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麦穗学案和答案

更新时间:2024-02-29 13: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拣麦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理解文章的情感

2. 能力目标:①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②品味作者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③探究文章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品味文章语言,体悟贯穿全文的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

【教学难点】

“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

【教学助读】

(一) 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概念掌握

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重在神似,比喻重在形似.象征一般统摄全篇,比喻只是个别句子的修辞.

第一课时

一、基础检测

1.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蚂( )蚱( ) 戏谑( ) 贼( )眉贼眼 腮( )帮 剃( ) 疙( )瘩( ) 害臊( ) 山坳( ) 蹒( )跚( )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

歪歪趔趔: 贼眉贼眼: 大言不惭: 死乞白赖:

3.以下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 ) ②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 )

③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 )

二、文章整体把握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2.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3.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谁拣麦穗 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 梦实现了吗 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A: B:

4.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披文入情——“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

1.人物分析:

(1)文中的“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请结合文章分析. “我”: 老汉:

(2) “卖灶糖老汉”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爱?

2.手法赏析:

(1)文末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我”为什么“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

3.归纳本文主题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答案:

【预习自测】第一课时

1.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蚂(Mà)蚱(zhà) 戏谑(xua) 贼(z?i)眉贼眼 腮(sāi)帮 剃(tì) 疙(gē)瘩(da) 害臊(sāo) 山坳(ào) 蹒(pán)跚(shān) 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

歪歪趔趔: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的样子 贼眉贼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死乞白赖:纠缠不清

3.以下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 比喻 ) ②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 比喻 ) ③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 拟人 )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2.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答: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3.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答:“我”:和姑娘们; 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 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姑娘们:麻木、顺受.

44.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体现动作的词语,“拣”、“卖”、“攒”,“扯”、“买”、“剪”、“缝”、“绣”。姑娘们“拼命地拣”,她们拣取的不是关于吃的起码要求,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而是在与同伴朝夕相处的岁月里朦胧意识到的对爱的一种向往。为了心中那份期待已久的未知的爱,她们年复一年地“拣”、“卖”、“攒”,一针一线地“缝”、“绣”。在姑娘们的眼中,那一颗颗麦穗就是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所以她们才如此不辞辛劳,如此执著。 ②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忧伤和惆怅。

③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为下文写“我”拣麦穗做铺垫。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反衬“我”对梦想的坚持。

④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作者关注自我,也关注他人,关注个体,也关注社会。她不仅仅只是回忆儿时的那段经历,更是以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胸怀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披文入情——“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 1、人物分析:(分角色朗读)

(1)文中的“我”和卖灶糖的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我”:贪玩不懂事、天真无邪、幼稚纯真 。 (从“我”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老汉:贫穷孤苦、勤劳乐观、慈祥和善。(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a、从他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慈祥。

b、很爱笑,“见到我就乐了”、“张着大嘴笑”、“咧着嘴笑”、“笑眯眯”、“乐呵呵”,从这里看出他的和善。

c、老汉不是真的要娶我,我只是一个与他不相识的小女孩,他不忍心伤害一个小女孩纯真的梦想,因此答应等我长大,然后来接我。这是善良的体现。 (2) “卖灶糖老汉”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爱?

(在我小的时候,老汉“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或一块灶糖,或一个甜瓜,或一把红枣……”,当我渐渐长大了,老汉“不再开那玩笑,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保护她的感情。)

“我”只是一个与他不相识的贪玩的天真的小女孩,只因为我的一句别人也不当真的话,他付出了自己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爱。

我们看到的是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

2、手法赏析:

(1)文末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运用了象征手法。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

“孤零零”、“喜盈盈”,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叠词用来形容“小火柿子”是否矛盾?在尚未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之前,“我”总觉得“小火柿子”不怕风吹雨打;在已经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之后,“我”却觉得“小火柿子”是孤独无依的。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我”为什么“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

(明确:我“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皱巴巴,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等我出嫁了,我要送给我男人”在大雁纯真的梦想里,她要送的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老汉疼爱她,她也依恋他。“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进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我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进过我们村。我站在……望着,等着。”小女孩长成女孩,盼望着老汉来,目送他离去,依恋他,一老一少,在这样纯真的、没有任何希求的疼爱依恋中交往。这是一份怎样纯真、善良、美好的情谊啊!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正是这份感情的寄托啊!绣荷包,是在憧憬人间真情,想荷包,是在怀念这份真情啊!)

“烟荷包” 是我对老汉纯真情感的寄托,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它的丢失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

虽然它再也找不到了,但我“常常想念它”,表明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情感和事物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3.主题归纳——守护心灵的纯真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姑娘们和“我” 梦想的破灭,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同时表达出对美好感情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以及对真、善、美不灭的信念与追求。这种信念与追求一直深藏于“我”的内心,让“我”能够坚持守护心灵的纯洁与天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分享了这段令人感伤的儿时经历,感受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与追求。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真与美好如风霜不倒的小火柿子一样永远鲜红透亮。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制作者:江伟嫦)

(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我”为什么“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

(明确:我“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皱巴巴,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等我出嫁了,我要送给我男人”在大雁纯真的梦想里,她要送的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老汉疼爱她,她也依恋他。“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进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我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进过我们村。我站在……望着,等着。”小女孩长成女孩,盼望着老汉来,目送他离去,依恋他,一老一少,在这样纯真的、没有任何希求的疼爱依恋中交往。这是一份怎样纯真、善良、美好的情谊啊!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正是这份感情的寄托啊!绣荷包,是在憧憬人间真情,想荷包,是在怀念这份真情啊!)

“烟荷包” 是我对老汉纯真情感的寄托,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它的丢失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

虽然它再也找不到了,但我“常常想念它”,表明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情感和事物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3.主题归纳——守护心灵的纯真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姑娘们和“我” 梦想的破灭,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同时表达出对美好感情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以及对真、善、美不灭的信念与追求。这种信念与追求一直深藏于“我”的内心,让“我”能够坚持守护心灵的纯洁与天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分享了这段令人感伤的儿时经历,感受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与追求。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真与美好如风霜不倒的小火柿子一样永远鲜红透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rm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