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1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注意事项: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上做答。 2.认真审题,按题意和要求作答。

3.答题时间1 2 0分钟,全卷共1 5 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0分) 1.叶绿体不具有下面哪一项功能:

A.氮同化 B.DNA复制 C.合成组蛋白 D.产生ATP 2.蓝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有:

A.叶绿素a,叶绿素c,藻胆素 B.叶绿素a,叶绿素d,藻胆素 C.叶绿素b,叶绿素c,藻胆素 D.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胆素 3.下列哪个有关PCR的陈述是不对的:

A.PCR需要DNA聚合酶 B.PCR一般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C.PCR需要一段RNA引物 D.PCR需要DNA模板 4.秋水仙素的作用为点是: A.核膜 B.微管 C.微丝 D.细胞骨架 E.中间纤维 5.哪项有关II型限制性内切酶的说法是不对的:

A.酶切位点一般就在DNA识别位点内 B.酶切后DNA分子都有黏性末端。 C.不能切RNA D.来自细菌

6.一个胃被切除了人手术几年后出现贫血,可能的原因是:

A.该病人对维生素B12收不良 B.该病人对维生素B6吸收不良。 C.该病人对铁吸收不良 D.该病人对钙吸收不良 . 7.制备单克隆抗体不需要:

A.B.细胞 B.T细胞 C.肿瘤细胞 D.融合细胞 8.人眼有3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下面哪3种颜色最敏感:

A.蓝,黄,绿 B.红,蓝,绿 C.蓝,红,黄 D.绿,红,黄 9.测定一个蛋白质分子量时,哪一种方法不常用?

A.超速离心 B.电泳 C.层析 D.X-光衍射 1 O.所有进行光合放氧的生物都具有那种色素:

A.叶绿素a,叶绿素b B.叶绿素£L,叶绿素c C.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 D.叶绿素a,藻胆素

11.以下哪种物质具有高能键:

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B.3一磷酸甘油酸 C.2一磷酸甘油醛 D.果糖-6-磷酸 12.葡萄糖酵解的产物是

A.丙氨酸 B.丙酮醛 C.丙酮酸 D.乳酸 E.磷酸丙酮酸 13.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电子传递的主要作用是:

A.形成质子梯度 B.将电子传给氧分子 C.转运磷酸根 D.排出二氧化碳 l 4.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凋亡的特征:

A.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化过程 B.细胞凋亡不引起炎症 C.DNA降解 D.细胞凋亡起源于原核生物

15.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下列哪种的作用最强: A.唾液 B.胆汁 C.胰液 D.胃液 16.肌肉收缩时直接能源是:

A.ATP B.磷酸肌酸 C.葡萄糖 D.GTP

l 7.下列哪种氨基酸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A.赖氨酸 B.蛋氨酸 C.谷氨酸 D.色氨酸E.苏氨酸 18.在肾单位中,葡萄糖重吸收部位是:

A.肾小管各段 B.远曲小管 C.肾小球 D.近曲小管 1 9.哺乳动物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A.等容舒张期末 B.等容舒张期始 C.心室射血期 D.心房收缩期 20.以下哪个有关核仁的说法是错误的:

A.核仁在有丝分裂中消失 B.rRNA合成在核仁进行 C.tRNA合成在核仁进行 D.小核仁可融合成大核仁

21.以下哪些参与光合磷酸化:

A.P680,P700,P450 B.P680,P700,去镁叶绿素

C.P680,P700,叶绿素b D.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b,NADH 22.合成尿素的器官是:

A.肾脏 B.肝脏 C.肌肉 D.胰脏 E.脾脏

23.当蛋白质溶液的pH值与蛋白质等电点相同时,蛋白质的 A..溶解度最大 B.溶解度最小 C.溶解度与溶液pH无关 D.蛋白质变性 24.下面哪种生物最适合在深水牟生长?

A.蓝藻 B.绿藻 C.红藻 D.褐藻 E.硅藻 25.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鸟类出现在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薪生代 E.都不对. 26.下面哪类植物的有性生殖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A.苔类,藓类,蕨类,裸子植物 B.藓类,蕨类,裸子植物 C.蕨类,裸子植物 D.裸子植物

27.一个精子和卵结合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和极核结合发育成胚乳,这种类型的双受精 现象是哪类植物所特有的?

A: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苔藓植物 28.一般真菌的生活史同植物的生物史相比有哪种特点。

A.没有有性生殖 B.不具有双倍体 C.减数分裂罕见 D.具有双核期 29.动物原始分节现象发生在

A.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软体动物D.线虫动物 E.原生动物 30.进化上同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长臂猿 B.黑猩猩 C.大猩猩 D.猩猩 3 1.下列哪一组是正确的人进化关系7

A.阿法南猿一粗壮南猿一直立人一智人一人 B.阿法南猿一粗壮南猿一智人一直立人一人 C.粗壮南猿一阿法南猿一直立人一智人一人 D.阿法南猿一直立人一粗壮南猿一智人一人 32.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中不经历:

A.沉水植物阶段 B.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C.沼泽植物阶段 D.富营养化阶段 33.在生态金字塔中,哪种不可能形成倒锥形?

A.数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都不可能 34.质蓝素是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被转运到叶绿体类囊体腔中实行电子传递功能的。在细胞 质中合成的质蓝素前体含有——转运肽: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35.下面哪种属于动物的防御对策?

a.穴居,b.逃遁,C.拟态,d.警戒色,e.假死,f.威吓,

A. a,b,c,d,e, B. b,c,d,e, C. a,b,c,e,f, D.全部都是 36.真核生物基因常含有内含子,但在成熟的mRNA上没有内含子。这是因为? A.转录过程不合成同内含子相应的RNA B.内含子被特殊的蛋白质切除 C.RNA剪切 D.RNA重组 37.蔗糖在常温下很稳定,这是因为:

A.蔗糖需要较高的活化能 B.蔗糖是天然防腐剂

C.蔗糖处于一种低能级状态 D. 葡萄糖不易同其他化合物反应 38.香蕉无籽,是因为:

A.香蕉是3倍体植物 B.香蕉种子很小 C.香蕉种子不在我们所食部分 D.香蕉种植中施加了植物激素

39.下面哪种有关酶的描述是错的:

A.所有酶都是蛋白质 B.酶有专一性 C.酶在细胞外也可以发挥功能 D.酶可以不需要辅基 40.赖氨酸有3个pK值,pKl=2.1;pK2=9.0;pK3=10.5;赖氨酸的pI为: A.Z.2 B.5.55 C.6.3 D.9.75 E.1 0.5 4 1.三联密码子中的哪一个碱基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改变可能最小: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都一样 42.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A.既产生双倍体细胞,又产生单倍体细胞 B.既产生双倍体细胞,又产生三倍体细胞 C.只产生双倍体细胞 D.只产生三倍体细胞 43.豌豆花的花公式为个↑K(5)C5 A(9)+1G (1:1)。这表明

A.豌豆花子房下位 B.豌豆花花瓣合生 C.豌豆花为整齐花 D.豌豆花雄蕊有合生 44.下面哪项有关胰岛素的说法是错的:

A.胰岛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B.胰岛素是是在胰腺的胰岛合成并加工的 C.胰岛素前体具有两条多肽 D.I型糖尿病人胰岛素生产降低 4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反应速率快,作用时间长 D.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46.研究DNA在细胞中的代谢,常用的同位素标记物为: 1432153

A、C一戊糖 B. P一磷酸 C.N一鸟嘌呤 D.H一胸腺嘧啶 47.下列哪一项与显微镜的分辨率无关?

A.光波波长 B.物镜放大倍数 C.标本和透镜之间的物质的折射率 D.透镜的数值孔径

48.有丝分裂中,姊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分开发生于: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49.细胞周期的长短取决于:

A.Gt期 B.S期 C.G2期 D.M期 50.染色体端粒酶的作用是:

A.防止DNA从端粒处降解 B.降解DNA复制后余留的RNA引物 C.防止DNA因为复制过程而变短 D.合成RNA引物 5 1.以下对乙烯的论断哪个是错误的?

A.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 B.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可以生产这种气体

C.不能进行细胞间的传递 D.不同果实之间可以传递 E.浓度越高,果实成熟越快 52.以下对生物节律的论断哪个是错误的?

A.动植物都有生物节律 B.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动植物的生物节律会维持

C.生物节律是由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 D.生物钟是无法调整的 E.外界环境会影响生物钟的运转

53.下面列出的哪个不是植物的感光的受体?

A.隐花色素l B.细胞色素c C.光敏色素A D.光敏色素B 54.以下哪个关于C4植物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均为单子叶植物 B. 叶片只进行C4光台作用途径 C. 光呼吸中放出的。C02能被高效利用 D. 氧气对其COz饲定影响较小 55.热带雨林在中国主要分布在:。

A.西双版纳 B.海南岛 C.台湾 D.上述各项 56.一种蝴蝶突然展开翅膀露出鲜艳的黑红环纹,这是什么行为? A.拟态 B.警戒色 C.威吓 D.逃避 57.酸雨主要是由——引起的:

A.NO,SO2 B.NO,CO2 C.CO2,SO2 D.NO,SO2.CO2 58.求偶行为的作用包括:

A.排斥竞争对手 B.刺激配偶交配欲望 C.防止异种交配 D.上述各项 59.生物进化是指

A.生物越来越适应环境 B.生物的遗传物质越来越不一样 C.生物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D.生物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 60.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中性进化论\,其根据主要来源于:

A.化石证据 B.形态学证据 C.生物大分子证据. D.行为学证据 E.生理学证据 61.物种的遗传变异的程度与物种的“寿命”是相关的,其原因是: A.遗传变异大的物种适应的潜力大 B.遗传变异大的物种进化的速率快 C.遗传变异大的物种抗病的能力强 D.遗传变异大的物种繁殖的能力强.

62.菜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其花色中有色花是白色花的显性。一株杂和有色花菜豆Cc生活在海岛上,如果海岛上没有其他莱豆植株存在,且菜豆为一年生植物,那么三年之后,海岛上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无色花莱豆植株的比例是?

