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精致胡场

更新时间:2023-11-01 12: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精致胡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立足我镇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休闲生产生活、绿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科技、品牌、观光、采摘等旅游要素,制定出台全镇休闲观光农业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和旅游

升级为目标,完善形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融合发展,丰富农旅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提高农业和旅游的综合承接力,把农业旅游发展成全镇的支柱产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围绕特色资源、特色优势、特色镇位做文章,突出观光体验休闲功能,把我镇建设成“农村旅游休闲镇”;围绕“富硒产品”、“天然氧吧”做文章,突出品绿吸氧洗肺功能,把我镇打造成“农旅新镇,精致胡场”。

(二)发展思路。1.重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全镇农业和旅

游现有基础和形态,突出“点、线”建设,多点多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三线”为汉江沿岸、318国道沿线及排湖旅游通道沿线,在三线上布局精品农家院落、特色产业和配套设施。“汉江沿岸主要以水产养殖、种植等为主,重点发展休闲垂钓、水产餐饮等功能的休闲庄园;318国道沿线及排湖旅游通道沿线以特色水果种植、现代设施

栽培、农耕文化展示等为主,重点发展休闲采摘、科技示范、农事体验、特色餐饮等功能的休闲农园。“多点”主要是指分布在全镇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美丽乡村,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种养、特色民宿、度假养生等功能的休闲农庄。2.集中精力,培育主体。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情况,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融合发展。支持有能力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3.树立典型,重点扶持。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镇)创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着力打造阿尔迪休闲农业观光园、潭湖村美丽乡村、下麻村美丽乡村等休闲观光示范点。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业、林业、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充分整合交通、建设、国土、环保、水务等项目资源,集中精力办大事,千方百计办成事,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局面。重点抓好面上的品牌创建推介与点上的典型培育,营造氛围,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推动发展。

(三)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

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坚持先论证、后规划、再建设,增强持续发展动力。2.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精妙之处就在融合二字。融合,不是把两者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建立起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受益。这一过程中,就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比如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企业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底收益加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激励机制等。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发展规划制定、市场环境优化、整体形象推介、导向性投入等方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激励扶持。在资金筹措、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农旅项目开发,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发挥社会资金在农旅发展中的效力。4.坚持产业联动、优先发展。打破景镇、城乡、行业、部门界限,在全镇发展规划上,把农旅融合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进行布局,引导产业向农旅景镇集中,联动发展,优先发展,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镇域优势,

以带动其它镇域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5.坚持创新机制、提升效益。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旅产业扩规模、上层次、增效益。

二、明确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夯实基础,打造重点。将“三线多点”作为全镇农旅融

合发展的重点进行布局,鼓励创新突破,当其农旅产业项目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再纳入全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桃花源”要紧扣桃花这一主题,向纵深拓展,向产业延伸,尤其要将桃花主题花园分步打造成形,尽快形成观光产业;同时要做好桃花文化的研究和结合,增强桃花文化的实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潭湖美丽乡村”要加快核心景镇打造,加大文化挖掘力度,形成文化的体系和板块。“上麻美丽乡村”要尽快完成旅游要素的配置,形成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

(二)多元发展,打造特点。做乡村旅游千万不能一拥而上,

因为并不是每一村都适合做农旅结合。虽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村游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不少游客也都发出“到处都是采摘”的感慨,经营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已经成为限制乡村游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布局乡村旅游项目时,应立足地方特色、环境特点,注重资源互补、整合,把同一类型的资源按照不同手法包装、打造,将特点塑造成“卖点”,形成比较优势,做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乡村特色的“特”应该体现

在风景、文化、创意三个方面。要挖掘本地文化,文化的种类很多,包括本地民俗、美食、典故等等都是值得植入的文化调料。都没有,那就做创意。大家都做采摘、那就做特色菜品、经济作物的采摘,把亲子项目活动融入采摘,做娱乐性、游戏性的采摘。通过多种形式,评选特色农产品、特色农家乐、特色观光园、特色新村、特色小镇等,以特聚气,以特促销。

(三)塑造品牌,打造亮点。一要有一批特色产品,包装出特

色菜、特色果、特色花、特色小吃,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二要有一批特色商品,要将桃花系列产品、葡萄系列产品、蔬菜系列产品等塑造成品牌,推向市场,形成效益。三要有一批特色精品,要通过引导、扶持和定点打造,形成精品农家乐、精品农家菜、精品旅游点、精品产业园。乡村旅游可以围绕着“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全方位体验。利用农耕技艺、农产品加工等活动让游客“观、采、品、学、耕”,充分体验农事乐趣。打花鼓、唱民歌等民俗表演、以乡土文化节的形式展现出的节庆活动,让游客“戏、乐、养、憩”做好文化体验,凸显乡土乡音乡情。农民画、民间年画、剪纸窗花等农村艺术品、手工艺品让游客“赏、玩、淘、购”。这些都为游客创造了更多的体验价值,可以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精准布局,打造节点。要围绕全镇“三线多点”工作安

