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8 13:16: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刘邦竟让项羽把父亲刘太公煮了吃

刘邦竟让项羽把父亲刘太公煮了吃?

刘太公是谁 刘太公听到这个称号大家或许都会觉得很熟悉,但是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刘太公是谁。刘太公是汉朝创始人刘邦的父亲,也就是汉高祖皇帝刘邦的父亲,世人称作他为太上皇刘太公。刘太公姓刘名煓,还有一个名字是刘湍。

历史上的人物都有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的,刘太公也有专属的号称,特定的名是“昂”,字是“执嘉”,刘太公有两个号,一个号是“显”初,另一个号是“太平”。

爱好历史的人就会知道刘太公是谁。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当年项羽还没有给刘太公刘湍和刘太公的儿子刘邦封爵位的时候他们是一起住在丰县里面的,一起安居乐业,但是没有过多久,西楚国的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政治权利,于是和刘太公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汉王刘邦,展开了一场属于两国的战争。在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最后还是刘太公的儿子刘邦获胜。

在这场生灵涂炭的战争中,刘太公刘湍当然不是平平安安度过的,有一次反战中,刘太公刘湍很不幸被敌军擒获,虽然最后刘太公的儿子刘邦智取获胜了,使得刘太公刘湍没有失去性命,但是也因为失去了一部分所占据的地方资源,以鸿沟分界。

战争胜利之后,刘太公刘湍的儿子刘邦虽为了帝王,但是刘太公刘湍的地位并不显著,尽管他是刘邦的父亲,但是地位也就是臣子的身份,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哪里有父亲给儿子作揖,儿子不给老子作揖的道理,刘太公就不服气,甚至很生气,后来才有了太上皇的称呼。

项羽要杀刘太公

刘太公原本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即便是现在在京都生活也不会触及到太多的政治方面的问题,那么项羽要杀刘太公,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想便知道,一定和刘太公的儿子刘邦有关系。

果然,根据历史记载,具体故事是这样的,因为楚汉正处于对立阶段,刘邦是汉朝的统率在,项羽是楚国的一名大将,楚国想要成功独霸一方,必定要消灭刘邦的部队,可是以当

时的实力来看,刘邦的实力要更强一些,加上刘邦躲在城中也不出来迎战,项羽也不干贸然进攻,于是便想了一个主意就是用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做人质来引诱刘邦出城,可是刘邦称帝的愿望那么强烈,会因为这个中项羽的圈套吗?

项羽果然把刘太公放在了一个很高的木板上面,还要挟刘邦说你要是不向楚国投降的话,我就要把你父亲刘太公煮到锅里,果然刘邦的一番话语不仅没有投降的意思,还把项羽惹怒了,刘邦说的是我如果向你们楚国投降了的话,那么刘太公不仅仅是我的父亲了,也会成为你们楚国的父亲,你们要是把执意把你们的父亲要煮了,那么到时候也分给我一碗汤喝吧。项羽十分生气,正准备要把刘太公杀掉,可是项伯把项羽要杀刘太公的行为制止住了。这样一下,刘太公不仅得救了,而且刘邦也没有投降,项羽的计划又一次失败了。项羽要杀刘太公不是最终目的,幸运的是刘太公也没有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刘太公行乐

刘太公行乐,顾名思义就是刘太公在晚年的一些生活。刘太公原名叫做刘惴,是秦朝的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在六十五岁之前都是以耕田为生,可是刘太公在六十五岁以后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因为他的儿子,刘邦。

刘邦在称帝之后,便把刘太公接到京城生活,这让刘太公一下很难适应,毕竟以前都是干着农活,现在的生活一下变得这么舒适他很难接受。果然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过腻了这种天堂般的生活,开始变得整天闷闷不乐,这让刘邦很是不解,于是刘邦通过打听父亲身边的侍从了解到父亲是因为怀念以前家乡的生活才这般闷闷不乐,但是家乡里京城隔这么远,带父亲回去不太实际,可是刘邦又想实现父亲的这个心愿,便私下把父亲所在的村庄都迁到到了离京都不远的地方,一草一木,房屋结构,总之村庄里的所有都原封不动的迁了过来。

