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接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25

更新时间:2023-03-08 06:54:1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 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衔接本科 车辆工程 专业)

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专 山 东 省 交 通 学 院

目 录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01 指导思想??????????????????????????????????????01 课程方案??????????????????????????????????????01 课程教学标准????????????????????????????????????11 师资配备标准????????????????????????????????????43 技能实训室配备标准?????????????????????????????????45 经费????????????????????????????????????????51 人才培养模式????????????????????????????????????52 管理办法??????????????????????????????????????54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指 导 思 想

本方案的制定,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明晰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在培养方面有提高、有突破,包括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理论、实践能力等,为在本科阶段真正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有利于促进本科高校分类改革和转型发展,提升应用科技创新能力,改变重学术、轻应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就业率不高等问题;有利于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进升路径,实现各层次教育人才培养互通立交的多赢,增强教育服务产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以及汽车检测技术,能够使用智能化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检测和故障诊断、排除,使学生毕业后能继续到高等院校深造,从而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以满足现代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课 程 方 案

一、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二、专业代码 082500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及以上学历者。分段选拔方式:根据报名人数和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组建单独的“3+4”班级;中职结束时,择优录取高一级院校学习,剩余的进行就业分流或升入“3+2”专科学习。

(二)学制

1

3年。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适应高等院校的需要,并能获取相应的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人才规格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适应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满足大学阶段学习的需求。

五、职业能力描述 (一)职业能力要求(表一)

表一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

项 目 编 号 1 能 力 要 求 掌握语文、数学、外语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汽车结构与工作原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专业知识 掌握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方面的专业知识 掌握汽车驾驶方面的专业知识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精神 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 具有安全生产、环保与节能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识读汽车电路图,能绘制简单的电路原理图 能正确选择并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仪器与设备 能正确使用汽车检测、诊断仪器和设备 能完成汽车电气设备维修作业 具有汽车评估的基本能力 能完成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诊断并进行二级维护作业 具有汽车维修接待的相应能力 具有驾驶汽车的能力 基本知识要求 2 3 4 5 1 2 职业素养要求 3 4 5 6 7 1 2 基础职业能力要求 3 4 5 6 7 8 2

1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三级证书 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相应专业国家职业水平证书 相应专业方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职业认证要求

2 3 4 5 (二)职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等院校汽车类相关专业继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毕业生也可以在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或汽车制造企业担任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检测员等技术工人岗位一定时间后,成为维修班组长、技术主管、服务经理;还可以从事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及零配件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六、课程结构框架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参照教育部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等相关文件,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确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图一)。

3

图一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课课程程专 业技 能汽汽车使用与维护训练 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训练 任意选修 课 程

金工实训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训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 人文类 选修课 专业类 选修课 职业类 选修课 专课业基程础 公课共基程础

①口才训练 ②心理健康 ③紧急避险 ④团队合作 ⑤商务礼仪 机械基础 机械制图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 电工电子控制基础 ⑥文学欣赏 ⑦美学基础 ⑧其他

德育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 体育与健康 艺术 ①汽车车身修复技术 ②汽车新技术 ③新能源汽车 ④汽车节能技术 ⑤汽车美容与装潢 ⑥其他 ①市场营销 ②消费心理学 ③汽车服务企业管理 ④职业规划 ⑤领导的艺术 ⑥其他 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为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其他方向课程为该技能方向的首要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4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德育(108学时 6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在正确分析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调整规划,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初步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法律知识,自觉遵法、守法;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语文(252学时 14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3.数学(288学时 13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技能,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英语(288学时 13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物理(198学时 11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物理是研究的是事物的客观规律、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规律,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为以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

5

奠定基础。

6.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7.体育与健康(144学时 8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体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8.艺术(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将专业技能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任意选修课。

1.机械基础(108学时 6学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主要讲授机械概述、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内容,通过一级减速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和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的能力;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集中实训,使学生具有正确选用传动、机构的初步能力,对一般零件进行综合检测的初步能力。

2.机械制图(108学时 6学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主要讲授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等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主要讲授圆柱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及滚珠丝杠的公差、齿轮传动的公差、尺寸链和角度、圆锥、键、花键、螺纹及齿轮等几何量测量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了解有关

6

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能正确地解释和标注图样上常见的公差:能用极限与配合原则,采用类比法正确选择合理的极限与配合,掌握一般零件的测量方法。 4.电工电子控制基础 (108学时 6学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重点讲授电路和磁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以及电子控制原理,通过对电学基本知识、直流电路、磁场和磁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路基本规律、基本定理、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理解并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在电路中特性与作用。使学生了解仪器、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常用仪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接线、查线、处理简单故障) 、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对汽车相关电路、电子及传感器检测、维修和更换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5.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90学时 5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发动机维护和机械故障的诊断与修理方法,具备发动机维护和一般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6.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144学时 8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将汽车底盘构造、维修知识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底盘构造、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汽车底盘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底盘维护和机械故障的诊断与修理方法,具备底盘维护和一般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7.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各系统、总成和部件的功用、结构与工作原理,具备汽车电气设备电路及性能检测方法与故障诊断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整车电路图的识图方法与故障诊断程序,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专业技能课程

1.金工实训(270学时9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金工实训操作及机械基础、制图、金属材料等知识。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各方向工作所必需的机械常识和钳工、焊工技能,初步形成解决本专业涉及机械知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职

7

业道德观念。

2.汽车使用与维护训练(270学时9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汽车选购知识、汽车使用方法、汽车维修制度及工艺知识等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选购知识、汽车使用方法、汽车运行材料、汽车维护制度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了解汽车选购知识及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掌握汽车维护制度及工艺流程,具备一般汽车选购、使用方法和常见汽车维护与保养的能力。

