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有生命周期的 金学伟文集

更新时间:2024-03-08 1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股市是有生命周期的 ——策略投资漫谈(6)

若干年前,有人介绍我见一位美国某大基金管理公司董事。这老外想了解中国股市的基本特性、投资观念等问题,也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如形态特征、波动规律、时间周期等。

也许是那天的谈话比较顺畅,聊完后,他郑重其事地向我提了一个建议:尽可能把技术分析做在暗地,公开发表的不管是文章还是内部报告,都只谈宏观、产业、公司基本面、估值等,“否则会影响你的身价(Social status)和影响力(Influence)。”

“不懂技术就别来炒股”,这本是华尔街操盘手中的一句名言。这里的操盘手可不是我们理解中的下单人,而是可直接决定买卖什么股票与何时买卖的人。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技术分析都是一般散户的干活,真正的大投资人是从来不用技术分析的。

而真实的情况就像这位董事说的,许多人只是把技术分析做在暗地里,得出了具体结论后,再叫研究员、首席经济学家之类的人从基本面角度做进一步论证,或帮助自己做最后定夺,或以各种基本分析报告形式公之于众。

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从操作角度说,技术分析管目前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或即将发生什么。基本分析管这种变化的理由以及可靠程度。重大的投资决策是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分析的。

从公之于众的角度讲,技术分析简单且玄,看上去既不够档次,有点像跑江湖,卖狗屁膏药,做小买卖的;也不靠谱,难以令人信服。而基本分析看上去堂而皇之多了,有理有据,高深且易于唬人。

(本文为第一财经日报“金氏股语”栏目而写,考虑篇幅问题,发表前删去了一段:一位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曾经讲过他的入行经历:科班出身,在校就是个高材生,因此,当他进入某大投行当研究员,发现他竟然属操盘手管时,很不服气。某天那个操盘手叫他研究一个股票,当他自鸣得意把报告交给那个操盘手后,对方竟然将报告扔在在地上,并告诉他,盘面的情况告诉我,这只股票绝对不像你研究的那么差,叫他重新研究,重新写。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个操盘手是对的。我们的许多研究员,研究成果与市场脱节,与实践不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管理体制。)

实际的情况也正如此。一位基金经理曾几次跟我讲起他们那位著名的投资总监(后已脱公入私),说每次进他的办公室,总看到他在一个个翻看股票走势,一见你进门就立马退出,拿起研究报告。如要请教看盘技巧,他就会告诉你这都是没用的东西,你们不用学,只要做好公司研究,管好账户就行了。这位基金经理说,我敢肯定,他的许多股票、许多对市场的判断与把握,都是通过技术分析

得来的,否则为什么一样看研究报告,他选的股票、把握的时机就比我们好,只是他不告诉我们而已。

有些东西确实不能告诉你,否则会对影响你对他的评价,让你不再像以往那样仰视着他。比如,那个著名的杰姆·罗杰斯来中国演讲了无数次,哪次演讲人们听到他说过技术分析?但我敢肯定,他不仅用,而且在很大程度还依赖于技术分析。最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5月,他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大家:未来4到16个月内股市将见底。凑巧的是,差不多同一时间,我刚发表过一篇关于周期分析的文章,也谈到了2004年9月和2005年9月这2个时间窗口,不同的是我没有4到16个月那么长的时间跨度,而是直接定在了2005年9月前后。由于杰姆·罗杰斯的身份摆在那里,而且我的文章发表与他的演讲日重叠,因此,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巧合。没有巧合的是,我们都将见底的最后时间定在了2005年9月。因此我有充足理由相信,他一定对中国股市做过一些周期研究与分析,否则就不可能得出如此的结论!只不过他不愿公开讲而已。

顺便提一句,拉瑞·威廉姆斯在今年9月曾预言,10月上旬中国股市将生产一波行情。近他又在预言,明年1月中旬是中国股市最好的买点。而这2个时间,也是可以通过周期分析得出的。拉瑞非常重视周期分析,这也体现在他的《选对时机买对股》中。

在许多人眼里,周期也许是一种非常玄乎的东西,而实际上它,它仅仅是股市波动的基本韵律,就像大自然中的时间节奏、能量运动的基本节律一样,一点也不玄乎。

看过海浪吗?它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基本恒定的,每一个浪到来的时间大致等长。一种是由舒缓到急促,再从急促归于舒缓,从舒缓到急促或从急促到舒缓的时间间隔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每一个浪到来的时间都比前一个浪到来的时间提前或滞后1秒钟等等。两者构成了时间周期的基本模式,可度量、可测算模式。当地震、海啸、飓风发生时,就会出现第三种模式:狂躁不安,胡翻乱滚,不可度量,也难以测算。

股票市场的周期也是如此。当地震、海啸、飓风发生时,就会出现第三种模式:狂躁不安,胡翻乱滚,让人难以捉摸。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出现也只是瞬间的事。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都是第一、第二种可度量、可测算模式。 时间周期反映的是股市能量运动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让我们举一些例子。为什么2007年10月会产生股市的一个大顶?估值和基本面因素最多只能证明见顶的合理性,却无法证明07年10月这个时间点。而周期理论行!因为从2001年6月的2245点开始,股市一直沿着鲁卡斯数列的路子在运行:以01年6月为时间零点,其后的4个月、7个月、11个月、18个月、29个月、47个月,都是重要的波动点,有的是在当月,有的略有偏差,如47月为2005年5月,距998最低点差一个月,但5月的最低是1043点,实际上也

已是最低点了。根据鲁卡斯数列,47之后就是76。而2245点后的第76个月就是2007年10月!

2009年8月为什么会成为上证指数的又一个高点?因为从6124点开始,股市基本上就循着斐波那契数列在走——5522点、2990点、2566点、1664点,这些拐点均产生在3、5、8、13个月附近,即使有所偏差,也不超过半个月。13的后面是21,时间目标指向2009年7月!

每一轮涨跌循环都有它自身的韵律,一旦我们确定最近的一轮股市涨跌循环所遵循的时间韵律,我们就能据此推算出下一个时间目标大致在什么时候。 再讲当初杰姆·罗杰斯为什么会讲未来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股市将见底。

首先,从1999年底以来,沪深股市就存在一个10到11个月见一次底的规律。而从2003年11月的1307点开始,第10个月就是2004年9月!

其次,中国股市有一个19个月的基本周期单位(单周期-1、+2,N个周期组合则为19的整倍数)。根据周期可无限扩大的定理,我们可以把2个以上的周期单位合而为一。如此就变得非常简单,以1999年5月为起点,到2005年9月,为76个月,刚好是4个19月周期的组合。以1994年7月325点为起点,到2005年8月,为133个月,是7个19月周期的组合。大师的背后也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东西,只不过许多人受骗上当,以为他们都不玩这些东西而已。 而我之所以将时间目标直接定在2005年9月前后,是因为我把周期分为两类。一类是周而复始,如期而至的周期,类似海浪的第一种模式。一类是时间韵律,比如上面的鲁卡斯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类似海浪的第二种模式。时间韵律无时不在,不论牛熊。而基本周期会在熊市中失灵,牛市中显灵。如果我们判断2004年4月1783点的下跌是熊市的最后一轮调整,调整结束后大盘就会进入牛市,那么一个顺理成章的判断就是:它一定会结束在19个月周期的N个组合点上!至于10到11个月的周期,本就属于熊周期。如果它继续显灵,只能证明熊市还没结束。因此,2005年8月,当看到大盘果然在19月周期的N个组合点上见底后,笔者写了一篇《熊周期渐去,牛周期渐至》。

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那么,2008年10月的1664点、2010年7月的2319点,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因为它们均出现在19月周期的N个组合点上!至于下一个19月周期的时间窗在哪里也很好算,各位不妨从测算下一个时间窗口开始,培养一下自己对周期理论的兴趣。

股市是有生命周期的。何时买卖比买卖什么更重要!这是我初进股市时就学到的2条股市格言。时间与价位,永远是股市波动的最重要的2个方面。学一点周期理论,掌握一些时间周期分析的基本方法,可让我们的投资策略建立在更加有效合理的基础上。

鲁卡斯数列与变盘点测算

一、鲁卡斯数列与费波纳茨数列的关系

费波纳茨数列Fn:0、1、1、2、3、5、8、13、21、34、55、89、144、233………. 鲁卡斯数列…Ln:1、3、4、7、11、18、29、47、76、123、199、322…….. 鲁卡斯数列的构成为相邻两费波纳茨数之和的集合,即Ln=Fn-1+Fn+1。

1876年鲁卡斯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POW(X,2)-X-1=0的两个根X1=(1+SQRT(5))/2,X2=(1-SQRT(5))/2时{1/X=X/(1-X)}得出了两个重要的推论结果:

Fn=(1/SQRT(5))*POW((1+SQRT(5))/2,n)-(1/SQRT(5))*POW((1-SQRT(5))/2,n) Ln=POW((1+SQRT(5))/2,n)+POW((1-SQRT(5))/2,n)

注:SQRT(X)为X值开平方;POW(X,n)为X的n次方,因论坛格式无法写出平方和根号,故上式用分析家函数表达式代之。

程1/X=X/(1-X)的正根,为无理数∮=(1+SQRT(5))/2≈1.618,即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由黄金分割比按0.38(∮平方分之一)的乘率递减求出的正方形,所作圆弧的连线,即黄金螺旋线。

螺旋线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形态,也是股市起伏时间序的基本形态,而其本质的参数即是黄金分割比∮。

比较费波纳茨数列与鲁卡斯数列,对相邻两数的比值取n趋向无穷大的极限,比值趋向黄金分割比∮

Fn+1/Fn------->?∮ Ln+1/Ln------->?∮

因此,结论是两数列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与黄金分割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嘉路兰螺旋历法的缺陷与鲁卡斯数列预测系统的产生

研究过嘉路兰螺旋历法的人知道,螺旋历法建立在嘉路兰的两点结论之上:

1、市场是人类买卖的场所,投资者的情绪与心理往往受到天体运行周期的影响,其中月球的影响最大;

2、当月球周期(即E=29.5306)的倍数是费波纳茨数的开方时,市场投资情绪可能出现逆转,而市场变盘。

由于嘉路兰的螺旋历法采用的是阴历的朔望月周期,变化速度慢,时间跨度大。因此,所预测的变盘点尽管包含在诸变盘点的集合内,但还是有许多变盘点被遗漏。根据嘉路兰螺旋历法的缺陷,国人王居恭先生提出并论证了,用鲁卡斯数列预测股市变盘点的方法。即用阳历太阳月周期的一半(二十四节气“节”到“中”的距离)15.21875日,与鲁卡斯数的开方之积。(亦即:当太阳月周期的一半的倍数是鲁卡斯数的开方时,市场可能出现变盘。)

Hn=SQRT(Ln)*15.21875

鲁卡斯数列预测变盘点系统的优点: 1、方法较之嘉路兰的螺旋历法简单; 2、网罗的变盘点即所有的变盘点。

缺点:不能单独确认变盘点的正确性,须与螺旋历法系统进行交叉验证。

述两系统比较结果,可能存在的情况:两预测系统的螺旋线上,所预测的点相交;或不相交。有交点则此交点即可能是实际值;无交点,则取一系统的均值,与另一系统相比较,而选择其中之一。

三、时间窗

1、螺旋历法系统的时间窗

嘉路兰螺旋历法的变盘时间窗为,某变盘日起,此日之后的5、8、13、21、34、55、89、144、233……日,也可能发生变盘,计算日为起点日向后推算。

2、鲁卡斯自然律时间窗

鲁卡斯数决定的时间窗是固定日期,相似于阴历初一、十五、二十四节气之日,可能变盘。

经计算的Hn时间窗的积日为:

(5)(12)(17)(21)(73)(81)(110)(120)(145)(162)(184)(188)(203)(213)(255)(277)(292)(295)(316)(342)(353)

如果将积日换算成2001的日期,上述积日为

2001/1/5、2001/1/17、2001/1/21、2001/3/14、2001/3/22、2001/4/20、2001/4/30、2001/5/25、2001/6/11、2001/7/3、2001/7/7、2001/7/22、2001/8/1、2001/9/12、2001/10/4、2001/10/19、2001/10/22、2001/11/12、2001/12/7、2001/12/19。

将上述日期与已经发生过的走势对照,我们可以发现,2001年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上述的日期集合里(螺旋历法转折点定义为当日收盘价):

2001/1/5的2125.30点、2001/1/21的1909.33点、2001/4/20(实际数差三天,2001/4/17的2176.68点)、2001/6/11(实际数差两天、2001/6/13的2242.42点)、2001/10/22的1520.67点、2001/12/7(实际数差三天、2001/12/4的1769.68点)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得出三点结论:

1、螺旋历法的时间窗作用,经市场长期论证已经得到证实。(空头教主的最爱) 2、鲁卡斯自然律时间窗网罗的变盘点,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变盘点。 3、与螺旋历法一样,鲁卡斯预测法测算的变盘点亦会产生漂移。

