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思潮论文《矶崎新与建筑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更新时间:2024-03-22 2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后现代”典型人物矶崎新在设计喜马拉雅中心的建筑造型时,旨在将中国智慧

融入当代建筑之中,成就二十一世纪世界级大都会努力追求的“像”(ICON)。建筑已超越了现下建筑和艺术的概念,虽沉埋在都市纷杂之中,却能通过本身特有的个性和表情吸引人们的视线,我们称之为建筑雕(Archisculpture)。 建筑整体由晶莹透亮的立方体和闪烁金属光泽的有机形体“林”所构成。简洁明快的方形体内是酒店和创意工作室,浮现空中可供远望;中央不规则的有机形体以“林”为发展意象,内含美术馆与演艺娱乐设施,外表多种曲面委婉变化,对应人的尺度;“林”间则是开放的城市文化广场,公众活动的集聚点。单纯和有机,规则与随意的结合,构成了建筑本身的雕塑性,也增强了中心作为城市“像”的震撼力。

关键字:后现代;矶崎新;喜马拉雅中心;像;“林”;正方体

Arata Isozaki

矶崎新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 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Arata Isozaki)格外引人注目.矶崎新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O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范人物。

1矶崎新其人

矶崎新, 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

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 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矶崎新

2 设计风格

矶崎新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像日本其他建筑师一样,矶崎新的工作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也展示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微妙的幽默感。在他尽力将传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作品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即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矶崎新作品

3 设计特征

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显自大,圆拱状的屋顶是他设计的主要特点。他能利用不同的结构和造型创造出大量的空间,并努力使边缘看起来更为柔和。在设计时,矶崎新一般先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图形,然后将其转换为一种清新、多彩、纯粹和深刻的几何模式。

矶崎新所设计的建筑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对比和着重之处更显鲜明。他曾经说过,建筑学就是由建筑师所操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对光、格局、空间体积等的充分利用是矶崎新的建筑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有其内在意义而且更显额外活泼和动人心弦。他设计的室内空间简洁明了,单纯的合成结构提供了较为中性的合成空间。

4 社会的“像”的建筑

矶崎新是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弟子,在建筑手法上喜欢将老的元素拼贴成新的东西。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包括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

矶崎新一直以来坚持认为,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建筑的初衷应该是创造社会的“像”,这个世界需要能为之惊叹的能成为社会的“像”的建筑。

5“反建筑史”

在矶崎新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所以想理解矶崎新,得先理解那些“未建成”的作品。

6未建成:建筑界的切·格瓦拉

在上世纪60年代,矶崎新根据中国古建筑中榫卯结构的特点设计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空中城市。出于对当时人口爆炸土地稀缺的反思,这个空中城市由树状单元组成,提醒人们关注,因大量建造盒子一样的摩天楼给生活带来的烦闷和枯燥。矶崎新设计的这一解决方案,使很多人感到离奇古怪,而更多的人则将它看成一件异想天开的艺术作品。1972年,在阅读了大量科幻小说后,矶崎新又推出了一个叫做电脑城市的系列方案,在这个更加超乎人们想象的作品中,城市被设计成了一种类似电脑网络的格局。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像电脑终端一样相互连接。同时他还设计出了一种能够移动的感应式住宅,里面不但配备了各种机器人为人类服务,而且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来随意改变使用空间和领域。凭借这些观念作品,矶崎新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有人甚至称他为建筑界的切·格瓦拉。

而当时的建筑界,更狂热地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思想。许多人都希望能设计和建造那些标新立异的摩天楼,很少有人对矶崎新作品中所蕴含的东方建筑哲学感兴趣。这导致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未建成大师。1978年,一直不愿追随建筑潮流的矶崎新认为世界上不再需要他这样的建筑师,于是他开始淡出公众的视线,转而开始了对自己的痛苦反省。直到有一天,他走进一个特殊的寺院之后,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这就是日本京都大德寺的高桐院。

进入高桐院之后,首先要走过一条崎岖难行的小路,然后会发现所有房间的门都十分低矮,若想进入其中,就必须低头弯腰。更有趣的是,如果想到房间的茶室中休息,只能从一个窄小的门口爬进去。就是这个让很多游人感到不很舒服的小院,让矶崎新得到了巨大的启示。在矶崎新看来,“从狭窄的地方钻进去,这是强加给人一个动作,可以让人的心理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高桐院给予人们的这种独特感受是所有摩天大楼都不具备的。这些大楼除了拥有雄伟华丽的外观就不再有任何内涵了。对于他来说,这些建筑是毫无意义的,而高桐院的每一个让人低头鞠躬的特殊设计,都在提醒着人们:如果你要享受建筑给你带来的快乐,你必须先学会如何尊敬这个建筑。

