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08 06:17:3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

【摘要】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成为经济和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备受争议,

我国使用公允价值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分析,表明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一种计量手段。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相适应,完善和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趋势。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允价值的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

【关键词】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计量属性 新会计准则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Measurement Attribute of the Fair Value

based on Accounting standards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financial crisis,the attribute of the fair value has been the focus on the field economics and

finance.In the finandal crisis,it is controversial to use fair value as measurement attribute.In China,the use of fair value also experienced a long and tortuous tour.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air value indicate that the fair value is not the root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t is only a measurement tool. It is a trend that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actively and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Key works】Fair value Financial crisis Measurement attribute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对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新会计准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金融机构继续采用公允价值会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产生巨额亏损。为此,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相反,美国消费者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这会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肆意虚定高价。由此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公允价值从最早被美国提出就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上也是经历了引用、回避、重新采用的曲折过程。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是否应当在我国继续应用以及怎样汲取美国的教训更好的应用成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以上问题引起笔者的关注和兴趣,公允价值真的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吗?公允价值是否仍能作为计量属性呢?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也是深入公允价值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

按照我国2006年发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

[3]

[2]

[1]

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将公允价值作为第五种计量属性写入了《基本准则》,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各个机构对公允价值的表述略有差异,但其本质意思都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公允价值的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前提假设相同,都是在双方自愿、公平、非强迫的前提下进行。即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同时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任何一方有异议都不构成公允价值。对于在强迫的交易中或清算过程中的交易中所形成的金额则不能算做公允价值。

第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仅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第三,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即交易环境没有限制,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条件并不制约公允价值的使用。

[4]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金融界人士提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指市场繁荣时,交易价格上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迷时,交易价格下跌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格的低估,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但是,从二者关系上看,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

首先,“顺周期效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公允价值会计要求资产在报告日按市场价值计量,因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金融监管政策的目标是金融稳定和安全,保证金和资产抵押制度是一种偿债能力的保障。这两者的目标是不同的,但是监管资本额度和保证金或抵押资产价值的确定要依据财务报告数据,这使财务报告信息有了经济后果性。因此公允价这本身并不能造成“顺周期效应”。

其次,“顺周期效应”与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有直接关系。Ryan(2008)认为,产生“顺周期效应”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次贷产品具有复杂性特征,它源于次贷参与者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及其他金融操作对次贷产品的风险进行复杂分割的过程,也与金融机构将许多次贷产品作为表外融资安排有关。因在这些过程中无法获得可靠的财务信息,金融机构等通常对次贷产品出价很低或干脆回避,许多持有这些资产的投资者也降价抛售,造成次贷产品市场估值持续下跌并影响其他投资工具,进而导致整个市场资产估值恶性循环。

因此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那些贪婪无度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滥用金融衍生工具,弄虚作假,欺骗大众。公允价值并不是诱因,只是一种价值衡量的手段,用来如实地反映金融工具的价值高低,尽可能地做到信息稳健性。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并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金融危机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计量问题。

[5]

[5]

二、公允价值仍能作为计量属性继续使用吗?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引入、回避、重新采用”的曲折进程。上世纪末,财政部大力提倡应用公允价值。此时,公允价值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普遍使用,我国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1998-2000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准则中,首次引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主要是资产转移时确定入账价值。当时提倡公允价值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利于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二是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可以说当时公允价这的引入使我国会计准则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积极促进了与国际会计相互适应和协调。

但是在后来的应用中,由于我国市场条件不成熟,缺乏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取得,导致企

[6]

业应用具有随意性,给利润操纵创造了空间,自此公允价值进入了回避阶段。2001-2005年,财政部又对《债务重组》等准则进行了修订,大大降低了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要求。修订的准则和制度颁布后,因其挤出许多利润水分和方便使用而受到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然而,这样的修订虽然暂时缓解了操纵利润的情况,但从长远来看,放弃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引起更大的问题并造成巨大损失。比如债务重组时,债权人常常会有一定的损失,按照原准则规定,这部分损失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免去部分所得税;但按照修订后的准则,债权人不但要承担重组损失,还要将它计入资产价值或长期投资,反而加重了债权人的负担。这对对债权人一方而言似乎不公平。

随着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准则的国际协调已是大势所趋,而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不是其根源,就算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也存在利润操纵的情形。因此,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下,重新将公允价值纳入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规定在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经济事项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且要求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和金融工具等重要领域也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我国新准则正式确立了五种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这几种会计计量属性有其内在联系,基础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其实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计量属性,在某种条件下,历史成本所表示的公允价值是一个过去的公允价值,是初始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可见历史成本是一种过去时态的计量模式,不存在后续计量的问题,而公允价值既可用于初始计量,也可用于后续计量。