因此,个人认为在使用两系统预测变盘点时,两者必须兼顾并相互论证筛选。计算所得出的日期的前后三天,应该列为重点观察的日期,提前作好心理准备总是好的。

四、2002年可能出现的变盘点测算

1、2002年以鲁卡斯自然律固定积日表换算的变盘日期 积日日期积日日期

(5)02/1/5/(188)02/7/7 (12)02/1/12(203)02/7/22 (17)02/1/17(213)02/8/3

(21)02/1/21(255)02/9/12 (73)02/3/14(277)02/10/4 (81)02/3/22(292)02/10/19 (110)02/4/20(295)02/10/22 (120)02/4/30(316)02/11/12 (145)02/5/25(342)02/12/7 (162)02/6/11(353)02/12/19 (184)02/7/3----

2、用均值法从已知的变盘点推算未来可能产生变盘点的日期

A(2001/6/13的2242.42点)、B(2001/10/22的1520.67点)、C(2001/12/4的1769.68点)

积日A(164)、B(295)、C(338)

C-B+d=338-295+d=43+d1=H5(7、22、39、61、90、126、172、230) C-A+d=338-164+d=174+d2=H11(41、99、173、268、388、541、735、983) 变盘点(2002为平年365,故以上年度变盘点日期推算时的结果,大于365的数需减365日)

X=(2*C+d1+d2)/2

X1=(2*388+7+41)/2=412===>47、即2002/2/16

X2=(2*388+22+99)/2=448.5===>83或84、即2002/3/24或2002/3/25 X3=(2*388+39+173)/2=494===>129、即2002/5/9

X4=(2*388+61+268)/2=525.5===>187或188、即2002/7/6或2002/7/7 X5=(2*388+90+388)/2=627===>262、即2002/9/19

X6=(2*388+126+541)/2=721.5===>356或357、即2002/12/22或2002/12/23 X7跨年度略,计算所用Hn取值见下表,积日表见本人旧帖《螺旋历法与变盘点测算》----另类技术分析中的积日表。

Hn=SQRT(Ln)*15.21875表 nLnSQRT(Ln)Hnn 111151

231.73205080262 342303

472.64575131404 5113.31662479505 6184.24264068656 7295.38516480827 8476.855654601048 9768.717797881339 1012311.0905365016910 1119914.1067359721511 1232217.9443584427312 1352122.8254244234713 1484329.0344622844214 15136436.9323706256215 16220746.9787185871516

17357159.7578446790917 18577876.01315675115718 19934996.69022701147219 2015127122.99186964187220 4、螺旋历法时间窗求变盘点

这种方法也就是空头教主常用的方法:以前期重要变盘点加费波纳茨数,但要注意这里用的是交易日,理由是“嘉路兰螺旋历法的变盘时间窗为,某变盘日起,此日之后的5、8、13、21、34、55、89、144、233……日,也可能发生变盘,计算日为起点日向后推算。”

由于交易日与自然日换算麻烦(还得扣除节假日),这里不作细算。仅提醒一下2001/6/13起的第89日已经得到验证,第144日与2001/10/22起的第55日相近,此外鲁卡斯自然律2002/1/12也落于此范围(根据空头教主长年观察,具体运行时,时间会产生漂移,故取误差值为士3天),因此,本人亦认为该预测变盘点的前后三天,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时间段。

另外提一下,未来值得关注的点为

1、以2001/6/13为起点的第144、233、377、610个交易日; 2、以2001/10/22为起点的第55、89、144、233、377个交易日; 3、以2001/11/07为起点的第55、89、144、233、377个交易日; 4、以2001/12/03为起点的第34、55、89、144、233、个交易日。 其一、上述各起点加后续费波纳茨数产生的日期,可能产生变盘点;

其二、上述各起点加后续费波纳茨数产生的日期与鲁卡斯自然律相近的日期,可能产生变盘点;

其三、上述各起点加后续费波纳茨数交集日期(及鲁卡斯自然律),其共同的作用力,可能产生大级别的变盘点。

五、通过学习螺旋历法与鲁卡斯自然律得到的感想

1、鲁卡斯自然律Hn的数列(15、26、30、40、50、65、82……..),填补了按费波纳茨数增加的变盘日(交易日),没有覆盖的时间段;

2、鲁卡斯数为“二十四节气”变盘点的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鲁卡斯自然律论证了,“二十四节气”附近产生变盘点的可能性;

3、两预测系统测算的变盘点时间与实际时间有时会略有偏差,预测出的变盘点时间值得关注,但还需以实际盘面状况加以判别取舍;

4、由于鲁卡斯自然律是固定的时间窗,这为直接在分析软件上产生变盘参考点提供了方便;

5、螺旋历法时间窗,实际上可通过求解不同变盘点的矩阵方程解决次交集点。 鲁卡斯变盘点预测系统,2002年变盘点罗列: 鲁卡斯自然律: 积日日期积日日期

(5)02/1/5/(188)02/7/7 (12)02/1/12(203)02/7/22 (17)02/1/17(213)02/8/3 (21)02/1/21(255)02/9/12 (73)02/3/14(277)02/10/4 (81)02/3/22(292)02/10/19 (110)02/4/20(295)02/10/22 (120)02/4/30(316)02/11/12 (145)02/5/25(342)02/12/7 (162)02/6/11(353)02/12/19 (184)02/7/3

已知点均值法:2002/2/16、2002/3/24或2002/3/25、2002/5/9、2002/7/6或2002/7/7、2002/9/19、2002/12/22或2002/12/23。

给我留言

两者交集点2002/3/22----2002/3/25、2002/7/3-----2002/7/7,请密切关注。如罗列日期适逢节假日,则作用力顺延至下一交易日。

本篇作为旧帖《螺旋历法与变盘点预测》------另类技术分析的续篇,也是劳模曾经许诺要整理的东西。拖了那么久,除劳模所学有限,领悟力差外,理论的正确性,也需在原著者验证的时间段外,另行选择,所以只好等行情又走了一年才提笔整理。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懈可击的,运用上绝不能教条地照搬,市场的运行实际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时间上研究市场存在着某种可循的规律,其他因素不在本文研究之列。如概念上有偏差,请熟知螺旋历法的同好们指正。

一、 螺旋历法与统计规律性

螺旋历法预测系统是建立在嘉露兰的两点结论上,1、市场是人类买卖的场所,投资者的情绪与心理往往受到天体运行周期的影响,其中月球的影响最大。2、当月球的运行周期(即E=29.5306日)的倍数是斐波那契数的开方时,市场投资者的情绪便可能出现逆转,而

1/2

市场变盘。(表达式为:Bn=(Fn) *E,Fn是加根号的) 乍看似乎有点玄,其实不然。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可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大致可分为两类: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且放下必然现象不论,随机现象又可分为个别性随机现象与大量性随机现象。其中大量性随机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即是统计规律性。换言之,大量性的随机现象,服从于统计规律性。

股市变盘点的研究,即是一种大量性随机现象的研究。如果表面上看来是无规律的大量性随机现象,服从于某种统计规律性,则找出这种规律性的意义在于,使对随机事件的思考转化为必然性的思考。当然,统计学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门对特定对象认识方法论的科学。因此,使用统计规律性进行的股市预测,也不是一种确定(或者说精确)的预测,但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思考给出的判定结果,对投资人的引导无疑是有益的。

二、螺旋历法的焦点系统预测模式

即然螺旋历法是以月球运行的周期的基准常数,那么以新月●、满月○构成的月系焦点系统,必然会对事件发生产生某种影响。焦点系统的运算,是根据已知的变盘点(a),求出触发此(a)点发生的焦点(e)的集合,然后再由焦点(e)的集合,求出未来变盘点(x)的集合。

【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 www.irich.info 收集整理】

上述抽象的概念也许很难理解,下面以从2000年9月22日起的沪指实例进行剖析。(注:系统计算峰与谷时,分别取收盘点位的最高与最低值当天的日期。)

00.9.25 00.10.10 00.10.16 00.11.23

a1 a2 a3 a4

收盘点位 1875.91 1942.15 1902.81 2119.25 (这些点位不参与计算)

查积日表 269 284 290 328 (详见附表一积日表)

① a2-a1=284-269=15=B5-B4 (详见附表二Bn差值表)

② a3-a1=290-269=21=B4-B2

③ a4-a1=328-269=59≈B11-B10=60

④ a4-a3=328-290=38≈B7-B5=40

下面求焦点(e)

① a2-B5=269-66=203≈○(198)+5 (B5值查附表二最上数值行,○(198)查积日表)

② a3-B4=290-51=239≈●(242)-3

③ a4-B11=328-279=49≈○(50)-1

④ a4-B7=328-106=222≈○(227)+3

由上面的结果令:

(e1)=○(198), Bx>B5

(e2) =●(242), Bx>B4

(e3)=○(50), Bx>B11

(e4)=○(227), Bx>B7

由此求出未来的变盘点(x),并换算成日期。(x)=(e)+Bx (注:Bx为Bn值的集合)

① (x1)=○(198)+B6=198+84=282 (00.10.8)

(x1)=○(198)+B7=198+106=304 (00.10.30)

(x1)=○(198)+B8=198+135=333 (00.11.28)

(x1)=○(198)+B9=198+172=370 (-366=4) (01.1.4)

(x1)=○(198)+B10=198+219=417 (-366=51) (01.2.21)

(x1)=○(198)+B11=198+279=477(-366=111) (01.4.21)

(x1)=○(198)+B12=189+354=552(-366=186) (01.7.5)

② (x2)=●(242)+B5=242+66=308 (00.11.3)

(x2)=●(242)+B6=242+84=326 (00.11.21)

(x2)=●(242)+B7=242+106=348 (00.12.13)

(x2)=●(242)+B8=242+135=377(-366=11) (01.1.11)

(x2)=●(242)+B9=242+172=414(-366=48) (01.2.17)

(x2)=●(242)+B10=242+219=461(-366=95) (01.4.5)

(x2)=●(242)+B11=242+279=521(-366=155) (01.6.4)

③ (x3)=○(50)+B12=50+354=404(-366=38) (01.2.7)

(x3)=○(50)+B13=50+451=501(-366=135) (01.5.15)

(x3)=○(50)+B14=50+573=623(-366=257) (01.9.14)

④ (x4)=○(227)+B8=227+135=362 (00.12.27)

(x4)=○(227)+B9=227+172=399(-366=33) (01.2.2)

(x4)=○(227)+B10=227+219=446(-366=80) (01.3.21)

(x4)=○(227)+B11=227+279=506(-366=140) (01.5.20)

(x4)=○(227)+B12=227+354=581(-366=215) (01.8.3)

三、统计结果分析与未来走势判断

1、 统计计算结果分析

将第二项计算出的变盘点集合依照时间顺序,对照沪指实际走势进行分析:

对已发生的

00.10.8 周日空点

00.10.30 谷,比实际值提前一天,次级点。

00.11.3 谷,同一天,次级点。

00.11.21 峰,比实际值提前两天,主级点。

00.11.28 峰,同一天,次级点。

00.12.13 峰,比实际值推迟一天,次级点。

01.1.4 峰,比实际值提前一天,主级点。

01.1.11 峰,比实际值提前一天,主级点。

01.2.2 休假,空点。

01.2.7 谷,比实际值提前一天,次级点。

01.2.17 周六,空点。

01.2.21 谷,同一天,主级点。

01.3.21 峰,比实际值提前一天,次级点。

我们注意到,扣除空点,统计时间段内的主级点(重要的峰谷),几乎都落在预测系统内,误差值是提前一天预报的占多数。而次级点则多数未落于预测系统内,且误差值也是提前一天的为多。

短期未发生的变盘点集合为:

01.4.5 01.4.21 01.5.15 01.5.20 01.6.4 01.7.5 01.8.3 01.9.14

对于以上各变盘点的预测,只能待今后的走势中验证。如果为滤除总体误差,以上日期各加一天,则4月6日与7日,4月22日与23日,应是四月份该高度重视的时间。

【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 www.irich.info 收集整理】

2、 以江恩轮中之轮研判未来的走势

以2月22日的最低点1893.78点起,取一周天为22 .5天,目前已运行了26天。轮中后市重要阻力点位,分别为2128士5点、2188士5点,(中间还有一点为2158士5点)。

在上涨自然日第45天时(4月8日),市场将遭遇较大的自然阻力,这点与螺旋历法的测算相近;在交易日上涨28.125 天时(4月4日上午),市场将在2188士5点遭遇较大阻力。(对上述阻力区能否突过,得根据当时的盘中情况而定,此问题不在江恩理论的讨论范围,因为江恩理论没有涉及成交量研究。)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个人认为下一个交易周是个十分敏感的时间范围,框定的日期是4月4日至4月8日。因此,即使是非常看好后市,在关键的点位与日期处,最好多留点心眼,以防突发的变盘情况出现。

正如,统计学不是门精确的科学一样,预测变盘点永远也不会是绝对精确的。这只是一种思考,用有序的思考使无序的事件趋于规律化。我在这里将这种另类的分析方法略作介绍,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技术分析实际上是非常广义的概念。从许多研究实证的结果看,变盘点落于系统内,系统测算的变盘点并不包含所有的变盘点(次级)。从这点结论延伸,技术分析的方法是从已知的过去,推演未知的未来,但并不能完全包含未来。全盘否定技术分析的意义,至少我认为是毫无道理事。

