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全册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8:2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桃花源记(P182-184)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笔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

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②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③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④“不足( )为外人道也。” ..⑤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⑤ 【课文要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二)课文分析 1. 内容结构:

(1)全文内容概括:渔人发现、进出桃源的所见所闻。 (2)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这是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不可复得。(这是故事的尾声)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

宁静安乐,祥和古朴,美丽如画。主要表现在环境——优美恬静,生活——安定和乐,民风——淳朴好客,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平等,生活自给自足。

3.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劳

动生活的追求。——主旨

(毛泽东《登庐山》中“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文中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美好的地方,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各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有力地表明了当时的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描写桃林美景的作用:为桃源渲染美丽神奇的色彩,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8.重要语句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近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强化练习】

一、复习课文内容,完成1-8题。

1.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请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人间神仙境 下联: 2.根据课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 (2) ;(3) 。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8题。

(刘子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

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之(刘子骥的名,子骥为字)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选自《晋书·隐.逸传》)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好游山泽( ) (2)深入忘反( ) ..

(3)欲还,失道( ) (4)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8.选文结尾“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色彩?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10.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11.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二)陈涉世家(P176-18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 )...耕之( )垄上,怅( )恨久之( ),曰:“苟( )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①“嗟乎,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適( )戍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 )当行( ),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 )已失期。.....失期,法( )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 )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 )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扶苏以( )数( )谏故( ),上使外( )将兵。今或( )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 )楚将,数( )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今诚( )以( )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 )天下....唱( ),宜( )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 )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 )众耳。”...乃丹( )书( )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固以( )怪( )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 )次所( )旁丛祠中,夜篝.......( )火,狐( )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 ).....语,皆指( )目( )陈胜。 ..

吴广素( )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 )数言欲亡,忿恚(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 )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 )之,并( )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④借( )第( )令( )毋斩,而戍死者固( )....十六七。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 )坚( )....执锐( ),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 )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 )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⑤ 【课文要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出处: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评价是“不虚美,不隐恶”。 3.“世家”:《史记》中的一种体例,用于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

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

史地位。

4.出自本文的成语

(1)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2)篝火狐鸣:比喻谋划起事。

(3)披坚执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多指将领亲赴战场打仗。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庸俗的人不了解有志者的胸怀。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内容概括及主旨: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2.课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涉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起义原因→分析形势→制造舆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3.写作特色: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现了陈胜的非凡个性(不甘平庸)和远大的抱负;“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大无畏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苟富贵,无相忘”,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陈胜的性格(形象):不屈从于命运,不甘平庸,有远大抱负(§1);洞察时局,有勇有谋,有卓越的领导才能(§2),有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3)。 4.重要语句(理解默写)

①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②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③最能体现陈涉大无畏精神(反抗精神),蔑视王侯将相的句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④表现陈胜有远大抱负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重要信息:

(1)起义的有利形势:内忧——天下苦秦久矣(这一句说明全国人民以秦王朝的愤恨积之已久,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从而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政权斗争;外患——秦灭六国。

(2)起义的准备过程:确定策略——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制造舆论——臵书鱼腹,篝火狐鸣。(制造舆论的效果——“固以怪之矣”“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发动起义的步骤:智杀两尉 → 召令徒属 → 为坛而盟。

(4)起义的发展:胜利进军 → 迅速壮大 → 陈县称王 → 应者如云。

6.叙述详略得当: 作者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强化练习】

1.陈胜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2. 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 作为动员士卒起义的口号。

3.课文第三段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并提出了“ ”这一千古流传的,表现了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5.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负)。

【强化练习】

一、复习课文内容,完成1-4题。

1.进退分别照应什么?进: 退: 2.第二段中“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是怎么样描述的?

3. 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宏伟景象的句子是: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①吾谁与归( )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③是进亦忧,退亦忧( )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如果要开展“感动中国十大历史人物”评选活动,请你选择以下某一人物作为当选人,用以上颁奖词风格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可选择的人物:范仲淹、欧阳修、孟子、陶渊明、诸葛亮

我选择的人物是:

颁奖词:

(六)★醉翁亭记(P198-202)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笔记

环( )滁皆山也。其西南诸( )峰,林壑尤( )美。望之( )....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 )...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 ),溪深而( )鱼 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 )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 )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

也。

【课文要点】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文忠集》。 (二)内容主旨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抓住“乐”这条主线,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的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来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

4.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山肴野蔌、络绎不绝。 【强化练习】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2.写出第二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语句。

春 夏 秋 冬

(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136-137)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①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③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④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课文要点】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内容主旨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根据历史经验,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宣扬“仁者无敌”的思想。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本文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强化练习】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_ _______ 。 3.(用文中原句回答)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 5.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6.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q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