A. 3︰1 B.1 5︰7 C. 9︰7 D、 1 5︰9

63.上题(第62题)中如果换成自交不育的向日葵,岛上原有2株杂和体,且它们的后代个体间均可以两两自由杂交,三代后F3的有色花与无色花的比例为:

A. 3︰1 B.1 5︰7 C. 9︰7 D.1 5︰9

64.如果A/a、B/b、C/c、D/d和E/e均各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现在进行下列杂交:第一亲本(A/a;B/b;C/c;D/d;E/e)×第二亲本(a/a;B/b;c/c;D/d;e/e)所产生的后代中,与第一个亲本表型相同的比例为:

A.1/1 6 B. 7/64 C.9/128 D.1/32 65、第64题中,与第二个亲本表型相同的比例为:

A.1/1 6 B.7/64 C.9/128 D.1/32 66、第64题中,与两个亲本表型都不同的子代比例为:

A. 15/16 B.55/64 C. 64/128 D.25/32

67.半乳糖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正常男子的祖父患该病,如果这 位男子与一位姐姐患有这种病的正常女子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 A.1/3 B.1/4 C.1/1 2 D.1/32

68.上题中,如果这对夫妇第一食瑶子患有这种病,则第二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 A.1/3 B.1/4。 C.1/12 D.1/32

69.某男子患有一种罕见的皮肤病。他与一位正常女子结婚后,生育了6个儿子和4个女儿。所有儿

子都患该病,所有女儿都正常。随后发现,该男子所有孙子都患病,所有孙女、外孙、外孙女都正常,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

A.X连锁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Y连锁遗传 D无法判断 70.某种二倍体植物中,A、B和C三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连锁图如下: A和B的图距为20,B与c的图距为30。现在有产亲本,基因型为:Abc/aBC,如果亲本自交,不考虑干涉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bc/abc的子代的比例为:

A.12.5% B、 7% C、 0.49% D 、0

71.第70题中,假设A对a为显性,且不受其他基因干扰,B和C也同样。如果该亲本和abc/abc杂交,所得的1000个子代中,表型为A的个体为:

A.280 B.190 C 、100 D 、500 72.第7 1题中出现a表型,而B和C均为显性的个体为:

A. 280 B、190 C 、100 D、500 73.下面哪项不是叶绿体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证据:

A.叶绿体靠裂殖方式分裂 B.叶绿体DNA大小在100kb-200kb之间 C.有的叶绿体含有藻胆体 D.有的原核光合生物含有叶绿素b 74.有关生物固氮,下列表述哪种正确:

A.生物固氮仅由原核生物进行B.固氮酶只能用GTP为能源 C.固氮产物为谷氨酸 D.所有蓝藻都能固氮

75.从植物分类学看,下列哪一对关系相当于褐藻.红藻之间的关系?

A.蓝藻一绿藻 B.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C.裸子植物一被子植物D.上述都是 76.下列各项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蓝藻,支原体 B.衣原体,噬菌体 C.衣藻,金鱼藻 D.放线菌,霉菌 77.在酶促反应中,如果加入竞争性抑制剂:

A.米氏常数不变 B.最大反应速度不变

C.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都不变 D.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都变 78.以下哪些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A.结核,脚气 B.禽流感,乙型肝炎 C.地中海贫血,流感 D.艾滋病,梅毒

79.你发现一种植物可以在没有固定态氮条件生长,但当你加入一些氯霉素在培养基中后,该植物就不能在无氮源培养基中生长了。这时你如果加入一些硝酸钠,植物恢复生长。这种植物可能是:

A.满江红 B.大豆 C.小叶苔 D.都可能

80.很多昆虫的发育中存在变态现象,渐变态昆虫的发育符合

A.无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一样 B.有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一样 C.有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不一样 D.无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不一样 81.有一株酵母突变株,缺乏一种三羧酸循环中的酶,只有在培养基中加入仅-酮戊二酸后才能生长,该酵母缺乏什么酶?

A.仅.酮戊二酸脱氢酶 B.丙酮酸脱氢酶 C.柠檬酸异构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E.都不是 82.下面哪种有关生物圈碳循环的说法是错误的?

A.海洋储存的碳比大气储存的碳多很多 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同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大致相等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同人类排放的碳大致相等 D.人类排出的二氧化碳大部分被海洋和陆地植物吸收

83.硝化作用是指将氨转变成硝酸盐,反硝化作用是指

A.将氨转变成分子氮 B.将氨转变成亚硝酸盐 C.将硝酸盐转变成分子氮 D.将亚硝酸盐转变成硝酸盐

84.亲代抚育对于后代生长有重要意义。下面哪类生物的雄性参与亲代抚育最少?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85.下面哪项有关行为与基因关系的说法是正确的。

A.目前的实验证据支持”一个基因,一种行为\的对应关系 B.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行为是可以遗传的

C.所有动物的行为都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 D.基因可以问接影响动物的行为 86、用14C测定年代的原理是:

A.14C/12C在一个标本中是恒定的,这个比值反映了当时大气中的比值 B.14C/12C在一个标本中随时间增加

C.14C/12C C在一个标本中随时间恒定减少 D.14C可以恒定的速率衰变成12C 87.入海的河口生态系统中发现一种草履虫,观察得知其伸缩泡在原生活环境中每分钟约收缩20次。这种草履虫在淡水中也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请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该草履虫在淡水中伸缩泡每分钟收缩的次数?

A.大于20次,因为草履虫处在更高渗透压的环境中 B.大于20次,因为草履虫处在更低渗透压的环境中

C.小于20次,因为草履虫处在更低渗透压的环境中 D.小于20次,因为草履虫处在更低渗透压的环境中

88.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离子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Na+通透性增大时会造成去极化现象 B.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没有限制

C.神经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零 D.K+流入细胞时有利于膜极化状态的恢复 89.下面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支持躯体和保护内脏器官 B.供肌肉附着,并作为肌肉运动的支点,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C.是唯一的运动器官和支持器官 D.骨中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90.以下组织中不属于结缔组织的是

A.猪的皮下脂肪 B.猫气管中间实质. C.乌贼的软骨匣 D. 哺乳动物的肠腺 91.脊索的形成是在以下哪个发育时期形成的? A。囊胚期 B.原肠胚期 C神经胚期 D.其后的器官形成期 92.脊椎动物中新脑皮最早出现于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93.以下动物类群中哪类与其他三类体腔性质不同?

A.外肛动物 B.轮虫动物 C.腹毛动物 D.内肛动物 94.胎盘是由母体子宫内膜与胎儿的下列哪部分结合而成

A.绒毛膜 B.尿囊 C.绒毛膜与尿囊 D.羊膜 95.下列哪一组都是表皮衍生物

A.汗腺鹿角 指甲 B.圆鳞栉鳞鸟羽 C.角质鳞犀角 指甲 D.乳腺羚羊角 盾鳞

96.在分类系统中,有下列单位①famiIy ②phylum ③species ④genus按从高到低的层次排列 A 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97.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多有一个幼虫期,称为 A.担轮幼虫 B.两囊幼虫 C.羽腕幼虫 D.浮浪幼虫 98.节肢动物的下列各纲中同时含有2套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的是 A蛛形纲 B甲壳纲 C多足纲 D昆虫纲 99.第98题中,这2套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分别是 、

A、鳃、书肺、马氏管、绿腺 B、书鳃、书肺、绿腺、基节腺 C、气管、书肺、马氏管、基节腺 D、书肺、气管、马氏管、绿腺 100.与爬行动物相比,哺乳动物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右侧体动脉弓退化,只保留左前大静脉 B、肾门静脉和腹静脉明显退化

C.肾门静脉退化,腹静脉消失 D.只保留右侧体动脉弓和右前大静脉 二、多重判断(每小题2分,答案完全正确才能得分,共60分) 1.爬行动物与鸟类共同的特征为 。

A.缺乏皮肤腺、单枕髁、卵裂形式为盘裂、双循环

B.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单枕髁、卵裂形式为盘裂

C.缺乏皮肤腺、具表皮角质层产物、双枕髁、卵裂形式为螺旋卵裂 D.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体温恒定、卵裂形式为盘裂 2.以下哪些描述的是动物内分泌腺的特点? A.没有导管,分泌物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

B_由排列成团、索或囊泡的腺细胞构成,极少分布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 C.其分泌物对动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 D.是信息的存储处,在某些动物中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3.下列有关交感神经的特性或功能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受意识支配 B.抑制消化道蠕动 C.促进瞳孔扩张 D.源自脊髓的胸段 4.在升温使蛋白质变性过程中,以下哪些现象常会出现?

A.肽键断裂 B.氢键的断裂 C.溶解度下降 D.分子量减刀 E.辅酶脱离 5.以下哪些是错误的

A.脊椎动物的胃液pH 1.5---2.5,含胃蛋白酶,无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存在碱性环境下 B.脊椎动物的胃液pH3.5-4.5,含胃蛋白酶,无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存在酸性环境下

C.脊椎动物的胃液pH 1.5~2.5,哺乳动物含凝乳酶,无脊椎动物消化液中也存在凝乳酶 D. 脊椎动物的胃液pH3.5-4.5,含凝乳酶,无脊椎动物没有凝乳酶 6.下面哪(种)些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可能被修饰?

A.丙氨酸 B.丝氨酸 C.苯丙氨酸 D.甘氨酸E.赖氨酸 7.下面有关光系统II的论述是正确的?

A.在受光激发后,原初电子供体P680失去电子 B.P700是P680的氧化态形式

C.每一个吸收的光子可以导致两个电子传递 D.放氧过程产生的质子可以用于ATP合成 E.光系统II仅在叶绿体存在 8.淀粉同纤维素的差别:

A、淀粉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纤维素仅含葡萄糖 B.淀粉可能分支,纤维素没有分支

C.淀粉比较稳定 D.淀粉可以被降解,纤维素不能被降解 E.淀粉溶于水,纤维素不容于水

9.原核生物:

A.具有细胞器,但不具有细胞核 B.能产生ATP,能独立进行生命过程 C.细胞壁含几丁质 D.大多具有环状DNA E.都是厌氧生物 10.下面哪些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测定:

A.拟南芥 B.水稻 C.酵母 D.小鼠 E.人 11.下面哪些生物在生活期中没有具鞭毛的细胞?