愿以本文,与爱好技术分析的朋友探讨,错误之处请予以指正。

莫大 sulon 2001/4/1

附表一 1999—2002年新月●满月○积日表

1999年平365日 2000年(闰)366日 2001年365日 2002年365日

○1-2(2) ●1-7(7) ○1-9(9) ●1-13(13)

●1-17(17) ○1-21(21) ●1-24(24) ○1-27(27)

○1-31(31) ●2-5(36) ○2-7(38) ●2-12(43)

●2-16(47) ○2-19(50) ●2-23(54) ○2-26(57)

○3-2(61) ●3-6(66) ○3-9(68) ●3-14(73)

●3-18(77) ○3-20(80) ●3-25(84) ○3-28(87)

○4-1(91) ●4-5(96) ○4-8(98) ●4-13(103)

●4-16(106) ○4-19(110) ●4-23(113) ○4-27(117)

○4-30(120) ●5-4(125) ○5-7(127) ●5-12(132)

●5-15(135) ○5-18(139) ●5-23(143) ○5-26(146)

○5-29(149) ●6-2(154) ○6-6(157) ●6-11(162)

●6-14(165) ●6-16(168) ●6-21(172) ○6-25(176)

○6-28(179) ○7-2(184) ○7-5(186) ●7-10(191)

●7-13(194) ●7-16(198) ●7-21(202) ○7-24(205)

○7-27(208) ○7-31(213) ○8-4(216) ●8-9(221)

●8-11(223) ●8-14(227) ●8-19(231) ○8-23(235)

○8-25(237) ○8-29(242) ○9-2(245) ●9-7(250)

●9-10(253) ●9-12(256) ●9-17(260) ○9-21(264)

○9-24(267) ●9-28(272) ○10-1(274) ●10-6(279)

●10-9(282) ○10-12(286) ●10-17(290) ○10-20(293)

○10-23(296) ●10-27(301) ○10-31(304) ●11-5(309)

●11-8(312) ○11-10(315) ●11-15(319) ○11-19(323)

○11-22(326) ●11-26(331) ○11-29(333) ●12-4(338)

●12-8(342) ○12-10(345) ●12-15(349) ○12-18(352)

○12-22(356) ●12-26(361) ○12-29(363) ●03-1-3(3)

估值简史

时间:2009-03-21 10:37 点击:

302次

从股利率到市盈率,从价值投资到成长型投资,再到趋势型投资;从以获得股利为主到以获得未来现金流为主,再到以获得重估后的资产为目标,构成了一段股票估值演变史。

1958年是世界股票史上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在此之前,股市基本上处在红利时代,人们投资股票主要是为获取股息、红利。即便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非理性繁荣时,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一最基本的投资指南,那时,对股价影响最大的利好就是公司将增加股息、红利,许多大炒家也常常以此来刺激股价上涨。因此,在1958年前,美国股市有个基本规律:每当道琼指数的平均股利率(红利/市价比)达到只比长期国债收益率高1、2个百分点时,就会出现重大调整。

而1958年,当美国股市再次涨到这一水平时,却发生了一个奇迹。股市仅仅是稍作盘整,然后就在众人惊恐目光中重新上扬,不仅刷新了1956年创下的501点的历史高点,并以583点的年收盘和33.97%的涨幅,成为美股历史上第五大上升年份——在过去70多年间,涨幅最大的是1933年,虽然当时美国经济尚未复苏,但道琼指数却上涨了66.78%。

直到很多年后人们才想明白,原来是货币制度的变化导致了股市“游戏规则”和估值标准的变化。在金本位制下,社会资金在大多数年份中都处在相对紧缺状态——经济萧条时紧,因为囊中羞涩;经济繁荣时也紧,因为经济越繁荣,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社会没有多少剩余资金来投资、炒股。能够推动股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实际回报率能够超过其他无风险投资。与这样的背景相匹配,人们对股票估值的主要指标理所当然地就是股利率。至于现在常用的市盈率指标,虽然已经有了,但标准很低。比如著名的投资大师、价值理论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就说过:任何买进市盈率超过16倍的股票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想来也是,

按50%的利润作股利分配,16倍的市盈率意味着价息比(市价/红利)高达32倍。如果这家公司的利润没有增长,要32年方能取回投资成本。

而金本位的取消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整个社会的货币越来越多,股票市场已无法维持原来的低价格,人们的投资理念以及对股票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人们不再计较股息红利高低,取而代之的是更关心公司的每股盈利。想想也对,因为保留在公司的每一分利润,归根到底都是股东的,尽管形式上它并没有分到我的手里。格雷厄姆最得意门生巴菲特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一家公司能够保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那么与其把利润分给股东,不如留着公司生利,否则就是对股东不负责任。

其次,市盈率取代股利率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价值指标,而且对股票的市盈率标准也大幅提高。包括格雷厄姆也在新版的《价值分析》一书中,将任何买进市盈率超过16倍的股票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改成了25倍市盈率。

其三是成长型投资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主流。与其相匹配的有2个最著名的估值法。一个是彼得·林奇的PE/G法,这一方法把当前市盈率和公司预计的利润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简明扼要。一个是巴菲特最擅长的现金流量法,考虑重点是公司在未来10年内能够创造多少每股税后利润总额,再考虑以当前价买入,10年投资期内能获得多高的复合回报率。

其四是趋势型投资开始大行其道。趋势型投资本质上也是一种成长型投资,但显得更加虚无缥缈,无根无迹。

现实改变观念,观念改变现实。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沸腾的60年代和极度追求成长的70年代。“快枪手“、“人民资本主义”和“漂亮50”成为这2个年代的标志性口号与象征。

1974年,因石油危机,美股进入自20世纪30年代来历时最长、最深重的一段调整。但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这次的主角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伴随日元升值和房地产价格飙升以及20多年经济腾飞带来的巨额国民财富,日本股市进入有史来最疯狂的一轮牛市,平均市盈率被炒到迄今仍让人瞠目结舌的140多倍。就在日本股市最火的时候,美国证交会主席访问日本,一下飞机就不解地问:你们怎么会把股市炒到这种程度?日本人骄傲地说,因为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估值法。这种新的估值法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资产重置成本法。在这一概念下,市盈率高低、公司是否盈利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资产按目前价格估算值多少钱!毫无疑问,公司地产价格、对外股权投资,以及其他资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格上升,都会促成公司资产重置价的提高。

对这一说法,美国人一开始是嗤之以鼻的:投资股票竟然可以不考虑公司盈利!但后来的一项研究发现,股价波动竟然和资产重置成本的联系最为紧密,以美国股市为例,在过去的70年间,市价/资产重置成本的比例一直保持在0.8-1.2之间,只有极个别年份才会超过1.5倍,而其他的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等,相比之下高低落差都很大。

从股利率到市盈率,从价值投资到成长型投资,再到趋势型投资;从以获得股利为主到以获得未来现金流为主,再到以获得重估后的资产为目标,构成了一段股票估值演变史。推动这一变化的是不断增加的货币过剩,投资者不断修正自我以适应市场变化,以及人们对股市利润孜孜不倦的追求。明白于此,就明白所谓估值其实就是“到哪山,砍哪柴”,牛市说牛话,熊市说熊话。 金学伟:管理买进价格(11.1.22)

(2011-04-17 17:53)

标签: 分类:伟兵华辉功云庭良穗年波 杂谈

“买进价格决定投资收益”是巴菲特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其间的道理很简单:同样30元的股票,10元买进,投资收益是200%;20元买进就是50%。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管200%还是50%,甚至是5%,撇除时间成本考虑,这笔投资总还是赚的,因此都可算是一次成功的投资。最倒霉的情况是:10元买进,跌到8元后卖了。或是跌到8元后心里毛了,等再次看到10元的价位后就急急地卖了。

这样的操作结果在投资者群体中并不少见——不仅在散户群里多见,在机构群里也不少见。因为机构也是由人组成的,而贪婪与恐惧则是2个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因此,对

大多数人来说,买进价格不仅决定投资收益,更决定了投资成败。

要避免这种事的经常发生,就需要对买进价格作审慎处理。 左右侧交易

不同的投资人会有不同的操作习惯。比如近年流行的一个说法: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操作风格。

所谓左侧交易,就是在股价下跌时逢低买进。而右侧交易则是等股价见底回升后再买进。 两种风格有各自的优缺点。

从最理想的角度说,左侧交易可以买得更便宜,也更从容。一旦买对,投资收益也更大。但从最不理想的角度说,左侧交易有可能会让你在一轮下跌趋势中过早地“逢低买入”,立马并持续地承受亏损。

右侧交易从理想的角度说,可以买得更安全,因为底部已经探明;也因为是趁势买入,所以赚钱也快。但从最不理想的角度说,右侧交易常常会买到最高价。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右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上升趋势确立?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至今都无法量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右侧交易的结果要比左侧交易更惨。

我们可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是牛市,一种是熊市。

在牛市中,执行右侧交易的其买进价格一般都会高于左侧交易者,因此,他的投资收益基本上会少于左侧交易者。因为牛市中,上涨是主流趋势,大多数回档的幅度都在10%左右。一个喜欢逢低买入的左侧交易者看到有10%左右的跌幅后,常常就会心动,并因此而买到最低价。而右侧交易者因为要看到股价见底回升后才买,因此,其买进价格大多会高于左侧交易者。

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回档不会一步到位,而是会以两到三段的下跌完成,因此,右侧交易者即便在一轮牛市中,也无法避免割肉亏钱:跌到低时不买,反弹到高位后觉得上升趋势已经开始,又追高买进;发现不对后又杀跌卖出。比如2010年8、9月间,大盘在2580点到2700点之间的反复上下,如果我们把大盘比作一只股票,那么,右侧交易者很难避免在这2个月里反复地追涨杀跌。

在熊市中,执行左侧交易的虽然不可避免地会犯下逆势买入的错误,承受较大幅度的亏损,但右侧交易者的结果也有可能会更惨。因为一轮熊市是由几个下跌波段组成的,每一个下跌波段完成后的反弹幅度都不会很大,往往当右侧交易者认为是可以买进的时候,反弹已到了最高点附近。所以右侧交易者更有可能在熊市中犯下追高买进、追低杀出的错误,其累积的损失可能会超过左侧交易者。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等到上涨趋势确认,如果等上涨趋势确认了再买,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那么,要涨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上涨趋势确认?看指标?熊市中,绝大多数的反弹都在技术指标走好后差不多到顶的。看均线?结果基本相同!看幅度?从百分之几直到百分之几十,没有一个涨幅可以告诉你上涨的趋势已经确认。幅度标准定得越低,频繁的割肉越不可避免。幅度标准定得越高,买到最高点的概率越高。如果真有确认趋势的本领,那就不存在左侧交易还是右侧交易的问题,只需在即将或刚刚上涨时买进,在即将或刚刚下跌时卖出,做正点或临界点交易就行了。 突破买进?

除了左侧和右侧,还有一种交易风格也是许多人喜欢的,那就是打突破——等股价向上突破后买进!理论上,这是一种来钱最快的交易风格,但相应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超过70%的“突破”都是假突破。30%的真突破中,另有70%的股票突破后仅上涨15%左右,就会进入下一波回档。因此,在股价向上突破时追涨是最容易被消灭的一种操作方法。早期,一些被消灭的大户,绝大多数都是打突破的缘故。近几年涨停板敢死队很流行,但一位涨停板敢死队所在营业部的老总告诉我,这种方法的淘汰率很高,常常是没过多久就有人从敢死队中被清除出去。只有极少数凤毛麟角可以幸存下来,担任敢死队的召集人,不断地招募新的“义勇军”。 手中有粮和脚踏实地

其实,当年在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时,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很可以被用作我们的投资与操作策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句话可转接成2个投资策略。

一个是关于仓位管理的。当整个市场处于高度不确定,或风险收益无法达到最佳配比时,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仓位,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个是关于买进价位的。无论我们多么看好一个股票,看好后市,在你决定买进某一只股票前,最好先看看这只股票所处的价位:是头顶“天花板”的价位,还是“脚踏实地”的价位。如果是头顶天花板的价位,最好是等一阵再说。因为股票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是有波

动的。再好的股票也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波段、一个波段地涨上去的。万种行情归于价,在一个头顶天花板的价位买进,十有八九买进后就会先吃一个回档,然后再磨你一段时间,等你脾气全无或耐心彻底丧失后再开始上涨。我相信,绝大多数不成功的投资都是从一个错误的买进价格开始的。

如果选择脚踏实地的价格买进,结果有可能就会好得多。所谓脚踏实地,当然只是一种形象说法,在股票市场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你一定买在地板价上,但有许多方法可以让我们买得更可靠、胜算更高一点。比如,寻常的黄金分割率、重要的移动平均线、重要的技术支撑位??

