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南京高一下期末语文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2:1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考试结束,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20分)

1.临近期末,某班开展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学习方法交流会。下面的内容摘自一位同学的交流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①诵读不可少。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造成的。

②揣摩很重要。选自《 ▲ 》的《烛之武退秦师》,三百多字便记录了一段风雷激荡的历史。谁是智谋第一人?反复推敲方能明白。

③想象是妙招。鸿门宴上刘邦有哪些丰富的表情?李煜怀念的故国会是怎样的景象?细细想来才会有独道的发现。

④追问乃法宝。魏徵为什么会费力地阐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寻常道理?《五人墓碑记》中五位平民英雄是担心淹没无闻吗?类似问题都值得探究。

⑤积累为常道。主张“文道合一”“务去陈言”的古文家为韩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人是 ▲ ……这些岂能不知?

(1)找出并改正上面材料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第一处:“ ▲ ”改为“ ▲ ”;第二处:“ ▲ ”改为“ ▲ ” (2)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2分)

第 ▲ 句,改为: ▲ (3)请将材料中空缺的文学常识补全。(2分) 第一处 ▲ ;第二处 ▲

2.如果从下列对联中任选一副作为书房的对联,你会选择哪一副?请从修辞和内涵的角度作简要说明。(4分)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②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1)选择: ▲ (填序号)

(2)说明: ▲

3.阅读下面关于邓中翰的词条信息,完成题目。(4分)

邓中翰,男,南京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中星微集团董事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他是闻名中外的青年才俊,2009年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歌唱家谭晶的丈夫。他曾任职于美国IBM公司和硅谷,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半导体公司,参与超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研究,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1999年,他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创建“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他因此被业界称为

1

“中国芯之父”。他认为,没有芯片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但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到的,必须自主创新。

学校将邀请邓中翰作主题为“我的‘中国芯’”的讲座,如果你是主持人,将怎样介绍他?请根据上述词条信息,拟写一则关于邓中翰的人物介绍。

要求:连贯、得体;不超过100字。

答: ▲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6分) ....(1)《茶馆》第三幕中,秦仲义提议:“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这一想法得到另外两位“老头子”的响应,他们分别是谁?是什么样的人生遭遇引起了他们两人的共鸣?

答: ▲ (2)《家》第34章中,高公馆为什么会上演一场捉鬼的闹剧?觉新和觉慧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答: ▲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周朴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2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

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

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

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

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选自《雷雨》。有改动)

5.选段部分,随着“剧情收放”,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 6.文中画线的舞台说明在剧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 ▲ 7.对于梅姑娘,周朴园和鲁侍萍有着不同的说法,请分析两人说法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答: ▲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

(选自《论语·季氏》)

(二)

乃夫子于此,则以不患贫、寡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主,而以均无离析、安无分崩为宾。盖因伐颛臾以启论端,则即事以遏其欲,而颛臾之不可伐著矣。若其为季氏忧萧墙之祸,则.冉求之言忧也,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此又善观圣言者所宜通也。

(选自王夫之《船山全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列:排列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D.盖因伐颛臾以启论端 启:引发 .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3分)

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3分)

答: ▲ (2)本非如情之辞,亦且姑与折之。(3分)

答: ▲ 11.王夫之认为孔子的论述有主宾之分,请结合选文(一)概括说明“主”与“宾”的内容。(4分)

答: ▲

四、(10分)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用语传神,“滑”和“难”分别表现了琵琶乐声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 ▲ (2)选段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达方式上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5分)

4

答: ▲ (3)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评“唯见江心秋月白”句道:“收用冷语,何等有韵!”请结合选段简要赏析。(3分)

答: ▲

五、(8分)

13.根据提示,填写名句。(8分) (1)总角之宴, ▲ 。(《诗经》)

(2)谨庠序之教,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4)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5)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6)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 (7)执手相看泪眼, ▲ 。(柳永《雨霖铃》)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丫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现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5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其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有改动)

14.概括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的三姑娘的形象特点。(4分)

答: ▲ 15.五、六两段都涉及老程的死,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16.小说以“竹林”为环境背景有哪些作用?(6分)

