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功法

更新时间:2024-05-12 0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养身功法---三维立体养身法及概略 2009/04/30 09:48 A.M.

、“六球一柱”三维立体养身法

歌曰:六球一动,延年祛病;一柱一摇,精气神难逃。

痛点一绕,有轻有消;立体练功,天地人皆通。

(一)练习顺序

天球(眼) 人球(肾) 地球(外肾) 一柱 疾痛点。

即练习皆先从眼开始,继而双肾,再外肾(睾丸)运动。接下再练一柱(脊柱),再根据自身常有的不舒服处,或疾痛点可练之。 (二)运转法

1、“六球”

每球均由左向右(顺时针方向)划圆旋转六次;然后返向(逆时针方向)划圆旋

身法为立体运转练习,故为三个方向做(即水平转,前后转,侧面转)。形成三维

每一吸一呼为一次,每个方向做六次,三个方向三遍做完为36次。即为完成一2、“一柱”

脊柱以划圆形式在三个方向绕动,方法和次数同“六球”一样。主要是意念和3、“疾痛点”

自身有疾痛处或不适点,也以“六球”法,意欲疾疼点处绕动,次数方法同上(三)练习要点

呼吸是养身法的基础,其要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效果大小。因而在呼吸上要求“转动,避免强硬机械习。

此法全程下来约15分钟,早晚可各做一遍。起床前,睡后为最好。另长时间伏用。

、修编概略

本功法于1998年整理成册后,许多朋友索要并习练。笔者又经约五年深化研习

经揣磨融于“中年六节保健功”中。尤其融贯八卦掌的“六球一柱”理论后,使得该中,身体保持了良好运转状态,心境自然趣益无穷。

此阶段得益于“六球一柱”理论,对人体三宝“精、气、神”及“天、地、人”

中将“六球”称之为“天球、人球、地球”,用三维立体系统方法练习,而达“中正旋走转”和太极中的“往复折迭”来取得“中正安舒”。

由于本功法以养身为要,而中年正是需调整之阶段,故改名为“中年养身功”

球友们,本功法至此发布完毕,望友们多多交流体会,以共同提高养身效果,

“六球一柱”理论在“中年养身功”中的应用 2009/03/31 04:43 P.M.

“天地人”球的应用(即六球一柱)

武术与易医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儒道共同尊崇的“易经”是武、医、气的理论支柱与源头。所以中国各种流派均可以从“易学”中找到根源。武术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八卦掌是我国著名拳法流派之一。其掌法是以走转为功夫的内家拳,“六球一柱”的理论是该掌法的精髓,过去秘不传人。

在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武术的击技抵御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已弱化,而其健身养体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张全亮先生为发掘祖国瑰宝,使其光大发扬,特著书将八卦掌功法贡献社会,使武术爱好者以习练。而八卦掌精通者能达到出神入化阶段,均是以“六球一柱”为秘要而苦练所成。

“六球一柱”理论在养生、祛病延年方面亦是健身上乘功法。何谓“六球一

柱”呢?“六球”即人的两个眼球,两个肾球,两个睾丸球(妇女为两个乳房球)。“一柱”即人的脊椎。

《八卦掌精要》指出:

“六球一柱”功法中贯穿着阴阳大道,显示着八卦象。其如同一颗藤上结的六个瓜,两瓜一蒂,在前为田,在后为关。两眼球向前环抱,两眉间为玄关穴,恰是身之上丹田,与之前后对称的是玉枕关。两肾球向前环抱,在前为神阙穴,恰是身之中丹田。与中丹田对称的是命门,恰为夹脊关。两睾丸向后回抱,靠近处是会阴穴,恰为身之下丹田。下丹田后面恰是尾闾关。每两球之环抱都形成一个圆,前田后关之点象是太极图中阴阳鱼的两个黑白眼,正好形成一个太极图。上可为天之八卦,下可为地之八卦,中可为人之八卦。三才合一,天人一体,包含了内家拳、内家功、道、儒、释修身之道的全部奥妙。

