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校开展“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制”和“课堂负责制”

更新时间:2024-05-31 00: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在全校开展“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

制”和“课堂负责制”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石屏一中2010--2011学年度工作计划》,改变学校仅仅依靠班主任、学校领导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1、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之间发展不平衡,成绩参差不齐,思想意识情绪波动较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不文明、不道德的不良行为习惯多,自控能力较差,令家长头痛,但这部分学生往往有强烈的表现欲,有一定的爱好特长,民主意识,平等意识非常强烈,可塑性还很大。因此,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规范,养成教育更需要进一步强化。

2、特困学生增加,特困学生往往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妒忌心理,难以接受批评的虚荣心理和害怕挫折的脆弱心理,这部分学生也需要予以指导、关注。

3、经过多年的常抓不懈,我校已基本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但我校年轻教师比例大,教师个体发展仍不平衡,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仍要加大,管理责任更需强化。

4、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影响也很大,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新的

问题。

二、实施“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制”和“课堂负责制”的目的

1、“德育导师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生活情感,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与培育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首遇教育制”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把学生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也是树立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正义和信任的途径。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课堂负责制”能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规则,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矫正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5、重在过程,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三风”建设。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制”和“课堂负责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方式。提倡学生德育导师群体负责制,从教师灌输说教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

的个别教育,进一步有效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紧扣新课程提出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化学校“三风”建设,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2)平等性原则。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各方面有困难和障碍的学生。

(3)引导性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以表扬为主。

(4)全面性原则。以德育为主,兼顾学生学习、生活、个性心理发展,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施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在实施“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制”和“课堂负责制”中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

1、主要职责

(1)德育导师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全体教师要及时主动参与处理和学生有关的突发事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若出现不能解决的突发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学校领导。

(3)课堂上每个教师首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其次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2、工作制度

(1)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期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3)建立小组活动制度。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与小组之间将由德育导师组织定期(每月一次)进行交流。

(4)导师培训制度。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 (5)考核制度。学校每年对德育导师、教师课堂管理、首问教育进行考核,可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是每位教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二是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三是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四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

(6)课堂情况、首遇教育记录制度。任课教师每节课的情况必须记录,教育学生的事项也要记录。

(7)奖励制度。①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及各类推优的评选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②考核被认为合格的,给予一定的津贴,每学年评出若干名“校级优秀教师”。③学校对被评为优秀的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 五、“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制”和“课堂负责制”实施步骤

1、教师全员参与。

2、确定每位导师辅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生活、道德行为、心理健康等)。

(1)要求各班班主任经调查后,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确定每位德育导师辅导的学生名单,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 (2)各班班主任将每位导师辅导的学生报政教处。 3、每位教师做好首遇教育、课堂情况记录。

六、实施“德育导师制”、“首遇教育制”和“课堂负责制”应注意的事项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又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德育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本身也是德育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3、教育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以表扬为主。

石屏县第一中学 2010-9-5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又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德育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本身也是德育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3、教育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以表扬为主。

石屏县第一中学 2010-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2z6.html

Top