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资源规划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6: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市水资源规划总报告—目录

广州市水资源规划总报告

目 录

前 言 ......................................................................................................... 1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 3

1.1 基本情况 .............................................................................................................. 3

1.1.1 自然地理 .......................................................................................................................... 3 1.1.2 社会经济概况................................................................................................................... 5

1.2 水资源及其特点 .................................................................................................. 6

1.2.1 水资源利用分区 ............................................................................................................... 6 1.2.2 水资源特点....................................................................................................................... 8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8

1.3.1 供水工程设施................................................................................................................... 8 1.3.2 供水、用水现状分析 ....................................................................................................... 9 1.3.3 现状供水能力................................................................................................................. 11

1.4 水资源形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2 规划的任务、指导思想和目标 ........................................................... 13

2.1 规划的任务、指导思想和目标 ........................................................................ 13

2.1.1 规划任务 ........................................................................................................................ 13 2.1.2 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13 2.1.3 规划目标 ........................................................................................................................ 14

2.2 规划依据和采用标准 ........................................................................................ 14

2.2.1 主要法律、法规性文件 ................................................................................................. 14 2.2.2 主要规划依据................................................................................................................. 15 2.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 15

2.3 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 ................................................................................ 16

3 供需平衡预测 .................................................................................... 17

·1·

广州市水资源规划总报告—目录

3.1 需水预测 ............................................................................................................ 17

3.1.1 需水预测原则................................................................................................................. 17 3.1.2 城镇生活需水预测 ......................................................................................................... 17 3.1.3 工业需水预测................................................................................................................. 18 3.1.4 农业需水预测................................................................................................................. 19 3.1.5 农人畜需水预测 ............................................................................................................. 20 3.1.6 需水预测结果分析 ......................................................................................................... 20

3.2 供水预测 ............................................................................................................ 22

3.2.1 地表水现状供水能力 ..................................................................................................... 22 3.2.2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 23 3.2.3 预测原则 ........................................................................................................................ 24 3.2.4 可供水量预测................................................................................................................. 25

3.3 供需平衡分析 .................................................................................................... 25

3.3.1 2005年供需分析 ............................................................................................................ 25 3.3.2 2010年供需分析 ............................................................................................................ 26 3.3.3 2020年供需分析 ............................................................................................................ 26

4 水资源保护规划 ................................................................................... 28

4.1 水污染现状和趋势 ............................................................................................ 28 4.2 水资源保护目标和任务 .................................................................................... 30 4.3 地表水功能区划 ................................................................................................ 31

4.3.1 区划原则 ........................................................................................................................ 31 4.3.2 地表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 31 4.3.3 一级功能区划................................................................................................................. 31 4.3.4 二级功能区划................................................................................................................. 32 4.3.5 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 ................................................................................................. 33

4.4 总量控制方案 .................................................................................................... 34

4.4.1 总量控制目的和原则 ..................................................................................................... 34 4.4.2 总量控制方案................................................................................................................. 35

4.5 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 38

4.5.1 规划原则和保护重点 ..................................................................................................... 38 4.5.2 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 39

5 水资源优化配置 ................................................................................... 43

2 · ·

广州市水资源规划总报告—目录

5.1 优化配置目的和原则 ........................................................................................ 43 5.2 优化配置系统 .................................................................................................... 43 5.3 优化配置模型 .................................................................................................... 46 5.4 优化配置结果 .................................................................................................... 46

5.4.1 考虑回归水利用(耗水)的配水方案 ......................................................................... 47 5.4.2 不考虑回归水利用的配水方案 ..................................................................................... 51 5.4.3 缺水分析 ........................................................................................................................ 53 5.4.4 分片供水方案和缺水解决措施 ..................................................................................... 54

6 对策与措施 ........................................................................................... 58

6.1 工程措施 ............................................................................................................ 58

6.1.1 水资源保护工程措施 ..................................................................................................... 58 6.1.2 节水措施 ........................................................................................................................ 65 6.1.3 地表水开源..................................................................................................................... 66 6.1.4 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 ..................................................................................................... 67

6.2 规划项目实施计划及投资效果 ........................................................................ 70 6.3 非工程措施 ........................................................................................................ 77

6.3.1 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积极开展和完善各项规划工作 ............................................. 77 6.3.2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 ............................................................. 78 6.3.3 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78 6.3.4 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 79

6.4 下一步工作建议 ................................................................................................ 79

6.4.1 开展规划工程的前期工作 ............................................................................................. 79 6.4.2 着手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工作 ......................................................................... 80 6.4.3 水资源费征收和水价体系改革研究 ............................................................................. 80 6.4.4 开展珠江两岸整治、河涌整治效果分析研究 ............................................................. 80

“广州市水资源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 81

·3·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前 言

水是人类生存和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广州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市含客水在内的水资源拥有量丰富,但由于水质污染的影响,造成水质性缺水,影响了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限制广州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市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明确提出2010年大变的中心内容是水污染治理。但是解决水污染问题仅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新的形势。首先,旧城改造、撤市设区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向东、南扩张,人口迅速增加,需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城市供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二,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将广州市建设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境内河流、河涌和湖泊、水库等地表水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三,在城市规划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山水城市的理念,体现广州“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花城”的特色,水在广州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确保21世纪初期广州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

国家根据新时期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即在重视水

·1·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思路,要实现广州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治水思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立足于境内水资源,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对全市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水量水质并重综合考虑,全面改善境内水资源的质量,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合理配置水资源,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州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为了保障广州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21世纪初期广州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广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开展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邀请了全国5位水资源、规划、环保方面的著名专家参加指导和审查,以提高规划水平,保障政府科学决策。

本规划由一个总报告和4个子课题组成,由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珠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提供技术支持。