3.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训练(270学时 9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展开图的有关概念,几何作图基础,能正确识读和绘制钣金展开图并进行放样;汽车钣金焊接工艺;能对常用的碳钢、铝制薄板进行氧一乙炔的气焊,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的气焊和电弧焊设备,会正确选用焊条和电焊的电流(大小),会进行一般的手工电弧焊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操作。着重培养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应变能力,具备安全生产、成本控制、协调合作意识。

4.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270学时9学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汽车检测与诊断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具备分析和整理检测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检测和故障诊断两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熟悉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具备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使用汽车检测仪器设备独立进行汽车性能检测与一般故障诊断。

(三)选修课程

学生兴趣不同,为了增强大学学习、就业的适应性,需设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类、职业类和专业类,在修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养及技能水平,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各学校对于本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依据应该是本地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学校实际情况,并合理遵行选修课程选择的科学方法进行设置。

(四)综合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原则是到企业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契合,建立现代学徒制度,毕业实习是学生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的转变过程。学校应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带队教师多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的难题和困惑。

8

八、教学时间安排及课时建议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表二)

表二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时间安排表

内容 周数 学年 教学(含理实一体教学 及专门化集中实训) 复习 考试 机动 假期 全年 周数 一 二 三 36 36 38(其中,毕业顶岗实习20周) 4 4 2 1 1 1 11 11 4 52 52 45

(二)教学计划安排表(表三)

表三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9

按学年、学期教学进程安排 (周学时/教学周数) 序 号 课程名称 课 程 类 别 总学时学分第一学年 1 18 2 18 2 4 4 4 4 2 第二学年 3 9/9 2 4 4 4 4 4 2 2 4 9/9 2 4 4 4 2 4 2 2 第三学年 5 9/9 2 4 4 2 2 2 6 9/9 2 4 4 2 2 2 1 2 3 德育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 体育与健康 艺术 小 计 108 252 288 288 198 72 144 72 1404 108 108 72 108 90 144 108 756 270 270 270 270 1080 72 18 18 108 3348 6 14 16 16 11 4 8 4 79 6 6 4 6 5 8 6 42 9 9 9 9 36 2 0.5 0.5 3 160 2 4 4 4 2 2 公共基础课程 4 5 6 7 8 占总学时的41.93% 4 2 2 4 2 4 2 2 4 6 8 6 8 6 1 2 机械基础 机械制图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 电工电子控制基础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 小 计 专业基础课程 3 4 5 6 7 占总学时的22.58% 9周 9周 9周 9周 1 金工实训 汽车使用与维护训练 汽车车身修复技术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小 计 专课业程技能

活动课程 程每周1学分。

2 3 4 占总学时的32.26% 2周 2周 1周 1 2 3 入学教育 社会实践 毕业教育 小 计 占总学时的3.23% 30 30 30 3420 30 30 30 周课时及学分合计 总学时 说明:

1.本专业组织教学的方式:第一学年每学期18周理论,第二学年9周理论,9周实习。

2.学分计算办法:文化、专业基础课程每18课时1学分,活动课程36课时1学分,以周次计算的技能训练课

课 程 教 学 标 准

10

机械基础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主要讲授机械概述、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内容,通过一级减速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和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的能力;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集中实训,使学生具有正确选用传动、机构的初步能力,对一般零件进行综合检测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

2.熟悉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3.熟悉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4.知道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5.知道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组成、传动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根据工作条件和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和选用常用机构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素养目标

1.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

2.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提高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11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1.创设工作情景,设计工作任务,学生为主体,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 2.结合生活中见到的实际例子来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各概念的理解 学时 1 1.熟悉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特征及异同点,能描述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之间的关机械概述 系 2.知道机器的组成 3.熟悉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分辨低副、高副等各种运动副 1.理解带传动的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会分析带传动的运动特性;能识别 V 带和带轮结构;会查阅有关资料选用普通V带;掌握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方法;能解决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保养相关问题 2.熟悉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能识别滚子链的结构,会分析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3.理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理解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条件;能够对直机械传动 用;齿轮、斜齿轮和圆锥齿轮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进行计算;熟悉齿轮的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 4.熟悉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 5.熟悉螺旋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会判断螺旋传动的相对运动关系 6.熟悉轮系的类型;能够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了解减速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减速器 1.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基本类型及应用 2.能判定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会分析各种形式的运动规律 常用机构 3.熟悉凸轮机构,能判断各种凸轮机构,会分析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4.熟悉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等间歇性运动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及应用 1.熟悉轴的分类和应用特点;掌握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 2.熟悉轴承的类型和功用,能够区分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能概述各类轴承的结构组成、类型及特点;能解决轴承使用中的安装、维护和能区别常用的滚动轴承类型,会机械零件 润滑的问题;解释滚动轴承的代号表达含义 3.熟悉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4.熟悉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应用 5.熟悉螺纹及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能正确装配螺纹联接,能对其进行预紧和防松 8 2 1.结合常用机械设备、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 2.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增强学生对机械传动的感性认识 3.安排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动手组装各种传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活动中掌握各类机械传动的原理和传动特点 34 3 1.创设工作情景,设计工作任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利用CAD制作仿真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常用机构的基础认知 20 4 1.结合机械设备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2.进行一次通用零件和部分装置的采购模拟活动或市场技术调研,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各种机械零件和传动装置,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8 12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熟悉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的基础知识 2.熟悉分析主要液压与气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结构特点、性能和使用 3.知道液压与气压系统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4.会分析典型的液压与气压基本回路 5.会分析典型气压、液压控制系统 6.能进行简单的液压与气压控制系统设计 活动设计 1.创设工作情景,设计工作任务,学生为主体,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 2.组织学生到有液压和气压设备的工厂进行一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各种液压和气压传动。 学时 液压传动5 和气压传动 36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可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

