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选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15 0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峰212 五峰310 茶树新品种选育报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 覃士才 (443400)

摘要:五峰选出的五峰212、五峰310茶树品种,于2004—2009年参加全国第三

批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按照《全国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暂行技术规程》,现已完成所规定的各项试验,对各品种的移栽成活率、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全面鉴定。经6年的品种区试结果及观察表明:五峰212品种制烘青绿茶清香毫香,滋味清鲜,产量比对照增产9.7%,是一个早生、优质、高产量、适制绿茶的品种。五峰310品种制烘青绿茶外形细嫩显毫色深,滋味清爽,是一个早生、优质、抗旱、抗寒的品种。

关键词:五峰212、五峰310茶树新品种,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抗逆性。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叶可持续发展和茶叶产业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之一的茶叶质量的竞争,说到底是品种的竞争。因此,茶树品种在现代化茶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组织选出的五峰212、五峰310茶树品种,于2004—2009年参加了全国第三批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按照《全国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暂行技术规程》,现已完成所规定的各项试验,对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移栽成活率、树高树幅、春梢生育期、发芽密度、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全面鉴定,较为客观的评价了利用价值,为新品种审定、大面积示范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根据五峰212、五峰310参试点区域试验的结果,综合形成如下五峰212、五峰310茶树新品种选育报告。

1、育种材料及方法 1.1育种材料。

五峰212、五峰310是我县1994年第二次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时发现的。其中五峰212是在原红渔坪乡珍珠头村六组刘明魁责任田(海拔约800米左右)中发现的一个茶树单株为育种材料培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现存母株树龄60年以上(有照片)。五峰310是在采花乡原枫竹园村二组褚万军责任田(海拔350米左右)中发现的一个茶树单株为育种材料培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现存母株树龄80年以上(有照片)。五峰212、五峰310均属五峰地方茶树群体品种的单株选育后代。

1

1.2单株选育及品比试验 1.2.1选育经过

中国是茶的故乡,地处鄂西南山区的五峰,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为我县茶树地方品种选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为挖掘优良茶树品种,进一步提高五峰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农业部《印发甘蔗生产和茶叶生产、茶树良种繁育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79]农业经字第10号)、湖北省农业局《关于开展茶树地方优良品种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鄂革农字[79]第11号)、以及《关于印发全省名优茶生产和茶树良种无性系繁育推广会议纪要的通知》( [92]鄂农牧办字第21号)等文件精神,1994年7月,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茶业局)起草,县农牧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开展我县第二次茶树良种调查选育工作的报告》(五农牧字[1994]27号)。同年8月以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干部为主,在全县原四个乡(镇)开展了调查登记。当时全县调查登记以“早熟、多毫、深绿色、大中叶种”为目标,共调查登记茶树单株196株。后经1994年10月底、1995年3月两次观察、两次淘汰,筛选保留了22个单株,于1995年10月、1996年10月两次采集枝条,在县茶科所进行扦插繁殖。1997年秋至1998年春,分别在县茶科所(海拔200米)、长乐坪镇石桥沟村二组(海拔900米左右)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建单株原始材料圃。2000年5月、2001年5月茶业局在原始材料圃中分别采制生化分析样(两次采制生化分析样30个)送杭州由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分析。根据两次生化分析结果,2001年10月对再次筛选保留的6个单株(五峰107、108、210、211、212、310)经与省农业厅联系后,由县茶业局分别在省果茶所、咸宁市农科所两地布点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区域试验品种含对照共7个)。两地区域试验于2007年底基本结束。

2008年3月底,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2009年4月通过了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为五峰212、五峰310。

2003年12月—2009年12月参加全国第三轮茶树新品种区试。根据全国区试按排,五峰212、五峰310分别送往浙江杭州、贵州湄潭、河南信阳三点参加茶树新品种区试。