A.褐藻 B.红藻 C.蓝藻 D.金鱼藻矿’。 ’ 1 2.哪些特征使得景天科植物适应在炎热荒漠环境生长?

A.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特异 B.具有C4代谢途径 C.白天气体交换少 D.储存酸性物质可以

抗虫。

13.脱落酸具有下列哪些作用:

A.气孔关闭 B.种子休眠 C.果实成熟 D.抑制顶端优势 14.下面哪些(种)有关性别决定的说法正确?

A.哺乳类的性别是由XY染色体决定的 B.植物没有性染色体 C.染色体数目可能决定性别 D.有的动物是雌雄同体的 15.癌细胞的特征有:

A.可以远端转移 B.仅在人类和灵长类发现 C.其所有的癌基因表达上升 D.不存在细胞凋亡

1 6.下面哪些(种)条件可以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A.多倍体化 B.地理隔离 C.种内杂交 D.种问杂交 17.下面哪些(种)有关生命起源的说法是正确的?

A.最早出现的具自我复制能力的大分子可能是RNA B.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病毒 C.最早的生命出现在30亿年前 D.古细菌起源早于真细菌 18.转基因植物的特征:

A.一定含有原核生物外源基因 B.主要用于非食用植物 C.转入的基因仅在细胞核中 D.可以用于生产抗体 1 9.利用哺乳细胞培养来生产重组药物的条件是:

A.这种细胞必须本来就合成这种药物分子 B.这种细胞必须与酵母细胞融合后才能使用 C.编码这种药物分子的基因必须是哺乳类的基因 D.这种细胞必须是可以进行遗传转化的 20.植物进化的规律:

A.孢子体世代占优势 B.维管组织分化增加 C.繁殖不依赖水 D.草本向乔木发展 21.下面哪些(种)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血小板 D.巨噬细胞 22.下面有关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A.抗体分子基本形状呈Y型 B.抗体分子含有多个二硫键 C.一种抗体结合一种抗原 D.抗体是由B细胞合成的 23.光合作用中C02固定和同化一定需要:

A.Rubisco B.NADPH C.ATP D.放出氧气 24.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有:

A.血液一直保持流动 B.血管内壁光滑完整 C.血浆中有抗凝物质 D.血液中的溶氧抑制血小板功能

25.动物脂肪氧化供能得特点是:

A.氧化时释放能量多. B.动物体所消耗的能量的绝大部分是由脂肪提供

C.在短期饥饿情况下,脂肪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D.脂肪不能在机体缺氧时供能

2006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C D C 21 22 23 B B B 41 42 43 C B D 61 62 63 A C A 81 82 83 D B C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B B A B A D C A C A D C A C D B C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C D C D B B A D C B D C A A A D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11 12 13 14 C D D B C A C C D B D A B A D B C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16 17 18 19 C C B C B C C D A B A C A B B D A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22 23 24 D D C B A C D C B A C C B A A C C 0 二、多选题 1 2 3 4 AB AC BC BCE 6 7 8 9 BE AD BE BD BCD BC AB ABCD ABD 1 AC D D ABD ABCD ABC ABC 5 BCD 0 1ABCDE 15 AD 20 ABC 5 2ABD 2006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试卷·详细解析

——

1(1) 一般土壤条件下,NO3是植物吸收N的主要形式。而硝态氮(NO3)必须经过还原形成铵态氮才能被利用。硝酸根可以在根组织中被还原,但当植物吸收大量硝酸根时则大部分被运至叶片中被还原。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硝酸根被还原成亚硝酸根的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然后亚硝酸根被运至叶绿体内被进一步还原为铵。所以,叶绿体参与氮同化。(具体过程可参考《植物生理学》[武]P105-107)有些同学认为此选项为碳同化的误印而没选择,实属幸运。

(2)叶绿体与线粒体同样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都含有DNA、核糖体。其DNA编码合成特异RNA与特异蛋白。其中,叶绿体DNA(chloroplast DNA)简写为cpDNA或ctDNA。

(3)ctDNA和mtDNA(线粒体DNA)同样不含组蛋白。所以,叶绿体没有合成组蛋白的必要。另一方面,在各种cpDNA中也从未发现含有合成组蛋白的基因。(2、3两条可参考《细胞生物学》或《遗传学》叶绿体、线粒体基因组部分。了解内共生假说有利于深入理解。 )

(4)光反应中有ATP产生。不详述。参考答案:C

2 蓝藻,现称蓝细菌,为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具有光合片层。其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胡萝卜素、叶黄素、藻胆素等(其中藻胆素常形成颗粒状,称藻胆体)。光合产物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一类蛋白质颗粒)。

类胡萝卜素指一类.具有共轭双键系统的四萜(tie)化合物。 其中包括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及其氧化物(如叶黄素<胡萝卜醇>、玉米黄质、虾青素、虾红素等)等。参考答案:D

3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译为聚合酶链(式)反应。基本过程是通过DNA变性、退火、延伸等三个步骤多次循环获得大量的特异性DNA片断(具体内容可参考PCR操作手册)。其中温度在90℃-96℃,可称为高温,即使是延伸阶段温度也在70℃-75℃,参照一般生物体体温仍为高温(退火温度须要根据引物计算,在37℃-65℃之间而一般不低于55℃)。

PCR所用DNA聚合酶须是耐热性聚合酶,最早为分离自发现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蘑菇池(高热温泉) 中的Thermus aquaticus 的培养基的TaqDNA聚合酶。Thermus aquaticus译为水生栖热菌,为真菌的一种。 TaqDNA聚合酶没有校正功能,导致PCR产物易发生错误,已逐渐被多种具有校正功能的DNA聚合所取代。

PCR所用引物为DNA寡聚核苷酸。不使用RNA是因为DNA比RNA更为稳定,且没有使用RNA的必要。生物体内DNA合成需要RNA作引物一般认为是由于生物进化经历了RNA 世界有关。且DNA聚合酶有校对功能因而不能从无合成。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对保证遗传信息稳定性有很大作用。RNA聚合酶没有校对功能,因而不需要引物。生物体因此选择了以RNA为引物,再切除,切口平移,连接 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来完成DNA 复制;甚至不惜以失去末端的核酸序列为代价。 PCR所用引物为人工由单个脱氧核苷酸合成,不使用DNA聚合酶作催化剂,整个过程在DNA合成仪中进行(具体过程可参考《生物化学》或DNA合成仪操作说明)。

PCR所用模版一般为DNA。以RNA为模版的要先由RNA逆转录为cDNA,再扩增,称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译为逆转录PCR或反转录PCR)。

PCR 技术发展极其迅速,新体系、新技巧层出不穷。PCR仪也开始从科研机构、名牌大学步入中学校园。PCR技术将成为和显微镜使用相似的基础、常规生物学技术。参考答案:C

4 秋水仙素是一种微管特异性药物,它可阻断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结合秋水仙素的微管蛋白可结合到微管末端,阻止其他微管蛋白加入。(微丝<肌动蛋白丝>、微管及中等/间纤维的内容可参考《细胞生物学》细胞骨架部分。) 细胞骨架一般是指真核细胞质内的蛋白纤维网架系统,由微丝、微管及中等纤维三类蛋白质纤维组成。参考答案:B

5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的内脱氧核糖核酸酶。这类酶是生物细胞内限制性修饰系统的一部分,可防

止外源DNA的入侵。

目前发现有限制性内切酶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少数霉菌和蓝细菌中也发现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至今发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为三种类型,即Ⅰ型酶、Ⅱ型酶和Ⅲ型酶。 Ⅰ型酶是一类多亚基双功能酶(核酸内切功能和甲基化功能);Ⅱ型酶是一类核酸内切酶和甲基化酶分开的酶; Ⅲ型酶是一类两亚基双功能酶。在基因工程中真正有用的是Ⅱ型酶,通常所说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指Ⅱ型酶。

Ⅰ型酶的切割位点距离识别位点至少1000bp处随机切割;Ⅱ型酶的切割位点位于识别位点内或其附近,有特异的位点;Ⅲ型酶切割位点位于距离识别位点3,端(下游)24—26bp处。

DNA分子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特指Ⅱ型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由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头)末端。参考答案:B

6 从四种物质的吸收过程看:(1)钙是人体常量元素之一,约占体重2%。钙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是一个需要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钙与钙结合蛋白结合而被主动吸收。在小肠的其他部位,钙还可能通过被动的离子扩散被吸收。(2)铁是人体微量元素之一。膳食铁以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存在,非血红素铁为主要吸收方式。非血红素铁必须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才能被吸收。它先被酸性胃液离子化,还原为二价铁,并与溶解性物质和Vc、糖和含硫氨基酸等螯合,保证不在十二指肠(PH7以上)处沉淀。铁摄取障碍可在半年到一年内导致缺铁性贫血。(3)维生素B6在小肠中被动吸收。(4)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游离后,和胃液中的R结合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当后者进入十二指肠又被消化,维生素B12游离后和内因子相结合。内因子是种糖蛋白,分子量50000,由胃壁细胞所分泌,与盐酸分泌量成正比。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可防止蛋白酶的消化而进入远端回肠,和回肠绒毛刷状缘的粘膜受体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被摄取进入回肠粘膜细胞;内因子被破坏,维生素B12和另一种运载蛋白--运钴胺蛋白Ⅱ相结合。维生素B12运钴蛋白Ⅱ复合体被分泌入血液循环,即可被肝、骨髓和其他组织细胞所摄取。如图:

如发生摄取障碍体内B12将在约5年内耗尽。

从胃切除看:由于胃酸缺乏和食物排空过快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由于内因子缺乏也可导致B12吸收障碍,最终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从贫血看:贫血类型和原因众多,不是一个适合的思考角度。(贫血类型和原因可参考《血液学》。) 补充:B12缺乏引发贫血的具体原因: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是通过叶酸代谢障碍引起的,

