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改造分析

更新时间:2023-10-23 0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哲学的改造

——我对哲学及其使命的理解

【内容摘要】思想植根于存在并且归入于存在,作为存在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生存智慧。在发现真理的任务由现代科学接管之后,哲学应该在超越的生存中发明观念,开创生存的意义空间,以便在神性的超验世界垮塌之后,确保生存不至于向物性单向度地坠落,不管这种坠落是异化还是毁灭。因此,本质上说,哲学作为思之事业,只能是批判,是创造,是对存在之呼唤有所呼应的自我主张,而不是发现符合论意义上的科学真理。

【关键词】 存在 超越 实存 真理 智慧

我们的哲学似乎已经沉陷在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之中,沉陷在发现真理的科学性之中,沉陷在否定超越的实在性之中,沉陷在阐释思想的演绎性之中……

“哲学的改造”是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题目?哲学能改造并且需要改造吗?我们用“哲学的改造”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听多了为哲学送葬的钟声。如今我们知道,哲学永远终结不了哲学,宣布哲学死亡的哲学还是哲学。“哲学的终结”说的不过是一种哲学形态被替代,而这种替代是根本性的变革,即所谓革命性的转型。因此,我们与其说“哲学的终结”,还不如换一个更恰当的说法“哲学的改造”。“哲学的改造”说的就是顺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迎候这样一种转型,在哲学内部推动哲学的变革。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的改造”改造哲学的什么?如今在哲学的名义下进行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不再像近代修鞋的哲学、理发的哲学那样粗陋,而是变成了一系列分支的专业和学科。“哲学的改造”当然不可能、说的也不是去改变具体的哲学观点和哲学涵盖的内容。哲学变革本质上是哲学观的变革,因此是一种哲学形态的变革。如何看待哲学与哲学如何看待世界是无法分开的。因此,哲学的改造不只是说哲学本身如何变革,而且包含着哲学对世界的看法如何改变并且如何回应这一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的改造”不可能成为一项工程,甚至也不可能成为一项

可论证的课题,它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进展。形式地言及哲学应该如何并且可能如何等等,不过是对这一进程有所领悟的看法和见识而已。真正的改造必然不在这种信誓旦旦的言谈中!深水静流,大音希声,需在万籁俱寂中静静地谛听!

面向存在

柏拉图用来与洞穴相对的理念世界本质上也是一个洞穴,并且是一个观念的洞穴。存在的世界不是这一个洞穴,或者那一个洞穴,而是统一和联通。哲学在这个联通中面对存在,在超越与实存之间回环穿梭。在沉重的哲学历史中,哲学改造的首要主张是不要面对思想,而要面对存在本身。哲学研究因此不是研究哲学,而是哲学地面对存在,在范畴与存在的交汇中生长。

哲学曾一度将抽象思想当作存在,诸如始基、本体、逻各斯、至善、上帝等等。柏拉图的洞喻巩固了这个趋势,理念成为本质、实体、基础、原则……一直延续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及至后黑格尔的哲学来临,在批判形而上学名义下揭示出这一点之后,哲学世界的观念论本质才根本暴露出来。现象界之外的、之先的存在,实际上是头脑思维的产物,但获得了自在性。近代以来,存在逐渐从观念抽象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指向实存,现象就是存在,而不是本真存在流溢出来的衍生物。超验的世界由此崩塌了,宣布哲学的终结成了哲学的基本任务:哲学津津乐道的那个世界本身是哲学自己的建构,超验的存在事实上不存在,而是存在世界的观念异化。这是一次重大解放,幻想被击碎了,经验实存被提升为原则。但与此同时,存在狠狠地坠入实在,被还原为物性,思维也变成了物性的思维。人是机器,社会是有机体,爱是多巴胺……思想曾经以超验的方式提升了存在世界。如今,在反对抽象观念统治的祛魅中,存在的世界从超验思想挣脱出来回到自身,回到了当下,回到此时此刻物性的实存。这是一个世俗的、去神圣和去崇高的时代,以实证性和实用性态度面对事实,拒绝抽象建构,信仰、理想、价值也日渐零落。传统哲学本体论抽象的根基被动摇了。

这是否意味着哲学回到了大地,成为存在之思呢?