企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四种计量属性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重在反映资产、负债的当前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也是公允价值,但也有差别。重置成本强调的是成本,是以企业角度的投入价值,而公允价值强调的是以市场角度的市场价值,除了成本,还包括了利润,当然在公平交易下取得的新资产,二者的金额可能相等;可变现净值是以预计现金流入扣除加工成本和销售费用等的净值来计量,而公允价值则不考虑成本,是以产品或材料本身的公允价值计量;而现值对交易的市场是否公开、活跃无特定要求,并不强调市价的“公允性”。因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需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适用盘盈资产的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适用存货的期末计量;现值适用固定资产等资产的使用价值的计量等。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前面三种计量属性,前三者是特殊情形,公允价值是一般情形。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必要性

财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可以看出其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助于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根据准则形成的财务报告做出经济决策,侧重反映未来信息,体现了决策有用观;二是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侧重于反映过去的信息,体现了受托责任观。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即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全面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及时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动信息。我国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目的是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更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决策有用性的观点来看,会计准则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会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7]

由于历史成本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引入公允价值成为必然。而公允价值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成本计量下无法克服的缺陷。它突破了传统会计全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它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形成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特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非货币性交易等价值的变化进行及时地确认和计量,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所以,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有助予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此外,在缺少活跃的市场和相似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可以通过模型估计确定。模型估计是以现有情况为基础,通过确定未来现金流量,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得到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以这种方法确定的公允价值可以描述资产或负债未来的现金流人流出情况,符合相关性中预测性的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的。公允价值的本质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合理可靠与相关并重。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核性可能没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能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我国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也基本具备了公允价值的生存条件。因此公允价值仍应当作为计量属性进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8]

三、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建议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一波三折,而新准则的出台明确了运用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也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需要。虽然金融危机的产生使得公允价值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但是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还是有其合理性。为了避免公允价值应用的主观随意性,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规范市场环境,强化会计准则执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必须建立统一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但是目前国内缺乏活跃市场、要素市场不够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方式、手段尚不完备,所以它的使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因此需要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混业经营,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公允性创造条件。同时加强会计监管,真正把会计准则的执行落到实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第二,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加强审计工作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公允价值审计方面,国外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对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国际审计界已采取了行动,公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指南。我国2006年2月15日,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初步规范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我国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善,这给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执行带来一定难度。显然我国公允价值审计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第三,完善公允价值的披露信息。财务报告列报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是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如果说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那么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为披露的信息则是必要的补充。而之所以将财务报表发展为“财务报告”,就已经为公允价值计量预留了恰当的表达位置,即可以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因此,凡是初始确认不存在后续确认问题的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在财务报表内确认比较恰当;而需要后续确认的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等都以在表外的“财务报告”中披露更为恰当。那么,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公允价值变动均可在表外的其他财务报告中充分的披露而不受表内确认的许多约束和限制。

[10]

[9]

四、结论

根据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公允价值的存在是合理的。我国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采取了适度、审慎原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而没有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公允价值损益的变动可能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作为支撑;二是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易得到市场的验证。因此,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总体上是比较稳健的。通过分析也表明金融危机的根源不是公允价值,应该继续运用公允价值。

第二,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存在着局限性。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出发,新准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但其可靠性差和难以操作的缺点也使其难以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ASB.2006.FASB Issues FAS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

[2]IASC.1995.IAS 32-Financial Instruments: Disclosure and Presentation [3]ASB.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No. 7-The fair value purchase accounting [4]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4

[5]于永生.2009.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9:22-28 [6]李学东,高雪敏.2010.论公允价值应用模式的正确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3:70-74 [7]周明春,刘西红.2009.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9:15-21 [8]王建成,胡振国.2007.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5:10-16 [9]明丽.2008.关于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研究.商业研究,7:161-162

[10]葛家澍.2009.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会计研究,5:6-13

[11]葛家澍,徐跃.2006.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9:7-14 [12]张金若,连骇彬,胡梦云.2010.金融危机“浪尖”上的公允价值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5-71 [13]涂娟,李慧蓉.2009.基于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中国流通经济,7:74-76

[14]Ryan Stephen G.2008.Accounting in and for the Subprime Crisis.The Accounting Review,83(6):1605-1638. [15]Nissin.2003.Reliability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for Loans.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6:355-384

[16]Eccher E,Ramesh K and S Thiagara.1996.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2:79-1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z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