5

维生素B12缺乏,细胞内N甲基四氢叶酸不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活性四氢叶酸,并且不能转变为聚合形式的叶酸以保持细胞内足够的叶酸浓度。

图: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关系

图:叶酸代谢图解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胸腺嘧啶核苷酸减少,DNA合成速度减慢,而细胞内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MP)和脱氧三磷酸尿苷(dUTP)增多。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三磷酸(dTTP)减少,使尿嘧啶掺合入DNA,使DNA呈片段状,DNA复制减慢,核分裂时间延长(S期和G1期延长),故细胞核比正常大,核染色质呈疏松点网状,缺乏浓集现象,而胞质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并无明显障碍。随着核分裂延迟和合成量增多,形成胞体巨大,核浆发育不同步,核染色质疏松,所谓“老浆幼核”改变的巨型血细胞。巨型改变以幼红细胞系列最显著,具特征性,称巨幼红细胞系列。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该巨幼红细胞易在骨髓内破坏,出现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最终导致红细胞数量不足,表现贫血症状。

胃切除后贫血的预防和治疗: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因内因子缺乏,发生维生素B 12吸收障碍,引起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原则是给予足够的维生素B12,一般肌肉注射l00μg,每日1次,连续14天,以后每周2次,连用4周或直至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恢复至正常为止。对尚未发生贫血但血清B12水平较低者,亦可每4周注射250μg维生素B12或每隔2-3个月注射l000μg。胃大部分切除后还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因为手术后食物进入空肠过速,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故食物中的铁不能被很好吸收。可注射右旋糖酐铁复合物或山梨醇枸檬酸铁复合物治疗。(缺体性贫血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如口服硫酸亚铁,但胃切除

者口服吸收不良,适合采取注射予以补充。) 参考答案:A

7 单克隆抗体技术:正常B淋巴细胞(如小鼠脾细胞)具有分泌特异抗体的能力,但不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瘤细胞(如骨髓瘤)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特异抗体。于是英国人Kohler和Milstein 1975将两种细胞杂交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获1984年诺贝尔奖。

参考答案:B

8 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而在人脑引起的感觉。色觉是视觉系统的基本机能,对于图像和物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人眼可见光线的波长是390~780毫微米,一般可辨出包括紫、蓝、青、绿、黄、橙、红7种主要颜色在内的120~180种不同的颜色。辨色主要是视锥细胞的功能。

1964年,W.B.Mmarks首先在金鱼的视网膜的单个视锥细胞上测定了颜色吸收光谱,他发现有三类视锥细胞,相应于三种感光色素之一,每一类具有一个最大的吸收波长。在人和灵长类动物作了相似的测定,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人视网膜中三种视锥细胞,吸收光谱分别约为450(蓝)、530(绿)、560(黄)纳米。由此证实在视网膜中有三类视锥细胞,每一类细胞中含有一种感光色素,分别对应蓝、绿、黄光最敏感。

部分书籍认为最敏感为蓝、绿、红三色。如图:

这是由于光是连续变化,各种颜色间没有明显界线,而原有的三原色学说认为红、绿、蓝是三原光。

且还没能分离出三种色素。所以,将实际为黄视锥称为红视锥,而缺乏红视锥引起红视盲。不称黄视盲的原因是患者不能分辨红色却可分辨黄色。这种现象可能和对比色有关。具体细节仍在研究。 最为考题,着眼现实,选A更为合适(有确切试验数据)。 参考答案:A

9 X射线衍射技术应用于蛋白质主要是用以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超速离心、电泳、层析及X射线衍射技术都是常用生物技术。其中超速离心、电泳、层析可在中学试验室内操作,应熟悉。参考答案:D

10 产氧光合作用,即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为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

蓝细菌中没有叶绿素b;绿色植物中无藻胆素;叶绿素c存在于硅藻、鞭毛藻和褐藻中;而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为其共有。参考答案:C

11 高能键储存能量。

参考答案:A

12 如前。不要看错字。 参考答案:C

13 氧化磷酸化的目的是转化(释放)储存在储能有机物(如葡萄糖)中的能量到ATP中。ATP有ATP

+

合酶合成。驱动ATP合酶运转的能量来自于质子(H)梯度。质子梯度伴随电子传递链传递电子而产生。 答案:A

14 一般说特征指可观察、显示的形态等变化。将“特征”改为“特点”更为合适。至今未发现原核生物有凋亡现象。原核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其凋亡也难以想象。但没有切实证据可排除原核生物有凋亡现象的可能性。

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意义等可参考《细胞生物学》参考答案:D 15 糖类在口腔开始消化,蛋白质

在胃中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中开始消化。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此题为基本常识,没有难度。可参考任何一本生理学。参考答案:C 16 磷酸肌酸、葡萄糖不直接供能。

GTP在翻译和细胞信号传导等过程中提供能量。GTP能的蛋白称G蛋白,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调节蛋白。 ATP是通用能源物质,为生物体的大多数耗能过程供能。 具体内容可参考《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参考答案:A 17 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蛋氨酸)缬氨酸 赖氨酸 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对于组氨酸:婴儿的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完整,无法自身合成,所以必须从外界摄取,成人发育完整,所以可以自身合成。10-12岁儿童身体发育加快,自身合成的组氨酸不能满足需要,也必须从外界摄取。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长期缺乏可能引起生理功能障碍,而列为“半必需氨基酸”。

八种必须氨基酸记忆口诀:一 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二 假设来借一两本书 三 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四 协议两本,带情书来(缬异亮苯,蛋色苏赖)五 苏缬色,欲赖帐,家留把柄亮一亮 六 甲来借一本亮色书 七 苯赖色亮,异苏甲缬 (又笨,又赖,但颜色比较亮,容易酥裂,是双假鞋。)八 一两色素,本来甲些 ( 一:异亮氨酸。 两:亮氨酸。 色:色氨酸。 素:苏氨酸。 本:苯丙氨酸。 来:赖氨酸。 甲:甲硫氨酸。 些:缬氨酸。)记一个就可以了。参考答案:C

18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的核心是一个由毛细血管网组成的肾小球,其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与基底膜、肾小囊上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滤过膜,对流经肾小球的血浆起滤过作用。肾小球外有称为肾小囊的包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分三段:近球(端/曲)小管、髓袢/细段、远球(端/曲)小管。肾单位各部存在于肾皮质、髓质中的一定部位。机体尿的生成依赖于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协同活动。肾小球恰似一个越滤器,流经肾小球的血液成分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均被滤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成人一昼夜两肾可产生原尿180升(125毫升/分)。原尿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大约99%的水分以及一些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钠、钾、葡萄糖等重新回到血液中,只有1%的水分和多余的无机盐成为终尿而被排出体外。同时,肾小管与集合管还通过分泌、排泄活动,将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由血液清除到终尿中。正常人每昼夜排出尿液(终尿)1~2升。

近曲(球)小管是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滤过液中的约67% Na+、Cl-、K+和水被重吸收,还有85%的HCO3-以及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都在此被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是借助于Na+的主动重吸收而被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的。参考答案:D

19心动周期各时相心室内压、心室容积、血流与瓣膜活动的变化 如以心室的舒缩活动为中心,整个心动周期按8个时相进行活动。

等容收缩期 相当于心电图R波顶峰时心室开始收缩。心室肌的强有力的收缩使心室内压急剧升高。当超过心房内压时,左右心室内血液即分别推动左右房室瓣使其关闭。由于乳头肌与腱索拉紧房室瓣,阻止其向上翻入心房,再加房室交界处环行肌收缩,缩小房室交界处的口径,两者都可避免心室血液倒流心房。这时室内压急剧上升,但在未超过主动脉压(舒张期末约为80毫米汞柱)和肺动脉压(舒张期末约为8~10毫米汞柱)时,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在这段短时间内(在人体平均为0.05秒),房室瓣与半月瓣均关闭,心尖到基底部的长度减小,心室变得较圆,心室肌张力增高,而心室容积不变,故称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心室肌继续收缩,张力增高,心室内压急剧上升,很快超过主动脉压和肺动脉压,两侧半月瓣被冲开,血液射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并很快达到最大速率。快速射血期末心室压力达到顶峰(左心室约120~130毫米汞柱,右心室约24~25毫米汞柱)。此期平均历时0.09秒,约占心缩期的1/3时间,而射出的血量占每搏输出量的80~85%。

减慢射血期 此期中,心室收缩力量和室内压开始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此时心室内压略低于主动脉内压(相差几个毫米汞柱),但因心室收缩的总能量(压力能量加动能)仍然高于主动脉中的总能量水平,血液得以继续从心室射出,历时平均0.13秒。然后进入心室舒张期。

舒张前期 心室开始舒张,射血停止,心室内压急速下降。左心室压原已略低于主动脉压,而右心室

压迅速降到低于肺动脉压,此时两侧半月瓣迅速关闭,阻止血液倒流入心室。从心室舒张开始到半月瓣关闭这一段时间,称为舒张前期,历时约0.04秒。

等容舒张期 半月瓣关闭时心室内压仍然高于心房内压。房室瓣仍然关闭。当心室内压继续下降到低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才开放。从半月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这段短促时间内,心室内压迅速下降,而心室容积基本保持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历时约为0.08秒。

快速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后心室容积迅速扩大,这时心室内压更低于心房内压,积聚在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乃迅速冲进心室,历时约为0.11秒。心室内血液约有2/3是在这段时间获得充盈的。

减慢充盈期(舒张后期) 随着心室血液的快速充盈,静脉内血液经心房回流入心室的速度逐渐减慢,房-室间压差减小,而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这一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历时约为0.19秒。接着心房开始收缩。

心房收缩期 在心室舒张期末,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内压升高将残留的血液射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度进一步提高,心室压力也出现一个小的升高。心房的舒张使房内压降低,这有助于房室瓣的关闭,故在心室收缩前房室瓣已有关闭的趋势。至下一次等容收缩开始时,即完成一个心动周期。