2 · ·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1.1 基本情况

1.1.1 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是东经112°57′至114°03′、北纬22°26′至23°56′之间;其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市区和佛岗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地理位置和范围见附图1广州市行政区域图。

2. 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北回归线在广州市北部穿过,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潮湿,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全市年平均气温21.4~21.8℃,年平均日照时数1875.1~1959.9小时,年降水量1689.3~1876.5mm,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

3. 地形地貌

境内地势北靠南岭余脉,南临南海,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1210 m。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系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4. 水文特征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1083mm,变化范围800~1600 mm。多年平均径流量80.47亿m3,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汛期(4~9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80%~85%,最大径

·3·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附图1

4 · ·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流量多出现在5、6月份。径流年际分配也不均匀,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 比值达4到5。

5. 河流水系概况

境内河流归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南部则为三角洲网河区。 北部河流主要有白坭河、流溪河、增江。白坭河发源于清远扶基头,流经花都、白云两区,主要部分位于花都区境内,广州境内集水面积718.6 km2;流溪河发源于从化桂峰山,流经从化、花都和白云区,注入西航道,集水面积2300 km2,是境内集水面积最大的河流;增江为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经龙门县、增城市流入东江北干流,广州境内集水面积920 km2。此外,还有集水面积100~1000 km2的支流或小河共18条。

南部三角洲网河区属感潮河流,大小水道、河涌纵横交错,主要包括珠江广州河段、陈村水道、市桥水道、沙湾水道、东江北干流等和虎门、蕉门、洪奇沥三个出海口门,其中珠江广州河段从鸦岗~虎门,全长78 km,东江北干流从石龙~东江口,全长38 km。珠江广州河段又包括有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黄埔航道四个江段。

广州市河流水系概况见附图2广州市主要河流水系图。

1.1.2 社会经济概况

1. 行政区划

1998年,广州市下辖八个区和四个县级市,即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芳村区,以及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市和番禺市,区、市(县级)以下设街道办事处95个、镇77个。

2000年7月番禺、花都两市撤市设区,目前全市辖10个区和两个县级市。

2. 面积与人口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 km2。其中市辖10区面积为3718.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2个县级市面积为3715.9 km2,占49.98%。

199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674.14万人,人口密度平均907人/km2,流动人口波动在175万人左右。

·5·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广州市公报数据,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全市普查总人口为994.30万人,户籍人口702.66万人,共有家庭237.36万户。市区人口852.58万人,县级人口141.72万人,居住在城镇人口833.12万人,占总人口的83.79%。

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六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0.71%,“七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83%,“八五”期间以年均20.18%的速度高速增长,“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3.1%;2000年全市GDP 2383.071亿元(当年价),比“八五”期末接近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列全国第三位。全市人均GDP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人均4175美元。

1.2 水资源及其特点

1.2.1 水资源利用分区

针对广州市域的面积及水资源系统的规模,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按各县级市、区内单元区统计的水利水电资料,选取广州市域范围内的14个三级亚区作为分析基础,它们分别含于两个二级区(10个三级区)之中,具体划分见图1—1及表1—1。

表1—1 广州市域范围内的三级亚区

县级市、区名 从 化 市 花 都 区 增 城 市 原八区 番 禺 区 三 级 亚 区 Ⅶ 5b-5, Ⅶ 6-17, Ⅶ 6-27 Ⅶ 6-17, Ⅶ 6-18 Ⅶ 6-12, Ⅶ 6-13, Ⅶ 6-14 Ⅶ 6-13, Ⅶ 6-17, Ⅶ 6-23 Ⅶ 6-19, Ⅶ 6-20, Ⅶ 6-23

6 · ·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图1—1 广州市水利化区域示意图

·7·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1.2.2 水资源特点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全市水域面积广阔,达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

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29亿m3,其中地表水80.47亿m3,浅层地下水20.37亿m3,深层地下水0.82亿m3。以河川径流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8.2万m3,人均1375 m3,公顷均49425 m3。

本市多年平均过境客水总量约1141亿 m3,为本地产水量的14倍。过境客水主要有,东江流经东江北干流约100亿m3,西、北两江部分水流分别经思贤滘、甘竹滩、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境内网河水道的径流量约741亿m3,北江部分水流经芦苞、西南两水闸泄洪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分流入广州水道共有300亿m3。

除过境客水外,南部网河由于处于潮汐影响区域,潮流带来丰富的水量,境内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年涨潮量2710 亿m3,年落潮量4088亿m3,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m3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1 供水工程设施

截至1998年底,全市建成各类蓄水工程1314宗,总库容109389万m3,其中大型水库1座(流溪河水库),中型水库15座;引水工程349宗,引水流量98.1 m3/s,主要引水工程有大坳拦河闸坝引水灌溉工程、李溪拦河闸坝引水工程、糖料引水工程等;电动排灌站10558宗,容量153650kW,机械排灌站76宗,容量1120 kW;水闸771座,其中大型7座,中型49座。

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568万t/d,其中市区自来水公司水厂7座,供水能力353.3万t/d,县区级自来水水厂供水能力121.5万t/d,镇村级自来水水厂供水能力93.5万t/d。

8 · ·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全市自备供水设施供水能力475.3万t/d(不含火电行业自备供水设施)。 广州市主要水利工程及供水工程见附图3。

1.3.2 供水、用水现状分析

1998年,全市供水总量50.04亿m3(不含火电供水量),其中地下水为1.56亿m3,占3.1%。水利工程供水18.56亿m3,自来水供水14.14亿m3,自备水源工程供水17.62亿m3,分别占总量的37.1%、28.3%和34.7%。