1.2.2.单株选育

五峰212、五峰310是采取 “单株、多次淘汰”的方法筛选出来的两个品系,其氨基酸含量比较高。(目前已公布的77个国家级茶树品种中含氨基酸4%以上的仅8个品种,最高的是黄山种含氨基酸4.98%)。

1.3.区试(参加全国第三轮茶树新品种的区试) 1.3.1.品比区试材料

2003年12月—2009年12月参加全国第三轮茶树新品种区试。五峰212、五峰310布点在浙江杭州、贵州湄潭、河南信阳三地参试。

2

1.3.2.区试点的基本情况 见表1

区 试 点 基 本 情 况

表1 基本 情况 地 理 位 置 东 径 北 纬 海 拔 土 壤 状 况 类 型 肥力 PH 值 常 年 气 温 ℃ 平均值 最高 最 低 相对湿常年 雨量 月均降雨 量 ㎜ 度 ㎜ % 杭州 湄潭 信阳 120°07′ 107°15′ 114°03′

30°01′ 27°21′ 32°02′ 796 90 红中壤 黃砂壤 黃粘土 中 3.68 中 5.5 中 5.5 17.9 14.9 15.5 39 42 5.4 4.2 17 83 75 1244 103 1146 100 1300 108 1.3.3.试验设计

各试验点品种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含对照品种福鼎大白共16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分别为13.5㎡。种植方法为双行条栽,大行150㎝,小行40㎝,每窝定植茶苗2株。

1.3.4.区试的主要内容

区域试验鉴定的内容包括:茶苗成活率调查,树高、树幅测量,新梢生育期观察,发芽密度调查,鲜叶产量测定,烘青绿茶品质,抗逆性鉴定。

1.3.5.田间管理

各点田间管理均按照《全国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暂行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包括茶苗定植、施肥与耕作、定型修剪、病虫防治等。

2、区试结果与分析 2.1.栽植成活率

种植成活率的高低,是引进新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表2三个区试点综合可以看出,五峰212、五峰310栽植后株成活率分别为96.84%和92.4%。其中五峰212均超过对照,适应性好;五峰310在信阳成活率较低,表明五峰310品种适宜在气温较高的区域栽种,偏北或比较寒冷的区域栽植成活率偏低一点。

幼 龄 期 茶 苗 的 成 活 率 比 较

表2 福鼎大白(CK) 试验点 三年株成 活率% 杭 州 湄 潭 96.97 97.92 三年丛成 活率% 100 98.48 五峰212 三年株成活率% 99.09 99.48 三年丛成 活率% 100 100 五峰310 三年株成 活率% 97.88 98.96 三年丛成 活率% 100 100 3

信 阳 加权平均 90.77 95.22 92.82 97.1 91.96 96.84 94.04 98 80.35 92.4 84.52 94.84 2.2.树幅树高

经三次定型修剪三点的平均数据为:五峰212树高79.4 ㎝、树幅95㎝;五峰310树高82.1㎝、树幅90㎝。其中贵州湄潭五峰212的树高、树幅均超过对照(见表3)。

福鼎大白(CK) 树高 杭 州 湄 潭 信 阳 加权平均 105.8 69.3 84.7 86.6 树幅 113.5 112.2 67.1 97.6 五峰212 树高 81.8 79.1 77.4 79.4 树幅 92.5 126.5 66.1 95 五峰310 树高 105.8 70.3 70.2 82.1 树幅 104.5 110.3 55.1 90 2006年10分 2007年 第三次定型剪 试验点 备注 树幅树高调查

表3: 单位:㎝

2.3.物候期调查

春梢营养芽生育期从表4可以看出,在杭州,五峰212一芽一叶初展比对照早1.67天,一芽二叶初展比对照早4.33天;在信阳,一芽一叶初展比对照早3天,一芽二叶初展比对照早4.天。在杭州,五峰310一芽一叶初展比对照早4.33天,一芽二叶初展比对照早6天;在信阳,一芽一叶初展比对照早3天,一芽二叶初展比对照早4天。