(二)评价方法

1.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根据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期末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三)教学条件

1.本课程应配置各类机加工模型、多媒体教室、课件等教学设施,来服务于教学。 2.任课教师应具有讲解、演示、操作的能力。 (四)教材选编

1.教材选编需充分领会和掌握该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

2.教材的选用与编写以项目为单位,每个项目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项目活动建议。教材的内容要注意可行性和使用性,符合学生实际;注意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反映最新技术。

3.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中职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

4.配套的习题集中,不但要有计算题,还应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问答题、作图题等多种形式的题目,这些习题应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与教材对应部分紧密相联,难度不应太大;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挂图、视听光盘、动画(SWF

13

格式)、三维动画实例文件(PROE/UG/CAXA/SWORKS)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机械制图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主要讲授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等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以图表现物体三维特征的能力,培养简单零件测绘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态度。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2.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3.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4.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 5.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6.能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2.形成由图形想象物体、以图形表现物体的意识和能力。 3.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 4.具备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5.能够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制图技术和标准变化需要。 (三)职业素养目标

1.通过制图实践培养制定工作计划与实施的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180学时。 四、课程学分

14

10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物,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工程图样实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 2.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如由实物绘制图样、再由图样想象实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利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实物展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 2.设置情景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对制图国标基本规定的基础认知 学时 1 绪 论 1.熟悉机械图样及其在生产中的用途 2.熟悉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 2 2 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3 常用几何图形画法 1.熟悉图纸幅面和格式的规定 2.理解比例的含义和规定,会运用比例的表达方法 3.熟悉常用图线的型式和主要用途,并会运用 4.熟悉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会进行简单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1.会常用的圆周等分和正多边形的作法 2.理解斜度和锥度的概念,掌握其画法和标注 3.会椭圆的画法 4.会线段连接、圆弧连接的作图方法 5.会简单平面图形的分析方法和作图步骤 6.会画草图的基本方法 1.理解投影法的概念,熟悉正投影的特性 2.熟悉三视图的形成和三视图之间的关系,会简单形体三视图的作图方法 3.能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1.熟悉点的三面投影和规律,理解点的投影和该点与直角坐标的关系 2.熟悉直线的三面投影,掌握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3.熟悉平面的三面投影,掌握特殊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1.会棱柱的视图画法 2.会棱锥和棱台的视图画法 3.会圆柱、圆锥和圆球的视图画法 4.会基本体的尺寸注法5.会基本体表面上求点的方法 1.熟悉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轴测投影的特性和常用轴测图的种类 2.会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3.能出简单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能根据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画出三视图 4.会圆平面在同一方向上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1.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画法,熟悉形体分析法 2.会用特殊位置平面截切平面体和圆柱体的截交线和立体投影的画法 3.会用特殊位置平面截切圆锥、圆球的投影画法 4.会两圆柱正贯和同轴(垂直投影面)回转体相贯的相贯线和立体的投影画法 5.会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6.能识读和标注简单组合体的尺寸 7.会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8 提供实物模型,让学生在动手绘制操作中,理解领会相关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12 4 正投影法和视图 通过观察实物、动画,对照模型或简单零件进行视图的的绘制和识读训练让学生在动手绘制操作中,理解领会相关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1.利用挂图、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投影的理解 2.依据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对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依据学习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动手绘制基本几何体模型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由物到图的转换 12 5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8 6 基本体 10 7 轴测投影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讨论、合作,在动手绘制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10 8 组合体 1.利用挂图、实物、动画、教学视频的等手段将所学知识直观化 2.按照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准备 18 15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熟悉基本视图的形成、名称和配置关系 2.熟悉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画法与标注 3.理解剖视的概念,掌握画剖视图的方法与标注 4.熟悉与基本投影面平行的单一剖切面的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的画法与标注 5.熟悉斜剖视、几个相互平行的剖切平面的剖视图、几个相交剖切平面的剖视图的画法与标注 6.能识读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的画法与标注 7.能识读局部放大图和常用图形的简化画法 8.会识读剖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1.熟悉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种类、标记与查表方法 2.能识读螺栓连接的画法 3.能识读螺柱连接和螺钉连接的画法 4.会键、销的标记,了解平键与平键连接、销与销连接的规定画法 5.会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及其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6.能识读弹簧的规定画法 7.熟悉直齿圆柱齿轮轮齿部分的名称与尺寸关系 8.能识读和绘制单件和啮合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图 1.理解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 2.熟悉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原则和典型零件的表示方法 3.熟悉尺寸基准的概念,熟悉典型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4.会零件上常见工艺结构的画法和尺寸注法 5.熟悉螺纹的形成、种类和用途 6.熟悉螺纹的要素 7.会螺纹的规定画法、标注和查表方法 8.会在图样上的标注和识读尺寸公差 9.熟悉常用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符号以及标注和识读 10.会零件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的表达 11.会识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12.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13.理解绘制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14.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1.熟悉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理解装配图的视图选择、装配图的基本画法和简化画法 3.理解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4.理解配合的概念、种类,掌握配合在装配图上的标注和识读 5.理解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和明细栏 6.熟悉识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 活动设计 学时 9 图样画法 1.结合生产中的实际图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答疑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采用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小组之间合作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18 10 标准件和齿轮 1.通过实物、模型以及相应的教学视频增强学生对标准件的理解 2.通过采用任务的方式,学生在动手绘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12 11 零件图 1.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图纸;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零件图的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2.以任务的方式对零件图的内容进行分解,激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获取、处理相关信息 16 12 装配图 1.采用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2.采用实际测绘千斤顶的方式,将学习任务转化成由浅入深的问题来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16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会典型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2.能绘制典型零件的零件图 3.能绘制简单装配体的装配草图 活动设计 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专业背景,选择合适学生测绘的变速器,让学生自主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学时 13 测 绘 6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项目教学法,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式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2.组织实施时可按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接触企业产品图样。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小组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专业背景,选择合适测绘的零部件,使学生初步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注意加强安全防护的教育。