自来水28.3%水利工程37.1%自备水源34.7% 图1-2供水量构成示意图

地表水96.9%地下水3.1% 图1-3 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构成图

·9·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1998年,全市农业、农村人畜、工业和城镇生活总用水量50.04亿m3(不含火电用水量),其中工业用水17.62亿m3,农业灌溉用水18.56亿m3,农村人畜用水5.04亿m3,城镇生活用水8.83亿m3,分别占35.2%、37.1%、10.1%和17.6%。

全市供、用水现状基本保持平衡。

图1-4 用水量构成示意图

工业35.2%城镇生活17.6%农村人畜10.1%农业37.1%表1-2 1998年广州市实际供水量构成表 (万m3)

用水类别 供水工程 水 库 引 水* 农业灌溉 47738 91524 46319 185581 城镇生活 (1002) (814) 88171 109.1 88280.1 农村人畜 (808) (1684) 16941.3 33418.8 50360.1 工业用水 (1113) (3053) 36270.55 139947.4 176218 合 计 47738 91524 46319 141382.9 173475.3 500439.2 提 水 自来水 自备水 合 计 * --将自流水灌溉效益纳入引水灌溉效益计算。

10 · ·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说明:括号内数值为重复计算值,与自来水自备水供水重复,不计入合计值中。

1.3.3 现状供水能力

广州市供水工程在97%保证率下,可供水量是51.7亿立方米,在90%保证率下,可供水量是53.0亿立方米,在75%保证率下,可供水量是53.7亿立方米。可供水量随保证率变化不大,从总体来说,广州市水资源丰富且供水工程能力充分,基本上是一种以需定供的供水模式。

1.4 水资源形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广州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一直着重于水源和供水工程的建设,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这对保证当时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有限性及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和用水量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因为已建工程老化和管理不善,工程投入不足,影响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更主要的是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忽视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环境恶化,加剧了供需矛盾。

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布局和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城市供水水源地多设在城市河段,与城市污水的排放水域相混合,由于污水排放的增加和潮水的顶托,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其次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供水已成为供水的主要方向,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实现以城市供水为主的转变,主要水源地流溪河以及水源较好的增江仍以农业灌溉为主,限制了城市供水的水量。

二是在不断开发水资源的同时没有处理好水污染问题,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力,造成水质性缺水。一方面不断加大开发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水资源保护投入不足,只重开发不重保护,是造成水质性缺水的主要原因。

三是节水措施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广州市区的人均日综合用水定额高居世界

·11·

1 广州市水资源形势 前列;在农业用水方面,主要灌区仍以漫灌为主,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4-0.7,有相当数量的水通过渗透漏损失掉;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许多;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浪费严重。

四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对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目前广州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涉及水资源管理的部门有水电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环卫局、园林局、航道局、港务局、市政局等多个部门;尽管各职能部门尽力作好本职工作,但由于职能交叉、权属不清和利益冲突,难以协调,导致各自为政,造成水资源管理的混乱,无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五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根据境内水资源的特点和用水户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境内水资源在量和质上具有显著特点,北部本地径流的水资源量少但水质较好,南部过境客水和潮流水丰富但水质较差,且受咸潮影响。目前北部以农业用水为主,南部以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为主,如何按照来水的特点,选择地表水和地下水、主水和客水、污水回用,根据城市生活、农业、工业和环境用水等用水户对水量水质的不同要求,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目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六是水价格长期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福利性用水政策的影响,广州市目前按不同的用水行业收取不同的水资源费,最低的只有1厘钱,长期的低价,无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是不断提高的用水需求和水环境质量要求,另一方面是水资源保护、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12 · ·

3 供需平衡预测

2 规划的任务、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规划的任务、指导思想和目标

2.1.1 规划任务

本次水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分析广州市的水资源总量、可供水量,进行水质现状评价;找出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预测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需关系;对广州市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保护规划,重点保障供水水源;提出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的措施;同时,在计算机上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便用数据和模型支持用户进行动态规划及跟踪管理,不断修正数据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规律,提高规划管理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

2.1.2 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进行广州市水资源规划;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实现广州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广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本次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是: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2)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3·

3 供需平衡预测 (4)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5)依法科学治水的原则。

2.1.3 规划目标

(1)2005年,立足于本地水资源开发,通过本地水资源挖潜利用,保障广州市各部门用水需求,重点保障供水水源,进一步改善用水水质;适当增加环境用水,使城区河涌水质优于Ⅴ类水,基本消除黑臭现象,改善城区水体景观;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2)2010年,实施开源节流,建立节水型城市;实现广州市水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各类水体水质优于Ⅳ类水,达到景观用水要求;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制。

(3)2020年,保障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初步实现水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广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规划依据和采用标准

2.2.1 主要法律、法规性文件

本规划依据的主要法律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7)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5号,水利部职能配置); (8)《水利产业政策》;

(9)《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14 · ·

3 供需平衡预测 (1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1)《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 (12)其它地方有关法规、条例和文件。

2.2.2 主要规划依据

规划按照《广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目标要求拟订规划目标,并与省、市的有关规划相衔接与协调,主要规划依据有:

(1)《广东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 (2)《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 (3)《广东省碧水工程计划》; (4)《广州城市总体规划》; (5)《广州市国土总体规划》;

(6)《广州市环境保护规划(1996-2010)》; (7)《广州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8)《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9)《广州市供水水源规划》; (10)《广州21世纪议程》;

(11)《广州市青山碧水蓝天工程计划》; (12)《广州市“三年一中变”规划》等。

2.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规划编制依据的规程规范主要有《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 201-97)》、《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等,同时参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讨论稿)。

技术标准主要有: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15·

3 供需平衡预测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5)《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2.3 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为1998年。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远期2020年。