物候期调查(2007、2008、2009年)

表4—1

福鼎大白(CK) 一芽一叶初展 区试点 三年幅度 杭 州 湄 潭 信 阳 27/3—4/4 19/2—20/3 21/3—30/3 三年幅度 30/3—3/4 20/2—19/3 19/3—28/3 与对照 平均差异天 +1.67 -1.33 +3.0 三年幅度 23/3—1/4 16/2—18/3 21/3—26/3 与对照 平均差异天 +4.33 +1.33 +3.0 五峰212 一芽一叶初展 五峰310 一芽一叶初展 4

三点变幅 表4—2

19/2—4/4 20/2—3/4 16/2—1/4 福鼎大白(CK) 区试点 一芽二叶初展 三年幅度 杭 州 湄 潭 信 阳 三点变幅 2/4—11/4 24/2—24/3 24/3—3/4 24/2—3/4 五峰212 一芽二叶初展 三年幅度 2/4—7/4 24/2—22/3 25/3—30/3 24/2—7/4 与对照 平均差异天 +4.33 -0.33 +4.0 五峰310 一芽二叶初展 三年幅度 30/3—7/4 21/2—22/3 26/3—29/3 21/2—7/4 与对照 平均差异天 +6 +2.67 +4.0

2.4.发芽密度

从表5可看出,三年平均每1109C㎡,五峰212为56.8个,五峰310为78个,发芽密度均低于对照CK品种。

发芽密度(2007、2008、2009年三年平均)个/1109 C㎡

表5 区试点 杭 州 湄 潭 信 阳 加权平均 福鼎大白(CK) 三年平均 100.4 105.7 51.2 85.8 与对照% 100 100 100 100 五峰212 三年平均 57.7 68.6 44.1 56.8 与对照% 57.5 64.9 86.1 69.5 五峰310 三年平均 87.3 96.4 50.2 78.0 与对照% 87.0 91.2 98.1 92.1

2.5烘青绿茶品质

2007—2009年对参加区试的品种由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进行了感官审评。

茶叶香气、滋味是消费者衡量茶叶好不好喝的重要指标。从07年审评结果(表6)看,五峰212香气得分为:杭州92分(对照91分)、湄潭90分(对照

5

86分)、信阳90分(对照86分);滋味得分为:杭州92分(对照91分)、湄潭90分(对照89分)、信阳88分(对照86分)。

五峰212 、五峰310烘青绿茶审评结果(2007年)

表6 品种 区试 点 杭州 显毫 福绿润显芽 鼎 大肥嫩绿润 白 CK 加权 平均 杭州 显芽 五峰 肥嫩尚绿 212 信阳 披毫 加权 平均 有清 杭州 深绿带芽 细嫩翠绿 五峰 黃绿310 信阳 加权 平均 90.7 浅黃 89.3 86.0 88.3 90.3 88.4 -0.4 细嫩绿润 91 浅黃 87 尚高 86 较浓 87 较亮 88 87.3 湄潭 显毫 92 89 嫩绿 清澈 88 纯正 84 93 香 88 清爽 浓 欠爽 88 90 绿亮 嫩绿 明亮 93 88.2 90 89.3 89 89.7 90.7 90 87 89.3 +0.5 90 嫩黃 90 清香 90 较浓 88 绿 尚亮 86 88.6 湄潭 肥嫩绿润 90 明亮 肥嫩深润 87 92.3 嫩黃 嫩黃 90 清香 90 醇爽 90 89 毫香 92 清鲜 92 明亮 绿 较亮 86 88.6 91 87.7 88.7 黃绿 89 90.6 89.3 88.8 0 信阳 披毫 93 嫩绿 明亮 92 稍有 毫香 86 尚爽 86 绿明 89 87.3 湄潭 披毫 93 绿亮 91 纯正 86 醇爽 89 较毫 绿 89 88.3 外 形 评 语 肥嫩绿润 91 绿亮 90 毫香 91 清爽 91 绿亮 90 90.7 分 汤 色 评语 分 香 气 评语 分 滋 味 评语 分 叶 底 总分 评语 分 照 与对

