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文化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4-04-15 05: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邢台文化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邢台的文化市场对于关心、支持及其身在其中者来说,可以称:叫人欢喜叫人忧,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兴大街的电报大楼下形成“跳蚤市场”以来,邢台开始有了文化市场的雏形,当时的情形是,公安追,城管撵,工商税务罚,邮电局头痛。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赵金銮,是他把墨缘斋从冶金生活区请到新华书店,建立起“指挥中心”开始邢台文化市场建设的艰难之路。当时的新华书店经理李清波,工商局长吕敬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给予了帮助和大力支持,新华书店文化市场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响彻邢襄,声震晋冀鲁豫,覆盖京津。多少的大城市都来赶集、参观、学习,成了邢台一大亮点。在此,以吴佩英、吴国才、葛福成为中心组建了邢台收藏家协会,以关永刚、李勇、毛家华、杨春广为首建起邢台市文化交流协会,蓄意待发,大有为邢台文化事业大干一场之势。

然而,赵金銮的辞世,新华书店的拆建,不到五年的市场、没长成人的孩子又面临“无家可归”。文化交流协会开始坐不住了,东一头西一头开始再找市场。四个人,关永刚、李勇、毛家华、杨春广五次三番的找到曹演庄,硬是把元街筹建了起来。当时的初衷是把这里建成展览馆、摆摊市场。21间房从东到西是一个长廊,墙面展览书画,中间展古玩,河边大片空地是摆摊设点……可是,当房子刚出地皮人们就争抢成了一锅粥,起初的计划落空了。文化交流协会被挤到了西北角。墨缘斎忍辱负重在自家门前支起画案义务供纸、供墨、供

开水、管吃饭吸引邢台书画爱好者来访。桥西书画研究会鼎力支持,联合墨缘斎建起邢襄书画大集,邢台收藏家协会联合文化交流协会遍约各地文化界召开盛会,邢台的文化市场有起来了。

可是,才具规模的书画市场马上面临着灰飞烟灭。早市的侵食,房子长价,兽药古玩市场拉人,元街市场经受着巨大的考验。桥西书画研究会在忙,文化交流协会在忙,不知道家在何方?

抛开邢台。兄弟城市没市场的在建,有市场的在扩大,曾经的老大哥,样板却要销声匿迹了。目前,一个大好的机遇,如果再不抓住,邢台,只有转着头仰望他乡的份了。什么机遇?截止今天,河北没有一个正规的艺术品拍卖场地,邢台,有资源、有能力、有决心、有实力、有办法….在邢台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事。然而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望尘莫及的,急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并且要有像文化交流协会、桥西书画研究会这样的不为名利的团体不懈的工作才能实现。邢台人

都在翘首以待。

1. 邢台书画装裱市场的调查报告

一、历史及现状

邢台书画装裱的历史可谓久矣。但是,真正的繁荣要从90年代初说起。当时的耘天艺术世界三楼是最大的装裱店。1992年的春夏之交,一夜之间烟飞灰灭了。这时候,蓄意两年多的墨缘斋以传统手工装裱的重拳占领了邢台的装裱市场,从冶金生活区搬到“三女塑像”的新华书店院,开启第一家有营业执照的正规装裱店。随后,1997年三剑画廊开业,98年三剑有了邢台第一台装裱机器。紧接着,博雅画廊、盛宝斋、四宝堂、铜艺村、文心斋、文苑画廊……开始装裱书画。截至今日(2011.2月)“兽药古玩市场”又新添一台装裱机器止,邢台市

区有装裱机器52台,加上闲置的14台,邢台现有装裱机器不到70台,邢台的书画装裱市场可以说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行业的需求量。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规模小难成气候

从业装裱的人数不少,店铺也有,但是零散、不集中。非装裱业代收活现象存在,兼营现象突出。同行业相互排挤,自尊自大。

其次,机器装裱过热,缺乏管理。

机器装裱是90年代末期新兴的一种装裱方法,由于此装裱无需技术、易掌握,简便快捷,且投资小,见效快因此邢台每年装裱机器以每年以5——6台的速度递增。然而,此种方法只实用于初学书画的装裱,以及不懂书画者的作品装裱。全国各地机器装裱的很少见,因为机器装裱后的作品几乎就是垃圾,邢台却在大力发展。