16 · ·

3 供需平衡预测

3 供需平衡预测

3.1 需水预测

3.1.1 需水预测原则

需水预测与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反映本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原则有:

1.城镇生活需水量根据《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针对近年城市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2.工业需水根据本市工业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规划,在严格控制或调整高耗水、低效益产业的基础上预测;

3.农业需水考虑“三高”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在核定各部门行业用水定额的基础上进行需水预测; 5.满足环境用水,远期考虑生态用水;

6.城镇生活、工业、农业需水必须考虑节约用水。

3.1.2 城镇生活需水预测

城镇生活用水按用水结构又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用水两部分。居民生活用水包括饮用、烹调、洗澡、洗衣服、洗器皿和便池冲洗等用水。其中影响用水定额的主要两个因素是自来水洗澡和洗衣机的使用。公共用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需水、环卫绿化需水、商业服务业需水和建筑业需水等。行政事业单位需水和环卫绿化需水与城镇规模及城市化水平有关;城镇规模主要体现在城镇常住人口方面,城市化水平对这部分需水的影响则通过提高人均需水量来实现。商业服务业需水与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17·

3 供需平衡预测 紧密相关,建筑业需水则与城镇建设规模有关。在确定城镇生活用水定额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从广州现状各城镇公共设施水平和用水水平来看,城镇规模的扩大、居住条件和公共设施的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美化程度的改善,将会带来城镇生活用水定额一定程度的增加;②随着各种用水量的逐步增强,加之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将逐渐趋于稳定;③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对同一地区而言,在城镇发展阶段,大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比中小城镇生活用水定额高约50%~150%。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各水平年城镇生活需水量见表3-1。

表3-1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城市和乡镇生活需水预测成果 (万m3)

水平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全市合计 101385 112973 126586 原八区 83340 87956 90642 从化市 1990 2858 4341 花都区 3428 4720 6755 增城市 3545 4986 7716 番禺区 9082 12452 17132 3.1.3 工业需水预测

工业用水定额与工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有很大关系。广州市工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加大,而传统工业的更新改造,致使循环用水量和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万元产值取水量将逐年下降。

广州市各主要火电厂绝大部分位于滨海区,用水水源为潮汐水源,故在此不考虑火电需水量。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各水平年工业需水量见表3-2。

表3-2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工业需水预测成果 (万m3)

水平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广州市 176218 187022 232685 原八区 82556 90731 107089 从化市 8673 10536 12435 花都市 12051 13350 17507 增城市 21991 22114 29699 番禺市 49029 50292 65954 18 · ·

3 供需平衡预测 3.1.4 农业需水预测

农业需水量包括农田灌溉需水量和林牧渔副业需水量,以农业灌溉需水量为主。仅考虑90%的设计保证率。

农田灌溉需水量与农业发展的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密切相关。灌溉定额取决于作物组成、灌溉方式等。由于一方面预测水平年农作物复种指数和单产的提高致使净灌溉定额相应提高,而另一方面因逐步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而使净灌溉定额有所降低,二者基本抵消,故净灌溉定额值采用《广州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1996年》中的分析成果。渠系水利用系数随渠道防渗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应逐年有所提高。

林牧渔副业需水量以渔塘、果园及林地灌溉为主,在整个农业需水量中所占比重不大,在此,根据现有的渔塘、果园面积,按照人均占有比例预测出未来各水平年的果园、渔塘面积,乘以果园、渔塘灌溉定额得出果园、渔塘灌溉需水量。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现状及各水平年农业需水量见表3-3。

表3-3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农业需水预测成果(P=90%) (万m3)

水平年 灌溉类别 农业灌溉 林地果园需水 2005 鱼塘需水 合 计 农业灌溉 林地果园需水 2010 鱼塘需水 合 计 农业灌溉 林地果园需水 2020 鱼塘需水 合 计 全市合计 广州市区 173881 4250 20359 198489 171393 4500 21390 197333 166803 5000 23628 195431 30712 837 1795 35045 29418 887 3675 33981 28772 937 4060 33769 从化市 29865 203 715 30782 29140 303 752 30194 28415 553 830 29748 花都区 24174 679 5809 30661 23856 729 6098 30682 23193 829 6736 30758 增城市 39073 737 2781 42590 40943 787 2923 44653 41421 887 3228 45536 番禺区 50058 1795 7557 59410 48035 1845 7943 57823 45002 1845 8774 55620

·19·

3 供需平衡预测 3.1.5 农村人畜需水预测

农村人畜需水分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牲畜(猪、牛等大牲畜)用水和家禽(鸡、鸭、鹅)用水。由预测的各水平年农村人口,牲畜和家禽数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定额得出各单元区农村人畜需水量。广州市市区及四县市各水平年农村人畜需水量见表3-4。

表3-4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农村人畜需水预测成果 (万m3)

水平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全市合计 57882 60340 67240 原八区 25505 26160 29693 从化市 4786 5029 5491 花都区 8246 8635 9544 增城市 9202 9767 10635 番禺区 10143 10749 11877 3.1.6 需水预测结果分析

广州市市区及县级市各水平年总需水量见表3-5。

表3-5 广州市总需水预测成果表 (万m3)

水平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广州市 532058 557669 621942 原八区 226447 238827 261193 从化市 46232 48617 52015 花都区 54385 57387 64564 增城市 77329 81521 93587 番禺区 127664 131316 150584

年内分布情况:从全市来看,需水高峰时段出现在每年的8~10月,需水量约占全年需水量的30%~32%。其余时段分配比较平稳。这是与广州的作物种植制度与降雨量年内分配特征相符的;而在需水结构上,农业灌溉需水一直在广州市总需水中占有较大比重(除原八区和番禺区外,其他三城市的农业灌溉需水量占其总需水的比例均在45%以上),而在原八和番禺区,由于城镇生活和工业需水量在总需水中所占比例较大,故总需水的年内分布过程较从化市、花都区和增城市的年内分布过程平稳。

