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及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08 00:3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根据中国当前英语使用及学习的现状,文章从母语迁移着手,探讨“中国式英语”现象,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产生的直接影响,进一步提出了纠正中国式英语的策略。 【关键词】母语迁移母语负迁移中国式英语策略 一、母语负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家应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根据Rod Ellis(1997)的观点,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Odlin 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源于母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目标语间的异同,即将母语的语言特征无条件地运用于要建立的目标语语言系统中。用来解释过去的学习常会影响现在学习的一种方式。迁移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中。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 & Selinker,2001),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学习者带来困难,是造成语言偏误的根源之一。因为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将母语的特性和结构转接到外语上,出现语言错误。也可以说,习得中的语言错误主要源于母语,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越大,负迁移现象越多,学习的困难越大。 二、中国式英语

李文中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葛老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与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的概念。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如把“你的身体很健康”译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 (张老师)作为称呼语,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也可纳入中国式英语之列,统称之为Chinglish。

首先,中国式英语是一个不规范的语言体系,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其次,是由对英语了解不够的中国人望文生义地用英语单词硬套汉语语法习惯,而主观编造出来的,不合英语语法或有悖于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第三,中国式英语最常出现在口头交际中。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中国式英语的一些特点:“语法和用词方面表面上不能算错”;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英语母语者不这么说或用。正如Sol Alder 所言,中国式英语不是语法的问题,是更为微妙的问题。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正是“微妙”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人的思维则是受其耳濡目染的文化影响,从中国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中体现了一些中英文化差异。 三、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 (一)语音的负迁移影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样的音素,容易对英语学习者的发音造成负迁移和干扰。许多英语学习者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i:]、[i]不分,[u:]、[u]不分。另外,由于受母语的干扰,有些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某些音的发音感觉特别困难,于是就会用汉语中某些音代替英语某些音[θ]、[e]、[v]、[w]。由于汉字的拼音,除了少数以鼻辅音n、η 结尾的外,多数都是以元音结尾的,所以,学习者在读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总是习惯性地在后面添加一个元音。英语中有辅音连缀,而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都是单独出现在音节之前或之后的,因此,学习者常常在辅音连缀之间加进元音,如把place 读成pelace。江苏南京的学生由于母语方言中声母没有n 音,连普通话里的n 音全部都用l 代替,这种习惯迁移到英语习得中,结果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比如,on Sundaynight 读成了on Sunday light;no tables 读成了lowtables。Rod Ellis(1997)指出“语音迁移是最活跃和最固化的”,过了关键期(puberty)之后,任何人学习外语几乎没有能不带口音地说出“地道”(nativelike)的外语。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

果。

(二)语汇负迁移影响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在英语词汇学习的初始阶段,他们掌握的词条内容只有单词形式上的信息,使用英语词汇时须通过其母语对等词的词目才能与共享概念系统发生联系,这便导致了学习者对母语对等词的依赖。当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和目标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语音、拼写、句法、语义上有共同之处时,学习者常会出现这种错误。中国学生在学习掌握某个单词时,只根据汉英或英汉词典中的汉语形式来掌握某一单词,将英汉两种词义机械对立,结果造成望文生义。比如:envisage 和visualize 的汉语意思均为“设想”,所以学习者常将两者混为一谈,盲目地认为他们是相同的,可以互换,实际上在英语中,envisage不是视觉效果的想像,而是对将来的一种预测,可用foresee 或foretell 来解释;visualize 是指视觉的想像,在脑子里勾画出picture,可用imagine 来解释。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在于只抓住了词的外延,而忽略了词的内涵,不了解词的语体色彩是褒是贬、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正式非正式等。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 两个词都是“政治家”的意思,但两者的语体色彩却不一样。politician 是“政客”的意思,含有贬义;而statesman 是褒义词,含有“公正贤明的政治家”的意思。 (三)语法负迁移影响