5.通过实施测绘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评价方法

1.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兼顾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

2.体现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同学之间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绘图作业展评等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3.注重学生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意识及爱护和正确使用测绘工具习惯的形成。 4.平时绘图作业成绩应占一定比例,对测绘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考核。 5.鼓励学生参加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化评价。 (三)教学条件

提倡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配置挂图、模型、典型零部件、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和绘图软件等。

(四)教材选编

1.教材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形成规律,符合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教材内容应能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内容、难易程度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便于教学中灵活使用,并适应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读图与绘图练习、测绘内容可独立编写。

3.教材中的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量单位等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尤其是教材中的所有图样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按实训教学项目,恰当的使用文字(word格式),课件(ppt格式),动画(SWF格式),三维图形源文件(注明打开软件,推荐CAXA/UG/PROE/SWORKS中一种),图纸(dwg),视频(含配音及rm

17

格式),图片(jpg\\gif),试题等元素来描述,拍摄教学视频录像,编写项目教学实训指导用书,收集学生实训作品,行成直观的梯度样例。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主要讲授圆柱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及滚珠丝杠的公差、齿轮传动的公差、尺寸链和角度、圆锥、键、花键、螺纹及齿轮等几何量测量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了解有关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能正确地解释和标注图样上常见的公差,能用极限与配合原则,采用类比法正确选择合理的极限与配合,掌握一般零件的测量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

2.比较确切地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懂得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初步学会和掌握零件的精度设计内容和方法。

3.能够正确查阅公差表格,掌握各项公差的标注方法,正确理解机械图样上有关几何要素的技术要求。

4.一般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初步具备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识别机械图样上有关几何要素的技术要求的能力。 2.具有使用常用计量器具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 3.具有零件的精度设计的初步能力。 (三)职业素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参考学时 144学时。 四、课程学分 8学分。

18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1.让学生观察中等复杂程度的图纸,对互换性、几何误差、公差及测量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2.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对互换性的感性认识 1.创设工作情景,选取生产图纸,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识读图样,熟练识读图样中的术语、代号 3.根据生产要求通过查表、计算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图样中有关术语的大小 1.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选取有代表意义的零件用游标卡尺、千分尺、万能角度尺、光滑极限量规、圆锥量规等量具进行测量实训 2.展示常用计量器具,区分其类别及其基本计量参数 1.创设工作情景,选取生产图纸,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选取典型零件用百分表、千分表、表架、顶尖、百分表、平板、表架、偏摆仪、精密直角尺、塞尺等进行几何误差的测量实训 2.识读图样,熟练识读图样中几何公差代号 1.创设工作情景,选取生产图纸,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用标准粗糙度样块检测零件的粗糙度数值,体验车间常用的粗糙度检测方法 2.识读图样,熟练识读图样中表面结构代号 3.用标准粗糙度样块检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数值 1.创设工作情景,选取生产图纸,让学生用三针测量法、螺纹量规和螺纹千分尺测量螺纹几何参数 2.识读图样中的螺纹代号,利用相关的公差表格确定螺纹各项几何参数的大小 学时 1 互换性 1.知道互换性的概念及实现互换性生产条件及技术标准简介 2.知道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要求 1.知道国家标准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会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与识读 2.知道极限与配合的基本规定,会有关公差表格的使用方法 3.知道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方法与原则,会对典型应用场合做出初步选择 2 2 极限与配合 16 3 测量基础 1.知道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及测量误差的来源 2.知道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 3.会计量器具的使用 18 4 几何公差 1.知道几何公差的基本内容 2.知道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的关系 3.知道几何公差代号的含义 4.会标注和识读几何公差代号 20 5 表面结构要求 1.知道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检测方法; 2.会表面结构代号的标注方法 4 6 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1.知道螺纹的分类及应用 2.知道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及其公差的特点 3.知道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含义 4.会螺纹的检验方法 12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组织上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灵活采用讨论式、讲练结合式和项目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做中学,做中教”,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19

2.要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将图纸、量具等实物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可按工作任务或项目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项目要有实际意义,要按照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工作进行项目的设计。

(二)评价方法

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三)教学条件

1.建立测量实训室,按标准配备设备,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以便教师尽可能多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学习。

2.配备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四)教材选编

1.教材的内容要注意可行性和使用性,符合学生实际;注意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反映最新技术。可以通过增加选学内容,增强教材的灵活性。可以选择性的附一些相关知识链接、参考资料目录等。

2.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中职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需要从中职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学习活动项目的方式来表述。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按实际教学项目,恰当的使用文字(word格式),课件(ppt格式),动画(SWF格式),三维图形源文件(注明打开软件推荐CAXA/UG/PROE/SWORKS中一种),图纸(dwg),视频(含配音及rm格式),图片(jpg/gif),试题等元素来描述,拍摄教学视频录像,编写教学、实训指导用书,收集学生实训作品,形成直观的梯度样例。