由此可见,心室收缩产生强大的心室内压,是心脏向动脉射血的主要动力。心舒张早期室内压的降低,是心室血液充盈的主要原因。如心室停搏或发生纤维性颤动,将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导致机体死亡;而如心房发生纤维性颤动,这时心房虽不能正常收缩,心室的充盈尚不致受到严重影响。当心率增快至每分钟180次以上时,由于舒张期过分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将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而出现心力衰竭。平时两侧心室

内的压力变动相似,但因右室壁较薄,其平均内压仅为左心室的1/5~1/7。

由文字叙述和图可看出,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心房收缩期末和整个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容积最小的时期是整个等容舒张期。此题仅能勉强选 D 而参考答案给的B 为错答案。修正后参考答案:D

20 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也有多达3-5个的,小核仁可融合成大核仁。核仁的位置不固定,或位于核中央,或靠近内核膜,核仁的数量和大小因细胞种类和功能而异。一般蛋白质合成旺盛和分裂增殖较快的细胞有较大和数目较多的核仁,反之核仁很小或缺如。核仁在分裂前期消失,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亚单位。

tRNA基因一般成簇排列,由RNA聚合酶Ⅲ转录成前体分子,经核内加工成熟后经核孔进入胞质。参考答案:C

21 在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TP

的形成,以这种形式合成ATP称之为光合磷酸化。 光合电子传递链:

各组分:(1)光系统Ⅱ(PSⅡ):

(2)细胞色素 bf 复合物:

(3)光系统Ⅰ(PSⅠ):

电子传递偶联非循环式

光合磷酸化示意图(具体过程有欠缺)(循环式与之类似):

Pheo(Ph)即去(脱)镁叶绿素。参考答案:B

22肝脏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肾脏是尿素排泄的主要器官。氨通过尿素循环,又称为鸟苷酸循环,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尿素中的两个N原子分别由氨和天冬氨酸提供,而C原子来自HCO3-,五步酶促反应,二步在线粒体中,三步在胞液中进行。

示意图:

参考答案:B

23 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静电荷为零,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它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 等电点沉淀法是常用的纯化蛋白质混合物的方法(利用有些蛋白质有不同的等电点)。

24 不同波长的光被水吸收的程度不一样。波长长的光穿透力强,容易被水吸收;波长短的光穿透力弱,易发生散射和反射。红、橙和黄色一类波长较长的光,进入水体,在不同的深度被相继吸收,并利用它们自己储蓄的能量将水加热。因为红光波长最长,在海水中几米深处便会被完全吸收。紫光和蓝光等短波光则很容易被水分子散射,因而也不能潜入到很深的海水中,我们看到海水呈蓝色或蓝紫色就是这个缘故。结果只有蓝绿光、绿光和黄绿光(三者波长约从490-580nm)在海水的深处占有较大的优势。故藻类只有能吸收这些光才适合在深水生长。 这就要求含有具互补色的光合色素。 蓝绿光、绿光和黄绿光的互补色为红,紫红和紫,即红藻的颜色。已经可以选择。 具体说,红藻光合色素以藻红素为主,藻红素能吸收绿、蓝和黄光,因而红藻可在深水中生活,有的种在深达100m之处。而褐藻含有岩藻黄素(也译为墨角藻黄素,褐藻素)(fucoxanthin),呈黄褐色,可吸收420-280nm的紫、蓝及绿蓝光,因而褐藻可分布于潮间线到低潮线下约30m处,是海底森林的主要类群(褐藻是固着生活的底栖藻类,主要分布在海洋中)。 其他类别应可判断,略。记忆红藻适合深水生活似为最佳应考方式。红藻分布广泛,适应力强,应予以记忆。参考答案:C

25 恐龙、鸟类、哺乳类都不出现于中生代。大类群的出现时间应有大致记忆。记忆地质年代表。答案:C

26 裸子植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出现了花粉和花粉管,使受精过程不再以水为媒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基础知识,没有难度。

27 参考答案:C

28 真菌可进行有性生殖,自然可进行减数分裂,有二倍体形式。

担子菌类发育过程中形成二级菌丝就进入双核期。经锁状联合(clamp connection)使二级菌丝不断延伸。再经产生三级菌丝,形成子实体,(均为双核菌丝)两核经核配后减数分裂形成担孢子。图中为锁状联合过程,a、b均为单倍体核。无论是精卵细胞还是同型或异型配子,只有有核细胞融合都要向经质配再经核配,即可以说都有一段双核期。但一般时间短暂,不列为生活史中的一个时期。故此题勉强可以选择。参考答案:D

29 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原始体节。对于多细胞、二胚层、三胚层、两侧对称、假体腔、真体腔、体节、后口、济所等最早在哪类动物中出现应予以记忆。参考答案:B

30 2005年的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完成,和今年初的进一步分析的报道都证实了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完成被Science评为2005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参考答案:B

31 也没什么可说的。从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这一部分是公认的。再往前就充满了争议。故此题选项不合理。但阿法(尔)南猿(或称为南方古猿阿法尔种,A. afarensis)存在于约350万年前,早于粗壮南猿(约300万年前<有争议>到100万年前)。故勉强可以选择。参考答案:A

32 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属于水生演替系列,须经历自由飘浮植物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和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可合称为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而将最后一个阶段称为森林群落阶段。

富营养化阶段不是任何一个属于特定演替。参考答案:D

33 一棵树上很多虫就形成了倒锥形数量金字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游植物)个体小,生活史很短,根据某一时刻调查的生物量常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时生物量金字塔是倒锥形的。能量金字塔不可能形成倒锥形。参考答案:C

34 位于叶绿体蛋白质前体中的信号序列特称为转运肽(transit peptides或 transit sequences)。PC位于类囊体中,需要两段转运肽,N端部分将PC前体导入叶绿体基质,C端部分将PC前体再导入类囊体膜,进入类囊体腔。参考答案:B

35 防御对策有十余种,分别是:穴居、隐蔽、拟态、警戒色、回缩、逃遁、假死、威吓、转移捕食者的攻击部位、反击、臀斑和尾斑信号、激怒反应、报警信号和迷惑捕食者等,前四种属初级防御,后面十种属次级防御。参考答案:D

36 断裂基因的转录产物须经过RNA拼接(也称剪接, RNA splicing),去除插入部分(即内含子),使编码区(外显子)成为连续序列。

内含子有GU—AG型、AU—AC型、Ⅰ类、Ⅱ类、Ⅲ类等多种类型。其中Ⅰ、Ⅱ类内含子的RNA本身就有催化能力,能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在四膜虫中发现的第一个核酶就是一种Ⅰ类内含子)。而在真核生物前mRNA(又称核不均一RNA,hnRNA)中具有的是GU—AG型、AU—AC型内含子,其拼接是由有小核RNA(snRNA)和 与之结合的核蛋白及各种蛋白因子组合成60S拼接体而完成。所以,不能只说成是“被特殊的蛋白质切除”。但C选项为RNA剪切,有切无接,如非校对错误,为错误说法。

RNA拼接及RNA重组的具体内容可参考《生物化学》、《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 参考答案:C

37 化学反应要提供高于反应活化能的能量才能发生(越过“能垒”)。这应是使用蔗糖这一名称的纯粹化学题。个人认为在生物试题中出现很有必要。不过D答案就有些弯转得就有点大了,可从化学反应平

衡角度考虑,许是对学生思维的考验与干扰。参考答案:A

38 香蕉属于芭蕉科,芭蕉属。食用香蕉分为香蕉类型、大芭蕉类型和粉蕉类型。现在香蕉的栽培种起源于尖叶蕉和长梗蕉,是由这两个原始种通过杂交后进化而成的。香蕉的染色体基数为11,如果把尖叶蕉基因组称为A、长梗蕉基因组称为B,一般A基因产量较高、风味较佳,而B基因抗逆性较好,如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等。香蕉的基因型可分为二倍体的AA、AB、BB,染色体22个;三倍体的AAA、AAB、ABB、BBB,染色体33个和四倍体的AAAA、AAAB、AABB、ABBB和BBBB,染色体44个。四倍体香蕉主要是由二倍体经人工培育而成的品种。二倍体香蕉产量较低。在生产上的栽培品种主要为三倍体香蕉。在三倍体香蕉中,AAA和部份的AAB风味较好,多以鲜食为主,而BBB、ABB和部份的AAB风味较差,多以煮食为主。

日常食用香蕉的一般为AAA。由于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发生紊乱,极少有正常配子产生,更少有正常合子形成,因而无子。但野香蕉一般为二倍体或四倍体,减数分裂可正常进化,能产生正常种子并以种子繁殖(如在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可亲自自野外采集观察)。故此题题干不严谨。如包括所有无子情况,则二倍体或四倍体香蕉也可以无子(非授精结实)。

AAA可自然产生,也可人工使同种植物的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杂交而获得,但无论是自然种还是人工中均无法再没有人工辅助的情况下繁殖(不是自然物种)。AAA繁殖方式很多,脱毒组培苗常用。

香蕉结实不用人工施加了植物激素,果实中可积累足够多的生长素等相应植物激素。参考答案:A 39 许多酶都需要辅基。有多种维生素金属离子是辅因子或其一部分或是其前体。

辅因子包括辅酶和辅基。辅酶和辅基没有严格界限,辅酶一般是指和脱辅酶结合较松弛的小分子有机物,可通过透析除去;辅基一般是与脱辅酶共价结合,不能通过透析除去。参考答案:D

40 要先清楚二十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再计算净电荷为零时两侧pKa的算术平均值。

最简单的方法是记忆两种酸性氨基酸和三种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pI为计算较小两个pKa的算术平均值,碱性氨基酸为计算较大两个pKa的算术平均值。 希望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参考答案:D

41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反密码子具有摆动性,都能保证碱基突变后合成的蛋白质没有变化。 简并性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3,端),而反密码子的摆动性发生在第一位(5,端)。参考答案:C 42 参考答案:B

