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本纪》

更新时间:2023-03-08 08:51:3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史记》之《项羽本纪》

陈婷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语言文学系 汉语82班 学号0832090

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项羽生平的一些主要经历,以及阅读《项羽本纪》后对

项羽其人其性格其功过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字:史记 项羽 塑造人物 艺术手法 世人评析 引言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这篇传记将秦汉之际的历史转折,一个悲剧英雄的鲜明个性和一生的成败始末,形象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项羽崛起,争雄一朝,假号西楚,竟未践天子之位,而身首别离,斯亦不可称“本纪”,宜降为“世家”。”①这句话是说唐代司马贞认为项羽虽征战雄霸一方,可是最后还是没有坐上天子的位子就身首异处,所以写他的文章不可成为“本纪”,而应降为“世家”。然而,纵观《史记》全书,项羽是本纪中唯一没有成为帝王的(吕后除外)但也被写进了本纪中的人物。由此看来,项羽在《史记》中的地位不一般,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塑造的项羽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语言是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的重要外在表达方式。司马迁特别善于抓住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比如在《项羽本纪》中介绍项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我们通过这样一番话就能明明确确感受到项羽野心之大,期望成绩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司马迁通过描绘项羽的语言,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霸王形象。同样是他,在刘邦先进关中与其并争天下时,他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显示其急噪无谋;击秦成功“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示其虚荣;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时,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表现出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无奈;乌江战败,耻于东渡,乃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显示出其能伸不屈的刚毅?? 二,细腻传神的细节

刻画项羽的勇猛,有许多细节。如巨鹿之战:写项羽破釜沉舟,在众将恐惧而作壁上观情况下勇往直前大败秦军,楚兵欢声雷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特写镜头一样突出了项羽气吞山河的盖世神威,真正有身临其境、慷慨淋漓之感!又如鸿门宴,垓下之围等等场面无不展现出项羽大丈夫般的霸气和威态,

让人万分感慨。

古人有评论:“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育百万之军,藏于隃麇汗青之中,令人神动。”②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感叹项羽英勇神武的霸王之气,一方面又大力赞扬司马迁善于场景的描绘,能够运用所有能够调动的语言形象生动得为世人描绘出这样一位别有个性的历史霸王。又如“案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所记独钜鹿、垓下两战为详。钜鹿之战全用烘托法,不一及战事,而于垓下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③也是说明了这一点。 三,善用对比手法

在塑造人物方面,使用对比写照手法也是《史记》全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文的特点。文中有多处形成鲜明的对比: 1,性格的对比。如项羽与范增的对比,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不决,存妇人之仁,错失良机;范增坚决果断,有计谋,性格率直刚强。再如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战争混乱中,有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④项羽在垓下被围,却叹虞姬怎么办,耻渡乌江,却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本纪》)自刎前尚且贪恋一马,而刘邦在自己不利时甘于忍气吞声,谦卑地拉拢项伯摆脱困境。刘邦对于危害自己的叛徒则当机立断立刻处治,毫不留情;同时又善于观察民意,收买人心;而项羽却对叛徒知而不问;后至咸阳,却火烧阿房宫,后来更“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大失民心。 2,语言的对比。如宋义论兵语气傲慢自负;樊哙鸿门宴救主慷慨激昂;项羽则急躁耿直少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是集复杂,多重性格于一身的历史人物。比如,他可以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却不肯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又如他怀疑忠直的范增,以致失去最得力的助手,却又不追究明知是叛徒的项伯,导致关键时刻被亲信出卖。

四、精细的行文组织结构 《项羽本纪》以项羽一生的发展轨迹为主线,以重要事迹为重点写作对象,以时间顺序主要记叙了项羽起义兵反秦--斩宋义执兵权—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争霸—垓下之围—霸王别姬等重要史实。古人有评:“如此长篇,只分两局。前半击秦也,后半拒汉也。”⑤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层次分明的写作路线。

细看全文的时候会发现,介绍项羽童年时,有时一句话一件事,如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本纪》没有只言片语废话,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正是史家笔法。

而到了项羽杀宋义掌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霸王别姬等重要关口,则运用了详细的场景细节描写,如楚汉争霸:“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不与汉王相见??于是遂得脱”(《项羽本纪》)突出了战争之惨烈,形势之混乱,叙述紧张紧凑,大场面中特写镜头式穿插,又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近代史上李景星在《四史评议·史记评议·项羽本纪第七》中这样评价:“《项羽本纪》是太史公本色出力文字,叙次摹写无不工妙。大指以分封侯王为前后关键。分封以前,如召平,如陈婴,如秦嘉,如田荣,如章邯诸事,逐段另起一头,合到项氏,有百川归海形势。分封以后,如田荣反齐,陈馀反赵,周吕侯居下邑,周苛杀魏豹,彭越下梁,淮阴侯举河北,逐段追叙前事,合到本文,有千山起伏形势。而中间总处,提处,间接处,遥接处,多用“于是”、“当是时”等字为之联络,遂觉深情一片。又一篇之中往往以“东西”字为眼目,如伐秦则由东而西,伐齐则由西而东;与汉王战又由东而西,解而归又由西而东。故曰:“引军而西”,曰“无西意,北击齐”,曰“拔成皋欲西”,曰“解而东归”。层层点顿,最有情致,有章法。至于纪中附《项梁传》、《项伯传》、《范曾传》,或连叙,或分叙,前后都有照顾。总之皆为项羽作用,如众星之显孤月而已。实事实力纪中已具,故赞语只从闲处著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⑥从这样一段简白的评价中我们就足见司马迁行文组织之精细慎重了。

结论

鲁迅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⑦

《项羽本纪》作为《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它记叙了项羽由少年时期到起义,由起义灭秦到楚汉争斗,直至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形象。

司马迁将从未做过帝王的项羽列入本纪,表现出其超人的史德、史胆、史识与史才。他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给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定了位,给后世人如何正确估价项羽做出了榜样。也正因为这样客观、公正、清醒的认识和创作理念,塑造出了真实而有情感的人物,才造就了《史记》和司马迁本人的光辉和不朽。

注释:

①出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笔者认为写项羽应其归为“世家”,而不是“本纪”。

②出自(清)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一《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笔者的这段话一方面是感叹项羽英勇神武的霸王之气,一方面又大力赞扬司马迁描绘场景之精细。 ③出自(清)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一《项羽本纪》[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出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写的是项羽困于垓下之围时内心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对虞姬的不舍之情。

⑤出自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说明《项羽本纪》这部长篇实际上分为了“击秦”和“拒汉”两个部分。

⑥出自(近代)李景星,《四史评议·史记评议·项羽本纪第七》,用以表现司马迁行文组织之精细慎重。

⑦出自杨里昂 彭国梁,汉文学史纲[M].岳麓书社,2007年版,引自鲁迅的话。

参考文献:

[1]王冉冉,史记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唐)司马贞,史记索隐[M].北京:中华书局,1959版

[4](清)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一《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93版 [5](清)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一《项羽本纪》[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张富春,(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008年版

[7]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近代)李景星,《四史评议·史记评议·项羽本纪第七》

[9](清)吴敏树,《史记别钞》[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d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