20

汽车电工电子控制基础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汽车电工电子控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构造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奠定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电工电子控制的基本结构、原理、检测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汽车电工电子控制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电路识读、仪表设备使用、元件检测的基本技能,具备对汽车相关电路、电子及传感器检测、维修和更换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电路图的识读方法,能对简单电路进行分析。 (2)掌握常用汽车电工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 (3)掌握交流电的基本知识。 (4)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2.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电子电路的焊接及简单电子电路故障的排除。 (2)能对各种灯光电路进行连接与检测。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 (2)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好品质。 三、参考学时 216学时。 四、课程学分 1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知道电路及其基本物理量、电路的三种状态 2.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 3.能够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一般的电路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向量表示法 2.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在交流电路中活动设计 学时 1 直流 电路与分析 让学生独立完成基本电路的连接 18 2 交流 电路与分析 1.通过媒体展现交流电路工作过程 2.操作示波器观察正弦交流电的变化特点 36 21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的特性 3.熟悉RC、RL串联电路的过渡过程 4.熟悉RLC振荡电路及在汽油机点火系统中的应用 1.掌握磁场与电磁感应、铁磁材料、磁路基本定律 2.熟悉含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及变压器 3.能够分析点火线圈与汽车传统点火系统的工作过程 1.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知道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机械特性、异步电动机的运转与控制 3.掌握车用交流发电机的相关知识、直流电动机的特点 1.知道常用低压电器 2.掌握基本控制电路 3.掌握车用低压电器电路 4.熟悉安全用电 5.掌握汽车电子控制基础 6.掌握车用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方法 1.熟悉三极管与放大电、反馈电路 2.熟悉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熟悉晶闸管及其应用 3.掌握整流与稳压电路 1.熟悉数字电路基本知识 2.熟悉基本逻辑门电路 3.了解TTL集成电路、CMOS集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了解时序逻辑电路 活动设计 3.测试正弦电路功率变化 4.连接RC、RL电路 5.连接RLC电路并演示 学时 3 电磁学基础 1.通过视频、动画展现磁场形状及变化 2.实验磁路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连接点火电路并分析其工作过程 18 4 发电机与电动机 1.实验交流发电机及电动机工作原理 2.学生能够检测车用交流发电机工作状况 36 5 低压电器与控制电路 1.练习低压控制电路连接 2.分析低压控制电路控制特点 3.检测车用传感器性能 4.练习车用低压控制电路连接 1.让学生练习制作三极管放大电路 2.实验反馈电路及运算放大器 3.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整流与稳压电路结构特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字控制电路形式 36 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6 7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6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来开展教学。

2.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师生对话、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验、企业参观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手段,简化学生认知过程,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准确的概念,化解教学难点。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三)教学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生动教学模式,利用图形、视频、资料、教具、教学设备等

22

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记忆;结合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践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项目。

(四)教材选编

1.教材的选编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以适度够用、安全规范为原则,引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案例式式教学内容,以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

2.教材内容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合理吸收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3.教材形式应图文并茂,教材配图尽量采用三维立体图、操作现场照片和维修手册中的图片,语言生动,版式活泼,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1.构建与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校园网络和公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学的模式。

2.集合教师资源有计划、有方向、有原则地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即讲求实效,又不可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学校间、教师间交流的能动性,相互借鉴或者共同协作的方式,完善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多元化,比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发动机维护和机械故障的诊断与修理方法,具备发动机维护和一般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3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发动机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2)熟悉发动机的拆装流程和技术要求。 2.能力培养目标

(1)会查阅汽车发动机技术资料。

(2)能区分各类发动机,并能描述它们的工作过程。 (3)能合理选择并熟练使用发动机维修工具。 (4)具有对发动机各总成和零部件拆装、更换的能力。 (5)熟悉发动机的拆装流程和技术要求。

(6)能按正确顺序和操作规范拆装常见汽、柴油发动机。 3.职业素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具有文明生产的习惯。

(3)能够按照企业5S要求和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 (4)培养科学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作风及成本控制意识。 (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发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发动机名词术语 2.掌握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 3.熟悉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4.熟悉发动机型号编制规则 1.知道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与功用 2.掌握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的相关知识 3.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工艺 1.知道配气机构的组成、功用与分类 2.掌握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 3.掌握配气相位与配气正时、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4.熟悉可变配气正时机构 5.掌握配气机构的维修工艺 1.知道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分类及特点、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表示方法、发动机各工况对混合气的要求、汽油机活动设计 1.利用挂图、教具讲解各部分结构特点 2.通过视频、动画展示各部分工作过程及原理 3.利用教学台架分解展示发动机总体构造,借助剖体发动机演示工作过程 1.利用挂图、教具讲解各部分结构特点 2.通过视频、动画展现工作过程及原理 学时 1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与总体构造 18 2 机体组及曲柄连杆机构 18 3 配气机构 1.利用教学台架分解展示配气机构的构造和总体过程 2.通过视频、动画展示配气机构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利用媒体视频、动画展现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18 4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18 24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学时 5 6 7 的燃烧过程 2.掌握化油器基本工作原理、燃油喷射系统 3.掌握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维修工艺 1.熟悉冷却系统的功用与分类;掌握冷却液的分类、作用与选用;掌握散热器、风扇、水泵、节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冷却与润滑掌握冷却系统的维修 系统 2.了解润滑系统的作用与润滑方式;掌握润滑油的分类、作用与选用;掌握机油泵,机油滤清器,机油散热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润滑系统的维修 1.掌握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节气门及节气门体的结构与作用;可变进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掌握排气歧管、排气管及消声器、催化转化器、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工进、排气系统 作原理 3.知道进气增压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了解增压发动机的特点;掌握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掌握进、排气系统的维修方法 1.熟悉柴油机燃料系的组成及功用 2.掌握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 柴油机燃料3.熟悉电控柴油喷射系统 供给系统 4.掌握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维修工艺 1.利用挂图、发动机演示台重点讲解冷却与润滑系的结构特点 2.利用视频、动画理解冷却与润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12 1.通过挂图、实物重点讲解进排气系统的组成 2.利用视频、动画理解组成讲解进、排气系统的工作过程 12 利用挂图、视频、动画分析燃料供给系统各部件各结构、工作过程和原理 12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 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