20 · ·

3 供需平衡预测 3026.12252022.6423.8815.0615105012.7713.13原八区从化市花都区增城市番禺区2005年2010年2020年

空间分布情况:广州市总需水的空间分布情况见表3-6。

表3-6 广州市总需水的空间分布情况汇总表 (万m3)

水平年 需水量90% 百分比(%) 需水量90% 百分比(%) 需水量90% 百分比(%) 从化市 46232 8.7 48617 8.7 52015 8.4 花都区 54385 10.2 57387 10.3 64564 10.4 增城市 77329 14.5 81521 14.6 93587 15.0 番禺区 127664 24.0 131316 23.5 150584 24.2 原八区 226447 42.6 238827 42.8 261193 42.0 合计 532058 100.0 557669 100.0 621942 100.0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由表3-6可知,在广州市的总需水中,原八区约占42.0%~42.8%,番禺区约占23.5%~24.2%,增城市约占14.6%~15.0%,花都区约占10.2%~10.4%,从化市约占8.4%~8.7%,这与现状用水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表明广州市原八区在广州市的总需水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必须重视原八区未来的供水工程规划,以确保日益增长的城镇生活和工业需水要求。

需水结构:在总需水中,从近期至远期农业灌溉需水量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21·

3 供需平衡预测 而农村人畜需水、工业需水、城镇生活需水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从化市、花都区、增城市、番禺区的农业灌溉需水量占其总需水的比例2005年约为47%~67%,2010年约为44%~62%,2020年约为37%~57%,呈逐渐下降趋势;广州市的农业灌溉需水量占其总需水的比例2005年约15%,2010年约为14%,2020年约为13%,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此相对应,农村人畜需水、工业需水和城镇生活需水则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稳步发展而逐步增加,其在总需水中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

3.2 供水预测

3.2.1 地表水现状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由工程状况、来水过程与需水过程的耦合和调度方式三者共同决定,在不同的供水工程之间,特别是在同一河流的上下游供水工程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和联合调度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来水系列和需水系列按调度原则进行模拟演算来确定供水能力。之所以要考虑来水与需水的时程匹配来确定供水能力,是因为只有当需要水时的供水才是有效的,在不需要水的季节,除了蓄水工程能调蓄一部分水量以外,工程的供水能力再大也是无效的。本章采用上述的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估算了在1960-1996年37个水利年(从当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逐旬来水情况下,广州市各单元区的供水能力。

广州市不同保证率年可供水量采用长系列法得出,即将流溪河与黄龙带水库的年末蓄水与各市区的年可供水量逐年相加,获得广州市37年的年可供水量,再进行频率分析,得出广州市不同保证率的年可供水量。见表3-7。

广州市供水工程在97%保证率下,可供水量是51.7亿m3,在90%保证率下,可供水量是53.0亿m3,在75%保证率下,可供水量是53.7亿m3。可供水量随保证率变化不大,从总体来说,广州市水资源丰富且供水工程能力充分,基本上是一种以需定供的供水模式。

22 · ·

3 供需平衡预测 表3-7 广州市供水工程现状年供水能力 (万t)

保证率(%) 区 别 从化 从化 从化 花都 花都 增城Ⅶ6-12 增城Ⅶ6-13 增城Ⅶ6-14 广州市区Ⅶ6-13 广州市区Ⅶ6-17 广州市区Ⅶ6-23 番禺Ⅶ6-19 番禺Ⅶ6-20 番禺Ⅶ6-23 从化 花都 增城 广州市区 番禺 广州市

Ⅶ5b-5 Ⅶ6-17 Ⅶ6-27 Ⅶ6-17 Ⅶ6-18 97 5684 23524 5683 28487 15321 26430 16109 20698 3844 27011 185862 46893 33142 65077 35013 45184 63572 216808 145111 517374 90 5734 23563 6001 28570 17394 26937 16405 20990 4054 27011 185953 46893 33142 65077 35744 45923 64868 217424 145111 529893 75 5865 23748 6292 28671 18157 27328 17454 21277 4441 27118 185953 46893 33142 65077 36212 47258 66569 217757 145111 537198 3.2.2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1.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有长期补给保证的地下水补给量的总量,规划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尽量与已有的水资源评价分区相衔接。

·23·

3 供需平衡预测 广州市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7.81亿m3,其中原八区为3.09亿m3,占17.3%;从化市5.64亿m3,占31.7%;花都区2.42亿m3,占13.6%;增城市4.27亿m3,占24.0%;番禺区2.38亿m3,占13.4%。

2.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开采的地下水量。一般只计算平原区的地下水可开采量。

根据《广东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计算结果,确定广州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5.66亿m3/a。其中平原区为4.04亿m3/a;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因其最终都排入河流成为河川基流量,原则上都可供利用,所以山丘区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与排泄量相等即12.13亿m3/a;平原与山丘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0.51亿m3/a。

3.重点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地下水水源地是指地下水富集,可作为城镇和工矿企业供水水源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地域。根据其可开采量的大小分为特大型水源地(可开采量>15万m3/d),大型水源地(5~15万m3/d),中型(1~5万m3/d)等。本市达到中型水源地以上的重点水源地有江村、肖岗、新华、炭步、赤坭等5个(见表3—8)。

表3—8 广州市重点地下水水源地一览表

水源地编号 1 2 3 4 5 名 称 江 村 肖 岗 新 华 炭 步 赤 坭 面积(km2) 52.88 21.64 36.28 27.60 48.18 可开采量(万m3/d) 4.09 1.67 2.81 2.13 3.76 3.2.3 预测原则