以这波回调来说,上证指数从3186点下跌,第一个目标位落在了2759点,第二个目标落在了2721点,上周又在2683点反弹。

这3个点位中的第一个是2010年市场主流资金买入股票的成本底线——2761点,并接近于2319点到3186点的二分之一黄金分割位;

第二个是从1990年12月19日以来,市场对上证指数的平均估值线——2722点,是20年股市的一个价值中枢;

第三个点位有点复杂,但依然十分清晰。

首先,它是2319点行情中的一个阶段性高点:从去年8月3日上证指数见2681点后,大盘在2700点到2580点之间整理了40多个交易日。对上证指数的波动,我曾讲过一个观点:在一轮大的调整中,前一轮行情中的几个高点,将会依次成为大盘下跌的重要支撑位。 其次,沪深股市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法则:只要主力没有彻底放弃抵抗,一波调整的有效跌幅不会超过15%。以盘中最高点算,从3186点开始,下跌15%就是2708点。以收盘指数计,从3159点开始,下跌15%就是2685点??

在上述3次买进中,虽然前2次并没让我们抄到真正的底,包括2683点,能否成为真正的底,市场也不愿让我们知道得太多。但其操作的绩效,显然要好于不着边际的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掌握了操作上的主动权,使我们可在持有盈利仓位的情况下,观察市场的下一步变化,省却了反弹之后买还是不买的麻烦。

写到这里,我想说明一下,我并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似乎我在提倡左侧交易。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无论在牛市还是在熊市中,无论我们是在逢低买进,还是高位买进,先看一下价位,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有依托、有支撑、脚踏实地的价格,而非头顶天花板的价格,对提高我们的胜算都是有利的。

仓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时间:2011-02-10 13:22 点击:

1243次

一切皆为可能,一切皆有概率,把可能与概率转化为我们的持仓策略,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投资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

《股市是有生命周期的》一文讲的是买卖时间的选择;《管理买进价格》一文讲的是买进价格的选择。时间与价位,是一切趋势预判与大盘交易策略制定的2个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所有重大的趋势转折,几乎都会发生“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见到一个重要的价位”之后。

但是把握了时间与价位,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赢钱。无论是重要的时间还是重要的价位,说到底都只是一种选项、概率,而非必然。所有重大的趋势转折,几乎都发生“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见到一个重要价位”之后,但不是所有的时间与价位的重合点都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因此,在把握了时间与价位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仓位管理。

迷失的天才

说到仓位管理,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本《迷失的天才》。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说的是一位天才的数学教授在大学生中网罗了一批数学天才,关起门来训练他们玩21点。然后指挥他们转战于各个赌场,通过相互间的配合,赢了很多钱,最终又成为各大赌场的黑名单中人与追杀对象。

21点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围桌而坐,由专人依次发牌,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手中的牌点,决定继续要还是不要。大家都停止要牌后,就摊牌比大小。在21点范围内,谁大谁就赢,超过21点就算爆掉,为无条件输家。所有的闲家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停止要牌,只有庄家的牌点必须大于16点。在这样的规则下,剩下的牌中,大点子牌越多,庄家爆掉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这群数学天才们将7计为0点;小于7的牌算作小牌,计为-1;大于7的算作大牌,计为+1。赌场玩21点一般都以3副牌为一局,3副牌中,小于和大于7的牌都为72张。3副牌共152张,玩到一半时,剩下几十张牌中,大点子牌占大多数时,庄家爆掉的可能性就会迅速上升。

因此,他们总是几人一组装作谁都不认识谁,进入赌场,由其中的一位先在某一张牌桌上以很小的赌注玩。他的任务是计算剩下的牌中正数与负数的比例。一旦达到理想比例,就发出一个暗号,然后离开牌桌,将座位让给某一个闻讯前来的同伴。

21点本质上一种随机游戏,每个人的输赢概率理论上均为50%,但由于当牌点一样大时为庄家赢,因此,庄家实际赢率为51%强。

但是,通过上述方式,这帮数学天才可使自己的赢率超过52%。新来的同伴只要加大下注金额,理论上就能赢钱。况且新来的同伴还会根据手中的牌点大小,成倍提高或适当减少下注金额,进一步提高赢的概率。就用这种方法,这群数学天才几乎横扫了美国所有的赌场,为自己赢得了相当可观的金钱。 在这场游戏中,最难的是在大家将牌摊开的一瞬间,你能快速而准确地记住已出现过的大牌与小牌数量、计算出这一局还剩多少张牌、大牌与小牌的比例,而且要不动声色,不能让人察觉你在观察其他人摊开来的牌。这需要很高的数学天分。至于玩的方法则非常简单,说到底就是一个输赢概率和下注数量:赢的概率越高,下注的数额越大。

凯利公式

如果把下注金额看作股票仓位,那么在上述例子中,这群数学天才赢就赢在仓位管理上。在一局牌刚开始时,由于闲家赢的概率宏观上不到49%,因此他们只是以小小的注额玩玩,也就是以轻仓为主。偶尔拿到一手好牌,比如牌点非常接近于21点时,才稍稍下大一点的注,把仓位提高一点。当剩下的牌局明

显地有利于闲家时,就以重仓为主。

当宏观上赢面居大,微观上又拿了一手

好牌时,就把仓位提高到最大限度。

好的仓位管理都来自赌场经验。在这方面,最有名的是凯利公式。在这一公式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3个参数:涨跌概率?如果上涨,幅度有多大?如果下跌,幅度有多大?然后再以下列公式计算出我们应该有的持仓比例:

持仓比例=(可能的上涨幅度×上涨概率-可能的下跌幅度)÷

可能的上涨幅度

以08年的1664点为例,上证指数见到1664点的第二天,我刚巧去第一财经广播电台,晨光说我们有一档直播节目,既然你来了就做一期吧。于是赶鸭子上架,做了一期关于股市的直播节目。在节目中,笔者旗帜鲜明地说出了自己观点:全线满仓,死了我也认!

当时大家对后市预测纷呈,有看1500点的,有看1300点的,也有看1200点甚至更低的。我之所以亮出全线满仓的观点,并不是说我当时就认为1664点肯定是铁底——老实说,直到当年的12月份,我依然无法确认1664点就是调整的最低点。而是各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1664点结束调整的概率已达到了80%;如果上涨,收益可超过60%;如果继续下跌,损失大约为10%。根据凯利公式,我们可在这里建立超过80%的仓位。

首先,历史上3波最大的调整,其下跌幅度依次为73%、78%、55%,平均约69%。而从6124点下跌到1664点,跌幅已达73%。考虑到78%的这波调整(1558点到325点)在中途有过一次长达5个月的中期整理,而中途没有出现过中期整理的那波调整(1429点到386点)幅度为73%,因此,1664点结束调整的概率至少已超过了70%。

其次,按照笔者曾经提出过的观点,以94年7月的最低收盘指数333点为起点,所有333的黄金倍数都为重要的价位。而333的5倍为1665点。把这一因素加上去,1664点后大盘上涨概率可提高到80%以上。

其三,根据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原高点突破后会成为日后的支撑点。那么,6124点前上证指数一共有如下几个高点:2245点、1765点、1558点。一轮大调整最多跌破前面2个高点,而不会跌破第3个高点,即所谓事不过三。2245点、1756点都未能阻挡住大盘下跌,那么1500点几乎可肯定会成为大盘的最低点。这样,情况就变得非常简单,在1664点买进,如果继续下跌,我们所承受的损失约为10%。如果上涨呢?按照0.236为最低返回比例计算,1664+(6124-1664)×0.236=2716点,盈利为63%。 (80×63-10)÷63=80

以凯利公式来计算持仓比例,永远得不到100%的结果,只要结果大于70%,就可视为“可满仓”。 整个2010年,我提醒我们客户满仓的次数仅2次,一次是2010年春节前一周,一次是2319点之前一周。提醒大家将仓位降到30%以下也只有2次,分别是3181点前2天和3186点当天。这并不

是因为我能确认那就是最低点或最高点——如能确认,2次3180点应该叫大家清仓才对,而是运用仓位管理公式的结果。

盈利空间对仓位的约束

并不是当仓位管理公式的计算结果大于70%后我们都可满仓

操作。这里还需考虑2个问题:一个是预期上涨的幅度有多大,一个是我们的资金量有多大。

以2661点来说,从时间与价位两个角度分析,后市上涨概率也是大于80%,而且盈亏比也可达到3比1以上的程度,根据凯利公式,也是一个可以满仓的时点,但我只建议将仓位保持在60%-70%,原因是我最多只能看到10%的预期上升空间。这样的预期盈利空间,对小资金足够,但对大资金却无法大赌特赌,就好比一个最大下注金额只能是100元的赌场,是无法拿100万去赌的。

股市与赌场,性质不同,道理一样,没有彻底摊牌前,

一切分析预测,获得的都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概率。如果把这种可能与概率当做绝对和必然,那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就是一个江湖骗子,或是一个赌红了眼的赌徒。至于怕着胸脯说自己的XXX线如何神奇,XX指标如何绝对,那不用说,肯定是炒股炒得倾家荡产后来做股神,骗几个授课费的。

一切皆为可能,一切皆有概率,把可能与概率转化为我们的持仓策略,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投资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

市场朝阻力最小方向走——策略投资漫谈(1)

时间:2010-10-23 10:04 点击:

957次

一轮真正的牛市从来都需要大多数——至少是70%左右的个股上涨,所谓“二八牛市”是当年炒大盘股炒昏了头的基金们提出来的一个伪命题。因此,对这一变化,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一种从“成长+概念”向“成长+价值”的转换。这样的潮流一旦形成,轻易不会结束,因为它更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与合力。

我们的客户要求我推荐10本“必读的证券投资类书”。我给每一本都写了一段评语,列出我认为书中最有价值或最值得记取和重点思考地方。其中有一本是拉瑞·威廉姆斯的《选对时机买对股》。

说到拉瑞·威廉姆斯,许多中国股民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短线指标——威廉指标(LWR)发明人,曾获得过美国罗宾斯杯期货交易赛冠军,他的《短线交易秘诀》在中国拥有广泛读者。10年前他来上海做商业演讲,曾当着听众面下单,赚了3700多美元。这既让一部分做短线的投资者佩服不已,也让一部分喜欢中长线和基本面投资的人觉得无聊,似乎拉瑞·威廉姆斯只会一些雕虫小技,用于期货交易也许有用,用在股票投资上却像鲁迅当年说“捣鬼”时讲的,“有用,也有效,但却有限”。因此,一位出身门第较高的客户感到非常惊讶:金学伟怎么会推荐这个人的书?

但书没看到一半,他就改变了看法,就像我在评语中写的:

“拉瑞的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以及他在《短线交易秘诀》中反映的那么简单。

“作者虽为超级短线高手、威廉指标发明人,其思路却十分?投资?,从中可以领略到他成为短线高手的奥秘。关于时机选择和股票选择,成功投资就是占有全部优势的思想,是书中最有价值部分。

“投机不是一种预知未来的游戏,而是运用成功的投资策略,抓住你身边机会并去实践的游戏,这是拉瑞·威廉姆斯的一贯思想。”

这段评语中写了3个关键词:一是选择——时机的选择和股票选择;二是全部优势——不仅仅是在某一方面让你具有买的理由,而是你的投资是否拥有了全部优势;三是策略——投资不是一种预知未来的游戏,也不是单纯的基本面游戏和技术面游戏,而是一种综合策略游戏。

何为策略?何为综合?做2个最简单的比方。

第一个比方:基本分析派常说这个股票好,那个股票坏;这个股票有价值,那个股票被高估。而技术分析派常会说这个股票要涨了,那个股票还早;这个股票还要涨,那个股票还要跌。他们玩的都是从某一点出发,去预知未来的游戏。而策略性思考的着眼点是:这个股票是否具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估值低,仅表明它在估值上具有优势,并不构成买的理由;形态好,仅构成形态上的优势,也不构成买的理由。

第二个比方:一个运动员要出好成绩,需要多方面条件。他的占位要好;身体素质要棒;爆发力和弹跳力要强;当前的竞技状态要好;赛前的体力保持或恢复良好;还要有众多拉拉队为他鼓劲喝彩……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据优势,才能赛出好成绩。

投资也是这样,要出好成绩,就要尽可能多地占据优势。你所占据的优势越多,出成绩的概率越高,这就是综合策略优势的基本思想。

一个良好的综合优势策略需要考虑股价的周期性强弱变化,并尽可能朝2个方面去选择标的:或者是它的价格正处在强势周期中;或者是它的价格已从超强势区回到了极弱势区。前者符合强者恒强规律,后者符合弱极必强法则。8月23日,我在第一财经日报《金氏股语》栏目《都这样认为就一定对吗》一文中指出:已理所当然地被人遗忘的采掘业和有色金属业将会崛起,运用的就是一个反映价格周期性强弱变化的一种策略性指标——价格强度。当时,以这个指标来衡量,符合这一条件的还有地产、金融。由于地产6月份写过,而且这个行业的是非太多,其基本面不支持股价大幅上涨;金融在07年到09年间最高价格强度只有80,不像采掘、有色到达过90以上,因此我判断它的表现会不如采掘和有色——在跌到极弱势区前的最高价格强度越高,崛起后的行情越可期待。因此只列出了采掘和有色2个板块。并在发表该文同时,在我们的群共享中列出了10个采掘业股,供大家备选,并在QQ上告诉客户:所有股票都已经过价值评估,可放心选购。

作为一个策略指标,价格强度指标不能像技术指标一样,帮我们准确地捕捉临界点;也不能像基本面指标一样,帮我们判断它当前的估值水平,但它却能告诉我们一个板块或个股由强变弱、由弱变强的历史轨迹和基本节奏,它们当前所处的阶段,是否已具备了某种策略优势。