从08年审评结果(表7)来看,五峰212香气得分为:杭州、湄潭区试点与对照得分相等,滋味比对照略低。五峰310香气得分为:湄潭89分,信阳

6

90分,与对照相当。滋味得分为湄潭88分,信阳87分。

品种 区试 点 外 形 评 语 分 汤 色 评语 分 香 气 评语 分 滋 味 评语 分 叶 底 总分 评语 分 照 与对五峰212 、五峰310烘青绿茶审评结果(2008年)

表7

7

肥嫩绿润 杭州 显毫 福鼎 大白 CK 加权 平均 肥嫩显毫 杭州 色深 肥嫩显毫 五峰 212 欠紧 信阳 色暗绿 加权 平均 细嫩显芽 杭州 色深 91 浅黃 欠亮 82 较高 87 浓 略涩 浓 五峰 310 欠紧 信阳 深绿润 加权 平均 87.3 84.7 88.7 87.3 87.3 87.5 84 黃绿 较亮 87 清香 90 较 清爽 87 绿多红茎 81 86.4 湄潭 细嫩显毫 87 黃亮 85 清香 89 较爽 88 87 细嫩 绿亮 黃绿显芽 88 87.9 93 88.1 86.3 88.3 87.3 87.7 87.0 87.4 83 浅绿 89 尚纯 84 尚浓 86 尚亮 黃 82 84.6 湄潭 色暗 88 88 明亮 浅黃 较亮 86 较高 88 浅绿90 栗香 90 鲜爽 较 清爽 88 较 89 显芽 绿 较亮 89 88.2 绿亮90 89.5 89.3 86.7 89.3 88.0 88.3 88.6 肥嫩深绿 信阳 显毫 88 黃亮 86 高纯 90 醇厚 88 绿 尚亮 85 87.8 湄潭 显毫 肥嫩绿润 90 90 绿亮 90 栗香 90 清爽 90 绿亮 90 90.3 浅黃尚亮 84 较高 88 尚爽 86 绿亮 90 87.6 从表8可以看出,五峰212、五峰310的香气、滋味三点的分数略低于对照。

五峰212 、五峰310烘青绿茶审评结果(2009年)

表8 外 形 品种 福区试 总分 点 杭州 评 语 肥嫩绿润 分 93 评语 绿亮 分 90 评语 密香 分 90 评语 醇爽分 90 评语 嫩匀绿分 照 90 90.3 对汤 色 香 气 滋 味 叶 底 与 8

鼎 大湄潭 白 CK 信阳 披毫 紧实深绿85 尚润显芽 紧结显毫较绿润 加权 平均 杭州 显毫 紧实深绿 紧结较绿87 绿亮 91 高纯 有 87 浅绿 黃绿 87 尚亮 85 尚纯 84 89 清香 88 89.3 89 较 88 89.3 90 绿明 89 明亮 黃绿88 栗香 较 高纯 88 90 带鲜 醇 88 较爽 醇 较爽 较 88 清爽 尚爽 86 88 亮 绿较亮88 显芽 嫩匀有芽较绿 嫩匀 90 绿亮 黃绿 较嫩 嫩匀 86 87 88.6 90 88.7 88.3 88.6 89.3 89.1 五峰 湄潭 显芽 较壮结 212 信阳 尚绿 加权 平均 细嫩显毫杭州 嫩绿活 紧实深绿较醇 84 较绿 嫩匀 89 85.4 87 88.3 较 86.7 较 86 88.3 87 92 绿亮 黃亮 90 高纯 尚高 89 醇爽 浓 88 绿亮 绿明 88 88.9 五峰 湄潭 显芽 较细紧 85 黃绿 85 86 略涩 尚爽 85 带芽 嫩匀绿89 86.1 310 信阳 较绿 加权 平均 86 尚亮 87.7 85 尚纯 85 86 较亮 86.3 89 85.9 86.7 86.7 88.7 86.96 从各区试点07、08、09年三年感官审评品质评分总表(表9)可以看出,五峰212在杭州区试点得分89.6分,排名第4名;在湄潭区试点得分87.9分,排名第6位;在信阳区试点得分86.2分,排名12名。五峰310在杭州区试点得分88.9分,排名第7位;在湄潭区试点得分87.3分,排名第10位;信阳区试点得分86.5分,排名第11位。