东方的建筑美学提供给身处其中的人可居可游的感受,这与西方的建筑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世界上被公认的最好的建筑一定具有这种可以去感受的因素,能不能做到这个,能不能从头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才是我的建筑的关键之处。”矶崎新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到。有一段时间,矶崎新经常来高桐院的茶室,反思自己的过去。使他感到顿悟的是,正因为高桐院是真实存在的,才使他有机会体味到了建筑的另外一面,而自己的那些未建成的作品就没有这样的震撼力。只有让它们变成真实的建筑,人们才有可能体会到建筑师想要表达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矶崎新重新复出。他修改了许多以前未完成的方案,使他们有机会变成真实的建筑,同时他开始奔走于各

个国家之间,和那些对自己的建筑思想感兴趣的人们沟通交流,并在各种媒体公开表示对世界建筑的不同态度。矶崎新一度被人们评价为建筑界的切·格瓦拉。

Himalayas Center Shanghai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上海浦东的中心地区,出现了一个占地面积高达28893平方米的巨大地基。对于这些建筑工人来说,这个工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建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建筑。有些人认为,它的出现可能会改变上海的当代建筑史。这个正在施工的建筑将要成为上海最大的文化娱乐和商业中心,并且将会是上海城市中一件跨时代的建筑作品。

喜马拉雅中心与其建筑设计师

l设计背景

2002年的上海艺术双年展上,矶崎新在众多国际媒体面前公开批评了上海的当代建筑,他认为上海有建筑但没有艺术,在造型设计方面,上海只是个胆小的巨人,同时他还表示,上海建筑的现状是出于人们对曼哈顿和拉斯维加斯这些人都市过于钟爱,因为有这样的趣味所以造成中国目前以固定的几种模式建造城市,只有除去这些趣味,中国建筑才有希望。矶崎新给上海的建筑打了基本上是不及格的分。

喜马拉雅中心就是曾经激烈批判过上海的矶崎新设计的一项前卫的建筑。投资这个喜马拉雅中心的民营企业家戴志康(如右图)说,想在上海浦东建造一个文化设施,但作为一名商人他又要把商业和文化融合到一起。经过了各位建筑大师的交流,投资

商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这位推崇东方哲学的建筑师来设计。

2 投资插曲

2003年,接受“喜马拉雅中心”的设计邀请后,以“未建成”著称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很快就拿出了设计方案。然而严重超出预算的18亿天文数字实在让戴志康(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吃惊,更何况其中有一半投入是为了建造被矶崎新称作“林”的异形体建筑。就在他开始动摇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矶崎新的旅日邀请。

第一站是1200年前的日本首都奈良的名胜古迹东大寺。50年前,大学生矶崎新在这里上过一堂必修课,其中在大火后依然保留着初建时状态的南大门,让他深深地为东方古老建筑的特殊美感所倾倒。第二站是京都大德寺高桐院。矶崎新同时告诉戴志康,20年前他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高桐院,这里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归宿。高桐院崎岖难行的小路,低矮的房间,让进入者在艰难的行走与低头弯腰中体会到建筑带来的快乐,就必须先学会如何尊敬建筑,这正是矶崎新最看重的现代摩天楼所缺乏的重要内涵。古老建筑的魅力与大师对于建筑的思考打动了戴志康,也打消了他的疑虑,他放心地让大师施展自己的建筑实验。

3 设计理念

该建筑坐落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心.毗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地铁七号线站点出口直达,是由证大集团前期投资逾20亿人民币,精心打造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商业地产项目。由五星级酒店和精品酒店、当代艺术馆、多功能演艺厅、商业中心、创意办公室五大业态共同组成。然而,让现代人不解的是完全是这样一个后现代建筑有着一个充满了雪域高原神秘色彩的名字,“喜马拉雅”这个名字究竟蕴含的什么意义那?与超高层建筑向

空中升高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喜马拉雅是为了跟天交流,比高度的想法更重要。他把建筑变成了一个观念,并提升到美学和哲学的价值。浦东是长江的尾,头就在喜马拉雅,我们把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k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