿,此处的颅骨

因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链接,呈菱形,为前囟 在1-2岁是闭合,临床上可借助前囟的膨出或内陷,判断颅内压的高低。

12》 枕外隆起 是位于枕骨外面正中的最突出的隆起,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枕

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是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针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误伤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13》 上项线 为自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内面与横突平齐。

体表投影

为了判定脑膜中动脉和大脑半球背外侧面主要沟回的体表投影,可先确定以下6条标志线;1,下水平线:通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 2,上水平线:经过眶上缘于下水平线平行,3,矢状线:是从鼻根越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凸的弧线。4,前垂直线:通过颧弓中点,5,,中垂直线:经颗突中点。6,后垂直线:经过乳突基部后缘。这些垂直线向上延伸,于矢状线相交。 1,

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本干经过前垂中线与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中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于上水平线的交点,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状况,有时变异,

2,

中央沟的投影 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中垂直线与后垂直线间的一段。

中央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约两横指,且与冠状缝平行,其上端在鼻根部与枕外隆凸连线中点后方1cm处。

3,

中央前回,后回的投影 分别位于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1,5cm宽的范围内。

4, 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投影 通常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其投影区在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相交点稍上方。

5, 外侧沟的投影 其后支位于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等分线上,前起自翼点,沿颞骨鳞部上缘的前份向后,终于顶结节下方不远处。

6, 大脑下缘的投影 为由鼻部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上缘至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面部 面部的浅层结构

皮肤与浅筋膜 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移动度视其与深部组织连接的松紧情况而定,脸部连接疏松,鼻尖等部位连接紧密。面部皮肤含有较多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浅筋膜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夹部脂肪成团块,称颊脂体。脸部皮下组织少而疏松,,此部位已形成水肿,浅筋膜内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穿行,由于血供丰富,故面部创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较强,但创伤是出血较多。

面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借多条途径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颅内扩散可呢可能,尤其是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部的三角形区域,感染向颅内扩散的可能性更大,被称为危险三角区,面部的小动脉有丰富的反应灵敏,内脏运动神经分布,当情绪激动时或患疾病时,面部的色泽也随之改变。

2. 面肌属于皮肌,薄而纤细,起自面颅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

故又称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在眼裂,口裂和鼻孔的周围,面肌有面神经支配,面神经受损时,可引发起面瘫。 3. 血管 淋巴及神经

1. 血管 分布于面部浅层的主要动脉为面部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

2. 面动脉:有颈动脉三角内起于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颌下三角,在咬肌止点前缘

处,出现于面部。面动脉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动脉的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可以触及。面动脉供区出血时,压迫此点可有一定止血作用,面动脉的后放有面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颈支越过。面动脉的分支又上唇动脉 下唇动脉和比外侧动脉。

3. 面静脉 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位置较浅,迂曲不明显,至下

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穿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经眼静

脉与海绵窦相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面肌的收宿可促使血液逆流进入颅内。

4. 神经 面部的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面肌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的分支。

1,三叉神经 为混合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3大分支,其感觉支除分布于面深部外,终末支穿面颅各孔,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眶上神经 为眼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切迹或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部皮肤。

眶下神经 为上颌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为数支,分布于下脸,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刻神经 为上颌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处颏孔,在降口角肌深面分为数支,分布于上唇肌颌部的皮肤。

三叉神经的3个主支在面部的分布以眼裂和口裂为界,眼裂以上为眼神经的分支分布,口裂以下为下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两者之间为上颌神经的分支分布。 2. 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5组分支,支配面肌。

1.颞支 有1-2支,为2支,经下颌骨髁突浅面或前缘,距耳屏前1.0-1.5cm处出腮腺上缘,越过颧弓后段前面,行向前上方,分布至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的上方及耳部肌。

2.颧支 有1-4支,为2-3支,经腮腺上缘穿出,上部分支较细,行向前上方,经耳轮脚与外呲连线的中1/3段,越颧骨表面至上 下脸眼轮匝肌,后部分支较粗,沿颧弓下方平均1.3cm向前至颧肌和上唇方肌深面,分布至此二肌。在做翼点入路开颅时,切口应尽量靠近对耳屏,分离浅筋膜时,应注意不要损伤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以免引起术侧不能邹额。 3.颊支 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4.下颌缘支 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脉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下缘前行,支配下唇诸肌及颏肌。

5.颈支 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面侧区

面侧区为位于颧弓,鼻唇沟 下颌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之间的区域,包括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腮腺咬肌区

此区主要结构为腮腺 咬肌以及有血管 神经。

1. 腮腺 呈椎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可分为浅,深两部,通常

以下颌骨后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作为两者的分界线。

2. 腮腺的位置和毗邻 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

下品下颌角,前临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前部向前延伸,覆盖咬肌后面的浅面,后缘邻近乳突的前面及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上份,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和下颌支的深面,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肌,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 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的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3. 腮腺咬肌筋膜 为经深筋膜浅层线上的延伸,在腮腺后方分成深浅两层,包

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咬肌筋膜。 腮腺鞘于腮腺接合紧密,并发出间隔,深入腺实质内,将腮腺分成许多小叶,由于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炎症时常引起剧痛,腮腺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层薄弱而不完整,腮腺化脓时,脓肿不易从浅层穿透,而穿入深层,形成咽旁脓肿,或穿向颈部。因此脓性腮腺炎为多数小叶性脓肿,故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个脓腔。

4. 腮腺管 由腮腺前部的前缘发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颧弓下一横

指处,向前横行穿过咬肌的表面,至在颊粘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与上河第二磨牙相对处的颊粘膜上,开口处粘膜隆起,称腮腺乳头,可经此乳头插管,进行腮腺管造影。用力咬合时,在咬肌前远处可以触到腮腺管,腮腺管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5. 腮腺淋巴结 位于腮腺表面和腺实质内,淋巴引流耳廓,颅顶前部和面上

部的淋巴。淋巴液注入颈外侧淋巴结。

2.面神经于腮腺的关系 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腮腺而分为3段。

第1段 是面神经干从茎突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于外耳道之

间的切迹内,此段长约1.0-1.5cm.故暴露面神经的主干可以在此处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7k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