2.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仿真模拟软件等手段,把最新的汽车维修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果。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生动教学模式,利用图形、视频、资料、教具、教学设备等

25

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记忆;结合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践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项目。

(四)教材选编

1. 教材的选编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本地区保有量较大的车型为例,引入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紧密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进行内容组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适度够用、安全规范为原则,引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灵活组织教学。

3.本课程标准为基本标准,教材内容应有所拓展,可以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及时适当地纳入教材,以满足汽车维修发展的实际需要。

4. 教材应做到语言简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形的选用尽可能采用立体图形,实操部分多采用照片图和维修手册图形等。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1.构建与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校园网络和公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学的模式。

2.集合教师资源有计划、有方向、有原则地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即讲求实效,又不可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学校间、教师间交流的能动性,相互借鉴或者共同协作的方式,完善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多元化,比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底盘构造、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汽车底盘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底盘维护和机械故障的诊断与修理方法,具备底盘维护和一般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26

1.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不同汽车底盘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汽车底盘的拆装技术。 (2)能正确拆装更换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各总成及部件。 (3)熟悉各主要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及相互装配关系和一些常见的故障现象。 2.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维护设备、工具、量具。 (2)能够独立、规范完成底盘的基本维护项目。 (3)具有对简单维护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 (4)具备信息查询和手册使用的基本能力。 (5)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工具和汽车专用拆装工具。 3.职业素养目标

(1)具备客户接待的基本能力。

(2)能够按照企业5S要求和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 (3)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 (5)具有安全操作意识和环保意识,会处理废料。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1 教学项目 绪论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掌握传动系的布置型式 2.了解汽车底盘技术发展状况 活动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底盘技术发展 2.利用视频、动画展现传动系布置特点 1.通过教具、挂图讲解传动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2.利用视频、动画展示传动系统各总成工作过程及原理 3.创建情景模式,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进行传动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练习 1.通过教具、挂图讲解行驶系统各总成结构特点 2.利用视频、动画展示行驶系统各总成工作过程及原理 3.创建情景模式,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进行行驶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练习 1.通过教具、挂图讲解转向各总成结构特点 2.利用视频、动画展示转向系各部件工作过程及原理 3.创建情景模式,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学时 6 2 传动系统 1.知道传动系统的个部分组成及作用 2.能够进行传动系统的检修 30 3 行驶系统 1.知道行驶系的个部分组成及作用 2.能够进行行驶系统的检修 24 4 转向系统 1.知道行驶系的个部分组成及作用 2.能够进行转向系统的检修 24 27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进行转向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练习 1.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制动系各部件工作过程及原理 2.创建情景模式,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进行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练习 学时 5 制动系统 1.知道行驶系的个部分组成及作用 2.能够进行制动系统的检修 24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 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

2.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仿真模拟软件等手段,把最新的汽车维修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果。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生动教学模式,利用图形、视频、资料、教具、教学设备等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记忆;结合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践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项目。

(四)教材选编

1. 教材的选编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以本地区保有量较大的车型为例,引入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紧密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进行内容组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适度够用、安全规范为原则,引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灵活组织教学。

3.本课程标准为基本标准,教材内容应有所拓展,可以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及时适当地纳入教材,以满足汽车维修发展的实际需要。

4.教材应做到语言简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形的选用尽可能采用立体图形,实操部分多采用照片图和维修手册图形等。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

28

课程教材,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1.构建与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校园网络和公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学的模式。

2.集合教师资源有计划、有方向、有原则地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即讲求实效,又不可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学校间、教师间交流的能动性,相互借鉴或者共同协作的方式,完善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多元化,比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技能方向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各系统、总成和部件的功用、结构与工作原理,具备汽车电气设备电路及性能检测方法与故障诊断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整车电路图的识图方法与故障诊断程序,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电器系统的作用、组成与相互关系。

(2)学会汽车电路图的识图方法,了解汽车电路图的一般规律。 2.能力培养目标

(1)制定汽车电气系统典型故障诊断和排除工作方案的能力。 (2)识读汽车电路图的能力。

(3)分析典型电气系统故障原因的能力。 (4)对汽车电气系统进行检测的能力。 (5)排除典型电气系统故障的能力。 (6)信息查询和手册使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素养目标

(1)具备客户接待的基本能力。

29

(2)能够按照企业5S要求和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 (3)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科学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作风及成本控制意识。 (5)具有安全操作和环保意识。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知道汽车电气设备的发展概况 2.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组成与特点 1.知道蓄电池、发动机、电压调节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掌握电源系统的维修方法 1.熟悉起动系统结构及组成 2.熟悉点火系统结构及组成 3.掌握起动与点火系统维修 1.熟悉照明系统组成 2.熟悉信号装置组成 3.掌握照明与信号系统的维修 活动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汽车电器技术发展 2.展示汽车电器维修常用设备仪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现电源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 2.展示相关的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讲解分析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启动与点火系统的故障与排除 1.通过多媒体讲解照明、信号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让学生进行照明、信号设备运行台架故障诊断练习,掌握 1.通过多媒体讲解仪表与报警系统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在实训室进行练习故障诊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让学生掌握整车仪表报警系统诊断方法 1.通过多媒体讲解辅助电气设备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在实训室练习整车辅助电气设备拆装 3.在实训室练习辅助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排除 1.通过多媒体讲解典型车系整车电路组成及工作过程 2.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汽车整车电路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1.进行典型车系电器设备拆装; 2.检测典型车系电气设备元件检测; 3.装配典型车型整车电气设备。 学时 1 绪论 6 2 电源系统 6 3 起动与点火系统 12 4 照明与信号系统 12 5 仪表与报警系统 1.熟悉汽车仪表组成 2.熟悉报警装置组成 3.掌握仪表与报警系统的维修 12 6 辅助电气设备 1.熟悉电动刮水器与风窗玻璃洗涤器组成 2.熟悉电动辅助装置组成结构 3.熟悉中央控制门锁组成及结构 4.掌握辅助电器系统的维修 1.掌握汽车电路基本元件 2.熟悉汽车电路图的基本标识与识别 3.熟悉汽车电路图的类型、分析方法 4.掌握典型车型电路分析 1.熟悉电气设备拆卸; 2.熟悉电气设备检测; 3.熟悉电气设备装配。 12 7 汽车电路识读 电气设备拆装与检测 24 8 24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 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