不久,刘邦便告诉父亲要带他回家乡看看,刘太公心里非常高兴。可是走了没多久刘邦就告诉父亲马上就到了,刘太公还纳闷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刘太公下车后,便看到家乡的村口,在往里走,看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面孔,房子也是一模一样的,可是刘太公还是有点半信半疑,于是向村民一打听,便知道了具体情况,即便如此,刘太公看到乡亲们,那一份亲切感油然而生,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便是刘太公晚年一个重要的行乐故事。

刘太公封号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后,关于刘太公封号这一问题被很多人关注。其实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并没有什么封号。众所周知,刘邦的江山是他本人及一些有头脑的贤能异士打下来的,刘太公刘湍并没有做些什么,所以在汉高祖刘邦封帝后,刘太公迟迟没有什么更好的职位,一直以臣子的身份处在汉高祖刘邦的身份,就算见面作揖时都是刘太公刘湍向汉王刘邦俯首称臣,刘邦倒是没有给他对着作揖。

不过自古以来,历史上确实是没有帝王给父亲封号的典故。

不过有一句俗话:“百善孝为先”。就算儿子刘邦的身份地位有多么高,父亲就是父亲,尊重长辈是道德中的优良传统美德。刘太公刘湍对于儿子的做法很不满意,但是又不能明说。所以呢,他就在汉高祖刘邦再次拜访他时,刘太公就握着扫把在门口与他相见。得知此事的刘邦很惊吓,后来细想一下,最后给刘太公封为“太上皇”。

撇去政治不谈,只论家室的话,在家父亲的地位必然是是高于作为儿子的刘邦的,但是刘邦毕竟是汉王,自己打下的江山,哪里有因为这个道理就退位让给父亲来当皇帝。而且在那个段也就皇帝的位置是最高的,封号什么的话这肯定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讨论才得出的,事实证明“太上皇”这个称号不高不低恰到好处,也算是刘太公封号了。这显示刘邦过人的智慧,这也为后世常用,历史上唐朝的太上皇是最多的。

篇二:浅析刘邦项羽的道德品质

浅析刘邦项羽的道德品质

15407809 刘凤逸

摘要: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楚汉之争绝对算得上是最为混乱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段历史之一,在秦王朝猝不及防轰然坍塌之后,所有人迎来了一场“黎明之前的混战”。在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二人以及围绕他们展开的一次次较量。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刘邦和项羽的道德品质来看待这段历史。

一、前言

古语有云,时势造英雄。不同于三国时期的豪杰并起、诸雄鼎立,在楚汉之争中有两个人站在权力的制高点,凌驾于众人之上。他们的争斗持续了整个秦汉王朝的过渡时期,乃至流传后世,仍让后人争执不休,褒贬不一。以狡诈无赖、堪比滚刀肉著称的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开创了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历史的汉王朝;而有着卓越的军事天赋、曾是楚国贵族子弟的西楚霸王项羽却最终与他的宏图伟业、复仇复国之路失之交臂,身葬乌江。其中的成败得失十分耐人寻味。翻阅《史记》和《汉书》,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分析他们的性格找到答案。

二、城府深厚的高祖皇帝——刘邦

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善于听他人言,宽容大度,为后市做出巨大贡献,有人则认为他心狠手辣,有着市侩小人特有的狡诈无赖。但总的来说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

1、刘邦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懂得学习进步的人。

据《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年轻时的确是一个平头百姓,父母是刘大叔刘大妈,小时候叫做刘四,并没有自己的名字,且年轻时油滑爱吹牛,就是个小混混。但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明即使他是个小人物也具有旁人不能及的远大志向。他以“信陵君”为楷模,并对他的行为处事进行模仿,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更为挺拔自信,健谈,同时学会了如何揣摩人心,笼络别人。他对人才的宽宏以及善于纳谏就是一种笼络的方法。因而他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2、刘邦是一个懂得克制,能屈能伸的人。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古籍中有记载,刘邦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他的父亲甚至叫他“无赖”,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懂得克制自己。鸿门宴上,刘邦受邀而来,谈笑不露一丝破绽,面对最大的敌人姿态卑微,从而迷惑敌人,成功脱身。“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史记.项羽本纪》)