1.流溪河水库和黄龙带水库的可供水量需在河库联合优化调配运行方式下确定; 2.蓄水工程已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供水的可靠性;

3.采取山塘和小型水库蓄水先用,中型、大型水库蓄水后用的原则,充分利用

24 · ·

3 供需平衡预测 大型水库的水量调节能力;

4.优质水优用,低质水低用。

3.2.4 可供水量预测

全市2005年P=97%、P=90%、P=75%保证率下,可供水量分别为52.1、53.3和54.0亿m3;2010年P=97%、P=90%、P=75%可供水量分别为53.2、54.5和55.2亿m3;2020年P=97%、P=90%、P=75%可供水量分别为55.2、56.4和57.1亿m3。

5857565554535251504956.455.253.252.154.553.355.25457.1200520102020p=97%p=90%p=75%

3.3 供需平衡分析

3.3.1 2005年供需分析

在现状供水条件下,2005年广州市供需平衡结果是:当P=97%时,缺水1.13亿m3;当P=90%、P=75%时分别余水0.04、0.74亿m3。

番禺区不缺水,广州市区缺水率不超过1%,可以认为不缺水。在P=97%、P=90%、P=75%时,从化市缺水率分别为19.5%、17.6%、17.3%;花都区缺水率分别为13.6%、11.5%、

·25·

3 供需平衡预测 8.6%;增城市缺水率为13.4%、10.1%、8.0%。

广州市近期(2005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应该是:扩大从化、增城和花都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对从化Ⅶ6-27、原八区Ⅶ6-13的水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对增城Ⅶ6-13进一步挖潜,增城Ⅶ6-14提高引提水灌溉能力,进一步提高对过境水的利用。

3.3.2 2010年供需分析

2010年广州市供需平衡结果是:当P=97%、P=90%、P=75%时,全市将分别缺水2.5、1.3及0.6亿m3。

番禺区不缺水,广州市原八区缺水率不超过1%,可以认为不缺水。在97%、90%、75%三种保证率供水情况下,从化市缺水率分别为24.4%、23.4%、22.4%;花都区缺水率分别为17.9%、16.0%、13.3%;增城市缺水率为17.3%、16.5%、14.1%。

广州市中期(20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在2005年的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化、增城和花都的自来水供水能力。

3.3.3 2020年供需分析

2020年广州市供需平衡结果是当P=97%、P=90%、P=75%时,全市将分别缺水7.0、5.8、5.1亿m3。

番禺区不缺水。在97%、90%、75%三种保证率供水情况下,从化市缺水率分别为30.0%、29.1%、28.1%;花都区缺水率分别为26.5%、25.1%、22.7%;增城市缺水率为28.0%、27.4%、25.2%,广州市区市缺水率为8.6%、8.3%、8.2%。

广州市远期(202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在2010年的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化、增城、花都、广州市区以及番禺区的自来水供水能力。

26 · ·

3 供需平衡预测

表3-9 广州市一次水资源供需平衡成果表 (亿m3)

2005年 项目 97% 供水量 需水量 90% 75% 97% 90% 75% 97% 90% 75% 2010年 2020年 52.09 53.26 53.96 53.25 54.45 55.16 55.19 56.40 57.12 53.22 53.22 53.22 55.78 55.78 55.78 62.21 62.21 62.21 0.74 -2.53 -1.33 -0.62 -7.02 -5.81 -5.09 平衡结果 -1.13 0.04

876543210-17.025.815.09p=97%p=90%p=75%2.531.13-0.041.330.62-0.74200520102020

·27·

4 水资源保护 4 水资源保护规划

4.1 水污染现状和趋势

广州市水污染的形势严峻,近年污水排放总量急剧增长,地表水质不断下降。 根据1999年入河排污口普查结果,实测全年污水入河总量为13.13亿m(占全市城镇污水排放总量的80%)。全年入河排污口污染物入河总量26.85万t,其中CODCr24.61万t、氨氮2.07万t、总磷0.16万t。后航道以总量12.29万t排第一,前航道5.94万t排第二,西航道4.93万t排第三。超标排污口占实测总数的71.1%。此外每年进入河流的面源污染物达57988 t。

超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水体自身的环境容量,使地表水质不断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对广州市境内总河长591.6 km的15条主要河流(水道)水质评价表明,污染河段(Ⅳ类、Ⅴ类和劣于Ⅴ类)总长18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0.5%。北部上游流溪河、增江等河流水质较好;南部网河中段承受污废水量较大区域污染严重;珠江广州河段污染最重,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黄埔航道的市区主要河流均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类别为Ⅴ-超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溶解氧、氨氮、生化需氧量,属有机污染类型。市内四个人工湖泊麓湖、流花湖、东山湖、荔湾湖以及主要河涌均污染严重,水质类别属Ⅴ-超Ⅴ类。

表4-1 广州市主要河流水环境状况表 (万m3/a)

序号 1 2 3 4 5 6 7 河名 前航道 西航道 后航道 黄埔航道 东江北干流 市桥水道 三枝香水道 入河废污水量 34402 33838 27616 16139 5230 4951.8 3436.5 水质类别 Ⅴ Ⅴ Ⅴ-超Ⅴ Ⅴ Ⅲ-Ⅳ Ⅳ-Ⅴ Ⅴ 序号 8 9 10 11 12 13 合计 河名 增江 新街水 大石涌 骝岗水道 顺德水道 沙湾水道 入河废污水量 2086.5 1031.8 925.3 699.8 520.2 406 131283 水质类别 Ⅱ-Ⅳ Ⅳ-Ⅴ Ⅳ Ⅲ Ⅲ Ⅲ 3