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

神。睾生精、肾生气、眼生神,此三宝决定着人的生存,繁衍,代表着人的生命力。

“六球一柱”是“三宝”之源。脊为髓海,有造血功能。血为精之源,精为气之源,

气为神之源,神为精气之聚。故“六球一柱”是人身之至宝,科学炼用及健身法宝。

“精要”详细阐述了“六球一柱”的位置及作用,并用八卦和阴阳之道给予了解释。而成千上万的八卦学习练者从中得到无穷受益。

中年养身功法中贯穿了“六球一柱”理论的应用,其“脊柱”部位的捏、搓、转、绕、捶、前后左右摆动,滚压均是对“一柱”理论的实践。而“运眼”、“转

臀”、“转腰”、“下蹲”是对“六球”的锻炼。因此中年养生功具有提“精、气、神”之功效。其初级练法亦是自然顺动而习之,具有一定基础后,亦可采用八卦养生法,以意念想象而习之。其功效非常人所比。

由于“六球一柱”理论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八卦图象,“精、气、神”

三宝的源处,故在本功法中将“六球”称之为“天球、地球、人球”,叙述更为简洁。

五、练功说明

1、站位:

练功一般姿式站位两脚略宽于两肩,个别姿式或大或小些。如:腰做环绕动作,两脚站位需大些,而双膝内外环绕时两脚站位略小于肩。每个动作以舒适为主。 2、呼吸与动作配合:

本功初期采用自然呼吸。呼吸缓慢、均匀,逐渐达到与动作配合舒适自然。中级阶段可采用腹式呼吸、增加功效。高级阶段可以意领神达动作而习之。 3、练功三感:

(1)内动感。一般练一段时间后,需要内动的动作应连贯自如,内动感也逐渐增加,练功中应注意体验。

(2)得气感。初练者应以自然呼吸为主,逐渐过渡到伸张动作吸气、屈收动作呼气的有意识的练习,其快慢配合应适宜。入静练功中,有麻、胀、热感觉时即为得气感。随着练功时间增加应体会得气感,其效果也就越好。

(3)舒适感。一般练习一段时间后,浑身有舒适感,其饮食、起居精神保持较好状态。 4、练功选取:

本功可连续做,也可以分开做,视其个人时间长短及环境场合而定。如早晨可做前4节(16式),晚上做后2节(8式)。身体虚弱者第五节可不做。针对自己病位可在有些功式上增加遍数。效果同样很好。 5、贵在坚持:

持久方能见效,这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本先决条件,该功同样如此,需要每

个人坚持练功,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养身功法(二十四式)

第一节:头面部 1、浴梳啄顶:

双手掌心搓面至颧骨处变十指弯曲,从前额发际梳拢至脑后,十二次(见图1)。然后十指环绕头顶啄叩36-108下。

练法:双手对搓数次,稍微发热后,即由脸下部轻搓而上至发际处,同时腹式吸气,随手而止。十指变弯曲如同指梳般,往后梳理头发至后脑,同时气呼出随手而止。十二次完毕后,双手十指同时环绕轻轻啄点叩击头部36-108下,此时呼吸轻缓均匀即可。

功法释义: 第一节:头面部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所会,百脉俱通为一身之主宰。脑髓是由肾脏精所化。进入

中年后,人肾气将衰,导致脑髓减少,故出现脑转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因而,

头部为首先注重保养之地。通过按摩推拿可改善大脑营养的供给,使人头脑清爽,

防治头晕、头痛、耳聋、耳鸣、目眩等中年易发常见症状,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

头为人之三宝(精、气、神)中“神”凝之处,为上丹田。“神”存于前田后关,显现于两“天球”(即眼球)之中。故锻炼头面部,可聚“神”气,并经“一柱”(脊柱)牵“地、人”之宝而贯通。 1、浴梳啄顶:

浴面意指象洗脸一样搓擦脸部;梳发即十指代梳用以疏理头发。啄顶即像鸟啄食轻轻叩击头顶四周。

(1)《太素丹景经》记载有:人而之上,常欲得两手摩之,使热,高下随形,

人的“神、气”二宝,经络通达,诸疾可除。 5、捏颈拿肩:

捏颈:即用手捏揉脖颈之处;拿肩:则是手拿提肩部肌肉。

通过捏颈拿肩的活动,可松懈颈项、肩背肌群的孪缩,消防刺激因素,可达到醒脑明目、防治头昏目眩、缓解神经压迫及镇痛强肩的功效。

(1)《洗髓金经》认为:玉枕在颈部大椎之上,经络错综之外,练气功此处为一关卡,号称玉枕关。拿捏此处,易使气感通关,同时缓解脑充血,改变动脉硬化之症状。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拿提颈肌,具有“发散风寒、解疼止痛。对风寒头痛、颈项强痛、头晕、头痛有防治功效”。

(3)《自我按摩》认为:揉捏颈部具有醒脑明目、防治颈椎病、头昏目眩的作用。对疲劳引起的头目昏晕,经该法作用后,即刻出现头脑清醒、疲劳缓解、精神振奋。

6、擦搓大椎:

擦搓:即用手来回擦搓大椎。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督脉上的穴位。其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交会穴”。因而是全身保健要穴之一。 7、摆头转颈:

摆头:头部向左右上下及两侧转动。转颈:脖颈随头部的转动。

该运动疏通经络,增强颈项肌肉张力和项韧带的韧力。具有防治颈椎出现的各种病症。

(1)《经络学》颈项解释为:头与胸背之间为“颈”,顶之后为 “项”。督脉之络“上项”;督脉“别下项”。足太阳经“下项”;足少阴经别“系舌本,复出中项”;手

少阴经“上项”。足少阴经“循颈”。手太阳“循颈”,手阳明之筋在者“从肩禺上颈”。

(2)《练功十八法》认为:“颈项争力”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适于“颈部急性扭伤,慢性颈部软组织疾病”。 8、前后绕肩:

肩部做前后转绕动作。肩部有“足太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督脉”六条经脉经过。其环绕可加强肩肱关节、肩锐关节韧带功能。

(1)《洗髓金经》认为:肩部活动对肩周炎、骨刺增生等肩部疾患有效。另可起到保健心肺和防止五十肩的作用。

(2)《中老年自我保健按摩》认为:肩部自我按摩,可增加肩部肌肉的张力和韧带的弹性,防治中老年性肩关节炎,增强肩关节对风、寒、湿侵犯的抗病能力。

第三节:胸背部

9、叩胸捶脊:

身体左右摆动,自然带动双手击打身体。左手从脊椎高处往下捶打,右手叩击前胸,两手交替上下捶打,右手叩击前胸,两手交替上下捶打至尾椎,再往回返至最高处,交替36--108次(图10)。其要点为:叩捶适中,以身体能承受为准。

做法:叩捶过程中,腹式呼吸,自然缓匀即可。 10、敲肩击俞:

两脚站立略宽于双肩,身体微微下蹲。身体左右自然摆动,带动右手击打左肩井穴位,左手击打后背俞穴线(脊椎旁1.5寸处),然后双手交替地由上往下,再由下往上,左右肩反复击打36--108次(图11)。

做法:由高往低处叩击,呼吸缓慢均匀即可。 11、春风摆柳:

身体由颈部开始,左右形成S型摆动,以内感脊椎间由上而下依次移动,反复六次。

做法:由头颈处摆动,缓慢吸气,而后从颈椎开始依次往下摆动,同时缓慢呼出,为一次。 12、仙鹤点颔:

以下颔往前点探开始,身体做前后伸缩蠕动,双臂垂而摆动,各六次。

做法:先缓缓吸气,再由下颔往前探收而前后摆动,同时呼气完毕为一次。

功法释义: 第三节:腰背部

中医认为背腰为身体之阳,其足膀胱经、督脉穴位在此走向。背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多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因此坚持背腰部

