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更新时间:2023-10-24 23: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 Fiscal revenue’s classifications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classifications by the form of fiscal revenue) 1.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还可以包括铸币收入(税),通货膨胀收入(税) 2.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或临时性收入)。 (1)经常性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各项收费 (2)非经常性收入主要包括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以及增长变化的趋势。

二、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classification by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fiscal revenue)

1.预算内资金收入 2.预算外资金收入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三、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classification by the origin of fiscal revenue)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第二节 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的实证分析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iscal revenue scale (intro-budgetary revenu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leading factors in the effect on the revenue scale)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从根本上说,财政收入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假设Y代表财政收入,X代表国民生产总值,则有公式:Y=α+βX 时序回归模型公式:Gmt=a+bGDP 式中Gmt代表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

以1980-2002年各年份财政收入和GDP的数值,利用公式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出我国财政收入和GDP的回归方程: Gmt=0.1448 GDP+31.42003807 R2=0.920975(亿元)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

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其次,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可以通过GDP的平减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求出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并与名义财政收入增长率对比。

GDP平减价格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其中,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实际GDP

按不变价格计算。)

实际财政收入=名义财政收入/GDP平减价格指数

二、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the increasing trends of fiscal revenue in China) (一)总体评估

(二)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978-1995年间财政形势的特点: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了,国家预算的同一性被肢解了,各部门代替了财政职能,特别是代替了财政的配置资源职能。

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跳空上也显得软弱无力。

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当时由于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拮据,而银行资金充裕,于是银行

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三)“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第三节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 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Chinese actual revenue scale

一、财政收入规模水平(The scale level of fiscal revenue)

★二、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Basic policy idea of reasonable regulation on the scale of fiscal revenue)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需要适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的关系,要求合理调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 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 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区间

第四节 财政收入形式构成和预算外资金分析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revenue and analysis of extra-budgetary revenue 一、我国财政收入形式构成分析(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iscal revenue) 财政收入 + 预算外收入 +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 + 制度外收入(无统计数字) = 政府收入 (一)税收与收费的不同

1.征收主体不同:税收—税务机关征收;收费—政府所属部门

2.使用方向不同:税收—满足社会的纯公共需要,为了一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收费—满足社会的准公共需要,为了特定的公共产品与需要

3.形式特征: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收费—有偿性,应急性

4.立法层次不同: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收费—中央与省两级,即政府与其授权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收取

5.资金管理方式:税收全部纳入预算,实行政府管理;而收费纳入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专

款专用

(二)收费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1.矫正负外部性 2.提高公共物品配置效率

3.其他:取得相对稳定财政收入;避免出现使用者“过度拥挤”,更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三)收费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分析

二、预算外资金分析(analysis of extra-budgetary revenue)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的含义及其历史沿革

*含义: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

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二)预算外资金现状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词】

1.财政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2.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3.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 4.政府收费 5.预算外资金 【复习与思考】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 3.试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4.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5.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6.如何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7.试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

8.试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现状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5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