28 · ·

4 水资源保护 地表水质的污染已影响到主要水源地的水质,占全市供水总量60%的西航道石门、西村水厂水源、后航道石溪水厂、白鹤洞水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属Ⅴ~超Ⅴ类水,超标项目包括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石油类等。

根据1993-2000年市区主要河道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以及黄埔航道的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部分断面的个别指标如CODMn、NH3-N显著上升。 表4-2 广州市重点排污口分布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排污口名称 澳口涌 南箕涌 东濠涌 西濠涌 司马涌 寺右涌 石井水 乌涌(二) 荔湾涌 西福河出口仙村水闸 深涌 广州味精厂 海珠涌 所在城镇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荔城镇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市 所在水道 西航道 后航道 前航道 前航道 西航道 前航道 西航道 黄埔航道 西航道 东江干支流 前航道 后航道 后航道 排污口 污染负荷 1231.4 1161.0 698.5 606.8 405.4 394.8 377.2 357.7 321.3 242.3 239.8 200.0 199.0 负荷比 13.68 12.90 7.758 6.740 4.503 4.385 4.190 3.972 3.569 2.691 2.664 2.221 2.211 累 计 13.68 26.58 34.34 41.08 45.58 49.97 54.16 58.13 61.70 64.39 67.06 69.28 71.49 45403530252015105042.926.615.7104.80I类II类III类IV类V类超V类

图4-1 广州市主要河流水质类别分布图(%)

·29·

4 水资源保护 超III类30.5%I~III类69.5%

图4-2 广州市主要河流水质现状达标图

4.2 水资源保护目标和任务

为改善境内河流的水质,解除水质性缺水的威胁,保障水资源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在各水平年达到水资源规划总报告所要求的目标。为此水资源保护规划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1.2005年:水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控制,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改善;适当增加环境用水,使城区河涌水质优于Ⅴ类水,基本消除黑臭现象,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转好,城区水体景观改善。

2.2010年:各类水体水质优于Ⅳ类水,达到景观用水要求,解除水质性缺水威胁。

3.2020年:全水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并维持稳定,初步实现水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

根据上述目标,为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水资源保护必须完成的任务有: (1)科学合理地进行水功能区划并拟定水质保护目标;

(2)以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依据,计算水体纳污能力并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3)制定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4)提出实现规划目标要求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

30 · ·

4 水资源保护 4.3 地表水功能区划

4.3.1 区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考虑划分一定的保护区和保留区,以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用水户的利益,突出饮用水优先划分和保护;

3.水质水量并重原则。水量水质统一考虑;

4.不低于现状原则。充分考虑水体功能现状,不降低水体的现状功能和水质; 5.便于管理,实用可行的原则。方便于水资源保护管理的实施。

4.3.2 地表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地表水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和程序及方法统一按照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的要求,指标体系采用两级区划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根据上述水功能区划分体系、原则和方法,对境内主要水域进行功能区划,包括河流、河涌和库湖三个部分,河流区划范围为境内19条集雨面积100km2以上主要河流和南部三角洲网河中25条具有重要用水功能的水道,河涌区划范围选择中心市区内40条主要河涌,库湖区划范围为78座小(一)型以上水库和市区内5个具有旅游景观功能的主要湖泊。功能区划成果如下:

4.3.3 一级功能区划

境内水域共划分167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河流划分出49个一级区,河涌划分出40个一级区,库湖共划分出78个一级区。其中保护区5个,保留区4个,缓冲区2个,开发利用区156个。一级区划概况见表4-3。一级区划成果详见专题报告《广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附图4。

·31·

4 水资源保护 表4-3 广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一级区划概况 保护区 保留区 开发利用区 类别 个数 百分比 个数 百分比 个数 百分比 河流 6 12.2% 2 4.1% 39 79.6% 河涌 0 40 100% 水库 1 1.3% 2 2.6% 70 89.7% 湖泊 0 0 0 0 5 100% 缓冲区 个数 百分比 2 4.1% 0 0 0 0 0 1.保护区

境内河流划分出源头水保护区5个,包括流溪河源头吕田河、牛栏河、玉溪河、汾田河和增江上游支流派潭河;流溪河水库是大型供水水源补给水库,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划为保护区,共划分7保护区。

2.保留区

流溪河上段温泉段、增江正果段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将来本区域的开发预留水资源,划为河流保留区;增城市的大封门水库、水口水库目前基本没有使用功能,划为水库保留区。

3.缓冲区

境内三个口门外均属与海洋交界水域,除珠江口已划为保护区外,蕉门、洪奇门外咸淡水混合水域划为缓冲区。

4.开发利用区

其余水域均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水域,划为开发利用区。

4.3.4 二级功能区划

开发利用区划分出166个二级区,其中以饮用水源为主导功能的32个,以农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76个,以景观用水为主导功能的48个,以工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3个,以渔业用水为主导功能的6个,大部分二级功能区为多种功能综合利用。二级区划概况见表4-4。二级区划成果详见专题报告《广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32 · ·

4 水资源保护 表4-4 广州市地表水功能区二级区划概况(以主导功能个数统计) 饮用 农业 景观 渔业 工业 类 合个个个个个别 计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数 数 数 数 数 河50 22 44% 16 32% 3 6% 6 12% 3 6% 流 河40 40 100% 涌 水70 10 14.3% 60 85.7% 库 湖5 5 100 泊 4.3.5 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

4.3.5.1 水质目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功能区划水质目标根据水域划定的功能、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主要原则有:

(1)以现状水功能为基础,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2)目标的可达性及可操作性;

(3)综合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需求及各部门、各行业的用水关系; (4)功能区水质目标不低于水质现状原则; (5)满足市界交接断面水质交接要求。