的推拿锻炼,能补阳益气、调理肺气。而击打经络穴位,对于益气 养血、补肾强腰亦有好处。其保健身体要穴有脾俞、肾俞两穴。

“六球一柱”理论认为,“人球”存于脊柱之侧,为前中丹田,后夹脊关所共同构成“人球阴阳太极图象”。故“人球“一动即采天地之间精华,一静即合乾坤阴阳之平衡。肾球是保持人生充盈精气的宝地,多加锻炼腰背处是人长寿必不可少的要点。 9、叩胸捶背:

叩胸:即用虚拳叩击前胸;捶脊:用拳眼锤打脊背督脉线。其

动作有加强心肺机体功能作用。并促使督脉气血循环、调理肺气、补养益血。可防治冠心病、胸痛、感冒等疾病。

(1)《经络学》认为: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之阳脉有统率与督促作用。脏腑功能活动与督脉有关。

(2)《自我按摩》认为:叩击法具有行气通络、兴奋肌肉与神经消除酸胀和麻木感,促使血液循环畅通,缓解疲劳、增强肌肉的弹性。

(3)《运动员自我按摩》认为:叩打可作用于深层组织,使血液循环畅通,营养加强,消除疲劳并调节神经的兴奋性。

(4)《保健养生300题》认为:捶背可刺激各个穴位,通过经络传导作用,激发机体内部各器官间矛盾的互相转化,达到防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5)《铁档功》配合动作有“通背”,即“一手以拳心捶打胸部,一手以拳背捶击背部胛骨下方”动作。 10、敲肩击俞:

敲肩:即敲打肩井穴部位;击俞:击打膀胱经络上的俞穴。

肩井穴位于锁骨窝直上肩峰梢后处,系足少阳经脉穴位。击打该穴位对颈椎病

和肩背痛等有防治作用。敲击膀胱经上“俞穴”可调理肺、脾、胃、肾等内脏疾病,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强腰健骨、聪耳明目的作用。

(1)《自我保健穴位推拿》认为捶背俞具有“防治因内脏失调所引起的病症。

如心痛、心悸、失眠、健忘、贫血、盗汗、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胃痛、肋痛、面浮、肢肿、四肢麻木、萎弱无力、头昏、眼花、耳鸣、耳聋、齿动、脱发、大小便不畅、遗精、阳痿及妇科疾病。

(2)《经络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有八个背俞穴与内脏密切相关,“风寒外感常先犯太阳,如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鼻鸣、干呕、汗出、恶风、无汗而喘”均为太阳病。 11、春风摆柳:

该动作意指身体象春天中的柳枝一样飘荡摆动。本式针对脊椎各环节易于产生的骨质增生等疾病而锻炼,同时有调整内脏阴阳平 衡作用。

《动静功》中有:由尾骨开始做极轻、柔、缓、园的波浪式的 左右横向摆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

向上摆动。其认为:由于脊柱各型和多样运动牵连全身,包括内脏、各器官,从而调整,增强了运动、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 12、仙鹤点颔:

该式意指如仙鹤脖颈伸缩一样动作。身躯在脖颈带动下做伸缩 波浪式运动,具有疏通理气功效,防治颈腰等处脊椎病。

《动静功》蛹动:“由尾内开始,做极为轻、柔、园的波浪式 前后蛹动,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颈椎,依次向上 蛹动”。 第四节:腰腿部 13、缓推转臀:

双脚略宽于肩,以腰部为轴,缓慢推臀部转动,左右各六次(图12)。 做法:双手叉扶后腰,由左向右顺时针缓转,同时吸气,至右侧往后转时呼气回原位,为一次。 14、旋臂转腰:

双脚叉开,以手从左向右做大回转动作,然后反向做,各六次(图13)。

做法:双手从左侧顺时针旋转,同时吸气,至右侧呼气,回位为一次,六次后,反向做。 15、扶膝下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m6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