3、刘邦是一个非常冷静,善于听取意见的人。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史记.高祖本纪》)如这类“从其谏”“用其计”的字句在记载中不胜枚举。刘邦的出色不仅在于他能听进别人的劝谏,更甚者他能从其中判断挑选出最好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需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和极高的智商。

4、刘邦是一位高明伪善的政治家。

和许多开国君主一样,他为巩固刘姓王朝,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可能会觉得他过于残忍、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在古代的专制制度下是极为正常的。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行为无可厚非,且是经过深谋远虑做出的,更何况他为民族和历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英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

成者王败者寇,这条道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尤其适用于刘邦与项羽。相较于得到帝位的刘邦而言,史论家对项羽的评价大多是“骄傲自大”、“缺乏谋略”、“优柔寡断”等。然而有趣的是世人更愿意宽容这样的项羽并喜爱他更甚刘邦,他的故事也频频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笔者在这里向大家阐述对项羽性格的分析。

1、项羽是一个极度自我,固执不愿改变的人。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为将门之后,天生神力,用兵如神,是一个天才式的传奇人物。然而在卓绝的天赋与周围人的夸赞衬托下,项羽本身有着大多天才都有的通病,一颗恃才傲物的心。他始终认为自己比常人更加优秀,因而除了项伯等亲人,对他人的劝谏不置可否,听不得他人违逆自己。“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说者曰:‘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这个缺点贯穿了项羽短暂的一生,直到他自刎于乌江之时仍然没有试图改变过自己。

2、项羽是一个较为情绪化,城府较浅的人。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翻阅《史记》、《汉书》,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多处提到项羽“大怒”,他会因为很多事怒火中烧,从而做出一些有失判断的事。但细读古籍我们会发现,项羽的怒大多是针对自己信任的人的背信弃义、狡诈欺骗,以及一些暗地里的隐私手段的不齿。他并不太善于掩藏自己的情绪,因为他认为自己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不需要这种在他看来旁门左道的手段。“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堂堂正正,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有着很强的执行能力在谋略方面与刘邦相比却相形见绌。

3、项羽是一个目标极为明确,杀伐果断的人。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乃至项氏都是在背负着国仇家恨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都是真实的写照。因而项羽毕其一生,只为着复仇与称霸两个目标而奋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两个目标支配下实施的。“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可以看出项羽杀人是有他的原则的:只要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

“‘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管锥篇》钱钟书)

项羽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勇士,如钱钟书所记载,他的性格极为复杂,因此人们单单从鸿门宴对他进行武断的推测是不正确的。见微知著固然有其道理,但没有通读《史记》就妄下断论无异于管中窥豹。

四、刘邦项羽道德品质对比

通过上文我们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了解,那么他们性格的具体差异在哪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呢?

1、生活环境与背景造成的差异

刘邦和项羽生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可以说他们的斗争分别代表了两个阶层——农民阶层和贵族阶层。

刘邦是一个街头小混混,自小在乡间摸爬滚打长大,早早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他的本质就是一个泼皮无赖,因而练就了一副冷酷心肠、滚刀肉一般的性格和深厚的演技与城府,这样的性格使他具有谋略,能更好的在乱世活下去,也为他日后打天下形成的成熟政治家性格打下基础。

项羽却截然不同。他出身于被秦王朝所覆灭的楚国将门,从小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在项梁的保护下与人接触的很少,有着满腔抱负和仇恨,精悍的武艺却缺乏与人交流。即使在开始打天下之后最多接触的也是各大势力的首领、贵族和自己手下的士兵,很少亲身与平民交流,有着贵族特有的“视人命如草芥”的心理,认为只要是秦人都应当被屠杀。这使他的世界过于简单而黑白分明,与人战斗交流都是直来直往和堂堂正正,对市侩小人的狡诈无赖了解很少,性格上有一种英雄情结,而这种性格很容易被刘邦所操控和利用。

2、年龄和阅历造成的差异

很多人分析楚汉之争时,都会忽略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刘邦和项羽的年龄差。

《史记》中曾有这样一个细节:“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认真计算一下,我们会发现秦始皇登基的时候,刘邦已经超过三十五岁了,观礼的这一刻,他的年龄可能是四十岁左右。项羽也曾经围观过秦始皇游会稽,并说:“彼可取而代也!”,然而起兵反秦时,项羽才二十四岁,观礼时,他年龄只会更小。