4.3.5.2 功能区水质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一级功能区划中保护区的水质保护目标为GB3838-88(下同)Ⅱ类,保留区为Ⅱ类,缓冲区为Ⅲ类,开发利用区按二级区划要求确定。

二级功能区划中开发利用区以饮用水源为主导功能的水质保护目标为GB3838-88(下同)Ⅱ~Ⅲ类,以农业、工业、景观为主导功能的定为Ⅳ类,水质现状较好的按不低于水质现状原则确定,以渔业为主导功能的定为Ⅲ类。各功能区水质目标详见专题报告《广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33·

4 水资源保护 4.3.5.3 分阶段水质目标

对于水质现状污染严重、达不到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的河段,按照规划目标的要求,制定分阶段要达到的年度水质保护目标,作为规划纳污总量控制方案和实施措施的依据。现状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水域不需制定分阶段水质保护目标。

根据规划目标的要求,2005年,主要水源地西航道的水质要达到GB3838-88Ⅳ类水,东江北干流全段、增江三江饮用水源区实现功能区水质目标Ⅲ类水,白坭河下段达到Ⅳ类水,前、后航道、黄埔航道、市桥水道要优于Ⅴ类水,虎门水道实现功能区目标Ⅲ类水;主要河涌消除黑臭,达到Ⅴ类水标准;市内4个水质较差的湖泊达到Ⅳ类水的水质目标。

2010年水质目标,西航道、白坭河全段水质实现功能区水质目标GB3838-88 Ⅲ类水,前、后航道、黄埔航道、市桥水道实现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Ⅳ类水标准;主要河涌实现Ⅳ类水的景观用水水质要求。

2020年境内全部水域达到并维持水功能区要求的水质目标。

4.4 总量控制方案

4.4.1 总量控制目的和原则

4.4.1.1实施总量控制的目的

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系指,在一定水体功能和水质控制标准要求下,根据各江河、水域的水体纳污能力和技术经济可行性,按不同水平年对污染物的控制排放量所作出的分配。它是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核心工作内容,是直接实施水资源保护目标控制的直接对象。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污染物的入河量,以保证地表水功能区达到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要求。

4.4.1.2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

1.为保证实现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总量控制方案从严制定; 2.总量控制计算河段与水功能区划河段一致;

34 · ·

4 水资源保护 3.总量控制的直接对象是入河排污口;

4.规划中的计算条件,采用给定的设计水文条件及其相应的边界环境; 5.根据规划要求,在给定的设计水文条件下,污染物排放形式仅考虑为入河排污口排放;

6.不同河流(或河段)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及其降解规律都在发生变化,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在规划期内便于本规划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实施,境内水域统一污染物控制指标及其降解系数的采用,本次规划统一污染物控制指标为COD。

4.4.2 总量控制方案

4.4.2.1现状纳污量

本次入河排污口调查共实测入河排污口83个,获有效数据的排污口76个,实测入河排污口的COD排放量见专题报告。各功能区河段现状纳污量汇总如表4-5所示。

表4-5 各功能区河段现状纳污量

功 能 区 河 段 前航道 西航道 后航道 黄埔航道 东江北干流 市桥水道 三枝香水道 增江 新街水 大石涌 骝岗水道 沙湾水道 入河污水量(万t/d) 33964.3 27001.8 21740.4 15894.3 3504.6 5323.9 3576.9 1330.2 855.4 326.6 466.6 2415.1 现状纳污量CODMN (t/d) 15943.8 17364.4 45970.2 6335.1 3539 1156.5 803.5 818.4 578.8 212.6 69.24 817.4

·35·

4 水资源保护 4.4.2.2污染物控制排放量

污染物控制排放量的制定主要针对开发利用区,保护区、保留区和缓冲区严格按现状控制,开发利用区的污染物控制排放量以水域允许纳污能力为计算指标。各开发利用区的允许纳污能力计算结果见下表4-6。湖、库开发利用区禁止排污。主要河涌归为入河排污口,是总量控制的对象,在城区实施雨污分流以前,污染物控制排放量核定为入河排污口最大允许入河量,实施雨污分流后河涌不再受纳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改以功能区水质目标进行控制,禁止排污。

表4-6 功能区水体允许纳污能力核定 指标:CODMn (t/a)

河流 白坭河 新街河 流溪河 增江 西航道 前航道 后航道 黄埔航道 东江北干流 虎门水道 三枝香水道 大石涌 莲花山水道 陈村水道 市桥水道 沙湾水道 紫坭河 榄核河水道 骝岗水道 功能区河段 赤坭-鸦岗 羊石顶-白坭河干流 街口-鸦岗 荔城-观海口 鸦岗-白鹅潭 白鹅潭-黄埔港 白鹅潭-黄埔港 黄埔港-东江口 龙地-狮子洋出口 东江口-舢板洲 沙洛-新基 南涌西三-香江大酒店 莲花山-八塘尾 大岭-莲花山水道 盛隆-七沙 南海三山口-紫坭 上段 下段 张松-小虎山 紫坭-沙湾水道 张松-庙青 甘岗-子沙 骝岗大桥-万洲大桥 鱼窝头-万洲大桥 现状纳污量 578.84 818.4 17364.4 15943.8 45970.2 6335.1 3539 803.5 212.6 1156.5 817.4 允许纳污量 3101.8 870.9 795.7 3882.9 6436 7524.1 4850.1 3066.7 26135.5 3066.7 429.6 1077.5 381.8 334 726 913.4 913.4 1745.8 165 677.8 448.6 1622.8 381.8 5978.7 总量控制意见 削减 削减 按现状控制 削减 削减 削减 削减 削减 削减 按现状控制 按现状控制 削减 按现状控制 按现状控制 蕉门水道 番禺上冲-二十二涌口 36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8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