许多机构投资者在去年3、4季度大喊风格转换,到今年3季度后又全面倒戈,纷纷转向前期热门股,结果是两头轮空。原因就在,去年3、4季度时,他们玩的是纯粹的价值游戏,今年3季度后,玩的又是纯粹的趋势游戏。而实际的情况是:去年3、4季度时,以金融、地产、有色、采掘为主的蓝筹股板块总体上它的价格强度正在从强势区向弱势区回归过程中,还处在半山腰,根本就不存在风格转换的策略性条件。而到今年3季度时,它们都已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只待人们去发掘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只能算是失败的基本面投资者与不成功的技术面投资者,而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投资者。

除了价格强度表现,一个良好的综合优势策略还需考虑股价上升的阻力大小与变化。一般来说,流通市值大的股票上升阻力也大,流通市值小的股票上升阻力也小。但在某些情况下,阻力大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以上证50和中小板综为对象,用专门衡量股价上升阻力大小变化的策略性指标——波动当量来说吧。

07年10月,上证指数6100点时,上证50的波动当量是320亿元,中小板综为78亿元,中小板综上升所需的资金量只是上证50的24%。

08年10月,上证指数调整到1700点时,上证50的波动当量为67亿元,中小板综为17亿元,是前者的25%。考虑到上证50的股票没有增加,而中小板股增加了97家,因此,中小板综上升阻力的平均减少程度要远高于上证50。市场朝阻力最小方向走,资金朝最有利方向流。从波动当量来说,中小板是最具策略优势的板块。

09年8月,上证指数3400点时,上证50的波动当量是457亿,中小板综是208亿,中小板股票上涨所需资金量是上证50板块的45%,仍优于前者。

今年7月,上证指数2300点时,上证50的波动当量为197亿;中小板综为181亿元,中小板综上涨所需资金量是上证50的91%,两者已相当接近。

9月中下旬,上证指数在2700点到2600点时,上证50的波动当量是247亿元,而中小板综为300亿元,已超过上证50,为它的1.21倍。至此,中小板综在波动当量上的策略优势已全部丧失,上证50的策略优势开始显现。

因此,9月中下旬,我在一份报告中作了如下分析——

1、中小板综的波动当量已经达到07年10月最高点的4倍、08年10月最低点的18倍!4与18是2个重要的黄金倍率,也是2个常见的“极数”,中小板综的炒作资金已放到了极限。

2、股价朝阻力最小方向走,资金朝最有利方向流。如果说,此前中小板综的上涨阻力始终小于上证50,是资金炒作的最有利方向,那么,现在这一趋势已经扭转,中小板综的上涨阻力已超过了上证50指数。

3、中小板综的流通市值仅为上证50的三分之一不到,却需要比后者更大的资金量来推动,有些流通市值仅十几亿的小盘股,其上升所需的资金量竟然超过了有几百亿流通市值的股票,这样的运动是及其不经济的。当一个运动是以牺牲全系统的经济性,以全系统的效益损失为代价进行的,那么,任何一个具有自组织、自调适功能的系统都会自动地将运行方式调整到一个更经济、更节约的途径上来,以保持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0月以来的风格变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证明了一点:我们这个市场是有效的,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自调适能力。

不过,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次从“八二”到“二八”的转换。一轮真正的牛市从来都需要大多数——至少是70%左右的个股上涨,所谓“二八牛市”是当年炒大盘股炒昏了头的基金们提出来的一个伪命题。因此,对这一变化,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一种从“成长+概念”向“成长+价值”的转换。这样的潮流一旦形成,轻易不会结束,因为它更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与合力。

和机构主力若离若即——策略投资漫谈(2)

时间:2010-11-05 15:38 点击:

872次

从零股交易理论到主力测市理论 股票市场上有2个著名理论,说的是同一件事,结论却截然相反。 一个是零股交易理论。所谓零股,是指不满一手的交易。美国的股票价格普遍较高,如

从零股交易理论到主力测市理论

股票市场上有2个著名理论,说的是同一件事,结论却截然相反。

一个是零股交易理论。所谓零股,是指不满一手的交易。美国的股票价格普遍较高,如果每一次交易都要一手,许多散户就无法购买,所以就有了专做零股交易的。零股交易理论,就是以零股交易的活跃与否来判断市场。如果零股交易的买盘非常活跃,那就意味着行情快到头了,反之则意味着市场快到底了。

还有一个是主力测市理论。当主力机构的持仓比例达到高峰,或主力机构都纷纷看好后市时,就意味着行情到头了;反之则意味着市场快到底了。

两种理论针锋相对,前者是把散户当做最大傻瓜,后者则将主力当做最大傻瓜。两种理论何对何错?要看市场处在哪个阶段。

在美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美国股市完成了2个重大转变。

一个是从红利时代转变为价值与成长时代。在此之前,人们投资股票的主要着眼点是取得红利。在此之后,红利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增长中的价值。

一个是从少数特权阶层+广大散户演变为以基金唱主角的时代。在此之前,股市交易的主体是个人,并以最广大的散户为底层,少数享有特权的交易商、资本玩家盘踞在金字塔顶。基金只是一种鸡肋,即便是规模最大的基金也只有数百万美元。他们观点陈旧,行为保守,碌碌无为。60年代,由肯尼迪主导的股市革新开创了一个“人民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一时代里,基金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

了解了这样一个时代变化后,再来看2个理论诞生的先后次序,我们就会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零股交易理论作为一种老牌理论,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而主力测市理论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诞生的一种新的理论。

从零股交易理论到主力测市理论,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市场机理。股市要涨,需要有大量的潜在买家;股市要跌,需要有大量的潜在卖家。如果市场中的绝大多数资金都已变成了股票,那么,潜在的买家就大幅减少,潜在的卖家则大幅增加。反之,大多数资金都变成了旁观者,那么,潜在买家就会大幅度地多于潜在卖家。在零股交易理论盛行的时代,虽然每一个个体投资者的资金总量不多,甚至很少,但他们的集合就是蚂蚁雄兵;虽然单个的个体小,但他们的总和却是市场的绝对主力。当广大的散户都纷纷买进后,意味着市场潜在的买家已经不多,而潜在的卖家则大幅增加了。

相反,当市场资金的主体不再是散户时,零股交易理论就不再显灵了,取而代之的便成了主力测市理论。

在中国股市中,这样变化也非常明显。我们曾经有过一个“自行车理论”——当证券营业部门口停满自行车时就是行情最后的疯狂阶段;当证券营业部门口自行车寥寥无几时,就是市场见底时刻。这一理论在过去曾屡试不爽,但最近几年已不再灵光。至少,无论是行情高峰还是低谷,证券营业部门口的自行车的增减数量已不再那么明显。因为我们的市场主体变了,由隔壁王大妈和楼上李大爷们集合起来的散户资金已不再对市场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哪怕他们全部买进,也不意味着市场潜在买家已大幅减少;全部卖出,也不意味着市场潜在买家已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零股交易理论当然要让位于主力测市理论——哪边钱多,市场就跟哪边的一致性预期相反,这就是市场!

持仓强度:策略投资的利器

对主力的过于迷信是我们这个市场中广大投资者的一个顽疾。针对这种迷信,许多软件开发商们开发了许多类似资金流向、大单交易等指标。至于它有多大用途,全看你如何用。如果你按推销员说的,炒股就是要跟主力走,那你肯定会经常地用错地方。如果你看到资金净流入就买进,看到资金净流出就卖出,那你肯定会经常性被放在搓衣板上来回地搓。道理很简单—— 1、主力也是人,也会有看错行情的时候,也会心旌动荡,今天看好明天看坏,因此他今天的看好买进不等于明天会继续看好买进;

2、交易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所谓的主力则是一个群体,今天这个主力在这个股票上买进,不等于明天别的主力也会跟着买进,更不意味着别的主力不会卖出;

3、市场的功能就是交易——买与卖之间的流动与转换。潮起潮落、流进流出,是市场最永恒的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主力机构。就资金流向来说,今天的流入可以变成明天的流出。就持仓而言,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总是会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增加过度了,就会减少;减到极点,就会增加,如此而已。现在,基金仓位年周转率超过5次,券商机构常常是1个月、最多3个月翻一次仓。这就决定了今天资金的大流入可以变成明天的净流出,今天的大流出可以变成明天的净流入。

君不见,我们每天看到媒体上发布资金流出流入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把握后市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恐怕无人能够说得出来。

为了更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以金证导航软件的一个策略性指标——持仓强度为例来说明。这个指标的原理是:对每一只个股都计算出一个基准,再上下划分若干个等级,如果当前主力持仓正好与它的基准线持平,则其持仓强度为0,高于基准线,就从1到100不等;低于基准线,就从-1到-99不等。当然,很少有股票会达到100,达到-99的几乎也不会有,因为不可能有主力一个不剩的股票。

做这个策略指标是为了避免买入主力持仓太高的股票。而从历史上考察,每一波行情,无论大小,涨幅最大的股票总是那些持仓强度相对较低的股票,就拿7月2日上证指数2319点到8月中旬2704点来说,涨幅最大前10名股票的平均持仓强度为-1.2,表现最差的前10名股票的

平均持仓强度为23。而10月行情中表现最好的股票,平均持仓强度为2.28;排除9月3日停牌的中航精机(其停牌前的持仓强度为10.1),列涨幅第一的国阳新能9月28日的持仓强度仅为-6.91。而表现最差的前10名股票的平均持仓强度为21!

和其他策略性指标一样,持仓强度同样无法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买进还是卖出,持仓强度低的也未必一定会有好的表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持仓强度高的股票一定不会有好的表现,因为它不是已被过度买入,就是被过度持有了,后市等待它的基本上是潜在卖家多于潜在的买家。因此,作为一个策略性投资者,在持仓强度高与低之间,一定会选择低而不会选择高;再好的股票也要等它的持仓强度降下来后再买进,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收益,提高投资成功率。

持仓强度的替代方案

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我没有持仓强度指标怎么办?是否一定要买你的软件?我想你不一定要拥有这样的指标,我的软件从来都是为我的追随者而做的,因此你也不一定要买我的软件。就像你不一定要拥有资金流向这样的指标一样——在我们金证导航的指标体系中,资金流向的重要度被排在第14位,处于最次要的地位。如果你实在想要通过资金流向来判断行情,那么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看股价。股价涨,只要不是靠拉尾盘涨的,那一定是有资金流入,反之则一定是有资金流出——价格是最好的趋势指标,这是一位投资大师说的。

因此,如果你没有持仓强度这样的指标,也有一个很好的办法:看机构持股。一个适合于策略性买入的股票不能完全没有专业投资机构的认可,毕竟,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买入并持有一只股票,但认可的机构一定不能多,尤其是持股比例上不能太高。在这方面,我曾讲过一个公式:机构超配=最后一波上涨;超配完成=股价到顶;机构减仓=股价下跌;减到最低=股价见底。 让我们以国阳新能为例吧:去年底,基金持仓比例为25.6%;今年1季度为8.96;2季度为10.57%,到3季度,降到4.97%。而10月份,该股涨幅超过1倍!

10月份涨幅最大的股票都来自2种类型:一种是基金持仓比例比2季度下降50%以上的,最大的降幅超过9成;一种是里面只有1、2家基金、且其持仓比例极低的股票。明白了这些事实,你还会跟着主力亦步亦趋吗?