表9: 各点区试三年感管品质评分汇总表

9

2.6.主要生化成份

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分别于2000年4月、2001年4月制样,由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数据按两年平均计算后,五峰212、五峰310品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5.4%、2.6%)和6.55%(7.0%、6.1%)均高于福鼎大白茶2.9%(4.1%、1.7%)的含量(目前公布的国家级77个品种中含氨基酸4%以上的仅8个),酚氨比分别为7.47、3.30,均低于对照。。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考察后,于2008年4月再次

10

采五峰212、五峰310鲜叶制生化分析样,由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分析,检验测试结果为:五峰212含水4.4%时,氨基酸含量为4.1%;五峰310含水4%时,含氨基酸5.2%。三次的检测结果见表10。

鲜 叶 生 化 成 分 比 较

表10 (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中茶所 品 种 检验时间 2000.5.30 2001.6.17 五峰 2008.4.16 212 小 计 加权平均 2000.5.30 2001.6.17 五峰 2008.4.16 310 小 计 加权平均 2000.5.30 福鼎 大白 2001.6.7 小 计 水分 % 7.3 6.4 4.4 18.1 6.03 7.0 7.4 4.0 18.4 6.13 7.3 4.9 12.2 水浸出物 % 44.4 46.2 47.5 138.1 46.03 41.6 42.8 44.9 129.3 43.1 42.8 39.9 82.7 咖啡碱 % 4.2 3.6 3.15 10.95 3.65 4.0 3.6 3.1 10.7 3.57 3.7 3.8 7.5 茶多酚 % 22.8 27.9 34.4 85.1 28.33 18.8 24.4 26.6 69.8 23.27 24.7 18.0 42.7 氨基酸 % 5.4 2.6 4.1 12.1 4.03 7.0 6.1 5.2 18.3 6.1 4.1 1.7 5.8 酚/氨比值 7.03 3.81 加权平均 6.1 41.35 3.75 21.35 2.9 7.37 2.7.产量鉴定

茶叶产量是衡量一个茶树品种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从杭州、湄潭、信阳三个区试点三年各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表11)看,五峰212小区总产量为39.49㎏,比福鼎大白茶34.89㎏,增13.18%,加权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9.7%。五峰310品种比对照少2.5%。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数量与品质相比较,品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茶叶品质好的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在鉴定产量和品种审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内在品质的因素。

杭州、湄潭、信阳三个区试点各品种三年平均产量情况见表11。

11

三年各品种区试点综合(产量㎏)

表11

杭 州 品 名 小区 产量 福鼎大白(CK) 在叶龙 鄂茶5号 茗科3号 石 佛 香 早 玫 瑰 9 0 1 鄂茶6号 名山213 农 抗 早 石 佛 翠 五峰310 茗科4号 五峰212 武 绿 苏 茶 早 中茶108 中茶302 鸠 2 0 南江1号 早 春 毫 8.3 7.87 15.36 6.28 3.84 8.79 9.51 11.47 8.89 12.66 10.03 9.34 7.23 9.47 与对照 +-% 100 -5.89 84.06 -24.96 -54.04 5.15 19.19 37.2 6.39 51.45 19.96 11.73 -13.55 13.32 湄 潭 小区 产量 13.68 5.98 21.99 17.32 6.95 15.04 14.78 17.04 19.63 17.46 11.93 13.48 18.41 18.1 15.85 12.87 与对照 +-% 100 -55.1 61.2 27.1 -49.0 10.2 10.2 25.33 51.2 27.3 -12.6 -1.3 33.1 32.8 16.0 -5.5 信 阳 小区 产量 12.91 5.27 21.67 12.81 12.04 10.53 9.71 14.38 13.51 10.58 14.16 17.63 13.61 19.86 16.67 9.63 与对照 +-% 100 -59.2 67.9 -0.8 -6.8 -18.5 -24.8 11.5 4.7 -18 9.7 36.5 5.3 53.7 29.2 -25.4 三点平均+- +% 100 71.05 7.53 27.01 10.93 30.08 4.02 9.65 -% 40.06 34.61 2.52