排,按照“优美、朴素、整洁”的要求,作好景镇景点的布局和管理,注重景镇的连接性、整体性和可赏性,尤其在各个节点的布置上,既

要注重环境的整体融合,又要注重细节的完美呈现,让游客既能赏心又能悦目,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回归田园梦想。

三、明确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作好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开发有序原

则,科学编制农旅融合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发展思路,围绕“三线多点”重点,依托全镇特色和“现代农业示范镇”、“富硒产品”等品牌优势,科学定位、精准布局,打造特色鲜明、集聚力强的休闲镇、养生园和养心地。

(二)改善基础设旋。整合农民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土整治、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着力改善农旅融合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大力整治村容镇貌和农村房屋风貌,完善服务功能,推进环境的优化、亮化和美化,规范标识标牌设置,改善景区景点水、电、气、讯和交通条件,建设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把停车场、公厕、旅客中心作为必备设施优先建设,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

(三)健全服务体系。以“三线多点”为核心,大力发展以“吃

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菜、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小院、家庭农场,重点培育功能齐、环境好、配套全的乡村农庄,倾力打造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的农业休闲度假镇,以提高农业与旅游的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特色商品认定标准、服务设施评定和验收标准等,以提高农旅综合管理水平。

(四)打造农旅品牌。发展以沔阳三蒸为代表的特色餐饮,建

设以家庭农场、农民新村、花海人家、森林人家、果园人家、乡村农庄为特色的“胡场农家”,打造以蔬菜、桃花、葡萄、桑葚为重点的“胡场富硒”产品,创建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民俗风情园、民俗风情村、民俗风情小镇,开展以现场制作、现场体验、现场营销为样板的现榨菜油、现酿白酒、现磨豆腐体验,开发以胡场滋味、胡场印象、胡场记忆为原型的特色旅游商品。

(五)强化宣传营销。农旅结合发展农村旅游要做好宣传,要

会吆喝,要为本地旅游品牌“摇旗呐喊”。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农旅宣传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农旅产品和商品的策划和包装,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阿尔迪生态采摘园就利用美团进行推广,做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统筹农旅资源,形成资源体系与组团,形成拳头产品,形成营销冲击力。强化市场运作,以菜花节、桃花节、桑葚采摘节、蔬菜博览会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推介农旅品牌。解决目前农村旅游面临的营销观念缺、渠道少、方法简单、成本高的问题。

四、明确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资源保障。坚持“项目围绕产业布局、产业围绕景镇发

展”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在重要产业布局上,要优先考虑农旅发展重点区域,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产业组团,以提升景区的规模、档次和深度。各部门在项目包装和专项投入上要紧紧围绕全镇农旅产业重点,统一安排,集中布局,明确责任,协力

提升景区景点综合功能。镇农委要把农旅产业纳入农业发展整体布局和重点实施内容,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镇财政局要加大对农旅项目的支持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镇交委要积极支持农旅重点镇域的农村公路建设,优化和升级旅游线路,提高景镇可进入性和便捷性;镇建委要加强对特色村庄、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加大对农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镇林业局要加强农家院落、森林人家、特色农庄和“三线三片”景镇景点的生态建设,增强优雅度和舒适度;镇扶贫办在安排扶贫资金项目时,优先考虑农旅融合的贫困村;镇国土房管局要做好农旅产业用地规划和土地整治项目包装;工商、卫生、电力、通信等单位要做好农旅发展的服务保障。

(二)政策保障。一要制定农旅产业发展政策,引领产业的多样

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二要制定农旅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三要制定农旅项目土地利用政策,每年安排一批农旅发展用地指标,促进产业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四要制定农旅产品和农旅企业的税收政策,对重点发展的项目按投资强度给予税费补贴和奖励;五要制定农旅产业业态培育和激励政策,鼓励先行先试,优化众创空间。

(三)资金保障。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加大对农旅公共服

务体系建设、形象推广、项目策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采取集成或分包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金融机构

要加大对农旅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旅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投资公司对农旅项目做好投资担保服务。

(四)人才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旅人才进出机制、激励机制

和保障机制。建立院校培养、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等多层面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农旅宣传、策划、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尤其要加大导游解说人员的培训提高力度。鼓励建立农旅服务中介机构和相关专业队伍,推行农旅从业人员、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和行业标,大力提升农旅发展质量和水平。

(五)组织保障。成立农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农旅产业发

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农旅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促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要将农旅融合发展工作纳入全镇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要制定分时分段和分项分块工作任务,作好责任分解,镇委镇政府督查室负责跟踪督查,做到月报告、季分析、年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落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f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