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2期第13天 中华文化与民

更新时间:2024-03-20 21: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肁芅螇肈芄蒁螃肇莆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6·新2016·新2016·新课标卷III 201512015·新新课2014·全国卷I 2014·全国卷Ⅱ 考点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课标卷I 标卷Ⅱ 灿烂的中华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9 39(2) 39(2)

1.考点角度看,中华文化的特征属于高频考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冷考点。 2.从题型角度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常以主观题形式考查。选择题常正面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常以误区的形式侧面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发展等。

3.从命题背景材料看,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值得进一步探究。

1.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

1

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2.多角度认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

①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角度

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角度

①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4)思想道德建设角度

①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1.(2015·福建文综)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答案】D

【解析】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错误;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错误;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④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2015·广东文综)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解析】A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B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C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涉及洗澡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3.(2015·海南政治)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说明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剧目的鲜明的民族特征,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深受观众喜爱,①符合题意;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说明这些文艺工作者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作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剧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④符合题意。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表述错误;③不是主要原因。

3

【考点定位】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4.(2015·安徽文综)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选项B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这与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没有关系。选项C强调的是个人品德与修养,怀一颗仁爱之心,无论自己身处何境,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予他们关怀,不求回报。选项D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团结统一没有关系。故本题选A。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

5.(2015·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答案】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

②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联系材料,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自强不息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团结统一 4

可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6.(2016·新课标卷1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

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措

施类试题。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2017·天津市滨海新区六所重点学校联考)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这说明

①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②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③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是一脉相传的历史见证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to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