正好相反,哲学面对的仍然是思想,而且哲学思想成为本质的对象。哲学过去曾经面对思想,将概念的抽象当作本真存在,执着于这个本真世界的体认与发现;现如今,这个抽象的世界塌陷了,但留下了思想遗产。从事哲学变成了面对这一堆遗产,研究哲学思想,而不是哲学地思想,哲学地面对存在世界。哲学本

2

身被对象化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对象世界。我们从事哲学,像考古队,资料员,发掘再现,翻新修复,腾挪移植,本质工作是向后发掘而不是向前开拓。哲学在社会中成了迂阔,空洞的代名词,没有时代气息。哲学不能再以真理说话。哲学工作者不生活在哲学思想之中,他不过一种哲学的生活却靠哲学过一种生活。当我说“离开了哲学我不能生活”,好像是要表达一种崇高,实质却是彻底的世俗。研究远离了现实的哲学思想当然还有现实的意义,它能成为职业,并且作为一个小小的产业成为价值流动的物质承担者,我们讲课,我们发文章,我们搞课题,我们开会,我们也进行话语战斗,甚至争夺霸权……但目的似乎已经指向普遍的交换价值,不是哲学创造本身。

柏拉图确立理念的统治,本质上是实践的,在洞穴之外但心向洞穴。哲人以超验和神性说话,经验的现象界要朝向和追求理念的世界,因此是面对存在、导向实践的。这里,二元论的本质是一元论,观念统治的一元论。伦理、政治和审美的超验原则都提升了存在的世界。抽象观念的统治被罢黜之后,哲学不再为思想谋取这样的统治,而是将哲学作为思想来研究,范畴、观点、命题、体系本身构成了一个自足的观念世界。思想只是思想,思想因此被封闭在思想的内部。思想不再面对存在,不再是存在之思。哲学不再作为存在之思思及存在,而是将自身看成一种作为思想的思想,放逐到了存在之外,变成观念内部的自我操作。在现实面前,人们听得到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却听不到哲学的声音。是时代不需要哲学了,还是哲学自身远离了这个时代,蜷缩在沉重的哲学思想史之中?毫无疑问,我们的哲学研究,已经严重地变成了研究哲学思想,而不是哲学地研究和面对存在的世界。哲学真正成了一门观念学,封闭了与现实存在的生命接口。

思想离思想太远了,因为思想离存在太远,放弃了对于存在的思想。存在乃是哲学的大地。哲学必须从面对思想转向面对存在。

思想使人克服了直接性和实在性,朝向超越的存在。只有人才是抽象的存在物,人能够抽象并且在抽象中存在。存在不是直接性的实存,而是超越实存。这个超越,立足于实在世界的抽象,是扬弃了直接性和具体性的观念建构。精神以观念建构的原则提供目的,创造意义。世界本无目的,也无意义。本质的工作不是发现和寻找,而是发明和创造。思想建构了意义,使人生活在超越了直接性和

3

实在性的历史空间之中。没有思想当然没有人的世界,只有实存。思想由存在发生,在存在中发生,并使存在超越实存。因此,思想无来源亦无指向地陷入观念的自我旋转,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若哲学不面向存在的大地,作为存在之思思及存在,并因此提升和改变存在的世界,而是困闭在思想的内在性中,哲学行将枯萎,不会有未来。

思想在存在中有其地位,就如存在在思想中有其地位一样。现实的存在乃是观念世界与实在世界的联通交融,不是自在精神或自在物质,而是统一。哲学中的本体只是本体论的观念抽象,不是现实存在。哲学不是在存在之外面对存在,而是在存在之中,在超越与实存共熔的可能性空间中。思想使存在成为超越的空间,哲学曾经以超验世界的建构在此超越中有其存在论的意义。瓦解超验的世界,却必须守住对实存的超越。这就是哲学如今面对存在的存在论意义。哲学将面对存在,在可能性的存在空间中维护和拓展这个空间。哲学不再面对抽象思想,将观念提升为绝对,或将实存提升为绝对。哲学在将存在理解为能在的意义上面对存在,在反思本体论抽象之虚构的同时,坚决抵抗存在世界的物化,继续唤醒和守住超越的维度,将营建存在意义的生成空间作为哲学致思的存在论使命。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可以说,走出形而上学不意味着哲学的终结,而是哲学面对存在的新的启程。 一、创造意义

