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峥嵘冠千古,来者不负读书台(B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16:37:5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骨峥嵘冠千古,来者不负读书台 ——陈子昂文化的品读与传承

四川射洪 喻善平

1、常论常新数子昂

据山西师范大学梁晓萍教授的统计,仅1994——2004年这十年时间里,全国各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陈子昂的论文达到100篇。这些论文涉及陈子昂的生平、思想、诗论、诗文等四个方面。据“百度学术”的统计,仅网传的研究陈子昂的相关论文达2千篇以上。据上海大学赖晶博士的数据,20世纪仅是研究陈子昂思想的论文(大陆方面)即达360篇左右,而研究陈子昂诗论诗作的篇目更多。而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学者自觉的学术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的学术现象呢?我国自开科举以来,出了十万进士,为什么学界偏偏对陈子昂等极少数进士如此感兴趣呢?要论官阶,陈子昂是八品拾遗,那么多达官显贵不研究,却要钟情于陈子昂呢?要说诗作,陈子昂只有128首;要说诗论,代表他革新主张的《修竹篇序》,不足两百字;留文,十卷而已。为什么至今依然是常论常新呢?

2、一代文宗出射洪 “一代文宗出射洪,三唐冠冕壮诗风”。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生于射洪县金华镇武东乡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武则天执政时期,陈子昂科举及第。他有才名,有见识,敢于上书进谏,痛切时弊,政论卓越,能洞察国家安危,

1

关怀人民疾苦,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武则天赐其书札,与其讨论政事,先作麟台正字,后擢为右拾遗。他直言敢谏,“不谦不惧”,敢于担当,曾因“逆党”反对武后案而株连下狱。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问题卓有远见。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于是,忧愤难伸,被冤死狱中。时年42岁。

陈子昂诗作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为文朴实畅达,陈词慷慨,极受推崇。卢藏用说时人许他为“国士”,王适誉他为“天下文宗”(见《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陈氏别传》)。唐代文人几乎一致认为陈子昂是忠义之臣,具有政治雄才。但北宋以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观念的形成,陈子昂被认为是不忠李唐,于是千年不显。虽然如此,但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六处之多,达2千余字。《全唐文》刊载他的奏论达6千余字。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不过,杂音也有,清代王士祯骂过他,也有人贬低过他的诗作。但这点小小的恶作剧已被历史的巨手轻轻掩埋。陈子昂虽然诣阙上书,上表称颂,为武周改制出谋划策,只是为了实现其美政理想。当他无奈武则天为神化自己而佞佛靡财,便用“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一诗进行指责;当武则天打击异己而重用酷吏,他便用“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一诗对其讽刺。当他发现武则天不为天下与百姓着想时,儒家的责任感便使他愤然而起,毅然而去,而正是这种深刻而鲜明的个性与人民性,才唤起人们长久的

2

探究欲望。

3、杖策曾经工部来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陈子昂逝世60年后,“杖策曾经工部来”,即公元762年冬季的一天,同样忧国忧民的杜甫拄着拐杖,满面沧桑,冒着寒风来到金华山拜谒陈子昂读书台,看到有些斑驳的石碑,不禁触景伤怀,悲从中来,吟出《观陈公堂遗迹》:“……陈公读书堂,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杜甫礼赞陈子昂是一代雄才,王夫之赞赏陈子昂是“大臣之材”,近代史学大家岑仲勉也说过,“陈子昂,奇人也,经世之才”。那是因为他洞察国是,见识卓越,的确有治国安邦的本事。从陈子昂的奏疏来看,他大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进步主张:一是提出“安人’的国策,强调以人为本,把民生疾苦放在首位。“万物之灵,莫大乎黔首。王政之贵,莫大乎安人。”“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祸”,要让人民安居乐业,不要瞎折腾;二是主张节用爱民,反对穷奢极欲;三是主张贵德慎刑,反对滥刑;四是主张安边,安定少数民族要讲方略,不能让一方独大,拥兵自重(若是稍后的唐玄宗践行了陈子昂的主张,不至于发生给唐帝国带来大灾大难的安史之乱);五是主张任贤选能,反对奸佞擅权;六是提倡发展经济,以使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七是要求用兵须取慎重态度,反对穷兵黔武。

陈子昂以诗文铭志、以廉报国,“达则以公济天下,穷则以大道理身”。他不惧拾遗补阙,是有时代担当的讽谏监察之官。作右拾遗之前,他就敢亮风骨,直言敢谏,勇于较真。子昂高中

3

进士后,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按规定该把高宗梓宫运回关中安葬。陈子昂当时出于关心民生,以“草莽臣”身份,诣阙冒死上《谏灵驾入京书》。他从儒家“兼善”“安人”的政治主张出发,分析了关中当时的形势:连年的战事,连年的天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将高宗灵柩迁回长安,“千乘万骑,何以取给?”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与此同时,陈子昂言“先谋後事者逸,先事後图者失。”灵驾西行,虽是墨守先帝的遗愿,奉行曾子、闵子的孝道,却会劳民伤财,危及唐帝国的统治。洋洋洒洒、痛快淋漓数千字,透露出陈子昂心怀苍生、匡国济世的报负,充分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政治见解和才能。善于鉴拔人才的武则天看了陈子昂的这篇谏疏,“奇其才,召见金华殿”,不仅授予他麟台正字的官职,还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暐晔。”有了则天武后这句光彩夺目的褒奖,陈子昂终于誉满天下。《陈氏别传》记载当时全洛阳都在传诵他这篇名文和其他诗文,大街小巷,人们相互吟诵欣赏,甚至有文贩子到处售卖他的文章,从都城直到偏僻之乡,一时竟洛阳纸贵。作右拾遗后,更是经常犯颜直谏,敢于较真。陈子昂为人为官,风骨峥嵘,恪尽谏官职守与本分,这让后辈谏官杜甫、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

陈子昂虽是谏官,但对判案也见解不凡。武则天当政时,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凶杀案。凶犯叫徐元庆,是一名驿站里的服务员,为报父仇,杀害了朝廷要员,因这个要员斩了他的父亲。徐元庆到底是孝子还是凶犯,该杀还是该予以表彰?这在当时引

4

发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占上风的观点认为:凶犯徐元庆该受到表彰,至少应该无罪释放,因为徐元庆是替父报仇才杀人,杀人的动机很高尚。而陈子昂认为:应先将凶手正法,然后表彰其孝义。当时之士大夫皆认为陈子昂执法公正公道,尽管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想推翻这个判例,也只能无奈放弃。不过,这例判案虽在唐朝赢得叫绝好评,却与当今的法治精神不符,但可以让我们加深对子昂文化的品读。

4、风骨峥嵘开唐风

陈子昂敢为人先,敢亮风骨,壮开唐风,勇于实践。无疑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划时代人物,是推动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者。虽然在唐诗的创作实践中,还是李白最终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淹没了宫体诗人,在创作实绩上完成了唐代诗风的彻底扭转,但陈子昂“敢为人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垂范之举毕竟功不可没。

在诗歌革新中,陈子昂继承了刘勰、钟嵘、王勃等人曾标举过的“比兴”、“风骨”的传统,一针见血指出初唐宫体诗人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而初唐宫体诗人的吟风弄月,类比于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把作诗当作打饱嗝,打油嗝,打酒嗝,打花嗝,无病呻吟,没有或少有寄托与个人怀抱(这个类比不一定恰当,宫体味诗作中也有优美中不乏“兴寄”的佳作)。陈子昂认为“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是创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他倡导诗歌内容的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游国恩),创作有重大成就。其作或“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或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游国恩);其诗比兴寄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4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