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

更新时间:2024-04-23 13: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关于构成语境的因素历来众说纷纭。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最先提出了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两大类;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认为,语境不仅指的是“语言的上下文”,还包括“情景的上下文”;韩礼德则提出“语域”的概念来代替“语境”,他所说的语域包括“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境因素有:“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互相作用的规范等。”而国内关于语境构成因素的研究最早始于陈望道。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情境“的概念,认为情境包括“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王德春认为,语境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构成,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主观因素包括使用语言者得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境等。王希杰认为,语言环境是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语言的世界、物理的世界、文化的世界、心理的世界)的统一。

熊学亮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概括或抽象化)的结果,而具体场合及个人经常用到或出现的语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脑中结构化。这样一来,原来的知识结构就变成了推理的逻辑部分,原来的具体语境因素就变成了大脑中的种种关系,比如一提到某一具体场合,便会自然想到在该场合可能使用的语言表达;一提到某种语言表达,便会自然想到与这种表达有关系的具体场合。这种语用因素结构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

何兆熊从交际主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方面将语境归纳为以下几类:

语言知识 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

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

语境 背景知识 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

特定文化的会语规则

交际的时间、地点 语言外知识 情景知识 交际的主题 交际的正式程度 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相互知识

冉永平教授的观点看起来更有道理:语境既包括认知语境,也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认知语境尽管在语境中处于绝对地位但还是不能完全替代具体

语境。

虽然学者们看法各异,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即首先,语境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事物,其中涵盖了包罗万象的种种因素;其次,语境要素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这些传统的语境观虽然能帮助了解语境对理解会话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却存在许多不足:1.传统的语境概念是个无所不包的范畴,涉及到语言的知识,语言的上下文,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者、说话方式等情景要素。然而,严格说来这些只是语境的潜在因素,到底哪一个因素是语境要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看哪些因素影响语意才能加以确定。只有那些对话语理解有制约关系的才是语境。因而,传统的语境概念是将潜在的语境因素和真实语境混为一谈了。2.传统的语境观把交际双方置于被动地位,即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受控于语境。实际上,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不仅遵循一定的原则,使自己的言语交际符合相应的语言要素,而且还会利用各种语言及非语言手段为以后的言语交际创造一个适当的言语环境。3.传统的语境观没有解释语境是如何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话语理解的,因而无法对一些问题做出解答。比如:既然语境是个客观固定的构成,交际者在理解话语时根据语境进行推导便可得知意义,那是什么造成交际时双方的不理解现象和误解现象呢?又如,我们知道对话语的理解依靠语境,而话语理解这一过程是在交际者的头脑中进行的,那么交际者如何利用语境因素对话语含义进行推导呢?这些问题我们从传统的语境观中找不到答案。我国学者熊学亮教授对认知语境的理解是:“语用推理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用因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

归纳起来,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语(non-linguistic context)。语言语境指语言的上下文,比如说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也涉及语音、语法、词组、句子、段落等方面的知识。非语言语境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包括情景、背景知识等。情景语境指交际中出现的一些带有临时或现场性质的语境因素,包括有关的时间、地点、参与者、事件、物体、场景等因素;也包括参与者的权势、地位、相互关系等。背景知识就是交际双方 事先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或社会所了解

的一般性百科知识(也称常识)、有关某事的特定信息。如下图所示:

语音、语法、词汇、结构等语言知识

情景知识(时间、地点、人物特征、社会地位、物体等)

非语言环境 百科知识(有关世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 有关某事的特定信息 图5.1

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⑥所构成的认知语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际就很难进行。也正是因为有“社会”这一因素存在,故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与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不同的是,社会表征的形成并不一定要依赖人的直接经验,语言使用本身在其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句式“比N还N”的特殊性,比字句的比较点没有直接出现在句子中,实际的比较结果则是“后N”,即由名词N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来承担。但是由于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有单一和多种之分,所以,“后N”的具体含义的确定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有些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较为单一、或者说这一名词只有一个特点为人们所熟知,那么 “后N”的意义就很容易被确定了。如:

(82)明面上,贪官比正人君子还正人君子,可暗地里,贪官什么坏事不敢干? (《大连晚报》 1992.02.05)

正人君子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做事正派、光明磊落,它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是单一的,因此很容易确定比较结果是“正派、磊落”。

而当名词具有多个描述性语义特征时,比较结果则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例如:“牛”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有很多:耿直、老实、有力气、吃苦耐劳??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例如:

(83)这帮人还都冲他们的头儿拍马屁:“领导,你快骑上去啊,那样你就比牛还牛了!”

语言环境 上下文等语篇知识

语境

(84)他可有把子力气了,干起活来比牛还牛呢。 (85)咱们工人就这点谁也比不过,吃苦耐劳,比牛还牛!

例句(83)根据上下文,应该表现的是“牛气”的语义特征;例句(84)中根据提示词“有把子力气”,表现出来的应该是“有力气”;例句(85)则可以根据提示词“吃苦耐劳”推断出表现的是牛的“吃苦耐劳”的特性。

还有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女人”的例子,也同样可以说明语境对于语用推理、语义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不做赘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9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