顺风顺水好行船(策略投资漫谈3)

时间:2010-11-27 12:48 点击:

957次

就宏观政策背景来说,2009年为正,2010年为0,目前应该为负。在这一背景下,有关专家学者还在喃喃自语要让股市成为储存热钱的池子,我觉得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 早期的中国股市常常会受到来自政策的直接干预。最典型的有——

1992年11月的386点,面对6个月逾70%的跌幅,最高决策层来上交所视察,表示了对股市的深切关注。上交所召集相关市场人士座谈,商讨激活市场对策。其后3个月,股市暴涨3倍,不仅收复1429点失地,还创下1558点的历史新高。

1994年7月的325点,针对已连续18个月、下跌72%的调整,有关方面推出振兴股市的三大政策。其后7周内,大盘暴涨2.23倍。

1996年12月推出涨跌停板和改“T+0”为“T+1”制度,并发表《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对股市“高投机”浪潮进行猛烈抨击,带来大盘连续3个跌停板。其后又连续推出以抑制投机、控制风险为主题的“13道金牌”,使一轮大牛止步于1558点前。

1999年6月,再度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对猛烈上涨中的股市做了全面肯定,热烈颂扬。并用了一个很有趣的名词来定性当时的行情:恢复性上涨。所以说它有趣,是当时大盘的市盈率已远高于1996年12月该报猛烈抨击高投机时的水平。在其后的一年里,各种利好政策接二连三出台,有关负责人基本上是一个月发表一次利好讲话,尤其当市场出现一些小的波折时,更是热情洋溢,倍加鼓励。最终把大盘送上2245点、平均市盈率高达66倍(!)的不归路。 总结这4次干预,我们可看到2个变化。

一是干预性质。386点和325点都是因股市跌幅过大,投资者损失过于惨重而进行干预的,主要考虑的是股市因素和投资人因素。而后2次干预考虑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因素,与股市本身高低并不相干。

二是干预方式。前2次是直接针对股市下药,后2次采用的方法一次比一次间接。 这2个变化在其后的股市管理中得到进一步延续。从2001年来,我们基本上已看不到仅仅是针对股市的干预,干预的方法也日趋市场化,即便有关方面要表达一些对股市的期许和愿望,基本上也以打招呼、发表署名文章为主。

但不针对股市和不直接干预股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个策略投资者,可以不唯政策是从,但一定要尽可能与政策保持同向。

因为国家拥有最强大的资源和社会资源调集能力,与政策保持同向,就是和最大的社会资源能力和资源运动保持同向。知难而上是做人的良好品质,但不是做股票的良好品质。做股票应尽可能趋易避难,顺风使舵,而非逆水行舟。

国家的政策虽然不都是毫无瑕疵的,但大多数都可归为“当前最不差的选择之一”。和政策保持同向,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国家治理和发展需要。这话说来有点大,许多人也许并不认同。

但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业和投资人士几乎都是顺应国家与社会需要和前途而成功的。包括那老摩根,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个金融奇才,但当年他可

是美国的民族英雄。他的金融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需要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许多大师都批评投资人买一件衣服尚知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横挑竖拣,买股票却从来不动脑子,但闻风而动、扎堆同行,却是股市上最常见、也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毕竟,股市是一个混沌世界,不是线性世界,靠一个个股票去分析、比较,不仅工程浩繁,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政策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有识之士”的详细解读,具有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最容易成为市场风向标,成为买进与卖出的充足理由。顺风顺水好行船。强势股都是群体动物。2009年来的股市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相信今后会进一步证明。

许多人以为,对股市的政策性干预、影响,或者股市对政策的强烈反应只是一种中国特色。其实,每一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对股市做出不同的期待、愿望、态度,并施加一定的政策影响力。对此,我在2000年12月底,曾发表过一篇《股市政策的来龙去脉》(详见《股市政策来龙去脉》)。

股市是蓄水池,但也是温控器。当宏观经济的当务之急是促增长时,我们需要股市为经济加温;当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抑通胀时,我们需要股市来为经济降温,至少是不再火上浇油;当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时,我们对股市保持中立。根据这三种情况,我们可分别对股市的政策环境予以“+”、“-”、“0”三种评分。

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历了3次变化:开始是保增长;然后是保增长、抑通胀并举;而10月份的加息和11月份2次提高存款保证金率,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转到以抑通胀为主。因此,就宏观政策背景来说,2009年为正,2010年为0,目前应该为负。在这一背景下,有关专家学者还在喃喃自语要让股市成为储存热钱的池子,我觉得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

顺风顺水好行船(策略投资漫谈3)

时间:2010-11-27 12:48 点击:

957次

就宏观政策背景来说,2009年为正,2010年为0,目前应该为负。在这一背景下,有关专家学者还在喃喃自语要让股市成为储存热钱的池子,我觉得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 早期的中国股市常常会受到来自政策的直接干预。最典型的有——

1992年11月的386点,面对6个月逾70%的跌幅,最高决策层来上交所视察,表示了对股市的深切关注。上交所召集相关市场人士座谈,商讨激活市场对策。其后3个月,股市暴涨3倍,不仅收复1429点失地,还创下1558点的历史新高。

1994年7月的325点,针对已连续18个月、下跌72%的调整,有关方面推出振兴股市的三大政策。其后7周内,大盘暴涨2.23倍。

1996年12月推出涨跌停板和改“T+0”为“T+1”制度,并发表《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对股市“高投机”浪潮进行猛烈抨击,带来大盘连续3个跌停板。其后又连续推出以抑制投机、控制风险为主题的“13道金牌”,使一轮大牛止步于1558点前。

1999年6月,再度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对猛烈上涨中的股市做了全面肯定,热烈颂扬。并用了一个很有趣的名词来定性当时的行情:恢复性上涨。所以说它有趣,是当时大

盘的市盈率已远高于1996年12月该报猛烈抨击高投机时的水平。在其后的一年里,各种利好政策接二连三出台,有关负责人基本上是一个月发表一次利好讲话,尤其当市场出现一些小的波折时,更是热情洋溢,倍加鼓励。最终把大盘送上2245点、平均市盈率高达66倍(!)的不归路。 总结这4次干预,我们可看到2个变化。

一是干预性质。386点和325点都是因股市跌幅过大,投资者损失过于惨重而进行干预的,主要考虑的是股市因素和投资人因素。而后2次干预考虑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因素,与股市本身高低并不相干。

二是干预方式。前2次是直接针对股市下药,后2次采用的方法一次比一次间接。 这2个变化在其后的股市管理中得到进一步延续。从2001年来,我们基本上已看不到仅仅是针对股市的干预,干预的方法也日趋市场化,即便有关方面要表达一些对股市的期许和愿望,基本上也以打招呼、发表署名文章为主。

但不针对股市和不直接干预股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个策略投资者,可以不唯政策是从,但一定要尽可能与政策保持同向。

因为国家拥有最强大的资源和社会资源调集能力,与政策保持同向,就是和最大的社会资源能力和资源运动保持同向。知难而上是做人的良好品质,但不是做股票的良好品质。做股票应尽可能趋易避难,顺风使舵,而非逆水行舟。

国家的政策虽然不都是毫无瑕疵的,但大多数都可归为“当前最不差的选择之一”。和政策保持同向,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国家治理和发展需要。这话说来有点大,许多人也许并不认同。但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业和投资人士几乎都是顺应国家与社会需要和前途而成功的。包括那老摩根,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个金融奇才,但当年他可是美国的民族英雄。他的金融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需要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许多大师都批评投资人买一件衣服尚知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横挑竖拣,买股票却从来不动脑子,但闻风而动、扎堆同行,却是股市上最常见、也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毕竟,股市是一个混沌世界,不是线性世界,靠一个个股票去分析、比较,不仅工程浩繁,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政策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有识之士”的详细解读,具有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最容易成为市场风向标,成为买进与卖出的充足理由。顺风顺水好行船。强势股都是群体动物。2009年来的股市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相信今后会进一步证明。

许多人以为,对股市的政策性干预、影响,或者股市对政策的强烈反应只是一种中国特色。其实,每一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对股市做出不同的期待、愿望、态度,并施加一定的政策影响力。对此,我在2000年12月底,曾发表过一篇《股市政策的来龙去脉》(详见《股市政策来龙去脉》)。

股市是蓄水池,但也是温控器。当宏观经济的当务之急是促增长时,我们需要股市为经济加温;当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抑通胀时,我们需要股市来为经济降温,至少是不再火上浇油;当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时,我们对股市保持中立。根据这三种情况,我们可分别对股市的政策环境予以“+”、“-”、“0”三种评分。

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历了3次变化:开始是保增长;然后是保增长、抑通胀并举;而10月份的加息和11月份2次提高存款保证金率,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转到以抑通胀为主。因此,就宏观政策背景来说,2009年为正,2010年为0,目前应该为负。在这一背景下,有关专家学者还在喃喃自语要让股市成为储存热钱的池子,我觉得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

基于市场逻辑的估值

时间:2011-02-17 06:48 点击:

1205次

PER是一个基于市场逻辑的估值,在白马股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

股市从短期来看,是一个投票机,从长期来看,是一个称重器,与业绩增长和估值高低具有绝对的正向关系。

回过头看,我们在去年3季度推荐的一些股票:柳工、厦工股份、太原重工等,近期表现都非常良好。这些股票都具有如下特点:1)业绩增长良好;2)有较低的PEG;3)有较高的PER;4)有较高的价格强度,或价格强度开始从底部回升。

在上述4个指标中,PEG是市场广为知晓的指标,衡量当前市盈率和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倍数越低,表明当前市盈率越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仅注意PEG的高低还不完全,还需考虑下列几个因素。 1、基于市场逻辑的估值

PER(原名PPR)就是这样一个指标。以我的经验来看,在没有特殊炒作题材情况下,一个白马类的增长股,一旦其PER到达1以下,就表明该股已超过了“基于市场逻辑”的估值,进一步上扬就是去了动力。因此,较高的PER是买入白马类增长股的一个重要前提。还记得去年8、9月间我们推荐的一组采掘业和资源类股吗?这些股票,包括上述这些个股,当时的PER都在2以上,表明按基于市场逻辑的估值衡量,这些股票都有上涨1倍的潜力。 2、股价的周期性强弱变化

在考虑了PER以后,最好再看看它们的价格强度。价格强度概念是由威廉·欧奈尔提出的,由他创办的《投资者日报》依靠价格强度指标,从华尔街日报那里夺去了将近50%的发行份额,使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从近200万份下降到近100万份,而投资者日报的发行量则从3万份,增加到近90万份。但是威廉·欧奈尔的价格强度没有考虑股价自身的周期问题。因此我对它做了一个比较重大的改进。改进后的价格强度成了反映股价周期性强弱变化的指标。较高的价格强度和价格强度经过一轮周期性的低位徘徊后开始回升,也是个股选择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下表列出的18只股票平均PEG为0.41,平均PER为2.96。其中的DCI为价格收益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获得投资收益的潜力越大,其平均数为51,处于较高位置。

3、较好的买入点

解决了上述问题,剩下就是选择较好买入点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的软件上有不少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总体上说可遵循下列顺序看一下。

首先是看价格定位指标,包括价值线、折返线、主流成本线、顺势而为、均线流等; 其次是看市场行为指标,包括现金流量、收集派发、买入强度、持仓强度等; 其三是看行为结果指标,包括趋势动能、波动当量、金证时空等。

说明:上文为本人为客户写的软件使用方法,只是让大家共享一下,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估值简史

时间:2009-03-21 10:37 点击:

302次

从股利率到市盈率,从价值投资到成长型投资,再到趋势型投资;从以获得股利为主到以获得未来现金流为主,再到以获得重估后的资产为目标,构成了一段股票估值演变史。

1958年是世界股票史上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在此之前,股市基本上处在红利时代,人们投资股票主要是为获取股息、红利。即便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非理性繁荣时,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一最

基本的投资指南,那时,对股价影响最大的利好就是公司将增加股息、红利,许多大炒家也常常以此来刺激股价上涨。因此,在1958年前,美国股市有个基本规律:每当道琼指数的平均股利率(红利/市价比)达到只比长期国债收益率高1、2个百分点时,就会出现重大调整。

而1958年,当美国股市再次涨到这一水平时,却发生了一个奇迹。股市仅仅是稍作盘整,然后就在众人惊恐目光中重新上扬,不仅刷新了1956年创下的501点的历史高点,并以583点的年收盘和33.97%的涨幅,成为美股历史上第五大上升年份——在过去70多年间,涨幅最大的是1933年,虽然当时美国经济尚未复苏,但道琼指数却上涨了66.78%。

直到很多年后人们才想明白,原来是货币制度的变化导致了股市“游戏规则”和估值标准的变化。在金本位制下,社会资金在大多数年份中都处在相对紧缺状态——经济萧条时紧,因为囊中羞涩;经济繁荣时也紧,因为经济越繁荣,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社会没有多少剩余资金来投资、炒股。能够推动股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实际回报率能够超过其他无风险投资。与这样的背景相匹配,人们对股票估值的主要指标理所当然地就是股利率。至于现在常用的市盈率指标,虽然已经有了,但标准很低。比如著名的投资大师、价值理论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就说过:任何买进市盈率超过16倍的股票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想来也是,按50%的利润作股利分配,16倍的市盈率意味着价息比(市价/红利)高达32倍。如果这家公司的利润没有增长,要32年方能取回投资成本。

而金本位的取消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整个社会的货币越来越多,股票市场已无法维持原来的低价格,人们的投资理念以及对股票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人们不再计较股息红利高低,取而代之的是更关心公司的每股盈利。想想也对,因为保留在公司的每一分利润,归根到底都是股东的,尽管形式上它并没有分到我的手里。格雷厄姆最得意门生巴菲特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一家公司能够保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那么与其把利润分给股东,不如留着公司生利,否则就是对股东不负责任。

其次,市盈率取代股利率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价值指标,而且对股票的市盈率标准也大幅提高。包括格雷厄姆也在新版的《价值分析》一书中,将任何买进市盈率超过16倍的股票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改成了25倍市盈率。

其三是成长型投资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主流。与其相匹配的有2个最著名的估值法。一个是彼得·林奇的PE/G法,这一方法把当前市盈率和公司预计的利润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简明扼要。一个是巴菲特最擅长的现金流量法,考虑重点是公司在未来10年内能够创造多少每股税后利润总额,再考虑以当前价买入,10年投资期内能获得多高的复合回报率。

其四是趋势型投资开始大行其道。趋势型投资本质上也是一种成长型投资,但显得更加虚无缥缈,无根无迹。

现实改变观念,观念改变现实。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沸腾的60年代和极度追求成长的70年代。“快枪手“、“人民资本主义”和“漂亮50”成为这2个年代的标志性口号与象征。