2.8.抗寒抗旱性比较

整个试验期限内,对品种的抗寒性、抗旱性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观察。从表12可以看出五峰212为抗寒性中等、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五峰310为耐寒性较强、抗旱性强的品种。

抗寒性 抗旱性调查

12

表12

抗 寒 性 福鼎大白 区试点 受害 指数 (CK) 耐寒性 强 强 强 强 五峰212 五峰310 福鼎大白 (CK) 耐旱性 中下 抗 旱 性 五峰212 五峰310 受害 指数 耐 寒 性 中 中 弱 中 受害 指数 耐寒性 强 强 中 较强 受害 指数 受害 指数 耐旱性 弱 受害 指数 耐旱性 强 杭 州 加权 平均 1.67 7 0 2.89 33.75 39.0 58 43.58 2.5 6 36 14.83 42.5 55.42 8.33 湄潭 7 强 22.0 中 28 中 5分 5分 5分 58 信阳 59 22.3 加权 平均 46.4 弱 弱 中 较弱 54.3 53 24.3 43.87 弱 弱 中 较弱 54.7 56.3 24.7 45.2 弱 弱 中 较弱 干旱很少发生,故未调查。

2.9、抗病、抗虫性调查

杭州、湄潭、信阳三个区试点的抗病、抗虫性调查见表13。

抗病、抗虫性调查

表13

类 别 区试点 杭 州 病 害 湄 潭 信 阳 虫 害 杭 州 福鼎大白(CK) 0级 0.3级 (汇总表空) 黑刺粉虱 小绿叶蝉 13

五峰212 云纹叶枯病 2.3 (汇总表空) 黑刺粉虱 小绿叶蝉 五峰310 0 0.3 (汇总表空) 茶叶瘿螨 小绿叶蝉

刺蛾螨类 湄 潭 信 阳 5分 抗 刺蛾螨类 5分 抗 刺蛾螨类 5分 抗 在省区试及县内观察与调查中,对生物群落也进行了调查。从表14可以看出:危害茶叶的主要害虫、病害,五峰212、五峰310少于对照,天敌多于对照。

生 物 群 落 调 查 综 合 表

表14 (湖北省果茶所,县内调查综合表)

品 种 省 五峰 212 褔鼎大白CK 五峰 县 31 59 4 4 5 9 27.6 害 虫 小 绿 叶 蝉 蚜 黑 茶 剌 叶 粉 瘿 茶 茶 蝽 茶橙 赤病 害 天 敌 茶 茶 枝 三 白 蚜 七 大 日 炭 梢 突 斑 茧 星 草 本瘿 尺 象 星螨 病 5 5 5 5 4 4 饼 疽 黑 花 跳 蜂 螵 蛉 长 病 4 4 9 9 7 7 7 7 病 点 蛛 蛛 虫 病 17 5 22 8 8 2 2 1 1 2 2 2 脚蛛 8 8 7 7 6 6 虫 虱 螨 蠖 3 5 5 2 7 9 1 6 7 31 43 74 78 39 5 5 9 9 3 7.1 1.4 2 县 合 省 县 3 2 5 2 1 5 7.1 1.4 3 2 3.3 6 3.8 4 4 2 34 31 10 6 3 1 4 1 3 合 117 省 28 8 3.3 4 27.6 34 37 10 9 9 8 4 13 2 2 5 2 310 合 3.8 2 12 13 本表摘自覃士才、谭望兰、徐坤寿等五人《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报告》2009年《贵州茶叶》第2期