43 花公式的书写方法;把花的各部分用一定的字母来代表,通常用K代表花萼(Kelch),用C代表花冠(Corolla),用A代表雄蕊群(Androeciurn),用G代表雌蕊群(Gynoecium),用P代表花被(Perianth)。花各部分的数目可用数字来表示,如该部分缺少时就用“0”表示,数目很多就用“∞”来表示,并把它们写于代表各部分字母的右下角处。如果某部分在一轮以上时就用“+”来表示,如果某一部分其个体相互连合就用“( )”表示。子房的位置可以在雌蕊的字母下边加一道横线表示上位子房(

G)

,在上面加一

道横线表示下位子房(G),上下各加一道横钱表示半下位子房()。同时在心皮数目的后面用“:”号隔开的数字表示子房室的数目。辐射对称花(整齐花)用“*”表示;两侧对称花(不整齐花)用“↑”表示;♀表示雌花,♂表示雄花,

表示两性花,书写在花程式的前边。例如:

百合花:*P3+3,A3+3,G(3︰3) 表示百合花为辐射对称花,花被两轮,每轮3瓣,雄蕊两轮,每轮3个,雌蕊3个,心皮合生,3室,子房上位。

豌豆花:↑K(5),C5,A(9)+1,G(1︰1) 表示豌豆花为不整齐花(两侧对称花),萼片5个连合,5个花瓣离生,雄蕊10个,9个连合,雌蕊一心皮,一室,子房上位。

柳:♂K0,C0A2;♀,K0,C0,G(2︰1) 柳树的雌花和雄花都缺少花被,雄花的雄蕊两枚,雌花的雌蕊合生,两个心皮,一室,子房上位。

花公式(花程式)和花图示要会认、会写、会画。参考答案:D

44胰岛素是在胰腺的胰岛合成并加工的。在胰岛素合成过程中,人体最早合成的是由109个氨基酸组

成的前胰岛素原,后者很快脱去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肽,生成由86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还要进一步分解,脱去中间的c—肽,剩下由两头的A链和B链组成的胰岛素。

Ⅰ型糖尿病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生产降低。Ⅱ型糖尿病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利用障碍,胰岛素产生不一定降低。参考答案:C

45 没什么可说的。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是神经调节的特点,调节幅度不一定小。参考答案:D 46 DNA标记物要有DNA特异性。参考答案:D

47 显微镜的分辨率(resolution)是指显微镜(或人的眼睛距目标25cm处)能分辨物体最小间隔的能力,分辨率的大小决定于光的波长和物镜镜口角以及介质的折射率,用公式表示为:

R=0.61λ /N.A. N.A.=nsinα/2

式中:n=介质折射率;α=镜口角(标本在光轴的一点对物镜镜口的张角),N.A.=镜口率(numeric aperture)。镜口角显然和透镜的数值孔径相关。参考答案:B

48没什么可说的,基础知识。参考答案:C

49就个人所见细胞周期中没有Gt期,选项A当为G1期。G1期。G1期在细胞周期中变化很大,可缺失,也可由此转入G0期(休眠期)。G1期中含有DNA损伤检测点,G1期调控点(R点)等细胞周期检测位点,能否通过检测点决定了细胞周期能否继续运转。参考答案:A

50 端粒酶是一种专一的反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以解决DNA复制时染色体末端缩短的问题。防止DNA从端粒处降解的是端粒重复因子(telomeric repeat factors,TRF)。

降解DNA复制后余留的RNA引物的是DNA聚合酶 I。合成RNA引物的是引发酶。 DNA复制的和端粒酶具体内容可参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端粒》.答案:C 51 乙烯的短距离运输就是依靠在细胞间扩散。

在青香蕉袋子中放入一个熟苹果可催熟香蕉,就是不同果实间传递的例子。同种间当然更可以,且可能出现自催化(感受到乙烯后自身乙烯合成加速)。参考答案:C

52 倒时差是调整生物钟的例子。生物钟内容可参考《时间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等。:D

53 目前已知的植物光受体包括三类:光敏色素(phytochrome),接收红光和远红光信号;隐花色素或称蓝光/紫外光-A受体(cryptochrome或blue/UV-A receptor),接收蓝光和330—390nm的紫外光;紫外光-B受体(UV-B receptor),接收280—320nm的紫外光。

光敏色素分为在黄化组织中主要存在的Ⅰ型(A)和在光下生长的绿色组织中存在的Ⅱ型(B)。 细胞色素C的内容可参考生物化学电子传递链部分。参考答案:B

54 C4植物由于叶肉细胞中没有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以及在维管束细胞中CO2对O2的比例很高,所以RuBisCo的氧合活性被降低了,因此在C4植物中基本不存在光呼吸。D选项应为氧气对其CO2固定影响较小。参考答案:D

55 我国热带雨林基本属于广义的热带雨林,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即滇南)。此外,在西藏等省区也有少量分布。但以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最为典型(如海南尖峰岭国家热带雨林保护区)。虽然,在海南是片断分布,南部为主,但涉及了海南大部分地区,故一般称海南岛为我国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虽有资料称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南部)。

故此题没有适合答案。只能选择勉强选择A选项,个人认为选择B也可视为正确。修正后参考答案:A+B

56 突然展开翅膀符合威吓定义,应视为威吓行为。警戒色为随时展示,否则必将降低其效力。 威吓、警戒色、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等内容可参考《动物行为学》.修正后参考答案:C

57 NO可进一步与氧气结合形成NO2,在被转化为硝酸。 SO2 可转化为硫酸。硫酸和硝酸都是酸雨产生危害的主要原因。本题内容可参考《基础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等.参考答案:A

58 没什么可说的。求偶行为(courtship behaviour)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表

现。有吸引配偶,排斥竞争对手;.防止异种杂交;和刺激配偶交配欲望,使双方性活动达到协调一致;选择最理想的配偶等作用。 本题内容可参考《行为生态学》、《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参考答案:D

59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表型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张昀

要注意这里说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而有些情况某种生物会逐渐不适应环境(于观察角度有很大关系);适应也是相对的,就具体种来说是有限的;且这里没有包含中性进化。所以不能说生物进化是指生物越来越适应环境。 B选项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进化导致遗传信息的变化,物质是信息的载体,所以遗传物质也要发生变化。参考答案:B

60参考答案:C

61此题比较牵强。 参考答案:A

62 写出各代基因型和分离比自然就得出答案了。一个比较快的方法是:这样的完全显性单基因分离

n

第n代总合为2 。这里n=3,故为16。参考答案:C

63 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哈—温定律)哈—温定律具体内容可参考遗传学参考答案:A 64 符合乘法规则。与第一个亲本表型相同的比例为:1/2*3/4*1/2*3/4*1/2=9/128参考答案:C 65 同样的计算:1/2*3/4*1/2*3/4*1/2=9/128 可直接观察得知两亲本等价。参考答案:C 66 没什么可说的。1-2*9/128=55/64 不要算错。参考答案:B

67 设患病基因为a,则因为正常男子的祖父患该病,所以其祖父基因型为aa。因罕见所以家族外正常人均被认为基因型为AA,且没有说明都认为是表型正常。故男子父亲基因型(下面省略“基因型”三字)为Aa,其母亲为AA,其带病(Aa)几率为1/2。

一位姐姐患有这种病的正常女子,其父母基因型为Aa*aa或Aa*Aa,因该病罕见(也可如上:没有说明都认为是表型正常)故推测其父母就基因型为Aa*Aa,则其带病(Aa)的可能为:2/3(因表型正常AA:Aa=1:2)。

由此可知其第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1./2*2/3*1/4=1/12.参考答案:C 68 因为第一个孩子已患病故父母基因型必为Aa*Aa。所以第二个孩子及以后各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均为1/4参考答案:B

69 参考答案:C

70 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单位称为图距(map distance)。1%重组值(交换值)去掉其百分率的数值定义为一个图距单位(map unit,mu)。为纪念摩尔根又将图距单位称为“厘摩”(centimorgan,cM),1cM=1%的重组值去掉%的数值。

没有干涉是指第一次单交换不会影响它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换。 产生abc型配子的概率为:20%*(1-30%)*1/2=7%

其中20%为重组值;1-30%表示去除B与C的重组;1/2表示为abc的概率,即去除同时产生的ABC。 所以,产生基因型为abc/abc的子代的比例为7%*7%=0.49%

另有一无赖的方法为:产生abc配子的概率相同,故,产生基因型为abc/abc的子代的比例应为一平方数。这一方法可在考试时使用,但如不知具体原理无法计算下面的问题。参考答案:C

71 abc/abc没有基因分离,只产生abc型配子,而基因型为Abc/aBC的亲本无论是否有连锁交换产生含A和配子的比例不变,各位1/2。参考答案:D

72 出现a表型,而B和C均为显性的个体,要求基因型为Abc/aBC的亲本产生aBC型配子,即要求出没有交换的配子数。

产生交换的概率为:20%*(1-30%)+30%*(1-20%)+20%*30%=14%+24%+6%=44%

因此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44%=56%,产生aBC型配子的概率为1/2*56%=28%.参考答案:A 73 叶绿体DNA大小与是否为内共生起源无关。内共生学说的具体内容可参考细胞生物学、生物进化、进化生物学等。参考答案:B

74 迄今已知的固氮生物均为原核生物。固氮酶运转以ATP为能源,每转移一个电子消耗两个ATP。固氮原料为N2等,产物为NH3等。除根瘤菌等与植物共生固氮外,还有部分细菌和蓝细菌可自生固氮(即自由生活进行固氮)。蓝细菌种类有一千余种,其中有固氮能力的不过二十余种。参考答案:A

75 褐藻与红藻均为真核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为门与门之间的关系。蓝藻是原核生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下的类群,为亚门或纲。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划分为不同的门,也被归为一个统一的种子植物门。所以此题颇为牵强,考察知识点缺乏意义,但勉强可做出选择。参考答案:C

76 原核生物可粗分为狭义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六种类型。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参考答案:A