由于英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运用中习惯遵循的是汉语的规则而不是英语的规则,学习者运用母语的特征来代替目标语的特征, 常会犯一些语法结构错误。其一、时态意义的表达不对应。英语时态的表达是在动词的形式上表现出来,而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时态人称、语态的差别,则要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曾经”、“正在”、“已经”、“将要”等,作状语或利用虚词“了”、“着”、“过”等作补语手段来体现,动词形式没有任何变化。因为汉语没有过去分词, 所以学生用过去时代替了英语中的语法规则,如:I finished my homework; went out to play basketball.其二、语序排列上的不对应。从句子的结构分类,汉语句子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英语句型则主要有五类:主谓结构、主系表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宾补结构和主谓间宾直宾结构。由于这两种语言的句法规则中句子成分的互不对应,极易产生汉语句法规则对英语的负迁移。例如:He said yesterday he will go to Nanjing. 正确句子应为He said yesterday he would go to Nanjing.其三、关联词语的不对应。汉语句法结构中常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一类的连词短语,而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只要任用一个就能起到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由于受汉语影响而产生的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现象,在初学者的英语表达中也是时常见到,如:Although Taiwan is small,but it's a beautiful island.正确的是Although Taiwan is small,it's a beautiful island. 或者Taiwan is small,but it's a beautiful island. (四)语境迁移影响

语境就是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一方面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另一方面是指语言形出现的具体语境,又称情景。刘绍忠把语境负迁移描述为“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目的语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行为的语用知识”。比如:一位中国教师看见一外籍同事站在教室门口, 就问:“Hi,Mr White,who are you waiting for ?”(喂,怀特先生,你在等谁呀?)这让外籍教师感到突然或窘迫,似有冒犯对方隐私的嫌疑。当两个中国人相互见面的时候经常会询问对方的一些情况,以表示热情和关心,如:Are you married?How much can you earn in one month?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marks in the exam?但是随便询问往往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被误认为探听别人的隐私而被视为不礼貌。这些都是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语境失误的表现。 四、应对策略

(一)拓展词汇练习,模仿使用地道英语英语基本词汇是构建英语句子,形成话语的基石。要掌握英语,首先要有英语词汇做准备,这是学习者学会英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一点要充分重视。但是英语与汉语词汇又有许多不同:有些词即使意义相同,其词义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搭配、用法也大相径庭。而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往往把词汇记忆和词汇用法割裂开来,或者记住词汇的个别意义,而忽视其丰富的内涵意义,因而使用时,

导致用词生硬或不得体。所以,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单词时,除知道基本词义外,还要学会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单词,遇到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的情况时,应注意其用法异同,通过查阅词典学习例句,加深理解。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词组、短语之间的差异,弄清其意思后进行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并达到准确、灵活运用。当看到“好”字,就十分自然联想起英语里的“good”或“well”,但我们更要研究其深层含义,即在特定语境中“好”字的内在含义以及使用,如:“花好月圆”elixir of Love,“好好先生”a yes-person,而不能僵化地一味地使用good 或well,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词汇的衍生。

(二)强调语法训练,摆脱汉语的束缚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句子中,各句子成分摆放位置较汉语灵活,特别是状语和定语的位置更是如此。但是中国学习者由于汉语语法的禁锢,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容易在使用英语时出差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者学习英语出现语法错误,不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规则”,而是他们学到了基本语法知识,但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运用或不能熟练运用,写出来的句子错误很多。这说明学习者并不是不懂语法规则,而是练得少。一些语法知识,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加以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输入转化为可理解的输出。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加深对已学语法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克服中国式英语。

(三)熟悉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而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才能使交际有效。因为中国学生是在非自然的外语情境中学习的,学生者学习英语时受母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很重。因此,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仅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的场合和对象的具体身份、社会和心理因素等。通过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深入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意义,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真正认识并掌握英语自身的语言规律及其表达习惯,提高用语能力,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M].Avon:MultilingualMatters, 1992.

[2]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A].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骆贤凤.从中国式英语看母语的负迁移[J].重庆山峡学院学报,2002,(3).

[6]袁平华.廖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式英语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2) . [7]万鹏杰.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J].上海翻译,2005(2).

[8]夏新蓉.中国式英语和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on Chinese-English and some coping strategie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usage and English study, this article,beginning with th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influence the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has on Chinese-English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correcting Chinese-English.

Key words: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Chinese -English,strategy.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8g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