第三、提及书画装裱,就是传统的手工装裱,但在邢台濒临绝迹。 许多书画都到外地装裱了,并非是因为质量、价格,更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唯一的理由就是“不能机器装裱我的作品”。正所谓“满大街美发的找不到一个正经推头的”一样。如果长此以往,邢台将是最大的书画垃圾场。

第四、装裱技艺急待整治、提高。

据了解,在邢台只有墨缘斋有唯一一个“装裱师”资质证,其他从业人员都是在为了经济收入而装裱。墨缘斋曾经呼吁:重视书画传统手工装裱,并给“温家宝总理一封信”要求此行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虽然,他们广收徒弟,包括唐山、陕西、湛江等在邢台的大学生,以及邢台及周边县市教了10几人,并针对现在人急功近利特点还独创了“养式装裱法”加以推广。但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原因很简单——微利行业,工艺复杂,见效不明显。

第五、欺行霸市、不求进取、我行我素问题突出。 第六、古旧残破书画的揭裱、修复急待扶持。

曾经实地做过考察,如此之众装裱队伍,几乎没有能进行古旧残破书画的揭裱、修复的。十个有九个根本不知道字画还能揭下来,会修复的又不愿接这样的活。在墨缘斎见过一次修复残画,一塑料袋子烂纸片,单把这些碎纸拼接到一

起就要一天一夜不能停手,然后是揭,再就是上墙、补纸、填色……太复杂了,不愧是“装裱师”要干的活。但是,这幅画完成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可是收的费用,就基本的工钱都不够,怪不得人们都换机器装裱。 三、解决的办法

政府要下决心加以整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起以传统手工装裱为龙头的行业组织,尽早尽快扭转这不健康的市场局面。

开辟专门装裱市场,上规模、上档次。

在各专科、本科学校(院)开辟传统手工装裱课程,培养人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记得在邢台论坛上有一篇《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的文章就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去说机器装裱书画的危害,(因为有些书画确实没有必要去用手工传统去装裱)。一幅字画怎样做纯属个人自愿无需去规范。但是,涉及到大型的展览,名贵的书画,还有关系到邢台脸面的作品应该拿出“邢台制造”的名片。山东的青州不种蔬菜,但却是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清河看不到羊却是最大的羊绒基地。切不可为了经济利益而坏了邢台的招牌。

对于装裱者而言也应该相应提高技艺和自身素质,这对于各自为政,自命不凡的装裱行业来说是件难事。开门市的要挣钱,没门市的要吃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装裱的书画偷工减料严重,因价格而产生的矛盾不断。这就急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统筹、规范这个市场。

我们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邢襄古城,书画装裱业可谓邢台人的脸面。为了蝇头小利而盲目扩大机器装裱的范围,而把手工装裱挤出业外,或放流别的城市,不能不让兄弟城市所耻笑。古残书画的揭裱与修复不能因为利小而从邢台消失。山东、北京、石家庄、邯郸等地不时也有来邢台修复旧字画的,可我们自己却抱着“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不放。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我们 并不重视我们的资源,没有利用好我们的人才。

邢台是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古城。2007年夏天在元街曾经起过“邢襄书画大集”,当时,孙学东(书协)、张金义(市委)等文化部门的领导参加了开集典礼。每礼拜六,周边县市,以及石家庄、邯郸、衡水、安阳等地的客商不断。可是,大集只存在了五期就夭折了,其原因一是主要组织者离开了邢台,大集无头

而难走;二是邢台的字画无一例外全是机器装裱的无法收藏。慢慢大集不了了之了。这对邢台书画装裱业是多么大的损失和打击呀!目前,河北还没有书画拍卖公司,有有心人筹划一个“邢台拍卖公司”。意把传统手工装裱供养其中。但是,高额的房租,装饰、装修,日常的开支、费用,手工装裱的工资和微利收入都使得出资者望而却步。进一步说明,如果没有政策的保护、支持、扶持,邢台的书画装裱市场依旧是一片散沙,无章无距。

邢台的交通比较便利,如果把其打造成“书画装裱基地”并非天方夜谭,这将是区别于全国大小城市绝无仅有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邢台应该说有这个实力。青州的蔬菜基地,清河羊绒基地,宁晋的工笔画,元街的书画大集……无不告诉我们,人无头不走,只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工作到位,从业规范、守道,邢台的书画装裱市场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h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