30

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

2.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仿真模拟软件等手段,把最新的汽车维修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果。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生动教学模式,利用图形、视频、资料、教具、教学设备等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记忆;结合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践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项目。

(四)教材选编

1.教材的选编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以本地区保有量较大的车型为例,引入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紧密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进行内容组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适度够用、安全规范为原则,引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灵活组织教学。

3.本课程标准为基本标准,教材内容应有所拓展,可以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及时适当地纳入教材,以满足汽车维修发展的实际需要。

4.教材应做到语言简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形的选用尽可能采用立体图形,实操部分多采用照片图和维修手册图形等。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1.构建与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校园网络和公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学的模式。

2.集合教师资源有计划、有方向、有原则地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即讲求实效,又不可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学校间、教师间交流的能动性,相互借鉴或者共同协作的方式,完善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31

4.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多元化,比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金工实训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金工实训操作及机械基础、制图、金属材料等知识。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各方向工作所必需的机械常识和钳工、焊工技能,初步形成解决本专业涉及机械知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钳工常用工具、量具、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 (2)能阅读机械图样,熟练掌握在工件上划线的各类方法。 (3) 掌握各种钳工基本知识及安全技术知识。

(4)了解常用典型电弧焊设备的构成、性能特点应用范围。

(5)熟悉焊接电弧的物理基础、导电特性、工艺特性及其焊丝的熔化与熔滴过度、母材熔化与焊缝成形。

(6)掌握各种焊接方法的过程、实质、特点、应用范围。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技能。

(2)能分析焊接过程中常见工艺缺陷的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正确选择安装调试、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焊接设备。 3.职业素养目标

(1)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竞争效益意识和能力。 (3)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表述、回答等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科学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作风及成本控制意识。 三、参考学时 252学时。 四、课程学分 14学分。

32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能使用钳工常用设备(钳台、虎钳、砂轮机、钻床等),牢记钳工实训的安全技术规则,能使用和维护常用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可以使用钳工工具熟练进行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和锪孔、攻丝与套丝、矫正与弯曲等基本的钳工操作技能 3.可以完成咬缝、卷边、放边等钣金操作及相关计算 1.能完成平对焊接、V形坡口单面焊双面成形平焊、立对焊等焊接操作,可以进行调节焊接电流、选择焊条等操作 2.能够进行气割及气焊等操作,懂得火焰调节等操作要领 1.能帮助学生掌握车削轴类零件、盘套类零件、特形面及螺纹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2.掌握零件车削的基本技术,提高车削加工的职业能力,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数控加工综合技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数控加工技术,提高数控加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生产习惯,达到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要求。 活动设计 课时 1 钳工实训 1.分拆练习钳工基本技能,要求符合要领,利用挂图、课件、录像短片等授课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生产实际创建情景模式,完成相关生产任务,强化练习 3周 2 焊工实训 1.用焊接成形的实物展示、焊接案例分析及多媒体的方式讲解焊接工具及相关安全知识 2.根据学习内容创建生产场景,实战操作 3周 3 车工训练 1.利用挂图、课件、录像短片等授课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生产实际创建情景模式,读董图3周 纸,制定工艺流程,完成相关生产任务,强化练习。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采用项目是教学,配合情景模式教学等方法。

(二)评价方法

1.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根据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期末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三)教学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生动教学模式,利用图形、视频、资料、教具、教学设备等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记忆;结合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践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项目。

(四)教材选编

1.教材选编需充分领会和掌握该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

33

2.教材的编写以项目为单位,每个项目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项目活动建议。教材的内容要注意可行性和使用性,符合学生实际;注意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反映最新技术。

3.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中职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1.构建与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校园网络和公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学的模式。

2.集合教师资源有计划、有方向、有原则地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即讲求实效,又不可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学校间、教师间交流的能动性,相互借鉴或者共同协作的方式,完善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多元化,比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汽车使用与维护训练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汽车选购知识、汽车使用方法、汽车维修制度及工艺知识等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选购知识、汽车使用方法、汽车运行材料、汽车维护制度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了解汽车选购知识及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掌握汽车维护制度及工艺流程,具备一般汽车选购、使用方法和常见汽车维护与保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会查阅汽车维护技术资料。

(2)能合理选择并熟练使用汽车常用拆装工具和汽车专用拆装工具。 (3)熟悉汽车维护操作项目、技术要求以及工艺流程。 2.能力教学目标

(1)能按正确规范的工艺流程独立完成车辆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工作。

34

(2)掌握车辆的合理使用方法,了解我国汽车注册、上牌相关常识。 (3)具有对车辆使用性能、日常合理使用、使用安全进行一般评价的能力。 (4)具有对车辆常见一般性故障进行诊断排除的能力。 3.职业素养教学目标