答: ▲ 17.废名借鉴唐人绝句的手法写小说,惜墨如金,擅长留白。本文结尾处说“端午中秋接不来”,请结合小说探究“接不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6分)

答: ▲

七、(70分)

18.微写作。(10分)

6

请从下列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不少于150字的片段。 ....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②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19.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60...分)

公输子砍削竹木做成喜鹊。喜鹊极为灵巧,飞上天空,三日不落。

墨子认为,这喜鹊比不上工匠做的车辖。车辖只需三寸木料,即刻做成,却可防车轮脱落,保证车辆载重五十石。

7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0分)

1.(1)第一处:“道”改为“到”;第二处:“淹”改为“湮”(2分。每处1分) (2)第①句,改为:我们无法亲近古诗文的原因往往是不懂得“反复吟诵、因声求气”。(2分。每点1分) (3)左传;李清照(2分。每空1分)

2.①比喻、拟人。(1分。答对一点即可)表现了主人和书籍的亲密关系。(1分) ②夸张。(1分)表现了主人的少年意气和勤于读书的激情。(1分)

3.围绕主题作答(1分),突出必要信息(2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 4.(1)两人是王利发和常四爷。(2分)王利发苦心经营,顺应时代更迭,不断改良,然而濒临破产。(2分)常四爷一心自食其力,失去旗人特殊待遇后,他辛苦劳作却依旧贫困,面临难以善终的命运。(2分) (2)高老太爷病势加重,医药无效,以陈姨太为首的众人便求助于迷信。(2分)觉新不赞同这一做法,但面对众人的支持,也就不敢反对。(2分)觉慧一开始表示疑惑,后来心里充满了愤怒,进而指责他们的荒唐并戳穿他们的鬼把戏。(2分)

二、(16分)

5.周朴园经历了奇怪、猜疑,到痛苦,再到紧张、猜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1)表明鲁侍萍对环境的熟悉,暗示她此刻复杂的心情;(2)推动剧情发展,为下面周朴园的反应做铺垫。(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周朴园赞美梅姑娘,是想掩盖自己的罪恶,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以此慰藉自己空虚的灵魂。鲁侍萍指出梅姑娘的真实身份和经历,意在揭穿周朴园的谎言,揭开他虚伪的面目,也以此试探周朴园。(6分。周朴园、鲁侍萍各3分。每人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三、(16分)

8. B(3分)

9.而季氏之攘夺以召祸/则不可亟挽之旦夕者也/以理以事揣之/而缓急轻重分矣。(3分。每处1分)

10. (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到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2)本来就不是合情的言辞,也就姑且指斥他一下。(6分。每句3分)

11.主: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宾:追求财富平均、社会安定。(4分。每点2分)

四、(10分)

12.(1)流畅,滞涩。(2分。每点1分) (2)议论。揭示其情感,表达共鸣之感;表现琵琶女的技艺精湛;为后文琵琶曲突然地高昂激越蓄势。(5分。表达方式1分;分析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3)以静寂之景收尾,侧面表现琵琶曲令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的魅力。以冷清之景收尾,烘托琵琶曲给人以伤感的音乐效果。(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五、(8分)

8

13.(1)言笑晏晏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渚清沙白鸟飞回 (6)山长水阔知何处 (7)竟无语凝噎 (8)卷起千堆雪(8分。每句1分)

六、(20分)

14.懂事,体贴,孝顺(2分);活泼,可爱,大方(2分)。

15.第五段,细节描写,写了母女二人衣着的细微变化。(2分)第六段,白描,通过对自然之物的简笔勾勒表现了时间的流逝(2分);自然之物的生命不息和老程逝去形成对比(2分)。

16.描写了竹林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2分);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2分);与三姑娘天真清纯、沉静质朴、高洁坚韧之美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2分)。

17.已嫁为人妇,忙于操持家务;父母都已亡故,不愿回到伤感之地;除了清明祭扫,回家无人团圆,已没有多大意义;自尊心强,没了父母,孤苦一人,不想惹人怜悯伤感;不愿给人添麻烦。(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七、(70分)

18.(10分)参见补充细则 19.(60分)参见补充细则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