真理是人面对世界的方式。哲学曾经不是误解了真理的本质,就是错误领受了发现真理的任务。根本上说,哲学创造了提升存在世界的观念,是存在的智慧,而不是正确的知识。创造性的哲学要远离发现真理,自觉地发明观念,创造意义。哲学是根本性的想象,而不是实在的描述,哲学的观念源于超越实存的梦想。 哲学必须通过面对存在来获得自身的可能性。面对沉重的思想史,哲学研究不应该一味地成为研究哲学,面对文本,面对材料,而应该哲学地研究,以哲学的方式面对存在,哲学地存在。哲学是爱智慧,生存智慧,智慧地生存。思想使存在云绕着不可见的灵韵,实在的世界成为具有超越本质的意义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哲学本质上不应该是关于存在的正确知识,哲学创造意义,而不发现真理。哲学发明的观念是带有本质性意义的想象,而不是对世界的描述。诸如始基,至善,物自体,仁义礼智等等,都是观念的发明,却躲在了实在真理的后面。现代

4

哲学已然洞穿了这一点,向科学让渡了真理。在此,哲学遇到了本质性的挑战,哲学应该守住意义的创造,发明观念。

哲学曾经一度自我规定为发现真理的活动。爱智慧就成为爱真理,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这就从本质上要求一种自在存在的概念,外在于心灵的客观实在,不管这个实在是被理解为过程,还是在者。真理就是如其所是地将实在再现为观念,形成正确知识,尺度是一致与符合。真理问题是认识问题,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就成为知识论哲学。哲学的任务被规定为发现与认识,指向一个不由人的观念构成的对象世界,去接近、切中、符合这个世界,在认识中,从而也在实践中与它一致。即便是公平、正义、至善等等都属于这样的认识论结构,或者说在这样的结构中被言说。传统哲学以真理说话,真理就是绝对命令,不得违背的原则和规范,是逻各斯,是规律。哲学的本质属性实际上是今天所言的科学性。因此,现代西方科学才能够从西方传统哲学中产生和成长起来。这样一来,哲学显然就只是成了科学的准备阶段,科学的成熟就意味着哲学的终结。

人在世界之中,世界是人在之中的世界,它不是一个自在的世界,不是自在物性的广延和持存,而是在实存中超越实存的人韵空间。在这个可敞开亦可封闭的不确定境域中,人悬浮在有与无之间。这个作为生存的悬浮本身就是不确定性,在实存与超越之间摇摆,舒坦和不适就在悬浮的摇摆中回旋。这是一个由精神和思想参与的不确定空间,而不是在思想之外等待思想稳稳抓住的实在。在观念中切中对象并与之符合是认识的任务。然而,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不是认识,而是构成,创造,是无中生有,因此是思想对于存在世界的提升,让世界从纯粹的物性中超拔出来,成为人化的意义世界。思想的本质并不只是发现真理,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是超越,是创造意义,发明观念,为存在的世界开启可能性的空间。因此,哲学思想本质上是想象,是一种关于可能性存在的想象,是超越实存,而不是与实存一致。将善恶美丑、好坏公正等等超越实存的人化构造纳入实在论的框架,为它们寻找绝对尺度,西方传统哲学误解了思想的之本质。传统哲学把思想的创造作为客观的存在,将思想的任务规定为发现真理,探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之绝对存在及其原则。然而,它找到的只能是自身的回响,观念的产物。

随着科学实证研究的进展,认识真理的任务被科学接管。一方面,哲学的思辨不再被作为正确把握认识对象的科学方式,科学方法在哲学的孕育中成熟了,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43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