1974年,因石油危机,美股进入自20世纪30年代来历时最长、最深重的一段调整。但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这次的主角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伴随日元升值和房地产价格飙升以及20多年经济腾飞带来的巨额国民财富,日本股市进入有史来最疯狂的一轮牛市,平均市盈率被炒到迄今仍让人瞠目结舌的140多倍。就在日本股市最火的时候,美国证交会主席访问日本,一下飞机就不解地问:你们怎么会把股市炒到这种程度?日本人骄傲地说,因为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估值法。这种新的估值法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资产重置成本法。在这一概念下,市盈率高低、公司是否盈利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资产按目前价格估算值多少钱!毫无疑问,公司地产价格、对外股权投资,以及其他资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格上升,都会促成公司资产重置价的提高。

对这一说法,美国人一开始是嗤之以鼻的:投资股票竟然可以不考虑公司盈利!但后来的一项研究发现,股价波动竟然和资产重置成本的联系最为紧密,以美国股市为例,在过去的70年间,市价/资产重置成本的比例一直保持在0.8-1.2之间,只有极个别年份才会超过1.5倍,而其他的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等,相比之下高低落差都很大。

从股利率到市盈率,从价值投资到成长型投资,再到趋势型投资;从以获得股利为主到以获得未来现金流为主,再到以获得重估后的资产

为目标,构成了一段股票估值演变史。推动这一变化的是不断增加的货币过剩,投资者不断修正自我以适应市场变化,以及人们对股市利润孜孜不倦的追求。明白于此,就明白所谓估值其实就是“到哪山,砍哪柴”,牛市说牛话,熊市说熊话。

金学伟:寻找明日的强势板块(11.2.26)

(2011-04-17 17:56)

标签: 分类:伟兵华辉功云庭良穗年波 杂谈

从时机把握到价格选择再到仓位管理,连续三篇文章讲了同一个话题:如何管理我们的操作与仓位。而在仓位管理上,我套用了一个简单公式,它的理想状态是:持仓比例=(盈亏比率×上涨概率-下跌概率)÷盈亏比率。其中盈亏比率是可能的上涨幅度÷可能的下跌幅度。

但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个上涨概率远大于下跌概率的地方,潜在的盈亏比率也一定会倾向于盈远大于亏。而且股票是一种真金实银的投资,没有杠杆,不存在无限亏损。因此在实战中,我们可将它简化为根据涨跌概率来确定我们的持仓比例——前提当然是要有足够的盈利空间,如果潜在涨幅只有3%或5%,上涨概率再大,也不值得大动干戈。至于有些朋友说,判断涨跌概率最难,我想这主要是工具的问题,以后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仓位比例确定后,剩下的问题是重点投向何方?强势股都是群体动物,因此,寻找重点投向,首先要从中观角度考虑,通过行业的整体把握,找出优势板块。“新年不穿旧衣服”,如有新近出现的强势板块最好,如果没有,则可考虑寻找价值洼地。

但寻找价值洼地不是简单地按估值高低来选——许多基金经理和专业人士的错误往往在这里,而是要寻找价值、成长、价格三方面势位差最大的板块。去年8月21日和今年1月8日,笔者在本报分别提出采掘、有色等资源类股和化工,根据的就是这种势位差原理。 势位差要足够大

我的做法是,先根据各行业的价值、成长、过去若干年来价格(指数)表现,编制成3个指标:反映综合投资价值的相对价值强度;反映综合成长优势的相对增长强度;反映股价周期性强弱变化的相对价格强度。指标值最高为99,最低为1。

然后按(增长强度×2+价值强度)÷3,计算出每个行业的综合强度,并将所有行业指数走势、价值强度、增长强度、价格强度绘制成曲线图,以便观察它们的历史表现。 再比较各个行业的强度差和序位差。强度差=价值增长综合强度-价格强度;序位差=综合强度排名-价格强度排名。

资金朝最有利方向流。但就像自然界的水,高低落差越大,水向低处流的速度越快,流量越大。强度差和序位差越大,表明该行业在价值、成长与价格表现间的势位差越大,资金流向该板块的可能性越大、流速越快、流量越大。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价值陷阱,缺少安全边际。毕竟,股市不是数学课堂,不能玩简单的1+1=2的游戏。市场也不可能给所有的个股、板块以同样的估值。

大到什么程度才算足够大?从历史经验看,强度差至少要超过20,序位差至少超过10,而且是所有行业板块中强度差和序位差最大的。去年10月,有色、采掘,以及交运设备等都是在势位差超过这一标准后崛起的。去年底,我在写《2011股市只存在阶段性机会》时,化工的情况也是如此。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是强与弱的周期性特征要明显。强势周期就是强势周期,弱势周期就是弱势周期,干净利索,轮廓清晰。农林牧渔、采掘、化工、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机械设备、交运设备、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只是生物医药的弱势周期比较短)等,都具有这种特点。 其二是过去5年内曾有过一个强势周期,价格强度停留在70以上的时间超过半年,之后又大幅下降到40以下,并在弱势区停留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目前仍处在弱势区。 强弱变化轮廓不清晰的难以捉摸,从来没有在强势区以上长时间停留过的很可能永远不会有超强表现,没有从极强到极弱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蓄势,也不可能产生堤坝一旦溃决,水流立即倾泻而入的状况。

在2006到2007年的牛市中,化工的价格强度曾在70以上的强势区停留一年半左右。而后持续回落到20以下,并在弱势区停留一年半之久,去年11月份最低曾见15。因此,尽管与采掘、有色、农林牧渔、交运设备等,价格强度从最高90以上到最低接近10不同,化工在价格表现上的势位差要弱一点,但我还是将票投给了化工,算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吧。 行业状况要有助于板块走强

仅从势位差考虑,首选的应该是房地产,无论是强度差、序位差,还是价格势位差,都是房地产最大,而且其强弱变化的轮廓比化工更清晰。但其他行业的公司业绩总是和行业景气度基本同步,而房地产公司的业绩通常会在行业景气度从最高点回落后进入最高峰。因此,房地产的高价值强度和高增长强度令人不太放心,尽管我认为它有很大的交易机会。 至于被大家广泛看好的金融板块,为什么始终没有良好表现,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金融股价值、增长与价格间的势位差仅排在第五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被严重低估(除非你认为价值就是由PE、PB组成的)。虽然银行股具有明显的低PE和低PB,但它的高增长是靠股东的不断投入来维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如果大家都不准再融资,银行股的高增长把戏马上戳穿。

其次,在过去3年里,金融股从来没有真正弱过,总是在半强与半弱间上上下下,既让人无从捉摸,在价格表现上也形不成足够的势位差。

其三,除非是由寥寥几家公司组成的子行业,一个板块从弱到强,不是靠“一二三,一起上”形成的,而是1个、2个、3个,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渐形成的。如果说,其他行业都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股组成的,牛股与冷门股可以同时存在,那么,金融股作为一个整体,似乎每只股票都很重要,很令人瞩目,一旦动起来,都要跟着动,身怀六甲,拖儿带女,一个不能少,无论是跑法还是抢钱,都跑不快,也跑不远,这也是我长期不看好金融股的原因之一。

重读《股市政策的来龙去脉》

时间:2010-11-22 08:28 点击:

1111次

2000年12月,我在《证券导报》头版发表了《股市政策来龙去脉》一文。时值10天内2次提高存款保证金率,重读阅读该文有助于把握当前股市的政策环境。

股市政策向何处去

——政策演变的来龙去脉

金学伟

11月24日,正当上证指数走到2125点敏感位时,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发表了关于加强市场

监管的讲话,包括成立9大稽查机构,查处28件重大违规事件等,如此严厉的措施和言辞已经和股民分别良久了,市场为之震撼,一轮行情戛然而止。紧接着,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先生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证券市场研讨会上再次谈到了加强市场监管问题。蓦然回首,中国股市从1999年5月18日的1047点以来,一轮牛市已走了18个月,指数升幅已达100%,市场平均市盈率再次到达1993年大调整前的历史高位。值此敏感时分,股市政策向何处去,直接决定了中国股市向何处去。为此,我们向投资者献上此文——股市政策来龙和去脉。

从手拿刺针到手拿气筒,政府都是行动主义者

《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的作者赫伯特.斯坦曾经讲过:政府治理经济的两大主题就是反通胀与反失业。而不管哪届政府,在这一方面都是十足的行动主义者。哪一阶段采取哪种策略,主要看这一阶段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头痛了医头,脚痛了医脚。至于会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对今后影响如何,一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碰了鼻子再拐弯的。

作为一个投机专家,《专业投机原理》作者——斯波朗迪则从市场角度,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政府在治理经济中会轮流扮演两种角色——有时是手拿气筒,往气球里打气;有时是拿着刺针,往气球上刺。何时拿气筒,何时拿刺针,并不取决于市场本身的泡沫大小,而是取决于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当务之急是反通胀,即使股市泡沫并不大,也会拿着刺针往气球上刺;如果当务之急是反失业,即使气球已经够大,也会拿着唧筒使劲往里打气,直到哪一天发现不对,或者气球自行爆裂时为止。因此,作为股票市场的投机者,研究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政府何时会拿刺针,何时会拿气筒”。

我国股市的情况也是如此。1996年以前,股市的泡沫并不大,那时连续三年平均市盈率都在26倍到33倍之间,但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通胀,所以股市经常面临的是刺针而不是唧筒,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年底的《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对市场“高投机风”进行了猛烈抨击。但从去年开始,股市泡沫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上市公司利润逐年下降,股票市场总体价格却逐年抬高,市场平均市盈率突破50倍大关,达到自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管理层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转弯,各种利好接二连三地出台,有关负责人基本上是一个月发表一次利好讲话。尤其当市场出现一些小的波折时,更是热情洋溢,鼓励倍增。决定这一角色换位的同样也不是因为股市低迷,而是因为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

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已从前几年的反通胀转到了反“通缩”和反失业上来,而且在这中间还夹着一个中国特色:解决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退出问题。为了创造财富效应,拉动物价指数上涨,刺激民间投资;为了解决国有资产退出,完成上述任务,股市泡沫不仅是可以容忍的,而且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打气。

政府欲为自己解套,政策需要微调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都是有副作用的。随着时间推移,“正效应”会递减,“负效应”会累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显得过于急切、过于生硬,而且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明显,因此,许多投资者产生一种严重误解,认为不管怎样,有关方面总会想办法把股市推上去。而更多的主力则抱着“天塌下来由高个子顶着”,“我顶不动了你会帮我来顶”的想法,把政府搞活市场的善良愿望转变为肆无忌惮的连手炒作,集体重仓豪赌,进行变相要挟。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它会造成市场过度买入,会提前消耗明天的能量,会引导投资者把投资成败的希望转向政府,把本来应由市场承担的风险转变为政府风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任国务院财经办公室副主任的李剑阁先生发表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直截了当地批评有关方面“不断发布利好消息,推高股价,以吸引投资者入市的做法是以一时的痛快换取今后麻烦的短期行为,”并说“高市盈率将套牢整个社会”。言下之义,不仅将套牢投资者,还将套牢政府。这一讲话不久,新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走马上任。周先生上任后,一反前任领导张口就是做多的做法,采取了“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态度。在公开场合中,绝口不谈任何利好,而是一再强调:我们无意调控市场,让市场自己去选择。这两人,一个是明明白白说,一个是曲曲折折讲。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向投资者打招呼:政府不再继续扮演手拿唧筒往气球里打气的角色,希望投资者不要再把市场风险寄托在政府身上。一句话,政府要为自己解套,免得到时把自己给牵连进去。

作为风险教育的一部分,6月份,在老基金转换成新基金时,有关方面采取了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手段——根据老基金的资产净值来折换新基金,完全不考虑老基金的市场价格与持有人的巨幅损失。政策转变的信号至此已十分清楚。

不过这一转变基本上是一种微调。因为尽管随着股市攀升,政策推动的负效应正在累积,但由于一些重大任务尚未完成,包括物价指数和经济发展态势还处于低位回稳,不甚明朗的状态中。因此,继续积极发展和推进市场,让市场保持适度的活跃与良好走势依然是必须的。只是从更长远角度讲,有些话必须说在前头;有些迟早要做的事——诸如加强市场监管,迟早会发生的事——诸如发生重大调整等必须未雨绸缪,把招呼打在前头;原来那种不管市场情况,一味鞭打老牛,张口就是热风频吹的做法必须改进。因此,新一届中国证监会,一方面在暗地里加紧工作,尽可能多做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事;另一方面,则在公开场合里,反复强调让市场自己去选择的观点,而且逐渐加大了关于监管、关于规范、关于治理的报道比重。

当所有迹象都已明朗时,唯一办法就是加紧出逃

这种舆论渐变到了10月份,达到一个小高潮。一份刊物向市场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基金黑幕》。舆论哗然。10家基金为此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强烈抗议和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许只是一件比较热闹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比较令人气愤的事情。为此,笔者曾经这样评论:“《基金黑幕》的发表并不是孤立的。翻开近期报刊,我们就可看到,近几个月来,因股票而触及党纪国法的报道明显增多,而且新一届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先生一反前任负责人张口就是做多的做法,反复强调了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的观点。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股市发展又上一个台阶之后,打击证券黑幕,加强市场监管,将逐渐成为中国证监会新的工作重点。这也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必须要走的一步。惟有如此,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中国股市重蹈其他许多股市所走过的,等到整个系统风险爆发,不可收拾时,再来痛定思痛,收拾残局的弯路。可以说,中国股市所以能在过去10年中,比其他新兴股市发展得更健康,更稳定,成果也更大,就是因为有这两手;而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人为炒作、连手做市、内幕交易等,而且愈演愈烈,也是因为这两手始终没有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发展与监管‘轮流执政’的缘故。从这一层面上说,黑幕一文也是应时而生,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而就在这一个月里,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还发表了关于强化上市公司治理的讲话。种种迹象表明,加强市场监管已成为明年中国证监会新的工作重点。