(1)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具有文明生产的习惯。

(3)能够按照企业5S要求和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 (4)培养科学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作风及成本控制意识。 (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 三、参考学时 270学时。 四、课程学分 9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知道汽车产品价值的五要素;汽车产品的构成;汽车产品的竞争分析 2.熟悉汽车上牌步骤 1.熟悉汽车整体结构 2.熟悉汽车使用性能 3.知道汽车主要安全装置 4.掌握汽车日常检查和维护 1.燃油类型及选用 2润滑油类型及选用 3.汽车用液类型及选用 4.密封剂类型及选用 1.熟悉工作着装 2.掌握防火基本要求;电器设备安全措施 3.熟悉5S的内容及要求 1.掌握发动机机油和机油滤清器的更换 2.发动机冷却系的检查与冷却液的更换 3.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和汽油滤清器的检查与更换 1.掌握传动系的检查与调整 2.制动系的检查与调整 3.悬架系统的检查 4.转向系的检查与调整 5.轮胎的检查与换位的方法 活动设计 1.参观汽车4S店销售 2.调查不同品牌车辆销售竞争内容 3.了解汽车产品销售策略 4.练习汽车销售流程 1.练习汽车功能使用 2.通过媒体展示汽车安全装置工作过程 3.通过典型车辆训练日常检查维护项目 1.了解汽车常用油、液 2.分析燃油品质对车辆性能影响 3.分析不同级别润滑油性能 4.调查市场广泛使用汽车常用油、液类型 1.通过媒体视频、资料展现工作安全重要性 2.参观汽车维修4S店,写出参观感受 课时 1 汽车的选购 30 2 汽车 使用方法 30 3 汽车 运行材料 30 4 工作 安全与5S 30 5 发动机维护 创建情景模式,练习更换发动机润滑油;更换机油滤清器;更换发动机冷却液;更换发动机空气滤清器;更换汽油滤清器 30 6 底盘维护 创建情景模式,让学生进行底盘维护练习 30 35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1. 创建情景模式,让学生进行蓄电池充电的练习 2. 创建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检查仪表及指示灯工作状况 3. 创建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检查车辆操作系统 4. 创建情景模式,让学生练习充注空调制冷剂 1. 创建情景模式,让学生进行典型车辆二级维护操作 2.运用虚拟仿真系统训练二级维护操作项目 课时 7 电气维护 1.熟悉充电系统 2.掌握仪表及指示灯的检查 3.掌握车内操纵装置的检查 4.熟悉空调系统的检查 30 8 二级维护工艺及流程 1.掌握发动机部分的维护 2.离合器及传动部分的维护 3.前桥部分的维护 4.后桥部分的维护 5.电气设备的维护 6.轮胎部分的维护 7.整车检验项目的流程及技术要求 1.熟悉一级维护 2.熟悉二级维护 3.掌握二级维护竣工要求 30 9 GB/T 18344-2001 1.进行汽车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虚拟仿真训练 2.进行汽车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训练 30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 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来开展教学。

2.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仿真模拟软件等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生动教学模式,利用图形、视频、资料、教具、教学设备等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记忆;结合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践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项目。

(四)教材选编

1.教材的选编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汽车行业岗位需求,引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增加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职

36

业教育特色。

2.教材内容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合理吸收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内容组织以适度够用、安全规范为原则,以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

3.教材形式应图文并茂,语言生动,版式活泼,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1.构建与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校园网络和公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学的模式。

2.集合教师资源有计划、有方向、有原则地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即讲求实效,又不可一蹴而就。

3.充分发挥学校间、教师间交流的能动性,相互借鉴或者共同协作的方式,完善本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多元化,比如: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汽车车身修复技术训练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展开图的有关概念,几何作图基础,能正确识读和绘制钣金展开图并进行放样;汽车钣金焊接工艺;能对常用的碳钢、铝制薄板进行氧一乙炔的气焊,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的气焊和电弧焊设备,会正确选用焊条和电焊的电流(大小),会进行一般的手工电弧焊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操作。着重培养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应变能力,具备安全生产、成本控制、协调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钣金修理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2)了解汽车车身的结构以及附件的知识。 (3)了解汽车钣金修理的方法。工艺及操作要求。 (4)熟悉汽车钣金焊接工艺。

37

2.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车身部件的调整与更换方法和焊接技术。 (2)会使用和维护操作车身维修的常用设备工具。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科学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作风及成本控制意识。 (2)能够按照企业5S要求和安全生产规范进行操作。 (3)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安全环保意识,会处理废品。 三、参考学时 270学时。 四、课程学分 9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能校正汽车钣金件变形 2.能按正确步骤和方法更换汽车钣金制件 3.能对水冷式散热器和金属薄板式油箱泄漏处进行钎焊 4.能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操作;能进行手工电弧焊的一般操作;能对铜、铝等合金的薄壁构件进行气焊焊接 能准确调整车身各活动部件 活动设计 课时 1 汽车钣金件修理与更换 1.通过实训,对关键技能反复训练达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2.案例分析、实物指导以及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强化知识点、技能点的融合 60 2 车身活动 部件调整 非金属 制件修理 3 能修补轻度损伤的车身玻璃钢、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件 4 车身检验 1.了解送修车辆车身的作进厂检验、修理过程检验和竣工检验的内容 2.能对大修后的车身作外观检验 1.利用钳工基本技能,拆装设备 2.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感受设备维护的实战内容 1.根据学习内容创建生产场景,实战操作 2.结合生产实际创建情景模式,完成相关生产任务,强化练习 1.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际体验检修全过程 2.根据学习内容创建生产场景,实战操作 ·3.结合生产实际创建情景模式,完成相关生产任务,强化练习 60 60 90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二)评价方法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m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