项羽比刘邦小二十四岁。事实上二十岁时看问题和四十岁看问题的角度是大不相同的;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刘邦拥有着极大的在寿命终结以前称帝的渴望,同时有着比项羽深厚的多的城府和阅历,懂得在实力不足时委曲求全并蛰伏下来,不动声色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对他来说项羽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而项羽则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最是不能听进劝解和热血奔涌的年纪,不免会易怒和骄傲,对卑微年长的刘邦自然有所轻视与宽容。一个是年轻气盛的将军,另一个则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就如同一头猛虎和一条毒蛇,猛虎固然比毒蛇强大得多,但当毒蛇伺机潜伏,突然发出致命一击,猛虎也将毙命。

3、天赋与实力造成的差异

很多人都为项羽的结局所惋惜,因为楚汉之争从头至尾他所拥有的实力都要强于刘邦,其一生所尝唯一败绩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永远无缘至高宝座。史学家都认为这是项羽过于自大和目空一切导致的。

然而事实上项羽的确有着所向无敌的资本。据《史记》记载,项羽从会稽之战开始,攻城掠地,拔营下寨,“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即使他只剩下二十八员骑兵,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入无人之境。他天生神力、用兵如神,一言一行都无愧他西楚霸王的称号,自然不会将当时的刘邦放在眼中。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基于他的英雄心理,因为他自信且有勇气无人可为他之敌,并且刘邦暂时并没有对他的霸业造成阻碍。连刘邦自己也多次承认不如项羽,善用人但不善打仗,没有多少军事才能。在鸿门宴以后,刘邦数次侥幸从项羽大军中逃出生天,几次牺牲了自己的妻子、父亲、女儿、城内的两千女子和大量士兵。于项羽来说他只需要堂堂正正的用绝对的力量碾压过去,所有阴谋都会化为乌有。

相较于天之骄子一般的项羽,刘邦无疑走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白手起家,他所拥有的依赖的只有他自己,即使后来他拥有着越发强大的实力和更多的人才,在这场自己始终处于

弱势的战争里,他必须谨慎小心。对于他来说,一旦走错一步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因此每一次行为都要谋定而后动,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在这种压力下,刘邦出色的发挥了他政治家的能力,寻找一切对手的弱点加以利用,最后终于抓住时机,反败为胜。

4、《史记》与《汉书》记载造成的差异

《史记》和《汉书》同为后世所书古籍,为我们了解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然而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否会对人物的描述产生影响?

《史记》是历史上公认的较为权威的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写下这一旷世之作。《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十二本纪就项羽一人不是皇帝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在司马迁看来在刘邦成年以后就是个小混混。可见他对汉高祖刘邦持一种轻视态度。而在描写项羽方面,十二本纪只有项羽并不是帝王,在《史记》中还提到项羽志向博大高远,为人仗义英雄,可见其对项羽的赞赏。

司马迁对项羽的仁义精神高度评价是有原因的,在他早期落难之时,他极度渴望友人的帮助,然而所有人都避之不见,这件事使他从此对明哲保身之徒怀揣着极大的怨恨和鄙夷。相比较而言班固在《汉书》中对汉高祖刘邦是一种绝对的赞颂和褒扬,却将《项羽本纪》中的情节多次删减,并与陈胜合并为《陈胜项籍转》。这是一部典型的为汉王朝所书的史书,因此对项羽的描写未免有失偏颇。

五、总结

事实上,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编写的,“成者王败者寇”,我们无法全面的了解在那段尘封的历史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通过留下的只言片语加以揣摩。

有人曾说过:“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见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他们的性格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他们战争的最后结局。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恪守着“言必行,行必果”的人生信条,有着诚信守义、知恩图报的品质,光明磊落,敢爱敢恨,为复仇屠杀千里,为人民分食推饮。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帝王,却是一个征战沙场的武将,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

刘邦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缺乏才干却懂得不断学习优良的品质,提升自我,忍耐常人所不能忍,多智冷静,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有着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他的道德品质或许为很多人所不齿,但他却是一位高明的政治流氓,他的成功也并不是一个偶然。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英雄豪杰,因而在后世能够为他人所凭吊同情,受到赞扬;而刘邦是一位千古英明的大帝,他开创了一个盛世先河,为中华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一代当之无愧的明君。