2.10.结论

五峰212是五峰地方茶树群体品种的单株选育后代。无性系,灌木型,早芽种。芽叶黄绿,茸毛多, 重芽型大叶品种。 树姿半开张,分枝较稀。叶长11.63㎝、叶宽5.5㎝(叶面积44.78C㎡),叶脉11对,叶长宽比为2.11。属椭圆形叶。叶片上斜状着生,叶面稍隆起、有光泽。叶质较厚软。一芽三叶百芽重91.15ɡ。育芽能力和持嫩性都较强。采一芽一叶在3月中旬。

2003年12月—2009年12月参加全国第三批茶树新品种区试。三点区试的综合结果为(见表15):定植三年株成活率96.8%,丛成活率98%,比CK高。幼年期长势中等。春茶一叶初展期比CK早1—2天,采一芽一叶在3月中旬。

14

一芽二叶初展期比CK早3—4天。三年春茶发芽密度为CK的69.5%,各点产量三年加权平均比对CK增产9.7%(其中湄潭点比CK增产32.8%,杭州点比CK减产13.55%)。氨基酸含量高。春茶一芽二叶烘青其品质为:外形肥嫩深绿显毫、汤色嫩黃明亮、香味清香或毫香、滋味醇爽、叶底绿亮。三年三点平均总分88.86分(其中三年总分杭州总均分89.6分,排序第4位;湄潭87.9分,排序第6位)。抗寒中等、抗旱性较弱。区试6年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云枯病,害虫主要有黑刺粉虱、小绿叶蝉、刺蛾、螨类。综合各项鉴定结果:该品种茶苗移栽成活率高,物候期比CK早,制绿茶品质与CK相当。是一个早生、优质、高产、抗寒性中等,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在栽培上选择水肥条件较好的田块栽植。幼年期要注意蓬面培养,增加发芽密度,注意抗旱、防冻。

五峰310是五峰地方茶树群体品种的单株选育后代。无性系,中叶类,早生种。树姿较直立,芽叶黄绿,茸毛较多。分枝较密。叶片上斜状着生。叶长11.01㎝、叶宽4.04㎝(叶面积31.1 C㎡),叶脉8对。叶长宽比为2.73,属长椭圆形叶。叶质较薄。一芽三叶百芽重47.65ɡ。育芽能力和持嫩性较强。

2003年12月-2009年12月参加全国第三批茶树新品种区试。三点区试的综合结果为(见表15):三点定植三年株成活率92.4%(其中杭州成活率高于CK),丛成活率94.84%,略高于CK。幼年期生长势中等。树高树幅中等。春茶一芽一叶初展比CK早3-4天,盛采一芽一叶期在3月下旬。一芽二叶初展比CK早4-6天。三年春茶发芽密度为CK的92.1%(其中信阳点98.1%),三点三年平均产量为对照的97.5%(其中杭州点比对照品种增产11.73%)。氨基酸含量高。三年春茶采一芽二叶制烘青绿茶,其品质为:外形细嫩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清澈,香气纯正,滋味清爽,叶底细嫩绿亮。三年三点综合得分87.6分,其中杭州88.9分,排序第7位;湄潭87.3分,排序第10位;信阳86.5分,排序第11位。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区试6年内未发生病害。虫害有黑粉虱、小绿叶蝉、刺蛾、螨类。综合各项鉴定结果:该品种移栽成活率高,物候期比CK早,制绿茶品质好,是一个早生、高产、品质好,抗寒、抗旱性强的品种。适宜在信阳以南的茶区栽培。

表15 杭州、湄潭、信阳三点区试五峰212、310结果汇总表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z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