当这一迹象变得分外明朗之后,一直重仓深陷其中的主力境遇便有点不妙了。毫无疑问,一系列监管措施,首当其冲地就会落实到他们头上。别的不说,仅仅是这句话,恐怕就是大多数庄家说不清楚的:你为什么要以“连续高价”买进同一个股票?因为在一个严格监管的市场里,这样做是要有充足理由的,而且这种理由只能来自公开发表的信息,不能根据什么内部消息,否则就是内幕交易。如果没有任何理由,那就会受到操纵股价的质疑。可以说,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成长股以外,目前大多数庄家所炒作的股票实际上都是经不起这样推敲的。当然,由于我国股市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再怎么加强监管,也不会严到这种程度,况且以目前证监会的人手,也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不管怎样,加强监管,首当其冲的将是上市公司和市场主力,即使撇开行为问题,仅从行情角度讲也是如此。因为今年行情主力介入之深是前所未有的,而加强监管毕竟会对明年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这一迹象基本明朗后,站在主力角度,提前拉升,制造出逃机会,免得到时说不清楚,也免得在市场下调时陷得更深,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而正巧这时,周小川先生在一次会议上谈了进一步发展市场的一些重大措施,包括开放式基金、包括引进外资等;国家税务总局同时公布了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政策延续到2001年底的决定,并且明确指出:这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国企改革,稳定证券市场。主力非常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机遇,一度沉默的股评界也再度热闹起来,暖冬现象由此而来。

不谈监管就免谈发展,挥泪斩马谡

一篇关于加强市场监管的讲话打断了这一如意梦,行情在2125点戛然而止,使人进一步领略了政策与策略是股市生命这句话的重要性。由于从1874点到2125点,整个行情的总成交金额只有3500亿,平均每上升1点的推动量不到15亿元,因此,行情的突然中断,使主力不仅没有

达到提前把行情做掉的目的,反而陷得更深了。“大行情将由主力买单”,“套牢不要怕,有主力和你们同在”,这是今年来笔者最喜欢讲的两句话,现在依然还是这两句话。

主力是市场的主力。如果把股市比作战场,把股市所要承担的任务比作一个一个的战役,那么毫无疑问,主力机构就是其中的野战军。离开了野战军,是无法打大的战役的。而明年的市场还有许多大事情要做。从这一角度讲,站在证监会的立场上,是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这种局面的。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证监会迫不及待地在这种时候发表了这样一篇讲话?除了有控制市场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的考虑以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因素在促使证监会不得不这样做?我们没有充足的依据,不能妄自推断。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其中最能引人思考的就是原来讲定年内推出两家开放式基金,已经被推迟了,据说推迟的原因是因为“技术因素”。但我想,除了技术因素,应该还有别的因素。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是中国股市的两个基本点。如果说在过去几年,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发展上,尤其是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那么,随着股市又上一个台阶后,相应的监管和规范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了。超常规发展也会带来超常规问题,最高领导层显然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加强监管便成为进一步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价”。因此,讲的是监管,中心依然是发展。对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的讲话应作如是解。

追求平稳过度将成为明年市场的主基调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放心:股市的基本政策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发展市场和培育市场依然是一根主线条。但是,由于股市风险客观上已经很大,再加我国经济走出谷底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物价指数告别连续2年多的负增长势头已经完全确立,因此,通过促进股市,制造财富效应,拉动物价指数的任务已不再那么紧迫,相反,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性已开始显现,所以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已不再以促进股市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为国企改革铺路,承接国有资产退出,并同时防范市场风险为它的主要任务。股市从一条腿走路,变成发展和监管两条腿走路。唧筒依然再握,但已不再打气;刺针已经举起,但也不会马上刺下去,因为我国经济还远远不到需要降温的时候,追求平稳整理和平稳过度将成为明年市场调控的主要基调。“夜长而梦多”,深陷其中的主力将怎么办?抢在各项监管措施落实之前,再度制造出局机会,依然是他们的首选。度过了今冬,明年会有小阳春。

从复杂到简单

时间:2008-12-01 14:55 点击:

188次

市场收益大于风险

波浪理论中有一个交替原则,指的是前后相邻的2波调整在调整形态和性质上会互相交替:如果前一波调整是平势型的(也就是C浪不创

新低,或虽创新低,但C浪底和A浪底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么后一波调整多半会是逆势型(C浪底大大幅度低于A浪底);如果前一波调整是简单型的,后一波调整多数会是复杂型的。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看到,除了交替原则,股价调整形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演变规则,那就是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其基本的演变轨迹是简单-相对复杂-更复杂-相对简单-更简单;或是复杂-相对简单-更简单-相对复杂-更复杂。以这样的眼光来看沪深股市,我们就会发现从1992年5月1429点以来,中国股市一共出现过6次中等以上级别调整,这6次调整遵循的轨迹正是从简单-相对复杂-更复杂-相对简单-更简单。

1992年5月1429点调整是一轮简单型调整。大盘从1429点开始,基本上是一路下跌,一步到位,直到最低的386点。

1993年2月1558点调整是一轮相对复杂的调整。大盘从1558点开始,到777点后,进入B浪整理,并在777点到1044点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箱型整理,时间达5个月。最后再从1044点,跌到325点。这轮调整在形态上是一组比较典型的3-3-5浪型,与1429点的下跌相比,形态上要稍复杂一些。

1994年9月1052点的调整,在形态上比1558点的下跌更复杂一些。其中的A、B、C浪都由明显的3个浪组成,是一组较为明显的“双重三”式的平势型调整。

1997年5月的1510点调整,要比1052点更为复杂。在形态上已不是一组“双重三”调整,而是由ABCDE5个波段组成。其中A从

1510点-1025点,B从1025点-1422点,C从1422点-1043点,D从1043点-1300点,E从1300点-1047点,形态上属典型的“三重三”调整或三角形整理。

从1429点开始,到1510点调整,形态上的演变轨迹是简单-稍复杂-更复杂-最复杂。因此,2001年2245点的调整在形态上便趋向于简单。它基本上承袭了1993年的1558点到1994年的325点的调整形态,中间有一个箱型整理作为过渡,其C浪底(1000点)大幅度低于A浪底(1300点)。

由于2245点调整在形态上已经出现了从复杂趋向简单的态势,因此,6124点的调整我们几乎可百分之百地肯定,是一波简单型调整。整个调整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会复制1992年5月1429点到11月386点,表现为在调整过程中趋势动力强劲,但最终则会一步到位。

事实上,这轮调整迄今已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多年1429点到386点的走势,尤其当我们把6124点以来的周线图与1429点-386点的日线图相对照,这一特征看得特别清楚。

形成简单型调整的市场机理有如下几个。

1、在上升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中间整理,以至在下跌过程中市场找不到一个坚实的平台整理区域可作依托。

2、市场的纠错行为导致形态变化。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最容易获得经验教训的往往就是刚刚过去的那轮走势。如果在上一轮调整中投资者过于轻信调整幅度不会太大,而过早地把反弹当作反转,那么,在

下一轮调整中,投资者就会吸取上一轮的教训,而把所有的反弹都当作反弹,直到最后把反转也当作反弹。

3、基本面出现重大恶化。1992年5月的调整会成为一轮十分简单、一步到位式的下跌,主要原因是多年5月之前上市的公司家数一共20几家,而在以后的半年之内增加到50几家,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导致市场的大幅度供过于求。

上述3个原因在本轮调整中都具备。998-6124点,除了1540点到1750点之间出现过一次较为像样的盘整外,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一波有意义的中段整理;2245点调整中,市场均把1300点当作铁底;6125点下跌后,大小非、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等导致市场的基本面严重恶化。

除了对1429点下跌的复制外,本轮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复制着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最高386点到1932年最低40点的走势。尤其当我们把道琼斯指数386点到40点的月线图与6124点以来的周线图相比较,这一特征显得格外明显。

比较这2轮调整最大的意义是它可以告诉我们:1、本轮调整一定是一步到位式的调整,任何一波较大幅度的反弹,就等于反转,期望像以往那样,B浪之后再走C浪,等到C浪创新低后再进场的如意算盘十有八九会落空;2、目前的市场实际上已经处于底部区,如果还缺少一点什么,也就是最后一个小波段了,风险收益比明显地倾向于收益,而不是风险。

没有查看地形前,不要查看地图

时间:2010-05-22 13:13 点击:

242次

我们可以没有地图,但不能不查看地形,不能不培养自己查看地形的能力。即使已有了很多地图,我们依然要时时地查看地形,时时记住教官说的:没有查看地形前,不要查看地图。

4月14日早上7点半,我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客户发了一篇内参《我们是否为持股而过于心安理得》,从4个方面对大盘做了分析整理,包括时间周期、风格转换、中小板指数的波浪形态,并对3478点以来的对称三角形提出强烈质疑。最终得出结论是:以收盘指数计,大盘还差600点下跌,知命者不立危墙之下,建议客户至少先减掉50%仓位。

整个分析流程很简单,所用的也大多是技术分析者常用、常说的工具。因此,它并不说明笔者有什么特异功能,很大程度也与水平无关。让我写下这篇内参的仅仅是4月13日盘中的一次失控性下挫,虽然收盘又奋力拉起,却使我想起一句著名股谚:当你为持股而心安理得时当卖,当你为持币而心安理得时当买。并进而想到每个飞行员都知道的常识——没有查看地形前,不要查看地图。

正是这最后一句话,使我决定丢弃一切地图,丢弃此前查看地图所形成的定见,去重新查看股市的地形。

与此相同,5月18日,笔者再次向客户发出的“股票建仓,期指开多”,也是先查看地形,后查看地图的产物。

当我们在地面行进时,我们可以按图索骥,根据地图标示的路径、方向走,因为地面上有明确的路名和有形的路,规限着我们行进的方向。但在天空中,所有这些都是无形的,地图所能反映的只是一种概貌和有

数的几个标志物。这些地貌和标志物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果我们先查看了地图,就会在脑子里产生一个定见,然后按照这一定见去寻找目标物、判定方位和飞行路径。在这种情况下,你往往会被某些相似但实际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形、地貌或某一具体标志物吸引,认为它就是你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地方。只有当我们详细查看了地形,对地形有了完整的认识,再去查看地图,才不会被这种相似性所迷惑。

因此尽管现代飞机都安装了导航仪,但出于防范于未然,每个飞行员从第一次跟飞起,他的教官就要强调这一点:在没有查看地形前,不要查看地图。

股市是另一个天空,它没有路名、没有具体有形的路来规限我们的行进方向,我们能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系列相似的地形、地貌,和极少数的一些标志物。

但股市却有很多地图。

基本分析派给我们提供的是线性因果图:宏观经济好等于股市上涨;宏观经济不好等于股市下跌。于是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时,一些头戴光环的“权威”、“专家”、“首席”们纷纷表态2009上半年不能买股票,下半年不能买房子;而在上证指数涨到3400点后,相同的一些人又说这是牛市新起点,今年3600点,3年后见6000点等。理由很简单,前者是因为宏观经济不好;后者是因为经济复苏。

技术分派中的指标派给我们提供的是线性等价图:当某一个指标到达某一位置时就是超买了,所以后市看跌;当某一指标达到某一位置是超卖了,所以后市看涨。

技术分析派中的波浪、形态派给我们提供的是程式图:牛市5个浪,熊市3个浪;三角形等于中继形态——之前是上涨的,之后也是上涨,之前是下跌的,之后也是下跌等等。

除此之外,股市中还有很多路线图,那就是各色人等对市场的分析评论。而从人类沟通的三大定律考察,这些言论90%都是有意无意的谎言。这种谎言是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形成的——

1、说话者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市场的真相,他只是在履行义务,因为他就是干这个工作的。

2、人类有一种追求完满解答的倾向,如果没有,就会拉郎配,把彼此互不关联的东西说成因果关系。

3、人的语言常常不能准确表达他最细微的真实想法,夫妻间常常为一些琐事吵架,女的认为她已明明白白说过了,男的认为她并没说过,原因就在于此。

市场是一种集体的混乱行动;股市是一个混沌系统,它是由一系列相似的地形地貌组成的,就像飞行员手中的地图;市场的走势是两种看不见的结构——市场的与心理的互相碰撞、激荡的产物;搬动河床中的几块岩石,就足以改变河流的行进方向和路径,这都是混沌理论对市场的经典描述。

在这样一种市场中,一切线性的地图,无论是基本分析派的因果图,技术分析派的等价图、程式图,还是各种专家为我们描画的路线图,都无法帮我们准确把握市场。如果我们在查看地形前就先查看了这些地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h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