篇三: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

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项:范增始效力于楚军,辅助项梁,项梁托孤,范增忠心耿耿的为项羽谋划杀宋义统领楚军、鸿门宴计除刘邦,可项羽妇人之仁,痛失良机,后来屡次献计,项羽刚愎自用,不听,陈平施离间计,愚蠢的项羽,竟然怀疑范增,范增气愤离去,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项羽失去最重要的智慧之源,从此以后日落西山,由胜至衰。韩信、陈平都愿为项羽部下,韩信献计与项羽,项羽不听,韩陈先后投刘邦,刘邦重用之??。

刘邦和项羽的处事方法不同:

刘: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在和每一个对手对阵时,都会寻找盟友一起作战。在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他再动手解决身边的盟友。

面对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能忍能退,随机应变,依靠张良,拉拢项伯,争取项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从刘邦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和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区别和处事风格。

又如刘邦赴鸿门宴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身边有张良、樊哙等保驾护航。张良的智慧、谋略、胆量、人品是举世罕见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忠勇过人,事实证明,他们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汉,在关键时刻都会誓死保卫刘邦。刘邦与文臣武将密切配合,进退有度。张良前后照顾,左右逢源,见机行事。樊哙挺身而出,勇不可挡,理直气壮,感动项羽。整个鸿门宴过程,刘邦君臣的言谈举止似有默契,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项:项羽在垓下战败没有自刎,项羽在没召开军事会议,没有具体撤退方案,没有善后处理的情况下,只率八百壮士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灭秦后烧毁宫殿,不留己用;不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称王,反而急于东归;把自认为贫困的关中地区封给刘邦;封王时又只顾封自己的亲信,结果引起旧诸侯的不满;杀楚怀王,使诸侯更加不满;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刘邦和项羽的权力的来源不同:刘:领导者要会利用传播手段,具有传播思想的能力。刘邦在这一方面是佼佼者。也就是现在社会的自我推销能力。

首先是出生的奇迹,“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他的出身即非名门也非卑微,而是身出神门。古人很讲究出身的问题,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就必须改变那种卑微的出身,然而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人的命。可他还有神话可以利用,在那个讲究地位出身的时代,利用神话是他简洁而又有效的选择。接着又是他长相的不寻常,“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相面老父说刘邦“君相贵不可言”。吕公的嫁女和老父的相面都显示了刘邦的不同寻常。再看一个神话故事:“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这就是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政治神话。

在这里刘邦成为了赤帝的儿子。这里进一步改变刘邦了的出身。在民间,刘邦充分利用了村头街尾的老太太式的的传播方式,因为有了这些神话故事,老百姓可不管你是不是神话,大家先广为宣传。这些人也许根本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刘邦的至关重要的宣传工具。从此以后,刘邦也就成为了传奇式的人物,人们都会说他的长相如何的神奇,他的赤帝子杀白帝子如何的威武,原来刘邦是上天派来取代秦始皇的。

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在为个人作宣传中,刘邦运用了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媒介,来为自己顺应天理取代秦始皇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口碑。作为领导者,要会利用大众传媒,刘邦在这一点上把他的传播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项:项羽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自小受过正规的教育(应该包括历史),可是他对学习兴趣不大。项羽在范增的谋划下,在诸将地拥戴下,杀宋义带领楚军经过巨鹿之战树立了权威, 项羽的权力是来自他的家族,也可以说是来自他个人的勇猛

刘邦和项羽在对属下的奖罚方面不同:刘:刘邦善于赏罚,善于处理内部人员的不平情绪,如萧何被评居功第一时,许多武将不服,但刘邦用“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来解释,不但说出事情的本质,还平息了大家的怨气。

项:纪律方面,项伯为一己私利,将进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以刘邦,项羽知之后却不杀之以正军心。对作战勇将,立有战功还不刻好印符,玩摩的失去棱角还不奖予,其心之贪可见!军纪不正、赏罚不明,也是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项羽纵有天下,终究还是失败。渡江东,如依然如此,必然还是失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1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