77 米氏常数(Km)为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酶促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最大反应速度不变,米氏常数增大。参考答案:B

78 结核可由结核杆菌引起,为细菌;脚气由真菌引起,众所周知;禽流感、乙型肝炎、流感、艾滋病均由相应病毒引起;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疾病;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属细菌(梅毒晚期前都可彻底治好,不留任何永久性损伤。晚期梅毒经治疗也可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参考答案:B

79 氯霉素可杀伤固氮菌类,而硝酸钠可作为植物氮源。但不清楚小叶苔是否是固氮植物,也不清楚氯霉素对根瘤菌和鱼腥藻的具体杀伤能力。有机会当实验验证,氯霉素取常用浓度与剂量。 此题存疑。参考答案:D

80直翅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等翅目等等昆虫在幼虫期在体形、生境、食性等方面非常相似,这样的不完全变态称为渐变态,它们的幼虫期昆虫通称若虫。参考答案:A

81 如图:

可知缺少异柠檬酸脱氢酶。柠檬酸循环具体内容可参考《生物化学》。参考答案:D

82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多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才能将多多余能能量提供给其他生物。参考答案:B

83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也称脱氮作用,指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参考答案:C

84 因胎生、哺乳等特点,哺乳类雄性极少参与亲代抚育。但爬行类雄性参与亲代抚育的资料也不多。 参考答案:D

85目前有实验证据支持“一个基因,一种行为”的对应关系,但显然不能说成目前的实验证据支持“一个基因,一种行为”的对应关系。目前有实验证据表明行为是可以遗传的。基因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基因和行为的关系,即行为遗传,的具体内容可参考《动物行为学》。参考答案:D

86放射性衰变遵从的指数衰变规律。放射性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遵从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放射性核,发生衰变的时刻完全是偶然的,不能预料,而大量放射性核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衰变规律是十分确定的。设t=0时刻的放射性核数为N0,t时刻放射性核数为N,则指数衰变规律为N=N0e-λt,式中λ称为衰变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射性核的衰变概率,它反映了放射性核衰变的快慢。λ值越大,衰变越快;反之则相反。实际中常用半衰期T1/2或平均寿命τ来反映衰变的快慢。半衰期是放射性核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平均寿命是指不同核衰变有早有晚,完全是偶然事件,对于全部核的寿命取平均得平均寿命。根据指数衰变规律有

通常

在核物理学中习惯采用半衰期T1/2描述核衰变快慢,而在粒子物理学中常用平均寿命描述粒子的稳定性。

-99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有很大的差别,从10秒到10年。

半衰期是鉴别不同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指标。半衰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地质学中用以确定地质年代,中用以确定地层、古生物或文物的年代。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

,T1/2=5730年。

恒定的是半衰期而不是衰变速率。实际上衰变速率是称指数下降的,这样才保证了半衰期的恒定。 而1412

我们说C/C C在一个标本中随时间恒定减少也不是指相同时间内减少的差值相同,而是说根据比值和衰变概率可以知道标本产生(对生物来讲指死亡)的时期。

此题可称为一道物理题(和显微镜的题目相似),如以说过的,这样题目的出现很有必要。许是考虑列出全部计算式难以理解,选项采取了含糊的说法。参考答案:C

87参考答案:B

88最简记忆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内钾外钠,通道调控,钠入去极,钾出复极,泵调离子(于电荷)等。 神经冲动发生传递的具体过程应掌握, 参考答案:A 89 依旧没什么可说的。不要看错答案。 本题内容可参考人体解剖学等 参考答案:C

90 结缔组织包括:

腺体主要由腺上皮组成,属上皮

组织。肠腺是由小肠上皮凹陷在固有层形成的单管腺。参考答案:D

91 原肠胚发育到最后,向外的开口—胚孔缩小。在胚胎的背面开始出现2条互相平行的隆起。这2条隆起逐渐联合起来,即形成神经管。胚胎发育的这一时期为神经胚期。在神经胚期,除形成神经管外,还要形成脊索和体腔。这个过程可在蛙胚神经褶晚期横切片上观察到。 一般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应掌握。

参考答案:C

92脑皮或称大脑皮层。在系统进化中,脑皮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脑皮、原脑皮和新脑皮。古脑皮在鱼类中开始出现,是指原始类型的脑皮,灰质位于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出现于肺鱼和两栖类,这一阶段的灰质分为3部:位于脑顶部外侧的为古脑皮,新出现的原脑皮位于脑顶部内侧,

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部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皆是和嗅觉相联系;第三部分为位于腹侧的纹状体。

新脑皮自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神经元数量大增,排列在表层且层次分明,它们在半球内以联络纤维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又通过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并有上行与下行的纤维与脑干各部分相通,形成一个强大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较高等的种类,大脑表面形成沟、回,使表面积大为扩大。原有的古脑皮、原脑皮、纹状体皆退居次要地位成为大脑的低级中枢。古脑皮被推挤到腹面成为梨状叶,以嗅沟与新皮层为界;原脑皮则突向侧脑室中成为海马。参考答案:B

93腹毛动物、内肛动物均为假体腔动物。个人从未见过蜢虫动物一说,似应为轮虫动物或线虫动物之谬。外肛动物,现一般称苔藓动物,属真体腔生物。此题内容考察过细。参考答案:D

94 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

须要注意的是,胎生不是哺乳动物特有,一些鲨鱼及爬行动物都以真正的胎生实现繁衍。参考答案:C

95 汗腺等皮肤腺是表皮的衍生物;爪、蹄、指甲是表皮的衍生物;鹿角是实角,为真皮骨化物;犀牛角是毛特化产物,毛是表皮的衍生物;羚羊属牛科,羚羊角为实角(牛角),是头骨的特化物;圆鳞、栉鳞属骨鳞,仅见于硬骨鱼类,是真皮的衍生物;角质鳞表皮角质化的产物,是表皮的衍生物;鸟羽,分正羽、绒羽、纤羽等,皮角质化的产物,属表皮衍生物;乳腺为腺上皮组成(表皮为上皮组织),可称为表皮衍生物。

盾鳞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是板鳃软骨鱼类所独有的特征,由菱形的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棘突)组成。基板和棘突都是由真皮形成的骨质板构成的,从基板到棘突,中央有1条管腔,内含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并在基板上有孔通于真皮。棘突向体后伸出,它的外面覆有1层由表皮形成的釉质。从盾鳞的结构和来源看,都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相似,二者是同源器官,故盾鳞又称“皮齿”。参考答案:C

96分类等级(阶元)(从大到小):界vegnum(拉丁名),kingdom(英文名);门divisio, phylum;纲classis, class;目ordo, order;科familia, family;属genus, genus;种species, species

在其中还可以插入亚门、亚纲、亚目、族(tribus, tribe)、亚族、亚属、组(sectio, section)、亚组、系(series, series)、亚种、变种(varietas, variety)、变型(forma, form)等更细的分类阶元。“亚”字一般通过“sub-”表示,如亚种(subspecies)、亚纲(subclassis)。参考答案:B

97常见幼虫有(基本为海产种类):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蝶状体;扁形动物的牟勤氏幼虫;纽形动物的帽状幼虫;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后期幼虫;苔藓动物的双壳幼虫;软体动物头、腹足类的担轮幼虫和海产种类面盘幼虫、后期幼虫,淡水蚌类的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的无节幼虫、腺介幼虫、节胸幼虫、叶状幼虫、蚤状幼虫、大眼幼虫、阿利马幼虫等;昆虫有多种幼虫;棘皮动物的羽腕幼虫、长腕幼虫、耳状幼虫;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尾索动物的蝌蚪幼虫等。参考答案:A

98+99:节肢动物水生种类以鳃或书鳃(为肢口类特有)呼吸,陆生种类以气管或书肺(为蛛形纲动物所特有)呼吸。

节肢动物中作为排泄器官的后管肾只存在于少数种类中,如有爪纲具后管肾;甲壳纲的触角腺(绿腺)和小颚腺(也称壳腺)(甲壳类幼体两者均有,成体之具其一)由后管肾演变而来,且在头部保留一或两对后管肾;肢口纲、蛛形纲的脊节腺也是由后管肾演变而成。新的排泄器官,马氏管,在大多数(包括蛛形纲)节肢动物中为主要排泄器官。参考答案:A C

100 哺乳动物静脉系统趋于简化,成对的前后主静脉变成单一的前、后大静脉;肾门静脉消失;成体腹静脉消失。静脉系统简化缩短了循环路径,有利于提高血压,加快循环速度。故此题没有正确答案,选项C疑为肾门静脉消失,腹静脉退化之谬。不过,或有证据表明在某些哺乳动物体内有肾门静脉。。

修正后参考答案:肾门静脉消失,腹静脉退化

1爬行动物与鸟类共同的特征为: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缺乏皮肤腺、单枕髁、双循环、卵裂形式为盘裂。

哺乳动物是由具有某些两栖动物特征的原始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哺乳类在躯体结构上还保留着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

头骨 皮肤腺 排泄物 两栖类、哺乳类 双枕髁 丰富 尿素 爬行类、鸟类 单枕髁 缺乏 尿酸

此部分内容曾考到,应注意。参考答案:A B

2 没什么可说的。基础知识。内分泌腺内一般毛细血管丰富,加快激素入血。

参考答案:A C

3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消化道蠕动减缓、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参考答案:B C

4 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蛋白质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

时,次级键受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不对称性增高,生物活性丧失。蛋白质变性不涉及共价键(肽键和二硫键等)的破裂,一级结构仍保持完好。参考答案:B C E

5 A选项是正确的,无脊椎动物消化液中不存在凝乳酶。 补充: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 参与消化的酶的总称。

一般消化酶的作用是水解,有的消化酶由消化腺分泌,有的参与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酶中,有以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等一些非活化酶原的形式分泌然后再被活化的。

(1)蛋白质分解酶(蛋白酶):胃蛋白酶,除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外,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同样性质的蛋白酶。但其性状许多还不明了。胰蛋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在低等动物(甲壳类、腹足类等)的胃液中,也以活性状态存在。但是否与高等动物的相同还不清楚。糜蛋白酶,含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氨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除作用于蛋白质的中间分解产物以外,在低等动物的蜗牛和骨螺的中肠腺中作为胃液而分泌,另外也作为中肠腺细胞内的消化酶而存在。羧肽酶除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外,在低等动物的中肠腺中以活化形态存在。氨酞基脯氨酸(二肽)酶、脯氨酞氨基酸(二肽酶)、二肽酶、亮氨酰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鱼精蛋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角蛋白酶是存在于乌贼类肠液中的特殊的消化酶。凝乳酶(rennin,粗制凝乳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肠激酶,是由高等动物的十二指肠上皮分泌的。组织蛋白酶通常认为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也存在于低等动物的中肠腺等中,原来由于是细胞组织内的蛋白质分解酶,所以不直接参与消化作用。

(2)碳水化合物分解酶;α-葡糖苷酶(麦芽糖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唾液、肠液以至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β-葡糖苷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小肠液中。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及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淀粉酶,广泛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唾液、胰液和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高等动物唾液中的淀粉酶,特称为唾液淀粉酶。纤维素酶存在于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木蠹蛾的唾液中,凿船贝的中肠

细胞(细胞内消化)、某种木材穿孔昆虫幼虫的肠液及其他部位,此外,在高等动物(也包括某种低等动物)消化道内的寄生生物(细菌、原生动物等)也有分泌。木质素酶和几丁质酶存在于蜗牛的中肠腺分泌液(胃液)中。菊粉酶(inulase)存在于蜗牛的中肠分泌液以及牡蛎的消化盲囊的细胞内(细胞内消化)。木聚糖酶,存在于羊、马等的肠液以至蜗牛属(Cellana)鲍鱼等的中肠腺中,前者是否是出于寄生细菌尚不清楚,后者是否直接参于细胞内消化也不明了。精氨酸酶存在于食昆布科植物的 Calotomusjaponicus、鲍鱼、荣螺等的消化液中。

( 3)脂肪分解酶:脂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此外还存在于胃、中肠腺以及低等动物的变形细胞(消化合体细胞digestive syncytium)中。

(4)核糖核酸酶,去氧核糖核酸酶在高等动物的胰液中发现。核苷酶,发现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

人体的消化功能依靠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和消化酶作用的 化学性消化来完成。消化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可促进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的水解。由 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以便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甘油、甘油-酯、氨基酸等都 是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质,可被小肠吸收。 临床中,消化酶不足既可引起广泛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如胃肠胀气、胃饱胀、恶心、腹痛 、腹泻、厌食等症状,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脂肪性腹泻、脂溶 性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等。致消化酶缺乏的主要病因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肝 硬化,肝功能减退,胰腺癌,慢性胃肠疾病,胰腺切除术后,胃、胆切除术后,放疗或化疗 副反应,老年性消化机能减退,长期饮酒。消化不良的症状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而消化酶 分泌不足或功能下降是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B C D

6 脯氨酸、赖氨酸侧链发生羟基化作用。苏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羟基磷酸化,如糖原磷酸化酶。糖基连接在丝氨酸、苏氨酸、天冬酰胺等使蛋白质多肽链转变成糖蛋白(N-糖苷键和O-糖苷键)。赖氨酸、谷氨酸均可被甲基化。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可发生羧化作用。组蛋白的内部赖氨酸可以乙酰化。酪氨酸可被硫酸化。

另,谷氨酰胺的酰胺基可与赖氨酸侧链中的氨基缩合。半胱氨酸之间可形成二硫键。参考答案:B E 7 O2的最高量子产率约为0.1,即每产生一分子的O2至少要吸收十个电子,即每传递一个电子至少需要2.5个光子。蓝细菌中也有光系统II。参考答案:A D

8 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可形成半透明胶悬液,长时间放置后会自行沉淀。(可在家中用淀粉亲手试验。)纯直链淀粉仅少量溶于热水。直链淀粉易溶于水,形成稳定胶体,静置时溶液不出现沉淀。在天然淀粉中,支链淀粉是直链淀粉的保护胶体(protective colloid)。参考答案:B E

9 原核细胞有核糖体等少数细胞器。

几丁质(chitin)是在昆虫和甲壳纲的外骨骼中的发现的结构同多糖,也存在于大多数真菌和许多藻类的细胞质,可能是地球上第二种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第一个纤维素),由N-乙酰葡萄糖胺残基组成。修正后参考答案:A B D

10 没什么可说的。现在全基因组测序虽因经济等原因不在火爆但仍不断有新的全序列被公布,只是能考到的有限,需要记忆的是一些模式生物和热点生物,平时关心生物新闻就没有问题。参考答案:A B C D E

11 大多数藻类在营养时期没有鞭毛,但到生殖期(除红藻和蓝藻外)都能产生具鞭毛的生殖细胞。不仅如此,菌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铁树,在生殖时产生的雄性生殖细胞也都有鞭毛。而金鱼藻属金鱼藻科,是双子叶植物(睡莲目),生活期中没有具鞭毛的细胞。

补充:各门藻类间的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目前对藻类各门之间的亲缘关系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一些观点多是根据色素的类型、贮藏养分的种类、游动细胞鞭毛的类型和着生的位置等方面来推测各门藻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以下是关于藻类植物亲缘关系的观点:

※ 蓝藻是原核生物,在地质年代中出现的最早,可能是藻类植物中的最原始类型。

※ 裸藻门具有鞭毛、会运动,兼动、植物的特征,鞭毛是大多数植物雄性生殖细胞都具有的性状,

因此,鞭毛藻类可能是藻类和其它植物的祖先类型。

※ 绿藻门毫无疑问是绿色植物的祖先。

※ 甲藻、金藻、黄藻门、硅藻门、褐藻门的藻体多为黄褐色,均含有较多的叶黄素类和胡萝卜素类色素,游动细胞又都具2侧生鞭毛,因而推断它们的远祖可能有相近的亲缘关系。其中褐藻是较高级的类群。

※ 一般认为藻类的起源是同源的。 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绿藻门、褐藻门似乎都起源于原始鞭毛类,蓝藻门则出现在原始鞭毛类以前。红藻门可能与蓝藻门有共同的远祖,而与其他门的关系不同。

参考答案:B C

12 景天科植物具有的是景天酸代谢(CAM)途经,虽第一步反应都是PEP-羧化反应生成一个四碳酸,然后四碳酸脱羧释放出CO2,CO2再被RuBisCO固定。但是,CAM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不同于C4植物,没有明显的维管束鞘细胞,两类酶都存在于叶肉细胞中,酶活性通过昼夜调节。CAM植物虽有兼性与专性之分,但其适应炎热荒漠环境由于CAM。也未见混淆C4植物和CAM植物。B选项可能是CAM途经之谬。修正后参考答案:C

13 脱落酸结构、代谢、生理功能、作用机理等具体内容可参考植物生理学。参考答案:A B 14 果蝇的性别就是染色体数目有关。

性染色体由美国学者McClung(1902)在蝗虫中首次发现,15年后,Allen在钱苔属(Sphaercarpus)植物中发现植物性染色体的存在。尽管如此,但在此之后还是普遍认为高等植物没有性染色体。直到1923年,菲律宾学者J.K.Santos,日本学者木原均和小野知夫、英国学者K.B.Blackburn及丹麦学者O.Winge各自相互独立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显花植物中几乎同时地再次发现植物的性染色体,人们才得到统一的认识,确认植物性染色体的存在。其后,不少学者又在许多雌雄异株的植物中发现了性染色体。修正后参考答案:ACD

15 参考答案:A D

16 植物中常见种间杂交产生新物种的现象。 动物方面今年六月的《Nature》上就刊登一篇文章认为H. heurippa这种蝴蝶很可能是两个自然物种杂交产生的新种。 要记得种是一个动态概念。参考答案:ABD

17 病毒因为不能在细胞外代谢,一般认为是晚于细胞起源的。且发现其基因一般与其寄主同源,故推断为细胞外逸的含遗传信息片断。最早的生命出现在约38亿年前。

三域学说虽然仍有很多争议,但一般都认为古生菌从真细菌分出后再同真核生物分开。修正后参考答案:A

18 转基因主要应用于非食用植物有些一厢情愿了。转基因大豆、玉米等等已充斥市场,转基因水稻也在积极准备大面积推广。个人有些担忧。参考答案:D

19 参考答案:D 20 参考答案:A B C

21 依旧没什么可说的。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占白细胞总数的一半以上。

补充: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

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参考答案:A B D

22 还是没什么可说的。参考答案:A B C D 23参考答案:A B C 24 这是一道常见题。血液中的溶解氧和血小板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

补充:在心血管中循环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凝固而保持流体状态。这主要是机体有一整套完整的抗凝血功能结构和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是:

1.血管内膜光滑、完整,血小板不易破损,不能释放足够的血小板因子。

2.血管内血液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将已活化的凝血因子稀释运走,使之达不到凝血的程度。

3.血浆中含有一定量抑制凝血因子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肝素。由于肝素是一种很强的抗凝剂,在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和防止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4.人体内的抗凝功能不但有抑制、灭活和清除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作用,同时对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还有溶解作用,防止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阻塞作用,从而保证血液在血管内呈流体状态。

25一般认为动物体所消耗的能量的绝大部分是由糖类提供。当然,这里有摄入食物的性质、体内转化、体内分解等须要考虑,但一般仍表述为大部分由糖类提供。我国膳食结构也是以糖类为主。

短期饥饿:饥饿1-3天后,肝糖原显著减少,血糖趋于降低,使血浆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1)肌肉蛋白质分解加强:释出的氨基酸大部分转变为丙氨酸和谷氨酰胺进入血液循环。 (2)糖异生作用增强:饥饿两天后,肝糖异生和酮体生成明显增加。

(3)脂肪动员增强:血中游离脂肪酸与酮体含量增高,此时能量来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脂肪占能量来源85%以上。修正后参考答案:A C 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y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